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话题范文
时间:2023-04-11 12:4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测试话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43-03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家语委要求,于2010年《关于在全区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并确定桂林市语委办、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钦州学院、贺州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个单位为首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单位”。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语委普通话测试站是最早实施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单位之一,本人有幸多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考试的培训和测试工作,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此,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题的应试技巧的认识。
一、“命题说话”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要地位
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者的前三个测试项由计算机测评系统自动评分,而第四题“命题说话”则由考务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工作网络发送给测试员进行人工评分。与人工测试相比,前三项测试题目的优势在于评分的量化程度较高,可以更好地保证测试的信度,但不能完全反映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使测试在效度上有所欠缺。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同,只有命题说话题的测试需要应试人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是无文字凭借,应试人自主进行语言编码的语言活动,综合考查应试者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说话的流畅性等项目。可以说,命题说话是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的最直观的反映,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实现和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效度的关键。然而,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应试人需要完成从面对传统意义的交流对象——测试员到面对非传统意义的交流对象——电脑的心理转变,以及从简单的纸质化阅读到计算机操作的测试环境的转变,这造成了其焦虑度、紧张度的普遍增加。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测试内容分值最重,是培训过程中应试人最为担心和关注的题目。
二、当前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存在的部分新问题、新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在平时的测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考察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考试给应试人带来的影响,笔者曾进行过亲身体验,并请部分考生参与,用同一份试卷的命题说话题目分时段(间隔一个月左右)分别进行传统的人工测试与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实验。实验发现,虽然应试人的文化程度、应试状态、语言面貌、等级水平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计算机辅助测试时应试人的紧张、不自然等非语音因素造成的简单重复、无效语料、延时、内容机械化或雷同、停顿等问题,相比较于传统的人工测试有增多的迹象。应试人也普遍反映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会产生一定的交流心理障碍,出现了感觉不适,有孤独感、紧张感,缺少情绪鼓励。
(一)计算机辅助测试方式对应试人应试心理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命题说话”是就某一话题发表的受动式、单向谈话,虽然在人工测试时,面对两名以上的测试员会给应试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是,专业素质良好的测试员们在测试时往往会面带微笑,用表情、眼神甚至偶尔的双向谈话等鼓励应试人,缓解其压力。同时,如果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倾向、离题、话题难以继续等表现,或其他问题(诸如声音忽大忽小、语速过快或过慢、缺时、感情控制不当等)时,测试员还可以给予应试人适当的提示或引导,当提示或引导无效后,才按规定扣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应试人的普通话测试水平和等级的提高。
但在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的应试环境下,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应试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交流对象,没有体态语言、眼神、表情的交流和互动,没有提醒、引导和鼓励,只有电脑屏幕下方不断累积时长的计分条,这有可能导致部分应试人感到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紧张程度加剧、产生思维空白、有孤独感及无形压力增加,更容易出现缺时、无效语料、简单重复甚至离题等现象。
(二)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对应试人成绩的影响
与传统的普通话测试中以测试员听音为主、录音记录为辅的测试环境不同,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过程中,若应试人对语速、音量把握不好,会影响到录音效果;由于无人监控,应试人下意识地把玩麦克风、数据线或其他物品,过分频繁地做无意识的小动作等,都会影响到录音效果;如果测试站的硬件设备质量不高或平时维护不够,出现设备故障,也会影响录音效果,此时即使补考或重测也会对应试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机测时如果隔音效果不好,同一测试室中的应试人之间会相互干扰,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测试情绪与测试成绩。
(三)没有测试员在场的计算机辅助测试对应试人临场状态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测试由于没有测试员在场,会缺少一种约束力量,而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会使应试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错觉,出现如在网络聊天、在BBS上发帖子一般无拘无束、为所欲为的情况。一些流行语、网络语言、缩略语以及方言用语随之出现。这种过分放松的状态,也使得应试人过度地“畅所欲言”,在实际测试的语料中,一个词语或词组重复数遍,为拖延时间而将一句简单的话拖得很长,反复重复命题说话的题目等现象多有发生。更有甚者,由于过度放松,缺少监督感,有的应试人情绪过分激动,出现大笑、哭泣或哽咽等情况,缺少节制。还有少数应试人的态度极不严肃,甚至说脏话、辱骂他人等,这也会影响其考试成绩。而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尽管个别应试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但是,受到考场环境约束和测试员的引导,应试人会有所收敛。
三、针对当前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若干培训建议
如前所述,当前应试人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说话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在以往的传统人工测试中比较少见的失误现象。因此,在测试前的教学培训中,我们要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试技巧的指导。
(一)培训时引导应试人创设模拟情景,克服无对象的交流心理障碍
1?郾进行教学培训时,教师应多鼓励应试人开展“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命题说话题不仅考查了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也考验了其快速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应试人因情感交流上的缺失产生孤独感和思维空白等问题,培训教师应鼓励应试人在备考时多开展针对话题的自己设问、自行回答的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
2?郾教师可以引导应试人展开想象,假设一个交流对象,进行考前的模拟场景练习。比如:自己模仿机测环境布置一个模拟考场,对着家里的计算机、镜子、墙壁等反复练习说话,体验无人应对的说话感觉;或者将辅助测试用的计算机想象成一部有语音留言功能的电话,“命题说话”只是给自己熟悉的测试员老师留言三分钟;或者鼓励应试人像电视新闻的播音员一样,要有镜头感,想象面前坐着交流的对象(比如熟悉的朋友、同学、家人或广大听众等)。
3?郾教师应培养应试人根据话题设想不同谈话对象的能力。平时可多进行一些带有假设性的模拟练习,从克服人际交流障碍的角度出发,假设谈话对象的不同年龄、性格、身份、气质、文化水平等特征,展开不同内容的说话命题。这样的训练,会使应试人暂时性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内向、不爱与陌生人交流的心理特征,使其在心理感觉上觉得说起话来自然顺畅很多,也适当调整和放松了紧张情绪,从而言之有物,确实反映出应试人的真实的普通话水平,保证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命题说话考试的信度。
(二)帮助应试人准确把握话题情景的要素,遵循临场考试的基本原则
教学培训时,培训教师要着重引导应试人注意说话的情景、场合等要素,时刻将考试的严肃性和特殊性记在心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的话语应该符合测试考场的语言特征:注意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话语严肃,思路清晰。比如,曾有应试人在谈论“我尊敬的人”的话题时,选择了父母亲作为话题对象,由于感受真实,情感过分投入,以致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哽咽着说不下去,影响了音频材料的采集。有的应试人由于没有注意到考试这个极具严肃性的场合,在谈论一些议论性、时政性比较浓的话题时,出现偏激情绪,过分调侃或冷嘲热讽,并且运用了很多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方言俚语等,同时也因情绪过分激动而忘记了对自己的语音缺陷的关注,最终影响了说话的质量。因此,在教学培训中,教师应该提醒应试人注意考场的环境要素,遵循考试的基本原则,努力在平时的说话训练中做到认真、严肃、规范。
(三)培养应试人主动熟悉话题和分析话题的习惯,引导其理性面对考试
计算机辅助测试时,由于没有测试员作为交流的对象,应试人只能努力克服交流心理障碍,坚持做到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为避免因不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而陷入“说不下去”的困境,应试人应掌握应试技巧,提前对各类话题进行熟悉和分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测试。
1?郾要指导应试人提前熟悉题目和准确审题。测前培训的教材中列出了3O个命题,应试人应当首先熟悉话题范围,并在考前做好审题工作。审题不当,说话就会跑题、偏题、无的放矢、结构混乱。因此,在备考审题时要做到开阔思路,积极分析题旨、范围、考查侧重点等,并结合个人经历、经验、熟悉的材料,确定说话的内容、主次和角度,在尽量克服自身语音缺陷的前提下,圆满完成题目。
