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话范文

时间:2023-04-06 06: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的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的话

篇1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除了少数极丑和少数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2、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3、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4、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经典语句 )一切都是轮回!!!!我们都在轮回中。

15、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8、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9、和平年代里的话: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0、真正的爱情是不讲究热闹不讲究排场不讲究繁华更不讲究噱头的。

21、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2、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2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篇2

1、爱情是我义无反顾撞过的南墙,是黄梁一梦的空欢喜一场,你依然是我的软肋,却不再是我的铠甲。

2、爱情是耗尽锐气的激情,爱情是置意志于一炬的火焰,爱情是把人骗入泥潭的诱饵,爱情将剧毒抹在命运之神的箭上。

3、爱情是不受制约的,一旦制度想施,爱神就会振翅远走高飞,爱神和其他诸神一样,也是自由自在的。

4、爱情是每个人都会犯错,你若真的深爱一个人,无论他以前如何对你,无论他犯什么错,你都会去原谅,甚至为他找理由。你若不爱一个人,可能对方只说错了一句话,就立刻翻脸分手。所以,当一个人抓住你的小错而分手,不是因为你的错,而是因为不爱你。原谅这种事,只和爱的深浅有关。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原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自卑,往往就会变成一个最骄傲的人;

2、刚刀虽强,却连一线流水也切不断,微风虽弱,却能平息最汹涌的海浪;

3、道是不相思,相思令人老,几番细思量,还是相思好;

4、当别人说了一些使你受到极大伤害的话时,正是你最能够进步和成长的时刻,因为别人的话很可能刺中了你一向不敢面对的盲点;

5、有困难的时候找朋友,决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真正丢脸的是,有困难的时候,竟然无朋友可找;

篇4

关键词:消费文化;文化语境;文学经典

一、消费文化语境与“文学经典”

开始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与此相伴随的,是消费文化的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家詹姆逊指出:“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1]消费文化的出现对整个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大,以至于“这场转变的历史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二十世纪一些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之间持续数十年的冷战等等”[2]。以消费为标志的这种文化转变导致了文化的内部变革,并进而波及文学的当代形态的重构。客观地面对消费文化语境这一人类文化历史链条定的时空结合部,透过它观察当下的文化、文学、文学经典问题,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形形的文化和文学现象,探索埋藏在各种现象之下的矛盾运行轨迹和规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寻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而“文学经典”则有可能成为我们观察这一文化变革的晴雨表,同时,站在当下消费文化这一背景之下才能使我们更加辩证地审视“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文学经典”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这些“经典”在今天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首先,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接受和淘洗的过程。文学经典并非先在的存在,而是有其产生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接受等多方面的背景,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所有的事物一样,文学经典也并非永恒的存在,必然有其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其次,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文学经典”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统一体,其自身内部特质的规定性是它存在的基础。只有当文学经典的思想意蕴、艺术品质等方面具有了超越一般文本的特性时,才可以进入“经典”序列。而和文学经典有关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社会舆论氛围、读者接受群等,都有可能参与文学经典的建构。而且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越文学经典本身(如“红色经典”的形成主要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参与及文学体制化的结果)。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但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文学经典”总是处在恒态与动态、短暂与永恒、解构与建构的矛盾统一之中。我们只有撇下今天关于“文学经典”命运的种种预言,着眼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才能认清文学经典的当下生存状态,并进一步揭示推动着文学经典命运变化的种种矛盾,把握文学经典命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探求文学经典的生存之道。

二、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外部矛盾

消费文化浪潮改变着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引发了当下一系列与文学经典有关的文化现象,“红色经典”、“四大名著”的改编,甚至“戏说经典”、“大话文化”等都是其突出的文化表征。其实,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文学经典”的尴尬还是解构,也无论是经典的危机还是地位的丧失,都首先缘自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的各种悖反和冲突,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学经典所面临的外部矛盾。

首先,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和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的矛盾。

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文学的自足性不断增强的历史。从古至今,对“文学”是什么的追问,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说中国古代还没有像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分野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有着自足的语言审美系统和完善的体制化管理系统的文学了。这对文学接受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字能力、一定的鉴赏能力、一定的思维能力等都变得必不可少。一旦社会分工将文学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自在体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精英们言说的工具。以发轫于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为例,其启蒙的出发与指向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就是“谁启发,谁蒙昧”呢?显然,在这种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界定的背后,我们看到的还是一种精英意识。

作为人类文学活动的结晶,文学经典早已经超越一般文本,具有了相当的稳态性及神圣性。文学史的编写,是文化精英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价值趋向有意识地构造经典的活动,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经典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固化已有文本被文学史家所认可的崇高地位。而公众对文学经典阐释的热情,只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经典的超越公众意识的特性,即大众对精英意识的追捧。相比较而言,公众接受的程度,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照,我们甚至连此处的“公众”这个字眼都要加以怀疑———“公众”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以茅盾的《子夜》为例,这部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有谁进行过受众接受的实证分析来说明其已经被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在1930年代的中国,国民的识字程度可以说是小说被“广大”公众接受的最大障碍,若对受众的接受能力进行检视分析,其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以消费同时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消费社会却是以最大多数的公众的参与为特征的,公众不仅参与了具体的消费行为,同时也参与了消费文化的创造。没有了大众,消费行为就无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消费文化也无法获得自己合法的生存空间。同时,消费社会所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参与下,普通受众对消费文化的接受成为可能。以赢利为根本目的的消费市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自然不会无视日益增长的大众的文化需求,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市场需求并生产出相应的文化产品,甚至利用消费市场中物质产品营销的惯用手段如广告、炒做等来刺激欲望、制造需求,从而形成了大众文化的繁荣景象。但应该看到,消费市场的无视文学与一般物质产品本质区别的生产和营销方式,使得“文化产业产生了一种威胁个性与创造性的同质性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3]这种畸形的繁荣背后,是大众欲望的无限膨胀及不合理的夸大。

而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弱势群体自我表达和再现的方式,是与既有体制之主流价值对抗的方式。消费是一种涉及再现的政治策略”。①这样,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排斥乃至拆解便不可避免。如1990年代沸沸扬扬的王朔现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立场的矛盾对抗。还有“Q版语文”现象,也反映了大众希图解构已有经典,站在大众文化立场去消解精英文化意识影响的努力。

