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8 04: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验过程 合作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课题产生背景:
六年级下学期,学生选择了《毕业时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它正好符合我们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心声:在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记取一些怀念、留下一点心意、展示一些愿望,加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留恋的情感。
2实践活动目的:
2.1关注并记录小学生活,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经验,感受童年校园生活。
2.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访谈的方法等。
2.3关心生活,关心环境,体验积极的生活。
2.4 培养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情怀。
3适合年级:小学六年级
4实践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我们班自由成立了6个小组,有回忆过去的,有展望未来的,也有记取现在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活动,共同留下毕业时光的美好记忆。
5实践活动过程:
5.1确定主题,人员分工。
确定了我们的小课题,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们组共8人,起名为“起航小组”,大家一致推荐我为组长,赞许我的工作能力,还有我的文字、美术功底哦,我也欣然接受了,下决心带领大家好好完成任务。
5.2 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经过仔细酝酿,我们计划分如下步骤完成:1设计种树方案;2征求校长的许可;3种树;4悬挂心愿卡;5养树日记;6活动总结。
5.3 体验活动,锻炼成长
(1)难产的方案:“万事开头难”吧,第一步我们就遇到难题了,我们去采访校长商量种树时,校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很肯定也很支持我们的活动,还夸奖我们有创意呢,可是对于提供树苗一事,他的话是:“学校正策划校园绿化方案,到时送你们几棵。”过了一星期,快到3、12植树了,又去校长室一趟,还是没有树苗,我们着急了,看来只能自己解决了。要不要修改计划?我们坚决否定了,不能一开始就放弃了呀。
(2)爸爸的帮助:回家我和爸爸交谈后,他说可以帮我,不知从哪里买了3棵树苗,有2棵是桃树,还有一棵我不认识,都开了一些花朵了。第二天,爸爸一大早用摩托车托着树苗送到学校。呵呵,经过2周的期待,我们的树苗终于到位了,感谢我爸爸的帮助。
(3)一起去种树:中午,我们小组带上工具:锄头、铁锹、水桶、垃圾桶,全班同学都出动了,分三小组进行,有的抬树苗,有的挖坑,有的浇水、有的施肥,整整一个中午,我们才种好了三棵小树。正是不容易的事啊,挖坑,我也试了一下,最后还是身高马大的周玉宁挖了一个深深的坑,林康提着垃圾桶去装了满满一桶肥料(是向老伯借的),倒在坑里,王杰和江山把树苗抬到坑里,他们又填土又浇水,干的满头大汗了。真感谢男同学的付出和帮助。种树的体会吧:是既辛苦又快乐着!
(4)悬挂心愿卡:种完树,我们又动员全班同学制作心愿卡,祝愿小树快快长大,也放飞我们的心情。个个别出心裁,设计卡片,树形、心形、菠萝型、香蕉型···一节课的时间,各式各样的卡片完成了,大家分头挂在自己种的树上,还合影留念了。“祝愿同学学习进步!”, “希望桃树茁壮成长!”,“它是我们对学校的怀念!”,读着这一句句温馨的话语,我的心中升起感动,我们的桃树悬挂了同学们美好的愿望与寄托。
(5)活动小结:我们组成功完成了预期任务,大家都很兴奋,洋洋洒洒书写着自己的感受:种树很辛苦很开心;这次的收获不少,让我学会了这样和大家和睦相处,还学会了自己劳动;我在这一组很荣幸,希望下次还可以参加这一小组。我就以大家的心得来总结我们这组的活动了。
(6)活动反馈: 在班级交流课上,我们组向大家展示了活动的记录,种树的照片,种树体会,活动收获,丰富的材料,真实的过程,获得同学与老师的好评。我们为自己的努力而欣喜。
篇2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课
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平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可以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难点、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的程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折射了一所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步伐与深度。我校在高邮市教育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课改,并率先在全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五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校及下属各完小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狠抓课程落实,以课程为依托,以科研促课改,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课程管理
2002年秋开学初,学校即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各村完小也都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拟定了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和方案。全区各校按市教育局要求,在3~6年级安排了综合实践课,每周三节课,并在学校课程表中明确反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以半天活动课时居多,个别情况适当调度,时间集中,这样便于学生在活动时有充足时间进行调查、采访、开展实验等。
二、以研讨促培训,以培训促提高
2002年11月,我校面向全市开设了规模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市教科室领导、专家听课、点评、指导,校内外计六十多名教师参与听课。专家和与会人员对公开课进行点评,对公开课给予了较高评价。公开课的成功开设,如同催化剂,为我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入了活力。广大教师在观摩中,眼界开阔了;研讨中,思路活达了。我校也以此为契机,在全区教研计划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开放周”。各校开学初就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教学开放周”里中心小学从校长到有关学科教师均参与听课、研讨。“教学开放周”的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讨中得到培训,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相互交流,拓展课程空间
五年来,我校抓住一切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课程交流会、研讨会。先后赴江都、扬州及市实小等单位学习、观摩,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此外,我们积极与社区联系,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拓展了更广的空间。中心小学先后成立了“‘五自’教育实践基地”、“无公害蔬菜研究所”、“罗氏沼虾实践基地”等四个综合实践基地。各完小也都设有各自的活动基地。这些基地活动正常,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扩大了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上级及周边单位、群众的一致赞扬。