2?郾要引导应试人把语言考试的特殊性和技巧性记在心里。应试人应学会选择熟悉的命题和内容,在两个命题选项里尽量选择熟悉的人或事,内容材料越详细、越完整越好,以避免因材料贫乏导致“无话可说”,同时,也要学会规避因材料芜杂、过于生活化、细节化造成叙述不清、逻辑混乱。应试人还要考虑内容材料使用的主次。重要的、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材料先说、详细说,次要的材料可选择不说、少说或一带而过。应试人应做到灵活应变,说话有详有略,懂得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郾要求培养应试人不背稿并养成在备考时列写提纲的习惯。命题说话考查的重点就是“现想现说”,应试人应有两个思维:一是下边该说什么了;一是要对每一个字的语音负责。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恰恰反映了语言输出的基本过程。命题说话考试的一个“大忌”就是背稿,尽管在教学培训时我们反复强调不应使用这样的备考方式,但仍有一大批应试人认为:考前如果不事先准备好30则与相关话题对应的讲话稿,就会忐忑不安,就不算是做好了充足的考试准备,甚至是自己对考试不够重视或懒惰懈怠的表现。在不断地对培训工作进行摸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引导应试人正确认识命题说话考试的目的,养成不背稿及在备考时列写提纲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缓解应试人在考试前因十分重视命题说话题的备考而焦虑不安、无从下手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培训教师应帮助应试人学会列写提纲,给予应试人适当的列写提纲的技巧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我模拟话题训练,这样也可以帮助应试人在口语表达方面取得进步。比如:如何谋篇布局,在顺利展开话题的同时尽量保持话题的结构完整性和多样性,以扩展话题发挥的空间;如何根据不同性质的话题列不同类型的提纲。记叙类的话题提纲可以开宗明义,引入记叙的主体事件或人物,表明自己将针对话题“说什么”,然后,详细交代该事件或围绕该人物展开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最后对事件或人物本身以及其对自身的影响稍加议论。议论类的话题提纲则更像演讲,先做开场白,阐释自己对话题的理解,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摆出观点,然后进入“为什么”或“怎么样”的主体观点的分析部分,举例子或引用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重申和总结对整个话题对应的观点的理解。
4?郾要给应试人一定的语体的概念,帮助其更好地表情达意。想要更进一步地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还应该将语体的概念融入命题说话题的备考中去,这样才能使应试人置身于良好的普通话表达的心理环境中,更好、更流畅、更地道地完成三分钟的命题说话测试,这一点对身处方言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应试人尤其重要。有些话题本身已暗示了一定的话题对象和交际环境,显然对应试人的语体运用技巧提出了隐藏性的要求。比如“我尊敬的人”,一般应是亲属、长辈、名人等,那么,命题说话时的语气和语体色彩就适宜以亲切、回忆、崇敬、缅怀为基调;“我喜爱的动物”,一般涉及的叙述对象为猫、狗、熊猫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命题说话时的语体色彩就多以亲切、怜爱、赞美、深情回忆等为主。这样的语体概念在情感和特定的语流、语调上规范了口语的表达,克服了应试人尤其是方言区应试人的朗诵腔、语感生硬、不自然、不纯正的弊病。
篇2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训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1-02
普通话测试内容分为四项:单音节字词(10分)、多音节字词(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从分值的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以往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学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练习,而对学生命题说话训练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测试时第四项丢分较多,据统计被测学生中约有50%说话项失分在7~8分之间。在“说话”项测试中,学生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本文的主旨是总结归纳“说话”项测试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让学生“能说”、“会说”,通过“说话”项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运用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标准程度。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音面貌,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表达过程的自然流畅的程度。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说话”最能体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近几年的测试实践,尤其是机辅测试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与测试要求存在偏差,学生在“说话”项测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在测试实践中,很多学生按照命题说话题目提前准备好稿子,测试前将稿子背熟,测试时以“背稿”代替“说话”。背稿能增加流畅度,还可以减少词汇和语法的错误,掩饰了学生许多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根据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的表现”视情况酌情扣0.5或1分,而“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要扣1到2分。因此学生为了少扣分,测试中用背稿子增加流畅度,减少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以前人工测试时,两个测试员考一个学生,学生不能作弊只能将准备好的稿子背熟,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后,一些学生测前用手机上网,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掏出手机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变成朗读。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无效话语指的是测试中考生所说话语和考试题目没有任何关联的一些内容,无效话语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遇到学生说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时,测试员给以适当的提示,并对其予以引导。机辅测试是学生面对电脑的单向说话,被测学生自己可以看到电脑下面的时间条进度,可以估算出还差多少时间满三分钟,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剩余时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会出现说话与题目无关联的内容,例如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重复读准考证背面的考试注意事项、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反复读考试电脑页面提示语、倒计时数秒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都称为无效话语。无效话语经常出现在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录音中。
3.离题与雷同。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目共有40个,有些学生往往把内容相近的题目先归类,如《我熟悉的地方》、《我向往的地方》、《我的家乡》,然后用一个内容套在上述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学生开头两三句用所考题目相关的语言,随后便把话锋转到事先准备的同一个内容上。有时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话内容却是一样,造成雷同。在测试实践中,有些同学的“说话”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学生开篇说几句,随之便大段的背诵歌词、古典诗词或别人的文章,用这些内容来填充测试的三分钟时间,以致于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三类问题在普通话测试“说话”项中经常出现,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不足。也为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说话”项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充足,思维要敏捷,应变技巧要具备。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说话”的训练内容要拓宽。如果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仅仅围绕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即使学生“说话”很流利,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好,也只是表面现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师拓宽“说话”的训练内容,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经典影视作品,看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复述作品,谈一谈观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评析、欣赏。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实质的提高后,应对测试的40个话题就不再是难事。
2.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就要让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学习中得到锻炼。选取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即兴演说,让所有学生有“说”的机会。学生讲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容易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方式给学生新鲜活泼的感觉,学生乐于表达,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3.根据学生的不同方言区分组强化训练。先把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个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在朗读中学生一般不会暴露方言、方音,但在测试“说话”项时由于没有文字凭借,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下意识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要通过口语表达训练,纠正不同方言区的习惯用语。如河北、东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河北的部分县市将“昨天”说成“夜个儿”、“早晨”说成“早清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根据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将发音、说话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首先语音要正确;其次内容具体、完整;最后说话内容要合乎逻辑、有条理。通过训练,让学生说起话来用词恰当、语句连贯、不重复嗦、有条理。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2]孔瑛.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问题探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篇3
