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范文

时间:2023-03-14 13: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篇1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篇2

朋友,一个可爱而又温暖的字眼,朋友,一个可以陪伴一生的人,想起来多么的温馨,因为有朋友在身边的温暖,再严寒的季节也不会有冷天,因为有朋友在身边陪伴,再低调的人生也有了一丝的光线!这是我们到新学校必须做的。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新学校生活

跨进中学大门,来到新学校才一个多月,但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新学校的一切。且不说新学校教学大楼壮观雄伟,也不说她的花木繁阴、小径幽深,单就那回响着我们一串串笑声的教室,记录着我们一行行脚步的操场以及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都无不激发起我的眷恋之情……

课堂笑语

我在课堂里究竟发出过多少次笑声,连我自己也觉得多得不可计算,印象深的也可举出不少。记得那次英语课,那位既让我们尊敬又叫我们害怕的英语老师叫我的同桌起来回答问题,她慌忙之中说错了一个字母,竟把“我们坐轮船去旅行”说成了“我们骑绵羊去旅行。”教室里“轰”的一声,大家差点笑破了肚皮。英语老师圆睁着眼,脸都红了,我看他那是忍住笑憋的。同桌也笑弯了腰,手指在我背上乱拧,那情景真是回味无穷。

师生情浓

九月里,气温仍然很高。那天天气闷热,我中了暑。听课时,一阵恶心,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并且还溅在了邻桌同学的新皮鞋上。老师马上停止讲课,摸摸我的额头。看有没有发烧,又问了我几句,然后让同桌扶我去医务室。校医连忙问这问那,给我打针吃药……等我回到教室时,我的座位下干干净净的,我吐的那堆脏东西全都不见了。事后同学们告诉我,是老师亲自扫去了我呕吐的东西。

多好的老师啊!

节日欢歌

国庆节那天,我们举行了新同学联欢会。

同学们一个个又唱又跳,情绪高涨极了。擅长表演的同学演出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小品,口才好的同学朗诵了一首首精妙的诗歌。文娱委员更是多才多艺,她既能拉手风琴为同学伴舞,又表演了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我自己,也跳了一个蒙族《挤奶舞》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新学校生活

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一转眼,我走过了十三个春秋,离开了昔日的小学,来到我向往的中学,便开始了我全新的校园生活。

清晨,我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呼吸着周围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望着四周的花花草草,我们陆陆续续地跨进这个美丽的校园。

走进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带着同学们领略诗书的魅力;漫游数字的乐园,品味诗人的高尚人格;回顾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探索人文地理,异域风情……每位同学的目光都是那么炯炯有神,每位同学的右手都是那么积极地举起,每位同学的发言都那么大胆、认真。每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烦恼、学习上的问题时,老师便会细心地安慰、鼓励我们。而我们会用考试成绩来为老师、班级和学校争光。

课余时间也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奔跑在操场上,释放心中张扬的青春;有的穿梭在花丛间,寻找童年失去的足迹;有的拿着演讲稿对着墙角的那一块奇石激情地演讲,编织着外交家的蓝梦……校园里到处都有同学们的影子,到处都有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到处都可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同学们的友谊是生命的灵魂,是生活的调味剂,我们因友谊而充满斗志,因友谊而一路高歌。当我们一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时,身后是一个个歪歪斜斜的脚印,身旁是一朵朵娇嫩醉香的鲜花。我们深厚的友谊深深烙印在了这个充满欢乐的校园之中。

我的校园生活罐里,蓄满了努力学习的倩影,蓄满了师生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蓄满了同学间淳朴的友谊……

我爱我的校园生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新学校生活

新春佳节刚已过去,余留的年味仿佛还是浓浓的。正月17那日,当我踏进教室,看到教室里学习氛围浓厚的同学们,我不敢懈怠,也连忙投入学习中。

头天夜里由于快要上学了,经过一个月,没有见到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你们都还好吗?在慢慢的滴滴答答的钟声中,我数着针的脚步,兴奋过度,一夜没有好睡眠。可是早上却精力充沛,早早的起了床,可能是由于我寒假中,每天早上6点到学校去跑步,致使我不太喜欢赖床了吧!

