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范文

时间:2023-03-31 13: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复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语文复习

篇1

【关键词】高三语文;高考复习;高效课堂

高三年级直接面对高考,如何应对新的高考要求,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校,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的期待,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能取得好的语文成绩,课堂无疑是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无数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即课堂

语文新课改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谓“素养”,我的理解是素质与修养并重。高中三年应切实有效的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进行教育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部结构,高考指挥的方向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兼容并包,这提示我们语文课应是“大语文”,语文应多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灵活运用教材,让语文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近语文。进入高三年级复习阶段,我们更应把自己的语文教学和社会、时事、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才能更有效的应对开放性的高考。所以,我们在制定应考策略时应把社会、生活、人生涵盖在内。脱离了社会、人生、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失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

二、精心计划,认真备考

高三语文复习,内容繁多而复杂,但老师一定要做到系统而有条理,不能让复习工作漫无边际,甚至“打到哪儿算哪儿”,精心计划,认真备考是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要精研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考纲,熟悉高考题型,明确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脉络。只有清楚把握高考命题走势,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朝着目标前行的航船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不研究高考题和考纲,复习就很可能陷入迷茫和误区之中。

其次,精选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市面上资料和试题品种多样,参差不齐,选择最贴近高考命题脉搏和最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应对各种资料认真对照,仔细甄别,慎重选取,须知滥用资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害无益。

其三,做好计划,精心安排。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了然于胸,根据难易程度、学生现有水平、赋分情况做到统筹兼顾,学年之初就要安排好复习进度且力求精细。

三、求精务实,追求高效

承上所述,高三复习应精选资料和模拟试卷,教学过程也务求精细,课前教师精心选择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精心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讲和练一定要注意结合,不求务多,但求实在高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知识真正能转化为学生能实际运用的能力,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虽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引领作用绝不可在高三复习课堂活动中降低,只有教师真正对课程标准做好深入研究,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精心于教坛艺术,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达到高效的目标。

四、注重短、平、快,归纳整合

复习要注重系统性,是就高考试卷构成的几大模块而言,在各在模块之内有很多个子系统,子系统由无数个知识点构成,这些细化的知识点,就是构成我们每一节课的要素所在。我们的课堂切忌心浮气躁,特别是一轮复习阶段,务求全面顾及,不留盲点,注重短、平、快,各个击破。小的知识点能在一堂课内训练到位的就绝不用两堂课,学生掌握了的就不再纠缠。知识和练习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握和理解为准,专题训练试卷、模拟试卷的讲评应及时快捷。每复习完一个模块之后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学生零散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为有机整体,形成应试能力,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十年一剑,“磨”字上下功夫

高三下学期,基本知识点的复习与系统归纳渐近尾声,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已形成系统。离高考百日左右,这一时期学生对考题重难点,试卷结构,试题类型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十年一剑,剑形已铸就,到了磨砺锋刃之际,宝剑利钝与否,全看这一时期的方法与火候的把握。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一时期,教师更要关注高考动向,利用好历年高考真题和复习模拟试卷,在各个高频考点上下足功夫,狠抓重点,强化训练,稳定学生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规范学生答题,合理分配时间,增加学生隐性得分点的得分能力,使学生能在临战之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师生协力,贵在用心

高三复习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教师的用心耕耘,主要还在于学生自身努力,只有师生共同配合,积极互动,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能否全力参与,积极投入,和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艺术甚至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时间意识和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解决学习、生活上更多的困惑和苦恼。

综上所述,进入高三年级,工作复杂而系统,教师应切实做好科学规划,注重全局,夯实基础,求精务实,追求高效,不断在教学中磨砺提升学生能力,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师生同心协力,方能在高考这一方天地里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石伟.目标与时间管理

