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月亮的诗词

篇1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词

1.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8.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9.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10. 残月挂征鞍,路长山绕。独拥寒貂犯霜晓。水边林下,孤负此生多少。星星空满鬓,因谁有。

11.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4.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5.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9.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20.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有关亮的唯美诗句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

7.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3.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1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5. 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

描写月亮的唯美诗句

1. 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5.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6.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7.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8.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11.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2.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3.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篇2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现代教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那么我就在古诗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故事的热情。例如:《村居》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农村明媚的风光和儿童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有趣情景。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小朋友放风筝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个个看得手舞足蹈,我便在同学们欢快的热情中导入此诗。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高鼎是如何来描写小朋友放风筝的情景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巧借音乐,诵读诗词

1、音乐铺路,引入情境。

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儿歌,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些描写动物的古诗中有一首诗叫做“鹅”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有不少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会了!随意学生对于这首诗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我针对于这点便在课前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乐曲抒情,创设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配音朗读,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在小学古诗当中有一首诗是《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作者儿时对月亮的神往和遐想,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也理解了这首诗是描写月亮的。我让同学们自己用彩笔在画纸上画自己眼里所看到的心里所想象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和作者所观察的月亮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都特别喜欢画画所以有不少同学都用最快的速度画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月亮。我便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理解的“月亮”画和作者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古诗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例如在讲述古诗《劝学》,我就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

《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篇3

1) 月饼以及西瓜,平果,枣子,葡萄等水果;

2) 搜集整理关于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1. 话题导入

中秋月圆夜,邀孩子一起赏月,并抛出话题,引导孩子思考:

1) 中秋节是那一天?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比较圆润?

2) 中秋节的来历?

3) 知道哪些与中秋节有关习俗?

2. 话中秋

待孩子对前述话题进行了思考,做出了一些回答,甚至提出了反问后,及时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

1)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也就是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的长度,以太阳的回归周期为年的长度。农历每月一日,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上照不到阳光的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每月八日左右,地球与月亮、地球与太阳之间形成近似90度直角,这时我们能看到月球上被阳光照射区域的一半,即半月;每月十五日左右,月亮运行到了太阳的正对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月亮上被太阳照射区域全都能把光线反射到地球上,我们就看到了一轮圆月。而每年农历八月份,秋风吹起,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相对于前几个月明显减少了,能见度明显升高;而且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作物成熟,人心愉悦,古人在此时外出游玩赏月的机会也大增,因此出现了许多赞美仲秋圆月的诗词歌赋。其实,如果从天文学来说,这一天的月亮不一定是最大、最亮和最圆的。

2)“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3)家庭团圆、赏月、吃月饼、赏桂花、观潮、燃灯、猜谜、观花灯等。另外告诉孩子,除了我国,我们的一些中秋节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以增强孩子的自豪感。

3. 品中秋

与孩子一起品尝月饼、水果等,一起赏月,一起讨论和回顾孩子已经知道的与中秋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谜语、诗词歌赋等,一起体验民族传统,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正面感受和对团聚亲情的珍惜。

篇4

“月下江景”,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对诗诵月”,这是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说月”,这是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这就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诗歌,是童话。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诗意唯美

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说“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当作一个慈爱的母亲来写,写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觉得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多了一份诗意的美,是这样吗?那么,月色是否同样美丽呢?”我追问。

生:这句话其实写出了月亮温柔恬静,如水的月色倾泻下来,静谧美好,宁静安详。

师:原来安详美好的是一种诗意唯美的氛围,是一种宁静幽深的梦幻意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静谧美好。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水是流动的,光斑是跳动的,闪闪烁烁,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烁金点点。这样的月夜美不胜收,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陶醉在这样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这月夜的神往,谢谢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那些动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生:这里的动词有“洒落、照亮、跳动”。

生:我补充。“流动”“闪烁”这应该也是的。

生:这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说得好。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展现这动态美吧!”少顷,我夸赞道,“月色醉人,朗读也醉人啊!”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里有两个动作的词“伸展着、起伏着”,连绵不绝的姿态非常美。

生:它们是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样的画面朦朦胧胧,神秘美好。

“它们指谁?”我追问。

生:它们指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这些景物的黑色轮廓,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充满了朦胧美与神秘美。

“它们充满了神秘美、朦胧美,还充满了什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感受。”我继续追问。

生:还充满了动态美。这江天交界处的一切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又连绵不绝,所以让人感觉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多姿。