其次,文学经典的既定价值定位和消费文化中多元价值观的矛盾。

文学为人类提供了诸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方面的价值满足,但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多种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使得人类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这便加剧了文学的危机感,文学经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正如有学者面对“大话文学”流行的担忧:“‘大话’文艺的创造力充分体现在对于这些被时间和传统所固定了的文本结构、意义与阐释符码的颠覆。……到了今天这个中国式的后现代消费时代,经典所面临的则是被快餐化的命运。”[4]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和文学以及文学经典本身的特点有关。文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审美思维特性,有学者认为,“‘发问’是文学的哲学品质的首要表现。亦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有着最深刻的贯通———哲学作为文化思维的核心,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价值根基,这是文学介入社会历史的立足点之一。”[5]文学往往通过审美的方式将读者引向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思考;而经过文学史沉淀的文学经典,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征服了一代代的读者。很难想象,那些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不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无法引导读者思考关于人生、世界等问题的作品,能够成为文学经典。

可是消费时代的到来却打破了人们关于文学经典的种种幻想,大众文化借助于媒体的力量不断地散播着世俗情绪、享乐意识,那些曾经在文学史上无立足之地的欲望化、浅表化、娱乐化写作一夜之间合理化、合法化、时尚化,以金钱交易为基础的商业法则深深地嵌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也成为消费社会普遍的价值衡量法则,这种法则不可避免的成为衡量文学的一把尺子。“上帝死了”,“我”便是上帝,每个人都被这个狂热的消费世界不断地中心化,社会价值观也由此不断地走向多元化。在商业运行法则的驱使下,快餐式的作品通过大众媒体以华丽的包装、令人眼花缭乱的热点,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使人们通过这些文化快餐满足着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这样,当走进商品序列的文学经典一旦无法满足那些被消费文化所驱使甚至异化了的消费者的欲望时,便再也无法躲避残酷的市场法则的规约。于是,“经典”遭遇冷落成为“现实的一种”:

一改韩剧“苦情戏”风格的《浪漫满屋》同名小说于8月19日登陆北京图书大厦,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昨日已销售326本,日均销售32本,比余华的《兄弟》日销售还高出7本。

《我叫金三顺》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今年8月该书一经出版,在全国上柜不到一周2万册就售罄,重印2万册仍然供不应求,本周已经登上上海图书畅销榜第6名。不久前韩剧《我叫金三顺》已经由国内电视台高价引进,更令这本书的市场前景看好。[6]

在兰州西北书城经常上演这样一幕:很多中学生围在漫画书栏处,或蹲或站、或者干脆坐在地上,专注地看着手里的漫画书。相比之下,名著书栏处的中学生却寥寥无几。[7]

再次,文学经典意义的立体化和大众需求平面化的矛盾。

文学经典的内蕴在整体结构上体现出立体化的特征。任何文本的接受都是读者从可感知的语言层获取更多的包容于内部的意义信息的过程,但是“文学经典”包容的意义信息具有超越一般文本的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特说,经典是具有可写性的文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接受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在“文学经典”中找到相应的信息,从而对文学经典的意义不断进行阐释。

文学经典本身意义的复杂性和可阐释性,是其意义立体化的基础。文学经典是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的个体———作家的心智劳动的成果,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往往是产生文学经典意义的土壤。孙犁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曾经谈到作家人品和文品的关系:“这些作家,文章写得好,我以为不只在文字上,而且在情操上。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作家的文学修养、知识面、实践经验、写作技巧等等,是和作品意义的生成密切相关的。同时,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存在,无论“生活”在作品中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固在的复杂性。文学经典所反映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意义的复杂形态。另外,读者接受活动的展开,是文学经典意义的立体化实现的条件。受众一旦进入文学经典的意义的实现过程,其意义便不再完全是由作家和生活所决定,文学经典的意义因而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存在,受众的参与使得其意义日益立体化。如《红楼梦》意义的生成,就是从一般生活信息的传达深入到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进而达到更具形而上色彩的哲学思考。

但是,消费社会中消费行为的社会化、大众欲望的合法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大众的文化需求在“量”上日益膨胀,在“质”上却趋向平面化,突出表现是:取消深度的倾向;追求同质化的时尚、奢侈、等;大众需求呈现群体性的个体化等特征。其原因首先是大众传媒对文化消费的介入。以先进的信息科技为支撑的电视、电影、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往往屈从于商业的利润法则,除了制造出各种文化繁荣的表象以迎合受众以外,更是强加给受众以各种不切实际的消费观念:“大众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再生产工具,它一方面是遵循商业逻辑进行生产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又是操纵大众意识的工具。它充分充当‘把关人’的角色,通过创造‘模拟环境’,诱导人们接受它们宣扬的消费意识形态,从而推动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形成蔚成风气的消费文化。可以说,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充当了最佳孕育者和助产士的角色。”[8]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消费社会中公众消费行为的“合理”进行及其结果。在消费中,多元化的大众的需求都指向被商业的利润法则引导的潮流和时尚之中,这样,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商业和消费的共谋中渐渐地趋向同一层面,以便适应消费时代生产的大批量和大规模的要求,促使更大的消费,产生更多的利润。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文学经典”,与声音媒介、图像媒介相比体现出祛时尚化、祛奢侈化、祛化的特征,因此,文学经典也就很难摆脱被解构的命运。

