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会章程范文
时间:2023-03-24 14: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同乡会章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任务。就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推进路径必定是坚持城乡整合的政策导向,立足于地区差异,按照分阶段梯度推进的建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户籍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逐步构建多层次的面向农村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安排,分配的是公共资源,增加的是公共利益,所以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过程中是责无旁贷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施运行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强制力量,需要政府承担首要责任。不过,由于公共部门缺乏竞争而效率较低,工业化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浪潮,不少国家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引进了私人部门,比如智利、新加坡等国,采取多家私人公司竞争、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的方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因此,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必须把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相结合,同时不能忽略社会“第三部门”等其他力量的介入。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是各有利弊,关键在于扬长避短,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责任边界,进行合理的责任划分。当然,政府作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政府主体地位的决定因素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进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府,更是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主体。
(一)化解社会风险的保障
随着传统家庭规模和功能的转变,有些风险是工业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的化解都需要更强有力的主体参与,只有政府才能利用其公共权力来化解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风险需要提供具有公共性的产品或服务。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保险是具有公共性的产品,但由于其准公共产品的特性,人们在消费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搭便车”心理,一般的企业和个人会因风险太大而不愿介入;而如果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则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失灵的问题。首先,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保障领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次,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由政府强制力能够保证大范围的参保人员以较低廉的价格享受到较全面的保障。最后,政府组织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强,政府部门可以设计合理的制度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承担的风险在同代人之间横向和纵向共担。
因此,对于社会保障来说,政府必须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保障领域,提供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社会保障服务来化解风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中外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证明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工业化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转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还是处在积极探索和试验的国家,无论是哪种国家的任何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使政府的角色和定位有所差异,但都显著地表现为政府主导性的特征。在各国社会保障的实践中,大致可以将各国社会保障的类型分为“政府一社会”型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一市场一社会”型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政府一社会”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强大的政治、法律、行政、经济权利,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资金,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英国和瑞典等福利国家即为典型代表,福利国家的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最广、程度最深,政府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管理者的角色,对所有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国民终生都能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但是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保的社会保障实践,很容易形成“高福利”的刚性,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积重难返。
实行“政府一市场一社会”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充分依托和发挥市场及市场主体的力量和作用,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市场的参与,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德国、智利等国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高效的政府和完善的制度、政策和法规,此外还必须具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与健全的市场体系。
(三)社会转型期大背景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我国在从城乡二元割裂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众多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我国特殊的社会转型道路更是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
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两重性和复杂性,即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饱含痛苦相伴。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既加速社会的阶层分化,又造成了两极分化。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贫富差距过大、劳动关系失衡等种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代价、社会弊病的主要诱因,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不全,或者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政府未到位而滞后于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作为改革的“减震器”,在消除社会摩擦、促进社会顺利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保障自身也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摩擦,比如现有受益群体和理论受益群体、传统受益群体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摩擦等。如何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的自身摩擦,关系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能否顺利完成,进而又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转型,而这一重任,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重构