早上我迎着清风,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里,抬头却依然是“做更优自己,创更优班级。”鲜红的班训“自律,自信,自强。”这鲜红的字眼,让我由衷的感到了压力,但是却又一种亲切的熟悉感。同学们来到教室里,很快就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这种紧张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到格外舒心。以往来到学校,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查漏补缺,而是跟同学寒暄,聊聊天,现在我却不会把时间浪费到这种无聊的事情中了,立即开始做作业。

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自己的功课,以前觉得是听天书的理科科目,现在看来觉得只要肯回家好好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也是可以慢慢懂得。在好好学习理科的同时。也更应该提高文科成绩的优秀度,争取科科达到优秀,以前我认为文科成绩,不论怎么学,也是提不上去了,只能看着它们慢慢下降,但现在我明白了,各科作业的参考答案就是我提不上成绩的一个瓶颈,不管做不做得到,撕下答案就抄,根本没有看题,也不懂抄的意思,只是认得那些字,却不懂得知识。现在我无论每天作业要做到多晚,我也不再去依赖答案了,慢慢做总会做完的,靠着这种想法,我就静下心来,慢慢读题,慢慢思考。每天听15分钟的英语我也可以做到了,以前觉得在家里读英语,每天会熬到很晚,但是现在却不那样觉得了,每天在学校里可以抽出许多时间来做作业,有一句话说的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是有的。”

我每次听到亲人为我叹息的语气,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听说到同学们为我惋惜的声音。我现在觉得自己真不应该,身上的学习压力虽然越来越重,但是我不想再逃避了,我必定会越挫越勇,勇敢直前,不怕困难,做更优自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新学校生活

凉爽的风划过枝头,微露的晨光被早起的鸟鸣叫醒。我站在滨河的校门口,温暖的阳光透过枝叶照在脸上,喧闹的声音无处不在提醒着我,来到这里面,对新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校园,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它如我想象的那般,被幽静的一派小路环绕着。棕墙黛瓦流淌着他眉宇之间的秀气,还有在餐厅上方冒出的炊烟和霞光四合时穿过教学楼留下的朗朗书声,走进楼里,初三学哥学姐们愉悦的话语,对学校的热爱和不舍,让我对新生活的期望更深了。水鸟轻盈的落在水面上,只激起几层薄薄的涟漪,却驻停已久,望着的土地,那眼神里包含了道不清,说不明的温柔。它将头深深地埋进翅膀里去,把灵动的脖子伸展得淋漓尽致,好像在蓄力奔向天空,但它不会忘记它爱这土地!

来到教室,五人小组座位,让我眼前一新,早到的同学早已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相见恨晚的几个男孩子互相追逐着。欢乐充溢着教室,我找到一个座位,前二后三的位置,排列五人坐一堆,五人为一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咳咳,一声威严的咳嗽。似乎是一剂魔法,冻住了时间。正在打闹的孩子将在那里慢慢摸回座位,一个印有奖字的水杯缓缓放置在讲桌上,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班主任。我可是怀着比小学老师更崇敬,更尊敬的态度面对他,认为他十分严厉。可相处一会儿,刚才威严的班主任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爱的老班!

新生活有着新内容,我最期待的是晚自习,想想晚上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心里就很是激动。但不知道是哪里调皮的风阻抑了规矩的电,电没了支持瞬时失去了光彩,教室里只冷清的那一霎便立刻沸腾起来,一声声喧哗,划破了原来的幽静的夜。晚自习。遇上停电,同学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看书,而像一个重新充满活力的精灵,在自己的天堂上喧闹,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大家都异常兴奋。一会儿老师拿来了蜡烛,一组三根。“来,我帮你,小心,小心火……”同学们没办法看书,老师便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时间。教室里就是像脱去了沉重的外套,换上了妖娆的舞裙,我们像置身舞会。有唱的笑的跳的,好不快活热闹!