第四,文学经典的历时性和消费文化共时性的矛盾。

如果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学经典的建构和接受,以及消费文化的生成和蔓延,即可发现文学经典的历时性和消费文化的共时性之间的矛盾。文学经典的历时性构成首先源于文学经典接受过程的超时性。文学经典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引发受众不断阐发的内驱力,在横向空间纬度上,它可以被不同的受众按照自己的要求加以诠释,从而获得文学经典在空间中的拓展,同时也可以在纵向的时间经度引发再阐释的欲望和生存空间的再拓展,从而获得相对恒久的超时性。其次,传统文学经典传播介质的历时性。与电子传媒相比,纸质媒介生产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从毕曰升发明活字印刷的那时到现在的激光照排,其生产已经走向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其载体的物质特性,为固化于纸质传媒并承载历史沧桑的文学经典大大扩展了自身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和文学经典的历时性相比,消费文化则带有更多的共时性特征。消费社会中消费的一次性倾向导致商品的符号化和消费文化的时尚化。大众媒体通过自己特有的传播手段,使得时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社会中“肆虐蔓延”,形成风尚,同时又通过时尚的不断更迭制造着走马灯似的繁荣表象。符号这个虚拟的存在引导消费者往往忽略了商品的物质实在性,而更多地沉溺于消费商品时折射出的个人欲望的虚幻的满足中。而且,消费文化赖以传播的手段如电视、网络、广播等电子传媒在有效地扩大其传播范围的同时,也潜藏着由于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引发的失语乃至瘫痪的巨大威胁。更重要的是,传播手段的不断变革会引起消费文化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使其很难取得恒态的存在方式。这样,消费文化虽变化多姿但却无法超时存在。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会更多地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也作为商品的一次性消费,而忽略对其意义的历时性发掘,因而使得文学经典也遭遇时尚一般转瞬即逝的命运。例如,影视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四大名著改编热,以及近些年通过各种媒体参与8出现的“红色经典”改编的再度升温,仍摆脱不了其“热”后的短暂命运。

三、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自身的悖论

悖论一:文学经典主观上的价值回位与客观上的价值失位。

文学经典进入消费文化语境时,必然要面对给自己重新价值定位的问题。大众文化在消费时代的兴起,出现了解构经典的倾向,使得文学经典面临着价值失落的危机。“大话”之中庄严感的丧失、欲望之中精神资源的贫乏、娱乐之中审美意识的迷失,种种现象都呼唤着文学经典的价值重构。当然经典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促使其价值定位的原因之一。已有的文学经典究竟应该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当代文学能否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这是当代文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而,采用什么样的价值坐标来建构经典和评价经典,成为当代文学非常迫切的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所谓经典必定是指那些载入史册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它便首先涉及文学史的写作问题。”[9]也有学者指出:“必须看到,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4)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5)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6)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10]凡此种种观点都说明了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密切关注,以及人们主观上寻求文学经典价值回位的努力。事实上,这种努力已经在学界成为共识。

如果我们反过来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在这种努力的背后所隐含的难以抹去的忧思:文学经典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确正在失去自己的价值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学界这种对文学经典价值定位的努力,似乎更引发了另外一种危机。因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冲突客观上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文学经典为自己规定了崇高的、超越的、神圣的、近乎完美的价值立场时,便内在地引发了多元价值的消解欲望,而消解的后果便是文学经典价值的又一次迷失。同时,由于文学经典的价值界定牵涉到经典本身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两个方面,而内部要素往往是一种稳态的存在,外部要素却经常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当其内部要素的稳定性和外部要素的易变性产生矛盾时,文学经典便会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摇摆于价值的失位与回位之间。

当代消费文化的泛滥,引起了文学经典的各种外部要素的巨大变化,而其内部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又促使着文学经典化进程的持续,文学经典借助学界的力量消化各种外部因素变动带来的影响,以维持其固有的地位。但这种主观上的努力却面临着客观的消费文化的生态背景,消费文化形态的流动性、易变性,使得刚刚形成的价值定位顷刻间土崩瓦解,从而再一次陷入了价值的迷失状态。所以说,文学经典的这种悖论性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是很难克服的。

悖论二:文学经典意义的主观解构与客观强化。

文学经典接受上的历时性及其意义上的立体化特征,都使其处在不断的解构与重构交替的进程中,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也不例外。以四大名著的解构为例,这儿有一则材料:

“大话”这个词读者一定不会陌生。自1998年《悟空传》网上流传到2003年《沙僧日记》出版,唐僧师徒全部经过了“大话”洗礼,在一个个网络的笔下,《西游记》由经典走向“非典”。

据了解,迄今《水煮三国》已经重印23次,销量突破80万册。可以预料,到今年年底它将轻松突破百万大关,成为本土财经书的一个奇迹。

当然,跟风也有不同的境界,从市场反响和媒体评论来看,《麻辣三国》、《麻辣水浒》和比较另类的《诸葛亮日记》,有脱颖而出之势。《麻辣水浒》、《诸葛亮日记》和另一本不同于“水煮”风格的《闲看水浒》都是今年6月出版。因此可以说,在《水煮三国》出版一周年之际,又形成一次游戏《三国》、《水浒》的小。[11]

我们要反思的是,名著解构热背后的经典意义的重构,是否削弱了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是否使得文学经典结束了经典化的进程,而进入了一般文本的序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文学经典的改写本能够被市场认可,无疑促进了文学经典传播空间的扩大。不可否认,在当下,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些改写本而进一步了解文学经典文本的。其次,虽然文学经典的原有意义被解构,但是却生成了新的意义。表面上看,这种新的意义确实和文学经典所内蕴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蕴相去甚远,但实际上,这是文学经典的经典魅力影响的必然结果。文学经典的意义本来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可供人们不断阐释的结构,无论这种新的意义建构在理论家看来是何等离谱,但它终究是对文学经典意义的再诠释。同时,已经固化在文学经典文本中的意义信息并不会因此消失,相反会与新的意义信息同时存在,甚至可能互相作用,产生出全新的意义。比如,通过阅读《水煮三国》,有些人可能会回过头来重新阅读《三国演义》,从而获取已经固化了的意义信息(即经典意义),同时获取高深的管理知识。所以从长远来看,文学经典的意义是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

悖论三:文学经典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实际质量的贫乏。

消费社会文学经典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今天,不仅大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而且参与文学写作的新的群体如所谓的网络、自由撰稿人、少年作家、名人作家等不断出现,大大地扩充着写作者的队伍。同时,文学生产、传播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地得到改善,如微机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作家用笔写作的习惯,而且疾速提高了作家生产的文字数量。文学作品传播的速度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作品的商业运作体系中,有些作品甚至还没有生产出来,宣传与广告等一系列营销战略就已经展开。贾平凹的《废都》、刘晓庆的《我的路》等,都是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产物。消费社会对于商品的大规模消费,要求作品大批量地生产,这也促使了文学生产能力的提高。

