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4-11 21: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曹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转胎——疑心重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睡觉——不闭眼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刘备编草鞋——内行()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
篇2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有关孔子歇后语:
1.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2.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3.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4.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5.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6.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7.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8.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篇3
一、更新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将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变被动为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课外阅读,都能在其中享有快乐的体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用谜语、歇后语、编排口诀等方法引路;有时设计运用多种教具来抓学生的眼球,这些教学手段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项假期学习的任务:阅读《三国演义》,等开学时,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和《三国演义》的小故事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兴致高涨,都制定了暑期阅读的计划。开学时,我欣慰地发现有的同学竟然能说出二十多条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开展《三国演义》小故事演讲会时,同学们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上台,个个声情并茂,看得出,他们从中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挖掘教材,搞好阅读训练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专家们精挑细选,多年实践的结果,其内容精彩纷呈,所以,它是加强学生阅读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要我们在教材的挖掘方面能有独到之处,学生的阅读训练必定会有声有色。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讲述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一天,你要出远门了,你的父亲也准备给你买一点东西,你在意过你父亲的背影吗?你父亲的背影又是怎么样的呢?与文中“我”的父亲相比,有相似之处吗?还有什么不同?问题一出,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之后边讨论交流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就具备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接着再继续提问,对文本进行深度的剖析,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只要我们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成效,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方法,为阅读奠基。
三、博采众长,提升语言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更是对课堂阅读教学的加固与补充,如果没有了课外的积累,阅读教学就好比空中楼阁。文章读多了,见识丰富了,对于其中的一些规律自然就能领悟了。笔者平时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就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让他们学会采众家之长,指导他们灵活运用,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目的,这样引导学生厚积,必然能提升语言的能力。如学了余光中的《乡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后,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得他们的阅读体验得以升华,于是让学生搜集古现“愁”的名句,学生搜集的写“愁”名句典型而全面,如“剪不断,理还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又积累了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四、紧密联系,阅读写作不分割
篇4
鉴于《三国演义》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初中生阅读时间偏少、教师指导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以《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为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重构名著,高效利用。
一、引入之准备:构建校本课程
所谓《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指在对《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结构、主题和风格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指导初中生阅读的需要出发,整体重构《三国演义》文本内容,形成便于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构建可操作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措施。因此,构建有效的载体――《三国演义》校本课程,是《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一)教材框架设计
在编写《三国演义》校本教材(即《三国作品选编》)时,我们按以下框架设计:
1.确定单元数目,加注单元标题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六个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人物群像的核心,与他们相关的成语、故事、谚语、诗文与初中语文课文关系尤其密切。因此,我们就以这六个三国英雄人物为中心,分别组成六个单元,并加注了每个单元的标题。
2.编写单元提示语和主要人物评语
单元提示语主要介绍本单元主要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政治、军事、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人物评语主要对各单元的中心人物而言,我们统一引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评语进行简要评价。因为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
3.选编篇目,注析诗文
这一栏目主要选编与人物相关的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文章等。同时,对深奥难解的诗文进行恰当的注析。
4.设计思考与实践题
这一栏目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5.设立人物欣赏栏目
围绕单元主要人物,设立“请欣赏”栏目,选择一些鉴赏性、评价性的文章或观点有争议的文章,刷新原先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旨在换一个角度评价人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材选文原则
在选择《三国演义》校本教材的作品时,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经典性和通俗性相结合
围绕三国主要人物精心选择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观,选文时力求通俗易懂。
2.小说和史实相结合
在选择作品时,我们还注意了小说与史实的结合与互补,让两者相得益彰,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
3.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所以,教材除选择诗歌、小说、散文外,还选了一些典故、成语、歇后语等,让学生广泛涉猎。
(三)教学安排
由于《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所以我们根据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初中各年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每周1节),把“《三国演义》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但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刚入门,初三学生复习迎考任务重,因此把课程安排在初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教学时间为每周1课时,共20课时(不含学生课外自读时间)。具体教学内容、类型、课时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通过讲三国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并进行成果展览或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自主性,提高阅读效果。
二、引入之过程:实施分类教学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按照重点突破、兼顾全体的原则,避免平均用力,把校本教材《三国作品选编》内容分成四种类型(“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和“课外自读”),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既有“面”上的单元导读又有“点”上的比较教学,既有课内教学又有课外自读,既有阅读课又有活动课,从而促使《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得以具体而有效的落实。
(一)单元导读
从“面”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导读,使学生对各单元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1.教学模式
我们以“导引―点评―延伸”的模式作为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所谓“导引”,就是从背景介绍、内容梳理、方法点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点评”,就是师生对该单元的主要人物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延伸”,就是进一步探究该单元主要人物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用现念观照该人物及其相关作品对人生的意义。