在新校园里,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礼物,面对各种新的挑战,积极进取是一条捷径。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地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新学校生活

新学校,新面貌,新生活,新同学,新老师……总之,一切都是新的。刚刚升入中学的我还有些好奇,总觉得新环境的新东西太多了,真还有些适应不了。

不过,我相信,时间一长,便能适应了。在新环境中,我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他们都是我的同学,虽然相处不久但都亲如兄弟,如果一一介绍的话,还不知道要讲到哪年哪月哪日呢。但我最想说的还是我对新学校的认识。说起我对学校的认识,还得从报名那一天开始讲。那一天,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背着我的新书包,穿着我的新衣服,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走进南昌市外国语学校的校门。

我怀着好奇心,兴奋地前往教室。我的教室是初一五班。我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它。要不是亲切的老师指点迷津,我恐怕就“进得来,出不去了。”真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我走在并不宽阔的走廊上,脑子里回忆着老师指的方向和父母的“注意事项”,心中不断地分辨着东西南北,迂回的过道转得我头晕目眩。终于,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初一五班教室跳进我的眼里。那是一间宽敞的教室,它位于迷宫一般的教学楼里。在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感觉到学校就像迷宫一样,我差一点就把学校平面图画下来了,如果不是我不会画的话,我一定已经把地图作好了。

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倒也加强了我学习地理的意识,所以,每当上地理课时,我都会全神贯注地听讲。全神贯注地学习,是最消耗体力的了,消耗体力等于消耗食物。一连几节课下来,肚子在不知不觉中已开始“叽叽咕噜”地了。不知是老师讲课精彩,还是我听得太认真,我上课时竞不觉得饿,直到下课后,才感到肚子空空如也。于是到食堂打饭。来到食堂,这里真是人山人海。每一个打饭处就像一个“结点”,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结点”围个水泄不通。

大家都手持饭卡向售饭机器上贴,七八张卡争先恐后地向收银机上贴去,几乎要“爆机”了。工作人员忙大喊到:“不要慌,一个一个慢慢来,每人都有份。”可是,她那可怜的“猫咪叫”怎能敌得过众人排山倒海的叫喊声。于是,倒霉的收银机只好“默默无闻”地承受“轰炸”。我也只好跟着人群,被挤来挤去,不知要过多久才能打到饭。

篇3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篇4

一、在教学中,注入学生的“自我感悟”

根据课改要求,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头脑将知识加工整理后再消化、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的认知结果告诉学生,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

1.加强诵读,获得真切感受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文经验的领悟与积累。比如我在教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没有只是一味地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人生哲理,之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的感受,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要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丰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每堂新课前,都非常注意导语的设计与运用。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时,为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中,我是这样激趣引入新课的:“进入初一生活已近一月。同学们也一定感到初中生活的不适应性,想知道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吗?其实,古人很早就给我们讲明了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了,也就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

3.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重视情感激励

针对学生整体层次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感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积极性。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一句话“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不能够理解。此时,我让理解本句内涵的学生组织好语言,谈自己的感悟。过后,我再用实际生活中的名人的事例来解释这种观点,再次联系作者的观点。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自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自。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与方法,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在此,我是这样做的:

1.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会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我没有按教材编排的几幅画的顺序让学生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去欣赏揣摩。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是积极主动的,这有利于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如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轻声读,或大声读,或自愿结合有感情地朗读。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3.自主交流阅读感受

在教学中,应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的“确切”意思,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也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我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研读课文,以此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不同的阅读体验。

4.自制手抄报,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和创造的能力

篇5

现在的电化教学媒体设备很多,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影碟机、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借助这些设备来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景物,充分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较好地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难点。

