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
时间:2023-04-03 14: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得我第一次科学实验,是在我七八岁的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小伙伴把我们捡到的垃圾拿到一块空地上烧毁。在烧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事——干燥的纸一遇到火就会烧起来,而湿的纸不容易被点燃,这是真么会事呢?我回到家以后便去问爸爸。
我带着疑惑会到了家里,看到爸爸在用纸杯喝水,心中便想:为何我不先实验一下呢?于是我便拿了一个纸杯,先在纸杯底部抹上水,再在纸杯里装上半杯水。又让爸爸帮我找了一只蜡烛,并让爸爸把蜡烛点燃。蜡烛点燃后我马上就把纸杯放在火上烧,过了一会,我端纸杯的手,便感觉到纸杯变热了,杯子里的水越来越热,不到三分钟,杯子里的水就已经热气腾腾了。又过了一会,水居然烧开了,而纸杯却没有烧起来,只是杯底被熏黑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便去问爸爸,爸爸笑着说:“这是因为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杯中的水吸收了纸杯上的热量,而开水的温度不超过100‘c,这样就达不到纸杯燃烧时所需的温度——180’c。所以水烧开了,而纸杯却没有烧起来。”听了爸爸的话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纸杯能烧开水,但纸杯却不会烧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次实验。这次实验给我增长了知识。
篇2
第一次走路时,我拉着妈妈的手不愿放开,总是惧怕自己倒在地上,摔倒之后再也爬不起来。但妈妈不厌其烦地鼓励我,直至今日,她那慈爱的声音总会在耳边响起:“乖,不要怕,勇敢地站起来!不要因为一时害怕就这么放弃,靠自己走到我身边来。”我歪歪扭扭地挪着小步子艰难到达时,我笑了,开始懂得在母亲身边是多么温暖和幸福。
第一次买书,我凭着好奇选了冰心的《春水》,稚嫩地翻开那些优美篇章的场景是多么令人怀念。书桌前永远有我一片天地,接下来的书籍使我喜欢上了读书。文学之美,值得我耗尽一生去探求追索。
第一次站在海边,我亲眼目睹天地间还有这样一片瀚广闲静的地方。海风轻拂着我的头发,活泼的海浪不断涌来,用动感之美装点。我拾起一小片象牙白的贝壳,放在耳边仿佛听到海的呼唤。无论经历过多美的艳阳天,也存在乌云突变的可能。世上没有永久风平浪静的海域,就像心绪总有消沉低迷的时期。那一次,我喜欢上了大海,喜欢它像拥有光风霁月之士的浩浩心胸。
篇3
明星小档案
姓 名:殷叶子
生 日:1991年6月25日
星 座:巨蟹座
血 型:O型
身 高:168cm
体 重:48kg
兴 趣:舞蹈、表演
星路经历
戏中的红楼梦中人
很荣幸能够参演新版《红楼梦》中宝琴这一角色,《红楼梦》做为一部中国文学经典著作,我从小就拜读过。里面个性鲜活的人物深深的吸引了我,尤其是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以及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常常让我感叹!这次能够出演宝琴,让我有机会走进红楼梦,了解红楼梦,对我来说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流星雨”下小绿叶最抢眼
虽然只是一个不讨巧的小角色,但很高兴自己还是用真实的表现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戏中我饰演的赵美然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赵美然跟我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不论背景还是处事的方法却又有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自己都不能理解这个人物的一些做法,所以演起来非常过瘾。也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让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演戏,戏不在多少,即使是配角,也可以点亮星空。
“国防生”的初次体验
《中国国防生》两个月的拍摄,让我感受颇多。南昌炎热干燥的天气让从小在武汉长大的我有些水土不服,开机没几天脸上的痘痘就爬上来。而且如军事化般的实地演练,也让我脱胎换骨,和所有刚入伍的军人一样,从头开始学起,第一次踢正步、第一次在太阳下面站军姿、第一次拿起了枪??两个月下来,我不再是娇滴滴的赵美然,举手投足间散发出军人的风采。
窈“跳”淑女
《窈“跳”淑女》是我首次尝试网络剧的演出。这部戏涵盖了当下最热的社会舆论和话题,如:“娱乐圈”、“时尚圈”、“买房”、“买车”、“富二代”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展现了初入职场的80后、90后的人生经历和喜怒哀乐。戏中我饰演的职场万人迷Gloria,可爱又不失妩媚,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自己也通过揣摩Gloria的爱情观和友情观,让身为90后的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与反思。
叶子说
关于当下
我参演的电视剧《云上的诱惑》即将接档湖南卫视周播剧场与大家见面,在里面我饰演了一个空乘人员,虽然经历了许多的磨砺,但是她在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慢慢成长了起来。而另一部我参演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的都市职场电视剧《远大前程》也将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于未来
正在选择剧本,希望可以尽快进入到新作品的创作中。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塑造不同的人物,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惊喜。
篇4
您好!
