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4 15: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面对新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师应注重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求却不都清晰和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习习惯和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领悟,但是,新教材知识点在练习中的要求却不够明确,例如标点符号和句式训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新教材,教师不仅要足够了解新教材教学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绪,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新教材内容跨度较大,若开展语文习作练习,这可能让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下,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严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若教师采用讲讲写作要求、读读例作、作后评价的方式来开展作为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多向同行的语文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注重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握,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作为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关系的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想法和说法不是月薪约好,而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润化,学生受到感悟和体验后,才能有兴趣学习知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三、对语文课堂中的现象的反思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也应注重结果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着重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虽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和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注重语文的学科特色和教学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采用数学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这样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保证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这学期的教学,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学了一些英语,程度不同这给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的知识不用讲、练,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练了也不会,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
2、使用的新教材虽然说是初中起点(零起点)教材,但显然教材的预备篇内容少,所用课时少,不能弥补学生小学未学好英语之不足。
3、全套新教材刚开始使用,教师尚处在初始的实践探索之中,教师接触的新教材也只是第一册,对初中教材的全貌没有整体上的感性认识,新课标、新教材所要求的观念、方法和教师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方法尚处在初步磨合阶段。
4、由于以上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学期课时偏紧,教师感到教学任务重,教学进度很难完成,并担心两极分化现象会提前出现。
5、学生成绩不稳定,容易忽高忽低,与他们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有关,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写作能力上不去,课文、句型虽然会背诵会默写,但实际运用能力差,需要平时注意训练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1、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尚不足。七年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这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技能?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应用技巧?应该采取怎样的英语学习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等。以文化意识为例,新教材要求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以便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要求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融合的认识和理解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
2、教师对教材的弹性认识不足。教师应该明确,以前的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我把知识给你,你来学,来接受,后者是教师想出一些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掌握认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的处理上,前者给了你纲,给了你教学全部内容,你可以将教材用够,剥烂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后者给你的教材仅是一个适应于教学的一般性材料,教师需要精细加工。弹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就使教材具有了开放性,而不是原来的封闭形式了。
新教材给教师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活动空间,它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但目前我们尚未体会到这一点,因而遇到一个知识点,就生怕学生漏掉,就要挤出时间来讲清楚、讲透,这样自然的就会感到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少,教学进度难以完成。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我都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优生的情况,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学反思对于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帮助。
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上课伊始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认真做笔记,假如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那么有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课前预习,只注重课堂教学。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很关键,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和思考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种准备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要了解作者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孔乙己》是在“”崛起时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三,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义。第四,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春的景色边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描绘春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捕捉各种信息,教学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语言的艺术――广告”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请学生设计广告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再如,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现象请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希望课堂教学变得热闹精彩。然而,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极其不利的。教师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容易被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当教学结束时,学生只会觉得好玩、有趣,但是没有收获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时以“课标”和“课本”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衣》为例,假如教师要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比较丰富,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表演,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围绕皇帝的“新装”厘清文章的线索:爱―织―看―穿―揭―议,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实效。课堂教学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学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而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篇4
兴趣点之一:语文教学应是塑造人格的教育。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实际树立人格榜样。如讲朱自清的作品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这样,不少作家的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格培养起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为他们探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能直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如阅读理解凭借的是学生的心智,写作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意会文章的精髓,一定程度上是他本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塑造学生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是成就他们人生的一个根本。
兴趣点之二: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道。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学常识的积累,让语文课堂处处散发出“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可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3.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方法如下:
(1)园地交流: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手抄报交流: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
(3)笔记交流: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兴趣点之三:用多彩的活动引领语文教学。
1.活用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等。”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师提前布置,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等。(2)根据教师的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小报(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富有创意的表演令大家惊叹,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2.学科整合,丰富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及昔日的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3.生活即语文,开发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4.因地制宜,寻求学习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了积极有效的学习,如具体到每天的三分钟演讲、每周一次的小练笔、每月一份的手抄报等。
5.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让学生语文学习平台更广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个方面,即语文味、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集创作、感悟、摘抄、美术、剪辑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9-03
一、问题的提出
七年级学生刚刚踏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同学,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再加上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情绪,还会形成闭锁、恐惧、情绪化等心理倾向。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学生个体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更要重视依靠广大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活生生的心理表现,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现象。因而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材是让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而且语文教育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把学生的许多抽象的心理问题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或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逐步获得能理智地观照现实和应对生活的健康情感,培养学生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通过整合语文教材,挖掘出珍贵的人文价值,并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来激发七年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以健康的情绪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二、概念界定
积极情感体验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体验、感悟,以此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理性化梳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如何开展呢?