一般而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立法和制度保障责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并没有遵循立法先行的国际惯例,而是采取了试点先行、逐步扩展的策略,从而只能由政府承担制订制度、政策的责任。
财政责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主要是指政府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承担的财政开支。贯穿于我国政府的财政责任之中的有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两个维度。历史责任主要是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型而出现的转制成本,这个历史责任的分担形式涉及到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等新制度的安排,从而关系到政府制度保障责任的实施。财政责任还涉及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责任的划分。
组织实施责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它承担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运行职能,全力保证社会保障从企业保险中脱胎而出,完全走向社会化运作。
监管责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正常、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实施主体是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这些主体遵循一定的监管原则和运行机制。
然而,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实施现状并没有完全到位,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三者交织的畸形现象。笔者认为,在立法和制度保障责任方面,政府存在着“缺位”现象,不仅高阶位的法律缺失,而且制度供给整体上不足。在财政责任方面,政府表现为“错位”和“缺位”并存。财政的现实责任的履行上,存在着整体上的绝对不足和中央、地方责任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尴尬,而在财政的历史责任方面,政府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对转制成本的承担没有做出承诺。在监管责任方面,政府存在着“错位”行为。因为政府在并不擅长的社保基金运营领域“越位”,政府给予市场的自由空间狭窄,没有让市场发挥作用,所以使得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加上“投资运营”和“监督管理”都集中于政府身上,导致难以保证政府监管责任的有效性。
(一)立法和制度保障责任的重构
纵观各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都是以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揭开序幕。然而,我国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保中的“立法责任”始终“缺位”,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始终没有《社会保险法》来“保驾护航”。在法律缺失的情况下,立法和制度保障责任主要是指政府承担的本应由立法机构承担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责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部门规章、相关机关的通知、命令等等,立法层次偏低。各地分散的地方规定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统一,导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纲领性大法的《社会保险法》,历经十几年的坎坷仍然没有出台。近年来,《社会保险法》的立法步伐加快,然而,据悉,原定于2009年进行三审的《社会保险法》将推迟到2010年进行,其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而且各方面的分歧较大,这表明《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将再度延期。在《社会保险法》没有出台的前夜,笔者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的制度设计和规范的责任。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的对象规模并不稳定,新出现的特殊群体,比如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社会群体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克服制度运行带来的困难和障碍,从而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笔者认为,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的制度保障过程中,应该首要考虑协调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及与其他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一,协调城镇社保制度、农民工社保制度、农村社保制度三者的关系。
现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保制度,这些制度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并且运行多年。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构建农民工社保制度和农村社保制度时,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借鉴城镇社保体系的制度模式,并且尽量避免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因为这样有利于城乡社保制度未来的一体化整合。此外,在城乡的这三类社保制度中,还应该留出社保关系接续的“通道”,有利于人口在身份变化过程中的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
第二,协调统筹城乡社保制度与土地政策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缺失,不仅让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家乡长期闲置的土地,而且也让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举步维艰,进而影响城镇化的步伐。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是将农村、农民工社保制度的提供和土地政策联系起来的。当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经营时,就实行大量优惠的农村社保制度,引导农民自愿放弃土地,反之亦然。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乡镇企业的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等社会群体中可以考虑适当借鉴。
第三,协调统筹城乡社保制度与人口政策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同样依赖家庭养老的方式,“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根深蒂固。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与农村的效果显然不同。其实,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口政策密切相关,一些工业化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措施来调节人口的数量,比如,有国家通过给予生育补贴从而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如果一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社保制度,让他们老有所靠、病有所医,相信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也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财政责任的重构
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是促进公平的收入调节机制,它离不开相应的财力支撑。因此,财政责任是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担负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主要是指财政给付制度方面。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正式承担起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财政给付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保障运行管理的费用。管理城乡社保实务的社保经办机构虽然被列为事业单位,但是其运行管理费用却从1997年以前由社保基金中提取转成为由国家财政给予解决。随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保的业务量将大幅激增,社保的经办机构的运行成本将增加,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保运行上的财政投入也将越来越大。
