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时间:2023-03-20 21: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

篇1

不过,在北大朗诵会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诗歌,而是音乐,两个地下歌手的演唱让我记住一个名字

罗大佑。同时也让我知道“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是一种华丽的精神享受,这一意象直接左右我对女性的审美,从此我只对长发女孩感“”,并成功客串一把“超级模仿秀”,在一首诗中把“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演绎成“抵达你的咽喉我的舌”,从此落下瞎改歌词的病根儿。后来在跟北大历史系女生一场速战速决的情感缠斗中,我始终把“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挂在嘴边,以至于我突然话密起来,罗大佑对语法的磨唧加上我爱情的失利,一度让我非常絮叨。不过,我还是铭记罗教父的深刻教诲:天下浪子不独你一人!我明白了,你浪,别人比你更浪,十八不浪十九浪,二十正在浪尖上,二十过后浪打浪,三十无风不起浪。

2005年,一个诗歌女青年要在大学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我重温八十年代诗歌如火如荼的感觉,要求我必须配乐诗朗诵。我许久不写诗,但坚持朗诵,特别是到KTV,不许别人唱歌,只能听我朗诵。

诗歌女青年问我:要用什么音乐配你的诗?我说:用陈明真“喜欢你从背后抱着我的感觉”配我的诗。女诗青说:陈明真没你高雅,不配。我说:我要有陈明真高雅,早混娱乐园了,没地儿混才写随笔呢。

篇2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重庆高新区人和小学六年级一班

康为

“同学们,让我们为人和小学绚丽的今天而喝彩,为人和小学辉煌的明天而欢呼!”随着主持人铿锵有力的语言渲染,我们穿着统一的白色校服,手持福娃,欢笑着在洪亮的音乐声中飞跑进足球场上自己的位置。校长在舞台上:“我宣布人和小学展我风采,礼迎奥运艺术节开幕!” “哦哦哦……”礼花升空,如雷掌声响彻云霄,操场上的全体师生沸腾起来,灿烂的笑容,湛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绿树红花,多么美好的日子!

《手拉手》的旋律回荡在校园,舞台上周老师带着我们动起来,表演正式开始。抱着福娃,上下移动,和着音乐,我似乎看到奥运会迎着中国人民深情目光顺利进行,心中涌动着感动,申奥成功是13亿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它意味着中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赞同,让我们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起手拉手。

“哇——”惊叹声从人群中发出,跟随大家的目光,几位四年级的同学穿着耀眼的黄色衣服,扎着长长的黑辫子,好漂亮活泼的人!呵呵,是印度天使来到人间,她们脑袋跟着点头晃动,忽左忽右,扭动纤细的腰姿,好似柳条柔软娇嫩,小手灵活而有力量,一会转动,一会伸出缩回,脚也不闲着,前后左右,一跳一点,节奏鲜明欢快动听的印度歌曲把我们带到天国,享受异国风情。她们点头,拍手,踏步,转圈,跳跃…….一连串动作复杂繁多,但她们却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随心所欲,精彩美妙的舞蹈让在场所有同学和观众如痴如醉,浮想联翩。她们跳得多好啊!

最精彩的节目要算部分师生配乐诗朗诵。她们着装整齐,精神抖擞整齐地站在舞台中央,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他们用真心赞颂我们的学校崭新面貌和师生风采,用真爱歌颂祖国今天的飞速发展和大好前景,用真情颂扬公开、公平、公正的奥运会。他们吐词清楚,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落落大方,娓娓动听,让人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他们的朗诵让我放飞心情,是啊,我在人和小学这片沃土自由快乐成长,尽情享受老师对我们的呵护和关爱,学习文化知识,吮神养料,让我从一个无知幼稚的孩子变为有抱负的有志少年。如今,我就要毕业,对母校的一草一木,对母校的点点滴滴,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有着太多的不舍,我想发自肺腑地说:“谢谢你,母校,谢谢你,我的老师!”