四、以课题为抓手,提升办学品位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开放的实践性的课程,本身需要每位实施者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践课程。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造一种生动的课程,从而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基于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我校积极向扬州教育科研单位申请了“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发挥中心小学示范辐射作用,积极组织全区完小一齐参与课题研究。几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节全区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或研讨课,已开发和编写了三本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上级有关教学案例和论文评选活动;孙玉富、秦玉萍等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论文还获得了省、扬州市评比一、二、三等奖。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我校还聘请了市教育局教科室有关专家开设了有关专题讲座。随着课题的全面启动,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面对瞬息万变、人才竞争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同志曾深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我校在努力着、实践着……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改 农村小学 困境及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改的亮点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提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程度低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时间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来说开展较晚,校长对综合实践课程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并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很多学校将这门课理解为活动课,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完全忽略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开课时间较晚该课程的配套设备也不完善。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不专业
在一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很多教师基本以专科为主,很多学校教师也老龄化严重,学历更低。由于农村小W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特点,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果也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对任课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面对课程的失败往往就会放弃教学,使得教学任务难以开展。
(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课内容少
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主要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不少学校也没有与课程相对应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农村很多学校除了可以正常维持教学秩序外,没有能力增加其余的教学设备以及应对新课改的资料辅助设备。很多学校也正是因为基础设施的不足,只能选择对基础设备要求较低的劳动与技术课代替教学工作。
(四)目前农村小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完善
目前多数学校的关于这门课的评价方式不完善,甚至一部分学校不对综合实践课程做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表现不做任何评价。不少学校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学校没有可以依据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虽然知道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过程性评价要比结果性评价重要,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多元化体系,使得很多教师只能按照成绩来给学生下定论。
(五)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资源来源少
在很多农村小学,少数教学资源通过购买的渠道获得,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自己开发的渠道获得。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之间通过共同探讨出来的过程,因此它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要求较高。但是学校之所以采取这两种方式经费少是主要原因。很多学校也对这门课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教育经费难以正确应用。
二、实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指导意见,提高各级的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建议由省市制定关于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指导工作,地方以及学校也要根据指导意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和总结出符合自己学校的活动方案。与此同时也要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学习、评价教师的标准,以此来督促学校教师更好的执行课程。此外还要提高校长的认识,只有校长得到重视才会命令教师加大对课程的关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课程的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
解决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关键是经费问题,依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慢慢的将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入到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之下。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使得农村教育经费可以正常运行,各级相关政府部门也要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开展及教具的添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此外加大社会捐赠力度,鼓舞社会力量捐助学校,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
(三)扩大校际交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由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新课程,狠毒学校教学经验不丰富,因此可以利用各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及课程案例来交流学习。学校也要请一些专家学者举行讲座活动,推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工作。上级部门也要加大对一线教师的支持力度,增加教师的收益,同时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积极的号召教师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培训中去。
(四)建好、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很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工作,但是资源少,教学资源质量差是首要问题。因此应当迅速建立其资源标准,开发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建立符合自己学校的资源,同时向周围一学校请教教学经验。
(五)改革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方式
教育政府部门应首先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还要重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潜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学校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准确的评价学生。
三、结语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随着各个部门及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发展的能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淑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03).