2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除了包括在社保基金收不抵支时的兜底功能,还包括在各地做实或者部分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时的政府财政补助,做实个人账户是政府弥补历史责任,承担转制成本的重要表现,各级政府均在其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比如,在东北的社保试点中,就规定“将个人账户规模从11%调整到8%,并按照5&做实,”而中央财政补助这5%中的75%,即3.75%,地方财政补助5%中的25%,即1.25%。
3建立社保战略储备基金。这意味着政府开始承担历史责任中的中长期转制成本。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这笔基金主要是作为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基金,其基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和国有股减持、利息税、福利彩票及投资收益。
然而,财政的现实责任的履行上,存在中央、地方财政责任的“错位”和政府在消除转制成本的“缺位”。由于政府“立法责任”的严重“缺位”,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多见于政策性文件中,而这些文件对于政府的财政责任大部分都提到了“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但是至于各级政府“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的比例具体该是多少”等问题界定模糊,这种情况导致了
各级政府财政责任承担的随意性。结果,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的分配处于失衡的“错位”状态。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以后,决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论是在财政上还是在社会事务上都应该有合理的责任分担,但是统筹城乡社保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就出现了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虽然历年来中央财政收入比地方财政收入略多,但是几乎是“平分秋色”。在统筹城乡社保方面,政府这几年的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这一块。然而,从表1看出,中央、地方财政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补助支出的绝对数,表现为地方过于依赖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承担了绝大部分财政责任。
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例来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比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很多,图1,表明,中央政府对于养老保险非常重视,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责任,而且中央财政的承担还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并未真正地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责任,虽然地方财政由完全缺位到逐渐介入,但是和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之间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政府在化解转制成本这一历史责任时存在着向企业和个人转嫁责任的问题。转制成本是因为我国从过去单位包办的“现收现付”制的社保转型为“统账结合”的社保制度,出现了“老人”、“中人”、“新人”的划分,“老人”的全部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都是由新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而根据现有制度的模式,统筹基金直营支付社会基础养老金部分,所以,从理论上看,“老人”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部分构成了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成本。对于现有制度来说,这是一种历史债务,是劳动者过去的一部分必要劳动向国家上缴的工资积累而成,应该由政府来支付。
此外,政府的财政责任也向个人转嫁,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个人账户的空账向制度内的劳动者个人转嫁。第二,通过领取资格的限制,将一部分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被淘汰而又没有再就业的“中人”排斥在制度之外,让其自行负责养老问题,或者让其养老保险权益自行消失,比如从失业下岗工人转化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外的个体户或者非正规就业者的就是如此。
要使政府的财政责任从“错位”到“归位”,笔者建议,首先,要确定各级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保中不同的社保项目中的财政责任。因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项资源不对称,所以各自的优势和对社会风险的分散程度也就不同。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现状可以窥见一斑。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限于“老遗残”等项目,而更多的社会保障责任由州政府加以承担;而在北欧国家,中央财政给付主要涉及社会公共安全、职业健康和预防性、应急性社会政策,并用于平衡地区差别,其余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则由地方政府负责。
在中国,统筹城乡社保中最主要涉及的社保项目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其中,养老保险的风险是在人的特定阶段普遍存在的风险,事关中国亿万人民的老年生活保障,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可控性强,所以,养老保险是应由中央政府承担较多的责任。而医疗保险虽然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但是相对于养老风险来说,医疗风险不确定性强,难以控制,需要地方政府的严密监管,所以,必须中央、地方两级进行管理。而工伤保险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是属于雇主赔偿责任的范畴,它的公共性明显要低于其他的社保项目,可以努力让其追求自我平衡。
篇2
一、沿海部分城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趋向三层结构
基于分类施保、全员覆盖原则,沿海部分城市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城镇个体劳动者、被征地人员、“双放弃”农民、城乡老年居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类别多样的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然而从情势发展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日益呈现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对象是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第二层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定名),夺杭州市区称之为“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养老保险(俗称“双低”养老保险),在上海市冠之为小城镇社会保险(俗称“镇保”)。“双低”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民工两类群体,“镇保”瞄准的对象是郊区小城镇地区的从业人员及征用地人员。上海市权威人士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力争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预见,“镇保”覆盖的对象将是所有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从业人员。第三层是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主要模式有三:一是非缴费型的养老补贴,如上海市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社会保障办法和老年农民养老补贴办法,苏州、无锡等城市实行的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二是缴费型的养老补贴,如杭州、宁波等城市实行的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办法。三是非缴费型的养老服务补贴,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三种模式个人无需缴费,普惠制,即符合条件的所有老年居民均可享受财政补贴。第二种模式个人需部分缴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第一、二种模式重在老年居民的收入维持,第三种模式强调的是老年居民的服务保障。
上述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保障对象各有侧重。尽管第一、二层都是针对城乡从业人员,但前者更多覆盖的是那些缴费能力较强的正规组织就业人员,后者重点纳入的是那些缴费能力较弱的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务农农民和农民工。第三层则是专门为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设计的。二是保障资金来源不一。第一、二层的养老保险费均源自个人、单位缴费。但与第一层相比,第二层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方面被明显调低。第三层的非缴费型补贴或服务,资金全部来自各级财政,而缴费模式的资金有相当比例由各级财政承担。三是保障待遇梯次下降。总的方向是:第一层保障待遇最高,第二层次之,第三层最低。具体到第三层,缴费模式的补贴标准高于非缴费型补贴或服务,城镇老年居民的补贴标准高于农村。