生:同样美的还有这一句,他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美?”我点拨道。

生:我觉得“镀”这个词用得特别好。“镀”描写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使得江两岸的各种景物隐隐约约,还闪闪发光,感受到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

师:是的,一个“镀”字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且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注意遣词造句,用词尽可能地准确与精妙。

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写的:江面―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吧,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多媒体展现美丽的月下江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给人多少梦幻,多少遐想……在这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再进行个性化朗读,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读、用声音表现自己心中那片独特的月光,读出自己的情,读出自己的味来。

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受散文般优美的“江中月”。

感受“诗中月”外甥之古灵精怪

师:月是神秘,安详,美好的。面对这样的月色,“我”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时身边多了个小外甥。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字词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读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点展露无遗。事实上,更可贵的并不是感知这些特点,而是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展现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畅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启发,有更多的收获。”我叫了超级慢的“小蜗牛”回答。

他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则启而不发了。他基础差,拼音不认识,汉字更不认识,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读不成句的。我猜测可能是这个缘故,他才不吭声了。鼓励无果,其他孩子倒是争先恐后,于是便让他们都做了小蜗牛的老师。这下子兴致可高了――

生抑扬顿挫地读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话“月亮把我叫醒了”让我们感受到他无穷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亲一般安详,如今是来唤醒他感受这月夜的宁静。

生:这个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特点,描写他神态的“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泼可爱、淘气顽皮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孩子真聪明。

“说得好!拿起笔来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动词。”组织交流圈画的词: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随机指点道,“仔细研究研究,这句话除了刻画小外甥的淘气、聪明,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觉得小外甥除了聪明可爱,还特别喜欢月亮。来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着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我想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因为他的聪明好学,才使他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

师:这就叫会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时候,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往深处再想一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发出挑战的小外甥对诗时“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爱触手可及,他的知识渊博也跃然纸上。

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多如繁星的诗句,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机指导理解,而后小结,“刚刚习得的技能,辉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学会换个角度再想想,真厉害!我们连起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来对对这些诗吗?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诗句吧。”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桌练习对诗,相互切磋,共同启发,大体理解诗意。

指名对诗。师生PK。全班PK。除课文内的,大家把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一股脑儿地展示出来了,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师:“诗歌的王国就是这样让人神往,月亮的诗歌信手拈来说也说不完。大家积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吗?”指名大体说说意思后,小结――

“月亮柔美、宁静、安详,我们中国文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甚至有人说,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这个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间的;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即便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和小外甥说的诗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这些诗中的月亮有的充满童趣,有的饱含野趣,有的寄托思乡情,有的充满分离的哀愁。今天,我们算是对月亮有了些许了解,现在想不想抑扬顿挫地来读读这些诗句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诗中月”包含着人文的情怀,饱蘸着诗歌的情愫,让人不由自主爱上我们的中华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师: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品读第三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读,圈画关键词咀嚼品味。组织交流。

生:我觉得这小外甥实在太聪明可爱了,他的想象力那么丰富。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生:我觉得从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看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3)……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个问题”的“又”和“冒”这两个词特别传神地写出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态描写得特别细腻,“瞪大眼睛”“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爱聪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写得特别有神采。

师: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的可爱聪明。这段文字中,用词之精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平时写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抓住最传神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就有可能把人物给写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师: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篇5

亮点之一:浓郁的创新气息

作为应试作文,要让评阅者喜闻乐见,就必须有新鲜感,“言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从各地反馈的阅卷信息看,2003年中考作文的创新气息颇为浓郁,出现了“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的喜人局面。这批满分作文中,童话、寓言、日记、书信占有相当分量。安徽省2003年中考话题为“体验”,满分作文《一滴泪水的体验》写的内容就能让你“一见钟情”:

身为水家族的一员,我戴上了泪水的头衔……妈妈为我打扮好,轻轻地说:“你将成为一名登山者的眼泪,慢慢地去体会生命的绚丽吧!

