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1:3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

篇1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初中学生进行话题作文指导的方法,要写好话题作文,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分析理解题意,确定新颖题目,选择合理题材。

【关键词】

初中学生 话题作文 指导

近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颖的作文形式,越来越广泛地流行起来,尤其是初中作文中,更是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故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话题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让其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由于它的自由、灵活、创新,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由于其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许多学生有了任意发挥的可能。话题作文的限制小,使学生的作文有充分选择素材的机会,不至于无话可说,故学生也就对作文产生一定的好感,不再太畏惧话题作文,认为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形式作文,更容易被接受。话题作文就好比是给了鱼儿广阔的大海,鱼儿在大海里自由遨游;好比给了鸟儿宽广的天空,鸟儿在天空里展翅翱翔。当然再广阔的大海、再宽广的天空,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地毫无目的地自由活动,如果游得太远、飞得太高,也会失去需要的氧气和养料,而不能适应环境。故也要受到限制的。话题作文中的限制就是不能脱离话题的范围,这就要好好准确把握题意,进行认真审题。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话题作文指导的四个有效的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

话题作文前要认真分析理解题意,也就是对话题进行分析研究,有的话题作文先提供一定的材料,然后给出话题,进行作文。这种情况,学生就应该先认真阅读材料,通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话题的内涵,经过认真分析、解读后,对话题有了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文。话题作文虽然说不限制文章的体裁,并不是没有体裁,不谈体裁、无章法可言,体裁的确定也要进行认真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这样便于下面的写作。如以“山”为话题的作文,通过分析、思考,可以确立如下的中心:(1)装点大地的青山――给人欣赏,带来快乐;(2)高大雄伟的山――坚忍不拔;(3)愚公移山――锲而不舍;(4)光秃秃的山――环保意识,爱护家园;(5)高耸入云的山――如入神境,令人遐想、神往。作文之前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中心,重点进行写作,而不要面面俱到,广而不精、宽而不深。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才能表现透彻,深入精髓。

2.确定新颖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好比眼睛,读者阅读之前,首先看到的文章的题目。引人入胜的题目,就直接与读者有了心灵的沟通,就像一对恋人一见钟情。如果题目新颖独特、有创意,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紧扣读者的心,那么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如果题目老、旧、一般,那么读者会很不愿意地阅读,没有任何兴致继续阅读。试想如果是这种状态,读者是阅卷教师,那你的作文就会被大打折扣,评分自然不会太高的。如何来确定好的题目呢,要注意几点:(1)题目要精练;(2)题目要新奇;(3)题目忌讳太长;(4)题目着眼点要小;(5)题目要含蓄;(6)题目忌讳用话题。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选择好作文的题目呢?

2.1添

“添”的意思是在原来的话题上进行添加,可以在话题前、后、中间进行加词,如以“雨”为话题作文,就可以使用“春雨”“秋雨”“家乡的雨”“雨的家族”“听雨”等为作文题目。

2.2拼

“拼”的意思是从几个题目中的一些重要的成分,拼揍到一起构成新的题目,可以拼意义,可以拼词语,可以拼使用方法。如“课桌・划痕”,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拼出“课桌・划痕・成长”。这就更加富于深意了。

2.3挑

“挑”的意思是从给定的材料中挑出几个有用的关键词或短语,构成作文题目。如有一给话题作文的材料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教育子孙,说,在人的心中,一直进行着一场激战,是两只狼的较量,一只狼是恶的,一只狼是善的,有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同样的激战。有一个孩子问:哪只狼胜了?圣人说:你给它食物的那只。请以材料为话题,完成作文。可以从材料中挑选出一些词组成题目,如“善・恶・较量”或“善・恶”等,这样的题目比较有新意,而且能吸引人的眼球。

2.4想

“想”的意思是根据话题,进行大胆想象、自由想象,给学生的思维添上翅膀,任其自由翱翔,这可以产生新颖的题目。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千年后的哀叹”“新世纪之灾”“100年后的新闻”等为题目。

