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5: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生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生活论文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地涌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重点,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本身就较为难懂,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可接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观念落后。在化学的生活化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要讲学科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但是在很多的高中课堂上,化学教师上课依旧采用的是对知识的构建,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缺少趣味性。除了不得已要和生活相联系,教师才会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样造成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落到实处。2.教学模式单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课堂的主要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现在的绝大部分高中化学的课堂上,依旧存在着教师讲解过度的问题,但是化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化学实验,化学器材的运用,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教师讲解的可能能够让学生一时半会的明白原理,但是时间久了就忘记了,而通过自己动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在生活化的化学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因为它本身就要求要将其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与科学有关,例如苹果为什么会下坠,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等等,这些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学生的联系紧密,在课堂上引进这些素材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迁移。其实很多的生活现象中就蕴含着很丰富的化学原理。例如为什么炒菜的时候锅里出现了火苗,用盖子盖住就好了,因为这样隔绝了氧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化学,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道理。例如在选修《化学与技术》这一课的时候,其中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课时,讲到天然水的净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自来水净化器,看看净水器是运用什么东西进行过滤的。然后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运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加深印象,通过讲解,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自制一个简单的自来水净化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运用化学知识分析俗语。中国的人民经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道理,这些俗语不仅仅通俗易懂,能够让即使没有知识的人也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也蕴含着很科学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俗语,不仅仅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常常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其中就涉及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俗语,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不怕火炼呢,为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又可以被融化呢?很多俗语,都可以运用化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让学生去感知化学,去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3.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我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亲手经过了,才会有深刻的体验。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首先,能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上的对错能够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掌握。其次,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作业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的活学活用起来。最后,还可以为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最后的高考复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很繁杂,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不好,进行更有效的复习。因此作业的布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化学作业,能够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由于高中做作业太多,有时候很多学生都直接抄答案,而生活化的作用本来就没有标准化的答案,学生们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找到答案。例如让学生自制净水器之类的,通过这样的做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其他能力。

三、结束语

高中化学不仅仅应该为高考服务,也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还能够使学生的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金川 单位: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门娟.赤子(上中旬).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2014.10.15.

篇2

对于刚刚迈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一切事物只是有一个极其模糊的认识,他们渴望去探索一切新奇的事物。但是,他们对每件事物的兴趣都是短暂的,他们缺乏执之以恒的毅力。然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态。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仅仅是让他们去简单的阅读文章,久而久之,便会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消除掉。因此,我们应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并且掌握文章的要领和内容。同时,我们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小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去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举办课后实践活动

语文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语文知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所遵守的教学准则仅仅是基于考试制度。他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被迫地去接受语文知识,上课仅仅就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课后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只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学生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更将语文视为魔鬼科目。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定时地开展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尽情地去体会生活,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大量语文知识,并且将语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内容去广泛的收集各种信息,还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们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最后,我们可以将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和我们的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小学语文教育迈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科目,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开发我们的潜能,同时也能增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单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课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阶段性地进行考试测试,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语文学习过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从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改变以前那种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能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不会消失。

(二)有利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和花朵,他们肩负着发展和壮大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命。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他们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地激发出来,他们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习语文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开阔我们的视眼,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同时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能够增强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进而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更加强大,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快地向发达国家发展。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篇4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看待数学,再加上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生活经验较少,总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少,没能够认清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抽象化的内容具象化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数学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为数学开展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阶段教学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终点,使得学生在小学过程中不再是“漫无目的”,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很漫长。而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方向与位置》这一章教学的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预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数学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了解,为数学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在家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大门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心得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化,加深学生教学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而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克、千克、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一个称重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然后在教授学生教学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物品进行重量的估算。如学生的铅笔盒、铅笔、课本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等,然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课前预习预习来说,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都是与教学重点相关,只是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意义,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面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地板或者是瓷砖的面积,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个多少块地板或瓷砖,从而计算出家庭的实际面积。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发动学生站到正方形当中,直至占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每个人的平均面积是多少。通过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来源,因此应该把语文的教学与生活的实践体会结合在一起,课本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而是用课本当做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使学生们能够在课本中感悟到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字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灌输与接收知识的场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沟通与学习的传播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课堂活跃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这才是教学根本的目标与宗旨。但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是远离了实际需求的,往往脱离了生活,是语文教学变成课本内容的文本形式的存在,完全不把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存在,失去了那种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的快乐与活跃,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只是单纯的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资源,那就是守着一棵大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了,说到底,能不能从书本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让学生们透过语文教学看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和内容,看到感性的生活中更为生动,更加具体,更鲜活的“语文”,使课堂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把生活当成学习。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如果有了这样的状态,学生才能在完成学校课堂中的既定知识外还能在生活在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让学生去体味通过自我创作的快乐。这里所指的语文般的生活绝非那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生活,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探索与体味的内心生活,因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感触生命灵魂的生活才能算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这需要老师真切去体会学生内心生活世界,语文教学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与浮躁浮夸的教育,越是本质的东西才能越接近语文的本质,那就是从生活中感悟语言,在学习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对生活的理解有一种更为深切的思考,让语文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回归生活最本真的一面,让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体验积极地调动起来,语文才能为学生的生活增色添彩,能够让教学与生活进行最深切的对话,语文的画笔才能为学生的生活描绘最动人最美丽的画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的“语文化”。