节目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奥运键身舞》表现了同学们热爱运动并从中得到快乐,《祝福祖国》荡气回肠,《红遍全球》老师和同学同为2008北京奥运加油……

篇4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新课;导入方法

英语长期以来不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兴趣,是因为它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面对单调的课本,机械地听老师不停地讲解,结果是老师满堂灌,而学生一知半解;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导入技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背景知识、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进行新课的导入。

1 音乐吸引导入法

1.1 在欣赏中进入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大多对音乐感兴趣,尤其在英语课堂上听到音乐,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学习唱、听英语歌曲,还可以使学生增强英语语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如在教The Olympic Adventure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歌,在优美、激奋的旋律中,学生一定会陶醉,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在欣赏完歌曲后,教师问:“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Olympic Games?” 学生往往情绪高昂,很快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为这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2 在主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表现欲强,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我们知道,在语文的学习中,有配乐诗朗诵,配乐课文朗诵,同是语言的学习,英语也可以配乐,如在“ A trip the zoo”这节课中有段作为导游的语言“Welcome to Beijing Zoo...”,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音乐作为导游词的背景音乐,让同学走到前面充当导游进行配乐朗读,同学们兴致很高争,都争先恐后的上前尝试,这样,不仅渲染了课堂氛围,而且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的加深,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 看图提问导入法

2.1 图片展示导入

图片的展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在进行食物的教学时,教师可展示食品图片,如cake、tea、bread、hamburger、ice cream、coffee、dumpling等实物图片,漂亮的色彩和熟悉的食物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大脑自动对图片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对比、联想等加工处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也会产生期待心理,这在新单词的学习中经常被采用。

2.2 看图说话导入

利用多媒体图片教学,更直观生动,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当学生们看着食物画面时,教师可以提问:“Which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better,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这样就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如Unit 1 once upon a time的学习,文中Goldilocks是位美丽的小姑娘,在森林里迷了路,遇见三只小熊的童话,我利用投影片把文中主要故事用画面展示出,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提问:“What can you see?”、“What happened?”等,围绕图片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突出重点,它引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易被老师带入新一阶段的学习。

3 视频情境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识记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办法。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能记忆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视听结合能记忆65%。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展现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使之成为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

英语学习中的背景资料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传统教学手段最直观的无非是一些挂图或文字材料,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介入,大大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引擎,搜索到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材料,这不仅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教学内容作好铺垫,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如在进行A holiday journey Unit 1 I went to Los Angeles two years ago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首先在投影上打出一幅世界地图, 引导学生从北美洲找到美国, 然后再找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地图,使抽象的地理位置,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从视频上下载“美国洛杉矶宣传短片”,电脑娓娓动听地用标准的英文进行解说,投影上展现出洛杉矶的城市风光和著名的好莱坞、迪士尼乐园,一幅幅直观、生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地理位置、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各个方面了解了洛杉矶。

4 文字归纳导入法

英语课文容量大,在讲解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无疑节省了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内容,同时克服了老师“一言堂”的状况,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以有了大量词语的积累,教师利用多媒体直接展示句子,让学生从看到列举的句子,找出语法知识规律,既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又直观用来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新语法在具体语境中的描述、渲染和表达,使学生明白英语语法构造的意义所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语法难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

英语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合理利用多媒体,采取相应的导入新课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新知识。它也优化了课堂结构,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只有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丹.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

篇5

关键词:音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44-01

音乐课程标准写到:“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观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谈到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音乐创作。不错,音乐他作的确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但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举总想亲自去体验一下,因此教师课常上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利用图片、多媒体、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和想象、引发思考,提出问题,这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如: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时,在创设情景这个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哪位同学用评议为大学描绘一下北方冬天的景色?

2、冬天你喜欢哪些户外运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大屏幕展示出冬天的雪景,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遍野地飞舞着、飞舞着!用她那轻盈的舞姿妆扮着银色的世界在画面的衬托下歌曲更加优美动听,亲切朴实,静静聆听的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雪原,展开无限遐想。当音乐一停,学生争先恐后表达着他们的内心感受。这时,我抓住机会接着问:同学们哪部分音乐印象最深刻,是前奏、主体还是尾声?为什么?请用语言描述音乐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个环节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学生气氛推向。再次欣赏全曲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唱了起来.还用手势表现对“前奏”音乐的感受;如:(雪花村落的情景)所以在创新性教育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表现机会,才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二、提供舞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强调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往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在音乐课学习配乐诗朗诵《秋》这一单元时,我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位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并为它选配背景音乐,并结合本课内容指出音乐、美术、文学、摄影等艺术形式在表现“秋天”时的异同。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兴趣,学生想象之门被打开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兴致很高分别从艺术范畴: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语言艺术等展开热烈的讨论。从艺术形式上进行探究整合。达到寓教于乐、寓教育美。课堂如电光火古擦出了创新火花。通过实践尝试去发现、探索、创新、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三、挖掘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篇6