2.教学方法
(1)设疑诱导。在“单元导读”中,利用紧张的三国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迫切阅读校本教材的好奇心。(2)总结导读。没有总结性的阅读,学生往往会陷入“囫囵吞枣”的状态中。因此我们要求把各单元经典诗文的具体分析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3)趣味问答。在“单元导读”前,我们事先汇编三国趣味竞赛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三国知识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并在单元导读课上进行必答、抢答活动,这样既加深记忆,又有一定的娱乐性。
(二)比较教学
从“点”上对校本教材各单元的具体篇目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精读校本教材,旨在“点”上突破对三国作品重点、难点的理解,进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比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组成:
1.相关内容烘托
为在教学中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引用相关的三国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谜语等,可以剪辑脍炙人口的影视歌曲,也可以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画面,以此为烘托,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作品的相关内容。
2.比较阅读
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方法,从现象入手,进行甄别、提炼,找出与本文有共同点的其他三国作品,或找出本文之中塑造人物的异同,并揭示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一般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1)归纳梳理文章的文言词语,《三国演义》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的文言词语大都在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范围;(2)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3)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比较异同。
3.总结归纳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进行提炼、归纳,然后以这些知识引导下一次的教学实践,形成螺旋式提升。
4.迁移练习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与文章深浅程度相当或内容有关的三国作品中去,进行有效的练习,达到巩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名著阅读也可以借鉴运用,设立此项活动。因此,在“单元导读”“比较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搭建综合性学习活动平台,展示阅读收获,交流阅读心得,激发学生对三国作品、三国文化的热爱,也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校本教材。此活动根据校本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分别为“走进曹操”“走进刘备”“走进孙权”“走进诸葛亮”“走进关羽”“走进周瑜”。我们如此做的目的是,既唤醒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又拉近学生与三国英雄人物的距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学习活动跳出了传统教学的窠臼,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
(四)课外自读
篇5
一、巧用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的年龄段,在日常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喜欢探究的特点,在介绍名著的时候故意留一些悬念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滨逊到荒岛后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比如他自己建造了结实的房子,制作出了好吃的面包,最有意思的是,他还驯服了一个野人,这个野人的名字叫做星期五……”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却笑而不讲了。结果很多学生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找来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书,不但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二、妙用教材,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陆续安排了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作品改编的课文,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金钥匙。我便尝试着以教材为起点来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巧妙地紧扣关键字“借”,以评书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在《三国演义》中,仅诸葛亮一人,就把一个‘借’字运用得出神入化。他借过火,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军;他也借过水,他借襄江之水让关羽水淹七军,他还借一夜东风和周瑜火烧赤壁,借天降大雪大破铁车阵……更神奇的是,《三国演义》还精心构思了曹操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借荆州以立足的妙剧,谱写了谋借的千古绝唱。”
在听了我对诸葛亮“谋借”的介绍后,所有的学生都特别想赶快读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从教材片断的理解到名著整体阅读的过渡。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教师,只有妙用教材,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利用影视,提高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中传播着的许多影视信息都是可以被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推荐《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鲍鹏山的《新说水浒》等。学生就能直接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我便巧妙引导学生收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干脆让学生给电视剧“找茬”,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精彩之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爱上名著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四、借用活动,体验阅读兴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不仅可以拓展读书视野,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真正的亲身体验,从而实现名著的“悦读”。
我常组织学生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他们自己设计必答题和抢答题,内容主要涉及作品、人物、情节等。他们热情很高,参加竞赛的同学摩拳擦掌,其他同学为参赛的同学出谋划策,整个班级的名著阅读热情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每当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我都要及时召开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读书体会或对原著的认识。在讨论会上,学生总会提出许多自己的看法。针对名著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形象,如“你怎样看《水浒传》中的宋江”,我就让学生以各抒己见的方式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仗义疏财,是个好人,要不怎么会叫他“及时雨”呢。还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主张招安,才害得梁山好汉不得善终,是个坏人等等。
五、读写结合,拓展阅读兴趣
古人说过:“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阅读名著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注意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和书籍进行心灵的沟通。
《三国演义》是一部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小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先让学生搜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歇后语、成语来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这样,无形中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使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读完名著。
每年的寒暑假,我总要让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我则根据名著的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喜好写成读后感。我曾给学生设计的思考题有“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最敬佩的‘红岩’人物”“我看阿廖沙”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而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对名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篇6
【关键词】阅读;名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不再对神话和传统故事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憧憬,对未来技术的幻想等。所以,出现了科幻热。随着出版市场的活跃,供给现代中学生的读物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所以,现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元的。但是,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名著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薄,如何激活中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的经验:
首先要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因为现代的许多中学生喜欢读图,看漫画,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使学生惧怕读大部头的图书,为了不让学生拿起书来就害怕,所以要先化正为零,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
怎样化整为零呢?