一、充分运用电化媒体,规范书写习惯,再现复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从课件的质量上去讲究书写的规范。教学中,展现板书内容时,让学生欣赏书写的美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的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需要再现前节讲过的内容;有的课文讲到难点时,需要重复作者概况或者写作背景等等,只要运用电教媒体设备,几秒钟就把需要的内容再现出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渲染气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范文、美文,但教学时,根据文章内容,各自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例如:七年级《春》这篇课文,作者描写的是祖国江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草树木争相斗艳,生机盎然,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代表着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使文章富有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意蕴美。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四美。教学前,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随着乐曲的结束,揭示课题《春》,激发阅读兴趣。播放朗读录音,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并把学生的读音录下来;重播磁带朗读录音和学生的朗读录音,再抽读,师生点评。这样,通过耳闻点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朗读技巧,体验课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体会文章表现的四美,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运用投影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写景抒情的课文,都是作者对事物主动细心的观察,反复的联想和想象,才总结出好词美句的。这些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积极性和运用语言表述事物或表达感情的能力。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 语句也很优美,如“紫藤萝瀑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等等,我们地方没有紫藤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想象出被描写对象的形象。教师只要用投影的方式将紫藤萝相关图片投放出来,学生见图好奇,就会主动观察,理解描写对象;同时,学生在目睹这种图片时,从课文上的句子知道,用这样的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述清楚,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四、运用电视录像诱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电视录像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共鸣。七年级上册《春》《夏》《秋天》《济南的冬天》都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教学重点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课文中有一幅幅流动变化的画面,景物动态、色彩变化的语句和画龙点睛、跃入眼帘的字词,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借助电视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动画、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丽,边看边自己理解,从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094-01

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习惯于用地方方言进行交流,并且受到生活环境、语言习惯、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口语交际能力比较低。笔者认为,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说

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例如,教师要做到不用地方方言与学生聊天,而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平时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消除“说普通话丢脸”的顾虑。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愿意开流。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和提炼生活中有价值的、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练习。例如,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农村,缺乏在大城市购物的体验。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学情,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文具用品、生活用品等拿到教室,给学生营造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应的物品,与售货员进行对话。在活动开展前,笔者将购物时的注意事项、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先易后难,让学生敢说

(一)说好一句话

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述往往不够完整。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没有一笑而过,而是引导学生再说一次,从而达到表述完整的目的。有一次,笔者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文中有两个句子“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笔者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话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不知从何说起,于是笔者引导他说:“奶奶对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回答:“奶奶是一个宽容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懂得孩子的情感重于羚羊木雕的人。”接下来笔者请学生分析“妈妈”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了。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做到表述完整,从说好一句话做起。

(二)仿说一段话

农村初中教学资源较为缺乏,教师要最大化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有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富有特色,有的文章语言运用美妙绝伦,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文章时,可以利用文章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模仿说的练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笔者要求学生模仿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说一说某一处景物或某一种事物的特点。在笔者的示范下,学生很快打开了思路,有的学生说:“香蕉、人参果、猕猴桃,你追着我,我赶着你,都结满了果送礼。黄的像金,白的像银,绿的像翡翠……”有的学生说:“风信子、蔷薇、迎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蓝的像海,白的像云,黄的像金……”模仿说提供了口语练习的形式,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脱离文本,谈阅读感受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表现意识开始觉醒,并且有了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现自我。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后,由于缺乏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的画面,学生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表达时不够充分。对此,教师可以预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感受,然后再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在学生谈及生态平衡等环保内容的感受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要求:首先,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联系身边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最后,选取令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在小组内进行探讨。这样做,既解决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贫乏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内阅读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ed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KUANG Jiena

(Zhuhai Doumen District Chengnan School, Zhuhai, Guangdong 519145)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writing, writing is an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reading. So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But most of the attention, but most of the teachers focu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while ignoring the role of curricular reading for teaching writing, which would make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out of tou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and overall student essay development. So I carried on this issue to be a shallow analysis, making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ar read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其中“积学以储宝”强调的便是应该通过广泛的学习来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进而使得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这也体现了正确阅读对于写作所起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相互联系。