一次次地大胆采访,一次次在读者节上参加活动、积累素材,作文一次次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起一位老师,那就是您,尊敬的连老师!
您常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我们文学社的社员参加公益活动。我忘不了,2014年3月29日下午,您带领我们学校90多名学生参加了由清源科技公司和厦门科技馆联合举办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晚上7点多钟,您打电话给我妈妈,说要带我到oY湖边看大厦的熄灯情况。当我来到湖畔时,您早已等候多时。您带着我在oY湖边散步,到了8点半,oY湖南北两岸的大厦果然纷纷灭了灯,连平时灯火辉煌的广电大厦都不亮了。四周幽静迷蒙,唯有太阳能路灯发出的淡淡白光在湖水中轻轻地摇曳着。
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位30多岁的先生在湖边长椅上悠闲地欣赏着风景。您鼓励我去采访这位叔叔。这可是我第一次独自即兴采访一个陌生人,我心虚,不敢上前。您先和我一起讨论了要提的问题,接着鼓励我大胆地去尝试。我看着您满怀期待的眼神,终于鼓足勇气,走上前去问了那位叔叔几个关于“地球一小时”的问题。没想到,叔叔热情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每一个问题,当我问完后,他还追问我还要提什么问题。我没准备好追问的话题,一时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您。您站在我身边,问那位叔叔还知道哪些关于厦门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情况……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回去的路上,您告诉我,在采访别人时,要准备好深入追问的问题。如果对方很配合,采访能接连不断地问下去,就可以把话题弄个水落石出,收获圆满的答案。
在您的鼓励指导下,我一点一点地进步:原先不敢去采访,逃一次算一次,现在可以踊跃地挤在人群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原先是被动采访,现在是主动出击,紧追采访对象;原先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领奖,现在稿费滚滚而来……我的进步,都是您的付出换来的!如果我是一块璞玉,您就是打磨这块玉的人!