1. 阴平: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音高不够,把55发成44或者33,这主要受方言的影响;另一种缺陷是不够平,没有保持平调。阴平是最高调55,但这个“5”很抽象,多高才算“5”,很难把握。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儿:我们多数人会发阳平的字,靠阳平的这个“5”,来找阴平的那个“5”。如“天”这个字,不知道“天”有多高时,就在天前加个“蓝”字,组成“蓝天”,“蓝”字声调升到最高时就是“天”的高度。当然,你的那个阳平调的音高要到位才行。
2. 阳平:测试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把35调发成325甚至315,主要原因是不慬发音要领造成的,也就是咬字时字头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存在韵头(i、u、ü)的音节更容易造成这种缺陷,例如“quán”这个音,正确的读音是吸气时同时咬住q和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住字头q和ü,呼气时(即发声时)立刻弹出主要韵母an,这个介音ü,一定要读得短,做个口形,收住气就行了。即使没有韵头的字,声母也不能长,所以吐字发音时,要记住吸气时咬住字头,呼气时果断弹出主要韵母,千万不要把直调读成曲折调。
阳平缺陷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起音太高,导致后面的高音升不上去。原因是起音时声带已经相当紧了,无法再紧,音高也就不能再升上去。所以起音时声带要放松,然后再拉紧。平时多读去声和阳平相连的词语,更有助于练好阳平。
3. 上声:上声是普通话四个声调中较难掌握的,而且在语流中变化较多的一个声调 。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上声最后的音高并没有达到4度,所以在测试中,如果把214读成213或212都算正确,也就是带一条小尾巴就行了,这两种情况都不算缺陷。
上声在测试中发生缺陷的几率最多,缺陷大致有四种,一是大部分同学只读一半,即21,测试前千叮咛万嘱咐也不记得,这主要和基础教育有关,也就是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老师就没有重视上声的曲折性。第二种缺陷表现在发音时起调太高,导致发音时降不到1度也升不到4度,即下不来也上不去。第三种缺陷是把214读成2142,即带了两条尾巴。第四种缺陷是没有表现出平滑的弯曲变化,硬折硬拐。
练习上声时,首先应设法把声带放松,使声调的起点降低,并尽量把低音部分拖长。可以先读一个去声,以帮助放松声带和增加前半段的长度,气流不中断,紧接着念个短促的升调,就能读出较正确的上声了。
4. 去声: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起音不够高,也就是起调低于最高音5;另一种缺陷是发音短促,下降时降不到1,给人气息不够顺畅的感觉,听起来很别扭,这主要是受广东方言本身存在的入声音影响造成的。
发音时可用阴平带去声的方法来练习,即先发一个阴平,找到音高5,声带拉紧,再在阴平的高度上尽量把声带放松,就能读出全降调的去声了。多读阴平和去声相连的词语有助于读好去声。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方案
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发挥学校作为优化课堂的主要渠道,由于课堂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高中课堂的大环境中,应当以教学的内容作为基础,并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组成一个主体,通过研究我国普通高中课堂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从而研究出策略与方案促进我国高中生的学习。
一、我国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趋势
从9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就已经开始持有对课堂进行优化的观念,可见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对高中课堂进行优化正好满足当时高中教师的心理需求。相关人员将课堂优化的好处主要概括为三种,其主要的特征为:将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其产生的最好的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对普通高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的同时,各大高校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课堂优化对激发我国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对高中课堂优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可以将自身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优化策略相对较少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所以还需进行更为系统的、深层的研究。
在高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中容易受到知识的掌握等落后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与影响,导致我国教学功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只有通过有效的将高中教学行为、管理与机会相结合,使其共同的发展从而构建出优化的方法与策略,促进我国高中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指导课堂教学从而对我国普通高中进行课堂供前提与保障。
二、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的方案与策略
由于课堂是一个生命张力极强的生态系统,所以可以影响课堂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机会应当均等。根据我国教育部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已经表明,将促进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这表明,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均是公平的,所以课堂教学机会也应当是公平、均等的。当然,想要达到均等的状态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均等在某些角度来看其可以是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导致教育不均的原因有许多,例如:教育资金的投入较少等社会因素,家长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参与社会的机会等不良风气入侵我国高中校园,使得不均等的想象逐渐突显出来。由于受到主观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引导者,如果其机身教学道德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情感偏移,那么将会导致课堂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学业评价失衡等现象,除此之外,教师可能会针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导致课堂中产生不公平的现实。
尽管教育活动是公平的,但是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带不同的学生。在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前提下,只有尽快的消除课堂中的不平等现象,才能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被影响。高中生的受教育公平是优化我国高中课堂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将是应当发自内心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使每个同学的受教育机会均等。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尽量避免因个人喜好而产生教学资源偏移的现象,从而真正的帮助每一个同学的自身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合理选择与组合教学行为。课堂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驿站,仅仅掌握一种单一的教学行为是不能保证达到实现教学成效的目的的,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教师应当通过提高其教学行为从而保证在课堂上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由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中课堂教学行为相对较低,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了外部与内部的影响,因此应当将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更深层次的组合与选择从而提高我国普通高中教学的成效。尽管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但是作为一名严格要求自我教学行为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与要求必须是相同的,在对我国普通高中课堂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当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并时刻遵守以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之上考虑多种教学行为。
3.对课堂进行预防性的管理与教学。由于教师的单一管理导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且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过于片面,使得课堂的教学分为较难控制。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所以各个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的授课氛围也将不同。由于我国课堂教学机制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具有对课堂进行管理的权利,因此课堂陷入困境一时难以得到转变。
为了确保我国普通高中教学活动得以顺利的发展与进行,所以作为一名成功的课堂管理者,其应该秉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努力做好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课堂管理者还应当对教学环境、目标与活动等方面做出更加细致的设计工作,并且应用一些具有预防性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课堂较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当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减少学生产生恐慌的心态。同时,采取平和的心态去反思课堂中所发生问题的原因,并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意识,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共建师生“理想课堂”。在高中课堂上,应当时刻展现人类最真的一面,教师应当时刻注意避免“应付教学”与“懒惰教学”的行为发生。思想作为教师的教学精神,只有有思想的课堂才能够教育出更加出色的学生。教师应当对教学哲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不仅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同时应当对知识灌注一定的思想,赋予知识灵魂。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学习,教师可以不断的强化自身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做一名让学生敬仰的引导者。教学是教师的任务与责任,通过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结语
