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范文

时间:2023-04-09 19: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斜塔上的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斜塔上的实验

篇1

我曾经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2002年11月,经朋友推荐,怀揣着国家高级厨师证书的我去了俄罗斯打工。在那儿,我认识了23岁的大堂经理玛莎。听翻译说她是物理系的大学毕业生,受聘于此也只半年多,我的日常工作大多由她安排。

早晨,我会被专车从公寓接到餐厅,刚一下车,就会看见玛莎笑吟吟地从餐厅里走出来,然后和我拥抱,用俄语向我问候早上好。工作开始前,玛莎又会走进我的操作间,给我送来当天客人预约的中国菜单,然后用俄语、英语和手势,询问我的意见。因语言不通,有时我和玛莎怎么也弄不明白对方的意思。为此,我开始自学俄语。一有时间,便拿起土豆、萝卜等蔬菜,向别人请教俄语名称。玛莎知道后,一有时间就来到我的工作间,主动教我一些常用语。有时,她也会开心地跟我学习汉语。

为了表示对玛莎的感谢,在我到餐厅半个月后的玛莎生日晚会上,我自己出钱亲手烹制了一桌中国菜送给她。玛莎激动地拥抱我,当众亲吻了我。那天,我喝醉了,玛莎一直在照顾我,后来她突然用英语对我说:“I love you!”

我困惑地看着她,想了半天,用俄语说:“我们是朋友――我――喜欢――你。”玛莎拿来一张纸,画了两颗心,用一支箭穿在了一起。在一颗心的下面用俄语写着玛莎,另一颗心的下面画了一顶厨师帽子,然后在中间写上“I love you”的英语。

我急忙摆手,连声用英语说:“NO!NO!”玛莎不解地一边打手势一边用俄语问我:“为什么?你不喜欢我?”我急忙说:“我是一个结过婚的男人,有孩子,不可以爱你。”不知道玛莎有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最后她又向我表示:“不在乎。”然后,轻轻地亲吻了我的脸颊一下,快步地跑了出去。

我愣在那儿,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刚才发生的事。

我惶恐不安地拒绝了她

第二天上班,玛莎依然热情地拥抱、问候我,只是我工作间里以往的那杯热咖啡旁多了一块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我连忙打听,才知道送巧克力在当地是示爱的表示。

那天晚上,我用萝卜雕刻了一朵玫瑰花,然后插在一根小树枝上,用颜料染红,藏在口袋里。第二天来到餐厅刚一下车,我便拿了出来,送到玛莎面前。玛莎一下子愣住了,接过这朵雕刻的玫瑰花后开心地跑进餐厅,向里面的人一一展示。这时我看见了她脸上阳光般的纯真笑容和双眸里的晶莹泪花,不禁心动。因为不忍心让她失望,此后,我坚持每天都给她雕刻一朵玫瑰花。

有天晚上同事们正聚会时,坐在我旁边的玛莎突然当着众人的面对我说:“我爱你,郭先生。你接受我的爱吗?”

我窘促不安地说:“我是一个有孩子、离过婚的男人,怎么能接受你的爱呢?”玛莎说:“为什么不能?我很喜欢孩子,我不在乎你的过去。”我又说:“我没钱,也没有财产,拿什么娶你?”玛莎不解地问:“为什么娶我还要用钱呢?爱情和金钱没有关系的。”

我没有接受玛莎的爱,玛莎先走了。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心隐隐地痛。

玛莎的执著打动了我

第二天玛莎没有上班。第三天我也没有看见玛莎。听老板说她病了。我的心沉了下来。第四天下班前,我决定去探望玛莎。

走进玛莎的家里,我被她的父母热情地带进了玛莎的房间。躺在床上的玛莎看见我来开心极了,她紧紧地拥抱我。玛莎拉着我的手,指了指床头桌子上摆放的一束玫瑰。这时我才发现,那束玫瑰原来都是我雕刻的。

玛莎拉着我的手一直在高兴地说着,我没有完全听懂她的意思,只是有一件事我听懂了:玛莎希望我再送她一朵雕刻的玫瑰花。

我心里一酸点头答应了她。在我准备告别时,她突然拉住了我,拿出一本俄汉词典,里面有一个精美书签,上面一串俄语单词。我在词典里查到了解释,那串单词翻译成汉语,正是――“一见钟情”。