1 以“阅读”带动“写作”,是教材的要求

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只注重课文分析而忽略学生思维锻炼和语言锻炼的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许多文章的课后题设计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篇》课后练习“请你也用散文诗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课后练习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初中的每一册书课后练习题在涉及的各类写作练习如命题小作文、改写、续写、补写等短文练习每本书都远远超过十道题。可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视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说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其重要的段落去进行记忆和背诵,对于其中好的文章构思去进行思考和模仿再创作。以文为范,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2 利用“阅读”与“写作”之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一个人若是缺乏阅读能力,当他在写作时便会如那无水之鱼,腹空笔涩。这也说明了阅读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课内阅读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内阅读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使得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使他们领悟这些优秀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思路,为良好写作水平的形成奠基。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本上的这段话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简明而又准确地把捕鸟这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交代清楚了。我就设计了抓老鼠仿写示例,在我的示范后,学生的仿写文章也很生动。如一个学生写道:“只见小浩同学举起右手,和同伴打了一个手势,然后就接过篮球,迈开大步,闪过两个防守队员,冲向篮板前面。起跳,篮球从他的手中飞出,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进了。”通过练习学生对写作兴趣大增,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了!

写作更高层次的是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我又通过学习课文《背影》中一系列父亲艰难买橘子的动作,强烈地突出了父爱这一主题。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把“情”贯注到动作之中,一学生写道:“唉!今天的数学试卷做得不好,错了好多,爸爸生气了,既不给我签字,也不搭理我,只是坐在桌角默默地吐烟圈。我心里很难过,我审题太不仔细了,这次没少挨老爸的‘冷暴力’。上床睡觉时,我才发现暖水袋已经充满了热水,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爸’,请原谅!”学生在我的指引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每篇课内阅读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只要善于引导,以文为范,从内容、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写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练习仿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完善教学结构,以“阅读”带动“写作”,要有整体的计划,形成读写有序列

课内的阅读与写作虽然有课文可依,但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而课外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容易走进目标不明确,读写训练无序、无系统性的误区,所以初中语文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有整体的建构,确立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学月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计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教材我确定了七年级写作训练目标: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写好记叙文。具体做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借鉴了课文的例子进行写作指引如下:选择《童趣》中你喜欢的场景,融入自己的感受,创造性改写。如:“观蚊成鹤”,可改成“我真的看见了一群白鹤――”通过作文让学生懂得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一次,我战胜了困难》、《我长大了》、《 必须跨过这道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那么就对主题,构思,选材,表达方式,记叙顺序, 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二阶段着重进行了记叙文、说明文两种文体的练习。优秀作品:《家乡的桥》、《蛋糕的制作》、《爱是……》。初三阶段面对升学考试,从作品主题升华和创新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增加了议论文的练习。作品:《笑对失败》、《走进初三》、《我看青春期的“爱”》、《读书苦与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以课文阅读为范本,再进行加工,修饰,创作。以阅读为本,以写作为乐!

总之,脱离了阅读的写作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很难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而课内阅读作为阅读中精品被收录,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阅读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写作的兴趣,快乐命题,快乐构思,快乐表达,自然就能快乐地写作!

参考文献

[1] 曹翠芳.回归文本――语文学习高效的切入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5).

[2] 王志彬.二十一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古诗文;关键词学习法;背诵;翻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1601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盲目地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在掌握并运用了关键词学习法后,才发现古诗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学习古诗文有三大难:文言文的背诵、翻译和古诗的情感把握。关键词学习法是否能将这些困难解决呢?