在积极的课堂中教学与学习,才会使得课堂教学得以优化。只有真正做到师与生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作为不同阶段教育的结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生长。为了更快的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应当从教学理念上开始逐渐转变为行动,从而将我国普通高中生的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栗洪武.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13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3]郝玉梅.教育公平视阀下的课堂教学计划均等问题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6).
篇5
【关键词】上海;体育教师;职业规划
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1]。作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收集相关文献30余篇,了解当前对教师、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学者5人次,就本研究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咨询和访谈,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提高本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性帮助。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本人或委托专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2.1年龄特征
从被调查者年龄特征看,24-35岁的教师50.4%,36-45岁的教师占37.2%,46岁以上的教师占12.4%,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未“凸现”体育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的问题,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体能的需要。
2.2学历特征
从被调查者学历特征看,具有本科学历者占67.7%,硕士研究生占26.2%,博士研究生占3.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2.6%。从所获得的学位分析,学士学位者占67.7%,硕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29.3%,博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3.0%。说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呈现出向高学历与高学位方向发展、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2.3职称特征
从被调查者职称特征看,助教职称占22.1%,讲师职称占40.1%,副教授职称占35.2%,教授职称占2.6%。从总体上分析,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级职称比例会越来越高。
2.4工作年限
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占19.5%;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占16.5%;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占17.7%;工作年限在16-20年的占15.8%;工作年限在21-25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26-30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31年以上的占8.5%。一般说,教学工作年限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教学工作年限越长,对自身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越有利。当然,教学工作年限与教学水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内环境现状
3.1.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相当缺乏。具体表现为仅有8.3%的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知识表示“非常了解”,43.2%的表示“了解一些”,还有48.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见表1)这一结果同样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如有教师表示“感觉职业规划离自己很远,不够现实”、“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从未想过教师也要进行职业规划”。
表1 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
3.1.2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4]。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多数是“为了晋升职称”(40.3%),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将职业发展定位于沿着职称评定的路线进行,这一模式稍嫌狭隘,却不失为相对现实可行的途径。另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职业规划“完全出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希望取得更大成就”,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内心渴求成功,往往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仍有部分教师(27.4%)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要求”,即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见表2)
表2 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3.1.3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2]。职业兴趣对个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有72.8%的教师表示喜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20.4%的人表示“刚开始有兴趣,现在逐渐觉得工作有点乏味”,选择这一结果的,多数工作年限在7年以上,这部分教师刚刚读了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和稳定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仅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在该结果的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盲目,且大都抱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3.1.3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3]。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的价值观取向,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从事体育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82.3%)、体育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小(66.2%)、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比较愉快(54.1%)、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50.7%)。说明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有健康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地位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可能与体育在我国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理解有关。
3.1.4职业发展中主动行为表现
职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实际行动。从调查结果看,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有68.1%的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进修等再学习途径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12.3%的教师表示迫于学校或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而被动参与再学习,另有19.6%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见表3)。
表3 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行为
3.2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外环境现状
3.2.1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指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意愿参与职业规划培训或指导,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11.1%的教师参与过单位组织的与这方面有关的培训或指导,7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类似培训或指导,其余13.4%的人了解职业规划知识是个人行为。以上调查表明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或指导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内容不了解,缺乏自觉规划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完全是个人行为,有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已经在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仍有1.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目前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并能引导教师发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对体育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关注甚少。仍有多数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其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如,有教师表示,“学校不重视体育,更何谈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目前工作量太多,没有精力考虑职业发展的事情”、
3.2.3家庭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情况
在关于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态度的调查中,8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成员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3.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学者程振响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层面(见表4)。