篇2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想法:第一轮复习时回归教材是最轻松了。其实他们从骨子里没有认识到教材回归的重要性,回归变成一种简单的“回放”:完全依赖课件,一堂课将上百张的PPT展示完了就算完成对本篇课本的复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看,机械地记,书本其实被打入了“冷宫”,教材的资源根本就没有挖掘出来。另外一些教师把教材的回归当做“鸡肋”。他们也清楚回归教材不仅仅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他们搜集试题、整理资料、归纳要点的工作明显做得不够,不能提高课本习题的复习价值,也不能拓宽教材的既有内涵,不能使教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有一些教师过于强调教材的作用,把教材当做“教主”,总是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与资料中的题型对照,强调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致使一学期中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用来回归课本,涉及文言文的时候还逐字逐句的翻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塞给学生。结果学生只是成了一台储存知识的机器。多数学生不会活用教材,不能举一反三,翻开教材好像什么都懂,动手做题时却没了思路。

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回归教材都有轻视之感,他们认为花时间看教材根本就没有什么收获,纯粹是浪费时间。台上老师声嘶力竭,台下学生“不给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归课本复习还不如利用时间去做做“高考仿真题”类的东西。听课“不给力”,其实就是对教材的漠视。这势必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框架不完整,书本的知识体系不清晰,回答问题片面,整体能力缺乏,无法及时将知识点迁移到题目。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花太多工夫在课本上不值得,因为语文高考很少直接将课本内容作为考题。因而他们除了死记硬背一些名篇名句外,根本不愿意用心去复习课本知识,课本所提供的很好的例习题完全被忽视,他们只是离开课本大谈解题技巧和方法。结果真的遇上难度较高的题目,就无法审题,无法合理分配做题时间,无法组织语言表述。

复习课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课堂,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大减,甚至个别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机械的复习课堂,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强化记忆,复习效率低,复习效果差。一堂课下来后,除了疲惫不堪,大家内心都是空落落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教材是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复习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要和教材开展积极的对话,重力强调课文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材是个例子,要回归语文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近年来,高考对课本的依托越来越明显。如默写6分均出自考纲中规定的必背篇目,来自课本,可以看出对课本的重视。再看文言文阅读考点的设置。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2年语文福建高考第2小题)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其字词均出自课本。“杳”字:七年级下册《送灵澈上人》“杳杳钟声晚”;《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干”字,《过小孤山大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延”字,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必修3《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履”字,八年级上册《观潮》“如履平地”,《论语·泰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文言文试题与教材联系是密切的。

二、革新教学方式

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同样的内容重复两次甚至多次,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复习课本的兴趣。

1.开展适当的语文竞赛活动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堂,经常会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语文课“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我们将一种竞争机制偶尔引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魅力四射。

课堂竞赛活动有很多,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的诵读比赛,高考规定篇目的背诵、默写比赛,文言文复习比赛。像文言文复习比赛,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给某篇课文的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归纳越系统,思维越严密的为胜者。在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相对系统化,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

2.用故事激发兴趣

语文课应该是洋溢一种独特的迷人氛围和魅力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吃透教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研究、了解很多和作品有关联的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复习课文的有机信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比如复习《鸿门宴》,我们完全可以和《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知识点穿插在一起。“此吾之子房也!”“子真吾之樊哙也!”三国的谋士和勇士有很多的看点;刘邦赴鸿门宴,刘备也赴鸿门宴;项羽有四面楚歌,吕蒙用的也不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魏延舞剑意在刘璋……学生困倦时,不妨用一两个小故事来驱散他们的疲劳。如复习语言题谐音时,我就用网上时兴的“阅卷不悦”来给他们开心一笑:“考试给学生扣分是违法的,刑法规定:利用他人无知造成他人损失的行为就是欺诈罪!”“寒假作业,其实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阅读不悦!”讲到理解语义双关时,“我不敢娶”的故事更是让学生一扫第四节课的疲劳。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考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急中生“智”,忙在考卷末尾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阅后,提笔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

穿插小故事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的疲惫,消除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3.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空间

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有一种“惯习”,喜欢将一个问题讲透;喜欢直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喜欢把一个词的意思讲得很明白;喜欢将答案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喜欢学生很听话的记住某些自认为的“标准答案”。认为自己这样就可以很好体现了教师的真实水平。其实,喜欢“讲透”的教师恰好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和张扬,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说:“教育者不宜将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尊重学生,只扮演教练或导演角色。复习课堂,同样应该要有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学生思维;多给学生探究、活动和体验的机会。如文言单元的复习,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可以先给学生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明获取这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

