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12: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马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马的古诗

篇1

走在路边,不时的像两旁看着,天气很冷,我把头缩在高领毛衣的领子里,把手收到袖子里,背着重重的书包,嘴里不停的说着好冷啊!

一家叫吉祥麻辣烫的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心里想着,好土的名字,但是,看到热气和香气从里面传来,我又不由的走了进去,摸摸兜子,只剩下2元钱了,但是我还是坐了下来。

“我要10根麻辣烫。”

“马上”

我吃着麻辣烫,一股股热气从身体向上冒,感觉好舒服,吃完了,我也许是我太着急想回家,居然忘记了给钱,我正要往出走,突然,一个小女孩拉住了我的手,然后又送开了,这时我看到了我的手里抓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姐姐你好,请到门口的钱罐里交钱。”

霎时,我感到了一股温暖,比吃了麻辣烫还要温暖的感觉,原来这就是这家小小的麻辣烫店的魅力,它的魅力不仅仅是那往外冒的香气和热气,而是那个小小的钱罐,那个让我感动的瞬间。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因此,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习初中语文的古诗文,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最大动力,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初中语文老师进行高效率教学的基石。信息技术泛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包括应用软件、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三个计算机技术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最为普遍,初中语文老师常常运用幻灯片和多媒体开展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之前,必定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找一些水平高的朗诵家给大家朗读课文。这种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读准自己不认识的生僻字词,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比如《诗经》的名篇佳作《关雎》中生字词“参差”、“寤寐”和“钟鼓乐之”和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和“山岛竦峙”。这些诗歌都具有超出物象的特点,是引导人们突破作品特定形象的直接性、有限性,从直接中看到间接,从有限中寻求无限①。

二、用幻灯片辅助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诗词进行详细的介绍,用幻灯片和音像视频的形式向大家传播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大大降低了老师的负担,降低了初中语文老师书写板书的时间耗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诗歌与哲学是近邻②,初中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诗文进行鞭辟入里地深入分析,比如古诗文是最早在各民族文学中产生的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调、韵律和音节的不同要求,将人们头脑中最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用最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初中语文课本中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不胜枚举,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北朝民歌《木兰辞》这样的千古名篇,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先用多媒体放一些文章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把握。语文老师可以先在幻灯片上放上以下内容――“《木兰辞》又称《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期间的一首民间叙事诗,它讲述了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伟大事迹。本诗歌创作于北魏,最早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之中,长达300多字……”这样,学生就会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三、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视频

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就会愿意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对他意义非同凡响的重大事物。反之,如果学生兴趣缺乏,就会很容易造成他的注意力转移。初中语文老师可以放一些与古诗词有关的电影和音乐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轻松自如地学习。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意志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学生的本性就是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旦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孩子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知识,学生就会变得兴高采烈和热情洋溢。初中语文老师在教授《敕勒歌》这篇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给大家放一些蒙古大草原的迷人景色,来展现敕勒川的迷人风光,还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穹庐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天似穹庐”的意境。此外,老师还可以放一些蒙古族的音乐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放乌兰图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马》来让学生体会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画面。乌兰图雅演唱的歌曲《我的蒙古马》中歌词“我的蒙古马,路在你脚下,你四蹄生风,彩霞满天涯……”与《敕勒歌》中“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红海回荡”的意境恰好吻合。

初中语文老师除了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放一些有关诗词作者的纪录片或者《百家讲坛》等节目,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词的创作背景,更好地辅助语文老师开展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老师在教授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放一些有关杜牧的生平介绍的纪录片,还可以放一些其他有关南京的古诗词,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古诗词的阅读量。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初中语文老师作为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方面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工作责无旁贷。相信在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素养一定会得到日行千里的提高……

【注释】

①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3

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背诵教学的著述卷帙浩繁,要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很困难。在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中,有关“诵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诵读”的历史发展、内涵特征。其次,“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归因分析。再次,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诵读的内涵特征