第二天,我刚一下车就看见了玛莎,她的病竟然好了。玛莎将一个信封递给我,那个信封里装着约合500元人民币的卢布,是我去看望玛莎时留下的。

我急忙向她表示,在中国如果朋友生病了,送钱是很正常的事。玛莎听了半天,似懂非懂地对我表示:你的钱都是血汗钱,要寄回去给你的孩子。我是深爱你的人,更不能要你的钱。

我和玛莎的恋爱开始了。我慢慢地给她讲起了我的过去。玛莎说:她早向翻译了解过我的许多事情,这一切她都不在乎,她说两个人相爱是最重要的。我问她爱我什么?她说勤劳、坦诚、善良还有很多,她又反问我:爱一个人为什么要有很多理由?我无言以对,转换话题问她:你们俄罗斯人的恋爱、婚姻观念到底是怎样的?你能够和我生活一生一世吗?玛莎认真地告诉我:俄罗斯人的恋爱、婚姻观念虽然简单,但绝不轻浮,说完,玛莎立刻掏出几张卡通画递给我看。

第一张:上面画着玛莎家的房子,共有三个房间,一间是玛莎父母的,一间是我与玛莎的,最后一间就是我儿子的。第二张:画的是我与玛莎手拉着手,中间还有我的儿子。第三张:整个画面都很灰暗,玛莎伤心地站在河边,眼泪像下雨一样,河水涨起来,渐渐漫过玛莎双脚……玛莎告诉我:这些都是她以前画的,现在特意拿给我看。我将第三张画拿出来,撕得粉碎,我告诉玛莎,我不会让她再伤心了。

与玛莎恋爱的日子是轻松、甜蜜的,但似乎有点不真实。玛莎是个美丽、开朗的俄罗斯女孩,交往的朋友很多,追求她的人也很多。玛莎有个男同学就常常来餐厅,在她身边转来转去。而玛莎每次见到他时,也会微笑着和他拥抱。玛莎告诉我,他是玛莎从高中到大学的好朋友。虽然拥抱是俄罗斯民族热情、奔放的礼节之一,但每次当他与玛莎拥抱时,我还是感到闷闷不乐。

有一次玛莎看出了我的不悦,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在中国我的女朋友是不能和别的男子拥抱的。她不解,和我争辩半天,说在俄罗斯这是很正常的礼节。没过几天,那个男同学又来看玛莎,玛莎没有像以往一样在门口主动和他拥抱。他跑了过来,伸开双臂要与玛莎拥抱。玛莎慌忙躲开他,不停地摆着手大声对他说:“涅,涅(俄语中‘不’的意思)。我以后不能再和你拥抱,我是郭的未婚妻,他是中国人,我要尊重中国礼节。”整个大厅里的人都惊诧地看着玛莎,后来,那个男同学沮丧地离开了餐厅。那一刻,我呆呆地看着玛莎,想了半天,也没能说出一句话。

那夜我留在了玛莎的家里

2003年2月1日,中国正是春节,下班后玛莎的一家人特意把我邀请到她家,准备为我在异国他乡庆祝新年。玛莎的父母都有五十多岁了,都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他们热情地把我迎进了屋里。

午夜时分,有些醉意的我起身告辞,可玛莎却拉着我的手一直不肯让我走。玛莎的父母告诉我:玛莎是你的未婚妻,我们尊重玛莎的想法。惴惴不安中,我勉强地留了下来,最后随玛莎一起走进了她的房间。

玛莎的房间与上一次我来时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整洁、温馨,柠檬黄色的光线透过灯罩缓缓地照射在贴着粉红色壁纸的墙上。玛莎拿出那束玫瑰花摆放在床头,这时我才发现那幅我与玛莎和儿子的卡通画也被她贴在了床头上方的墙壁上。玛莎换上了一套粉红色的睡衣后,又将一杯血红色的葡萄酒递给了我,然后打开音响放出了一曲轻缓的俄罗斯乡村音乐。

那乐曲声如小溪流水,又如夏蝉鸣唱,一会儿在低谷,一会儿在远山,清亮、绵长地悠悠流淌在整个房间里。我与玛莎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静静地听着悦耳的音乐,没有语言,只有两颗颤抖的心。最后,玛莎又放了一曲《加州旅馆》,我与玛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拥抱在了一起。

那一夜我与玛莎都没有说太多的话,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烟火的真空,在纯净的爱河里,尽情燃烧着生命。我的情犹如酒,心犹如灯。恍惚中,我猛然感觉自己从沧桑尽头穿过。我终于知道:原来爱是这样简单和美好。