三、实践探究
1、整合七年级教材,挖掘积极情感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有着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积极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前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观照自己的生活、心理。面对生活的细节学会客观地分析、冷静地思考,全面地看待每一件事,认识消极情绪产生的危害,一步步地进行理解、疏导,进而自觉摒弃消极的情绪,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教学实践,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七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挖掘出了其中可用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素材。
(1)分析人物思想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为学生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如誓死追求真理、临死还不忘弃杖成林造福后人的夸父,面对苦难,变得独立和坚强的英子;在挫折面前乐观和达观的普希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个性与风格的闻一多……古今中外的这些优秀人物,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时,如此坚强执着的生活着,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能让学生在这样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2)挖掘作品积极的主题,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这些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转移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如同学交往、个性适应、学业困难、情感挫折、亲子矛盾等问题展开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剖析,梳理自己的情绪,并进行体悟,发现合理的因素,改变偏执的态度,将思想引向深入。如在进行七下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教学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述说内心的苦恼、烦闷,学生各抒己见:感觉父母或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与伙伴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师责骂;被别人冤枉……
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十分深入,让我更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次学生内心情绪的宣泄,有助于学生缓解内心的压抑,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还不足以真正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改变学生的认知,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因而我又与九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微笑地面对生活”进行整合,组织了一次作文练习课,让学生学会将各种生活矛盾当作一种幸福体验,在心灵的家园里构建一个和谐而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和具体的生活情境,以调适心情,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
师: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再春风得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都阳光灿烂。风霜雨雪,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我们能寻找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微笑地面对生活,让生命焕发出最美的色彩。哲学家伊壁力橹说:“人活着就要追求快乐。”“快乐是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快乐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快乐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快乐?
生1: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我每天认真的练习,喉咙都练哑了,但我坚持努力的练习,最后得了二等奖,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来祝贺我,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师: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因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
生2:双休日,我做完作业后,整理了自己的房间,还帮妈妈做了家务。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快乐。
师:是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忙碌中充实的过每一天,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生3: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但我认为这些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比如小时候,我因为不懂事,一次次“摔跤”,受到爸爸的一次次责骂,虽然当时很难受,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师:是啊,痛苦,何尝不是一笔财富,一种快乐呢?白岩松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痛并快乐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师:(课堂寄语)快乐让生活更美好,让日子更轻松/快乐的生活得益于快乐的感觉/快乐的感觉需要自己寻找/在每一寸阳光里,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生活对我们吝啬的时候/用乐观的情绪驱除痛苦的阴霾/这就是强者对生活的选择/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吧
这样的课堂作文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描述了所见所闻,而且说出了内心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活动,得到了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同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地进行肯定,正确地加以引导与鼓励,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渗透。
(2)利用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体验,文学文本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与憎。教师要因势利导,主动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通过情感调节等各种手段升华情感。七年级学生的人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引申出一些有关能促进积极情感体验的问题,认识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让学生由己及人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本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感染,能让那些情绪冲动、性格浮躁、脆弱、自暴自弃的学生受到感染,向稳重、坚强、振奋等优良品质转化。如学习《丑小鸭》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在经历磨难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这一课后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丑小鸭真了不起,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点点的困难就轻言放弃。
生2:我要向丑小鸭学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怕,而想想我自己,刚进中学时,觉得住校生活太苦了,经常跟爸爸闹别扭,这样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3:丑小鸭受了委屈一点也不怕,以后我受了委屈也要坚强,不能哭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当遇到困难时是积极面对、努力承受,还是消极躲避,自暴自弃呢?