2.5引

“引”的意思是引用,引申,可以引用古代的与话题有关的名言、对联、诗词、歌曲等稍加修改而成题目,或者在原来话题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思,作为作文题目。如把“海上日出”改为“江上日出”“雾中日出”;把“命运交响曲”改为“上学交响曲”“假期生活交响曲”等。这样的题目给人熟悉而又很有趣的感觉,比较新颖,值得一读。

3.选择合理题材

篇2

一、 注意抓住细节描写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细节一定不陌生,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动作、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眼神、嘴角的轻轻一撇、一句淡淡的话语……都流露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对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例如朱自清《冬天》中对“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豆腐的描写,父亲“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夹豆腐的情景。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以目传神”的艺术境界。我们应从感受最真切处选材。细细回想,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感染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柳树枝头绽出的第一叶新绿让我们兴奋,中秋的那轮金黄的圆月让我们浮想联翩,突然发现奶奶脸上如盛开的皱纹是那么亲切……这些作为文章的材料是多么切实而又感人呀,有些同学写文章总是写不长,只好写一些空洞的语句凑字数,其实只要学会写细节,文章只愁写不短,而不愁写不长。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在高一入学时的写作课上我指导同学在军训日记中如何抓细节:例如晒伤后用清凉的黄瓜为室友敷脸写友情;行李包里掉出的妈妈偷偷放进的饼干写亲情 ;狗尾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女孩子嬉戏,女生不理会草的骚扰,她们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她们把一大把狗尾草编成的小兔子悄悄放到黑脸教官的牙缸里,用它替代了鲜花,温馨而又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班上同学以前写亲情总是不感人,空洞,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同学们开始像艺术家一样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精彩细节,大多数同学作文中能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而且真切,细致,生动。

二、 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

就是指学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学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不少文章之所以得分很低,除了立意之外,大多是因为缺少文化的成分,犯了文化缺失或文化幼稚病,给人一种苍白无力,胡编乱造的感觉。而优秀作文则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打开《高考满分考试作文》,李白,杜甫,坡,陆游,文天祥,项羽,屈原,范仲淹,伯牙,子期,李世民,,但丁,歌德,尼采,叔本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牛顿,比尔盖茨,马雅可夫斯基,鲁迅,钱钟书……《赤壁赋》,《前赤壁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韩非子》,《孟子》,《论语》,《生命论》,《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我们好像在好像在文化的河流中遨游,眼里看的,心中想的,口中读的,全是文化,有中有外,兼顾文史,包罗古今,并蓄科艺。高中学子,十年寒窗,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展示我们的学识和素养。当然,这需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胸有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语自华。

为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同学文化知识的拓展,例如给高一同学介绍艺术文化方面的目录;在作文主题活动中加一点文化味精等。由于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以前写文章比较幼稚的同学也能文采飞扬了。

三、 思维要放开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给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灵感。“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路的正确”(叶圣陶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注重学生的联想、想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看到每一个作文话题我都会用接龙式回答在班上“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例如以“欣赏”为话题可建立多层链接点:以欣赏的对象分――欣赏自然,欣赏艺术,欣赏生活,欣赏自己;(实虚)从实立意:欣赏山水风物,欣赏楼台亭榭,欣赏诗词歌赋,欣赏渔歌村笛;从虚立意:欣赏激情,欣赏闲适,欣赏过去,欣赏未来,欣赏创造。如以“欣赏”为话题可有以下观点:

1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懂得生活,就看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耍”。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2 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面对现代传媒带给人们的声色之娱和潮水般的信息,人们的欣赏能力似乎萎缩了,人们已无暇或无心去独自地慢慢欣赏。

3 在欣赏的尽头,便是联想或感悟,而这种理性之光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的,不仅有一种“理趣”,还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并易于接受,与那些纯粹由概念逻辑、演绎推理生成的所谓“道理”大异其趣。

篇3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

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

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

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

篇4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大胆地将古典诗词创作融入课堂,通过推行古典诗词创作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大为受益。