篇3

因此,语文老师,高三的语文老师我们不必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学语文,其实最该思考的是我们自己能否在最少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请我的同行别误会,首先我没这个本事,但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是同行都认可的。在北京专家董晓平老师指导我校青年教师李彦佳和李尊志两位老师讲课后,他评价说,我们不必抱怨,抛开晨读时间不说,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能有70%的课能像今天这样,那语文成绩就错不了。两位老师的课给我很大触动,董老师的话也让我反思良多,我想至少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一、三回归:回归考纲,回归考题,回归教材

1.回归考纲,认清考纲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有数,心中有“纲”,当然首先需师心中先有“纲”,从宏观上让学生知道考什么,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2.回归真题,考前不能猜题押宝。高考命题难度降低,将使用新课标卷容易的那套,学生手里的题,我们没必要让学生都做,我们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意见,我们老师应该有这个自信,学生不愿多做题,现在最在乎的分数,因此,在高考真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筛选。这样省学生的时间,减少浪费。

3.回归教材,教材老师熟,学生熟,换新角度,能增加学生自信心。现在,高三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已经远不如高一和高二的时候,高考古诗文部分的得分情况直接取决于学生对教材中古诗文的掌握情况,尽管现在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但很多是快餐文化,而且,学生即使知道了,很多时候也未必就有深刻的认识,而教材却不同,教师是领着学生认真研读过的,因此,学生常在作文中用到教材中的材料,这是学生最普遍的情况。我们教师加以点拨,有时可以推陈出新,这样耗时少,很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012年北京高考卷的一组数字相信同行们还记得:古诗文默写得8分、7分和4分的考生语文平均分别为108分、100.8分和88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教师讲题要少而精

盲目求快,有时没有实质意义,自己以为学生会了,其实不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单纯追求答案正误,鼓励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诵读、交流和讨论。

1.少而精的讲题让我想起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陈国森,现在想来,陈老师的有些课确实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急于公布答案,善于调动学生,善于表扬学生。其实我们也有一个题讲两个小时的本事,只是自己有时还不够自信,这样讲学生会不会接受。

2.我们在讲题的时候尤其还要注意“备学生”,我们要注意学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可“想当然”。

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好的秘诀之一在于多参与

学生学习参与越多越深入就会越好。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除了让学生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要让学生自己做习题,而且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遇到问题要让学生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改正错误。要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想通、想透,找出规律,进一步升华,语文这一科需要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在感受中陶冶,在陶冶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它是渐进的过程,要想扭转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就感。为此,我说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万事皆一理,隔行不隔山。

作为老师应该想到后两个层次的需要,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班级有稳定的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而我们老师就可以在班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在同学心目中有地位、有威信、受尊重和得到周围人的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环境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班级学生做有成就感的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那么如何给高三学生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呢?

道理很简单,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参与的让学生参与,想想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为什么有时上学他不愿家长接送,原因就是他有独立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他要体会自己能做事的成就感。总之,老师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就必然喜欢语文课。

篇4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不仅谈不上是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责质教育,也不是能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有效应试教育,而是地地道道的“伪应试教育”。

1 考试泛滥成灾,“模拟”劳而无功

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高考复习显然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模拟考试检测知识训练到位情况,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频繁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括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对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频繁的考试是否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培养了理性的应试心态呢?显然也没有。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其结果是技巧、双基不牢。例如写作训练,必须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常见文体、教材积累和综合训练的完美结合,而应试作文讲究的是避实就虚、营造亮点、结构匀称……出发点是方便、取悦于阅卷老师,是重技巧轻基础的一种表现,甚至是对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种误导。整治“过度”考试,是有必要的。

2 注重方法规律,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方法ABCD,步骤一二三四,注意1234,似乎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学生记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规律,即使努力记牢了,在做题的时候就是用不上!想问一个问题: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规律呢?让他们自己看看,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够了吗?解题指导,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深透,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选,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