深圳市中考满分作文《留下》,虽然题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非典”事件,但布局时则是通过三篇日记,用电话留言的形式来展开,时间安排更是匠心独运,一日之内的三个电话,不是凌晨便是深夜,真是妙不可言;福州市满分作文《生活需要微笑》避开热点,抓住电梯间的见闻,以“黯然的片刻”、“热闹的片刻”、“快乐的片刻”为小标题,用不同时期在同一地点发生的三个故事,反映出了一个热情男孩到来之后,人们由“冷漠”、“惊讶”到被“感染”的变化过程。文章脉络分明,有“滴水观辉”之效。

亮点之二:精美的诗词典故

今年的作文在语言上有明显突破,精美、丰富的语言成了中考满分作文的亮点。用诗词增添文采的写法比较普遍,有的以一句诗为文眼,有的用一首诗贯穿全文,有的多处引用诗句,可谓“文有诗书气自华”!2003年湖南省益阳市评出的十篇中考满分作文,几乎篇篇有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满分作文《上苍的恩赐》就值得一读:

上小学后,我接触到了唐诗宋词。开始,我只是浅显地读一读、背一背。读多了,我就学着体味诗的意境。我会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气概而流出感动的泪水;也会由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人生愁绪而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当然,我也会神往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境界。

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短短几句话,作者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联想到了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李清照的多愁善感、辛弃疾的淡然平静。湖北省荆州市中考满分作文《给梧桐的一封信》的小作者,更是写出了多句与梧桐有关的诗词:

爷爷曾告诉我,奶奶生前最爱梧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是千古绝唱的思愁;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剪不断”的离愁;周邦彦“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寄托的是一腔愁绪。在梧桐树下,我学会了很多诗,也渐渐懂得了诗人们的心情。

文章巧引诗词,借树忆人,读来令人心生羡慕。

亮点之三:出色的景物描写

在考场作文中恰当加入一些环境描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2003年的中考满分佳作,就有不少情景交融的好文章,或描写逼真,可触可感;或抓住特征多次出现,让景随情出,情因景生;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景物摇曳多姿。2003年上海市中考佳作《我想唱首歌》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细腻优美,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展现了“东方之珠”的神奇魅力,道出了自己对上海的无限深情:

清晨,蓝色的云霞里出现了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不久,耀眼的光辉洒向东方明珠,使剔透的球体再次复苏,重现本色。渐渐地,红与白融为一体的巨型建筑物便占据了我的双眼。在她与我之间,黄浦江上仿佛铺出了一条碎光闪烁的路……

篇6

中秋是中国传统在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的美好,但大多数人都会因时间及路途遥远的关系未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这美好的节日。今天小编分享了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模板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1一、实施背景

通过本次活动策划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

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1、情境导入。

2、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六、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七、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月亮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风俗习惯。

2、中秋的传说和故事。

3、月亮的传说与故事。

4、关于月球的小知识。

5、关于中秋的诗词。

6、关于中秋的食品。

八、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主题展示活动策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期待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2一、活动目的

借着节日活跃公司气氛,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实现公司与员工间的互动,密切内部的人际关系,活跃身心,使员工能以更蓬勃的朝气,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更融洽的关系投身工作。巩固企业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

“同喜同贺中秋国庆,同欢同乐精彩华联”。

三、活动时间

中秋月圆之夜。

四、活动地点

__区__坪。

五、活动人员

公司全体员工。

六、相关准备

由行政、人事部预先联系好前期准备事宜,做好活动安排。

准备好员工通讯录,确保在活动中与每位员工联系。

七、活动安排

1、吃饭:

a、__餐厅。

b、__饭店。

2、唱歌:__KTV。

3、互动游戏(可定为饭桌上的游戏)

3.1、人在江湖飘:

一开始,两人同时喊“人在江湖漂啊,哪能不挨刀啊~”,然后比划手指,可以出一到五,并且嘴里要喊“几(跟比划的手指数相同)刀砍死你呀”。规定,五大过四、四大过三、三大过二、二大过一、一大过五,如果没有压到又继续。

3.2、007:

由开始一人发音"零"随声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亦发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个人则发音"柒",随声用手指作开枪状任指一人,"中枪"者不发音不作任何动作,但"中枪"者旁边左右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而扬手作投降状。出错者饮!

适合众人玩,由于没有轮流的次序,而是突发的任指其中的一个人,所以整个过程都必须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可能下个就是你了!