起初,我结合课本上的古诗词,给学生穿插讲解了相关古典诗词的一些知识:如古典诗词的格式与分类;古典诗词如何押韵;绝句的起承转合结构;律诗的对仗等。重点给学生讲解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如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如何体会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如何体会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独特情感,如何体会诗歌语言特色等。凭借这些知识和方法,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一次,在阅读课上看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若按原来,学生读了这首诗后,就会直接去看译文。但是,现在懂得要从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入手:此时的柳宗元参加变法失败,被贬柳州刺史,心情无比凄凉酸楚,郁愤交织。然后再去体会诗中一些字的含义。此首诗中,“愁、惊、侵、接”等字用得非常之妙,“茫茫”与“大荒”相呼应,更加强了秋思的力度。而惊风乱飚中,说风为“惊”,说“飚”为乱,更说明了诗人当时的体会是多么敏感乃至惊心动魄。此诗让人充分体会到作者此际怀才不遇的郁闷和思乡的惆怅。

通过古典诗词创作,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因为写好诗词首先要积累好素材,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懂得欣赏的眼光。渐渐地,学生对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了感触,像一片蓝天、一朵白云、一汪清水,都可以引发无限的思考。顿时,世间万物仿佛都有了灵气,都融入了情感,并积淀在心里。从此,学生写作文时就再也不会犯愁了。

另外,在写作文时,可以把古典诗词名句引人、化用到作文中,为文章增添文采和韵致。比如,在写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时,一位学生是这样开头的:生命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敏感与忧伤;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脱与豁达。由于古典诗词名句的引入,使这篇文章大为增色。

篇5

一、乾坤挪移法

在时间过于紧迫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写过的优秀习作中的部分内容加以修改、变通,使之适应当前文题的需要,并与考场作文的要求相吻合。

如,某考生在以“圆”为话题作文时,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思考更好的立意和选材,于是拟题为“圆心”,并以一个相关联的开头切入:“有时候我觉得母亲像圆心一样,自己只占那么一丁点,却把圆心以外的地方都给了子女。”随后记叙自己曾写过的有关母爱的内容,并将母爱与圆进行了很好的关联。这样一来,节省了构思的时间,而且作文同样能够出彩。

依托于熟悉的内容进行有效“移植”,可以节省很多写作时间,也可以提高作文质量。但切忌生拉硬拽,生搬硬套。

二、将错就错法

考场作文时,有时由于一开始审题不够仔细,写作过半才发现偏题或者离题,但已来不及重新构思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动“大手术”,而应迅速重新审视题目和自己已写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文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地扣题或点题。随后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强化和题目的衔接,在分析总结上下工夫;结尾处,在议论、抒情上做文章,补足文意,并写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与开篇相互呼应。如此才能使文章绝处逢生。

如,某考生在《海洋馆游记》一文的写作中,由海狮联想到了“狮子王”,并由此转入了叙述“狮子王”的故事,文已过半才发现问题,思考后进行了如下补救——

“看,海狮顶球开始了!”这时,老爸拍拍我的脑袋。

我定定神,哦,还是让我先来欣赏可爱的海狮表演吧,后面还有海豚等着我们呢……

如此就自然回到了“海洋馆”的内容上,避免了离题。

三、急速收尾法

在考试结束在即来不及构思精彩结尾的情况下,长话短说、迅速煞笔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这样的结尾力求扣住文题,照应开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某考生的《我与书》一文是这样开头的:“书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是一位可敬的长者,它给了我知识和力量,它教我爱生活爱世界,它让我拥有一颗纯洁向上的心。”正文部分详细写出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但考试时间将尽,尚未结尾,于是考生急中生智,写下——

书,我生命中的知己。

书,我人生旅途中的导师。

书,我永远的珍宝!

以排比段的形式作结,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回应了开头,且句句紧扣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考时,一时想不出更好的结尾,就不妨采用照应开头的结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一味重复开头,需写出新意和深意。

四、留日回味法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只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简洁的两句话作结,令人回味无穷。考场作文中,如果时间确实不够而事件又未叙述完,则不妨学习美术里“留白”的技巧,即合理地运用“省略号”,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如此结尾既节省了时间,又使文意含蓄深远。在应急情况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某考生在《品夜》一文中,优美的夜景尚未写完,考试结束的铃声已快要响起,无奈如此作结——

望着此夜此景,不禁发出感叹:好美的声音,好美的月亮,好美的夜啊!