背诵,古称“讽”,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早在周朝,吟诵诗歌就是学校里的必修课。荀子说:“始于诵经,终于续礼。”孔子说:“诵诗三百。”《孟子》:“诵其诗,读其书。”韩愈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是只读书不讲解,号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汉语字典》对“背诵”一词的解释为凭记忆诵读。《辞海》的解释为记熟文字,不看原文念出来。张心科在《论诵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中尝试将“诵读”定义为:一种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声音与意义的有机结合,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用说话的语调读白话诗文的读的方式。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口诵”与“心惟”结合、反复以及语体和文体的区分等。综合上面几种释义,背诵应该离不开两大基本要素——记忆和诵读。

二、诵读教学实施现状和归因分析

中学古诗文背诵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诵读兴趣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考试只考几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古诗文,与其背那么多古诗文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在数理化方面,对古诗文背诵比较抵触。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诵读的习惯,不会自觉阅读。尤其是针对古诗文诵读,更是寥寥无几。学生背诵兴趣的缺乏是影响古诗文背诵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陈薇薇在《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培养初探》中,提出古诗词背诵需要兴趣,提出了一些培养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其次在诵读时间方面。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诵读时间很少,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即便古诗词课堂上都会诵读,但是当学生正尽兴的时候,因为教师要把握总体课堂时间,便戛然而止。诵读的形式也很少,主要有齐读、分性别读、录音范读,教师的范读较少。教师的垂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现在一些教师还是不愿意下功夫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诵读指导也主要集中在音准上,对于练气、练声等指导较少,很少注重情感体验。

再次,学生的诵读目的不明确。在古诗词课堂上,学生诵读多遍,然而诵读效果依旧不理想,这是因为个别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诵读之前明确诵读任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对诵读认识存在偏差,并不把诵读当成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二,教师范读少,学生缺乏专业的诵读指导。第三,考试只考查默写题,很难考查到学生的诵读能力,像停顿、音准等考查难度大。

三、诵读教学策略

笔者阅读文献发现,对于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观念、方法、指导和

评价。

观念:诵读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是学生通过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美妙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方法:以调动学生兴趣为前提,选择多种诵读方式,齐读、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诵读等,要特别重视教师范读。孙清武在《中学古诗文背诵的战略意义与指导方略》一文中强调古诗词背诵的价值意义,提出了古诗词背诵的指导方法。宋艳萍在《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策略研究》中,基于当前语文教学背诵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初中生认知方式和对背诵时学生心理机制变化的了解,指导背诵教学,制定背诵方法。李学勇在《浅谈中小学古诗文背诵》中,分析了古诗文背诵的有关因素,对古诗文背诵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对语感形成的突出作用有所论述,归纳、整合了一些背诵方法,就如何持续长久地加强中小学古诗文背诵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

指导:诵读指导要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除了发音、停顿、重音等基本的指導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进行一些诵读技能、技巧和基调教学。

评价:完善诵读评价体系,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诵读能力。不只是依靠考试,还应该遵循鼓励、及时和个性化原则,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参与。

四、关于背诵指导教学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高中 古诗文 难辨字

古诗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有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思潮,有的渗透着先人的智慧情操,有的凝聚着厚重的人格魅力。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积累背诵文言诗句时容易出现默写错误。因此,古诗文语文教学中注意解析字形,确是应该提倡的。虽然老师在教学中做不到“逢字必解”,也不可能繁琐地一一考究字的源流,但是在解字时,对学生常发生的错别字、难辨字大体上要先有个底,遇到这些字就需要解。

一、追本溯源,了解本义

有些难辨字不是因为字形难写,主要是学生对字的本义一知半解,容易混淆,写成别字。李白《送友人》有句云“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其中“班”是容易写错的字,最常见的错误是写成“斑”马,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课文注释对“班”的解释是离群的,老师按照这个讲解了,收效甚微,学生默写错误率仍然很高。这个“班”字就要解析,从本源说起。“班”是会意字。从珏,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说文》也说,班,分瑞玉也。班原就有这个分割的本意。进一步了解“刀”部的词大多跟分有关系,比如“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把“班马”记牢了。

再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字,追本溯源,了解本义是记住这个字形的好办法。庠是个形声字,从广(yǎn),羊声。“广”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也提到“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孟子》也有“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之说,庠就有培养的意思,就是古代的学校。

《诗经・郑风・子衿》和曹操的《短歌行》都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衿”,也是学生易错的字之一,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衣字旁写成了示字旁,如果学生知道“衿”的本义是汉服的交领,就不会忘记应当从衣,音“今”,青衿指的就是旧时读书人穿的衣服。

