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30 21: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篇1

《一键启动》以主持人互动体验的方式,从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出发,以娱乐化的评测方式展现科技前沿产品性能,以最极致环境下的竞争体验全方位展现科技产品应用,以大片级的画面效果表达最真实直观的使用感受,以公正客观的原则坚持节目针对产品测评结果的权威性。

节目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出现的产品涵盖各个方面,从消费电子到周边产品乃至未来科技,全方位介绍最新、最牛趋势型产品。不仅能影响爱好科技数码类产品的各类人士,还能让普通观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方便和无穷乐趣。

而对于每期节目的科技“主角”,《一键启动》抛弃了沿袭数十年的测评方式,节目中完全看不到让人“有看没有懂”的技术参数,而是以主持人亲身体验的生活秀方式,在玩乐中展现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极限应用场景。

强大班底

《一键启动》的主创团队由中英两国制作人构成,其中既有做综艺节目多年、经验丰富的老电视人,也有充满朝气、紧随科技潮流的电视新丁,这种“中外新老组合”保证了节目既能“跟得上潮流”,也能“接得上地气”。比如深圳卫视曾推出《年代秀》、《男左女右》、《夜问》等节目的易骅团队,比如在英国Chanel 5打造当红十年的The Gadget Show的英国团队,包括其资深节目制作人Paul Jackson也参与了《一键启动》,还有制作出央视《你所不了解西方故事》的恒顿传媒……

主持人方面,一号女主持徐悦,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过商业和社会学双学位又能够善舞的才女;一号男主持则是擅长魔术、京剧、手风琴、篮球、桌球,多才多艺的马睿。

有爱的栏目设置

不管是资深数码粉,还是技术小白,都会喜欢这档对科技很有爱的节目,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可不会向那些严肃的评测文那么苍白乏味哦。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节目的主要环节。

大测试:主持人分成两组,用同类设备中的尖端/专业设备和家用设备分别完成任务,测试产品使用效果。是的,超有趣、很带感、特给力。

体验评测:评测,没那么简单!或者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你直观了解产品的实际表现;或者是我们很难遇到的极致环境,让你明白产品的真实潜力。同一类设备,不一样的品牌,我们告诉你孰强孰弱?

Top5排行:你有选择困难症?我们替你做决定,把最准确的排名都给你看了,还需要动脑子想吗?当综艺和专业相结合,帮你甄选出某产品类别中前5款最优秀的。

专题报道:体验最重要,主持人将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为观众介绍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

《一键启动》首集大爆料

《一键启动》第一集就给大家带来了很“暴力”的选题—暴强测试手机保护壳。

篇2

从一个印度移民到国际科技巨头的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美国时间2月4日上午6点,实现了这样的人生飞跃。出任CEO之前,纳德拉为微软执行副总裁,主管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

微软CEO易主的消息传到中国时,大部分人还处在春节假期的慵懒状态中,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微信朋友圈的讨论热点。除了对微软本身业务的关心外,新CEO的印度人身份更是焦点。一时间,新华社、都市报、门户网站都在热转威维克·瓦德瓦(Vivek Wadhwa)撰写的“印度人在硅谷”系列文章。瓦德瓦同时在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担任教职,对移民企业家有深入的研究。

瓦德瓦在2005年曾参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的一项调查,他们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其中印度人占到了25.8%。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33.2%。在美国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人只占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美国,他们摆脱了种姓歧视

1967年,纳德拉出生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省海得拉巴市。1980年代末获得班加罗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他随当时的工程师移民热潮赴美,攻读威斯康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研究生和芝加哥大学的MBA,于1992年进入微软。

学生一毕业就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是从1970年代就流行于印度理工科学院的传统。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到印度采访时,得到学生们的证实。他们说,毕业后的最佳选择是去麻省理工学院或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最后留在硅谷,或者闯荡华尔街江湖。美国梦,是最能引起印度精英共鸣的话题,和一切奋斗的动力。

到了美国后,那些在饱受欺压的低等弱势种姓家族长大的少年发现,原来印度人是可以互相帮助的。硅谷流传着一个段子:“公司有个印度人当老大,没过几个月,公司到处都是印度人;公司有个中国人当老大,没过几个月,公司里的中国人都走了。”刨除掉其中戏谑和夸张的修饰成分,印度人在硅谷的确是个抱团的族群。当然,他们并不是一到美国就打破了在印度形成的种姓屏障的,硅谷印度人的抱团状态开启于1990年代。