首先由问题入手,设计几个简单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入门。简单的原则是:耗时不多,学生只要用少量的时间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自己愿意主动去读去做。学生只要读入了门,以后的其它问题,即使你不去问他们,他们也会来找你来问个究竟。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引狼入室”。
例如:我在让学生读《水浒转》时,学生不满地说:“电视剧都看了一百遍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说:“那好,我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说出水浒一百单八位英雄的绰号分别是什么?一百零八位英雄各有什么本领?他们分别使用什么兵器?有几位是女将?……”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全的。到了第二天,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把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全都找到了,同时也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名称也全都找出来了。”我问他们:“有意思吗?”学生高兴地回答说:“非常有意思。”
以上问题都是表层的,只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已。接下来,就应该抓住良好的开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的阅读。也可以叫“诱敌深入”法。可以这样设计:说出你喜欢的梁山好汉的长相,找出几位语言上有特点的人物,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这样几个问题,很快就会读完这部名著,并不觉其苦,而是自得其乐,饶有兴致的去读。
其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歇后语、俗语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言小说,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易接受。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刘备的天下――哭来的,扶不起来的皇帝――阿斗。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俗语来读书中的有关章节。那么学生在读有关章节的时候,为了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就会去看相关的情节。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学生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会读完这部小说。
第三,从戏剧入手,以引起兴趣,领学生看《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武松打虎》、《杀惜》、《白帝城托孤》等戏曲表演。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著内容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使学生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以达到“引狼入室”的目的。学生一旦被吸引进去后,就会欲罢不能,就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这样就能达到我们诱敌深入的目的。
第四、局部阅读法,根据小说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专题阅读法。如:《水浒传》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像读人物传记一样来阅读此书,如,读有关林冲的章节,读有关武松的章节,读有关宋江的章节等,读有关李逵的章节。专题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可以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负担。殊不知,所有的故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你关注林冲时,你就不得不关注鲁智深,当你关注宋江时,你就不得不考虑李逵的结局。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始终的关注的,这样,尽管是专题阅读,但是,阅读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你所规定的范围。
第五、采用比较法阅读。如:林冲与杨志的比较,柴进与鲁峻义的对比,武松与鲁智深的比较等。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较,林黛玉与史湘云比较,刘备与袁绍比较等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比较阅读的方法,尽管缩小了阅读的范围,但在理解的层面上加深了。
篇7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组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篇8
一、阅读期待——抓氛围创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创设一定的阅读条件,搭建一些展示自我阅读成果和交流沟通的平台。笔者主要从抓学生的阅读期待人手,来创设氛围。阅读期待是读者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韵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具体做法有:
1.加强拓展阅读。主要做法是把与课堂有关的阅读内容引入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后,向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推荐阅读《骆驼祥子》;也可以从文本入手,如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再读一读描写春天的诗歌、散文;还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如学习了环保主题单元的,可再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
2.掀起名著旋风。教师根据学生年级特点选编了阅读推荐书目《书林漫步》,每周专门设立了一节20分钟的导读课,在不同阶段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名著推荐:这个月,教室里刮起了“郑渊洁旋风”,那个月,孩子们个个是曹文轩的粉丝;这学年是四大名著系列问题探究,下学年是外国小说评议……教室里刮起了一阵阵的阅读旋风,孩子们的心中活跃着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二次次地与大师进行着深入的对话。
二、阅读感悟——抓独特体验