二、语文教学是创作世界的动力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出最为个性的自我,因为文字是富有生命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与活力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自我创作的能力,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有活力,充满灵性,富于创造的个体,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去束缚孩子的对于生命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我们不应该把学校变成一座工厂,每天按部就班的生产出同一批型号,打上同一个标签的产品,而是用语文教学去让学生们感悟生命,打开他们的眼界,比如在古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去肆意的随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心中的场景,让他们将自己心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笔和纸画出来,也许学生们的语言与绘画水平是有限的,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古诗的文字性陈述绝不是唯一的宗旨,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去解读这首古诗带给他们每一个人的感受,所收获的不同的意义,而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每一个学生都尤其最为独特最富有创作性的一面,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彩,是多么有活力的存在,并且这样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们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这么简单,在轻松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同时还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学会了倾听与理解,学会了质疑与肯定,这样充分发挥他们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勇于展现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使学生从更层次去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来自文字的想象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应把按照成人所设定的条框与预期去教训学生,应该做的是从学生们自身的独特性去发展与促进他们。

三、语文教学是灵感世界的火花

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通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科学的预设来完成教学预设,最终到达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要把三维目标和学生们生活的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在备知识的同时更要备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语文学习。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要求上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唯一课程资源的束缚,可以整合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来落实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然而,语文教材并非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作为教师,要本着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标为基本的指导,大胆的来挖掘教材,并对于所学知识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使学生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1.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更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们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重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并且及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2.通过网络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造成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禁锢被扼杀。而网络教学有着教学活动的跨时空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显著优点,它能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结合学生们学习的相关内容给学生们呈现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突破教材的束缚,可以弥补教材存在的不足,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据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拓深语文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否定。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更加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文本。教师要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程理念越来越体现出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也要生活化,要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评价模式。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指导学生互评时,要求贴近生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杨伟强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2]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篇8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老师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老师在德育的课堂上,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故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老师首先就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进行相应的主题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比如,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进行升旗仪式,所以,老师就可以借此来导入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老师可以举行爱国主义班会,在爱国主义班会中导入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有在我国传统的其他节日中,老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导入关于屈原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

小学德育的内容都是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的,比如,在规范学生的举止文明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列举九个规范来提高学生的举止文明。虽说罗列出明确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将这些规范实践到日常的行为中,也是无法很好地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效率。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文明程度,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比如,老师在讲解相关的行为规范时,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在教育学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由于后天的问题,小明的左腿运动不太方便,可是有些学生就会嘲笑小明,甚至还会给小明起绰号“残疾明”,因为每天都要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小明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再愿意上学。老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来教导学生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在小学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举止动作,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结合家庭教育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是学校老师要作出相应的努力,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学来作出相应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要爱戴自己的母亲,要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生回家后可以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家长在课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学生了解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地爱戴自己的母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非常地溺爱自己的小孩,然而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极力配合老师,让自己的小孩去进行一些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为了加强小学德育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时候,老师每讲一个内容就应该将其体现在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肚子痛或是不舒服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应该立刻普及一些卫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后,学生就对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会留意自己的日常动作,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从而减少自己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六、结语

篇9

下面就依据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最向往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我设计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的举例游戏。如问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一双手呢?两双手呢?三双手呢?这里请几名学生伸伸手,其余的学生数一数。再如问学生:一辆小轿车有几个轮子?那么3辆这样的小轿车有几个轮子?能列算式吗?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到了什么,说一说。又如问学生:一双筷子有几根?2双呢?5双呢?你能列算式吗?这样让学生抢着一一作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已将生活素材转为数学问题。还可以要求生生互动提问比赛:同桌合作,每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得10分,最后比比看谁得分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数数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简便算法,就是日后学习的乘法,感受到了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贴近生活背景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关注生活体验,培养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预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易于接受,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生日》这课时,大家知道,过生日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事,更是非常熟悉又重要的日子。我为了让学生统计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美丽的四季图片,让他们欣赏“美”之后,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猜一猜会在哪个季节,再根据学生生日的月份有意识地按照四个季节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划分,最终知道自己的生日所在的季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统计过程,其间不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组织学生选用“贴色卡”的方法统计,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卡来表示生日的季节,并让全班学生一一上黑板贴色卡参与其中。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关注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让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了,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得到拓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篇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五、主要内容: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责任人:洪越)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责任人:吴萍)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责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按现有的规模,先以7——9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6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洪越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卜延中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洪亮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洪越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子课题一“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萍负责子课题二“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5、毛文生负责子课题三“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1年4月——2001年8月)

A、筹建课题组,制定主课题,构建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

B、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本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D、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三年的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2年7月——2003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与高中的衔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汇报(2003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四)成果总结阶段:(2004年3月——2004年6月)

A、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