3.3、果园,菜园,动物园:

比如第一个人先说动物园,第2个人说有什么,然后下面的就接着讲出一种动物的名称,谁没有接上或者反应慢了就罚酒!!!很好玩的,特别有气氛。

3.4、真心话大冒险:

__手机里有一款娱乐软件叫“真心话大冒险”,参与人坐在一起(饭桌上)全桌人划拳比输赢(剪刀石头布也行),然后输家摇晃手机。如果银屏中显示是真心话就是说什么你都要回答,无论什么样的隐私(实在不能说的罚酒2杯)。大冒险就是银屏中显示是大冒险,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你都要去做(实在不能做的罚酒3杯)。

八、活动经费

餐饭预算标准:控制在6000元以内;娱乐预算标准:豪包消费控制在800元内;总统包消费控制在1500元内。

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3一、活动目的

围绕“独具匠心的中秋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活动日期

中秋节,也就是农历八五月十五前夕。

三、活动地点

教室、自己家里。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相应的小组,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来体验共同的快乐。

五、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各班开展中秋诗文朗诵会,对班上的特困学生、留守儿童进行中秋慰问活动,对社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家庭进行慰问。

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4__酒店同各位亲爱的顾客和来宾一起欢度佳节,欢迎光临本店,在中秋这一浓墨重彩的节日之中,为庆祝节日本店准备了很多惊喜。

一、目的

通过节日的氛围推销自己,提高公司知名度。为节日后的人气奠定基础。

二、思想

开业以来中秋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城市和乡村并肩流行的节日来说,可谓是各个商家都费尽心思去创造价值的大好时机。

我们自开业以来,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生意的状况一直处不是很理想,我们的品牌形象,没有消费者口中做良好传播。

两个节日的相续到来,是我们的一大转折点。我们必须要让顾客在我们这里得到些价值,所以说创建口啤和创建活动之后的人气是我们中秋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加强内围服务质量、演出阵容、优惠赠送配合外围的宣传广告,相信会给消费者一种新的感觉。

三、现场布置

中秋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以喜庆方式为主,以红为主,为了减少布成本,可能用些中秋要以用别的布景。

1、周边以弹力为主,主要是补一些空荡之处,使整场变得比较丰满,不会显得单调。

2、舞台周边,顶部,可用一些渡金球,VCD碟片悬挂,以补助灯光的折射,增加现场灯光的效果。

3、周边的天花板上可以悬挂一些灯笼,渲染中秋节的氛围,到国庆节时可以取下,等到春节时再可利用。

4、在国庆节可以悬挂一些大小国旗,增添祖国生日的氛围。

5、在进门口右侧玻璃和流水玻璃可以做大型宣传画,注明节日的活动内容。

6、在DJ台边的显眼处,悬挂“中秋节快乐”“庆祝国庆”的字样。

7、大门进门口节日奖品摆放陈列。

8、楼梯口及显眼处张贴广告。

四、活动优惠

所有消费者在_月_日前预定可得公司赠送特色小吃一份。

1、安排厨师各推出2道“中秋”特色菜肴或点心。

2、中秋节当晚每台位,包厢送月饼一份。

3、消费满200元送面额50元的等值消费券一张。

4、凡消费啤酒一瓶送当晚对奖券一张。

5、对有消费能力和潜力的及部分小姐赠送咖啡券。

6、要求啤酒赞助商对当晚消费茅台啤酒的消费者赠送小礼品。

7、9:00-------17:00的消费者,可得中秋月饼一份和特色小吃一份。

8、奖品设置

_月_日:3800元。

_月_日:3800元。

_月_日:1800元。

_月_日:1800元。

五、活动当天时间安排

09:00-17:00白天营业时间。

18:30-21:00流行音乐,慢摇音乐。

21:00-24:00歌手,钢管秀,慢摇。

00:00-00:20活动抽奖。

00:20-结束慢摇。

2021中秋节策划主题方案5一、活动背景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中秋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吟诵古诗词的意义,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

_月_日下午五八班全体师生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我为中秋颂诗词,歌唱中秋和我的中秋我做主三大活动来让孩子体会有关中秋的传统文化。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工作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组织学生排练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朗诵和歌唱中秋团圆的歌曲以及学生的才艺表演。

第二阶段:开展“迎中秋”主题节日课程

内容为:

1、主持人宣布节日课程开始。

2、诗词组上台进行我为中秋献诗词的活动展示。

3、歌唱跟中秋有关的歌曲。

4、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才艺展示来表达对同学和家人的祝福。

第三阶段:课堂反馈

1、班主任_老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性发言。

2、邀请策划本次活动的活动部长以及相关策划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对整个过程的感受。

3、请学生家长代表发言,谈一谈对于中秋的认识以及对孩子的期待。

4、主持人简单总结宣读结束语。

篇7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了解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过中秋的一些习俗。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樊健:活动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水平。它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的活动,可以引导儿童感受真实的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课堂上,冯老师和孩子们聊习俗、听故事、猜灯谜、做实验、写心愿卡、说心里话,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篇8