但是,文学生产能力的提高仅仅是为文学经典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不能就此而形成更多的“经典”。从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来看,文本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经典化的基础,各种外部条件只会加速或者延缓文本经典化的历程。在消费社会中,商业的运行法则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的生产,作家为了提高文学产品的销售量,不得不屈从于市场,这样,各种媚俗的、格调低劣的作品便不可避免地大量涌现。如果作家坚持自己纯正的文学立场,则可能面临不被读者接受的尴尬,而这显然是消费社会的文学生产机制包括生产主体———作者所不愿意面对和接受的。所以,一旦当文学文本缺乏思想和艺术沉淀的充分的主客观条件时,即使消费文化用各种商业化的手段“造经典化”,这些所谓的“经典”也终会被时间所淘洗。

四、对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未来走向的思考

第一,在文学经典价值坐标的厘定中,构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动平台,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

要摆脱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模式,不能只看到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相容的一面,更要看到二者之间互相包容和互相补充的一面。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所谓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过去的大众文学,可能就是今天的精英文学,两者常常处在一种不稳定的变动状态之中。但不管怎样,它们往往是互相补充的,谁也离不开谁,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消费文化的出现,使文学经典面临一系列矛盾,这与我们对大众/精英文化、高雅/通俗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全面认识密切相关。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学经典面临的矛盾才会逐步消除。同时,如果我们把文学经典问题的出现当作处理两者矛盾的一个契机,则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厘定文学经典的价值坐标,虽然这个问题在学界有较多的争议,但是往往限于学术理论概括层面,而没有将实践这个很重要的环节考虑进去。正如有学者所言:“调查与统计是文学经典化的必要手段,佛克马在北大讲演时曾做过问卷调查,国内学者却很少有人这样做。出版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12]如果将实证分析纳入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也许经典的价值坐标就远非如理论家们想象的那样。

同时,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的价值定位也具有相对性,其被再次解构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可以为文学经典的价值定位建立一个坐标:时间是经典化的纵向贯穿线,而共时态的空间则是文学经典本身以及和它相关的各种外部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力场”。一般地讲,当文本经典化进程开始的时候,首先是文本的内核如思想内涵、审美意蕴、艺术手法、题材、体式等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它本身必须具有足够丰富的信息含量,而且这些信息能够和处在文学经典外部的各种要素如政治意识形态、读者接受、出版发行、市场运行等产生交流,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互动的“力场”。如果这个“力场”可以在时间的经线上持续运行,则其经典程度就越高,从而构成所谓的“恒态经典”或者“文学经典”。但如果无法持续运行,则该文本必然会退出经典化进程,也即构成所谓的“动态经典”或者“文学史经典”。当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文本的各种外部要素有可能会先于作品本身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使其强行进入经典序列。这种价值坐标的建立,有望消解精英立场和大众立场的矛盾,构建两者之间交流的文化平台。如那些并不被精英学者看好的武侠小说,当其内蕴足以和外部的各种要素产生强烈的交流时,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的话,那么它就进入了经典文本序列,可以成为“文学经典”。

第二,深刻认识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特殊规律,为文学经典走向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

只有深刻认识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所面对的各种矛盾,才能因势利导,化解矛盾,为文学经典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尤其要深化对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认识和研究,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消费市场的特殊规律,两者不可以等量齐观。在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上,产品的价值如何实现?产品销售的商业策划如何进行?如何追求利润的最大实现?如何引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这一系列问题都期待着我们去探索。尤其是具体到文学经典,当它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怎样去规避消费市场对文学经典的潜在威胁?怎样引导市场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这些问题变得相当迫切。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学经典不但有商业价值,而且其商业价值往往大于一般的文本,市场的认可度也更高:

读书月组委会曾经在2000年做过一次同样的调查……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依然受到年轻深圳人的偏爱。四大名著在深圳保持较大的销售量已经持续多年。这个迹象表明,年轻的深圳人渴望着对传统的接续。[13]

表面上看,文学经典的改编本销售量非常大,但是深层考虑的话,其实这些都是借助于文学经典的市场号召力的结果,如果没有文学经典的本身价值,也就没有了这些以文学经典为资源的改编本的商业成功。虽然文学经典可能遭遇暂时的市场冷落,但从长远来看,文学经典消费的市场前景仍然是相当广阔的。

第三,跳出语言文本是文学经典生存惟一方式的狭小视阈,转向建立文学传播跨媒体的理念。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参与文化构建的意识和可能比原来大大地增强了,这为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受众背景;而同时存在的受众的接受选择指向平面化、化、时尚化,缺乏理性的规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语言文本的接受显然是不利的。但站在更开阔的视野看,各种大众媒体却能够以自己的传播方式拉近和大众的距离,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传播乃至推销文化产品,进而影响大众的接受偏好和思想意识。所以,建立文学传播跨媒体的理念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生存的必然选择。实际上,文学经典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传播科技的成果拓展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图像文本、声音文本、电子文本等都是文学经典可以借重的介质。文学经典可以利用大众文化的宠儿诸如电视剧、电影、网络等走进大众生活,以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方式接近大众,让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如近几年来非常兴盛的“电视散文”,以其优美的画面语言和娓娓动听的朗诵感染了不少的观众,其中选择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许多人才开始接受这些经典作品。还有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也是推动文学经典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尽管因为媒体特性的差异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引起一些非议,但是在文学经典的大面积传播还没有寻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仍不失为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子。在这方面,有好多成功的例子。如钱钟书《围城》的改编,当电视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些评论家甚至将其看成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电视剧之一。不少受众都是在看了电视剧之后才去阅读原著的,因为导演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就更易于让那些非专业的文学接受者进入经典。这样,文学经典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它的接受活动中来,在扩大文学经典影响力的同时,引导和规范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构建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四,要使文学研究尽快走出和大众相对隔绝的“象牙塔”,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近些年来,在一系列学术评价体制的规范与制约下,理论研究反而有封闭化的趋势,很多理论成果仅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流通。虽然这种相对封闭的学院式研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学术研究保持其理论性和独立性,但是却不利于大众对于学术成果的消化和接受。尤其是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这种问题更显突出,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也不例外。目前,文学批评的规范化的学术话语固然可以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学理性,但这对于文学经典的接受却存在着不利的因素。一方面,实际的情况是大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却无法把握经典复杂深刻的思想意蕴、艺术魅力,急需要审美引导。而另一方面,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尽管具有阐释经典的能力,却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要弥补这种“断裂”,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首先应该逐渐改变自以为是(高深艰涩)的话语方式,致力于建设大众传播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和文论体系,以加快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接受。同时,探索学者和大众之间交流的多种途径,为大众提供易于为他们接受的理解方式。在这点上不乏成功之例,如近年来收视率颇高的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通过学者的理论研究提高了普通大众对社会现象、文学作品等的认识和理解。许多知名学者之所以能够给普通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源于文学经典与大众传媒的紧密结合。当然,提高学者和大众以及作家之间交流的途径并非局限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探寻其他更为有效的途径。如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作家树立“精品意识”,为读者创做出更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来。

