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灯光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凿壁偷光材料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常用“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题目
1.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匡衡怎样的心情?写在泡泡框中。(2分)
2.根据故事内容写出成语“凿壁偷光”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3分)
凿壁偷光答案
1、匡衡十分惊喜。(意思对即可。2分)
篇2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意”是诗人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即指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外,大多数诗歌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读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要抓住意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意象进行组合并加以想象,构成整体意象;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把握作品的意象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必须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遭遇等内容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很有帮助。
把握意象还应通过联想诗人的想象活动并对其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如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会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首诗意象的核心是一只不停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时所有的想象活动都是围绕“鸟”这一意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总之,理解诗歌的意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意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语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因而诗歌的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诗人所选择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诗人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如流沙河的名篇《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化用《诗经》的典故,“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又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如《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从视觉与听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的描写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鉴于诗歌语言的以上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
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从字面上较容易把握,但要想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诗人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三、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这主要通过诗歌的意象来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内涵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意象,使人体会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本期参考答案
《文学类阅读之诗歌》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阅读训练四:
1.“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别有一番复杂的韵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韵,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而“黑蝶与白蝶”用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吻”字形象生动,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2.“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加之“弄”字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诗人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3.诗人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慨叹生命的深沉,而在重复的咏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阅读训练一
美丽的夜雨
林达贤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迸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子亮了起来
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找出几句赏析其美妙之处(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阅读训练二
星 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选自《侨声报・星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简析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选自《艾青精选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的开头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2.找出诗中一处动静结合的语句及一处运用比喻方法的句子,并赏析其妙处。
3.理解“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的深刻含义。
阅读训练四
航
辛 迪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问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这首诗第一节的语言特色。
2.试分析这首诗第二节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
3.诗中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篇3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4分)看拼音,写字、词
zàn
hūn
qiǎng
shū
________时
________倒
________救
________菜
2.
(6分)我能写词语。
zhàn
yì
xiāo
yān
è
hào
dà
sǎo
lán
zi
qínɡ
y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7分)在《再见了,亲人》下面两段话中的括号内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仔细体会准确使用这些词语的重要性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________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________了三天三夜。是您________全村妇女,________打糕,________炮火,________硝烟,________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4.
(6分)巧填关联词
①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________说着祝福的话语,________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迎面的人洒去。
②啊,水罐里________装满了春水,装满了笑声和叫喊声,________装满了第一抹晨光和朝霞。
③每个人________从头到脚全身湿透,________个个兴高采烈,处处欢声笑语。
5.
(8分)选字组词
(刚
钢)强________
难(到
道)________
(曾
成)经________
昏(到
倒)________
友(谊
宜)________
(奇
崎)岖________
捣米(摇
谣)________
(再
在)见________
6.
(8分)说说每组字的区别,再组成词语
汉________
汗________
尊________
遵________
寨________
赛________
买________
卖________
7.
(6分)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________的温暖
________地等待
________的情谊
________地痛哭
________的代价
________地靠近
8.
(10分)辨字组词
思________
妻________
祥________ 矫________
骄________
腮________
凄________
样________
侨________
桥________
9.
(4分)查字典填空
“嫂”字是___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第三笔的笔画是________。
10.
(2分)下面“顾”字意思相同的(
)
①顾名思义②顾全大局
③三顾茅庐
④左顾右盼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④
11.
(2分)选出正确答案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句话表达了志愿军的情感是(
)
A
.
热爱祖国之情
B
.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誊恋之情
C
.
志愿军战士互相不忍分别之情
12.
(3分)给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写序号)
捣:①砸,舂
②打搅,扰乱
③冲,攻打
①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喝个《捣米谣》吧!________
②晨读时,老师不在教室,有个别学生在捣乱。________
③公安战士捣毁了恶势力的一个又一个窝点。________
13.
(2分)选出正确答案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母亲为了照顾我,没有精力侍弄那些花。
B
.
自从我病了以后,母亲不爱花了。
C
.