经过两轮的《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翻阅历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发现诗歌鉴赏的得分往往最不理想,老师们也常常感叹诗词教与不教的效果是一样的,学生也常常感叹看不懂诗歌到底在说什么,每次都是等着老师评讲,然后恍然大悟,然后机械地抄答案订正,下次遇到诗歌鉴赏的题目,仍然得分很低,偶尔一次高分,也谈不上方法的积累,似乎是运气使然。针对这样的情况,再次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我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

《唐诗宋词选修》的编排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陶冶,在学习技巧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的对作品的赏析,领悟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拓展视野和空间。为了契合新课标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选修教材的范本作用,我努力尝试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通过选修教材重新编排,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提高诗词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选修课教材重组,是不是应该突破教材的现有模式,从而多关照一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学习的例子,从而达到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根据教材编写的目标原则,即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现有基础等,充分考虑学情,通过重新编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原则。

还有,在重新编排教材时,如果我们考虑到作为学习者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即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都有掌握一定的方法的需求。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形成概念体系,就能把原本难以操控的诗歌教学变得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目标清晰,学习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确了。

我想以怀远诗为例,谈谈《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中合理编排教材,构建高效课堂的想法。

《考试说明》要求我们要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思乡怀远诗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中也选取了好几首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把这类诗歌整合在一起,作为统一板块让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怀远诗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赏析这个类型的诗歌的过程与方法,找出解答这类诗歌的方法。《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旅夜书怀》《九月齐山登高》都是这类诗,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在一个版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材文本作为范本,进行类的拓展,让学生感受一类诗歌,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学习同类型的诗歌,很容易找到内容上的共性,能很快克服诗歌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立刻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老师就能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另外,学生在学习《望月怀远》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月”这个意象,以及由月引发的思亲、思乡之愁。之前的教材诗句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均有这个意象。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过去诗句的回忆中体悟月这个意象表达的思乡怀人的情感。

体悟“月”形象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一类意象。鸿雁、杜鹃、杨柳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柳(或《折杨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折杨柳》曲,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驿亭: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其他如暝色、日暮、黄昏、落日、夕阳、暮霭、烟波、寒山、宿鸟等。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

而这类诗歌的情感也是固定的,①羁旅愁思: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思念亲友: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幽怨愤慨:抒发漂泊、贬谪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④征人思乡:抒发征人思乡,厌恶战争之情。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思考,归纳。进而很自然地学会学习《旅夜书怀》等这一类的其他诗歌,并且学会分别把诗中的意象和诗歌的情感进行相应的归类。

回顾我们的高考试题,命题一般从分析思想情感、分析手法、品析炼字中考察思乡怀远诗,比如今年的安徽卷的两首诗:

《秋斋独宿》

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为思乡怀远诗,月的意象,人的孤独,鸟受惊时候的一声叫,我们可以感受到孤独之情。但是对月的描写是不一样的,“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所以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而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这样,通过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体悟与具体的手法和对字的品味,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同一情感中的细微差别。

再如:20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羁旅在外的人思念家人,是想象着家人在思念自己,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为此,通过意象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情感,我们可以总结出该类题目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有时候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同类型教材的学习以及与题目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鉴赏诗歌。使学生不仅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而且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篇9

关键词:语文;儿童;经典;阅读;启迪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这是大家历经新课改的浪潮,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之后的共识。这里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的“真”,首先须呼唤“儿童语文”的回归。一方面是要尊重儿童,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自然规律,适儿童之天性;另一方面是要遵循汉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激发阅读兴趣,倡导阅读体验。呼唤“儿童语文”,就是呼唤基于儿童的本质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使语文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一、经典引领――“绿阴不减来时路,深得黄鹂四五声”