[注释]

①狄塞陶(MicheldeCerteau)、费斯克:《消费作为一种对抗性的战术》,转引自陈坤宏《消费文化论》,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5年11月版,第101页。

[参考文献]

[1]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4.

[2]罗刚.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3(5):36-42.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22,34.

[4]陶东风.“大话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命运[J].中州学刊,2005(4):234-236.

[5]陈晓明.当代文学的哲学贫困[N].长江日报,2001-09-03(6).

[6]曹雪萍.韩国影视书不断搅动2005年畅销书市场[EB/OL].中国新闻网,2005-09-05.

[7]首选网络小说漫画中学生缘何不爱读名著[EB/OL].人民网,2005-02-17.

[8]燕道成.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J].中州学刊,2005(6):239-242.

[9]王宁.文学经典的构成和重铸[J].当代外国文学,2002(3):123-130.

[10]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3):86-88.

[11]不麻不辣不革命出版界流行水煮“三国”、“水浒”[EB/OL].新华网:读书频道,2004-07-12.

篇5

【关键词】化归法;变换;数学问题

前言

化归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化繁杂为简单、化困难为容易、化未知为已知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一个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转化,转化为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转化为比较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用化归法解决问题,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迂回战术,通过适当的变换,把原来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容易解决或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化归法可用右图所示框图表示,由图可知,变换是实现化归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用新的量去代替原来的量,从而把原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或者熟悉的问题.下面主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化归法如何解决经典的数学问题.

一、比赛场次问题

现提出以下问题,如果72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淘汰赛,最终选出一个冠军,共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按我们一般思维解法是通过打擂台方式,每两个人单打比赛选出一个胜利者,胜利者和胜利者继续比赛,之后依次进行,最终选出冠军,具体算法是:36+18+9+4+2+1+1=71(场).但这样思考比较麻烦,计算也非常困难.如果通过化归法进行变换,就这可这样考虑:每场比赛淘汰1人,因为最终只要决出1个冠军,所以需要淘汰71人,这样就很容易知道需要安排71场比赛.通过本例可以看出,通过化归法的使用,问题的难度明显降低.

二、鸡兔同笼问题

现提出以下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有趣数学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最常规的方法是列方程法,通过分别设置出鸡和兔子的数量列方程组求解.如果运用化归法去思考这个问题,会有以下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简单.

(1)拎脚法.把笼子里面的鸡和兔子都拎起一半的脚,那么每只鸡都只有一只脚,每只兔子只有两只脚.这样的话,鸡和兔子脚的总数就是47只.这样的话,由于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和一个头,而每只鸡有一只脚和一个头,兔子脚的数量就比头的总数多1.所以,兔子的只数是脚的总只数减去头的总数.兔子的只数是47-35=12(只).那么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2)数形结合.鸡兔数量面积图如右图所示,总共有94 只脚,可以看成总面积为94.左边矩形可以看作鸡的数量,右边的矩形可以看作兔子的数量,长可以看作头的数量,宽可以看作脚的数量,那么鸡和兔子的数量可以由下式得到:兔子的只数:(94-35×2)÷(4-2)=12(只),鸡的只数:35-12=23(只).

三、工程问题

现提出以下问题,一个水池安装了甲、乙两根进水管,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管的进水量是甲管的1.6倍.为了灌满空着的水池,开始先由甲管往水池里面灌水,然后关闭甲进水管,再打开乙进水管,由乙管单独把水池灌满,总共用时12 分15 秒,那么甲进水管开了多长时间?

这道题确实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是用方程解.设甲管每分钟进水量为x,则乙管每分钟进水量为1.6x.根据题意,我们可列出方程为:1[]5÷x+1-1[]5÷1.6x=121[]4,解得:x=2[]35,则甲管开的时间为:1[]5÷2[]35=31[]2.

由上面的方法可以知道,用方程的方法进行解决,明显降低了思维难度,但要解出这个方程仍然比较麻烦.运用化归法,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比例问题,这样就不用解方程了.四、总结

综上所述,化归的实质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以便我们采用已知的方法进行解决.通过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化归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经典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的变换,使得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方便解决.

【参考文献】

[1]毛欣辉.化归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9.

篇6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显性文化元素;隐性文化元素;英文电影欣赏方法

一、引言

美国著名作家Anais Nin(阿娜伊丝・宁)在谈及跨文化时曾说过“We don’t see things as they are;we see them as we are,”这句话解释了不少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对待文化的态度。为学语言而单纯地学语言,用母语的思维习惯学习英语,却忽略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难怪有些学生在出国深造的过程中,慨叹在国内课堂上学的英语没有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碰到很多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的现象。不可否认,这些学生的分析有其片面性,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学生缺乏实际的英语交流场景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认识上的不足,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英文经典影片欣赏。调查表明学生对影片中的英语口语、情节、对白等显性的文化因素都很感兴趣,但是却对影片中深层次的隐性文化现象知之甚少。例如在《大饭店》(Grand Hotel)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It’s not your responsibility t0 execute the seventh commandment,”学生如果不了解《圣经》中的摩西十诫相关文化知识,即便是知道eommandment这个单词的意思,也不会准确理解这句台词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继而引发了笔者对如何从跨文化语境下欣赏英文电影的思考。

二、跨文化语境与英文电影欣赏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Han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通过发生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第四个层次,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学会了设身处地从当地人的观点看该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也就是达到了“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不管是国产、港台电影,还是欧美大片,经典的影片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文电影不仅体现了电影所处时代的特征,还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通过欣赏英文电影,让我们对一个空间上遥远的国度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让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距离上的羁绊,驰骋在异域文化中。但是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文电影欣赏除了可以增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此外还需要透过语言表面理解深层次的跨文化现象。