我沉浸在这无边夜色中……

考生巧妙地运用省略号,先以省略号省略了无法写完的夜景,后在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的基础上,以省略号暗示了夜景给人的美妙感受,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余味无尽。

五、增加含量法

如果作文主体已写完而字数尚未达到要求,再补充其他内容会有画蛇添足之嫌,更容易造成多中心或主题不明,这种情况下,匆忙作结则字数不足,重复上文则会影响全文的表达效果。此时,可以考虑从形式上加以变化,从积累上加以补充。比如,可以构思排比式的抒情句,以单独成段的形式呈现;还可以调动积累,恰当使用诗词佳句或名人名言。既充实了文章,又富有诗意。

如,某考生在《我喜欢简单》一文中,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展开,在写完主体部分后,感到无话可说,但字数尚显不足,于是这样作结——

我喜欢简单,只因为憎恨庸俗与虚华。

我喜欢简单,只因为追求自我的超越与升华。

我喜欢简单,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淡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都能令我欣喜不已。

简单就是这样的五彩斑斓,充满了七色阳光。

今夜的风,轻轻吹过;今晚的月,朦朦胧胧。我,有更简单而执著的梦想。

篇6

一、猜谜语,激发思维

记得有一次作文评点课,那次的题目是“以爱为话题写篇作文”。当学生看到我抱着一叠作文本进入教室时,就抱怨道:“唉,又是讲作文!”,见此景,我并没有马上发本子下去,而是在黑板上写“聋”、“揍”、“桦”、“黯”、“斤”五个字,要求各猜一个成语。教室里像会场,议论纷纷,猜这猜那,几经提示,得出结果为――聋(充耳不闻),揍(东拼西凑),桦(移花接木),黯(有声有色),斤(独具匠心)。同学们可高兴了,这时我借机说:“这些就是本次作文批改的情况,有的构思很好,有的凑篇幅,有的没有按教师要求……”此时,我就把作文本发下去,顺利对作文进行点评。通过猜谜语,学生就积极地开动脑筋,不是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思考中顺利地进入角色。

二、说快板,活跃气氛

在《斑羚飞渡》引课时我用到“话说戛洛山风光秀丽,斑羚羊林中休憩,饥渴时吃草饮水,闲暇处追逐嬉戏,真的是好不惬意,但是好景不长,忽一日来了群利欲熏心的猎人,将斑羚猛打穷追,直逼伤心崖边,这可怜的斑羚们,前是悬崖,后有追兵,这群斑羚羊的命运到底怎样?是倒在枪下,坠落深渊,还是有幸逃生……欲知详情何如,且学《斑羚飞渡》”同学们一下便来了兴致,自然那堂课也上得十分顺畅。

又如上蒲松龄的《狼》时,我又编道:“一屠卖肉肉已光,归途遇到两只狼,屠夫一见心里急,扔下骨头往前跑,一狼得骨一狼追,再扔骨头赶紧逃,三界狼乃最贪心,吃了骨头要吃人……此时,屠夫直奔麦场,弛担弛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究竟人死狼口,还是狼亡刀下,且听老师开讲。”评书、快板是中国传统节目,用于开场白,活跃气氛自是不在话下。

三、设悬念,引起思考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开场白我是这样构思的: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起,再说到中国其他瀑布,然后再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紫藤萝的瀑布,看看它在何省,美在何处?”

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老师,紫藤萝不是地名,是一种植物。”我接着说:“对,同学们讲得对!原来是写一株紫藤萝花开得很茂盛,像流动的瀑布,现在就来学习下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开场白,老师先故作不知,由学生点出后,再引入正文,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四、重迁移,温故知新

《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旧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接受。如果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的确如此,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我就采用“由旧引新”――“去年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因为景色美丽,故事神奇,捕鸟有趣”,学生答道。我又问:“什么故事,是谁讲的呀?”“美女蛇的故事,是长妈妈讲的!”那么我们就跟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下“长妈妈”,请打开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样的开场白,温故知新,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乐于被学生接受,也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信心。