在家长对新型幼儿音乐教育的迫切需求下,在新一轮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幼儿音乐教育不仅是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所能涵盖的范围,而且应努力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有机结合,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更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的广阔舞台,让音乐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用音乐“串联”幼儿的生活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用音乐“串联”幼儿的生活,用音乐规范幼儿的行为,也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倾听、欣赏及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实现新《纲要》“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的目标。

(一)游戏中的音乐

游戏是儿童的最爱,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王”。这时的音乐就不仅仅是“润物细无声”的低调,更是积极愉快的情绪刺激。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能激发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更好地发挥,并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音乐区”,准备一些头饰、敲击乐器等,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自由表现、自由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又如在自主性游戏中,播放一些体现角色扮演的歌曲,如《办家家》、《理发店》、《你别说我小》等,不仅丰富游戏形式与内容,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更让他们在无意识的哼唱中锻炼歌唱的能力。

(二)学习中的音乐

这里的学习是狭义的,即幼儿参与的集体或小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里,我们不仅能在音乐教学中用到音乐,在语言、美术、社会甚至科学活动中都可以请音乐“帮忙”,渲染气氛,激发兴趣,为各类教学活动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常见的如语言活动中诗朗诵、讲故事的配乐,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时轻松愉快的BGM(背景音乐)等。又如在社会活动《伟大的祖国》中,请幼儿欣赏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器乐演奏与歌唱形式,在视觉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丰饶物产的基础上加以听觉辅助,不仅让幼儿从多角度体会祖国的伟大,而且在无形中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积累更多有关音乐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三)生活中的音乐

这里的生活单指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生活环节,包括日常活动规则的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比如在日常活动中,在各环节衔接时,可以选择固定的音乐代表老师的要求与指令。这样的音乐一般以钢琴弹奏为主,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根据需要自由控制乐曲长短、音调高低和声音强弱等。如请幼儿变换座位时可以用连续的1 3 5,3 5 1,5 1 3琶音代表起立、转身、搬椅子,然后用节奏明快的曲子代表走路,根据幼儿行动的快慢,选择合适的弹奏速度加以催促或缓和;同理在幼儿如厕、喝水、整队时,都可以用音乐引导幼儿的行为,教师不用翻来覆去喋喋不休,幼儿更乐意接受。在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不同音乐曲调、速度、力度及情绪的感受与分辨能力。

二、让生活“丰富”幼儿的音乐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除了主动将音乐教育融于幼儿生活,还应积极在生活中寻找音乐教育的契机、素材和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音乐世界,精心培育他们心中音乐的萌芽。

(一)选择孩子喜欢的音乐

幼儿园自开展主题活动以来,倡导淡化学科、尝试整合、探究主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知识面广泛了,但他们生活中的歌声却少了。老的音乐教材已无法完全满足主题活动的要求,新的优秀儿歌作品又少之又少,能朗朗上口的几乎凤毛麟角。青黄不接的后果是常常能看到孩子们煞有介事地哼着“大海”、“月亮之上”,这让许多教师十分无奈。其实我们不必刻意绕开或避免与流行乐的正面接触,可以尝试选择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也适合他们的流行音乐开展教学活动,稍加改动,把幼儿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加入流行乐的优美旋律中,让他们尝试创编属于自己的歌词,再用熟悉的旋律哼唱,那种惊喜与自得溢于言表。除了流行歌曲外,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也是上选,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快乐星猫》等,无论是用作歌曲改编、节奏游戏还是韵律活动,都很快激起幼儿共鸣。只要老师善于观察,认真关注幼儿的生活,愿意专注音乐活动的预设与指导,就可以让孩子们有专属于他们的“流行”音乐,让快乐的歌声始终充满幼儿的生活。