三、跨文化语境下英文电影的欣赏方法

Gary Weaver(1986)利用“冰山”理论来解释文化的多层性。像“冰山”一样,文化是由“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所构成。

“水上部分”是能看得见、容易识别的,是显性文化,包括语言、民族服饰、建筑、节日风俗,而90%的冰山是位于水下的,是看不见的,即隐性文化。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还是更多地侧重于对语言的显性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隐性文化的诠释。

1,显性文化的欣赏

英文电影显性文化的欣赏可以通过电影中的语言、服饰和建筑等方面体现。对于英语学纠者来说,主要还是侧重在口语化表达和一些经典对白,只要稍加关注这些表达方式,并勤于模仿、经常操练,英语学习者一定会在u语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有长足的长进。

(1)口语化的表达。英文电影中时常会出现请客吃饭的场面,一般情况下,都会实行AA制,即Go Dutch。如果你要自己付费请对方的话,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到Let me pay it for you。但是这却不符合英文的习惯,在电影中往往采用这样的说法:I am buying;This is on me;This is all my bill或者是This is my treat。而在表示命令、提醒等祈使句中,英文倾向于使用短小的短语,言简意赅。又如:Give me(a)five这个短语出现在许多英文电影中,但是我们却不能依据这个短语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其实根据影片的上下文场景,这里的Five其实指代的是手,就是“击掌”的意思,常出现在英美电影中,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2)经典台词。William Wallace: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ot take our freedom,《勇敢的心》(Brave Heart)

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经典台词背后的跨文化语境进行分析解读。英美国家向来宣扬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威廉・华莱士所追求自由的精神感染了所有苏格兰人。他们前赴后继,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少胜多,为自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也获得了自由。

在《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脍炙人口。阿甘精神感染了很多美国人,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愿望总是会实现的。阿甘先天智商比较低,而且小的时候腿脚不便,脚上带着足有几公斤重的矫正器,但是母亲却不因此而弃之不顾,而是不断地鼓励儿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并告诉他“人生来就是相同”的道理。其实整部电影中都洋溢着“傻人有傻福”(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和“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Life was like a box 0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的人生哲理。这也预示着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奇迹每天都会发生的(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的道理。

2,隐性文化的欣赏

英文电影中除了显性的文化元素外,更多的是隐藏在显性文化之后的隐性文化,它往往是无法直接看到的、体会到的。英文电影通过电影的情节、对白等外显手段展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但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还要透过这些显性的文化洞悉更深层次的隐性文化,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英语学习者。以下主要借助英文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和情节来说明语言背后还体现出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如思维方式、文化典故等。

(1)思维方式。经典的英文影视中,某些台词、情节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美国非常有名的 Friends(《六人行》,又名《老友记》),这是一部情景喜剧,囊括了美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英语学习者不可能都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但是如果能好好欣赏并研究掌握里面的经典对话,并洞悉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其实,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也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跨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

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对一些电影台词所体现出的幽默津津乐道。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约好外教去打球,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们可能会说“It’s terrible”。按照汉语的思维,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可是那位外教却说了句That’s great。从中不难发现,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句话简练精辟地体现了美式幽默,体现了美国人乐观的性格,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快乐。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在英文电影欣赏中在多注意这些方面的积累,就一定能培养起地道英语思维方式,使口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跨文化意识更强。

(2)历史典故。希腊古典元素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电影中,其往往与火、气、水和地四大自然元素相联系。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电影主要情节所在。它可以分为四个学院:格兰芬多(Gryffindor)、拉文克劳(Ravenclaw)、赫奇帕奇(Hufflepuff)和斯莱特林(slytherin)。每一个学院都基本是对应了古希腊文化元素。拉文克劳学院的高塔和“乌鸦”徽章象征着“气”;赫奇帕奇学院的徽章为“獾”;对应了希腊古典元素中的“地”;斯莱特林学院中的蛇对应了“水”;格兰芬多学院的象征是狮子,代表了勇敢、脾气爽快和胆大,对应了希腊古典元素中的“火”。英语学习者在欣赏电影前对这些古希腊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解读电影中的某些情节了。

据一项统计表明,英美人士对《圣经》情有独钟,不同年龄层次都有广大的阅读者。英文电影中利用《圣经》中的典故可以说比比皆是。有的英文电影甚至连名字都是和《圣经》紧密相关,如《通天塔》《赎罪》《第九道门》《康斯坦丁》《达芬奇密码》等。在英文电影《赎罪》中,开篇镜头出现的小动物,让人不禁想起“诺亚方舟”里登上大船逃难的飞禽走兽;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面,还借用了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章节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试想如果英语学习者对《圣经》中的典故知之甚少,又怎能引起共鸣呢?

篇7

1、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到家,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把你的钱给我,让我一个人承担痛苦吧!

2、你的人生写照:十岁学会自己洗澡——猪自清;二十岁光彩照人——猪时茂;三十岁找到工作——猪立业;四十岁雇了佣人——猪得佣;五十岁学会打篮球——猪投!

3、阿瓜和女友闹分手,阿瓜问女友:你说咱们的关系还有的救吗?女友回答:就是电话上的一个键!阿瓜:是重拨吗?女友:不,是免提!

4、一个小孩很向往大海,终于有机会去海边玩,他高兴的站在海滩上喊:“大海啊,母亲”突然一个海浪将他扑倒,小孩爬起来骂道:“呸,后妈”

5、胡萝卜见客户,恭敬地递上名片,客户看名片问:你怎么叫高丽参啦?胡萝卜小腰一挺,“人家哈韩了嘛!”

6、在乎你的我只在乎我在乎的是是否在乎在乎你的我,我在乎的你是否和在乎你的我在乎我在乎的你一样在乎在乎你的我,小样儿,看晕你!

7、心里想一个数字,用它加上52、8,再乘以5,然后减区3、9343,再除以0、5,最后再减去心里想的那个数的十倍,答案很浪漫哦!

8、思你念你想着你,找个画家画下你,把你贴在杯子里,整天喝水望着你——幸福吗?倒杯开水烫死你!