一、关键词学习法强化记忆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关键词学习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提炼出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架构成一幅幅树状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结构、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其实就是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关键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醉翁亭记》,在整个初中阶段算是比较长的文言文了,如果我们把关键词提炼出来,背诵就变得简单了。文章首先可以提炼出四个关键词:“亭由来”“山水乐”“官民乐”“醉而归”。其中“山水乐”可分为“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官民乐”可分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又如八年级上册的《小石潭记》,可循“进石潭潭貌潭中鱼潭源坐潭上同游人”的线索,追溯行踪,顺藤摸瓜。九年级下册的《曹刿论战》是按战前、战场、战后的次序写的,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是曹刿和鲁庄公,敌军是齐师。记住这几点关键词,背诵难题就迎刃而解。七年级上册的《三峡》中按先后顺序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山”“夏水”“春冬景色”“秋”,背诵起来既容易记,又不容易遗忘。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只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即可: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运用关键词学习法来背诵课文,背诵变得轻松简单,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二、关键词学习法帮助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还是对于考试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过往,很多学生选择的方式就是借助资料书对整篇文章的译文反复朗诵,通过反复记忆来掌握文章的翻译,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其实,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运用关键词学习法,它就会变得轻松简单,毫无压力。

如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于这个句子的翻译我们只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狱”“虽”和 “情”即可,“狱”是案件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情”是以实情(判断)的意思,从而可以轻易地得出结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来判断。七年级下册《黔之驴》:“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对于这个句子,我们只要把握住四个关键词“因”“断”“尽”“乃”即可,“因”是于是的意思,“断”是咬断的意思,“尽”是吃完的意思,“乃”是才的意思,进而翻译成“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这个句子,我们只要抓住“先”和“后”两个关键词,“先”是“在……之前”的意思,“后”是“在……之后”的意思,这样这个句子就很容易地翻译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指导学生找出并把握句子关键词,学生将轻松快乐地跨越这一难关。

三、关键词学习法把握情感

初中教材包含近百首古诗词,如果单纯反复记忆,学生不仅容易遗忘,而且很难准确把握每首诗歌的感情,诗歌越多,越容易混淆,最后出现张冠李戴的局面。运用关键词法可以轻易解决这一困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每首古诗的关键词句,然后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情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又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篇9

关键词:古代羁旅诗 苏教版 中小学语文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漂泊生活、抒发客居异乡的各种感慨的一类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羁旅诗,在苏教版中小学教材中约有十首这类诗歌。①虽然它们的作者、生成背景与情感内涵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可以看出同属于羁旅诗的别样风情。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具体内容

人生变幻无定,福祸莫测,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于是羁旅漂泊也成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欣赏那种“慢慢走,欣赏啊”的从容心态。古代由于通信不便,游子在漂泊的路上无以为寄,便以沿途的山水风物为寄托抒发性灵。他们的步伐丈量过千山万水,心也跟着阅尽了人世沧桑。也因此,羁旅诗凝聚了诗人们较为真实的情感变化,彰显了他们鲜活的生命热情,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这十首羁旅诗,我们发现它们的抒情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

离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张继的《枫桥夜泊》(三年级上册),就充分反映了羁旅漂泊的艰难与苦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了,气温骤降带来属于夜的清寒,空荡的客船上诗人辗转反侧,裹紧身上的单衣,望着江上零星的渔火,耳际是不远处寒山寺里传来的邈远的钟声……这使得张继的苦楚,更添一笔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高中必修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接道尽羁旅之苦,使人消瘦潦倒。因此,羁旅之苦,苦在风餐露宿,苦在寂寞空虚,苦在无处安定,不知归处何在。

2.渴望山河无缺,向往安定生活

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离群的孤雁,始终存着重回集体的渴望。因此,饱受羁旅之苦的游子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终有一天能实现,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是夏完淳还是文天祥,对于收拾旧山河,为国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箴言。

3.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

人在旅途,前路漫漫,不知方向地漂泊,给人一种虚空、寂寥之感。当风餐露宿、孤舟独眠时,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饭,亲友的笑语和关爱;当仕途受挫、行走艰难时,更加希望有亲友在身后给予坚强的支持。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登岳阳楼》(七年级下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夏完淳《别云间》(八年级上册):“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李白曾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故乡、亲友,总是令游子们魂牵梦萦。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羁旅诗中此类悲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的就是家国覆灭、无力回天的苍凉以及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埋怨愤恨;杜甫的《登高》抒发的则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无奈命运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发出的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不满。然而,最令诗人们悲痛的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这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血泪质问,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叹更加震撼人心。可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直是历代诗人心头滚烫的一碗热血,掺杂了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执念与最动人的吟唱。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一大特色,便是羁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任何一种景物,都有可能触发他的羁旅之思。诗人们十分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更容易地窥见并体味游子们的心绪。这十首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羁旅诗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A.抒情为主,虚实结合