(二)发现“不一样”的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音乐也是如此。作为一门听觉艺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音乐”等着幼儿发现、体会、再现。首先从幼儿身边的东西入手,让幼儿听辨各种音响的效果。如敲击瓶子和罐子、揉搓报纸、甩动塑料袋等,在玩中不断探索、发现不同物品的音质、音调的不同。再利用它们作为伴奏乐器,认真聆听,辨别音色,尝试根据乐曲的性质选择“乐器”,进行打击乐演奏。由于这些物品都来自于生活,是幼儿天天都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声音的秘密,并将这些声音有序、优美的再现,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更“使他们体验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其次关注自然声源,风吹草动,树木摇曳,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音乐,春天聆雨,夏天知雷,秋天听叶,冬天闻风,一年四季皆晓乐。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与耳朵。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美好情操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是让音乐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最美好的初衷。

(三)让生活经验为音乐教育服务

篇7

关键词:古诗教学;想象;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小学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背诵了160篇古诗文,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到了初中,对古诗的诵读要求更高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上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整套义务教育语文新编教材古诗文约占30%,九年时间内,要求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文240篇(段),可见我国的母语教学中,古诗文所居的重要地位。

对古诗文教育,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过渡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引文入情,在意境中让学生感受“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诗人往往把这种情与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鲜明的生活画面。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什途不得意,以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一生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各地漫游中度过的。在隐居鹿门山时,他被一位村居的好友邀请到家作客。酒酣之后,绿树、村庄、青山、城、轩、场圃、桑麻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读后就让人体会到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教学《过故人庄》时,可以让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人流连。背诵《过故人庄》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早发自帝城》中,李自运用夸奖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诗中洋溢诗人流放夜郎遇大赦获得自由回归故乡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深景明,意境生辉,读来回肠荡气,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诗人往往利用意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去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紧紧抓住“披文入情“这个口子分析景物,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二、展示画面,在联想中让学生品味“美”

好画即是一首好诗,让人美不胜收,而优美的诗往往让人从联想中品尝,让人陶醉。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描一幅画。教学时请每位同学出示自己的画,结合画而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然后教师选出最好的几幅,通过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这时学生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而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三、配乐背诵,在音乐中让学生享受“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中学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四、开展想象,在形象中让学生体验“美”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情画意是亲密的兄弟。在教学中,要让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有一幅鲜明的画卷,沿着古诗的内容,沿着感情线索,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感到感染和教育。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淋漓的大笔涂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是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一句话,16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

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张继《枫桥夜泊》,教师首先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描绘秋日的夜晚:幽静凄凉,诗人的小舟停泊在苏州城外的小桥边,面对飒飒枫叶和点点渔火,在沉沉黑夜里,又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思索,回味想象与诗人一起去感受枫桥夜泊的心情,体验深沉的钟声,从而欣赏古诗的形象美。

五、反复吟咏,让学生陶醉于节奏“美”

古诗对偶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具有音乐美。在学生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让学生吟读,细心地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会给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愉悦感。同时在咏诵中还要注意轻重、快慢和语调,可以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去读,如余音缭绕,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忘怀的缘故。

参考文献

[1]彭敏.浅谈中学古文古诗审美教学策略,[J].我的语文,2006,(4).

篇8

当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新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中学音乐教学中更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求我们务必摆脱传统的音乐学科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将音乐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探索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起"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懂得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更为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利用乐器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韵律感。国际上音乐课堂中重视器乐教学的例子很多。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编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器乐的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学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的现象,而且体会到副旋律在歌唱中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使学生既提高学习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而生动。

1.2 加强律动的培养,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音乐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学生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和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有线条、有起伏,连、断相宜的表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这个概念。达尔克罗兹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着眼于素质能力培养,从而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