阅读感悟就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心理的过程。要领会语言深处的东西,光靠理解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老师为他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去“悟”。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结束时,老师一边播放火车鸣笛的画面,一边饱含深情地说:“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面对站台上的同龄人——贝蒂,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煽情的导语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情感的宣泄做好了铺垫。学生沉思片刻,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声音:生1:贝蒂,你在冰天雪地里冻了一整天,救护了那么多燕子,却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脸和手。你的精神感染了我。我要向你学习,以后不再伤害这些弱小的动物。生2:贝蒂,你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真厉害!你的手和脸冻伤了没有?我相信,你会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温暖,那力量便是帮助别人的快乐……。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维视线,以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文本的对话,把静止的文字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去感受和领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阅读评价——抓多向互动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内容,教师努力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学生评价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阅读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议等,也可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评价、补充性评价和比较性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是笔者的一则导读评价案例:
《三国演义》读书会:走进“三国”。群英聚会:说说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计谋集锦:三国演义,斗智斗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计谋?词语积累: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成语、名句、歇后语进行交流。三国超市:说说、画画或做做自己喜爱人物的服装、兵器、精彩片断,等等。激情抢答:如“卧龙、凤雏分别指的是谁?”“‘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语?”“三国鼎立指哪些国家三分天下?”等等。三国链接:了解三国纷争的历史。收集三国人物评论资料,关注后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生生、师生互动的评价平台,尽量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动态评价,关注阅读过程,鼓励学生去认同、去补充、去反思。
四、阅读内化——抓活动整合
在导读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创建书香型教室文化的构想,设计了班徽——一本展开的书上,一只金色的小蜜蜂;确定了班训——书香班级,智慧阅读;进行了教室文化布置:一个小巧精致的小书架,按类别陈列着同学们捐献的图书,左侧墙上贴着本学年的推荐书目;后边的绒布墙报上布置成了一幢书香小屋:有名著导航、新书推荐、我的感悟、我的评议、阅读之星等栏目。在书香型教室文化创建的基础上,笔者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语文课外阅读记录本。该阅读卡分为内容梗概、词句积累、阅读收获三方面。记录本的使用,既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又成为调控激励的一种手段,使学生有所积累。2.开设语文活动课。紧密配合课文,举行“红领巾书市”,利用班活动、兴趣课等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如《三国演义》读书会(见上述),召开评论会、故事会,等等。3.班级主题阅读周(月)。根据教学情况,引进迁移阅读文章,努力做到与单元的主题或文章内容有联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形成班级主题阅读周(月),短则一周,长则一月以上。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班级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了以,“书香班级”为名的博客,引导学生把所读所想所感上传交流。可以是好书推荐,可以是故事续写,还可以是人物评论。
篇9
一、通过情境创设故事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情境是想象展翅翱翔的空间。一段声情并茂的范读、一段饱含激情的作品介绍、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都可以使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中,头脑中产生生动、形象的画面。我在教学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展示了几幅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派人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时,恶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时的惨烈画面,同时配着低沉、悲壮的音乐和一段收集整理后拓展的内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故事旁白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在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下,课堂进入凝重悲壮的氛围,冲激着孩子们的感觉世界,也深深地震撼了前来听课老师的心灵,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勇敢博爱的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写文章的人运用形象思维塑造形象是一种创造,阅读者通过文字信息再造形象也是一种创造。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条途径。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很多像普罗米修斯这样了不起的英雄,课后我们继续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情量提示下的语言谰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仅积累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题、插图、文中的重点词句质疑问难,进行语言训练和创新教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结合文本研读过程设计了一段语言训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屏幕上出示三段文字,同时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通过想象来说一说:阿炳是怎么度日的?在这段语言训练中,孙老师通过让人一目了然的大屏幕提示语,避免了老师口述对学生带来的干扰,降低了想象的难度。引导学生联想,举一反三,现身说法,让学生积淀了情感,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三、依托文本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新课标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目标“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实践性、综合性”两大特点。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教学活动中,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完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记得我在执教研究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一开始,请同学们看老师用小木棍在讲台一端划一划。问:听到什么吗?(没有)再请一位同学用耳朵贴在讲台的另一端听听。问:听到什么?