那些花太娇嫩,母亲没有能力照顾好它们。
14.
(5分)缩写下面的句子
①一颗罪恶的炮弹炸断了你的双腿。
②一条清澈的小河出现在我的面前。
③小金花在体育馆里等待着妈妈。
15.
(2分)解释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带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________
②您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________
16.
(4分)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句式,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A.疑问句
B.
反问句
C.
设问句
①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________
②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________
③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________
④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________
17.
(3分)选词填空
战争
战役
战斗
①这里刚进行过一场激烈的________。
②________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
③在抗美援朝的每次大的________中,都有无数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8.
(5分)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一定不会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②这里的景色叫我流连忘返。
19.
(2分)补充成语
兵荒马________
情深________
20.
(2分)填一填。
高山上敲鼓------________
狗咬吕洞宾------
________
21.
(3分)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空格中。
支持
支撑
支援
①靠人民的无私________,我们赢得了的伟大胜利。
②您这么大年纪能________得住吗?
③细细的生竹竿怎么________住那么多重物的?
22.
(2分)正确的一项是(
)
青海湖水________如此湛蓝,________湖面高出海平面3197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6%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________湖水晶莹明澈。
A
.
如果
就
所以
B
.
所以
因为
因而
C
.
之所以
是因为
所以
23.
(5分)读句子,理解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②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7分)
24.
(14分)课内阅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
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争
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
胜利)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选出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
(心血
血汗)________
(慈母
慈祥)________
(战争
战役)________
(打胜
胜利)________
(2)这一段文字讲述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3)找出短文中表示连续动作的几个词语。
25.
(23分)课外阅读。
一张电影片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扯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子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他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嗓子眼。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龄,不同的是,牵扯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那次,是一位满脸洛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当母亲付过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了。
我将手里捏着的一张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谢谢叔叔!”
“没什么。”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帮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________的眼神
________的感情
________的记忆
________的光晕
________的碎影
________的感觉
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的灯光
(2)小男孩仰起头时,为什么“我”的“没有”哽在噪子眼?
(3)“我”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是指什么?
(4)最后,“我”把票给了别人,自己没看成电影,为什么还觉得美好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7分)
24-1、
24-2、
24-3、
25-1、
25-2、
篇4
笋芽 锋利 微弱 茂盛 泥泞
雄伟 应该 而且 约束 搭建
二、 比一比,组成词语。
雷( )摘( )寿( )题( )搭( )
需( )滴( )涛( )提( )塔( )
三、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号。
符合(fú fǔ) 英雄(xióng xóng ) 仍然(rēng réng)
空地 (kōng kòng) 盛水(chéng shèng ) 旗杆(gān gǎn)
四、 补充词语。
灯光 名 古 大作
风光 光 目 从 降
五、 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1.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好像一个大玉盘。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月亮可真美啊!”这句话描写的景色,是( )
A.中秋节之夜 B.除夕之夜 C.国庆之夜
2.下面哪个词语不能填在括号里。“川流不息的( )”
A.人群 B. 汽车 C.小河
3. 那( )的歌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A. 清脆 B.干脆)
4. 题 提
问( ) ( )问 ( )示 ( )目
六、 仿照例句,照样子写句子
1. 例: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多么 多么
2. 例:柳树倒映在河水里。
绿绿的柳树倒映在清清的河水里。
草地上盛开着野花。
七、 按课文原文(原意)填空。
1.( )火( )不( ),春风吹又生。
2.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 )( )( )。
3.春雨姑娘( )( )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 )( )着她,( )( )着她。
4.春风一拂( )( )( ),南燕双归( )( )( )
5.赠人玫瑰,( )( )( )( )。
6.中午,太阳高照,( )( )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 )( ),都清晰地( )( )在眼前。
7.广场四周,彩灯( )( )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 )( )轮廓。
8.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 )的,要( )( )( )( )( )。
八、 经典诵读积累。
1. 连线
众鸟高飞尽 深林人不知 相看两不厌 圆魄上寒空
明月来相照 皆言四海同 孤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2.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序号。
出必告, , 居有常 , ;财物轻 , , 言语忍 , ; ,谏使更,怡吾色, 。
A.亲有过 B.柔吾声 C.反必面 D.业无变
E.怨何生 F.忿自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玲玲长高了
玲玲戴上红领巾了。妈妈很高兴,就在星期日的一个下午,带她去看电影《小铃铛》。
玲玲跟着妈妈上了电车,正好碰到她们认识的售票员张阿姨。张阿姨见了她俩问:“ 玲玲, 今天你跟妈妈上哪儿去呀?” 玲玲亲亲热热地回答:“ 张阿姨, 我跟妈妈去看电影。”
说完,玲玲就朝一个空座位坐下。 这时,一个老奶奶上车了,玲玲赶忙起身让了座。
妈妈从口袋里掏出钱,给玲玲买票。张阿姨说:“玲玲还小,不是不用买票吗?”