1.3 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正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部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了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使静态知识借助动作处理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2.提供舞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强调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往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在音乐课学习配乐诗朗诵《秋》这一单元时,我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位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并为它选配背景音乐,并结合本课内容指出音乐、美术、文学、摄影等艺术形式在表现"秋天"时的异同。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兴趣,学生想象之门被打开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兴致很高分别从艺术范畴: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语言艺术等展开热烈的讨论。从艺术形式上进行探究整合。达到寓教于乐、寓教育美。课堂如电光火古擦出了创新火花。通过实践尝试去发现、探索、创新、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3.挖掘潜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音乐艺术教育学科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唱、去演、去展示、去感受.我根据作曲家罗念一词典的《洗衣歌》以一次拥挥活动为主题,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为《洗衣歌》编歌表演排舞蹈动物,进行歌舞表演比赛。课堂上学生情趣盎然,充满欢乐和激情,此时我不断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创作积极性更高了。每个组都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歌舞,学生感受到极大的快乐和成功喜悦。可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可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和我们的生活很近,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听到音乐。我们聆听的过程中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倾听他想抒发的情感。教师进行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感知、体验以及对音乐这门艺术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还要使学生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歌曲时,要使他们通过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让学生通过感官多方面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5.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篇9

一、主题晚会的策划,首先在于主题,也就是要主题先行

顾名思义,主题晚会首先必须突出主题。主题就是一台晚会的灵魂。 著名电视文艺导演邓在军就认为:“一台晚会的主题,直接关系着节目创作、演员选择、风格色彩各个方面。”因此,一台主题鲜明的晚会,能够自始至终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由温州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大型电视晚会“和你在一起8・10赈灾义演”和 “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晚会,都是具有鲜明的主题,前者以抗台风赈灾为主线,歌颂抗台风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激发市民的捐助热情;后者则突出十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感动人物,让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感动着每位观众,“真情故事,感动温州”,就是本台晚会颁奖典礼的主题。这些强烈的主题给了晚会鲜活的生命力,使其现场热烈,反响长远。

那么如何选择晚会的主题?关键就是要明确晚会的作用和功能,即晚会为什么举办?策划者必须清楚这点,同时许多晚会都是围绕宣传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举办的,所以晚会策划者还得熟悉党委、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的工作思路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晚会策划上才有鲜明主题,有了主题才保证晚会策划的成功方向。

二、根据主题剖析晚会的特色,充分挖掘卖点,展示晚会独特性

主题确定后,策划班子要根据主题发掘本台晚会的特色。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曾举办过一个十大社会热心人的颁奖晚会,是歌颂热心人的主题晚会。这台晚会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各个社区街道的民间自选节目,节目质量与专业团体的文娱演出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结果这台晚会却获得了本频道所有晚会最高收视率,平均达7个点(索福瑞),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这台晚会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从串词到节目清一色使用温州方言,就是使用这种纯方言表达的特色,与以往所有晚会完全不同,让人耳目一新,这一个特点的成功挖掘和策划弥补了晚会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因此,挖掘晚会的特色,是晚会精彩与否的关键,也是晚会成败的主因。

三、晚会的形式和表达是多样的,但是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主次之分,突出重点

晚会往往是电视手段表达最充分也最深刻的一种电视形式,但策划者在做方案时要靠抓重点。访谈设计、主持人、VTR(录像片)这三方面往往是策划首先考虑的重点。

现场访谈是一个可控性较强的环节,事先周密的设计和一个具有较强控场、煽情能力的主持人能为一台晚会带来精彩感人的现场环境,有效地调动现场观众乃至电视观众的情绪,从而随着晚会的节奏不断升温,使整台晚会深入人心。“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我们曾运用一些让被采访者意想不到的道具来提升现场访谈的效果和戏剧性。十大感动人物中有位在禽流感一线倒下的人物黄传波。黄传波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女儿为此时常默默地发呆。这个细节深深刺痛着我们策划组每个人的神经,我们想应该帮助这个家庭实现一个“心愿”,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制作一个由电脑合成的全家福作为礼物在典礼上送给黄传波一家人。在典礼上,当主持人把这张特殊的“全家福”送到黄传波妻子的手里时,她紧紧地抱着这意外的全家福,声泪俱下,泣不成声。结果,现场观众和受访谈者都特别感动,这个现场访谈就非常成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事先策划好的现场道具的应用,无疑能够对现场访谈的元素起到有力地提高。