表4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层次表
摘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依据该表,笔者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图表(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个人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而体能、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上有一定误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进行规划的自我意识不强;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比较热爱,这也是促使其思考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整个体育教师群体有较清晰的短期职业目标,但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4.1.2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或培训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效果作用不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以人为本的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
4.1.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体能、技能水平下滑是工作发展中的最大困扰,也是职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其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职业发展最佳黄金时期大概仅有20年,因此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要趁早,宜提早确定志向,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工作环境评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个人所处工作阶段(如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合理规划近、中、远期职业发展计划。
4.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应从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师有力支持。包括开展专门的知识讲座,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创新或发展。
4.2.3体育教师要寻求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如可走教学专长线路、行政管理线路、科研创新线路或者教学、科研、管理三线并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考虑以职称评定为自己的主线路,把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职称晋升的要求,让自己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所建树。
4.2.4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体育教师既要有明确的定位也要学会在成长中反思,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振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8.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考务管理 信度
我国自1994年开始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普通话的水平的有效手段,受到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关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更先进普通话测试手段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诞生了,并且迅速地运用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中去。这一变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人工测试方式。这就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更科学的测试方式要能够生存,得到更多的认可,并更好地发展下去,测试的信度是根本。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是任何一种测量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所谓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信度决定着普通话测试的生存和发展。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首先就应该对影响信度的因素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提高信度的途径,以便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它们存在于语言测试的每个环节中,包括试题的难易程度、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测试的评分,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条件下,在测试的组织实施环节上,从加强考务管理的层面上入手,提高普通话测试的信度。
一、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的变化
200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时,前三项的评分由计算机完成,第四项命题说话的评分仍由测试员完成,但测试员不是现场完成评测,而是由省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分配到多个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背靠背评分,最后得分取测试员的平均分。这种测试形式、评分方式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这种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法,与以往的人工测试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话测试员对考生的影响弱化。
人工测试工作主要由2—3个测试员掌控着测试的局面,考生的外貌、衣着、举手投足,甚至语音面貌、音质等都会给测试员打分产生影响,测试员的评分可能会出现偏颇。再有测试员本身的素质、业务水平、工作强度、人情等外力因素,都会对测试员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不需要出现在考场,不会对考生和评测产生直接影响。但人工测试中测试员原本能够发挥具有控场、提醒和监督考生、避免作弊的作用,在机器测试中都无法存在。
2.测试环境改变。
人工测试的环境是一间测试室,2—3个测试员、一个计时员,面对这样的阵势,多数考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就会频频出错,甚至还会说不出话来,严重影响测试成绩。
而机器测试的环境——测试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测试室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考生独自面对计算机,紧张情绪会得到大大缓解,利于发挥。但失去监督,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考生觉得有机可乘,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容易出现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出现说脏话、无效语料、重复、背稿等现象。
3.测试设备。
人工测试的设备中的录音机、秒表等测试设备,跟机试的计算机比较起来,的确是简陋了很多,录音效果、时间记录等都没有测试软件记录得清楚准确无误。人工测试中较为头疼的说话题计时,计算机会精确自动计时,测试结束会给出缺时、用时的准确记录,便于测试员评分。但机试的计算机、网络等的使用,使测试对电力、网络、机器状况等条件也产生了过分的依赖。
4.考生之间的交流。
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卷一般是提前输入测试系统,每个测试室在没有重新设置测试试题之前,测试的试卷是相同的。一部分的考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已测试完毕的考生与侯测考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尤其是说话题,交流过后,说话题是哪几个题目,考生就会有所准备,有失测试的公正。而人工测试的说话题是考生在总共50个题目中抽取,差异性会比较大,考生无法事先做好准备。
二、加强考务管理,采取措施,提高测试的信度
以上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的改变,有利因素固然有,但不利因素也有很多,这就需要在测试实施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强考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测试的信度。针对机试的特点,避免不利因素影响,是考务管理的重点。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在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测试的规范、可信。
1.加强建设,夯实基础。
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设计、多做调研,才能使测试站的场地、装修、设备采购安装等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够为测试提供物质基础和优良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考场的良好的通风、隔音设施设备、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明亮的光线、高品质的计算机等有利的考试的环境和条件,会保证测试信度的基础。为确保测试的公平公正,测试室安装了测试监控系统,考务人员在服务器上即可清楚地观察各测试室的考生画面,监控测试状况,并实时上传到上级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部门,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独处封闭的测试室,最容易发生作弊的现象,规范了考务工作,更是保障测试信度的坚实基础。
2.加强管理,保证信度。
测试站管理人员加大了对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章立制,管理到位,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强化过程监督,确保普通话测试过程透明,杜绝任何营私舞弊行为,严密监督,提高信度,测试后进行语音抽样复审,保证测试质量。一旦发现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严重不符或有作弊行为,严肃处理。
3.考务人员坚守职责。
普通话测试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公正、公平,而考务人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考务人员守则,明确考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要求,责任到人,要求测试的考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认真负责、公正廉洁、团结协作”的测试工作纪律,意识到测试的公平公正是生存之本,自觉维护测试的质量和权威。
4.测试过程规范实施。
考务人员对测试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测试过程的规范操作。测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按规定操作,时刻注意保证测试的质量。