其次,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才具备讲的价值,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

再次,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的讲,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而要求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我想,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比常见的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失去了用武之地,全部凭借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骤步而已。

所以,我们以前绞尽脑汁构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规律的网络其实只须作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反复而广泛的阅读、写作、积累和训练过程中去。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规范纯正的语感方式,可以示范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过程,而复习的绝大部分时间要给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反思、总结。请注意,这里我强调了反思和总结。也许,我们并不缺少反复练习,但我们的学生绝对缺少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题方式与程序!学生被淹没在解答出题目本身的题海训练中,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被普遍地忽视,题目做得很多,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解类旁通就不难理解了。

3 忽视情感认同,人文关怀缺乏

兴趣、情感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心理规律。放眼高三语文复习实际我们会发现,对上述规律的背叛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教师惯常采用的复习形式有教师系统讲授专题理论知识,教师串讲试卷或习题,学生默读复习资料,死记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还有每周一到两次的高考模拟测试……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缩水为对考试分数、名次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关怀!其实只要是阅读和写作,就一定能有机地渗透兴趣培养、情绪调动、情感体验、人格培养……而这些却大都被老师无情地摒除。兴趣和情感的缺乏,必然使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效率降低,也必将影响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创造,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篇5

【关键词】:趣味 语文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61-01

高三的语文课,因为是复习,因为要高考,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梳理、能力的训练,而忽略情感的培养和激情的激发,致使教学枯燥、冰冷,丧失生机、缺乏趣味。其实,高三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

一、利用生动的故事

故事生动、有趣,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讲诗歌炼字的时候,就用下面的故事引入: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当然,故事也可以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讲成语时,可以适当地讲讲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又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和字形。讲诗歌时,可以穿插作者或创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高三语文课堂上,讲一些简短的故事是很必要的。故事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丰富的哲理性,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气氛,同时还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呢!适时恰当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巧妙的讲解激趣

人们总是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其实,“冷饭”也可“炒”出新滋味,关键看怎样“炒”。把过去讲过的知识换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听了依然会有新鲜的感觉。例如,尧、蛲、铙、挠、饶、娆、骁、绕、侥、这些字的字音学生老是记不准,笔者就把它编成口诀:本字我读yáo,有虫金手náo,女士(食)大叫ráo,马xiāo用绳rào,侥(jiǎo)幸我没要;“尽”字有两种读音,就编成顺口溜:尽jǐn尽量快让管先生早自习,其余读jìn。用这种方法帮助他们记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印象自然也就特别深刻。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想一些有趣的办法记忆。

在讲诗歌语言特点――倒装的形式和改变词性时,我就举方文山歌词中的句子来说明: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的美丽,你眼带笑意;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还举了很多例子。

三、利用学生的真实事例

学生的真实事例富有说服力,对学生启发和感悟都很大。例如,有一天,复习字形,就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件小事导入:前天我在班上的公布栏看到了我们班班费开支一览表,其中,有一项是:缕子:8元,请问同学们,这“缕子”是什么呀?教室里就泛起了阵阵笑声,有个学生甚至到公布栏去看。我接着解释:“缕”字是“纟”旁,从线,如细针密缕,千丝万缕等,“篓”字从“竹”,篓子最早是竹子编的,现在依旧有很多竹编篓子,所以同学们书写汉字时一定要注意字形的规范……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学生的练习、作业、试卷、作文都是鲜活的例子,适当地借用,分析、点评,都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的表扬、肯定,可以说说他们的具体事迹,以树立榜样。用学生的真实事例,一定要多肯定,免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利用竞赛激趣

积极参与,乐于实践,勇于竞争,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无强烈的竞争意识,则是学生有无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开发智慧,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把语基试题、文学常识,古文知识等综合起来制成试卷,在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和“三星智力快车”的形式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展“知识大比拼”、“智力快车”知识竞赛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如讲成语专题时,开展成语对对子,说数字俗语等趣味成语竞赛;在练习时,有的题目较难,就开展抢答赛,看谁最快最准地说出答案。