趋势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趋向两层结构
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对象的不同特点,各地逐次分阶段出台了诸多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等。但从发展趋势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复合成两层结构的态势。
第一层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对象是城镇从业人员。第二层是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暂定名),参保对象为所有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主要包括城镇非从业人员,农村居民、被征地人员和农民工,如嘉兴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等。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基金筹集源自个人缴费、政府适当补助,对城乡困难群体(如低保家庭、特困职工、重症残疾人等)实行财政全额补助。二是筹资标准和保障待遇城乡统一,并相应调低。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向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趋势三: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趋向综合救助
中央决定,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全民低保”目标有望实现。然而,从沿海部分城市的最新进展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日益完善的同时,正在向综合救助的方向发展,即在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基础上,逐步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内容引入恢制度,力求把它打造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综合平台。
二、当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沿海部分城市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发生的部分“质变”,总体上是积极的,对全国也有先导作用。首先,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顺应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居民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若仍局限于现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把农村居民置下法定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既非审时度势之举,也有违社会公平。其次,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理性选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如高保险费使大量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居民、农民工等低缴费能力群体被排斥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等等。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创新设计,既响应了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迫切需要,也顺应了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第三,对城乡老年居民实行养老补贴或服务,对无缴费能力或弱缴费能力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村居民实行财政适度补助,突显了政府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和公民基本健康的责任和意愿。
不过,要使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在稳健和创新中有序发展,当前亟待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趋向三、二结构能否超越区域界限
基本养老保障趋向三层结构、医疗保障趋向两层结构的制度设计,目前仅发生于沿海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同样的路径。如是,应采取何种时序结构,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如何有系统地协助广大农村居民加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直面的现实是:一方面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国家专门建立了自愿参加的、储蓄积累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使参保农民整体加入
强制型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制度整体转换的障碍。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尤其是务农农民缴费能力普遍较低,如果没有政府财力的支持,如果不进行制度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实现“升级换代”难度很大。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转换成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是地方政策还是国家福利
基于财力和需要,沿海部分城市先后建立了“广覆盖、低水平”的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财政适度补助制度。然而问题是,这两项制度是有条件地区居民独享的“专利”,还是所有公民普享的权利。如是后者,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如何扮演主导的角色。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核心理念
制度建设,理念先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把实现底线公平作为首要目标与核心价值。所谓“底线公平”,是指政府和社会有责任确保每个公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具体到城乡社会保障,底线公平意味着有些制度和项目是最起码的、必不可缺的、非歧视性的,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坚守并承担的责任“底线”。而底线以上或以外的部分,可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去承担,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
基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底线”至少包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在制度上,则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总体思路
1、近期目标:三项制度、多层结构
到201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着力围绕“三项制度、多层结构”的目标进行建设。“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层结构”是就基奉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而论,意指在国家社会保障战略框架下,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和不同对象特点,逐次分阶段建立形式多样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政策,力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
鉴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可以在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使之成为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
2、中期目标:三项制度、三二一结构
到202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应是确立“三项制度、三二一结构”。“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二一结构”中的“三”是指基本养老保障由多层结构转变成三层结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无保障老人养老补贴及服务;“二”是指基本医疗保障由多层结构转变成二层结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一”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远期目标:三项制度、二二一结构