玲玲两只大眼睛一忽闪,心想:“那是一年前,我个子不高,乘车用不着买票。现在是不是长高啦?”她瞧见那刻有标尺的拉手杆,窜过去一站,还用小手按着头,对准标杆上的尺码,嘿,刚好超出一点儿。于是她亮开嗓门嚷道;“张阿姨,你瞧,我长高了!”说着,玲玲接过妈妈手中的钱,递给了售票员张阿姨。
妈妈笑了,张阿姨笑了,车厢里的乘客都笑了:“玲玲是长高了!”
1.这篇短文共有 段话,主要写了玲玲在车上的三件事:
(1)让座; (2) ; (3) 。
2.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亮开嗓门”的“亮”的意思是( ):
A.发光 B.显露、显示 C.使声音响亮
(2)售票员张阿姨说:“玲玲还小,不是不用买票吗?”意思是说( )
A.玲玲不用买票。 B.玲玲应当买票。
(3)妈妈、张阿姨和乘客们都笑着说“玲玲是长高了”的意思是( )
A.玲玲长大了。
B.玲玲个子比过去高了。
C.玲玲懂事了,成长了。
第三部分:写话
请认真读要求,根据要求写话,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看谁写得最棒!
“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在我们的眼中,家乡是个好地方。有迷人的风光,有丰富的物产,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你眼中的家乡向我们介绍一下吧,比一比谁写得好。
附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10分,每词1分)
笋芽 锋利 微弱 茂盛 泥泞 雄伟 应该 而且 约束 搭建
二、10分,每词1分。
三、6分
四、12分(每字1分)
五、共10分,1、2、3小题各2分,4小题,每空1分。
六、7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3分。
七、19分,每2字1分。
八、7分,每条线1分,每两空1分。
篇5
一、在课题处设问求疑
题目是课文的关键之处,它好像文章的眼睛,对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是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人、事的线索,有的是主要事件的时间、地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进行设问:“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试着提个问题帮助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以及了解写作技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翠鸟》这课,学生提问:“翠鸟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灯光》时学生提出:“这璀璨的灯光下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灯光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课时学生问:“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追寻延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自主地寻找答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学生很快地把握了内容,读懂了课文,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二、在困惑处设问求疑
学生的困惑处,大多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以下称“三点”)要解决“三点”学生必须有自觉攻关的欲望。如果针对这“三点”――不懂之处视而不见,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应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这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的前提。其做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将文中有关的语句投影出来,设计一些辅助问题进行引导:“你读懂了吗?懂了,讲给大家听听;没有懂,请给自己或者别人提个问题。”学生在提问时,教师一边认真听学生的问题,一边点拨、筛选、归纳,并将确定的问题板书出来,在进行阅读。
例如,《穷人》一课中的“她的心跳的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读过句子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设问,必须考虑想知道什么,弄明白什么。有的学生从字面上考虑:“桑娜为什么不知道要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有的学生从文章中心琢磨:“作者写桑娜的内心活动想反应什么?”(心地善良)有的学生则从写作特点上设问:“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经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把握这句话的乃至全篇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特色,从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审视到这位贫穷的妇女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遗孤,那淳朴、善良的形象地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在无疑处设问求疑
我们知道,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次要内容,有的是为了过渡,有的是用来铺垫,有的是用来衬托。两外,文章中有的语句又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问求疑,这对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难忘的启蒙》中的第一段里:“老师在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浅显,不用思考点拨,但是为了后面的内容理解,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你能这这句话中琢磨出什么来,用设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竟然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是怎样在我心灵里播下“美好种子“的?”要我做一个爱祖国、勤勉、正值、诚实的人“的重点语句有哪些?我们怎样品析这些语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将这几个问题渗透于阅读中,边读边想,边体会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会使文学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感受到这位启蒙老师以及作者真挚无私的爱,这种爱将会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永远把它发扬光大。