二、音义结合,因意象形

古诗词中一些双声词(声母一样),大多属于形声字,结合起来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这种词,首先要弄懂字音,声部负责发音,注意区分一些字古今异音读法。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它朝生暮死,只有一天寿命。让学生知道这个有趣的科普知识,就不难写出从虫,孚声;从虫,迳的词语“蜉蝣”了。同样,李白的《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的峥嵘、崔嵬两词也都属于双声词,知道这两个词修饰的对象都是山,就知道词中四字都是从山部,根据读音,就能写出声部,书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一些单音节词,也都可以用这个辨别形声的方法来处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砺”有学生容易写成厉,要知道“砺”是磨刀石的意思,就不会丢了“石”的偏旁。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误将“暝”写作“瞑”,“暝”本来的意思是“幽暗、昏暗”这里是“晚”的意思,跟“日”有关系,而“瞑”的意思是“闭目”。王维写的是山中秋晚的景色,该用“暝”字才对。

三、形近对比,找出异同

有一些字不但形近,义也相近,甚至还可以通用,这是出错频率最高的难辨字。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分析字源,对比用法,找出异同。并分别牢记形近字的固定用法,以示区分。

古典诗歌单元有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必说古诗文,就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唯”字也是一个很容易用错的字,因为还有一个“惟”。

《说文》中对两个字的本意解释如下:

“唯,诺也。“惟,凡思也。”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最明显的像“唯唯诺诺”就不能用“惟”。因为“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

但是,随着字的发展与应用,这两个字越来越相近,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惟,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在现代汉语中,也都有了“只有、只是”等意思。所以有“唯一”,也有“惟一”。因此,从“单单、只有”这样的意思来判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用“唯”,也可以用“惟”。只是,从尊重作品角度来看,在书写时与原文一致就可以了。

乐府诗《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的“陵”容易误写成“棱”,两字都有ling的读音,都与平面有关。本义都是名词,都是形声字。“陵”字从阜(fù),从纾líng),缫嗌。“纭币馕“四边形的平面”。“阜”指“土堆”。“阜”与“纭绷合起来表示“从天上往下看,平面为四边形的土堆”。本义:底边为四边形的大土山。《说文解字》中指出,陵,大阜也。掌握了本义就可以很容易写好了。

还有把通假字写成本字的例子,例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学生容易直接写成“君子性非异也”,还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等“见”通“现”,都容易出现用通假字代替本字的例子,通假字本来就是借来的字,完全具备了本字的词性和意义,追溯本源或者区分异同等方法在此都不合适,只有通过阅读积累通假字,当作固定结构来记忆,很难找到捷径了。

参考文献:

[1]许慎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篇5

一、要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进而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蕴含的意义。如陆游从小受到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少年时又跟从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他的爱国思想,不但在镇江、南郑抗敌前线十分高涨,在退居山阴期间,也很强烈,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恢复大业。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未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爱国诗词表现出了为国献身的英勇豪情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三、注重区别作品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一天傍晚在乡村田间小路行走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一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五、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篇6

【摘要】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奠定了它在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典文化悠久灿烂,古诗词便是古典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而我们课本中所选择的更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到的内涵更是丰富深刻,有利于对学生传输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特点分析,讲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内涵,论述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

关键词 古诗词;古典文化;思想道德;高中教学

一、古诗词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古诗词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由诗经开始,经历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一步步演变,从而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最早出现的《诗经》,内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将周代社会生活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楚辞是一种心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赋是一种散韵结合的文体,专事铺叙,其内容有描绘宫殿城市和帝王生活,也有记述旅人旅行经历和怀才者的不遇之悲愤,也有描述大自然的禽兽草木;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将古诗词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无以为继,所以另辟新径,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显其瘦劲;元曲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剧曲与散曲,它大多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是一个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形式。

二、我国的古诗词教育

我国一直都注重文学教育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古诗词教育,它更是古诗词教育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育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传承,其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古诗词也更加重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传输形式。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对于古诗词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要求上,过去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的背诵、掌握,现在却也也更加重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内涵。教材的改变,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古诗词与思想道德