到2050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形成“三项制度、二二一结构”。“三项制度”指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二二一结构”中的第一个“二”是指基本养老保障由三层结构复合成两层结构,即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国家养老金;第二个“二”是指基本医疗保障南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全民初级卫生保健两部分组成;“一”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对象为城乡各类从业人员,资金筹集以个人和单位缴费为主,政府对困难群体适当补助;缴费标准全员统一,保障待遇与实际缴费挂钩;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捆绑缴费。国家养老金和全民初级卫生保健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所需资金全部由各级财政分担。
(三)具体建议
考虑到中期目标具有较强的规划意义和参考价值,对策建议部分以此为重点。
建议一:不断夯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把重点放在提高两项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对象受益率上。
建议二:大力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重点取向有二:一是应更有系统地把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劳动年龄段被征地人员等引入该制度。二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广大劳动年龄段的务农农民加入这一制度。可行的办法有:开放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增加财政投入,帮助缴费能力较弱的农民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着力点有二:一足把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逐步转换为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二是帮助农民工纳入该制度。
建议三:努力扩大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或服务覆盖面。有效策略有二: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如年龄以65岁为宜、居住时间不宜过长等。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如适度增加补贴水平和服务项目等。
建议四:着力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综合救助能力,使之成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促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救助对象尤其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高劳动技能,回归或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预防出现“福利陷阱”。
建议五:科学设定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的财政责任。就三项制度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应负完全责任。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政府应负有限责任。相对下城乡各类从业人员,政府应对非从业人员和边缘劳动力承担更大的财政责任。
篇3
社会工作在近些年来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儿童社会工作。某地区政府特别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不断增加了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推广,加大了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投入,给各个儿童福利院招聘社会工作者,让每个福利院至少有一个负责管理儿童、照顾儿童、教育儿童并教给儿童一些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和社会交流技巧,让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加快福利院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社会工作者。
二、社工介入扮演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儿童福利院,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社工可以在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儿童实际需求之间扮演协调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联合国规定儿童不止具有使自己生命得以存活的权利,而且还有使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权利。国家的儿童保护的法律规定对儿童的各项权利提供保证,这些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等。要使这些基本权利和一些福利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则需要社工扮演这个传达协调者和执行者的角色,来满足儿童的各种需求。
另外社工还需要扮演儿童亲人和老师的角色为儿童提供服务。社工需要照顾福利院儿童的基本起居,保证儿童在福利院能够吃饱、穿暖,生病了有人在身边照顾,保护儿童不受欺负,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社工还必须要照顾到孩子的学习,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不能落下学校的进度,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也要交孩子们一些必要的社会生活和与人交际的技能,让福利院的孩子更好的完成社会化,加快孩子融入社会的进程。
三、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的必要性
人一生中早期的社会化在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评估方式,情感方式形成中期重要的作用。就像扣扣子似的,如果第一颗扣错了那剩下的就全都错了。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个体的人格一旦在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除非后期生活中发生什么重大的变故,负责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儿童社会化恰恰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人类社会化的诸多理论认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众所周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后期的性格等方面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而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失去父母或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在年龄很小时就失去的家庭失去了父母,进入福利院这与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有个完整家庭的同龄孩子生活的环境具有重大差距。因此福利院的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只是与同龄群体里的孩子的沟通交流。这时候社工就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他们可以替代孩子的父母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帮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伴随孩子一生的社会道德标准,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另外孩子与同龄群体间不免会发生一些小矛盾,帮他们调解,教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与有父母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相比会比较自卑,他们遇到事可能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法处理,用错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时候社工的引导教育就必不可少了。