实践证明,语文复习课,采用竞赛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是语文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五、利用教师自身的才艺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生容易模仿。

我喜欢朗诵、演讲和写作,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偶尔也写写东西。有时候在课前,我会给学生朗诵一些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两个经典的句子。记得有一个午后,我给学生念读一首情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我抒情的朗诵伴随着缓缓流淌的轻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自然深邃又情谊绵绵的境界中,过了一阵,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文课上,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学生交流,有时,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这种熏陶,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语文。

六、利用练习激趣

篇6

步入高三,语文新授课基本结束,主要任务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各类高考题型的专题复习。传统的复习课有两大弊病:一是学生做题多。一开始还有些效果,然而日复一日的练习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渐渐消磨殆尽;二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很累,时间一长就昏昏欲睡,可谓高耗低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早就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究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给复习课插上一双轻灵的翅膀呢?笔者积极实践“活动单导学”模式,使高三语文复习课旧貌换新颜,带来了不少惊喜和收获。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单为媒介,学生主要通过答案比对、尝试评分、失误归类、对策研究、模仿借鉴等多样化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在老师的导引下提升完善,探讨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

“活动单导学”下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合作者、实践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复习“活动”的助学者。通过创设情境、点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动单”设计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学生课堂活动的导航仪,一般由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和课堂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每个“活动单”中一般设计3~4个活动方案。每个活动方案下面还可以有几个子活动。活动过程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各个活动间要有层次性。

四、高三语文复习课应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复习课也不例外。“活动单导学”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复习,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高了,激烈的争论多了,轻松的笑声也有了,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复习课上,学生再也不是被老师牵着线走的“木偶人”,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三)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益

“活动单导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学生的“学”变成课堂的基本特征。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沉闷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的行动,他们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激烈争论,班级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学,有所得。活力高效取代了高耗低效,复习课的效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篇7

一、课本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根据地

大家都知道在高考中绝不能失掉基础分,如字音、成语、名句名篇的默写、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就像不能失掉根据地一样。高考中所考的这些内容大多见于课本,或是在此基础上的适当拓展,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如在复习语音这一考点时,我让学生每天坚持积累一定量的课文字音,特别是针对我们江苏高考的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等,而教师则在第二天的课上有重点地补充讲解,适当延伸。2010年江苏高考中涉及到的字音“六畜兴旺”“叶韵”等,我们学生都通过课本积累过,从而避免了失分。而名句名篇的默写,除了考纲要求的14篇高中和25篇初中必背篇目外,课外名句的积累我们也完全可以借助必修1~5及《论语孟子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课本进行梳理,如高考中出现的“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模考中出现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均出自这些课本,而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也是学生必须通过积累要掌握的,如模考中出现的“见”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就可见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式“无乃……与”就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可见,在一轮复习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本,学生完全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应对各种考试。

二、课本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战场

高考对学生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文言文、诗歌鉴赏还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在高考这一战中的胜败。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因为我们除了必修1-5,还有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现代散文阅读》《短篇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这些就是考点设计的参考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一轮复习中充分利用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复习诗歌鉴赏时,我就让学生拿出《唐诗宋词》重新朗读、领悟、分析,然后根据常考的题型设计问题,如在复颀的《送魏万之京》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送别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题目设计紧扣考纲考点的要求,讲析时又补充了一些常见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这两种题型的变式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又阐述了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除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提高分析能力之外,还针对考纲要求教会学生一些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效果显著。所以,我认为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

三、课本是学生运用作文素材的后备保障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为缺乏素材而非常头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写作水平再高的学生如果没有素材也是徒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平时注重多阅读,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那是最好不过了,但是针对一些不善于积累的学生,我们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让它成为我们学生作文素材中的后备力量,在关键时刻加以运用。如《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农村学生素材积累的一个典范,他笔下勤劳质朴,对孩子充满爱的父亲形象不正是我们许多学生父亲的一个缩影?更何况它的排比运用得如此恰当,语言如此优美!又如的《母亲》、李密的《陈情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亲情类文章素材的典范;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老舍的《想北平》等无论是其中对景的描写还是情感的流露,我们学生都可以借鉴,从而成为写作家乡类文章的素材;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当读到他们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时,你是不是想到了2010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由此可见,在一轮全面复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充分积累素材,经过自己的巧妙加工而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