我写下了三十万言情书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因签证到期,我不得不告别玛莎和朝夕相处的朋友,准备返回祖国。在临行前的那天,大家为我举办了隆重的告别宴会,我们一直畅饮到午夜时分。第二天,玛莎和餐厅老板将我送到火车站,玛莎嘱咐我:春天时一定回来,和她成婚。我与玛莎曾商定,我们的婚礼在春天举行,请朋友们到河边聚会唱歌跳舞……

我擦着玛莎脸上不断涌出的泪水,不住地点头。在火车即将开动时,玛莎突然将一本《廊桥遗梦》掏出来塞到我手里。我翻开书的第一页,那幅我与玛莎和儿子的卡通画便掉了出来。

回到国内后,我与玛莎每天都通几次电话,虽然我们都不能完全听懂对方说的话,但每次都舍不得先放下电话。后来,因为经济原因,我们的通话慢慢改成一天一次,两三天一次,最后一周一次。其间,我们还相互写信,我把写给她的信通过翻译译成俄文或英文寄给她。

2003年5月,因“非典”原因,我没有如期回到玛莎身边与她成婚,那段时间,我们每次通电话时,我都能感觉到玛莎急得直哭。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我当时对不能履行婚约的事没有解释清楚,玛莎不久后就给我寄来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幅卡通画:河边站着流泪的玛莎。

因多种原因,我暂时还无法确定去俄罗斯的具体日期,为了表达我对玛莎的思念,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写一封情书,以后去俄罗斯带给她。可是,下笔后才觉得,即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出我的情愫,于是,我便不停地写了下去,最后竟写出了268000余字。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劝说下,我又把这封长长的情书送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申报中心,申请这项世界纪录。

篇2

关键词:激发 学习 兴趣 提高 语文 水平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也认为:“扎实的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习的情绪状态达到的。”由这些论述足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其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从以下等方面去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语言表现力,激发学生深入探讨课文。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等多靠语言来施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入探讨课文。

例如在《故乡》一课导入时,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句:“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屠夫变成勇士……”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发起来,他们积极地参加讨论,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每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实际:“杨二嫂的贪婪、刻薄的性格特点在今天个别人身上仍然存在,例如在当前反腐倡廉中查出的腐败分子……”从而有力地抨击了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起正解的人生价值观。

二.创设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参与新知的探求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我在教学中根据这一认知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手段,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参与新知识的探求活动。

如在教学《狼》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屠夫“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让学生先分别读幻灯片,然后将所有幻灯片连起来想象,口头编一个《屠夫遇狼》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争相说故事。然后我再让学生去读课文,许多学生都是一气呵成读完课文,那些想象的故事与课文接近的同学情绪尤其激动。试想在这种情形之下,再去教学课文,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再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首先放映教学片《孔乙己》,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一下子就拉近学生和课文所写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孔乙己就在身边,自己就是小说中的“我”。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学生也就易于把握了。

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我在讲授《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多处设疑:“斜塔上的实验是一项什么实验?它明明是一次验证实验,为什么文中要把它说成是一次表演?课文最后部分伽利略准备实验时,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人们前往时的衣着、队行?“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原因是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嘘他?当时大家会‘窃窃私语’什么?”写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比萨斜塔有什么作用?人物传记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写,而为什么课文开头却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促使他们积极地参加学习,踊跃发言,展开热烈的争论。

四.启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探索文章的意蕴。这里所讲的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索文章的意蕴。

如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反复朗读语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等词语去充分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氛围,再由“月明”、“人尽望”等词语去充分想象诗人在八月十五夜举头赏月,并想到普天下人与自己一样神驰意远的情形,从而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不知秋思落谁家”那种对月怀远的情思、别离思聚的情意、蕴藉深沉委婉的情怀。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阅读;师生互动教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把握语文阅读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我探索以及自我建构完成对语文阅读知识的把握,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针对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1.了解学生实际阅读情况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就要想办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要有效把握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阅读课堂都能够有所进步。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专题《长城》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导学卡提前读写,让学生在读写卡上标注已经弄懂的知识,然后再将在课前阅读还不是很明确的阅读知识记录在导学卡上课前提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精讲精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这种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让学生在导学卡的完成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努力方向。

2.以学定教,建立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创建,依赖于教师课前的深度备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积极和学生形成共同发展的互动格局,确保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内心真正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共鸣,因此,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互动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师生互动

1.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互动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一些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思考。另外,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如:在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斜塔上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简介以及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展示伽利略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斜塔上的实验过程中伽利略所面临的处境。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教师通过重点出示课文的阅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对课文的阅读难点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呈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步步深入,逐步拓展,突破难点。