如今,功利已成为成年人的一个代名词,并且这个代名词逐渐下沿至儿童身上。教学的功利追求,课堂的功利摆设,现实的功利操作,都会让儿童沦落为“精神品质的奴役”。关于语文的功利,每当教师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感情大声读一下课文时,听到的只是生硬的模仿和情感的播音器,段落的划分和主题的概括已经掩盖了文章所能体现的生命的跳动和升华。教学没有把智慧、真、善、美、自由、公正、希望和爱的种子深深埋于书本中,也没有意识到挖掘出这些人间终极价值的重要性。也许,以前这个根源大家没有找到,而如今,我们需要利用童年的根源去纠正这个功利化的倾向,面对纷繁难辨的现实,如何重启纯真与理想,突破功利的狭隘空间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要有儿童纬度,小语教学要有儿童纬度。我们要以坚定捍卫者的心志去捍卫童年,去追寻童年文化。这种童年文化的生成并非天然生成,它需要认可、尊重、培植和放大。孩子过早地将社会定格好,“伪大人”般的生活让他们确实丧失了许多童年的纯真;我们正需要用感动贯穿经典文化的童年文化,让他们回望童年。

特级教师周益民就曾尝试用经典文化的主题进行诗化教育,使儿童徜徉于经典的情趣之中,展“童本”之真。例如周老师就曾以《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为主题上了一节童谣童诗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再是一个星球,它也成为千古文人墨客表达心迹,抒怀的精神品质寓所。神秘、含蓄、宁静、空灵、深远……无以计数的诗词赋歌月亮,流传世代的神话故事等传说月亮;世世代代的孩子、大人向往月亮。月亮的经典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理想。于是,月亮与童年结合在了一起。但月亮是成人的文化,如何将其顺应孩子的天性演变为儿童文化,这是必须考虑的。其实,月亮更寓予了母性色彩,也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看法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建构。于是,儿童用他独特的感性建构了月亮的世界。而教师用他独特的文化融合点帮助孩子完成了建构。这种经典的传承不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对心灵的哺育。孩子用自己的语言编织了月亮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美好心灵的反映,在想象而又朴实的语言里,儿童精神品质获得了永恒。

“绿阴不减来时路,深得黄鹂四五声。”大家要让孩子不忘来时路,只有重回来时路,才能走好去时路。

二、语文阅读――“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品质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更多的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大家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至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就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大家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我们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指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大家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另外,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任务情境,确立相应的话题。话题应把握几个原则: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宜整不宜碎,宜少不宜多。尽量避免对错的区分、优劣的比照。比如: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课下阅读有关材料,并对这一人物写下你的看法。

孩子的阅读增加了他们的“心灵能量”,而学会分享则让他们更加走向“人性”的深处。正是因为分享,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其阅读心理中产生的是无法比拟的。分享如同瀑布落差产生的壮观,如同空气流动磨擦产生的凉风,给人的心灵以启迪,以震憾,这样,语文阅读便产生了自觉,自觉便造就了心灵成长。

三、智慧点化――“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语文的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什么地方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正因为作者构思巧妙,语言的贴切,表达的准确,使得文本具有了艺术的魅力。作为教师,就是要持着这种魅力,并将它传递给学生。因此,应首先用作者的智慧去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智慧再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在问中生智慧。寻求多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结构表达方式,去建构自我的心灵世界。这种建构首先需要教师的帮助,儿童缺乏自主建构的体系,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中去生成。因此,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在其中,也许学生能自我醒悟,这是一种直觉;也许需要点拨才能知道,这是一种引领;也许要告诉才能学会,这是一种指导。这就不得不要求大家在关注语文阅读的同时,要做一个倾听者,一个发现者,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去激活、唤醒、启迪、点化。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够“悟”透,需要教师带领大家去追寻,方能达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境界。

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以后,大家发现孩子真正与“童年”为伴,真正畅“童心”所欲,真正显“童年”之真。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天狗;蟾蜍(虾蟆);食月;天狗食月;百喻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65-02

如今天狗食月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遍布在内蒙古到云南两广的广大地区。如《中国民俗大系・内蒙古民俗》中记载了达斡尔族日食月食民俗:“因为相信万物有灵和信仰多神,遇上日食和月食,就认为是天狗捕日头、天狗吞月亮了,萨满要各家敲打水桶、犁铧、铁盆等响器,好吓走天狗以保护太阳神和月亮神。”

祁连休、冯志华编著的《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中记载了流布于我国两湖一带关于天狗食月的机智人物故事:“写财主为了捉弄智者,宴请时特意不给智者摆任何餐具,或者将筷子钉在桌上,让他无法用膳。智者随即讲起天狗吃月的故事,说众人见了都鸣锣呼救,唯有一人找不到铜锣,十分着急。宾客们忙问:‘那他怎么办呢?’智者说:‘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狗吃。’”