连老师,您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林泽凯
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七色花文学社六(3)班
指导老师:连向灿 徐珊璐
篇5
[关键词]玛格丽特・杜拉斯 创作分期 题材 阶段特点
[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8-01
只要知道杜拉斯的读者就没有不知道杜拉斯在印度支那刻骨铭心的、纠结一生的、也使所有读者得福能够拜读到不朽名著《情人》的那段岁月,印度支那带给杜拉斯的一切,她又用一生还给了所有读者。杜拉斯的创作形式种类繁多,要加以分类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她作品主题的特点,按年代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准备期――白色――前期(1943年~1950年)
29岁那年杜拉斯迎来了自己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厚颜的人》。在杜拉斯的第一个写作阶段里,她的作品少而单调,只有三部《厚颜的人》《平静的生活》和《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但就是这三部作品把杜拉斯在文坛上的基础奠定得扎实稳定,这是杜拉斯走进文学世界的准备期,完成了杜拉斯儿时的梦想。但却只能说是完成梦想,因为并不足以成为她的职业。她把写作当成圆梦的工具,是纯净的白色阶段,毫无杂质,而她选取的题材皆来自于自身生活,这也为杜拉斯全部创作的自传之路打下了伏笔。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杜拉斯前期创作的代表性终结,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参加奖项的角逐,而是把杜拉斯第一次提升到被文学界接受的位置上。可以说,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她第一次被人认可,而这份认可她用了8年的时间就得到了。它也让杜拉斯第一次与龚古尔奖如此之近,这次与奖项的失之交臂成了杜拉斯在一段时间中的一个失望。但不管怎么说,杜拉斯稳稳地走在了文学的道路上,并坚定了向前的方向。
二、摸索期――红色――中前期(1950年~1964年)
打下坚实基础的杜拉斯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在对写作模式摸索的这近十五年中,杜拉斯创作了6部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1部戏剧和2本电影脚本。之所以称之为摸索期,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杜拉斯涉猎了戏剧和电影领域。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杜拉斯就已经为自己以后多方向的发展进行了初期尝试。
在杜拉斯创作的摸索阶段,她没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小说、戏剧、电影,在这一阶段,她已经开始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依次进行了介入。杜拉斯的作品仿佛有一种姻亲的关系,在一部作品中能够找到另一部作品的开头,或直接换个名字成为另一部作品中的角色,连角色的性格都是那么的相似,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我们也初见这种连接。杜拉斯始终坚信自己是一名毫无争议的作家,但无论是她身边的男人,还是她的母亲,都始终不承认她的这一身份。即使拥有着大量的作品,她却不能像真正的作家那样用稿费养活自己,所以杜拉斯的成功欲望正逐步被点燃,她想证明自己的成就,得到身边人的认可。这始终是她坚持写作的动力。
三、成熟期――蓝色――中后期(1964年~1984年)
伴着一份期许,杜拉斯迎来了1964年出版的《劳尔•V•斯坦茵的迷狂》,这部作品为她开启了一个关于“沉沦”的新阶段。在20年的创作中,杜拉斯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包括8小说、7部戏剧、15部电影、2本谈话集和1本磁带录音。从数量的比重上就可以看出,杜拉斯热衷于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甚至是电影的拍摄,有很多电影她会直接选择主要角色,让自己的儿子进入剧组,在她直接控制下拍摄电影。而更重要的是杜拉斯在这一阶段创作了《情人》。
“《情人》?但这不是一本小说。这只是编年史。”杜拉斯给自己的作品下了定义。杜拉斯不喜欢大家说她写了很多讲故事的书,这不是又一本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虽然他们有很多情节是相似的,“这就是如何从一个真实故事中抽取成分构筑史诗、构筑神话的全过程。这是杜拉斯的特权,滋养事实,让它变得更加引人注目,重新加工以免坠入平庸。”这也不是杜拉斯用回忆与母亲算老账,而是和自己的过去清算,“运用写作不是为了以史诗的形式重建我的生活,而是为了进入某些事情”。作品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书出版后很快就出现了抢购风潮,世界各地都一窝蜂地要求购买翻译版本,这样巨大的成功是以杜拉斯获得当年的龚古尔奖作为终结的,但杜拉斯的热潮自那次席卷全球以后就再也没退去过。
四、稳定期――黄色――后期(1984年~1995年)
篇6
对于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迟子建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宁静,她说自己对获不获奖没有太大的期待。