2.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阅读的师生互动教学中,现代技术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能过多地占据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使用和师生互动之间的关系,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合作交流的时间以及合作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要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在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基础上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能够不断进入阅读能力的训练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恰当运用班级邮箱、班级博客以及班级网站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1.恰当运用班级邮箱、班级博客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创设了更为广阔的阅读教学的空间,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阅读教学已经从单纯的教师讲授发展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班级邮箱,让学生通过班级邮箱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有条件的班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创建班级语文阅读博客,并引领学生完成班级博客内容的充实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博客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到班级博客,就形成资源共享,强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

2.利用班级网站或者校园网站进行阅读教学

如果学校教学条件许可,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建立班级语文阅读网站。在网站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上传相关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多彩四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站上传与四季相关的文章,拓宽学生的阅

篇4

一、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阅读。笔者在此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教学前展示多媒体课件,并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索,这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好方法。

笔者在教学之前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一些多媒体的小课件,用动画、影像资料等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用问题引导他们思索,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的时候,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斜塔实验的场景,但是却并不将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能从这篇课文之中学到一些怎样的科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相比文字而言,图像和影像资料等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

当然,除了影像资料以外,有些开放性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梦溪笔谈二则》的“以虫治虫”的时候,笔者就会提出问题:“大家平常喜欢虫子吗?有没有讨厌的虫子?面对讨厌的虫子,大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啊?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在治理虫子的时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从一些和学生切身相关的小事情出发,延展开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阅读课文。

总之,笔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对学习产生乐趣,形成动力。

二、精读分析,品味词句点滴精彩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仔细地分析文章中的词句,并且从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笔者为了更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理解课文,采用了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设置一个情景交融的阅读氛围,这实际上就是促进学生进行精读,品味词句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笔者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在有趣的情境之中品味课文。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让学生为“济南”画一幅肖像,让他们思索课文中的“济南”穿着怎样的衣服,有着怎样的肌肤。让他们当一个画师,尝试将“济南”的形象画下来,让他们从课文中寻找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也有些学生提到了“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些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回答表示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并品味文章中的词句内容了。

让学生投入情境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词句,更能帮助他们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尝试在阅读了课文之后,从课文之中找到一些词句,既能够起到说明中山陵的作用,又蕴含着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课文,这样能更好地让他们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好,更能够让学生对理解文字含义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阅读延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只靠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还采用了一些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正如罗丹曾经说过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少的则是懂得发现的眼睛,所以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也鼓励学生多发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话题,并深入思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去思索一下这篇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去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的资料,并撰写学习笔记,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分享。结果有的学生从端午节本身出发,去寻找一些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习俗,包括少数民族是否也过端午节,各地端午节习俗有什么不同等。而有的学生则从端午节想到了其他的节日,从而去寻找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是外国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由此可见,所谓的文中的奥秘,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这样就更加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阅读延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断地思索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篇5

一、创建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不给学生讲课,但不能忽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氛围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创设氛围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在上课前将教师重新打扮了一番,挂上防光窗帘,在教室四周打上几盏强灯,用投影仪在教室周围投出各种星空的影像。当学生进入到教室后,马上被这种情景所震撼,随后教师引导道:“大家在这样的教室中能感受到什么?”学生们:“好神秘”、“好壮观”、“感觉自己好渺小啊”、“我是不是在天上啊”。随后教师给大家播放课文《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大家听了以后纷纷感到作者写得太好了,随后教师说道:“相信大家目前对这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感情了吧,下面我将重新把太阳引进来,请大家自主对课文进行学习,学完以后我将再次带大家来到这个星空之中,我们一起探讨《天上的街市》好不好?”学生们:“好的。”由于有了前期的铺垫,大家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变得更强了。

二、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学习

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由地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引导性。有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只有开放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具有引导性才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应该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来给学生创设一个灵活的课堂。

比如在讲授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学习,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好地对课文进行思考,任务如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百草园说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你能一一把它们找出来吗;三味书屋是由三种味道的书屋组成的吗;文章第二段描述百草园的景象用了很多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与以前我们所学的排比句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排比句;你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动物、小植物感兴趣吗,如果是你,敢与哪些小动物玩耍,请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教师这几个简短的任务中将趣味性、开放性和引导性全部包含在其中,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并根据这一兴趣点进行自由的学习,带着趣味进行学习,学习结果肯定不会太差。

