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1 03: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生活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生活的文章

篇1

摘要: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成为政府的文化民生工程,将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障,从而满足农民的文化福利需求。进一步分析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现状,为以后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文化福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进而提上日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该成为政府的文化民生工程。然而在以往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经济方面的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尚未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必要性

首先,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是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为了保证农民切实的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必须保障农民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照亮民生。农村社会保障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物质保障,属于物质层面的民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民生不应该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应该包括内在的文化方面,文化民生也应该成为农民的一种内在的普遍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更应该关注不同层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上的和谐。探讨文化民生问题的时候,绝对不可忽视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文化应该成为陪伴每一个公民一生的精神伴侣,失去了精神灵魂的生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文化民生满足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公平性,平等的享受文化服务、享有参与文化生活等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二是多样性,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也是能惠及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三是参与性,文化民生不只局限于从上而下的提供文化服务,也有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开展文化生活方面的参与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解决文化民生问题必须进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从而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有文化成果。

其次,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是满足农民文化福利需求的必然要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福利水平并不是对于人民群众的施舍,反而是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补偿和保障。政府应该将文化作为人民的基本权益,公平公正的加以保障,将其视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唯有此,才能真正的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人民。在农民文化生活保障这一文化惠民过程中,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在步履维艰中前进,但是这终将是放眼长远的重要举措。如果不这样,又怎能收获长久的发展。国家应该建立面向全体国民实施包括文化福利在内的普适性的社会福利。因此,满足农民的文化福利需求必须加大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力度。

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现状

第一,活动内容陈旧。现有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实施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内容陈旧。在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农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阅读兴趣的书籍、报刊,其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报刊图书的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没法反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图书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群众阅读需求更新速度,之二是与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内容脱节,有的图书室虽然有此方面内容的书籍,但是专业性太强、理论深奥农民看不懂,其语言风格等并不适合农民阅读。这些原因都导致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下降。

第二,农村设施设备缺乏。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保障薄弱。数量不足、陈旧落后,建设标准不达标,建设面积小,配套设施不达标,并且本来就稀缺的设施利用效率还不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大多只有“建”的投入,而没有日常维护即“管”的投入。一些文化生活保障设施往往只是承载了书写政府业绩的作用,往往经多方投资建成后,并没有投入使用,文化生活设施长时间无人问津,甚至挪作他用,从而陷入无人管的虚设境地。农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受益,或没有长远受益。有的地方,忽视了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一方面是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有的地方文化生活设施并没有相应的符合农民口味和风俗的文化内容,导致农民没有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性。这些种种问题导致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实施的载体缺乏。

第三,保障经费不足,资金匮乏。不少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基层文化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直接为乡镇担负的往往是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费,并没有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制度安排人员等经费,这种普遍的、长期的、低水平的投入就造成了如今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贫血”现象和问题的积重难返。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农村文化设施建成之后,设施维护费、取暖费、水电费、培训费、活动费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造成部分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浪费严重,最终因资金的缺失,造成文化生活活动无法继续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很难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在一些农民居住偏远分散的地区,流动服务设施设备更是缺乏,但是却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加以保障,在提供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的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是加强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基础。

第四,农村文化事业人才缺乏。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组织管理农民文化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缺乏年轻的人员,人员流动性很大,这些都造成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因为为人而无法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出现的空白很多,群众文化人才在跳舞、唱歌、民间艺术等方面严重缺乏,即使存在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组织管理而处于分散无组织状态,这些都对开展适合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现有的农民文化生活活动并不符合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民并未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队伍人员流动大,这往往是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配套设施、子女教育、生活工作条件环境等造成的,优秀人才向城镇集中,这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不仅人才队伍缺乏,而且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人才缺乏专业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文化工作人员被临时抽调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长此以往,文化专职人员也无心专注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活动的进行等相关事宜,即使有心也根本没有精力去和时间去策划和组织农民文化生活,久而久之对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专职人员尚且如此,兼职人员更是缺乏主动性和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很难胜任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培训和辅导工作。伴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队伍人才的缺乏逐渐凸显出来。在农村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开展文化生活活动时,例如广场舞,是由感兴趣的村干部或者村民利用光盘或者电脑自学后再教给其他村民,其实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此,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该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政府推动文化民生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农民文化福利需求的必要途径。不但要将其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深刻的探讨和分析出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现状出现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现状提出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方东华,文化民生:民生视角下的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2011(5)