9、一对恋人在山中被野人抓住说:你们吃掉对方的大便就放了你们。恋人做到了,归途中女人大哭,男人问其原因,女人伤心的说:你不爱我,不然你不会拉那么多!

10、大象踩着蚂蚁窝,愤怒的蚂蚁全部爬到象背上,象轻轻一抖身体,蚂蚁纷纷被抖落在地,剩下一只蚂蚁死死抱住象脖子,地上的蚂蚁齐声呐喊:“掐死它,掐死它”

11、神啊,替我祝福吧,祝福那些忘了我,不跟我联系,不给我打电话,不发短信给我,不想念我,不惦记我的人的手机都掉进马桶里吧,啊门!顺便放水冲一下。

12、亲爱的上帝,请保佑那些不打电话给我,也不传短信给我,更没有想念我的朋友们:愿主把他们的手机掉到厕所里去吧,阿门!

13、太监最讨厌的歌:把根留住;太监最讨厌的剧本:一剪梅;太监最讨厌的广告词:我有我可以;太监最讨厌的成语:空前绝后;太监最喜欢做的事:边看短信边笑。

14、一个三岁小男孩拉着一个三岁小女孩的手说:“我爱你。”小女孩说:“你能为我的未来负责吗?”小男孩说:“当然能,我们都不是一两岁的人了!”

15、你这个没良心的,老实交待,昨天半夜在你房里接电话的那个女人是谁?她居然跟我说……您拨叫的号码正忙,请稍候再拨。

16、一天晚上,猴子捡到一张卡,因天黑看不清是什么卡,就爬到树顶借着月光看,这是一道闪电击中了它,猴子惊呼,原来是张挨劈卡!

17、尊敬的用户,此时我们已从您的话费中扣除20元献给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为此巴自治政府决定以全体阿拉伯世界的名义授予您崇高的称号:本、沙勒巴基!

18、一女奇丑,嫁不出去,希望被拐卖。终于梦想成真,却半月卖不出去。绑匪将其送回,她坚决不下车,绑匪咬牙一跺脚:走,车不要了

19、刚才和朋友聊天,其中有谈到你,知道吗?我和他们吵了起来,还差点动手打起来,因为他们有的说你像猴子,有的说你像猩猩,实在太过分了!根本没有把你当猪看!

20、男友几时有,把酒问群友,不知群里帅哥,可有女朋友,我欲离群而去,又恐群外孤寂,恋爱更加难,枕边空,梦犹在,夜难眠,不应有醉,何时才能把梦圆,女有黑白美丑,男有高矮肥瘦,此事古难全,但愿群长久,光棍不再有,祝大家快乐!

21、跳楼须知:想痛快九楼,想喘气八楼,想挣扎七楼,想留言六楼,想残疾五楼,想住院四楼,纯粹吓人三楼,有兴趣二楼,有热闹一楼。

22、在铁路旁大号却没带纸时,别着急,火车会提醒你:裤擦,裤擦,裤裤擦!在河边上大号却没带纸时,别着急,青蛙会告诉你:棍刮,棍刮,棍棍刮!

23、你都长大了,有些事应该让你知道了:天,是用来刮风下雨的;地,是用来长花长草的;我,是用来证明人类是多伟大的;你是用来炖粉条的。

24、嫁到俺们村吧,俺村条件不赖: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娶妻基本靠想,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

25、一对男女偷情,丈夫突然回家,男的没顾穿衣服就跳窗逃跑,走在大街上路上围观,男的装着若无其事看天:啊,这就是地球呀。路人说:操,装鸡毛外星人。

26、一只大象问骆驼:‘你的怎么长在背上?’骆驼说:‘死远点,我不和长在脸上的东西讲话!

27、看哪个银行缩写最牛:中国建设cbc(存不存),中国银行bc(不存),中国农业银行abc(啊不存),中国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民生银行cmsb(存吗傻b)。

28、小酒喝道六亲不认,香烟抽到同归于尽,麻将搓到昼夜不分,跳舞跳到筋疲力尽,吹牛吹到自己不信!

29、拉面店柜台前,一位漂亮女孩正排队等候。到她时,拉面师傅问:你要粗的还是细的?女孩答:你拉什么我就吃什么。

30、传说你可狠了,在戏院里横躺着占四个座位,别人叫你起来,你却只哼哼两声不动地方,保安来了说:朋友够狠,哪条道上的?你咬牙说:楼上过道摔下来的!

31、男士给美女让座,美女拿纸将座位擦了才坐下,不料刚坐下就放了个响屁,男士笑:小姐真讲卫生,擦了嫌不干净还吹一下。

32、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

33、傻子偷乞丐的钱包,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跛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算了。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34、听说过吗?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象你我这样亲密的朋友,上辈子似乎没干什么,光他妈回头了!

35、有个腼腆的男孩终于鼓足勇气问心爱的女孩: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女孩说:投缘的。男孩再问还是一样,他只好伤心地说:头扁一点的不行吗?

36、老天,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和你,有缘!想你,失眠!见你,太远!唉,这可让我怎么办?想你想得我吃不下筷子,咽不下碗!

37、钱可以买房买不到家,买到婚姻买不到爱,买到钟表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万能的反而是痛苦的根源,快,快把你的钱汇到我的账户,让我以个人承担所有的痛苦吧。

38、有一个山里人,没见过世面,一天到城市的公园里看见一个人在做俯卧撑,不知道干什么的,围着转了好几圈都不明白:为什么底下没人,光使劲?

39、夜空一颗流星划过,我连忙许了心愿,希望你能变漂亮些,谁知刚许完心愿,流星“嗖”地返回来,对我说:大哥!诚心为难我是不是!

40、黑猩猩不小心踩到了长臂猿拉的大便,长臂猿温柔细心地帮其擦洗干净后它们相爱了,别人问起它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黑猩猩感慨地说:猿粪!都是猿粪啊!

41、你知道我们的友谊对我充满了丰富的含义,你哭的时候我也哭,你笑的时候我也笑,当你从高楼跳出去,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探出头去:“哇塞!不死才怪!”

42、你在办公室里老放响屁,同事忍不住说你能不能不出声。然后便见你坐在那里摇来晃去抖个不停,问你在干什么,你回答说我调成震动的了!