篇8

一、指导思想

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强化训练,增强信心,进入状态。第三轮复习是综合模拟阶段。这一阶段是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全面提升的阶段。考生应对自己通过做题表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上的薄弱点进行及时的弥补。这一阶段的各种题型集中在试卷上,考生们可通过模拟训练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做题速度要加快,心理素质要稳定,这样应试技能才会有较大提高。

二、具体措施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

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这些都属于识记能力层次。前两轮复习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容易出现记不准、记不牢的情况,这就需要考生“学而时习之”。第三轮复习时间紧张,不可能拿出太多时间来重新识记,考生可把以往记忆的东西强化一下,以便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出来。

病句辨析修改及标点符号应用,这两块内容在前两轮复习的时候考生应该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一些规律性、条理性的总结,现在考生可以重新梳理一遍加以强化。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等都要掌握,如问号运用时的几个注意事项:选择问句、倒装问句、非疑问句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遇到具体题目时迅速归类,即可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语言表达部分,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句子等,不仅仅要注意复习理论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实际训练。事实表明,只有做的题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做题感觉。光看不动手,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看起来不难,但是由于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强,就会出现得不到满分的现象。如果考生现在才注意到这个问题,仍是可以弥补的。

2.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前几题都是选择题。实词的意义,文段内容的理解,对于久经考验的高三考生来说,不算太难;而文言虚词的比较选择失分较多,原因在于考生不能把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与现在的考题有机联系起来。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一定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诗歌鉴赏要落到细处。比如对诗歌的整体鉴赏,笔者归纳了一个答题模式:本作品是一首(内容)(诗、词、曲),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整体感知(风格)。事实证明,用这个模式答题是行之有效的。另外,这一时期,考生还要继续强化对一些鉴赏术语的记忆和应用。

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训练仍以近年来的高考真题为主,不盲目求新。考生要力求通过这些典范试题的训练,重点培养自己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要用高考典型题领路,然后选择此类文本、题目进行训练,加以强化巩固。

4.写作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特别强调“三真”: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新课标写作有三个关键词:自由写作、自主写作、创造性写作。为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在作文训练方面务必注意五点:(1)多写自己的真实生活。(2)加强规范性文体训练。(3)根据题意作文。理清文意,慎重对待。(4)清醒地审视提示语。不要将提示语作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照本宣科,也不要不顾提示语,天马行空。(5)加强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等基本功的训练。作文要做到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畅这三个“基本”,并在其基础上追求亮点。

另外,考生要借鉴几篇成功的范文,培养考场作文意识。将一、二轮复习中写的作文拿出来,对照大纲,升格作文。第一要有“明题意识”,准确审题,巧妙拟题,快速入题,时时扣题。二要有“明晰意识”,层次要清楚,结构要清晰。三要有“明白意识”,语言表达流畅,层次清晰。四要有“明理意识”,道理讲得明确,不偏激,不低俗。五要有“明丽意识”,作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或见解新颖,或形象丰满,或语言亮丽,或构思奇巧。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在内容、语言、体裁上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个性。

5.强化速度训练

速度是高考成功的保证,以往高考时不少考生普遍存在答题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而第三轮复习基本上都是高考模拟试题训练,考生要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科学规划答题时间,提升答题速度,从而保证考试时间和解题速度的一致。

6.做好心理调节

篇9

一、省略句

1.省主语:承前省,蒙后省

例句:(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宾语:动词和介词的宾语

例句:具告(之)以事。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省介词:形/动/动词短语+(于/以/乎)+代/名/名词短语,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对象、方式等。

例句:有碑仆(于)道。置之(于)坐上。

4.省谓语(极为少见和考查)