现场访谈离不开主持人,主持人可以说是现场访谈环节中最重要的元素。主题晚会中,选择主持人时,对主持人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气氛营造能力要有更高的要求,应配备一位采访型主持人,而人气型的主持人则更适合出现在一些仪式型的晚会环节中。作为策划者,一定要把晚会的关键细节和注意点事先与主持人沟通好,而不能通过彩排和走台形式把晚会的关键环节暴露出来,这样会严重影响晚会现场效果。另一方面,在前期策划中,应注意主持人的个性差异与晚会的基调是否合拍,比如在煽情成分较多的晚会中,就不适宜使用偏理智型的主持人。

一台主题晚会的前期策划中,VTR(录像片)的设计通常都会占到很大的比重,因为这些片子对晚会主题的诠释、深化和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在2006年湖南卫视做的一台赈灾晚会《情系大湘南》,给了很多人以深刻印象,这台晚会从设计上看,基本是以VTR贯穿整个流程;晚会的VTR分为几大板块,从灾情、抢险、抗灾、赈灾几个大层面,点面结合地再现湖南在抗击“碧利斯”热带风暴过程中涌现出的动人场景,VTR与文艺节目结合得相当成功,有效地把控和调动了晚会的整体情绪。

在晚会中,VTR(录像片)往往受时间和素材(一般来源于新闻资料)的限制,很难生动起来,这就需要对VTR进行好好的策划。比如,我们在制作感动温州人物时,决定在每个新闻素材上寻找故事的感人细节,把每个细节放大,加上适当的补拍,让这些人物的素材丰富和鲜活起来。同时,每个VTR的叙述也要有所不同,有的可以采用新闻报道的平铺直叙,有的也可以用辞藻华丽的散文诗,甚至可以配乐诗朗诵来表达,同时每个VTR也要注意背景音乐和音效的利用,2007年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的人物VTR的背景音乐和音效就是经过精心制作和配置的。

篇10

所谓英语教学的情境性,一般指的是通过模拟英语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来实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英语教学全程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无意识展开的。因此,教学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并非是教师单方面的传输和灌输,应该是学习者依托于一定的情境与同学、教师等人展开的信息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此可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对支持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进一步保证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而这种投入程度越高,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人际交互教学法等等,虽然这些方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可见,情境性是英语教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要想开展好英语教学,就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尝试去营造真实科学的教学情境。

二、信息技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分析

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被应用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比如录播平台、幻灯、投影、语音室等都十分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好动好新鲜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喜爱这些电教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

1.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媒体工具营造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一些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电视机、投影仪播放一些生动画面,利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或者通过声音营造氛围,帮助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电视录像完美结合了声音和画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记忆,配合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其他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一边播放画面,一边展开对学生的启发,带领学生沿着画面展开进一步的思维过程。而且电视机、投影仪可以通过暂停、遮盖画面等手段选择性地展示画面给学生,可以逐次安排教学内容,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录音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多,因为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较易推广。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通过录音机播放英文歌曲或者其他的一些背景音乐时,更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录音机还可以播放一些英文童话寓言故事、简单的配乐诗朗诵,一方面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加地道的音乐发音,另一方面,录音机的声效有助于营造更加真实的情境。

2.利用计算机营造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的要求我们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习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师资力量条件下,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依然只能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诚然差异化的一对一辅导可以实现更好的辅导效果,但是显示的授课制却给因材施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辅助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完美实现一对一的人机对话。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些在线教学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电脑终端等方式展开随时随地的英语学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平板电脑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些设备在线访问学习网站,进一步扩充和深化学习内容。

3.利用语音室营造教学情境。

通过情境创设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界已经初步达成共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情境创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的过于虚假,情境活动的互动性创设不充分等等。在大班授课制下,由于人数较多,环境相对嘈杂,很难构建出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情境,而语音室在营造真实教学情境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语音室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强有力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而且通过语音室的控制台,教师可以设置两人小组、四人小组、任意编组等等,可以随时监听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还可以给予个性化的辅导。这都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得以实现,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