篇2

1、《维纳斯的诞生:佛罗伦萨的爱与死》,背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群星闪耀,奇才辈出。物欲横流,宗教极端。一个身上纹着毒蛇与男像的修女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这部小说便是这位修女的自白书;

2、《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3、《与神对话》,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各种关于生活的真知灼见,以及教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的理念;

4、《霜冷长河》,作者是余秋雨,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这本书不再以历史为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了文章的主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对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协议的,由法院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情况综合进行判断,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第一条规定,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

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篇4

关键词:生活;真实;快乐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73-1

一、观察生活,让孩子积累多彩缤纷的写作素材

1.拥抱自然,追寻习作的“根”。

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之书,无论是岁月的轮回,还是季节的更替,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大自然就是我们习作的“根”。在季节更替变化的时候,笔者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为范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去发现老舍在描写过程中融入的自我独特感受,并勇敢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春暖花开之际,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走一走,领略春天的美景,寻找春天的色彩。并不时让学生停下脚步,有侧重点地作指导。有了见闻,学生的感受就非同一般,自然文章就会很精彩。

2.留意周边,捕捉习作的“真”。

走在古朴优雅的石板路上,脑海中就会呈现烟雨江南的如诗如画;漫步整洁的大街小巷,就会想起清洁工的默默付出;看到春雨绵绵,日出日落,就会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看到奔跑的孩子,飞翔的蜻蜓,天空的风筝……相信,一定又会勾起你无尽的思绪。记得有一回,正好是语文课,突然天空飘起了雪花,孩子们故作镇定,实则心里乐开了花。随后,笔者就放手让学生观察空中的雪花,也可以伸出手去抓一朵。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雪花飞翔的姿势,落地后的变化等,也静静地聆听一下下雪的声音,看看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的样子……一时间,孩子们把焦点都集中到观察雪花上来了,写的文章也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只有带着情感去观察,流淌出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力。像这样,源自于观察的文章不胜枚举,《天气突变的午后》《教室里飞来一只蝴蝶》《上学路上》……觉得风景美,源于对大自然的爱;觉得动物可爱,源自于对生命的珍惜。总之,在观察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真情。

二、体验生活,让孩子拓宽无边无际的写作空间

1.走近主人公,梦着他的梦。

学生在一路阅读的经历中,一定会透过书本认识形形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的不同的遭遇,不同的人生经历,一定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肯定都会佩服主人公海伦・凯勒那种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这样的体验需要感同身受,这样的情感需要产生共鸣。因此,笔者布置了一个体验性作业:体验盲人生活,做一件小事。在这样的独特体验中,学生的感受非常多,交流时,人人畅谈,笔者就适时地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作者描绘的刘老师的几个细节,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随后,引导他们打开记忆的匣子,勾起往日的思绪,回忆自己的一位启蒙老师。相信刘老师这样的平凡人,一定会触动孩子们对身边平凡人的真切感受。只要适时地渲染,有触动他们内心情感的鲜活事例,他们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

2.点击课堂外,习作素材多。

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还要交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学校组织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在这之前,笔者就引导学生去思考:听到警报声时你第一个想法是什么?走下楼梯时你又在想什么?来到操场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经过笔者的指点,学生在小练笔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是感受,认识此类活动的重要性。以旁观者、观察员的角度是无法真正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让孩子在实践中观察和体验,他们获得的东西会远远超出教师预计,因此,我们创造性地设置了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走街串巷找春联,制作家谱,开办爱心跳蚤书市,过一天辛苦的日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积累就多了。我们必须要做孩子的挚友良师,自觉地守护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呵护着学生每一点闪光的笔触和思想,关注着跳动在文字中的活泼的童心。

三、憧憬生活,让孩子放飞美妙无穷的写作思绪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低年级的写话和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都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中的事物,高年级则要求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正确地实现上述规定,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训练;能力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9-01