刘锡诚、王文宝主编的《中国象征辞典》中记载了广西融水地区的天狗食月传说:“广西融水地区称天狗为‘朵瑙谷’。传说,一天,朵瑙谷骑一匹红马,身后跟随四十人,扛着糯米酒、猪肉串、酸鹅鸭以及刀斧,到朗丢地方寻找最美丽的哔漠姑娘,并骗取哔漠的爱情。到了天上,朵瑙谷现出原形,哔漠自知受骗,纵身往人间一跳,朵瑙谷挥起一刀,杀害了这个美丽的姑娘。所以人们对朵瑙谷十分痛恨,每见到它吞食日月,就吐口水咒骂。”

任宝根编著的《鲁迅著作的江浙方言》中记载了浙江一带的天狗食月说:“‘天狗’――绍兴话读若普通话,旧时神话中的动物,又称‘仙狗’。民间传说中讲天狗会吃月亮,绍兴方言中就有‘天狗吃月亮’一说。”

布依族民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记载了云贵高原一带布依人们月食打狗的独特生活场景:“上到十一层天啊, 我们走到月亮边, 碰见‘都卡’吃月亮。 它吃了半边的月亮呀, 天下黑去了一半。 我们都去打都卡呀, 打都卡好救月亮。 让月亮出来照山川呀, 让月亮出来照夜晚。”人们用歌声描绘了“天狗食月”时人们踊跃救月的美好情感。

在江西九峰森林公园以及湖南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都有以“天狗食月”命名的景点,说明天狗传说已经普遍流传于这些地区。

但是这一传说起源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学界对此还缺乏相关研究。遍查古代文献中关于天狗食月传说的渊源,发现“天狗”一词在古代早已有之,但是并不是吃月亮的天狗,最早以及很长时间内吃月亮的都是蟾蜍(虾蟆)。

一、天狗

“天狗”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山海经・西山经》中讲到“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在这里“天狗”指古传说中的可以御害的兽名。《尔雅・释鸟》中也出现了“天狗”一词:“~鸠,王~。B,H其。,r轨。t,天狗。”在这里“天狗”被解释为青翠的小鸟。

其次,关于“天狗”的词条是作为星名。这也是“天狗”一词在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一个意项。在古代天狗星的出现,被看做是一种凶兆,此星出现则必有血光之灾。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天狗星有时也被看做是财富的象征,这一寓意相对被采用的就比较少。如: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财。”

再次,“天狗”是指月中凶神名,《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又引《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马良春、李福田主编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中记载:“古代人们因不理解日食月食发生的原理,故传为天上有天狗神者,常张口吞食日月,但它有口无喉,虽然口大能含日月,却终于不能咽下,所以它衔而又吐,吐而又衔。日月神不堪其扰,便指示下界百姓遇日,月食时发出大声以惊吓天狗。据《周礼・地官・鼓人》有‘救日月,则诏王鼓’的说法,可知其传说由来已久,可能与原始天象信仰及巫术有关。”

文中所说的天狗神,是指此月中凶神吗?依据马良春、李福田的观点,天狗食月传说最早在周代就应该已经形成。但是这一传说在以后直至南朝,期间却根本不曾出现相关记载。如果今天流传的“天狗食月”传说中的天狗就是《周礼》中击鼓驱赶的天狗,这样被百姓广为接受的传说,何以在当时以及其后如此长久的历史记载中却从未出现呢?另外文中所引的《周礼》中‘救日月,则诏王鼓’的仪式也并非是为驱逐天狗而设,而是古人在日月食时采用的一种祭祀仪式,这种击鼓仪式由来已久,并在以后历代得以流传。这种日月食的祭祀仪式,不只是在民间,上至宫廷都被严格对待,有一套非常严禁的祭祀流程。可见此说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民间传说中吃月亮的天狗具体是指什么呢?在搜集月食与天狗相联系的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认为吃月亮的却并非是天狗,而是月中蟾蜍,这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更为流行的食月之说“蟾蜍(虾蟆)食月”。

二、蟾蜍(虾蟆)食月

“蟾蜍”一说的由来,又涉及中国另一个神话传说“嫦娥奔月”。食月之“蟾蜍“正是由奔月的嫦娥所化。王充《论衡》:“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嫦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 “蟾蜍食月” 的传说在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记载,并且这一传说已经逐渐成为后世咏月之典故。《史记・龟策列传》中就出现了蟾蜍食月传说:“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