篇6
“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挑选出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达情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诗眼”往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能拓宽、加深诗的意境,集中表现诗的旨趣。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诗的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但也有一些“诗眼”并无特异之处,例如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其中“伤心”两字并无独特之处,但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诗眼。
我们说的炼字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对“炼字”和“诗眼”的考查,涉及实词和虚词,常见的题型有赏析、辨识、评价、比较等四类。
一、赏析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回答诗词中某个词表露的情感或体现的意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表现的。
这个词往往是“诗眼”,因为诗眼引领着全诗的内容。同学们在赏析时要做的是“验证”,即从各个句子中找出与诗眼相呼应的内容。可以按照自然顺序逐联分析,如例1;也可以按照表现手法的类型进行分析,见例2。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声、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幽”这个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以景写“幽”,诗中“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同时又以动衬“幽”、以声衬“幽”,用“下鹭”“鸣蛙”衬托出环境之清幽。
二、辨识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找出一首诗的诗眼或某一联内炼得最好的字词,并说明理由。
遇到这类题目,特别是要求找出某一联里“炼”的字,一般宜关注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的“咽”和“冷”字。
简述理由时,应首先说明这类词语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然,也有很多诗句不是靠动词取胜,而是以形容词、名词、数词或者虚词的妙用见长,同学们要注意辨析。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浮”和“动”。“浮”字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实际上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字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水势之磅礴。
三、评价类
这类题往往会引用他人对诗词的“诗眼”“炼字”的评价,问你是否同意此说,并要求说明理由。
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是否有明确的评价指向。比如例4的评价指向非常明确,要求同学们分析“系”和“啼”两个字的妙处,答题时如果说这两个字用得不好,恐难得分。例5的评价指向实际上也比较明确,同学们宜顺其意而答之;如果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必须具备充分的理由。
【例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它们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出柳条藤蔓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十分精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果不同意此种说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四、比较类
这类题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是给出两首诗,诗中有相同的词语,要求就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例6)。这时,差异往往体现在意境上。因此,只有深入领悟意境特点,才能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是要求分析诗词中某个特殊用法的词语和一般用法的词语之间的区别(例7)。这时,同学们可以从能否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个角度进行辨析,也可以从营造的意境差异方面加以考虑。
【例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上面两首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的心境不同。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王诗描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更添悲哀。周诗描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灯下苦读而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例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为什么?