1992年的一个中午,一群印度人聚集在硅谷的重要组成城市之一——圣克克拉市的一个饭馆,准备迎接一位从国内远道而来的官员。因为航班延迟,他们开始闲聊打发时间。聊到兴起时,其中一人建议:“我们应该多举办这样的聚会,互相分享各自所在领域的故事。”这个随兴而起的建议,促成了一个“致力于建立人脉网络,帮助硅谷印度年轻人”的协会的创立。

被《财富》杂志称为“硅谷印度人创业教父”的堪瓦尔·雷西(Kanwal Rekhi)出席了那场聚会。在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之前,雷西是一名优秀的IT工程师,也是第一批到硅谷的印度人之一。1982年,他和另外两位印度人创办Excelan,成为重要的智能以太网卡设计和生产商,七年后,Excelan被当时的网络设备巨头Novell以两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彼时印度人在硅谷创业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他们是大家眼中的顶尖工程师,却似乎不能胜任管理工作,所以在找风投期间,雷西他们吃了很多闭门羹。接受《财富》采访时,雷西回忆道:“风投们的说辞大抵是‘你们都是技术男,都没有市场营销或销售经历呀’。但我知道他们的潜台词是‘没有人会对印度人创业买账’。”

雷西对这类“歧视”并不陌生。在创办Excelan前,他在大公司如计算机生产商RCA和政府承建商Signal Link工作了11年之久,但一直没有突破工程师的岗位。他曾主动申请经理一职,但几次下来,都是他认为不如自己的美国同事成为了经理。“你在工程师这个岗位上的表现太出色了,这个部门没了你不行”,公司拿这样的说辞来搪塞他。

在异国生存困境和种族偏见面前,印度人之间的种姓差别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当雷西提出建立“印度企业家协会(TiE)”时,响应者非常多,而且都是萨哈斯·巴蒂尔(Suhas Batil)、尤曼格·古普塔(Umang Gupta)级别的“开荒者”。他们总结自己在大公司工作以及创业的经历,向年轻一代印度人倾囊相授,而且将优秀的后者纳入强大的人脉网中。以雷西为例,他每周会在TiE办公点待两天。在那两天,从早上10点到下午3点,雷西坐在一间简陋的小会议室里,和三四名创业者交流。这些年轻的印度人往往带着收获和满足的表情离开:或者是雷西人脉网中几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电话,或者是雷西的个人投资,或者是雷西加入他们公司董事会的承诺。在那间小会议室里,雷西不可思议的慷慨,就像电影《教父》里,柯里昂在女儿的婚礼上满足包括包纳萨拉在内所有求助的要求那么给力。

TiE只是印度人抱团精神的一个缩影,在科技巨头之间,这种彼此帮助的情况更常见。据说,纳德拉进入微软后,就受到包括维贾伊·瓦希(Vijay-Vashee)在内不少同乡前辈的关照。瓦希是在微软第一个突破“印度人职业天花板”的人,于1988年成为负责“Microsoft-Project”产品的总经理。纳德拉入职那年,瓦希受命负责PowerPoint事业部,把该部门的营收从一亿美元做到近十亿美元。虽然没有媒体具体报道瓦希是如何帮助纳德拉的,但是从二者的推文互动中,可以发现,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熟稔,纳德拉称瓦希为“世交(family friend)”。

印度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继承者”

人多势众,是印度人“占领”硅谷的重要筹码。

1982年瓦希加盟微软公司时,微软员工共160人,其中印度员工只有两人。后来,陆续有印度员工加入,他们主要来自印度理工学院(IIT)。

IIT有七个分校,分别位于德里、坎普尔、卡哈拉格普尔、马德拉斯、孟买、瓜哈提和卢克里。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亚洲最佳理工学院时,印度理工学院有5所分校上榜,占据了十强的“半壁江山”。

2003年1月,在硅谷的IIT毕业生庆祝母校五十华诞,时任微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软件设计师的比尔·盖茨发表演讲称赞“IIT是改变世界的神奇学府”。

如果你还不了解IIT的话,那么可以去看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新闻60分》曾为IIT制作的那期专题。印孚瑟斯公司主席穆尔蒂在接受访问时说,他的儿子原本也希望进入IIT学习计算机科学,但终究无法通过入学考试,不得已只能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要知道,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常春藤名校。主持人赖丽斯特意为美国观众做了这样的一段解释:“印度理工学院可能是你所不熟悉的最重要的学府。它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相加后在美国的地位。”如果你看过以IIT为故事背景的印度电影《三个》,就能对这所学府在印度的崇高地位、绝对自由的学术氛围、特立独行的教学方式和天才学生有更深的理解。