听话能力是对一切有声语言的听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但能更直接,更广泛地吸收信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更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初中听话能力的要求:"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听话能力主要包括:语音的感知力、语义的理解力、语言的品评力以及语感的审美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毕竟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语言环境。听话能力培养生活化就是语文课堂要尽量搬进生活的语言,使学生对着的不再是课本无声的语言,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中的语言,训练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品评力和语感的审美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听话能力培养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如,我记得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的一节课,这篇课文是:《你一定会听见的》。在讲这堂课之前,我先收集了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得到的声音,有海浪的声音、有各种动物的声音。我还准备了一个破烂的玻璃杯、一串钥匙。上课时,我就把这些声音通过放录音、现场摔玻璃、晃钥匙等形式来让学生感知声音,再现生活中的语言。学生语义的理解力培养,可通过在课堂上放一段生活中的话语,这话语内容杂乱、层次模糊、条理不清,让学生提炼出中心,理清一条符合逻辑的线索,然后学生进行重新复述。语言的品评力就是对话语进行鉴别评价后,对于正确的、美好的应加以肯定和接受,对于错误的、丑陋的,要加以否定和摒弃。生活中的语言很多,有值得学生去学习、模仿的,也有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因而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引进生活的各种声音,要让学生进行鉴别、评价。语感审美力是指听话者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教师可以录下生活中的美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上重放这些语言,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陶冶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2.说话能力培养生活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让学生的说联系生活,说的内容就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说的形式就是社会上比较流行、学生们又感兴趣的。学生们关心的话题无非就是他们生活圈子里接触得比较多的评论或者社会现象,如一些奇闻怪事、热播的电视剧、最新的广告、网络文学等热门话题就可以引进课堂,或者让学生谈谈看到的最新的广告并发表评论;或者把"网络文学"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文学"的利弊。特级教师赵谦翔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搬进课堂上来,让学生对"实话实说"的内容再来"实话实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于说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如"实话实说",又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如"采访"、"聊天"等形式。"设置辩论的战场;理论街谈巷议、市井话语、街景人情;设计各种场景与情景,采用时髦的'实话实说'、'周末聊天'、'走进演播室'等形式,把学生扮演的各类人物请进教学中来,把学生的生活充分地展示出来,说话训练不能停留在让学生多发几次言上,要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心灵活动、生命活动,使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朗读训练生活化

朗读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得最多的。这里的朗读训练不是纯粹的朗读,而是运用生活的语言进行朗读,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种的朗读形式,如:口语朗读、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剧表演、艺术朗诵、平时的读书读报、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独白等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把这些朗读形式搬进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真谛。关于口语朗读,姚竹青先生在《我的朗读训练》里所强调的:"朗读时的口气和语调应力求口语化,力求生活化,像平常说话那样,使朗读教学贴近生活,增添人性的色彩,切忌使用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交际语言的'唱腔'调和'念经'腔。"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角色较多、情节复杂的课文可采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角色朗读方法,读出不同的感情。例如,于水正老师在教《狐假虎威》时就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在课堂上重演,不但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人们的好评。

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剧表演、艺术朗诵、平时的读书读报、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独白等的朗读方式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新闻播报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以及说话语速;节目主持、话剧表演、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独白等朗读形式,使学生进入了不同的角色去体验生活,扮演生活中不同的人物,让语文的朗读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艺术朗读和平时的读书读报都是讲究技巧性的朗读,但是它们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因而其朗读也要体现出生活的特色,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训练写作生活化

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也是最具有自由度、灵活性的。说它自由,就是说创作的自由;说它灵活,就是说它不受"作文之法"的拘束,应该由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关于作文的"自由",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有这样的说法:"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自由起来呢?叶圣陶先生有这样的论述:"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对作文来讲尤其如此,当写的东西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所闻所思所见所想,反映他们的生活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思路才能打开,写作能力才会更快地发展起来。

总之,把语文的课堂与生活的课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与生活不可分割,语文教学若丧失了生活的色彩,那将是枯燥无味、劳而寡效、黯然失色的,若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同行,那将是妙趣横生。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因语文而变得精彩,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无疑,语文要拥有其魅力,离不开生活这片沃土。就让我们珍惜一切机遇,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认真地感悟生活,语文素养即如春暖花开,溢出生命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概论》王松泉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八页

篇6

(1)申请人双方的身份证、户口簿、离婚证、离婚协议;

(2)小孩的户口簿、出生证;

(3)草拟好的变更抚养权协议书。

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意见》第16条的规定,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篇7