篇7
踏入雨巷,沿着逼仄狭长的路径徐徐前行,企盼在络绎的行人中寻觅诗人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那梦一般的凄婉忧郁的女郎却早已飘逝在颓圮的篱墙尽头,永远定格在诗歌的意境里,再也无法回到现实中来了。恍惚间,耳边只响动着纷乱的脚步踩踏在湿漉的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那青石板连绵不断,铺向雨巷深处,两旁的阁楼鳞次栉比,古拙残旧,散发着淡淡的陈味,一路延伸不绝。青石板宛如雨巷的胸膛,光滑、潮湿、凝重,蕴藏着前世今生的沧桑与寂寞。
雨巷的清晨格外岑寂,岑寂里透出阵阵清脆的鸟鸣,偶尔还掺杂着橐橐的脚步声。那声音单调低沉,仿佛带着一股浓重的湿气,敲醒人们迷糊的睡意。行在雨巷深处,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触及的是飞檐高翘的玲珑阁楼,那雕花的窗户迎面敞开,使人忽然参透陆放翁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蕴。雨巷两旁墙体的石灰斑驳、剥落,旧迹新痕累累不绝,像无数抽象的文字,书写不尽或悲或喜的兴亡故事。雨巷幽深,巷中有巷,格局相仿,纵横交错。置身其中,如入迷宫,令人意乱神迷。湿漉的青石板映着清晨的天光,成了一条飘逸灵动的白练,晃人眼目,使人心潮为之起伏。雨巷绵长而曲折,深邃而神秘,它向远处延伸,如一首朦胧诗,韵味浓郁,充满诱惑;又如一轴古拙的书卷,使人在热切的期待中恣意解读,寻觅其中最优雅最动人的意境。
雨巷的黄昏别有一番情味,暗淡的天色编织一条迷蒙的薄纱,罩着雨巷模糊的面孔。细雨毫不歇息地洒落着,在幽深的雨巷里沙沙作响。借着昏黄灯光的映衬,雨帘如游丝般颤动着,仿佛在倾诉无尽的情意。那游丝般颤动的雨帘啊,牵惹人的心绪,随风飘飞得很远很远……撑把小伞踽踽独行,让自己的身影融入夜幕里。雨巷两旁阁楼的灯火渐次闪烁起光芒,雨巷顿时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橘红色的飘带。踏在焕发光彩的青石板上,伴随的脚步声,斜长的身影向雨巷深处移动,清静的雨巷再也不觉寂寞。
雨巷两旁的房屋多为土木建构,墙面写满沧桑,一片片木板紧密偎依,色泽暗淡,烙着历史的印记,仿若一串串展开的竹简,令人百读不厌。家家户户门前另装一扇低矮的柴扉,打开柴扉,步入厅堂,几扇窗户映入眼帘,窗户里层是蓝布白花扎染,外层为雕花窗棂。通过侧门,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那是一方小巧的庭院,庭院藏着绚丽的春色:植几棵树,种几种花,铺上一小片草坪,斑驳的墙壁上攀跃着青翠的爬山虎,绿意盎然。把美好的春光囚禁在深宅小院里,的确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偶尔有几片绿叶,抑或几枝红花却受不了围墙的羁绊,悄悄探出墙头,迎风招展,炫耀院里的春色是何等的绝妙!
雨巷深深,却藏不住昔日的辉煌与光彩,那闻名遐迩的酿酒工场,蓝布白花扎染的传统工艺作坊毕竟兴盛一时,还有那养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阁楼小院,依然令人驻足景仰。然而,当古老的历史遗迹与现代新兴的建筑发生冲突之时,世人似乎更加青睐靓丽繁华的处所,于是,在房产开发日益升温的时刻,古朴的雨巷也许终将被林立的高楼所吞噬。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遗迹存在的价值不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思索。
(选自《闽南日报》2011年3月18日)
(供稿/安徽 牛 锐)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江南雨巷特有的景象,读来让人赞叹、令人神往。
B.“天空一片苍茫,如铅灰的穹隆”,这句描写与本文的基调不相符,应改成明快、优美的景物描写。
C.在作者看来,雨巷中那一片片紧密偎依的木板,虽色泽暗淡,但却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不觉厌烦。
D.作者踏入雨巷,也企盼着在行人中寻觅诗人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E.雨巷深深绵长而曲折,深邃而神秘,在这里人们已看不到雨巷中那昔日的辉煌与光彩了。
(2)文章第三段说“雨巷的清晨格外岑寂”,但之后又写阵阵清脆的鸟鸣和橐橐的脚步声,这是否前后矛盾?请简述理由。
(3)“借着昏黄灯光的映衬,雨帘如游丝般颤动着,仿佛在倾诉无尽的情意。”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篇8
PISA测试的题目贴近实际,注重逻辑思维,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上海参加2009年的PISA测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更加引起了大家对PISA测试的关注。这里选取了一道2006年的题①,很有代表性,通过这道题来分析我们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
Toshio喜欢看星星。然而,他在夜晚不能够很好地观察星星,因为他居住在一个大城市。去年,Toshio到乡下游玩,在那里他观察到大量的在城市的时候所看不到的星星。
问题1:
为什么在乡下观察到的星星数目比在大城市中观察到的多许多?