例句:日(行)三四里。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二、判断句

1.看特征标志:……者,……也;……者;……也;……者也;乃,为,即,则,诚,非,

皆,本,是,素,实,信。

2.看陈述句,句末点号应为句号,偶尔有感叹号的情况。

3.翻译是必须要有“是”或“不是”。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梁父即楚将项燕。且相如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信可乐也。若邀此路,诚良策也。其实汉贼也。秦,虎狼之国。刘备,天下枭雄。

4.常见搭配(以下省略号代表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要联系前后文,非词语)

此……也/耳,此则……也,亦……也,斯……也,即……也

是……也,皆……也/者,固……也,必……也。

例句:此亡秦之续耳。此鹳鹤也。粟者,民之所种。此三者,吾之恨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生亦我所欲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斯用兵之效也。是寡人之过也。环滁皆山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固一世之雄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

Ⅰ.何+名/形/动+之有

例句: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夫晋,何餍之有?何后之有?

Ⅱ.疑问代词+动

例句:大王来何操?复驾言兮焉求?乐夫天命复奚疑?彼且奚适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陈述句中

Ⅰ.否定词+名/代+动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莫之夭阏者。莫我肯顾。岁不我与。未之有也。忌不自信。毋吾以也。

Ⅱ.名/代+之+动或名/代+动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我之谓也。此之谓也。敬希见谅。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Ⅲ.唯(惟)+名+是/之+动

例句:唯马首是瞻。惟兄嫂是依。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惟安之求。惟物之应。

(2)介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介词

例句:沛公安在?何以战?不然,籍何以至此?君何以知燕王?嗟尔远道之人胡为来哉?

微斯人,吾谁与归?何由知吾可也?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何如?

②陈述句中

例句:义之与比。一言以蔽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介宾结构后置

特征:形/动/动词短语+于/以/乎+代/名/名词短语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祭以尉首。投以骨。

3.定语后置

(1)形容词后置

①特征:名+之+形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凌万顷之茫然。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2)数量词后置

①特征:名+数词/数量词

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千斤,邑万家。毁祠数百区。

(3)者字结构后置

①特征:名+者字结构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客有吹洞箫者。求人可使报秦者。群臣侍殿上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②特征:名+之+者字结构

例句: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4.主谓倒装

特征:表感叹,谓语(形/动)+(逗号)+主语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富哉,言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固定句式

1.被动句

①特征:为……所+动词,为所+动词……,为+动词,为……+动词,动词+于,见+动词+于……,见+动词,被+动词,受+动词+于……,意义上的被动。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若属皆且为所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天下笑者,何也?而君幸于赵王。见笑于大方之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受制于人。日削月割。兵挫地削。王之蔽,甚矣。

2.陈述句

①特征:无以…… 足以…… 且……且…… 载……载…… 则……则……

例句:无以致千里。足以极视听之娱。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先生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且驰且射。载欣载奔。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感叹句

①特征:何其……也!可谓……哉!直……耳!一何……!何+形!

例句:何其衰也!可谓壮哉!直不百步耳!吏呼一何怒!隐隐何甸甸!

4.一般问句

①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胡/焉/何/曷/奚/恶/安/孰/谁/盍/庸/其/岂/宁/独/顾

②特征

Ⅰ.疑问代词+句末疑问语气词

其/岂……乎/邪?奈何……?无乃……乎/与?奈……何?如(为)之奈何?得无……乎?其几何……?况(于)……乎?如……何?庶几……乎/欤?何……者/何者/何也?

例句: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尔,能奈吾何?为之奈何?无乃尔是过与?如太行王屋何?日食饮得无衰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几何离?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Ⅱ.单独句末疑问语气词构成或不用语气词构成

……乎/与(欤)/哉/也/耶/为?

例句:儿寒乎?欲食乎?死国可乎?壮士!能复饮乎?然乎?可得闻欤?年几何哉?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5.选择问句

①特征:其……?抑……? 其……?其……?其……? 与其……岂若/孰若…… 非……则…… 与……宁……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非死则徙尔。与人刃我,宁自刃。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6.反问句

①特征:顾……哉?独……哉?宁……乎?安……哉/乎/耶?其/岂……哉/乎/耶?不亦……乎?何……也/也哉?何……为?