[2]刘丽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一个突破,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具有的活动性,活动性也使得该门课程同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怎样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征,以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呢?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计算机,通过两年的学习,己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字输入等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普遍,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随着各个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各类计算机教学课件和软件逐渐增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就更加突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选取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引异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地、自由而负责任地、健康愉悦地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取性和易得性,有助于学生们获得大量的综合信息拓宽知识层面。
二、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木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应用,所以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确定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处理采集信息――构建学习成果――作品展示交流、讨论完善――作品评价。这一过程,信息技术可为活动中每一阶段提供支持。
首先,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使“活动”主题更有趣。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形、声、光、色”的特性,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直观、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催化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有趣的发现和思考中选定活动的主题。
其次,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使“活动”资源更丰富。以往搜集资料学生只能想到查书和问老师。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孩子们能知道的甚至比老师还要多。他们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如五年级开展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老师组织学生通过上网冲浪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老师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除了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动员学生利用音像设备,捕捉资料。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搜集书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资料外,对于实际生活的一些富有价值材料的搜集,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有些“现象”与“镜头”又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求的。老师可鼓励孩子们使用数码相机、DV机、手机等信息工具获取资料,鼓励孩子们拿起DV机、照相机、手机即时“捕捉”活动收获的点点滴滴。
再次,利用软件,处理资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资料往往是大量而杂乱的,信息技术很好地帮助他们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信息技术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提供了加工、整理的有力工具,防止纯粹的技能训练。如在以“荷叶田田,荷花依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上,老师在多次组织学生到试验基地考察、采访,收集了大量有关荷的信息基础上,结合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指导完成“画荷、写荷、议荷、赞荷”为主题进行电子制作:有的学生利用windows 提供的画图进行电脑绘画;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荷的生长过程,写出有关文章;还有的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电子作品。
三、信息技术助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分析
在“关注身边生活,关注垃圾处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生既好奇又惊喜,同时又不知道怎样确立主题。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本地河流被污染的严重性,教师引导学生到学校的电脑室上网,在网上看一些有关小河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告诉他们,我们的河流过去和图片、视频里的小河是一样的美。
教师还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街道边的垃圾堆、水面上的飘浮物、公园被破坏了的草坪灯、非机动车随意占道、乱扔果皮食品袋等等,然后利用powerpnint,整合音乐、图片和文字制作成课件。课上通过课件演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接着,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改变家乡面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脏、乱、差的现象,使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你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学生马上确定了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何治理交通混乱的问题:有的提出了如何解决乱倒垃圾的问题:有的提出了如何保护绿化和公共设施的问题;有的提出了如何做一个文明市民的问题;还有的提出如何当好市长的问题等等。当学生确定以“如何解决乱倒垃圾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以后,他们就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探究性实践活动。有的要通过网上查询各种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资料写作小论文,有的需要参考一些公益广告的形式,利用光盘上的景物素材,以及网络模拟演示绘画的过程制作宣传画,还有的想借助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制作视频光盘等等。
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角色向参与者、帮助者、指导者角色转变。如在确定主题,创设情境方面。本课选择了解身边的河流、街道等垃圾的处理,从贴近学生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自己身边环境的了解,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切身感受身边的生活。
除了教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过去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有意义的学习具有建构的、交流的、阐释的、协作的和反思的系列特点。在本案例中,为了开展或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完成真实的任务,学习者重新塑造系列新型的角色。
总之,要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和优化,教师必需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使学生会结合活动主题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让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l]汪汝华.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增强信息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3-02-20.