(1)考前准备。编排测试顺序,测试时间通知等准备工作,做到准确细致。其次还有测试设备的保障,比如电力保证,网络保证,测试机器的调试,测试软件的调试,都应提前准备,以确保考试的顺利开展。
(2)考中监督。考生入场、候测、注意事项讲解、核查证件、试卷抽取、准备测试、进入测试室参加测试、离开考场,每一个环节,考务人员都丝毫不能松懈,确保测试过程的有序,测试结果的公正。
(3)考后整理数据、证书发放等,测试数据的上传、整理、证书办理、发放证书等,准确及时地办理发放证书,也是影响测试信度重要因素。
5.注重细节,确保质量。
考务管理工作是一件细致入微的工作,稍有疏忽,可能就会给测试的信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细节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生命”。
(1)认真核对证件。考生进场前,考务人员要耐心细致地核查相关证件,以及与本人是否相符,证件不齐全或不符者一律不允许参加测试,从源头上避免了代考等现象。
(2)准考证号码现场核发。现场核发准考证号码,避免了准考证遗失现象,也避免了使用别人的准考证替考的现象。
(3)及时更新试卷。每个测试室的试卷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是同一套试题,考生考试完毕一般会进行交流,每个测试室的考题,尤其是说话题,后面的考生就会有所准备,造成测试的不公正。针对这一现象,测试室每半天就更换一套新的试卷,考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但避免了因考生之间的交流,而造成对先测试的考生的不公平,提高了测试的信度。
(4)临时决定考场号。考生现场抽取考场号,进入对应的测试室参加测试。也就是说,考生,包括考务人员在考前并不知道考生在几号测试室参加测试,有效阻止了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作弊现象。
(5)考生签名。考生在考务人员的监督下,在签到簿上签下姓名和考场号,考务管理人员核对考生签名和输入计算机的考生姓名是否一致(考务管理系统的监考机上可以看到每个测试室考生输入的姓名),杜绝代考行为。测试站将签名簿留存,以备查考。
测试的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建设、注重管理,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测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不盲目追求进度,不走捷径,确保测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没有质量作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就会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普通话教学,乃至整个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功亏一篑。
三、结论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生存的关键,测试站应确保其严肃性和科学性,积极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将普通话测试、教学、培训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普通话的普及,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2]李雪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主观因素影响与对策研究.岱宗学刊,2007.9
篇7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齿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篇8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感;非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05-0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一项大规模的国家通用语语言测试,测试从1994年正式实施。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测试对象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格准入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指出:“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民族大学从办学以来,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回工作,进入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等不同岗位和部门,他们肩负着推进藏汉民族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以及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任。在地区汉藏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不仅是普通话的使用者,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的国家通用语推广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校从2002年成立普通话测试组以来,共对约一万六千多名师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其中藏族学生约占应试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以及参加普通话测试过程中会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母语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认定。但是,从多年的测试中,我们也发现,和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在应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汉语基础能力、测试环境、测试心理、测试方式、应试准备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有的藏族学生的等级认定会往往会低于其实际的口语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能力测试,以测查应试人语码操作能力为主,兼顾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测试项目有: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项,是以口试的形式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进行测查和认定。读单音节字词,测查的是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发音的标准程度;读多音节词语,测查的是应试人音节组合时发音的标准程度,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朗读短文在测查应试人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命题说话主要测查应试人对于语言的总体把握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四个测试项由简到繁,和我们传统语文教育字、词、句、段的序列相配合,基本可以综合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这些项目的测试形成了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测试主体、应试者及测试方式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了对应试者等级的测定。正因为如此,每个要素对应试者的等级认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测试员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广义的测试主体指在测试实践活动中对应试人受测起到施测影响作用的组织执行机构和执行人;狭义的施测主体包括测试实施机构、测试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测试员)”我们这里仅论测试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即测试员对应试藏族学生的影响。
(一)测试员的测试能力
测试员除了自身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外,还要了解并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作为测试员要非常熟悉各测试项目的评判标准,以及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辨音能力。普通话测试是面对全国所有应试者的测试,测定标准不因民族而异,因此,测试员在面对不同民族的测试对象时,要秉持始终如一的标准,如果把一些主观的情感因素掺杂进去,影响了辨音能力的下降和评判标准的偏颇,就会影响受测对象的成绩。
(二)测试员的主观态度
主观态度是也测试员职业素养的体现。普通话测试工作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进行,而且是兼职做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应试学生的口试进行辨音并打分,并且能一以贯之,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公平公正。另外,由于在我校还没有开展机测,测试工作还需要测试员和受测对象面对面共同完成。测试员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显示出不耐烦或者态度生硬、表情过于严肃都会给应试学生造成紧张的情绪,尤其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藏族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紧张情绪会导致习惯用母语进行思维的藏族学生不能立刻进行语码转换,造成朗读或说话的断断续续,不流畅。相反,如果测试员能面带微笑,给应试者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能大大降低因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成绩下滑。
二、应试者自身的汉语素质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应试者即受测对象。藏族学生在普通话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和应试过程中的汉语语文素养、心态和情绪都会影响到测评的效果。
(一)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本能力