这一周的随笔,学生的感悟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张海迪姐姐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人生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联袂而行的,只要你坚信希望在明天;用小草的精神给自己灌注新的力量,即使生命卑贱如蝼蚁,也能活出自己的色彩和潇洒。
看了这样的随笔,可以肯定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体悟后,心灵受到了震撼,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积极情感的教育。而且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引发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受到乐观向上、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利用随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抚平学生的伤痛,澄清是非,在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的重,他们渴望亲情、友情的眷顾,但是对如何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学会与人相处上十分欠缺。如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之一: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完试,母亲都要打电话问班主任。放学回到家经常问:“怎么这么晚?”有时“我”的电话响了,她就一把抓住话筒,无论男女就一句:“她不在!”啪的挂了。早晨去上学,不停的唠叨:“好好学习,别和男生来往。”想到母亲的一切种种,让我十分反感,有时甚至十分恐惧,我有时都不愿意回家了,内心十分痛苦。
表演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师:当我们面对消极情绪时,要认识生活,认识自我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不能一味地抱怨,这样会走进情绪的死胡同的。刚才表演的情景剧,相信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但母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举动呢,同学们想过吗?
生1:因为母亲对我不信任,怕我早恋,怕我在外面干什么坏事,错交了坏朋友,所以她才会干涉我的自由。
生2:母亲对我过于保护,她怕我受到伤害,才时时刻刻的关注我的学习、生活。
生3:母亲与我之间有代沟了,她把正常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当成谈恋爱,所以她才会很着急,才会这么做的,说到底母亲还是爱我的,只是方法上可能有欠缺。
师:那你如何评价剧中的我呢?
生1:我认为我本身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肯定经常晚回家,母亲才会唠叨“怎么又晚了”,可能在男女生交往上也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
生2:我觉得他缺乏与母亲沟通,比如他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不好,就应该与母亲、老师交流,找出“病因”所在,及时治疗。
师:那你认为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
生1:我觉得他应该与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多对母亲讲讲,母亲了解了实际情况,相信就不会这么紧张我了。
生2: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请老师找母亲谈谈。
生3:我觉得“我”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该找心理辅导老师了。
师: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找心理老师解决的,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疏导呢?
生1:我认为遇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活会不断地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压力。
生2: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跟朋友聊聊天,唱唱歌,或去运动一下。
生3:我认为一有问题就应该及时解决,不要堆积起来,像剧中的我就是一点点小事不断积聚,最后成了一件大事了。
依托文本的情景剧表演,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思考的情境。同时,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自己的行为、心理上的思考。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再现、思考、讨论、分析、争辩,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审视,对自己的心理压抑进行释放,学会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消极情绪,用积极的做法去对待日常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学会悦纳自己,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几点反思
1、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渗透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宣泄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不但要善于矫正、调整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情绪的形成、健康发展。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获得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但必须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学生的情感情绪是十分复杂的,不要指望上几节语文课就能解决。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适时地、适当地、顺势地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要机械地灌输,导致像利用教科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引起学生反感,而要把握恰当的度,让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挖掘,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能让七年级学生享受到精神境界提升的喜悦,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品质,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圃中开放得得更缤纷绚丽。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斯・麦克沃特等.危机中的青少年(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 洪 敏,杨曙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3.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有不少教师都是围绕教材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完全被动地死记硬背局面,这种填鸭式“教要点”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提升综合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一扫传统教学的弊端,并更加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常用的有如下: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挂图以及其他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在此基础上,还有许多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开发。例如:本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民情等,上述这些都可能成为综合性学习中的“奇珍异宝”,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倾听,从而确保开发出有价值的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我曾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具有本地特点的传统习俗。例如:重阳做饼之俗,我国古代过重阳节时,必须登高望远,以求避灾消祸,以保益寿延年,但是由于我市无“高”可登,为趋福避祸,便兴做饼吃糕,这个习俗在我市部分地区已经沿袭了数百年,每年这些时段,许多家庭摆上酒席,准备祭祀用品。针对上述情况,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实地调查了解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有关“重阳做饼”的内容进行调查、访问,先了解“重阳做饼”的来历以及各地“重阳做饼”的习俗都一样吗?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访问、去调查,最后,带着自己收获的成果回到学校进行交流发言;并对今后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怎么才能更有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以及倡议。再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雪》时,除了指导学生深化文本内容,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的气势之外,还不断鼓励和指导学生去揣摩伟人的神态、动作等,之后,再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根据《沁园春・雪》表现出的原意境,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并进行分组合作表演,从而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拓宽语文视野。
二、注重转化课本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更加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形象而又客观地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语文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不断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我去年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时,就组织学生围绕“建筑艺术”这一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列举五至十个自己心目中的最喜欢建筑物,并配一二百字的简要说明;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讲述出其特点;第三,要求用计算机上互联网查一下自己所喜欢世界各国的建筑,下载相关说明资料,并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再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生多方面了解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我就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自己所喜欢的英难人物和对自己影响较大印象较深的历史事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约检索时间,我引导他们直接在网上输入“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那些在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中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注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挥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应该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善于鼓励学生参与、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见解,乐于听取学生有创造性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情趣,促使他们迸发出更大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恰当、准确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不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管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成就感,并能体会自已的价值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细致、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指出优点和长处,对能力差的学生要指出进步点,尽可能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层次等方面的相似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具有相似的思维和表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这样也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但我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不断发现学生在相似表现中的差异性,不适时机地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在思维和表现方面追求差异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无定法,但关键要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多种多样,但是不管是哪种教法,都要强调实效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推进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探究习惯,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立元.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8).