讽刺的是,IIT的影响力是毕业生到美国之后才累叠出来的。在其著名校友录中,有这样一串名字和闪亮头衔:拉贾·古普塔(麦肯锡咨询公司前总经理)、尤曼格·古普塔(甲骨文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维克特·梅利滋(花旗集团前副主席)、拉科什·甘格沃(美国航空公司前总裁)、阿伦·萨林(沃达丰公司首席执行官)、阿维·马努德(高盛合伙人)、阿伦·纳特瓦力(贝尔前总裁)等。他们都活跃于美国硅谷或华尔街。因而美国《商业周刊》将IIT毕业生称作“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IBM、惠普、甲骨文、微软、思科等著名企业甚至在IIT设有专门办事处,以便最快速地招揽优秀人才。

除了IIT,印度的其他工科高校也发力,向硅谷的“开荒者”们输出源源不断的“继承者”。近年来,印度每年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数量达到100万人,是美国或欧洲的十倍有余。

第一批到硅谷的印度人,改变了美国人对印度人只能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刻板印象,也让印度本土的教育家知道,传统工科男在硅谷难有突破。

据《天下杂志》报道,目前大多数印度工程学院开设有一门“沟通技巧”的课程。“我们要不断上台演讲,”海德拉巴信息科技学院大三学生普拉卡西自嘲,“刚开始紧张得发抖,不过现在很习惯了。”不断做公开演讲,让学生学会如何清楚表达意见,如何快速切入重点,更重要的是,态度要落落大方。

“这是维系客户的关键能力之一,”软件公司Snowbit的CEO助理阿加渥(R. Agarwal)指出,“你要能沟通,才能厘清客户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户才会对你有信心。”

在这种教育体制内的学生,不仅有竞争力,还善于“把竞争力秀出来”。而这恰恰是其他美国少数族裔所缺乏的特点。

硅谷已成印度谷?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硅谷人口最稠密的圣克克拉市人口为1781642人。

从数量上看,印度人似乎没多大优势,但是分析后就会发现,印度人就像瓦德瓦写的那样“已经统治硅谷”。

首先,白人人口主要分布在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而且在70岁以上年龄组,白人人口远远多于其他种族。换句话说,白人已经或者将要是硅谷的养老一族。

非裔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在科技公司里鲜少能见到黑人工程师。

亚洲裔人口中,人数不可忽视的菲律宾裔在科技公司里也不多见,大多数菲律宾裔从事护士、护理工作。

韩裔和日裔在硅谷的地位就和人数一样不高不低,甚少传出韩裔职场称霸的故事。

剩下来的华裔,是唯一可以和印度人在硅谷的职场上进行正面竞争的族群,可惜多数情况下是印度人完胜华人。2011年5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微博上谈及印度人在硅谷成功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及的印度人在硅谷彼此帮忙,比华人更团结,以及印度的教育优势外,还有印度人英语流利;印度文化愿意接受外来物,印度人容易融入任何移民国;印度人善于自我包装等原因。无怪乎在硅谷争不过印度人的华人在写专栏时情不自禁地大呼“老印!”

从硅谷家庭收入的统计数据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尽管印度家庭多数是一个人上班,而华人家庭多数是两个人上班,印度人的平均家庭收入还是超过华人。

此外,印度人在硅谷的人口分布主要在30~39岁的年龄组。这表明,硅谷的印度人不但人数多,职位高,而且正处在他们最有发展潜力的阶段。正因为这样,在硅谷,专门以印度软件工程师为目标的猎头公司非常多。这在湾区四大亚洲人社区中是独一无二的。

据《教育杂志》报道,越往硅谷的中心地带,印度人越多。作者写道:“几年前我准备从中部搬到南湾,一位朋友劝我不要搬,说他女儿上小学,班里的小朋友90%是印度小孩,老师也是印度人。换了一个班之后,他发现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变,于是只好转读私立学校。后来我在找房子的时候,基本验证了朋友的说法。”作者连看了几个公寓,发现都是“印度村”。他进一步补充,有一个学校年鉴里的照片,一个班上25个孩子,其中有一个白人孩子,一个华人孩子,剩下的都是印度人。其他学校的情况相类似,越往低年级印度人的比例越高。“美国学校的分班是很严格的,基本都是按照族裔比例分配。所以照片透露出来的信息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直观。”

这些从小受到良好西方教育的印度孩子,长大以后会全面入主美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医疗、科技和教育领域。

当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印度人已经悄悄地入主美国的科技腹地,并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