其实迟子建更早以前的一部长篇小说《洲国》也曾入围茅盾文学奖,但最终没有获奖,如今《额尔古纳河右岸》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她个人认为可能与这部小说的主题有关:“《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洲国》相比,不仅是一部单纯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书里描写的一切都是活生生存在的。我去过很多国家,发现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正经历着与鄂温克部落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许多原生态的东西都正在被戕害。作为一个作家,不会去做道德评判,不会探究事情的合理性,我只是希望能把这种现代化慢慢消除世界文化差异性的过程展现出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女子”的大见地。
“我的作品最大特点是不写自我”
女性驾驭历史题材往往会把个人思想的痕迹留在里面,对于这一点,迟子建说:“我很少写关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也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一部作品的厚重感,因为深刻是求不来的,只能是自然而然呈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很信奉的一点是,虽然后天的知识储备、文化积累必不可少,好的作品与作者的创作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作家不能与现实生活割裂,否则他的作品一定非常苍白。只有深入地了解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源泉。
“小人物说大历史”
迟子建从《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因此说迟子建也是“小人物”她一点儿都不反感,但说她是小女子,她未必愿意,尽管她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女性的温婉与细腻。迟子建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来又摘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无疑,她这个“小人物”已向大作家的行列迈进。
曾经也是个“少女作家”
和近些年涌现出来的那些“80后”文学青年一样,迟子建也是在青春时期就开始了幸福的作家梦。“我第一次尝试创作长篇小说是在1984年,当时只有20岁。”迟子建说,“我感觉青春是一种力量,能够给予一个作家激情和灵感。而且,真正写作的人,不管年纪多大都不会苍老,时间、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会让一个人更加成熟。”迟子建说自己的青春就是在写作当中度过的,这种青春的写作从各个方面都会给予她很多很多东西,使自己慢慢变得成熟。
而谈到“80后”文学青年批判前辈的反叛精神,迟子建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是称赞还是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她也告诫“80后”文学青年:“批判一个事物的前提是真正懂得和了解它,这要有深层次的积累。如果仅仅从感官而不是从心灵去批判,就难以产生艺术震撼力。”
篇7
问:我注意到你是2011年从阿富汗返回家中的,阿富汗战争的拍摄经历是你第一次尝试用手机拍照吗?
答:是的,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
如大家所知道的,智能手机是近几年发明产物,当我嵌入阿富汗与媒体记者一同工作的时候,我们首次尝试使用这一新的技术产物进行摄影报道。(这里大家可能对于嵌入军队这种术语不太了解,这是一种美国军队创建的一种系统,是指新闻记者可以住在军队中并与军队一同工作,在被允许与军队一同生活的过程中,新闻记者是被军队所保护的,同时也要签署协议同意一些限定出版内容的守则)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去往阿富汗的大好机会,并且这也将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媒体技术到一个新的高度的非常酷的项目。在这次行程之前,我从未拥有过一部iPhone手机,甚至从没有使用手机拍摄影像。我也没有用过Twitter,仅仅是偶尔发一些Facebook。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拥有很多照相机和照明设备,我从未想象过我需要或者渴望使用一部手机摄影。但是我不愿意被新的技术所抛在后面,而且我非常想看看这些新的技术如何在阿富汗发挥它们的作用。将传统的单反拍摄用一种公认的巧妙的iPhone Hispamatic App去取代是一种概念的飞跃。
问:很多中国人会将你与Damon相提并论,你怎么看?
答:Damon是非常伟大的摄影师,很荣幸也很有趣能在一个关于智能手机的文章中与他一起被提及。近来,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撰写关于智能手机的重要性的文章,仿佛顺理成章的技术让这些影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我见过Damon一次,与我们共同的朋友共进晚餐。就在那个晚上他凭借海地地震的照片获得了2010年在佩皮尼昂举办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
当然我拍摄的影像已经不是第一次与一位获得过如此之多的奖项甚至比我更有名的摄影师相提并论。我已经学会在生活中更专注于我的影像和我的进步,而不是将我自己与其他人相比较。 你知道,我一直专注于每一天努力的工作。我新出版了一本关于手机摄影的书籍《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艰难的过程。 没有闲暇时间停下来思考,我以什么角色写这本书?我没有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或者说我有什么权利,我只能也必须做下去。有一天我们都死去,我们留下的只是我们与其他同伴的关系。如果我们幸运,我们的作品也许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某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带不走任何荣誉和奖项。
问:为什么选择用手机拍摄战争?