篇6
[关键词]农村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93-02
《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并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例如有风光旖旎的蟠龙湖,有“小九寨”之美誉的石塘竹海。区内民俗文化也很丰富,如丹阳的“七仙女”传说家喻户晓,春节期间丹阳的龙灯会、庄头的小马灯表演热闹非凡,陶吴的梅花鹿养殖在区内首屈一指,每年六月份的西瓜节也会吸引大批的客人。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进行选题,开展基于乡土资源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一、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选择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当的活动主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同学们都爱吃小龙虾,也都喜欢自己钓龙虾。但在学校当地曾经出现了多例因吃小龙虾而引起“肌肉溶解症”的病例,群众一时间“闻虾色变”。那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呢?很多学生产生了疑惑。初夏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小龙虾的困惑”,引导学生从小龙虾生产的每个环节去研究。学生们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调查小龙虾养殖户、走访菜市场小龙虾经营户、采访厨师烹饪小龙虾的方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数周后,同学们写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从小龙虾的养殖到小龙虾的选购,从小龙虾的烹饪到吃小龙虾的注意事项,学生们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感兴趣的事进行研究。因为选题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研究兴趣很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设计要能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地方自然、社会、民族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
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学校地处西瓜之乡,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从事西瓜种植,“希溪”是我们这儿西瓜节的吉祥物。针对这一特色产生,我们开展了《希溪希溪,我爱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家长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特色农业的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活动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收集来的数据,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度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里摘录部分同学的自我评价:“西瓜探究课上,我们不仅知道了西瓜的来源,有关咏瓜的名联佳对,我们还知道除解渴外,西瓜还可以治病。我还知道了原来西瓜还可以有方形的呢。”“仅仅一堂课,老师不但教给我们有关西瓜的丰富知识,而且还让我们从雕刻西瓜的实践中找到乐趣。我也可以在西瓜皮上刻出小帆船、娃娃笑脸了。真希望老师以后多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家长们也尝到了综合实践带来的好处:学生愿意到自家的西瓜大棚劳动了,既了解了西瓜的一些种植知识,也体验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在西瓜销售季节,我们有的同学在西瓜市场帮父母卖西瓜的时候,把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作的西瓜广告语写在标牌上招揽顾客,吆喝、过称、收钱有板有眼,学生和父母一道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以致用,这才是研究之本。
三、乡土资源主题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在农村中,学生家长的资源是巨大的。如有的学生家长是种植西瓜的大户、“全国劳动模范”,我们组织研究小组去他家的基地进行考察活动;有的学生家长是马灯的传承人,我们组织研究小组去进行采访活动,等等。学校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从技术、物资上给予大力的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提供了方便。
四、乡土资源主题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在农村小学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放到了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却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1.教师文化底蕴欠缺,造成活动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笔者在黄梅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未能很好把握黄梅戏的精华,只是看到了黄梅小调中的糟粕,所以在有学生提出研究时,笔者却选择了放弃。因此,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进行教师文化底蕴的培养,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层面应该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师的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语文课堂走出来,有的教师甚至还片面地认为这节综合实践活动是“你”的课,与“我”无关。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要求他们的积极合作。
总之,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研究中体验、感受生活,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亲历亲为。同时调动全校、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金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分析及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1).
篇7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培养的初级阶段,同时小学生又是处于思想、活动较为不受控制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调动其积极性。针对这一特殊性,只有通过其他方面来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力度。在传统中国式教育方法中,需要每一个学生端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但是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生长阶段,思想和行为不受控制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希望以一个更加灵活、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更多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接下来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说明。
1 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德育题材的广泛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1.2 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概念,其中包括信息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因为综合实践课的多个方面这就可以促使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很好的融入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例,让每一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牢记德育知识,还可以通过以后的生活当中更好的熟记,并且加以应用。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在网上下载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探讨。或者通过综合实践课上组织编排关于德育教育相关的小品、演讲、歌曲在学生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最后学校组织大型的宣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组织游行活动让学生派发关于正面的德育教育知识,在宣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去宣传了解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1.3 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控制现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灵活多动的状态,小学的德育教育之所以将其融入到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与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国家密不可分的,德育教育不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空想教育。德育教育主张每一个学生在本质上得到好的思想教育,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得到应用。例如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不是说在老师面前或课堂上表现得状态,而是在生活当中真正的做到帮助别人。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或者通过新闻然学生了解到非洲一些国家孩子吃不上饭的状况。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3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新型的课程形式授课,目的就是以一种类似于课堂又区别于课堂环境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于生活中小事的关注和讨论,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性、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责任感。在通过灵活的课堂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老师列举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从小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利用与学校课程方式相近却又相较于普通课堂环境较为灵活轻松的一种课程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灵活轻松地在课堂之中学习到德育知识,让学生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同步发展,进而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整合;应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意识、积累数学知识活用经验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其他同学们互相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和表现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这种学习方法建立在学生某种学习动机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把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具有意志坚强的信念的基础上。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需要每个学校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规律,探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能够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了解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表现
做好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是让学生独自获得基础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提前预习的提纲,例如,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问题去探寻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提前预习时,让学生学会练成提纲,最后使得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会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于自主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二、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表现