古诗文中有关思想道德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典型的有品德言行、远大志向、爱国忧民等多方面内容。品德言行的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中讲道德“修身”就是指的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修身立德的意思。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周敦颐先生“盛开于淤泥而不被污染,灌注于水而不显得妖媚”的清高,各人的“德”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个方向。再然后就是远大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小于个人,有大于国家。如心忧天下,乐民之乐的思想,如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抱负。另外的就是爱国忧民之心,心系国家,心存人民,崇尚正义。“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即使生命即将终结,却也不忘卫国;“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年老体弱,报国无望,唯有哀叹。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可见古诗词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

四、古诗词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径

对于从古诗词教育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把握好思想道德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要避免空洞的说教。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教育途径有两种:

(一)以情感带动教育

古诗词中的情感,是学生与古诗词沟通交流的纽带。因此,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爱上古诗词,学会多角度欣赏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和古诗词之间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

首先,要从让学生感受诗的情感着手,使学生对古诗词心向往之。在讲授古诗词之前,可以先讲述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小故事,或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比如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可以从辛弃疾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来讲,也就是南宋时期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面对金国,毫无反抗之力,好不容易金国灭亡了,紧接着又是更为强大的蒙古国,可见时代的不眷顾。另外辛弃疾本身的经历,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汉人如何的被金人欺凌侮辱,于是,从小立志回复中原报国雪耻,突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正式讲课前的这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故事,极大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们自然会就会有更高的期待,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这样通过辛弃疾的爱国史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案例了。

(二)以道理使其通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古诗词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或许有人对此有疑问,古诗文重在抒情言志,哪有说理的意思,其实不然,古诗词中的“理”,凝聚在诗意之中。以小见大,通过其塑造的诗意,让人如临其境,置身其中,这样感受就更加真切,以此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古诗词教育中,晓之以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古诗词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注意事项

(一)要善于观察历史,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传统美德,要注意特定历史时期的传统思想道德。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其中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之心,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来看这种忠君爱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时代性,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扬弃”。

(二)要学会将传统融于现实,不拘泥于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直沉浸在古人的世界里,就会脱离实际,一切都变成空话,套话,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们要将传统的思想道德与现代风貌的示例相结合,以此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理解,传统思想道德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六、结语

总之,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够将古诗词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那么,我们所取得的就不只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的成果,而是语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7

篇7

(一)对字形没有掌握,在默写中把某个字直接写错。例如默写唐朝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薄”的正确写法是上下结构,许多同学却写成左右结构,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外边,类似的情况还有“满”。这就是由于批示学习习惯不够好,态度不够认真,观察不够仔细,没能认清楚字的具体结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默写中,某个字直接不会写,具体表现是,自己造个“字”,或空在那里不写,或胡乱找个字来充数,出现这种情况,多数都是生僻字,或笔画比较多的难写的字。

(二)对字义不理解,在具体的题目中的表现就是写出某个正确字的同音字,这就是别字。例如《野望》中“猎马带禽归”的“带”许多学生默写为“待”,“带”是动词是捎带的意思,表现傍晚猎人归家的情景,猎人骑着猎马带着猎物回家了。而“待”虽也是动词,却是“等待”的意思,默写成“猎马待禽归”,难道是猎人和猎马在等待猎物一起回家吗?“待”和“带”,词性相同,默写错尚且情有可原。而“长歌怀采薇”中的“长”写成“常”该如何解释呢?“长歌”是放声高歌的意思,抒发胸中的抑郁悲愤之情,“长”应为形容词,而“常”是副词,表示频率,“常歌”就表示唱歌的次数多。“长”误写为“常”诗句的韵味就完全变了。还有“薇”,好多学生默写成“微”,中的“长”写成“常”是名词,“微”是形容词,之所以默错,是因为完全没有注意到“采薇”这个典故的由来,完全没有注意到“薇”是个名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找到了出错的原因,我认为还要有针对性的办法来加强训练。

(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要有这个意识,在了解了某个词的读音和意思的前提下,再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和比画特征,绝不能走马观花似是而非。对一些生僻字,笔画比较多的难写的字,更应该仔细观察。对于一些形近字,除了要知道它们各自的意思和词性之外,更要注意观察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辩”“辨”“辫”,这三个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辩”是动词,与语言有关,“辨”也动词,却有表示判断的意思,两者有区别,“辫”是名词。学生要是能弄明白这三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就不会把字形搞错。