在古代羁旅诗中,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总关情,诗人在诗歌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虚虚实实,加以联想想象,字字珠玑,催人断肠。例如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句,写自己甘愿为国捐躯,至死不悔,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国山河的收复, 希望回归美丽的家乡,拳拳家国之情跃然于纸。让人不禁想起了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同样是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爱国名句,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是古诗间接抒情中惯用的手法,往往为主观意志情感服务,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②例如柳永《雨霖铃》(高中必修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借寒蝉凄凄哀哀的鸣叫、渲染离别时惨淡凄凉的氛围;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凄凉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风营造属于秋天的萧条肃杀,抒发心中的凄怆悲凉。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便是以乐写哀。典型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最初以为是写旅途中壮丽开阔的风景,尤其是海日冲破残夜的阻力喷薄而出,春天最终摆脱旧年的束缚将希望带给人间这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其实,只不过是想衬托自己苦苦思归的郁闷心情罢了。

C.白描、对比与反衬手法

白描的运用见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诗人对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写,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朴素自然的真实感。对比手法则见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极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壮开阔,从而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人类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暂,与天地永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因而发出对生命与功名的慨叹。诗歌情感张弛有度,含蓄与直白相结合,更容易让我们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情绪变化。

D.意象丰富独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某些景物在羁旅诗中经常出现,是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古代羁旅诗的重要参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八年级上册),运用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叠加,营造出一幅羁旅客断肠天涯的凄凉图景,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情此景让人顿生共鸣,令人感伤。除此之外,还有月、水、鸿雁、落木、孤舟等,也是古代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

2.修辞手法

A.对偶与夸张

关于对偶,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尤为精妙。句中“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对“鸟飞”,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又贴切自然,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传神,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③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中就有“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的赞语。说起夸张的手法,当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城,日月星辰、天地昼夜都浮于其上,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开阔,气势磅礴。

B.设问与叠字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典型的设问句。鸿雁尚且可以归去,可怜自己何时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命运的安排,颇有无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将诗人乘舟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朱东润先生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高中必修四)“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④这十四个字精炼概括,细腻地展示了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长期的流亡生活后词人曲折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复杂哀怨的内心世界。

3.语言与诗歌形式

A.语言:简洁自然,流畅婉转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征总体来说多简洁自然,流畅婉转。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用来说明羁旅诗不假雕饰、率真朴素的风格。这十首羁旅诗的共性是多用口语,注意炼字,读来平白如话却又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前文所提到的诗作大多如此。这些诗句经过诗人们的千锤百炼,已经了达到质朴流畅、圆润婉转、意韵无穷的境界,足见匠心独到却丝毫没有斧凿之感的作诗功力,彰显了诗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体近体,平仄和谐

提起古代羁旅诗的诗歌形式,则古体近体皆有,平仄和谐。苏教版选取的这十首诗在形式上有古诗近体,也有七绝、五律、七律。诗歌注重音乐性,十分讲究平仄,押韵严格。例如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就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诗歌对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无论是平仄还是粘对,都循规蹈矩,严谨考究。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再如《雨铃霖》,龙榆生先生这样评价道:“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⑤

三.研究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现代意义

1.现实意义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现了诗人思想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家国意识。可见无论古今,乡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当今社会通讯虽然越来越便利,人情却不如以前那般浓厚,不少青年将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却忘记了什么叫做春晖寸草,什么是莼羹鲈脍。羁旅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意识和人伦情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记得住乡愁”。