三、引发互动,让学生交流学习

互动是最好的提升语文成绩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观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无法进行互动, 课堂互动的形式往往局限在师生互动,且互动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教师想要赶教学进度,于是就只提问优秀的学生,而突然想教训学困生,就会让学困生起来回答问题。这种互动方式不利于学生成绩提升,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共同互动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把握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时,教师在上课时这样给学生说道:“上课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手里有两个球,一个是铁球,一个是纸球,如果我一会拿着这两个球到阳台上,同时将它俩扔下去,大家觉得哪个球会先落地?”这个问题本身非常有趣,学生们纷纷进入到猜测之中,学生A:“铁球落地,因为铁沉啊。”学生B:“纸球先落地,因为纸球轻所以下降速度快。”学生C:“我好像听过这个故事,貌似是两个一起落地,想不起来了。”面对学生们的三个不同答案,教师微笑着说:“大家把三个答案都说出来了,让我怎么办,谁对谁错啊。”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所措,教师继续说道:“既然这样,咱们大家还是去看课文吧,课文中的答案应该是最权威的。请大家把课文打开,自学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由于学生急于知道到底谁的答案对,于是纷纷阅读课文内容。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后,学生们马上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很大的破解欲望,于是纷纷进行互动探讨,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

篇6

关键词: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物理数学;物理学史;教师高尚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25-01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物理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我努力地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为素养

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三、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物品的使用,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元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六、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蓄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物理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

参考文献:

篇7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篇8

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自主阅读的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的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间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于被动地位矣。”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之教师的相机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具体来说,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拨情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如果学生出现这样一种智力困窘状况,教师就要善于设计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情趣。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先请学生查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学生很快查出它的意思,随即点拨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它隐含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书,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也会更好。又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先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表扬;没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只要他们提出理由,就予以肯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氛围随之也就活跃起来。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兴趣一浓,课堂的学习效果当然就很好。

二、点拨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线索、情节、主题、写法,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我”和小姑娘是怎样相遇、相识的?

2.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3.小橘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前两个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不难回答。可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却卡住了,这时就需要点拨:从前后相承的有关小橘灯的情节(小橘灯的产生、小橘灯给作者的感受、小橘灯引起朋友的疑问到作者对小橘灯的回忆),可见小橘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小姑娘悉心照料重病的妈妈及送别时小姑娘说的话,可见小橘灯象征了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及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小橘灯给我的感受的角度还可以理解:小橘灯还是黑暗世界的光明和希望。这样一点拨,他们对本文的情节、主题及象征手法就会有新的认识。

又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这样设计点拨:课文的标题是“斜塔上的实验”,有人另拟了两个标题——“追求真理的道路”,“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你认为哪个标题好,为什么?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较难答得全面,但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理由予以肯定。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讨论,对全文的内容有了一个较深刻的了解,这样,我们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点拨方法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段能力,可教给学生四种方法。

1.时间法。看文章的若干自然段可归入哪几段时间,采用合并同类项方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时间上是“现在——过去——现在”三大块,就是三个段落。

2.空间法。看文章的若干自然段可以归入哪几个场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按“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空间)生活的情景把文章分为两个段落。

3.事件法。就是按事件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段。如《社戏》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对社戏的怀念”可分三个段落。

4.线索法。按记叙线索划分,找出文中体现线索的关键句或词语。如教学《荔枝蜜》一文时,教师可这样点拨:细读课文,理清叙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抒情变化的语言标志。通过点拨,学生找出本文思路: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蜜蜂。明确了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根据这个记叙线索,文章可分四个段落。学生学会了分段,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篇9

关键词: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物理教学;物理学史;教师高尚人格

“你可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雹都是我们小水滴的“杰作”,我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还有许多奥秘,你想知道吗?请跟我来……”这是在实验初中初二年级的一间教室里,一位物理老师正给同学们讲授《物态变化》。像这样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在实验初中的各科课堂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因为这里正进行着一项关于初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初中正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底蕴,营造着浓厚的人文氛围。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物理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现就我校正在进行的初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结合我们物理学科特点,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

一、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为素养

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理解象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等等。

二、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声现象”:“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她显得平凡;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三、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教育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检验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远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六、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人文素养,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蓄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物理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参考资料:

1、赖胜德出版.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物理学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李艳平

2、《物理学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王士平

篇10

【关键词】物理 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无论从科学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看,还是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质疑的习惯、人生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1.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教育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检验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

2.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3.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 年青岛市中考题 )公远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 ! ” 2000 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 10 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 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 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

(2) 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4.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着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理解象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 多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