[2]李文明.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
[3]李明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张小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7
一、学习提升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担子很重,师德要规范、班风学风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因此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中的先进教育经验。我阅读了《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等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杂志,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认真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学习学校同事与名师的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二、快乐工作
我本着“多工作,少得利;多服务,少亲疏;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这一原则,以健康的心态,主动的态度工作并快乐着。
xxxx年,我担任学校教务主任和七年级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行政,我主抓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等工作。每一项工作我努力做在前,做老师的表率。主动为教师分忧解难,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步入正常轨道。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研教材、研学生,悟课堂、悟问题,把语文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落到实处。让书香浸润孩子幸福的少年,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追求。同时我注重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xxxx年,被评为安庆市“综评”专家库成员;参与xxxx年中考模拟命题工作;撰写xxxx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撰写的论文获安庆市一等奖;参与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xxxx年中考阅读理解资料……注重培优扶差,发挥学生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辅导学生陈昱、杨智琦参加区汉字听写大赛获一等奖。
三、以帮促进
我很庆幸学校有一群优秀团结的同事,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虽然教研中有不同的声音、工作中有不同的意见,但大家都能、上下一心。在教研活动中,我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每次听课或听讲座回来,我都会主动把学习的内容与他们学习、分享。根据学校组织的“师徒结对”工作安排,我与郝敬敏、张萍老师结成师徒对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她们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四、努力方向
在欣喜自己取得点滴收获的同时,我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1.应在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篇9
【关键词】十;农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65-01
十几年前,妈妈是农民,我是学生。
十几年后,妈妈还是农民,我是教师。
几年的时间,妈妈种地的技术是精益求精。
妈妈,凭着对土地的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一路坎坷、一路收获!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她把我们几姊妹带进梦一般的童话世界里,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她用汗水一次次磨练,一次次丰收,换来其他农民的称赞。
而我,则在教育战线上徘徊,苦恼。
一天晚上,妈妈坐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种庄稼是讲方法和诀窍的……听完,我豁然开朗:“同样是种庄稼,同样是辛苦,为什么有的农民发了家,致了富,而有的农民暂时还不能脱贫?问题在于是否掌握了种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时,有的学子满堂,桃李满天下,一分耕耘,三分收获;而有的,三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应该也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妈妈的话再一次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来教语文。
一、“爱”字当头,要像农民爱土地一样爱自己的职业
能爱土地的农民是好农民。农夫离不开土地,在春雨中蹲中田头,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住,让它从他的指缝中油油地挤出来;每次播撒种子时都很虔诚,因为每一粒种子都会成为一个世界;即使在烈日下,哪怕土地龟裂,还得把汗水洒在他的土地上,因为他有期待。
能爱教育的教师是个好教师。能爱学生的教师则是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离不开学生,在秋去夏来的日子里,在风雨岁月中要努力地践行着“当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庄严承诺,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把真诚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得到母亲般的呵护,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爱,一定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每一个人虽然只是一个班的几十分之一,但在他们家里的是百分之百,是父母的全部,作为老师,不管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要制定好计划,挤出时间,每天去了解一两个学生,足膝交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不会让任何一个家庭失望,才能做到“十”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班级似土地,优化班级管理
农民有了土地,就好比老师有了学生。农民在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整地、消毒,要施足底肥。种子要进行浸种、消毒处理,为更好地收获做准备。
刚接到初一新生的老师,也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并对所有学生进行洗脑、消毒,给他们足够的信心。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好班规班约,营造和平共处、公平竞争、互助互爱的学习环境,更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打闹等中学生所有的行为习惯。安静而沉稳、活泼而聪慧。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可见,心态决定一切,环境影响一切,习惯决定一生。