五、借教具,帮助领悟

教具主要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觉型。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视觉型教具主要有挂图、模型、幻灯等,它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得到更多感性认识。如果上说明文,采用些这样的教具,自然能化枯燥为生动。如上《故宫》时,我就播放了一组我校老师游故宫时在各景点拍下的照片,这时同学们叫起来:“故宫真气派!有钱时到北京去玩。”我顺势说:“要游故宫嘛,总要对它有个了解哟,下面我们就随黄传惕去看看故宫吧!”当然,如果放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或以课文的朗读带作为开场白,同样也能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基调,让学生沉浸在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图片也罢,录音也罢,都是为了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总之,开场白的构思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或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着手;或从四季景物、瞬间话题、时事要闻谈起;或从流行音乐、名人轶事、生活细节引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感情,培养审美观点,提高学习能力……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开场白这个序幕在语文这出戏里熠熠生辉!

篇7

关键词:作文 打开 储备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19-01

作文是学生知识经验、情感和文字表达的综合结果,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写作就走到了悬崖边。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学生写作时“没话可说”,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则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思路。

1 学生“有话不愿说”,教师就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初中学生已经对外界产生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成长中的困惑,涉及自身内心世界的话题,大多心中有许多感受有话要说,一般也不太愿意像小学生那样在作文中说出来。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忽视作文,认为与其耗在阅读提高作文上下功夫,还不如做几道难数学题得分快,于是疲于埋头苦读,没有时间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水平不好的同学怕写作文,一方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怕老师的批评,怕作文成后进作文的典型,更怕老师点评自己的心里话,遭受别人的嘲笑。这些因素使学生作文怕说话,说真话,有话不愿说。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课外练笔,写日记、周记、心得、片段等,把生活中的困惑与感想记录下来,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内的作文训练。并且告诉学生应把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精神成长方式,自己记录自己欣赏。在寒假和暑假中,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假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读书与观赏影视作品的感受等。教师看到涉及学生内心的感受,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学生就没有顾虑,自然也就愿意打开话匣子说话了。

笔者从学生“周记”中发现,以下东西写得最好:父母艰辛的劳作、家庭简朴的生活、同乡无私的帮助,学习的甘苦、顽强的进取、亲情的美好、友谊的纯真……无不浸透着孩子们深沉的情感和话语权的欲求。教师在改作文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精当的描写,一段感人的话语,都要给予鼓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因为你的每一字的鼓励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2 学生感觉“没什么内容可说”,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往往会有种种限制,让学生觉得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写,再加上初中学生大多读书少、知识储备少,对于生活观察不细、感悟少,导致越来越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的体验。

2.1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1]”。生活就是文章的本源,文章是生活的真实,不是点缀和装饰。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走入学生的生活,展现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才有内容可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生活,作文也就失去了来源,学生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一棵竹子,一朵红花,一只小狗,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模糊的身影,都可能引发人的感触,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朱自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表现父子深情的永恒画面则来自一次平常的车站送别;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黄土高原背景下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的描写渲染而成的……,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一天静夜的星空,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一泓轻漾的春水,能品出空灵的画魂;一节傲然挺立的竹枝,能悟出铮铮的风骨;一枝随风摇摆的杨柳,能引发幽深的思念……

学会观察生活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现代学校管理一般很严格,学生学习时间也很紧,但语文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友谊、欢乐、苦恼、自由、激情、疑惑、合作、冲突、苦读、家庭、朋友、同学……,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知识世界!

2.2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汲取写作的素材

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初中学生生活的不足。《少年科学》《中学生学阅读》、《读者》、《报刊文摘》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利用假期可以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等名篇经典之作,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阅读课外文本不仅要学习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借鉴别人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阅读要搞摘抄、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的心得、认识。读《西游记》可以评价人物的个性,读《伊索寓言》要写出自己对寓言的赏析和感受,对《中学生阅读》中的好文段要摘抄、感悟,读李若微的《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的同时,更应与作家那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诗意的心灵碰撞。

2.3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作文导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个好等因素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体验也不一样。作文后进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作文涉及到他们所喜爱的领域,他们也能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表达。有的同学喜欢写家乡和家庭题材的文章,因为他最了解,最有感触;有的喜欢写父母题材的文章,因为给他影响最大,感受最深;有的擅长写景色,因为他对初夏秋冬四季观察细致……。这些题材就是自己所喜爱的生活,它就是写作的资源库。笔者在学生入学初让学生写《我》,就涌现出许多展示自己个性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3 学生“有话不会说”,要教会其说话的技巧