答:人们总是用最先进可行的技术去记录战争,每一个战争的历史都有一个关于他们新兴的主导的技术的故事。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个有影像记载的战争,伊拉克战争是首次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并且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和卫星被媒体传递出去。“阿拉伯之春”运动彻底改变了这场游戏,当平民开始拿起手机记录他们的防抗过程的时候开始。今天,世界范围的网络正在迅速地取代报纸和电视。
我认为,传统的摄影并不能终结战争。我对媒介技巧与军事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并且对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我们这样的记者,我们的主题和战争中的士兵而感兴趣。实际上,这正是我写了《在阿富汗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 这本书的主要原因。这本书正是关于当代战争和智能手机的一些随笔。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一位加拿大哲学家,他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而在1970年代被众人所知,他被誉为“媒介研究之父”。所以我想重温麦克卢汉,探索是什么使他如此重要,他的一些主要思想如何适应当前的阿富汗战争,正巧这个时候智能手机与战争有了第一次接触。
在阿富汗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军队依靠技术战术作为人类交流的手段,并且牺牲最基本的代价作为语言试图赢得战争。战争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因为技术只疏远美军和他们的盟军与普通的阿富汗人。当我们嵌入阿富汗的时候,指挥军官对于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反对美军介入阿富汗战争的帖子表示生气。他们把这些愤怒归结到我们头上,最终把我们赶出军队。我的观点是他们真正应该愤怒的是他们的将军缺乏对局势的判断,缺乏对上级军事战略的理解和控制,从而无法在阿富汗战争中击败敌人。
问:为什么书的开头要致父亲?
答:我的爸爸在他17岁的时候,也就是在1952年移民到了加拿大。他曾经讲述过这对他来说是一段非常苦难的旅程,但是同时也教会他珍惜发现世界和旅行的权利。这也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知道如何欣赏和珍惜外面的世界。
你知道选择成为一个作家,摄影师或是艺术家并不是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就的工作。因为这是个靠不住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开始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对于我的父母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不管我做什么并且他们经常告诉我他们是多么的以我为荣。这一点我认为比我任何的作品或者荣誉都重要。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像我一样这样认为我们的父母。
我父亲还经常告诉我关于他的那次旅程的经历,而不是最终他达到的结果。当他在1951年离开东德的时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待在西德难民所,将要攀登瑞士的马特洪峰(阿尔卑斯山脉之一)。我长大的家中有一整面墙都挂着马特洪峰的照片,这成为了我生命的一个主题。你也可以在我的书中找到山脉的影像。这些影像也同时体现了我父亲的精神。(本文题图为丽塔书中致父亲文字配图)
问:传统相机与智能手机拍照功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数码单反相机与手机同样是将光线捕捉到一个轻薄的感光元件上,但是单反相机还是有大量的操作设置按键,包括快门、光圈、感光度、闪光灯等。而手机则只是一个纯粹的数码装备,唯一继承了相机的机械原理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光学镜头,一个可以延伸使用者眼睛的装备。
我现在一直在使用Hispstamatic 摄影App,此软件最初由两个美国人开发,他们是Lucas Buick 和 Ryan Dorshorst。他的灵感来源于波拉照相机SX-70,两位发明人buick和dorshorst以及与他们一同工作的程序员,就像“新型化学家”做着化学机械艺术的方程式一样。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化学式,是计算法。
Hipstamatic App用一系列的算法去应用夸张的拍摄效果渲染原始影像,模仿传统的摄影法尝试扩展手机拍摄对比数码拍摄器械的摄影术所缺失的部分。这种App在iPhone上的显示是对机械相机的一种虚拟的展示。那个所谓的“快门”被一个图像上的虚拟按钮所取代,只要你动动手指就是按下了快门。这可能是“数码”留下唯一元素了吧。
问:从事战地记者这么多年,是否有故事与我们分享?