三、优化课堂教学
1、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庄稼种下后,农民得根据各种植物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收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班级成立了之后,同样,几十个学生,性格不一样,人生经历也不一样,成绩更是参差不齐。我们老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循序善诱,多赏识教育,多给人以信心,多给予爱,让好的更好,让差的见贤思齐,而不是堕落腐化。比如,背诵《出师表》这一环节时,成绩好的同学,要求背全文;语文在六十分左右的同学,则只背诵名句,这样,学生在掌声中不断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2、解放头脑,让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自己才发现,教学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堂课,留给学生的时间是真正是多少? 30多分钟?甚至满堂,学生听老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养成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举个典型的例子,我刚刚踏上考上教师那年,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对我说:“上公开课,选择七年级”。我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爱提问,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呀。”听后,我不理解的一笑而过。弹指一挥间,我的第一届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三年中,我渐渐发现,那句话慢慢变成了“真理”。而自己的内心,反复打着问号,三年,我们真正让学生解放头脑的课堂有多少,让他们真正思考的问题有多少?反思,再反思:少了几分循序善诱,多了几分条分缕析;少了几分畅所欲言,多了几分被动接受;少了几分自由呼吸,多了几次揠苗助长,少了主动思考,多了几分死记硬背。是我们教师,慢慢把学生变成记忆的机器,慢慢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在启迪他们智慧。所以,我希望,以后尽可能的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3、解放空间,让学生像风筝一样去接触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农民对种庄稼是很有一套,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搭棚,什么时候该揭掉大棚……如此等等,都源于他们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各种庄稼习性的了解。而,庄稼,只是幼芽时期需要大棚遮风挡雨,稍稍长大,则是亲密接触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一切。
回想,十几年的我们,就是素质教育,一直提到今天,究竟进步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又多出了多少人才。实验班书桌上满满的都是教辅书,资料,习题;作息时间是被学校、家长排得满满的,一个个学生被当成产品一样加工,死记硬背古诗词、作文、答题模式等等,他们没有自由呼吸的机会。普通班,三点一线,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时间也慢慢变成了手机的世界,游戏机房的海洋,可畏呀!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农民对待庄稼一样把它方飞出去自由呼吸?因为手中还紧紧拽着一根“秋收”的风筝线。
所以,以后我的语文课,会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器官,去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多听、多体会,真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课堂氛围
在所有的基础学科中,语文学科最具魅力,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及审美情趣等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乏味的,对教师而言是痛苦的。一些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材把握能力、课堂授课能力、课外辅导能力,但一切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讲解都沿袭着“字词—背景—内容—主题—特点—练习”似乎严谨有序的套路,其结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学生学到的是对许多名篇佳作的“解剖术”,文中的智慧星光被泯灭,文中的情感浪花被打落,文中的意境梦屋被倾覆。常常,教师备课的“认真”、讲课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课堂上漫不经心的“随声附和”,而实际上他们中不少并不知道老师正在讲什么。
二、语文教学应“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1.语文教师要多借鉴成功的课堂模式。面对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容忍的麻木,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多次去听同行的课,发现课堂效果如出一辙。后来,笔者有意无意地去翻读一些有名气的语文教学刊物,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初中生之友》等,其中有很多文章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师的触动是巨大的。拜读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通常会忽然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文教学其实许多方面实在是对不起学生一个个鲜活的心灵。因此,教师应该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笔者把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称之为“大小结合、个性绽放”。
2.了解学生是上好语文的前提。接手七年级一个新的班级,教师应不急于讲所谓的“新课”,而是首先作语文“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这一看似十分简单、实则很难说清的系列讲座。教师应努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语文就学成熟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感情,就学表情达意的语文技能。
尽管这些讲解或抽象或感性,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但毕竟给了学生“大语文”的总体印象,而这正是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在以后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力用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带学生走进语文,走进“圣殿”,走进“星河”;走进“万水千山”,走“大漠孤烟”的雄浑,走“小桥流水”的隽秀;去看“江南红杏”,去听“古刹钟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创和谐课堂,展现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