一个好的题材,到了一些学生的笔下,如果不知如何表达,脑子里即使有许多话,但觉得“无话可说”,不知怎样说,既使说出来也会成为枯燥无味的垃圾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隔阂,实现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表达,学会谋篇布局、组织材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即详细说还是简略说。这些问题具体落实到作文中就是如何构筑全篇、如何恰当叙述议论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问题.如综合训练以“土地”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有关土地的故事或长辈们对土地的感受来表达主题,细写对土地热爱的动作,以动作传情,在叙述中加入议论、抒情,升华文章的主题。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话表达出来,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世界表达的中介,成为描写世界、展示自我的平台。

篇8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兴趣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这就告诉我们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构建写作乐园

篇9

【关键词】近十年 广西高考 作文命题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2-03

一、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评析

(一)2005年的作文题目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且还有一句提示语,应该说立意并不难。与2005年的命题形式不同,2006年的命题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一样,话题作文的立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考生了,而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学生根据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自行把握。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有限制性。

2006年的作文,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学生可以用“因果分析”法,从“乌鸦”失败原因的角度去立意:成功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不要盲目模仿;人贵有自知之明,成功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可以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根据“牧羊人”所说的“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一句话去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也可根据“孩子”所说的话“它也很可爱啊!”去立意: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付出了,就可以无怨无悔;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学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立意: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肯定乌鸦的勇气,又否定乌鸦的盲目。

总的来说,这则材料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生有话可说,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2007年考的是漫画作文。基本上,这幅画还能引发我们对“现象”背后“本质”的一些思考:漫画中的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摔倒这一小事表现出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不难看出,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这一命题,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2008年高考作文,直击“社会热点”,直接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体现了命题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竟汶川地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抓住所给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结合当时的“热点”素材,考生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四)2009年作文,采用“寓言”形式的材料命题。题目和社会现实密切紧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兔子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

我们可以从“兔子和小松鼠”的角度来立意: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才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也可从“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的角度来立意: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引路人?这在深化高考改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道题目关注的还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

(五)2010年考的是漫画作文,与2007年的漫画作文相比,2010年的作文题目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可以从“第四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忠于职责,不管他人议论和讽刺;可以从“前面三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对“人生存技能退化”的担忧;写享乐思想对“富二代”等“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其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严重后果;写不思进取的人对做事人的挖苦等。

(六)2011年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诚信滑坡的社会现实,很有时代感。南宁三中张咸竹老师认为:“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作文考查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求考生对‘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命题’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南宁二中邓嘉慧老师认为:“这个题目要写得出彩,主要还是要把这个话题写深刻。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心态浮躁,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买彩票中奖’是热点,参加选秀节目也是热点。因此,该如何合理追求财富、如何合理对待名利,并由此引申到如何对待人生各种梦想的追求,这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这个题目考的不是作文,考的是人品,是人的思想和道德能力。”讲究诚信是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品质。在诱惑无处不在、诚信严重滑坡的今日,青少年学生在人生大考场上做出的选择、写出的答案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2012年的作文题并不难写。我们可以从“妈妈”这个角度去思考,抓住关键句“放下多余的顾虑”这一句话去立意:为什么要放下顾虑?放下顾虑的原因――有理想、希望、爱的支撑等;怎样才能放下顾虑?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富有经验、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这个角度去思考:“农村”孩子为什么干起农活来却显得笨手笨脚、提心吊胆?这些都是隐藏在材料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八)2013年的作文以芦山地震为背景,体现了(把“再现”改为“体现了”)“爱心传递”这一主旨,延续考量道德价值观的传统,暗含当今国家“立德树人” 的主题。捡到手机的人因看到手机里面关于失主捐款、捐物的赈灾信息而感动,最后归还手机。这就是一种德性的感化:善心、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爱心有强大的感召力。作文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又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生活,体现了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九)2014年作文与2013年是一脉相承的。继续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道德观,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答案不难在材料中找到。材料中,医院代表“社会力量”,企业老板代表“强势个人”,农民工代表“弱势群体”,三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善良、友爱、理解、尊重、信任的和谐氛围。