例句: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今安在哉?又安敢毒耶?岂不痛哉?其孰能讥之乎?不亦乐乎?何可胜道也哉?何辞为?

7.表假设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观 高三 语文 复习效率

高三是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现在普遍反映的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高三语文复习是对学过的大量基础知识的一再牢记巩固,但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仅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渐渐地对语文这门学科感觉到厌烦。学习要讲究效率,高效的复习方法,才能带来更好的复习效果。因此,高三的教师和学生们应该识别并走出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误区,对新课程的课程观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三学生们苦于学的同时,更应该乐于学。

一、新课程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通过推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太过注重知识传授的机械记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态度,提倡多学科综合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基于的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的成长、以学定教。

新课程的课程观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新课程视野下,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 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课程价值观。

(二)课程文化观:科教与人文的结合。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人文主义,应该是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 最终达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协调统一、浑然一体[1]。

(三)课程生态观:回归现实生活。学习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突破学科的束缚,回归生活,避免学生一味读书,缺乏生活常识。

(四)课程实施观:教学相长。新课程背景下,应该营造一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环境。

二、高三语文复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偏爱“题海” 战术,学习任务重

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偏爱“题海”战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牢记正确答案,寄希望于考试中的撞车现象的发生[2]。这样的复习方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减少了学生看书的时间,让学生只是盲目地做题,并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短时间的强效记忆也并不是很牢靠。

(二)重视复习资料,对教材的重视不够

高三的复习过程中,会有很多资料需要学习,历届的高考真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试卷结构,熟悉考试模式,但太过依赖真题、密卷之类的命中率,而忽视教材内容的学习,是常见的教学复习的误区,高考试题都是源于教材的,不能本末倒置。

(三)多媒体教学下,学生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分发展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过分地依赖课件,忽略教材内容,会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熟记,忽略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在语言类学习中很重要,在高考中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分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容易将复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识记上,轻视阅读与作文的训练,。可能是由于一些生僻的基础知识题目比较难,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容易产生明显的效果,而阅读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三、新课程视野下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效率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广泛阅读、乐于求知的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自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会更愿意学,学起来会更有效率。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关注一些时事热点,将课程知识和课下的收获结合,知识面更丰富,视野也更广阔。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做一张试卷与做十张试卷效果是一样的[3]。可见题海战术是不够科学的,掌握解题方法比做海量的试题更有效,要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材为主,复习资料为辅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复习资料只是起辅助作用,高考试题源于教材,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应该是学生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教师对复习资料的把握应该要适当,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复习资料进行学习。但也不能忽视复习资料的重要性,复习资料能弥补教材内容的缺陷,毕竟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每年都会出来一些新的题型和考点,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题型和考试重点,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够更有效。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3],不能太依赖参考答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以开设阅读和写作训练课程,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能积累更多的知识。

(四)给学生心理减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现在经常会出现有高三的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压力太大不能正常参加高考的新闻。高三的学习很重要,时间很紧张,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容易在行动和语言上给学生心理暗示,让他们时刻想着高考的重要性,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成长,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高三语文的复习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少给学生心理暗示,还需要注意合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考,帮助学生减缓心理压力。

四、结束语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学习效率成了教学过程中探索的热点话题。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实施,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的教学。语文复习的过程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不像学习新事物那样让人有新鲜感,记记背背过程也比较枯燥,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很紧张,所以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教学上的误区,比如大搞题海战术;重复习资料,轻教材;不注重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容易给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是教学质量不高。所以,本文主要是结合新课程的一些理念,给出了上述的一些教学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吴江, 张秀阁. 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观[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08):258-259.

[2] 梁宝漳. 浅析如何走出高三语文教学误区提高效率[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12(18):149-149.

[3] 崔自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 学周刊, 2016,13,(10):324-328.

[4] 侯红强.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效率[J]. 学周刊, 2012,17(14):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