到唐宋时期,关于“蟾蜍食月”的诗文更是极为多见。唐人卢仝《月蚀诗》就完整的记录了月全食的整个过程:“传闻古老说,蚀月虾蟆精。径圆千里入汝腹,汝此痴骸阿谁生。”。此诗是以月食天象为主旨,记载完整,这在历代诗文选材中并不多见。韩愈对此诗大为赞赏,并仿效其诗作了《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卢仝号“玉川子”)。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中李白借“蟾蜍食月”传说讽喻时事,暗喻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使权奸当道,国势衰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云:“虾蟆蚀月乌蚀日”,又引苏轼语云:“玉川子作月蚀诗,以为蚀月者,月中之虾蟆也。”

蟾蜍食月传说在唐宋诗文中留下大量文献记载,这也得益于诗词在唐宋时期的发展高峰。自宋之后,可见的关于“蟾蜍食月”的记载就相对有所减少。《全金诗》卷六七:“清光半食入肝腴,雄文径欲诛蟾蜍。”《晚晴m诗汇》卷一百三十一:“蟾蜍蚀尽瑶台月,对舞时闻凤鸾泣。”

通过以上诸多记载,可知,天狗有诸多意象,但是都和食月没有直接联系,食月的多是蟾蜍。那么人们的意象中又何时出现了天狗食月的传说呢?

三、天狗食月

在上一章节,我们可以发现,自汉代一直到明清,蟾蜍食月一直是食月传说的主流。但是在今天流传最广却是“天狗食月”传说,那么这一传说起于何时?又是如何替代源远流长的“蟾蜍食月”传说呢?

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郁贤皓主编的《中外名人掌故》中出现了最早的有关“天狗食月”的故事《祖冲之预测月食》: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祖冲之根据他新测出的交点月数值,预测出当年9月15日晚上要发生月食,并四处张贴告示,通告百姓。

当晚,宋孝武帝的宠臣中郎将(高级武官)戴法兴正在家中设筵为自己祝寿,祖冲之也被邀出席。正当宾客就要入席之际,门外跑来一个仆人报告:‘老爷,不好了! 街上正传今天晚上天狗吃月亮……’

‘放屁! ’戴法兴正要发作,站在旁边的戴法兴夫人打了仆人一巴掌,说:‘今天是老爷的四十五岁大寿,是吉祥日子,你胡说些什么! ’

‘奴才不敢瞎说,有人在街上贴了告示。’

‘谁贴的?’戴法兴阴沉着脸问。

‘是下官张贴的。’祖冲之看着这一幕无知的闹剧,感到实在好笑。

‘啊,是你……’戴法兴气得话也说不出。

因为在那时,所谓‘天狗吃月亮(月食)’,是大祸将要降临的征兆,是不吉利的日子。戴法兴认为在他生日的时候不可能发生月食,肯定是祖冲之有意给他触霉头。

但是,天体运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戴法兴憋了一肚子气,月食还是按照祖冲之预测的时间发生了。”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的科学家。郁贤皓对这一故事的记载也是有关天狗食月传说在文献中最早的明确资料的记载。那么为什么会在南北朝时期,在“蟾蜍食月“一说盛行时出现”天狗食月“说呢?这里吃月亮的天狗又起源于何处呢?

结合摘要中提到的《百喻经》八十四《月食打狗喻》中“月食”时人们“[横打狗”的故事,和我国月食打狗的传说一致不二,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影响关联?何以如此相像?

《百喻经》是佛经中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这部经源于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八十四喻对月食打狗的记载,表明了佛教对于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的吸收,并把这一传说与佛教教义融合。

关于此经的译出时间目前有五种说法,分别是“永明年、永明十年、永明十年秋、永明十年九月、永明十年九月十日。”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佛教的急剧发展,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第一个。而食月传说在这一时期为一大变,出现“天狗食月”一说,结合已知印度存在的天狗食月传说,以及《百喻经》中出现的月食打狗的习俗,和佛教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天狗食月”传说来源于佛教的传入,似乎是顺理成章。但是根据记载,《祖冲之预测月食》故事是在南朝宋孝武帝年间,而《百喻经》是在南朝齐才被译为汉文,这显然不能证明中印文化在食月传说上的影响互通,但两者几近一致的记载显然不能完全隔断其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注释:

①王孺童.之研究[J].佛典研究,2007(10).

参考文献:

[1]A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2]赛音塔娜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内蒙古民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陈永正主编,古健青,张桂光,张解民编.中国方术大辞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