法律依据: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篇8

生活,就如一首歌。有人把它唱得欢快,有人把它唱得沉郁;有人把它唱得婉转,有人把它唱得悲凉。

生活,就如一坛酒。有人把它酿成了甜甜的糯米酒,有人把它酿成了甘烈的三花酒;会喝酒的人说它是一坛好酒,不会喝酒的人却又说它是一坛劣酒。

而我说,生活,就如一杯茶,坐下来细细品味的时候,既有醇香,也有苦涩。

有的人总说生活是平凡乏味的,但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却能从生活的细节中摄取灵感,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触动我们内心的也许是灯,也许是鸡鸣,也许是落日,也许是废墟,也许是巷里人声,也许是妈妈的手……只要我们以一颗淳朴善良的心,去体验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醇香”,我们不忘来路;“苦涩”,我们铭记所往,聆听一首首关于生命的心曲,生活又如何会薄待我们呢?

或许,有的人还会说,生活终究是残忍的,人生匆匆数十年,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切最终都将被时间带走。然而,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老去是生命的唯一归宿,我只能让时光拿走所可以拿走的,却不包括真与善”。是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切终归于静,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生活面前无能为力,一生默默的奉献可以换来永恒,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次惊艳的绽放也终将会被世人铭记。

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纵使短暂的生命如昙花一现,我们又怎么能辜负了那一刻的美好呢?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有云,“是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花鸟尚且“铺一段好色”“啭几句好音”,而况人乎?“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即使日暮将近,“犹烟霞绚烂”;纵使时岁将晚,而“橙桔芳馨”,我们在面对生活时,又岂有不“精神百倍”的道理?

我们应珍惜生命,更珍惜宝贵的年华,以年轻人拥有的朝气去追寻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在青春的季节里,只要学会珍惜,努力探寻,每一方天空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块草地都有耐人沉吟的诗。

生活的舞台即使再小,也要尽力演一台好戏。生活对我们而言不仅是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学会从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哲理,让自己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篇9

一、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一,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养成思考的习惯。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那些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容易被人忽视,更谈不上去用心思考,加以提炼了。同时,作文水平也不是每天伏案苦练就能提高,它是来自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你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看法,最好的文章源于最真实的生活。学校运动会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记录“运动场上最让你感动的事”。文章大都是某个同学在赛场上跌倒了爬起,大家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奋力拼搏的精神,但有一位同学却写道:“这个运动会,我一直在观察一位手提破蛇皮袋,在看台后捡空矿泉水瓶的老大爷。他不像那些老太婆,咧着空空的嘴巴,伸手向我们讨要还有一大半水的瓶子,或者是那些小孩子,大人一不留神,就是整瓶水也不翼而飞。只有他一个人,佝偻着背,默默地在寂寞的看台后捡着偶然被疏忽的瓶子。在喧闹的运动场上,他是怎样的一个落寞的人?他的家人呢?我凑过去跟他攀谈,他却漠然地看了我一眼……”这段文字语言虽然不完美,但我给他的批语是“生活多素材,愿君多采撷。”这就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生活的同学。中学生喜爱的《读者》杂志上就有许多这类“以小见大”的文章,故事虽小,却由真情所铸,更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要用心去阅读。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所以对事对人的看法不够成熟,那么,就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通过阅读一些哲理性的短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许多文学家都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于写作来说,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像学生在“材与非材”作文训练中,就用到了很多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如“世界上没有人们所谓的垃圾,那些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你便是‘才’,也许你做不了‘全才’,但是就算拿掉‘全’字下面的‘王’,你一样还是‘人才’”。还有的同学创造性地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改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加上行动便成功”。再如在以“包容”为主题的作文训练课上,他们能随口说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回头看‘包容’二字,两个字都有一个‘口’字,那是告诉我们凡事要‘口’下留情,才会笑‘口’常开”等。其实借鉴前人作品,模仿前人的写作技巧,并不可耻。就像书法家们也是在临摹前人的字帖中成长起来的。在摹仿中你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古人尚有“用典”一说,今人为何不可?

第三,做生活有心人,不但要有心观察,更要有心记录。有时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觉得有许多东西可写,却“落笔有如千金重”,这就是因为平时写得太少。毕竟由头脑的“意”转变为纸上的“文”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把头脑比作仓库,可一但里面的“货物”多了,你不及时去整理,那找起来就无从下手,所以学生不能光顾收集素材,还要注重给头脑里的“货物”分类,然后记录在案。开始可能只是片言只语,但这却是你最真实情感的流露,涓涓细流终会化为江河喧嚣而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吧!