2.教育意义

A.培养知识能力

苏教版所选取的这几首羁旅诗,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做到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就锻炼学生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修辞色彩等的能力,为学生学习诗歌,赏析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B.培养情感能力

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执着……当今处于温室的中小学生对羁旅诗中这些复杂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系统的归纳式分析,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羁旅诗中哪怕是羁旅天涯也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在大力宣传爱国教育的今天,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C.学习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直是学习古诗中的重难点,古代羁旅诗因为有羁旅途中,情即所见的写作特点,而别具特色。因此,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这对于分析类似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羁旅诗,如珍珠般散发着动人的光泽,闪烁着别样的诗歌风情。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可贵的家国之思以及人伦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①文中所选的所有羁旅诗均来自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它们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八年级上册的《泊秦淮》、《过零丁洋》、《别云间》,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必修四的《雨霖铃》、《声声慢》。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原文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③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说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27-02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普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展开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依靠说话来表达自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

学生学习语文所获得的能力主要有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口语表达能力。而实际上,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充分表达自己,就要通过我们的口头语言,那么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便是不可缺少的。听、说、读、写这四要素构成了语文能力,这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代教学要求告诉我们: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苏教版教材的各学段中,编者都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单元专题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编排,跟写作专题同步。从七年级开始就设置了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专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计的“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得体”、第四单元设计的“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第六单元设计的“婉转拒绝”等;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的“做一回小记者”、第二单元设计的“劝告”、第三单元设计的“话须形象才动人”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的“当一次主持人”、第三单元设计的“一姿一容总关情”、第四单元设计的“假如我是导游”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的“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第二单元设计的“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等。

由此可见,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学生的应用能力,教材把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科学地进行了编排,实现了“四位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说话能力上,而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话能力可以使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际方面。作为交际工具,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采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交际,这种方式既方便又经济,不需要任何的设备、任何的原料,而且无论多么复杂难懂的意思,都可以借助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中是最重要的。

(二)思维方面。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说话表达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内部思维通过一些词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语法迅速组织和转变为外部语言的一个过程。在上述这个过程中,如果要想将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那么我们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述说,一边述说一边思考,将内部的思维与外部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说话的教学和思维的训练应同时进行。说话时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述说,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敏锐,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作为定向交流的工具。口头语言具有定向表达叙述的特点,说话的人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对着特定的人说话的。为了使表达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考虑到听话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受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就是说,在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学会随机应变。

三、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在学生的说话能力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应抓住以下两个环节,这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一)创造语言环境和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张口说话。在我们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是不敢开口说话,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在听。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自我封闭心理,所以,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张口说话。例如,在讲授《论美》这一课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一个小个子男生,他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的时候,却低下了自己的头。笔者灵机一动,去拿起他的课本,意外发现课本上贴了一张刘翔跨栏的照片,便对学生说:“老师发现了一道美的风景,我们用掌声欢迎收藏这位运动之美的伯乐给我们谈谈他的初衷。”结果,他不仅给同学们介绍了刘翔的基本情况,竟然还记得他的跨栏成绩,并且介绍得洋洋洒洒,颇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突然间,笔者领悟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这个道理,你给他创造了情境,他会还你满园春色。

(二)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训练,让学生拥有能够说话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说话,这只是第一步。学生有了敢于说话的胆量,但是有的时候却不知说什么,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意思和思想表达出来。这个工作就需要老师来完成,比如老师可以把教材做一下艺术处理,从中选出能刺激学生说话兴奋点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一种非说不可的氛围,促使他们去说话。在讲授《故乡》的时候,面对杨二嫂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学生讲不出变化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体验,他们不晓得什么是贫穷落后,更意识不到的不彻底性。这时候就要首先让他们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的幸福,提提儿时的伙伴,他们说得滔滔不绝。这时候笔者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什么社会?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社会主义社会”,那文中的主人公呢?“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封建怎样理解?有没有人想封建社会?你有哪些封建思想?你的家庭里有哪些封建的地方?那你同情杨二嫂和中年闰土吗?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想说话的激情就出来了。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周小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