A 在城市中月亮的光比较明亮,掩盖了许多星星放出的光芒 。
B 乡村的空气中有比城市的空气中更多的反射光的灰尘。
C 城市的灯光的光亮使许多星星难以被观察到。
D 由于汽车、机器和房屋排放的热量,城市的空气温度较热。
问题2:
Toshio为了观察到低亮度的星星,用了一个大口径的望远镜。
为什么用一个大口径的望远镜能够观察到低亮度的星星?
A 口径越大接收到的光越多;B 口径越大放大能力越强;
C 口径越大看到的天空越多;D 较大的口径能分辨星星模糊的颜色
首先我们来看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点,想考什么。只有知道了考题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一是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另一个是针对性比较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要求,基本的概念要明确清晰,不要求学得有多么深,而是要广博,要扎实,理解地要透,还要有所涉猎。单靠课本上的知识,想做对这道题还是有难度的,对相关的知识面应该有所了解,再一个呢,就是解题技巧和推理过程,这不是天生的,但它是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而且在初中就可以着手培养。
对于第一道题,我们来分析四个选项,选项A明显不对,因为月光的影响并不会因城市和乡下的不同而不同;选项B牵涉到漫反射的知识,这属于科学常识,漫反射和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是天空的颜色,因为灰尘对蓝色光的漫反射最强烈,所以白天的天空呈现出蓝色,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常识或理解不透彻,就容易误选此项,张冠李戴。
选项C是正确答案,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天文观测台都建立在偏远的山上而非城市里,拿我国来说,比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陕西的国家授时中心,都建立在偏远的高处以避免受到城市灯光的影响。
选项D对热学提出一定要求。我们知道,空气的温度不仅仅取决于季节气候,还受其他条件的影响,比如城市里的热岛效应,但是这会不会影响到星空观测还很难说。现在许多题目都具有多学科的融合性,如果不把最基本的概念学扎实,就很容易产生混淆,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再来看第二道题,为什么要用大口径望远镜可以观测低亮度的星。
对于肉眼看不见的星,可以借助于望远来观测,而且还可以把肉眼可见的星放大,比方说观测月球,火星等等,选项A是正确答案,选项B是不对的,注意我们想要观测的是低亮度的星,因为光线过于微弱所以才难以看到,那么汇聚更多的光线就是关键所在;选项C呢,望远镜实际上看到的范围是很小的,而且放大率越大的望远镜,看到的天空的范围越小,用过望远镜的同学都会感受到这一点;选项D也不对,望远镜口径的大小和颜色分辨没有必然联系,光学望远镜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所以放大率大的就会呈现一些彩色的效果,而这对于亮度并没有本质的影响。
可以看出,这两道题有不少知识来自于课外阅读材料,一般学生由于兴趣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可能追求地那么深,但对于一般层次的科学常识要求,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从这一点考虑,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应该把强化概念、准确理解,当做教学的一个目标,而不是说要让学生把题目做地多么准确,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广度,这方面,教师必须走在前面,知识面要广,眼界要开阔,紧跟科流,同时表达能力要强,比如说要能把2012年发现的上帝粒子这一重大科学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学生,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用物理学的强大魅力感化学生。所以教师的讲授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源自教材但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理念实际上主要靠灌输,而西方国家呢,主要是引导,如果某一个学生对某一方面确实缺乏兴趣,很难引导,他们就无能为力了。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固定的常识性的知识,对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很有用的,即使没有兴趣,也可以点到为止,不一定学得多么高深,不需要人人都成为科学家。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优点所在,它能够完成指向的作用,一定的强制力,对自学意识还未完全建立的初中生来说,适当增加一些学习的硬指标未见得是坏事,对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科学材料的拓展阅读。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局部范围,如果兴趣不足或引导不够的话,这方面知识的拓展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像文学作品,初中生的对于故事情节的兴趣更容易建立,而对于科学书、科普书、他们的兴趣需要正面的引导,甚至推动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所用的方法应有所区别,比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兴趣,指定一些科普书籍以拓展其知识面,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强化其基本物理概念的建立,不宜讲地过深,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排斥,这样不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
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兴趣,而到了高中阶段,仅仅靠兴趣维持是不够的,因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物理当中的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之美,感受到物理相比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魅力。物理学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物理学恰恰就是对自然之美的高度概括。高级阶段的研究可能会掩盖物理中的美,所以在我们初中阶段,应尽量把这种物理中的和谐之美透露给学生,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在思考中体会,在实验中感知,这样才能从素质的角度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兴趣的养成不能仅仅靠学生自身,外界的肯定,融洽的氛围,都是学生获得信心的动力,很多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印象经常来自于其代课老师,一个好的老师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恰当的引导和激励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原动力。