二、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一,在批改作文时,多给学生中肯的评语,发现并肯定学生在作文某一方面的优势,如有的同学长于叙事和描写,就可以引导他(她)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多做训练。

第二,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上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总结概括,或即兴地拿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示范归纳,这样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同时,又教给他们如何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10

关键词: 作文技巧 真实 虚构

一、关于材料真实

1.完全真实。

①悼念怀人之作,应完全真实。如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这些作品中的细节都是完全真实的。②写景游记散文,特别是游记,也必须完全真实。因为这一类文章除具有欣赏的价值外,还有导游的作用。假如我们现在按370多年前徐洪祖写的《游黄山记》去游黄山,仍然会遍游黄山胜境而不会误入歧途。③知识性的散文,也必须持严格的科学态度,切不可想当然草率行文。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如果没有亲身的观察与了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的。

2.大实小虚。

作文选材并非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作文绝不等于照搬生活,在纪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某些辅助材料的虚构。如《第二次考试》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何为的代表作品之一,对这篇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我在上海读书、生活和工作。这个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留下过我许多脚印。我熟悉这个全国第一大城市。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我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实地考察我了解全部的考试场面和经过情况。过了几个月后,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事当时在我心中动了一下。我那时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的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这就是我从生活里撷取的素材。

从中我们知道,该文所写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影如形。作品中的苏林教授现实存在与否姑且不论,单就散文中的主人公陈伊玲而言,她被录取的经过只是听来的事情,那么,对陈伊玲两次考试场面的描写,对去杨树浦实地调查等情节,也就只能依作者的合理想象了。至于陈伊玲所穿衣服及形体特点,更是从实习医生那里“偷梁换柱”得来的。

二、关于情感真实

“为文先动情。”也就是作文要想着如何恰当合理地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有人喜欢辞藻华丽,字字珠玑,其实情感朴素,文字浅显,亦不失为好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

1.为什么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情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写作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怒”为例,韩愈的“不平则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岳飞的“怒发冲冠”,无不是充满了愤怒,皆是由于胸中之块垒、思想之郁结、感情之丰厚之所致。

2.怎样丰富自己的感情?

①在生活中丰富。平时要仔细观察生活,细心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要学会感动,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别人呢?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生活99次欺骗了你,你也要第100次地去拥抱生活。”②在阅读中丰富。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丰富感情的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弥补我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读《西游记》,感受取经不易;读《水浒传》,知晓侠义胆肝;读《鲁滨逊漂流记》,激发战胜困难信心;读《巴黎圣母院》,思辨美与丑……阅读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怀。③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把写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时时有为文表情的愿望。只有时时为文,才能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才能更好地打动别人。

三、关于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实,才能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让读者受到启发、感染和教育。但“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它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而是在原始生活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适当的虚构,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天生残疾,右眼斜,左腿短。一天,他叫来三个画师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师,把国王画成个美男子,结果被国王杀了;第二个画师一看不好,如实地画出了丑陋的国王,结果也被杀了;而第三个画师却得到了重重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原来,第三个画师画了一幅国王打猎图,国王左脚踏着一块岩石,举着一支猎枪,闭起了右眼在瞄准,枪口前方是一只斑斓猛虎。

这样,既掩盖了国王眼斜、腿短的缺陷,又表现出了国王的勇猛、威武,真可谓恰到好处。这第三位画师看来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2.怎样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①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加强生活实践,学会观察生活,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对自己没有经历的或不熟悉的,不要轻易去写,切不可凭主观想象,弄虚作假。②练好基本功。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夫,即使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得学会清晰完整地叙述事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及景物,准确地表达情感及对人、事、物的看法。③学会概括。一是要注重典型性,学会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直至今天,在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所以,这个形象具有普遍意义,即典型性。二是要善于抓住特征,例如:阿累的《一面》,对鲁迅的描写,抓住鲁迅“瘦而有神”的特点,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的形象是独特的。④培养想象力。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艺术想象确实是最自由的创造性想象,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驰骋,难怪孙悟空的形象会受到那么多的人的喜爱。当然,想象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任何想象总是一定现实生活的产物。

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源泉,离开生活就没有写作。虚构是在建立生活真实基础之上的,只有占有大量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升华,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第二次考试》的创作经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