(一)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设定所要授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授课时,要提前备好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形成一条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在小W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形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上的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对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这种合作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比如,以前的老师在评讲小学数学试卷的选择题时,都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分析,不管学生懂还是不懂,都得努力地听,学生的表现都很被动,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教师每次评讲试卷都花费大把的时间,这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烦躁,没有耐心。然而,若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答案的校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大部分数学题目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老师只需要解决学生不懂的题目就好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必须提倡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分组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担任小老师,做自己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把一部分数学题目分给学生自行解决,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有些学生的表现非常好,不仅说出他们的学习目标,还谈论他们存在的困惑以及在学习中做错的原因,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可以从学生口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然后抓好重点,调整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所提倡的教育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可以调节教学课堂上的氛围,所以老师要加以重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这门特殊发展形态的活动课程,在实施推进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时使人感到迷茫、困惑、忧虑和担心。认真分析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已成为时下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有效实施策略的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新颖的课程内容和宽松灵活的实施方式赢得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新课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任处于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近十年的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往往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包办、学生不参与
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没有所谓的考试,所以学校很少配备了专职教师,一般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兼职上这门学科。在具体的活动中,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完成所谓的教学课时,任课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择主题,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等环节大多采取一味包办,自行了事的办法,完全忽略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过程体验。因为没有活动过程,学生不能进行操作探索,直接经验达不到,对本活动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均不能完成。于是教师就把操作卡、学习卡上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最后出现了“学生部参与,成果由总结”这样的虚假现象。教师的包办,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
(二)教师指导不到位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但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加上教师对本课程认识的不足,教师的指导往往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呈现方式如散文“行散而神聚”,有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没有领悟“神聚”的精神,整个课堂过于随意。一个主题的出现,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在筛选问题上不加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自由选,随意选。学生这样选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肯定是他喜欢的,但很可能是不切实际或者没有研究价值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生为本,有的指导老师就理解为把课堂完全不加掌控的还给学生。在活动过程、成果总结阶段学生完全自己做主,一盘散沙,不管活动方式对不对,成果的结论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一堂课下来,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该生成怎样的新问题。这样做主题的成活率很底,而且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害,不会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思想作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三)教师评价标准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十分广泛,课堂呈现的形式也十分灵活,这就需要教师的评价多元化。因为国家现在没有对这门学科的评价有硬性的要求,多数老师对这门学科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有两种:1,考卷。2,根据操作卡或者学习卡的完成情况直接打分。不管是书面的,量化的,整齐化一的知识点的刚性评价,还是教师的打分评价,都容易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的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单一,而且功利主义浓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于是乎经常可以听到任课老师的牢骚:“那么一点内容,我怎么能讲一节课呢?现在的编教材的人水平真是越来越差了。”这些老师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测量和统计》,很多老师上起来就特别苦恼。每个人都发一个测量工具,教室岂不是很乱?而且这么多学生,哪里有足够大的空间来让学生测量呢?于是有些老师就想,反正测量的过程是不会考试的,于是,这部分内容就会老师“一笔带过”甚至不讲。但如果我们更新观念,把这堂课改成以学生活动的方式“折纸飞机”,通过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折纸飞机并试飞,估计距离,测量距离,统计数据来达成目标。整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兴趣。整个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知识,学习任务完成得愉快而轻松。
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它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由制度化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变为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与服务者。只有这样,才能把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上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在自然中学自然,在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二)开发校本课程,充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就弥补了国家课程这些的不足,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因为国家课程它注重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室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的内容学生一般都熟悉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兴趣也会越大,效果也更明显,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得以实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更大的发展和体现,校本的开发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还能刺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综上几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管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虽然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技术。要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当做活动来开展,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开发来完整地加以实施和指导。它有不同于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要有清晰具体的课程目标,要有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时候死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经典的活动主题和生成性的主题,使活动主体更有广度和连续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因此,每所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的生活实际,从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模式为出发点,采取理性思考与实证探索内在统一的研究范式,补充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不足。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孕育学生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角是学生,作为教师应注重启发讨论,应当在学生需要时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激励作用,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发现的条件。比如在教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五年级下期的内容《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这个主题时,教师课件完成后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研究是否有价值和可行性再来梳理问题,“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这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出来了。然后学生就从案例出发,分组分析,讨论,研究,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这堂课的结构很清晰: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来解决问题----生成用这种办法解决其他问题。这堂课学生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围绕一个主题,安排几个活动内容,共同合作,所以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孕育空间,使同学经历完整的问题发现的过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把握课程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应该是学生活动实践过程的感受、体验。因此,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遍及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过程越深入、内容越多、问题越多、价值就越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着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深度体验。首先鼓励学生养成观察、质疑的习惯,观察产生问题,拓展课题。在观察时要勤思考,写好观察总结。其次要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种现象,发现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分析,如资料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你有何新发现?经教师点拨、思考后会使研究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还有,找到问题突破口也很关键。如有的课题难以再继续研究,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寻找突破口,能创造性地使活动的价值延续。
(五)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师只有把实践和学生思维联系起来,才能在实践中产生新知识。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作,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中需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从一开始就在强调重视过程,淡化结果,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学生研究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如有的同学胆子小,被访问对象不配合,缺乏必要的工具设备和资料,缺乏基本技术,不会处理结果,总结报告撰写困难等等问题,但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是同学的意志和毅力锻炼的过程。
(六)重视课外延伸,引导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光靠上课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掌握。要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参加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如上网、访问、查资料、实习等。正确对待、精心组织,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
总之,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孟凡刚. 邵云霞.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J]. 素质教育论坛,2012.19.