藏族学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的,但又不同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国家双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藏族学生从小就开始汉语的学习,并在进入大学阶段后都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只是,的双语教育模式在不同地区并不一致。据了解,目前汉藏双语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种:保存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保存式是指“儿童入学后以藏语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程,交际语言也以藏语为主。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部分课程用汉语辅助教学,最后发展到所有的课程都是两种语言并用。在比较偏远的城镇和农牧区学校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始终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较强,但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与汉族交往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比较缓慢。”过渡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汉语文课外其他课程以藏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语言。到初中阶段,随着汉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汉语的逐渐熟练,部分课程逐渐采用两种语言交替使用教学,而部分课程则完全使用汉语教学。高中阶段则所有的课程(藏语文除外)都使用汉语教学。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校主要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尽快往汉语过渡,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提高,文化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沉浸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藏语文课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教学,在学校中的交际语言也是以汉语为主,藏语只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辅助语言,小学高年级以后学生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在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的学校主要采取的是这一模式。”不同的双语模式使得藏族学生进入高校前,汉语语言能力差异很大。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使不少藏族学生在命题说话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规范性和组织语篇的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拉萨地区的藏族学生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而来自较偏远的城镇以及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熟练地把自己对所说主题的想法自如地转换成普通话,说话前后不连贯,不流畅,而且还会较明显地受到藏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比如会说“我所在的集体是很有团结的”、“都是无法别人理解的”等病句。
(二)紧张的情绪,胆怯的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测试成绩很关键。有的藏族学生在测试前往往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认识不清,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有的藏族学生则因为自己母语不是汉语而造成了自卑心理。”因此,作为非母语的应试者,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精神的紧张,加上较弱的语言能力,使得他们在测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把这个字念成那个字,把一个词的内部顺序随意颠倒等失分现象。比如把“拣”读成“练”、把“次第”读成“第次”,把“整修”读成“休整”,把“惹”读成“怒”等。有的同学甚至在应试的过程中喘着粗气,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语速加快,发出颤音等导致语音失误增多。这种失误会体现在各个测试项中,比如在朗读中有同学会把“居然收获了”读成“竟然收获了”。在说话篇目中,表现出“嗯”等语气词多,反复重复说过的话,或者不到时间就停止说话测试。
(三)语感弱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神经中枢对于语言文字信号的反应。是一种凭借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而形成的直觉思维下的悟性。”部分藏族同学把汉语当作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能力和途径,阅读汉语文学作品量少,在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常用字识别较好,但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甚至是读半边字的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如:
锦标赛一读成“棉标赛”;轻描淡写―读成“轻描谈写”;咏叹调(diao4)-读成“咏叹调(tiao2)”;征兆-读成“征逃”;堆砌-读成“堆彻”;谬(miu4)论-读成“谬(miao4)论”;捧着-读成“棒着”;霜-读成“相”;潜(qian2)-读成“浅(qian
例①:格外喜欢你的-*格外的喜欢你的
例②:有形而上的色彩-*有形/而上的色彩
例③:简言之-*简而言之-*简单而言之
例④:朋友新烫了个头-*朋友新烫了几个头-*朋友烫了几个新头
(注:以上标有星号的部分是读错的话语)
(四)考前准备不足
有不少藏族同学对普通话水平考试认识不足,不认真参加考前培训,不了解考试流程,也缺乏一定的应试技巧,遇到难题难免内心慌乱,难以及时恰当地应对。从藏族学生各项测试分值来看,测试成绩偏低的藏族学生往往是说话项目失分太多。除了受到母语影响、紧张等影响外,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认真准备,完全可以克服不流畅的弊端,但藏族学生往往在进入考场后的准备阶段忙于应付第一、二题的识字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整理话题思路的时间。而且在说话题目中,往往采取回答问题式的方式,比如话题“我喜欢的节日”,藏族学生往往直接回答自己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而不加以具体说明,说上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又如话题“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他们通常会概括性的说几句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而不具体说明自己如何练习普通话,导致几句大话下来,自己也接不上自己的话,导致说话时间不够或表达不流畅。
三、测试方式对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影响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9-02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对现代化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称为机测)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区)运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所谓机测,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进行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或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网络在线评分。
笔者参加过多场现场测试(以下称为人测),在钦州学院成为钦州市机测试点后,也接受了多次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测试任务。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机测或人测,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笔者拟以“命题说话”题为例,对非语言因素在机测和人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一、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及测试效果的影响
非语言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言因素主要是指除考生的语音面貌之外,对考生测试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的其他因素,如考试环境、考生心理素质、试题难易程度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普通话的能力,考生的语音面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但在实际测试中,非语言因素对测试的影响非常大,有的时候甚至比语音面貌更能直接影响测试效果。在机测与人测中,测试公信力、测试环境、测试员、测试操作环节、考生状态发挥和互动性等诸多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但表现及影响力度不尽相同。
1?郾测试公信力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绝大多数考生认为,机测由电脑进行评分,比人测要公平、公正得多。事实上,机测的确能够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测评准确度方面,机测由两名测试员(由测试中心指定,并且不公布搭档名单)通过电脑打分,缺少了人测时的沟通和参照条件,全凭测试员本人的听力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的把握进行客观评分,如果出现评分跨档,则由监测员进行复听。在考试公平度方面,人测采用的是面对面考试,考生的姓名、单位等信息一览无遗,而考生也能直接接触测试员,容易出现说情现象,而在进行机测时,考生的信息一概不得透露,只以编号的形式在电脑上出现,有效避免了人情关系的问题。因此,通过机测得出的考试成绩,考生通常比较容易信服,而对人测得出的分数,考生往往存有质疑。
2?郾测试环境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测试环境对考生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考生通常需要在考场外等待考试,这会对正在考试的考生产生干扰。比如,场外考生的议论会产生噪音,影响应试人的思考和考试的录音效果;待考考生的围观会让应试人产生害羞、紧张或焦躁的情绪,影响其考试水平的发挥等。在机测中,考生是在一个密封的、单独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考试的,这对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很有好处。
3.测试员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考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两名测试员,这对考生形成一种压力,如果碰到个别表情颇为严肃的测试员,考生的紧张情绪将会加剧,这种情况对考生正常发挥水平是不利的。而在机测中,应试人面对电脑进行测试,相对于面对测试员,紧张情绪要小一些,在测试时的自由度也大一些,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4?郾测试操作环节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录音等环节全程由测试员进行操作和掌控,考生只需在测试员的引导下,直接进行测试即可。而在机测中,考生的测试是在电脑上独立完成的。这样的测试形式除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以外,对应试人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应试人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下列举的是机测中影响测试的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1)考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进入测试室后,独立面对电脑感到无所适从,影响考试的顺利进行。(2)考生不熟悉考试程序,不能熟练地按要求进行操作,或者读题后不知道直接点击相关按钮进入下一题测试,耽误考试时间。(3)试音环节出错较多,主要表现为:考生的音量太大或太小,在试音过程中拨弄耳麦发出噪音,不知道点击“确定”按钮,因而造成试音不成功。(4)试音音量与正式测试时的音量不一致而导致评分不成功。除以上所列影响测试进程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对测试进程有影响:(1)考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考试不能继续。(2)考生在测试室内做与测试无关的事情或在考试过程中无故退出,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5?郾考生状态发挥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考生状态的发挥在人测和机测中的表现和影响是差不多的,例如对一些生僻字的把握等。在此不展开论述。