四、社会工作介入对福利院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工介入对福利院孩子成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社工介入儿童福利院可以加强孩子的养护质量,更好的教育他们,提高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以拥有的专业理论为基础,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提供给福利院孤儿以全方位周到的服务。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以及行为控制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有利于孩子们自信心的提升,学习能力的增强,也可以提高寄养家庭养育质量,安抚孩子们的离别情绪。协助寄养家庭的家长教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减小压力,使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其次,社工介入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福利院孩子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呵护,可能会导致孩子情感欠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导致的心理封闭。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社工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方法,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走出自卑,走出封闭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最后,社工介入可以监督和纠正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负面情绪和不合乎规范时,帮他们找到开导自己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避免他们受到焦虑情绪的伤害。
篇4
市政府确定我街道为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单位,这是上级组织对我街道的信任,也是符合我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决策。今天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亲临我街道指导帮助试点工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这次试点工作,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这此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街道试点,探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路子显得很为必要。
⒈开展试点工作是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主体和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其实质就是要探索出一条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⒉开展试点工作是当代农民的迫切需求。年至今,我街道共有亩土地被征用,平均每年被征用和土地达多亩。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大批农民成为了失土农民。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街道已有近万名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而且我市已进入大建设时期,浒山的土地也将进一步被城市建设所征用,失土农民的队伍也将进一步的扩大。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解决失土农民的劳动就业和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必须予以解决。
⒊开展试点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大量土地的征用、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群众今后的生活出路。如果政府不能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各项改革深化过程中将更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和不安定隐患。因此,解决农民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失土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更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各级基层组织要统一思想,正确面对这项工作,以主人翁的态度扎实做好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这项试点工作。
二、明确目标,认真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这次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上级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街道实际,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分割的局面,统筹管理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探索户藉制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失土农民就业和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力争到明年底在我街道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并建立健全劳动和保障制度,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经验。
为认真完成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试点任务,做好农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我街道延伸工作,我们要在认真制订好试点规划,明确组织机构、工作职能、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内容:
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要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凡劳动年龄内的浒山街道的城乡劳动者,都要统一进行登记。其中,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或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要进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对没有就业岗位,离开土地又无其他劳动收入的,进行统一的失业登记,并以此确定社会登记失业率。
⒉建立健全浒山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由街道劳动管理和企业服务中心与浒山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负责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和有关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中心暂配专职人员名,人员由浒山街道办事处和市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组成,不足的面向社会聘用。服务组织的相关业务接受市劳动保障局的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城乡劳动力及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实施就业前及转岗培训,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市场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及劳务派遣活动等各项促进就业工作;负责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录用备案,负责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好特困人员就业援助和外来劳动力动态管理工作。
⒊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人力资源市场及职介所等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使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市场规则、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自主择业。、
⒋逐步完善城乡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及各种限制政策。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均依法进行用工备案登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凡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职工,均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对未能再升学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实施适宜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各类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