(二)培养学生推敲的习惯。品读诗歌,要理解是的主旨和意境,对具体的句子,具体的词都要搞懂它的意思,要求再高一点,要能区分某个词的词性。如果真能做到,就不会把“长歌怀采薇” 中的“长”写成“常”,“薇”写成“微”了。

(三)培养学生定期复习的习惯。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显示,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识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在讲授一段新的古诗文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巩固。但因为还要学习新的知识,又不能天天复习,所以在确定掌握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复习一下。

篇8

[关键词]初中生 古诗词 鉴赏 意境

诗词是中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赏析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国的文化底蕴,更对自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诗人抒感的方式,是文学与艺术的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但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从诵读入诗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于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便于诵读。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音读

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古诗词,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喜悦、悲伤、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意读

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情读

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诗人的生活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赏析能力

1.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2)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江国建.浅谈古诗词教学[J].新科教,2009,(1).

[3]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J].中华活页文选.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70―01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教育靠单纯的口头说教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礼仪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德为首,学生德育礼为先。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种规范。在礼仪教育中,学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开展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渗透礼仪知识。如: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礼仪标兵”评比活动。通过礼仪月活动、礼仪队示范、系列礼仪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礼仪教育网络,长期倡导礼仪,帮助小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从而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承认。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古诗文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例如,在诵读节日古诗时,让学生加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清明节缅怀先烈、珍惜时光,端午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重阳节孝敬老人,中秋节珍惜友情,春节合家团圆等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从而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如“写”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说”古诗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如组织开展“看家乡,赞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主题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远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开展“老年公寓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慰问敬老院老人,让学生铭记尊老爱幼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学生走、看、听、做等亲身体验,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了锻炼、培养、巩固,并逐步形成较为一贯的行为习惯。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如在学生中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帮助一名有困难的同学”、“制作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召开一次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的班会”、“听一次感恩主题的报告”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收获感恩的快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在校园科技节中进行趣味魔方挑战赛、纸张承重挑战赛、纸飞机挑战赛、气球升空、科技创新小制作、生活中的小发明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要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学生在周密、精确、系统、耐心观察的探究过程中,杜绝了焦躁情绪,养成了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实验结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科学习惯。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篇10

一、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距离都接近了。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增多,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平时,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如果问: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古诗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先来说说是什么节日,谁知竟有学生脱口而出是“教师节”,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也难怪,古诗的九月九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就要借助日历,比较直观地向学生讲解农历的有关知识,并告诉学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诗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见学生似懂非懂,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出另一首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通过诵读,了解诗篇大意,更是让学生知道正月就是农历的一月,正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同学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果然,许多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他们彼此交流,不仅更清楚了农历的概念,还知道了传统佳节多数用农历计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而子时之后也就是“大年初一”了,“五更分两年”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计较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古诗的内涵,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二、古诗中的琴、棋、书、画

不管是前人还是现代人,如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么他们在人们眼中就是才子才女。因为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这个年代的价值观,电脑和外语更显得实在和实用,在许多方面能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身上还是需要这样一些民族气质,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传承这种气质。

其实,古诗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体会,其精练的字词,平仄有序,讲究韵律,让人眼前有画,耳边有曲,心中有感。只有中国的古诗是无法用外语来翻译的,因为这种艺术境界其它语言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的平仄,更要根据每首古诗本身的特点,配上与内容、情感相符的乐曲,以古筝和琵琶奏曲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如,王维的《竹里馆》第二句“弹琴复长啸”,让人耳边响起了一曲娓娩的琴声,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仿佛听到诗人的弹奏,从而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为诵读古诗奠定了基础,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搭建。

同时,古诗与书法、国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首古诗用一手和书法来演绎,其意义深远;一首古诗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国画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更要注重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让三者巧妙地融于一体,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品。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景,但学生看到心中所描绘的景象,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诗的优美意境。

三、古诗中的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

古诗、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极冷。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两种类似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客路青山绿水前。”(王维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四、古诗中的民族气节

古诗中多寄托诗人的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意境。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雪大作》一诗,先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尽管已经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啊,但仍然盼望为国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月入梦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