6?郾互动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测试员与考生之间的互动是对考试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命题说话”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人测中,由于考生与测试员面对面进行测试,相互间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测试员对考生出现的一些失误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提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考生帮助。例如,考生出现某一题的考试速度过快或过慢、整行漏读字词或句子等情况时,测试员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尤其是“命题说话”题,考生如果无法自行完成说话,测试员还可以围绕所选话题与考生对话,对其进行恰当引导,避免出现考生因缺时太多而影响考试成绩的情况。
而在机测过程中,由于考生单独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考试,如果出现上述失误,测试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尤其第四题“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应试人提出的要求较高。在众多丢分原因中,“离题”是最常见的、也是导致丢分最多的一个原因。考生通常是因看错题目造成离题,笔者就碰到过这样一位考生,她把“我最喜爱的节日”错看成“我最喜爱的节目”,全程围绕“节目”进行说话,尽管语音面貌很好,但依据普通话测试评分细则,最终要在说话题得分中再另外扣除6分,她的测试成绩因此受到影响,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有互动环节,测试员可以及时提醒考生,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
二、重视非语言因素,提高“说话”质量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非语言因素在机测中的影响力被放大了,其对考生普通话测试效果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机测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非语言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考生提高“说话”质量。
主要措施是加强考前培训。在以往人测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应试人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结合机测的特点,机测流程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耳机的使用、测试系统的登录、考试信息的录入、音量的调试、测试的程序等。最好能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作成课件,使用课件对应试人进行培训,会使培训更加直观形象,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成绩分析;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59-03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and Examination Skills//Fu Zhaoxia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ummarizes error-pr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 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omputer; scor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est-taking strategies
Author’s address Jining Polytechnic,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考性考试。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计算机辅助新阶段,即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使测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普通话智能测试在各个测试机构的实践,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普通话测试手段的现代化。
1 不同系别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分布
笔者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展智能测试以来近6 000名学生首次考试取得的成绩进行尝试性分析,主要从“一乙”“二甲”“二乙”“三甲”4个成绩等级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的约6 000名考生均为在校学生,主要来自山东,少数来自其他省份,但也仍属于北方方言区,占98%,极少有其他方言区学生,只占2%。所有学生都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生活了2年以上。
分析图1得到结论:1)考生的普通话成绩主要分布在“二甲”和“二乙”两个等级中,且“一乙”率和“三甲”率均处于低水平;2)文科专业系别的学生表现最佳,主要体现在“一乙”率和“二甲”率上,另外,“三甲”率在理工专业的比例较大,最高达到8.29%;3)文科系别如文法系、外语系,两者考生成绩差异较小,理工科系别如机电系、汽车系、建筑系,考生的成绩分布也大致相似,但综合文科和理科来看,成绩差异较大,显然,文科系别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整体比理工科的高。
2 常见语音错误和缺陷分析
根据平时上课时普通话任教老师对于学生语音表现的总结和考生第一、二、三题的测试成绩,列出表1、表2和表3,分别对应了在校学生产生语音错误和缺陷几率最高的一些声母、韵母和声调。
除表中列出的内容外,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也是考生容易产生错误和缺陷的难点,如轻声音节的重读、缺少儿化韵或读成独立的“儿”等。
3 普通话智能测试应试策略
3.1 参加考前培训,熟练考试流程
在上机进行智能测试的过程中,会出现测试失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1)考生不熟悉电脑或考试系统的操作,造成耳机佩戴错误、话筒关闭、输错准考证号等失误;2)考生在试音或正式考试时音量小,导致试音或评测失败;3)考生读完一题不主动点击“下一题”,造成测试时间过长;4)个别考生在读字词时速度不均匀,有漏行错行现象;5)考生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时间不足3分钟;6)计算机在考试过程中突然故障,造成测试失败。
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培训中加强对测试流程和测试操作的熟练,安排考生在参加正式考试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模拟的内容包括测试环境、计算机操作、测试系统的操作等。
图2是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的备考流程和考试流程,考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列出注意事项,如:1)耳机佩戴好之后不要用手扶或握住话筒,耳机线上的话筒开关也不要随意关闭;2)试音时应保持较洪亮的声音和正常的语速,并且跟测试过程中的音量保持一致;3)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说话”题要等到系统结束测试才能停止;4)结束离场时要马上安静地离开,不能与同场考生交流或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测试。
3.2 考前充分准备,考时消除紧张
考生在考试之前往往心情很紧张,根本原因一般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对考出合格或优异的成绩没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要想从根本上调整好心态,还是要考生平时多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对考生来说也是考前的必修课,考生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1)多听多练多写。要听标准普通话,比如新闻联播、散文朗诵等,听时把握一些自己平时容易读错的音并作记录,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跟读找语感;写是要写一些规定题目的提纲,逐步锻炼出打腹稿的能力。
2)多交流多请教。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普通话与周围的人交流,养成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请教普通话老师,请他们指出自己说话时的不标准之处,并及时纠正。
3)测试之前参加考前培训,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解测试过程和注意事项,把陌生环节都记下来加以熟知和理解;参加模拟测试以便更加适应测试过程。
4)进入考场要尽量地放松心情,深呼吸调整紧张情绪;测试开始后专心听系统提示,按步骤进行考试;平常心对待说话题,看准系统页面的时间提示条,防止提前结束说话内容。
3.3 灵活掌握上机测试时的应试技巧
考生应熟悉测试题目的要求和评分细则,下面就以测试内容的顺序分别介绍相应的应试技巧。
1)读单音节的字词。要求考生横向朗读,不错行不漏行不跳读;语速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读错一个字可以再更正一遍,系统按第二次的读音评分,切勿改读隔字或隔行的字;遇有多音字时考生读正确其中的一个音即可,无需读出所有读音;每一个字都要读完整到位后再读下一个字;声音要洪亮清晰,切勿含糊不清以免影响系统评分。
2)读多音节的词。除了与第一题相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外,读时还要注意词语的轻重音格,即词语一般是“中重”格,轻声词语为“重轻”格;儿化韵注意发音要到位;不嘣字不嘣词不读破词,对不熟悉的词语也要坚持读出来。
3)朗读。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语音,而且应流利顺畅、传情达意:首先应做到不错读漏读,语速正常、语调合理、停顿和重音正确到位;若有读错和漏读的字也不要重读词语或者句子加以改正,应忽略此处继续下文,以免影响整篇文章的流畅程度。
4)说话。“说话”的分数最高,当然扣分比重也较大。在应试“说话”项时,考生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语音正确,语调自然,用平时练习普通话时的正确语音,按照正常口语的语调来“说话”,不能以背诵、演讲或者朗诵的腔调来考试;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让说话方式口语化,减少书面用语或总结式的句子;用标准词汇,不用时髦语、方言词和口头禅,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时髦词汇往往是不规范的,直接“翻译”过来的方言词只能削弱表达,影响语音面貌,过多的“嗯、哈、那么”等口头禅会让说话内容显得匮乏无力,也让语句的流畅大打折扣;说话时应全局构思且思路清晰,切勿在中途转而选择另外一个题目和内容;说话过程中勿停顿过长的时间,否则会累计计入“缺时”项中;注意不要提前结束说话。
具体到山东人的语音状况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1)由于调值较普通话稍微低一些,而普通话是音高成分占优势,所以在读单音节字时应注意阴平声调的高度,应保持在调值为55,平时练习时要注意多练习一些阴平的字节;2)平翘舌不分或不到位,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方言影响,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往往平翘舌区分得不好,练习时要注意放松下巴,掌握正确的发音位置,多读一些需要区分平翘舌的词语和绕口令,掌握正确的舌位和发音方式;3)读上声时不到位或声调尾音降下来,上声调值214,练习时可采用点头法或手指在面前画“√”的方法,从形式上造成心理暗示,让读音从2降到1再上升到4结束;4)平时多读一些文章,把握每片文章的感情基调,用正确的语调语速加以朗读练习;5)经常选择一些题目展开话题,将说话时间设定在3.5分钟,注意构思和说话内容的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