⒍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户籍管理上,继续实行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为原则,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并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积极探索并制订进城就业、落户农民的土地使用、流转政策,鼓励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协作等形式,促进土地相对集中,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⒎研究制度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措施。界定人员性质,被审核确定为被征地农民的,允许发放《宁波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失业登记证》,提供失业登记等服务,原则上享受失业职工同等待遇及政府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从事非正规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用地单位吸纳被征地农民。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就业援助基金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由当地财政、征地安置费提成和个人负担三部分组成,具体政策另行制订。版权所有
三、精心部署,全面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措施
按照慈政办发号文件要求,本次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月×日。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⒈研究制度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乡镇延伸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
⒉建立组织机构。成立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⒊拟定试点工作经费概算并报市人民政府,要求拟定的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目前这一阶段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月×日。具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⒈组织召开由各层次有关人员参加的各种座谈会,广泛征求试点意见,集思广益。
⒉落实试点工作办公场所和办事人员,办事人员不少于人,其中街道办事处抽调人,就业管理处抽调不少于人,以街道出面向社会招聘人。
⒊组织挑选责任性强,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各村、社区、居委试点工作联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
⒋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部署试点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明年月底。此阶段是整个试点工作的关键阶段,具体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做好调查摸底,时间从×月×日至明年×月×日,完成五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好项目详细、科学合理、并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和各种统计汇总分析表。二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参加试点调查的人员明确调查政策、内容及具体操作办法。三是组织相关人员向有经验的地区考察取经。四是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核实登记工作,有条件的可建立窗口化服务登记,并把有关采集的数据计入电脑计算机。五是统计分析,广泛听取意见。收集调查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分类,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分析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个层次是制定政策措施,时间从××××年×月×日至月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及统计分析资源,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依据上级要求和我市工作方案,制订相关的政策建议措施,报市研究审批。
第三个层次为具体实转阶段,时间从××××年×月×日至月底,重点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失业率统计方法并轨,实行现行和综合统计失业率二种方法统计。三是培训城乡失业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就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多种内容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训。四是积极指导、促进城乡失业人员就业,增加失业人员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五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用工,保障劳动者权益。六是研究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及农保逐步并轨的政策。七是逐步取消现有限止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第四个阶段是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从××××年×月×日至×月×日。通过试点,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对照上级要求查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在试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通报表彰。
根据上述提出的试点工作任务和四大阶段的工作安排,近期,我们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⒈抓紧试点启动工作。为认真做好这次试点工作,街道和劳动局已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挂帅的试点工作领导下组,同时要召开好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分工,专题研究试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今天会议后,各村、社区和有关所属部门也要及时传达今天会议精神,转发有关试点文件,并要通过会议、新闻媒介、文件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⒉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确保试点有序进行。我街道的试点工作,必须坚持在市府的领导下、在劳动保障业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为使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要层层建立试点工作责任制,将试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街道各部门及村、居委、社区和村民小组。各基层组织要选拨责任性强、有工作能力的同志为试点联络员,形成试点工作网络。二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试点工作的信息和进展情况,保持上下信息畅通。
篇5
[关键词]土地流转制度;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48
土地流转制度可以说是以当代土地的利用率,土地产出的价值低下等为考虑条件,制定的新土地利用相关制度。但是土地流转以后在农村的流动人口相关保障功能方面结合传统保障功能替代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以城乡统筹角度论证相关人员社保制度构建重要意义与合理性。城乡统筹社会结构倡导城乡间待遇的公平性,城乡统筹产业结构可以说为相关人等社保需求进行满足,城乡统筹劳动力的市场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平衡流动供给相关制度。
1 土地流转制度下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我国就该问题曾颁布过一台相关法令《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有明确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的经营权的流转市场,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农民可以通过转包、互换、出租、转让与股份合作这些形式合理规模经营[1]。可以想到,在未来几年发展中,土地流转这种形式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前景。但是从古至今,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农民的生存保障一直有赖于土地。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秉承传统集体的经济体制,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制度体系下,土地包揽了农民就业、伤病养老与生活福利等方面的内容。家庭承包实行责任制后,土地在农民生活保障方面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农民失业保障与社会稳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结合土地现实保障的功能,因为工业化压力与当时实情约束,大部分农民都享受不到社保待遇。这其中国家也尝试过试点工作,但是在贯彻落实上却出现了大问题,基于这种原因,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与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那么未来一段日子中,伴随土地流转的制度确立,土地逐渐流向主要务农人员,而务工人员像农民工一类则没有了土地。所以,我们国家社保要靠新制度与内容来保障。同一时间,农村社保体系缺失,拖慢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很多农民即使已经进城务工,也仍留有土地,将土地视为生活退路来看待。这样就使小农经营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迈步相对迟缓,造成农村经济始终停滞不前的现象。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作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相关人员当务之急的任务[2]。