答:我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但是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如何去到伊拉克,因为这个正好可以说明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东西,我们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做什么事情,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说能成功前往伊拉克就仿佛一扇门被关闭了同时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开启另一扇门。
篇8
去年的ChinaJoy上,第一次有人向笔者表达了电竞对之前泛娱乐边界可能产生很大影响的观点,当时颇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却没能找到特别好的例证。直到年底的TGC上,预言成真,腾讯互娱成立电竞业务部门,平行于文学、影视、游戏和动漫之外。而之前的四个业务版块,恰巧是目前泛娱乐领域最重要的四块阵地。
对于电竞和泛娱乐,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为什么说2017年可能会迎来不同变化,原因是在2016年退休的梅森(Christopher Vincent Metzen)。对于这位前暴雪副总裁而言,在过去的22年里,他为暴雪塑造了无数宏大的世界观,也正是这些内容,让暴雪在游戏和电竞之间架起了桥梁。在梅森选择退休的时候,他的收官之作守望先锋开启了一套全新的泛娱乐运营模式。
为了让游戏本身更扁平和便当,所以守望先锋游戏内并没有对于世界观的完整诠释,而是通过一些地图场景的细节,英雄之间的对话,向玩家隐晦的传达着各类信息。
巧妙地是,梅森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游戏降低门槛的需要而缩水,反而迎来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六部动画取得的巨大成功可能是暴雪最初也没有预计到的,相关漫画和文学内容都已经展开,而且在北美市场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利用泛娱乐载体来补完电竞项目需要的文化内容,这是梅森退休时候暴雪正在尝试的改变。
从守望先锋开始,对于其他低门槛,低容量的电竞游戏而言,好像找到了文化承载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电竞的强关联大量获取流量,然后再将相关的世界观和故事背景泛娱乐化运营。这个模式,貌似之前其他厂商也都做过尝试,但收效甚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编剧梅森。
用泛娱乐的思路来比照的时候,人们常说的IP需要被具象化为一些有性格的角色、故事线和世界观,创造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编剧。而梅森无疑是过去二十年里,最成功的那么几个游戏编剧之一。从暗黑破坏神,到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再到如今的守望先锋,今天暴雪和梅森已经找到了一条让载体和内容充分且良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方式。
在接下来的2017年里,除了我们继续关注守望先锋的世界观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之外,无论是Valve还是Riot Game,又或者是哪个希望崛起的游戏厂商,找到一位好的编剧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可以靠个人的力量真正打破电竞泛娱乐边界的人,他们是真正创造IP的人。
篇9