注释:
篇9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节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作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给我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思考练习】
1.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段中“清算”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三个字――“打得好”,请你揣摩出当时母亲说这句话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充满了关心爱护,请你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所感受到的母爱中最动情的那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文,阅读的《我的母亲》片段,对两位母亲的教育方法作出简要评价。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语文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用心体会的能力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课堂学习,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可以让语文学习不拘泥于语文课本的知识,可以减少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书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运用到对课本知识的分析中来。这样反复结合,最终使学生有一颗深刻感悟生活的心灵。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自觉地去阅读并研学其中的内容。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运用成语,讲历史故事,名家名作介绍,赞扬等。例如,我们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改编后的电影与原著比较,原著诗一般的语言果然征服了学生们:“天空中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她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纯洁无瑕的爱情与华丽清新的语言交相辉映,使作品折射出让人心灵震颤的美,是任何动感画面都无法取代的,这是文本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还体会到,电影通过视觉渲染激情;原作通过内蕴产生感悟。改编再好的名片还是无法尽展原著的魅力,所以,不能用名片取代名著。有了这些感悟,被动阅读自然而然地逐渐为自主阅读所替代。
二、养成学生交流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1.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开展读书交流
文学作品阅读存在着感悟和体验的个性化差异,对这些差异,通过“相观而善”的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推向深入。在课外阅读中要营造热情、积极和谐的氛围,调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支持和鼓舞,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个体感悟,应该参与互动交流并和教师的信息相互沟通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交流网络。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网络中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达成成功的阅读目标。
2.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质疑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质疑、批判的态度去阅读。质疑、批判的阅读就是要求读者跳出作品这个思维范畴,与作者保持距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用审视的目光给作品“挑毛病”,就是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构建自己的阅读创新观点。如阅读柳永的《雨霖铃》,我们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应思考:这首词表现的是纤弱缠绵,悱恻低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不会使人染上无名的惆怅和哀怨,会不会使读者消沉不振,是否有利于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怀。进而应该认识到,要学习与吸收的是柳永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愁绪”本身。
三、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
1.让学生在阅读中探奇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为此不能走寻常路, 要另辟新径, 获得新奇的发现。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 我舍弃了“宝黛初会”、“王熙凤出场”等重头戏的分析, 而是变换角度,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怎样的贾府? 并要求学生尽量从作品中寻求答案。学生很快从对贾府的外观、布局和陈设的文字描绘中得出豪门望族、富丽堂皇之类的答案。尔后,我引导学生从“众小厮退出”一句来思考贾府是怎样的,学生的思考出现了深度,获得了新奇的发现。学生发现,贾府除了富丽堂皇,还是一个规矩严明、尊卑有别的大户人家。
2.通过想象获得独特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