二、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一)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从近十年的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已经接纳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素,把传统材料作文的限制性特点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相结合,以全新的形式闪亮登场,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

(二)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题目取材十分广泛,有的来自寓言故事,如2006年的“乌鸦学老鹰抓山羊”;2009年的“野鸭开培训班”。有的来自现实镜头,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2年的“放下多余的顾虑”;2013年的“手机爱心传递”;2014年的“医院、老板抢救农民工”。有的来自网络调查,如2011年的“诚信卖彩票”。有的来自漫画,如2007年的“摔了一跤,出事了吧”;2010年的“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从上面的归类中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作文命题逐渐走进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生活。这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展现,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三)作文审题难度有所降低,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高考作文要考查的应该是考生运用母语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审题不应是我们要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面,应尽量减少审题难度,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现出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有些地方,如北京正在探索“作文答题将增加选择性”的命题形式:十余年来,北京高考大作文将首次变为“二选一”模式。不管这样做是否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从一定程度上看,增加作文答题的选择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四)倡导自由表达,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今,大多数作文题目放宽了文体限制(诗歌还是除外),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2015年1月17日,《北京高考语文科目改革:作文变“2选1”难度将增加》一文中写到:今年大作文首次变为二选一,命题形式将更加多元。北京五中语文高级教师徐淳老师分析,其中一个题目将为议论类,另一个为叙述、抒情类。这个变化将鼓励擅长记叙、抒情类文体的学生彰显个性,高分作文或将以此为分水岭。

由此看来,倡导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彰显个性,也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五)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个体和人性。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重在考察考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倾注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关注学生心灵的自我修养,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人性,甚至提醒学生关注人际关系,思考对生命和职业的敬畏,认知自我,直面人生,感悟人生。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接纳并认识世界,用作文创造性地表述见闻,表达对真善美的认识,鞭挞假丑恶;让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在欣赏与否定的反复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不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考场上直接面对人生的困惑做出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中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六)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立意。新材料作文中,往往会涉及好几个对象,考生只要确立好材料中几个对象间的逻辑关系,便可以从不同的对象(角度)去立意。然后,选好立意的角度去行文。新材料作文,重在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对今后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作文命题不仅具有选拔性的功能,而且还有导向性的功能。只有努力研究高考作文命题,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意图与规律,才能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

今后,我们教师在临场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有社会热点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索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积累生活,使考生能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写作素材。这样,高考作文才尽可能切合命题人的意图,合乎改卷老师的胃口,为自己的作文赢得高分。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教师精选热点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类。一则素材代表一个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以素材窥探高考作文命题。

2.指导学生概述教师所精选出的热点素材,让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熟悉素材,以便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3.以教师所选出的热点素材为主,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

(1)引导学生挖掘每个热点素材所可能隐藏的高考作文命题。对热点素材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层面挖掘,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

(2)对素材事例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评说热点,紧扣素材中发生的事件阐发开来,评论事件或人物,透视问题本质,揭示根源,提出对策;反思热点,从素材中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出发,反思社会问题。

(3)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将思维化为写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素材中的事例进行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意义分析等达到锤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学会运用素材的能力。

4.点评一些时文佳作,引导学生借鉴“他山之石”。

(二)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考生对社会的评价能力;关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基本道德修养的培养;关注对个体、对人性的思考。

社会时时事事充满着矛盾。我们要认清事物,对事物进行正确的思考,作出合乎事理的评价,就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

今后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展开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命题材料中所显露出或隐藏着的矛盾。抓住命题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以此作为分析的入口,层层剖析,切中肯綮。

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偶然与必然的观点、认识与实践的观点、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整体与局部的观点、个人与社会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分析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后的作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既要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要满足其心理需求;既要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要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满足个体需求,更要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学生的作文中应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现出人性之美。