在2003年全新推出“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后,出版社又推出的她的一套全新系列《笑猫日记》,带给全国小读者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感受,几个性格鲜明、智慧幽默的动物形象和几个伴着快乐与委屈走在成长之路上的小学生,融入了杨红樱这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作家的情怀和思索。
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杨红樱曾经做过多年的教师,广受欢迎的“马小跳”的原型就是杨红樱班上的一个学生,“马小跳”的有些故事就取材于杨红樱与这个孩子之间发生的真实事例。现在,这个真实的“马小跳”已经30岁了,是一个成功人士,他很感激杨红樱给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对其个性的尊重。
“这个孩子有着一个儿童完整的精神世界,他的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素质,这是我最欣赏的那种类型的孩子。”杨红樱说。
“究竟为何你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都那么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呢?”对很多小读者这样的疑问,杨红樱透露了“秘密”――她每天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小朋友的30多封来信,他们都会向她说可能对父母都不说的心里话。
最令杨红樱印象深刻的奖不是那些国家级文学奖,而是她第一次收到的一位小朋友亲手制作的奖状,上面写着:“现在通知杨红樱女士,你已被评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作家。”下面是他的签名。这张奖状现在还挂在杨红樱的家里。
篇10
十年前,我在疾病的河流里挣扎;十年后,我在小升初的河流里挣扎。
十年前,我最为渴望的东西是乳液;十年后,我最为渴望的东西是南开。
十年前,学会最简单的几个词,努力地学习和周围的人交际;十年后,努力地重新学习交际。
十年前,一无所知;十年后,发现自己仍旧一无所知。
十年前,理想还没有萌芽;十年后,在理想被接二连三送进回收站时麻木,面无表情地按一下清空。
十年前,我是如此天真;十年后,我迫切的想要回归天真。
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我身边的江山毕竟易改,逐渐面目全非,迷离了消逝的影,不变的,被珍爱、收藏。
一岁,我在生病与康复的跑道间徘徊,家人在家和医院的跑道间徘徊。
两岁,终于在两个月后断乳,在磁画板上涂鸦,天使般地笑,虽然我的画旁人不懂。开始读书,简单的故事,情节知道的很模糊。那年,开始懵懂地识字。
三岁,朦胧地看报纸,虽然几乎一点读不懂、读不进,尽管那些字符大半认得。开始有幻想,并给自己取新的名字叫田生,我想和妈妈一样姓田,我将来想当医生,这是我对这个怪诞不经的名字做出的解释。于是,这两个半生不熟的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幼儿园档案、医院档案和人们的口中,我却带着改名小小的自豪,对这个生涩的名字无意追究。
四岁,幼稚的审美观就此初成,周末为购物时的穿着大闹两个小时。学习写字,加号写得像乘号,因此写出2“×”2=4被老师说是聪明的学生。在幼儿园因为跳不好舞被骂,最后,全班只有我一个女生没有上台。那时,全班也只有我一人做不好手工。于是,我嫉妒手工最好的同学,恶毒的情感就这样滋生。我努力找他的不足,终于看到他家的胡同很窄小。于是当我牵着三舅的手,故意从他家门前经过,叫着“XXX钻进老鼠洞”,恶毒的烟雾一样弥漫、升腾。
五岁,先是在幼儿园大班埋头自卑,因为班上只有我一个不会跳绳。我一鼓作气,终于几个月后成为了跳绳的第一名,随之转入学前班,父母的关系开始不再像原来那么好。我像一只小小的蜗牛,背着许多烦恼寄来的包裹,学会多愁善感,学会说“我不想再活”。那年,是学前班的老师安慰了我,她说,我比所有学生都成熟。
这也许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年龄。五岁,我写下第一首拙劣小诗,并一发不可收拾,堆砌着幼稚的文字表达对母爱的感激,尽管那些文字在我胡乱的管理下气愤得不可思议,但我没有察觉。