篇10
一、创设多种条件,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1、加强校本培训。期初,对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引导每一位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走进新课程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增强信心,迎难而上,通过培训。同时总结了我校上学期在老师们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信心。在培训中,还细致落实了本学期该课程的主要工作,使每位老师明确操作细则,从而以更加踏实的态度投入到学科研究中。编写《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资料,让老师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
2、争取外出培训。本学期,经常与教研室领导交流,从而争取到不少外出培训的机会。先后组织3人到豫园实小和国际小学参加省级劳动与技术教材培训(昆山只有我校有这次机会)
3人到常熟杨园小学参加苏州市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地方资源的研讨活动,1人到常熟实验小学参加劳动与技术研讨,1人到豫园实小参加市百节优秀课劳动课展示活动。
二、建立相关制度,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1、建立研讨制度。本学期继续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研讨制度,推出年级研讨手册。每个年级由一名老师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老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常规性的研讨活动。每月研讨不少于两次。用好研讨手册,认真记载每次活动。
2、指导观摩研讨课。在学校举办的课改观摩活动中,为了能推出一堂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认真选定人选,组织五六年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多次参加研讨活动。老师们能各抒己见,上课老师反复修改教案,由于高标准,严要求,这节研讨课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3、引导资料积累。引导每位老师重视主题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整理汇总到实施手册中。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资料。并丰富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升科研素质。
做研究型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也是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老师应确立的理念。
1、引导做好笔记。本学期要求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的同时,也要自觉关注该课程的动态,做学习摘记时必须有该课程的内容,不少于摘记的1/5。并在12月份的工作中做了具体安排。
2、指导撰写论文方案。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和鼓励每位老师都要积极撰写活动案例和论文,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以上论文和方案评比。两篇劳动与技术教学论文获苏州市一二等奖,并于10月份发表在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专刊。指导并选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和活动案例二十篇参加昆山市评比,虽然结果尚未公布,但教研领导认为我校的文章整体素质高,处于全市领先态势。已有三篇被送苏州市评比。另外,11月份,认真指导教师撰写“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5篇,参加市相关方案评比。
3、组织编写教材。认真落实教研室布置的编写昆山市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教材的任务,作为分管负责人,首先自己钻研编写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周密的安排,组织三到六年级的六位老师参加了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又及时与老师们联系,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教材的审核工作。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教材的编写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很高评价,下学期全市五年级学生将使用由我们学校老师编写的这套教材。
四、树立争先意识,各种比赛争创佳绩。
在各项比赛中,引导教师树立争先意识,争创好成绩。
1、组织参加昆山市手工劳动作品比赛。赛前准备时,要求每位老师树立精品意识,学校对各年级送交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努力做到参赛作品能代表学校的最好水平。所有老师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所送作品在省级劳技教材培训会上做展示,受到苏州和昆山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个人获奖情况也即将揭晓。
2、组织参加昆山市百节优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比。精心指导项莺老师反复修改方案并进行试教,通过努力,获得了昆山市该课程评比的第二名。
五、善于抓住机会,宣传课程研究成果
1、精心设计展版。在校庆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了解我校全面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宣传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成果,在短短的四天内,精心设计制作了反映我校劳动与技术教学成果的展版。校庆活动共展出11块展版,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了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