(三)走进真题,在真题训练中体味专家命题的意图和规律。平时,我们在作文审题训练时,经常为找不到一些好的作文训练材料而苦恼。其实,笔者认为最好的作文审题材料就是往年的高考真题。如果,我们能把一些专家对近十年的高考作文真题所做的评析做一下归纳和研究,然后,再用这一研究成果来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那么,这不仅达到审题训练的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真题训练中了解专家命题的轨迹,把握专家作文命题的意图和规律,体味专家作文命题的难度。

总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更应该注重贴近时代,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个体和人性,关注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文如做人。高考作文着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修养,帮助他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仍是语文教师甚至全体教师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喜宁.今年高考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N].当代生活报,2011-06-08

[2]佘鸿雁.“诚信”考量考生道德取向[N].南国早报,2011-06-08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强调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就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而且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具有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作用,它有丰富的内涵,如“勤劳、宽容、理想、耐挫、感恩、和谐、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等,它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师要担负重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下面我谈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关注文本,重视美文熏陶

语文新教材提供的文本堪称代表人类文化最高境界的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和崇高理想;鲁迅《雪》中“朔方雪”不屈服于黑暗的斗争精神;笔下“梅”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美好品格……通过对这些精品的阅读,我们得以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除了让学生悟到文本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外,更应让这些思想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是通过文本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的准则。

1.重视文本的“悟读”

读书,我国自古以来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这些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语文课应该以“悟读”为主,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各种“读”的形式,如有感情地朗读、带思考地默读、有韵味地赏读,还有精读、略读、浏览等,让学生通过“读”感悟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情感,感受人文熏陶。如我在教《享受生活》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大概写了哪些“喜欢”,然后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喜欢”,在读中体悟作者在这些身体和心灵活动中获得的愉悦,学生在读这些充满诗意的句子时自然会对海伦产生羡慕之情,羡慕她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非同寻常的享受,羡慕之余顿生疑惑:一个盲聋哑重度残疾的人,为什么比身体健全的人更能享受人生,愉快一生呢?带着思考,学生开始默读课文。“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这是多么精辟的人生感悟。“忘我就是快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在自己寂寞与痛苦时,能把天下人都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显示出积极的人生观和博襟,这就是海伦享受生活的精神源泉。最后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感受和人生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质疑、讨论,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激活思维,使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通过品读文本,让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交织在一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作品的深处,引向心灵的深处,让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心灵净化的过程。

2.关注思想的“内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选了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重美好人性开放与启蒙的美文……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解读这些美文,畅谈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接受正确人生观的引导,使个性走向美好,人格逐步健全。

在初三下学期,我准备了这样一次作文训练:我出了半命题作文《在××的引领下》,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上一位名人。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品读语文课本上的美文,理解某一名人的言行,领悟他的精神内涵,写出他对自己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写的人物还真丰富,有孔子、李白、范仲淹、鲁迅、海伦・凯勒等。有一位学生写道:“在孔子的引领下,我懂得了不以成绩好坏为标准来衡量同学了,你看,他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帮助同学时憨厚的微笑,不也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吗?”也有同学写在孟子的引领下,懂得了经受磨炼的益处,能学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还有学生认为海伦在回忆别人所给的恩惠时,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海伦心灵健康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海伦的引领下不仅学会了坚强,而且懂得了“感恩”……看到这些内容,我欣喜地感受到了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人文的熏陶,并逐渐地将这种人文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留心生活,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天地就有多广阔,语文与生活同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并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明天不封阳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他们罗列了人类破坏自然的种种丑行,清醒地意识到自然赐予人类生存的一切,而人类却在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将有恩于自己的自然破坏。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设疑:“我们伤害的难道仅仅只有自然?”经这么一问,学生思维活跃,有人想到生活中养育自己的父母,有人想到培养自己的老师,还有……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正在滋生。如果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出美好,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由于我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留心生活,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接下来的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活动中,学生不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了。

另外,演讲这一语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一切。话题可以是身边事:“夸夸我班的某同学”、“我发现了一个好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感于抗震救灾”、“说说2008的奥运”。这样的演讲会使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与周围人的和谐相处。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既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利于学生的阅读写作。在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班杨初易以“和谐”为主题的作文获江苏省一等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美文熏陶,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学习”和“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精神上的富翁,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