2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稳步向前迈进,大批没有土地、又难于就业的农民,同一时间老龄化问题也摆在眼前。农民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增多,农村需要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社保制度为农民生活安全提供保障。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1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国家社保制度二元构造的前提
我们国家现如今的社保制度与现状是这样的:城乡发展的不够均衡使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社保资金欠缺,覆盖面又十分狭窄,保障水平不高,社会化改革不彻底,基于二元经济的结构为基础的我国社保二元结构也比较明显:首先,社保覆盖城乡相差悬殊。我们国家社保体系构建是以城市角度出发的,资金也理所当然的划分给了城市。市民不单有稳定制度做基础,社保水平也比农民高出很多。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仍然在起始阶段停滞不前,养老、医疗、生育等也还在萌芽阶段,有很大一部分数量的农民连最基本的救助都得不到。其次,从社保支出量角度看,我们国家社保城乡相差的更为悬殊。这种城乡区分的二元社保制度,对社保制度公平性有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2.2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可有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
乡镇企业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乡镇企业工人多数由本地农民组成,农民既务工又务农的现状使其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对于乡村环境与耕地威胁性很大,根治这种现象的关键所在就是让乡镇企业的职工都步入社保队伍当中[3]。乡镇与城市企业员工都被划分到二、三产业的范围内,他们在风险结构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城市企业员工不会再对土地进行经营,年老或者生病以后有可能再也没有生活来源,和市场经济相互匹配,员工会面临失业、工伤或者职业病等风险。另外,农民对于他们的土地总是恋恋不舍,原因是土地对生活的保障功能目前还是其他内容替代不了的。所以,只能通过统筹城乡社保制度,把乡镇企业员工划分到社会保障相关体系当中来,才是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民集中于小城镇,农村向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方向迈进。
3 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
我们国家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现状的必然要求。所以,该体系具有独立特征,必须通过现今社会保障的视野,结合当代国情与经济发展步伐向前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主要把它划分为两点:首先基于当前经济条件,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和设计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逐步拓宽。其次经济社会大幅度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向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方向迈进是建设体系的大方向。现如今,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相关制度,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下面两点入手:
3.1 普及基本保障相关制度
基本保障的发起者是政府,在全国推广统筹计划,兑现公平原则。基本保障可以说是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城乡民众基本保障要经过科学设计,保障线、给付标准与保障资格的合理确立。为优化制度实践效率与接济贫困家庭,可尝试使用国际通用家庭普查的制度。
3.2 组建永久可自主转移个人账户
伴随现代化经济确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统一劳动力的市场是未来发展的大前提。为推动劳动力城乡、部门与地区自由流动,确保社保关系全国内可以自由转移,各项社保制度连接紧密,建立相关个人账户是势在必行的。现如今,城市企业员工在养老与医疗保险当中开始推行个人账户方式,较小城镇和农村暂时还没有开通。个人由农村步入城市,或者由城市步入农村,个人账户内积累的保险金可以实现轻松转移。预计未来社保统筹资金统一了,个人账户方式也统一了,并且在全国能流通自如了,社会保障工作才会真正容易做。
3.3 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相关网络系统
通过上面提到的个人账户办法,应当结合先进网络技术,建立全国普及的相关技术系统,把所有人员社保金缴纳、支付、服务、记录与查询等一一输入到计算机的系统当中,尽量使全国信息互通有无方便快捷,最大化的运用当代先进技术,这样才可以准确处理社会保险的关系区域内转移与后续工作完成,满足农民工高频率、大批量的流动特点,确保农民工能连续顺利缴费。
4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现如今我们国家各政府财政支付的能力与老龄化现状与压力,在农村贯彻普惠政策作为基本养老模式,这是有很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可以说,这也是当代实现我们国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突破口。另外,还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制度等,为农村社保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岭,王姣.新农村土地资产经营筹资模式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2006:3.
[2]穆怀中,沈毅. 中国农民养老生命周期补偿理论及补偿水平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2(4).
[3]穆怀中,陈曦. 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 经济学家,2014(9):33-40.
[4] 朱善利.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逻辑[J].中国市场,2013(2).
[5]李娟. 浅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J].中国市场,2013(10).
[6]陆梦飞. 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J].中国市场,2014(7).
篇6
平安,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有了平安,千家万户能够团圆;没有了平安,不知有多少人会失去宝贵的生命。谁是平安的代言人,那便是——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一直为我们保平安的交警。
一开始,我对交警的印象并不好:他们冷酷无情,动不动就给司机开一张罚单,总是要给司机扣分,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在一件事后,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十分惭愧。
记得有一次下雪天,“啊,终于放学了,可以好好玩雪了,哈哈!”我高兴地欢呼道。但是这种好心情马上便被寒冷侵蚀得一干二净。我急不可待地钻进爸爸的车里,才觉得裹得像粽子的身体暖和了一点。这时,爸爸打开了收音机,我们听着悠扬的音乐,带着轻松的好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
但是,没过多久,便堵车了。我真是太郁闷了!刚刚变得轻松的心情,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拍得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哎,要等很长时间喽!”看着这么长的车队,我真是又恼火又无奈,我趴在玻璃窗边,东张西望起来。
在密密麻麻的车辆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交警。这是一位女交警,皮肤黝黑,大概是被太阳晒的吧。我不禁有点幸灾乐祸。过了好久,眼看就要轮到我们过马路了。但是不巧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位老太太,刚刚走到马路的中间,红灯就亮了,但是老太太还没走完呐,怎么办?如果让我们先走的话,老太太一人在疾驰的车辆间也太不安全了。所以还是让老人先过去比较好,但是我一直对交警没有好感,不知这位交警会不会这么做。只见那交警像是没有考虑似的,在那绿灯亮起的一刹那,摆出一个停的手势,走到老太太身边,不顾一些赶时间的司机的阻挠,把老太太一步一步地扶到了路的对面。就在我为交警赞扬的同时,也为那些司机感到羞耻,难道他们就不愿挤出他们的一点“宝贵”时间,去换一位老人的生命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