五岁进入末期,入了学,是不合格的“三无(无操场、无课间、无副科)二多(作业多、考试多)一重(负担重)学校”,开始为幼稚的人际关系繁复纠缠。面对作业的海洋,艰难地学习游泳,喝下的“水(挫折)”超过一吨。第一次领教了在石子铺成的操场上跑步的感受。迅速地占领分数的领地,以绝对实力成为第一名,终于可以拥有不写作业老师不管的“权利”,强烈的责任感却又让我无法不写作业。有了善良,担心班里身体最弱的珍生病,担心成绩最差的琪继续在最后一名的宝座上固若金汤,虽然我们已经开始竞争。
二十四个春夏秋冬更迭,我6岁,自以为明白了什么叫忧郁,认为裙子是“王道”,不顾天寒地冻坚决地穿上,听老妈回忆说我那时候大义凛然的样子有点像刘胡兰。于是再次重返一岁的流程,在生病与康复的跑道间徘徊。写信给昔日学前班的孙老师来派遣烦恼。在体育课上被严厉地骂,终于回家,在应试教育的激流中“勇退”,开始自学。学跳拉丁舞,开始自信自己的舞蹈细胞。
7岁,朋友为0,孤单地学习,对课本的好感被冷抵抗的刀锋一点点割断。叛逆期派来了使者在我的7岁送上了及时的“天气预报”。开始喜欢辩论,读书成为最大的爱好。渐渐开始苦心耕耘自己的文字。为此不修边幅,不锻炼,像一只灰头土脸的小耗子。7岁半去考了四年级,在老妈厕所密告答案的帮助下险胜。此时,父母的感情已经完全破碎,就像一个外面完好里面却朽烂的苹果。我开始为一本家庭小说上的情节流泪,杞人忧天地害怕会成为现实。后来证明,我忧的不是天,只是破旧的房顶,现在的家庭证实了我的预言,这证明我考虑的很正确。
7岁接近尾声,成绩越来越突出,最后好到了年级第一的水平。三科第一名,让我曾经觉得很遥不可及。这时,班里女生开始拉帮结派,我冷静地中立,两个在我眼里很幼稚的“帮主”软硬兼施,希望我这位语数外高材生在一张普通的草稿纸上签上我神圣的“大名”,我冷漠地沉静,不由思索地把那张纸推开。在教科书上画画,唯美的那种,然后给我的朋友董X审阅。开始信基督教,每天早晚虔诚祈祷,认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有上帝这个巨型摄像头监视,因此小心翼翼,活在这个世界如履薄冰。那时担心地狱永火,认为堕落的世界恶臭不堪,做乖乖女、老好人。
8岁,我孤僻离群,冷若冰霜,对乖乖女形象第一次嗤之以鼻。不再呆头呆脑地学习,学会反抗在我眼里曾经上帝一样的老师(我曾虔诚的信耶稣),变得叛逆,对作业的责任心也不比当年。有了成熟的意思,开始喜欢披肩发的飘逸,小说一一轰轰烈烈地开业,又一一无声无息地破产,第一次觉得音乐和品德与社会课本很幼稚。开始沉默、羞涩,不再轻易绽放如花的笑靥,在照片里像个沉默的老学究,有意不苟言笑。在小饭桌认识了cool小子一样的朋友,并深交。学习优势不再那么稳定,语文没有再考过第一,数学这口大锅开始接二连三地砸到地上,发出很响的声音。
9岁,更加坚定唯美和气质,但仍然追求冷漠和cool,因为两者毕竟不是反义词。放弃了早晚的祷告,开始在无神论的跑道上起跑,却一直畏惧类似神的灵力,因此那年生产出不少玄幻。最憎恨等等的,也最害怕,因为姥姥给我讲过他们在广场上用汽油自杀。买书的钱暴涨起来,申请了自己的QQ。上网,写作,老妈的心理年龄开始猛窜,不再是那个老顽童。她更关心即将爆发的小升初——我的圣战。
10、11岁,和孟函成为“认识的网友”,在网上玩游戏练级为了朋友而不是为了游戏本身。完成了不少小说,春节以外第一次熬了通宵,为了小说。我转了学,很远,父母一度为包车的问题发愁。很多东西如同天边的彩云一样飘去,有些东西即使在我身边,也早已经物是人非,昔日的cool小子开始变得淑女:用了女生的QQ秀,开始玩QQ炫舞——一个女生情有独钟的游戏。而此时的我在QQ上却一身落寞男生装扮提着黑色旅行包。开始有逛论坛的习惯,绝大多数是属于少年人的文学,偶尔会带上老教师的面具,在教育论坛针砭时弊,为和我一样的学生怒吼冤屈的时候,我有一种叫做发泄。我尝试了第一次堕落,但转瞬放弃,毕竟那个黑暗而孤寂的身影还不是我,虽然我不再是童年乖乖女的样子。
思想成熟了很多,但从没有放下写作的中性笔和键盘,哪怕反对和声讨的声音如同烈火烧灼着我的心。十年,我这只小小的寄居蟹已经退去了一层层的壳,那些剥离的壳被记忆的黑天使封存,我在褪壳中不断地被封闭和走出封闭,生命的含义,也许就是在幼嫩的绿色中不断地走向成熟的金黄,意义不仅在于结局,最宝贵的是征程,是远航的船影的模糊与船帆的招摇。我在生命的列车0-10岁的第一站,等待着第二站的开始。阳春三月,一个清爽的时节,春来了,是否会苏醒潜藏在我心底的、那些经过沉睡的冬天的花儿?
从发芽到含苞等待盛放,对鲜花来说,是短暂的时间,甚至可以说是瞬间,对我来说,却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