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做一做,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孩子们异口同声:我们听到了小木棍划桌子的声音,然后导入新课:法国著名的医生雷奈克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引出课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这个游戏有趣而且便于操作,孩子们对雷奈克怎样发明听诊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中雷奈克把小木棍改成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做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书上有一幅插图,雷奈克用这个自己发明的简易听诊器正在给病人治病。请孩子们仔细看图上的这个病人的姿势,想一想,他会和雷奈克医生说些什么?同座同学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来演一演。最后总结出雷奈克医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才发明了听诊器,为世界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 口译 影响
国家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使各自都拥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然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这样就产生了翻译。翻译,是人类交往中一种必然使用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就发生了口译活动(黎难秋,2002:前言)。而我们的翻译活动,无论是表现在书面还是口头方面,长期以来大多被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诚然这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化,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但在翻译过程中极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中形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口译的发展历史,特点,文化差异等方面展开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
一、口译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对口译具有导向性作用。根据维根斯坦理论,口译是一种“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通过会话人的参与才能使口译成为“语言与活动的交织而组成的整体,在维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语言游戏规则反映人类的生活行为的基本方式:普天之下的人的“普遍的参与 ”。普遍参与带来的是全体参与者的全程互动、合作与默契,这是任何游戏包括语言游戏的普遍特点,口译当然也不例外。
语言对口译具有辩证性作用。语言哲学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文化的特性,更注重而这的辩证与统一。一方面,人类的语言应该是统一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有共通之处;所有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自动、自发地”从人类的内在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反映了人类统一的存在本质。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各民族的语言在结构形式、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一定的民族语言与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相维系。
二、文化差异影响口译的几个方面
1. 文化积淀差异
中国有着 5000年悠久的历史,汉语言在其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传统习俗而这些都无不生动地反映在这些习惯用语之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像:“说曹操,曹操到”意译为: “Speak of the devil, here she is ”,“关公面前耍大刀”意译为: “It’s like teaching fish to swim”,如果直译,则会让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 感知、认知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过我们的父辈都熟知一种现象 ----打白条。打白条的意思是政府收购农民公粮,没有现钱给付,开一张欠条给个人,以后有钱会给付,如果没有钱,有可能泡汤;或者,机关、事业单位没有现钱兑付,开给个人的一张欠条,以后有可能兑付,也有可能无能力兑付的。那么在同一个感知或者认知世界中,这种现象的理解就显得很容易,但是在不同感知或者不同的认知环境下就显得难以理解。它只能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稍微相近。如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外方才能明白我方想表达的真实想法,不会产生异议。
3. 思维模式差异
英语表达比较抽象 ,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 ,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 ,英语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因此,口译时,必须按相应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让沟通没有障碍,也才能为各民族成员的文化所接受。如果不做调整,生搬照译,听者会感到费劲,甚至可能会影响正确的理解。例如,许多“it”作形式主语代替后面不同形式的真实主语以及英语中复杂的、多层次的主从复合句恐怕皆与英民族侧重分析型思维特征有关(而中国人更侧重综合思维);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习惯先说主观情况,再谈跟主观情况直接有关的客观情况,最后再谈其他有关情况。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
4. 数字差异
阿拉伯数字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数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数字,同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喜欢的数字。比如,中国人喜欢8,代表“发”,喜欢 7,代表“起”,有“风生水起”的意思在里面,古代人认为 9是最大的各位数字,在故宫的建造中就大量运用9这个最大的各位数来彰显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所以在口译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上的禁忌。
三、结语
文化差异在口译中的研究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来实现在口译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以及更好的完成口译工作才是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关注的问题。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营造出和谐顺利的交际氛围的口译,才可称得上高质量的口译。
参考文献:
[1]陆永昌 .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 [J].译林,2006(3):211-215.152.
[2]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勒代雷,刘和平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