43、深夜,波音737飞行员回家,咚咚敲门。妻:谁?飞行员幽默地说:737请求着陆!突然屋里一男子喊:收到,777马上起飞,给你腾出停机位!

44、阿袁在外地学习。一天,他发现生活费已提前用完,便忙给家里拍电报求援。电报上只有四个字:弹尽粮绝。没几天,阿袁收到家里的回电:顶住!

45、深夜布什看到拉登站立在自己床前,批头散发,布什大惊说:你好大胆,敢夜闯白宫!拉登甩了甩齐胸的胡子,阴森地笑了,说:飘柔,就是这样自信!

46、抢匪:快把保险箱密码说出来!不说杀了你!女职员:杀了我也不说!代糟蹋了我也不说!抢匪上下打量她后说:你想得美!

47、送你12生肖,祝你聪明如鼠,强壮如牛,胆大如虎,可爱如兔,自信如龙,魅力如蛇,浪漫如马,温顺如羊,顽皮如猴,美丽如鸡,忠诚如狗,长得像猪!

48、我喜欢邓丽君,死掉了;我喜欢翁美龄,自杀了;我喜欢梅艳芳,病故了;我喜欢黄家驹,摔死了;我喜欢张国荣,跳楼了;我喜欢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49、有两个造假钞的不小心造出面值15元的假钞,两人决定拿到偏远山区花掉,当他们拿一张15元买了1元的糖葫芦后,他们哭了,农民找了他们两张7块的。

50、有一天,我对你说你是猪,你说:我是猪才怪。于是我便开始叫你猪才怪。终于有一天你忍不住在众人面前大声宣布:我不是猪才怪!

篇8

2、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3、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4、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篇9

先说能增强药物疗效的药引吧。风热感冒,高热口渴时,若以芦根、竹叶当药引,清热退烧的作用更强;风寒感冒,恶风怕冷时,若以生姜、葱白当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外感咳嗽痰多时,若以鲜枇杷叶当药引,止咳祛痰效果更佳;久咳无痰、口渴咽干时,若以鸭梨当药引,更有助于药力的发挥。

再说能引药归经的药引。如病变部位在咽喉、头部和上身,可以用桔梗为引,因桔梗有载药上升的作用,它可使药物直达病患部位发挥疗效;如病变部位在下肢、在腿和脚,则可用牛膝为引,因牛膝有引药下行的作用,它同样可以充当其他药物的向导。

另外,有的药引还可减低方剂中的毒副反应。患痰饮病,出现胁下引痛,水肿胀满,须选用利水性好,但毒性较强的大戟、芫花、甘遂等烈性药物才能奏效,若以大枣为引就能保护身体的正气,减少毒副反应;中风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须选用对咽喉有刺激性,并且有毒性的生南星等药进行治疗,若以生姜为引,就可消除上述药物的毒副反应;治疗肝癌的常用药斑蟊,毒性也很大,对肝脏有损害,若以绿豆为引,可使其毒性减弱。

除此之外,为了使病人乐于服用,免为良药口苦之难,也常选用一些食物药引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用黄酒作药引可去除阿胶、龟板、紫河车等药物的腥味;用红糖、蜂蜜、饴糖、甘蔗汁等作药引,可矫正那些含生物碱、苷类药物的苦味。

篇10

上海JIA精品酒店和上海雅悦酒店两个月内被相继收购。

2014年2月18日,电视购物企业橡果国际(ATV.NYSE)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Robert Roche与合作伙伴2013年5月联合创办的凯诗帝酒店集团(CHG)全资收购上海JIA精品酒店,并将对JIA重新装修并改为凯诗帝精品酒店,三楼改造成目的地酒吧,整个装修工程计划于2014年夏季竣工。今后,凯诗帝还将在中国区连锁扩张酒店。收购为现金交易,但凯诗帝拒绝透露具体金额。凯诗帝酒店集团总部在上海,有三个酒店品牌,分别为定位高端奢华的“凯诗帝”、绿色环保酒店“URBN”和生活方式定位“r.酒店”,凯诗帝2014年1月21日还现金收购上海雅悦酒店。

酒店投资新热潮

能说流利日语和中文的Robert Roche已经移居上海,在日本和中国有近30年生活和从商经历,并创立和管理过40多家公司,电视购物是其做过比较重要的业态。Roche和中村忠1993年联手创立Oak Lawn Marketing公司,该公司已成为日本第一大电视促销公司。2009年日本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都科摩(NTTDOCOMO)购买Oak Lawn Marketing 51%股份。Roche目前任Oak Lawn Marketing公司董事长。Roche1997年创立橡果国际,目前,Roche仍担任该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可能由于电视购物业务的下滑,作为创始人的Robert Roche需要转投其他行业。以凯诗帝的创业团队来看,凯诗帝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Mirza曾是埃森哲咨询公司旅游和交通领域的合作人,在航空和在线旅游领域的咨询服务有经验,这或许是Robert Roche选择酒店业的理由之一。

上海JIA精品酒店位于上海石门一路、南京西路交界处,原本是一幢上世纪30年代风情的经典建筑,8年前由香港酒店集团JIA入驻并将其投资改建成个性化精品酒店,当时定位约200美元一夜。上海JIA酒店着意打造“家”的感觉,设在二楼的大堂提供免费的点心和饮料,让你感到像在家一样随意和方便,这家酒店意大利餐厅的比萨饼据说是上海唯一用柴火烘制出来的,味道特别好。而一般宾馆客房里司空见惯的“请勿打扫”的挂牌以及电视机旁放置的便签设计都别出心裁,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

上海雅悦酒店(URBN hotel)2008年开业,坐落于胶州路上,在南京路北面,由SCOTTBARRACK和JULESKWAN构思,渴望带给来上海的游客独特的都市体验,并体现了融入中国文化的创新当代设计。除了碳中性,URBN酒店也致力于开发和经营绿色酒店。使用100%本地回收的材料,如回收的木材,老上海砖,对现有的结构进行改造,并引进对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如无源太阳能天窗。雅悦酒店前身是邮局,设计师在电梯轿厢内将邮政编码图作为装饰张挂,巧妙地揭示了酒店的来历,客房的房号也别致地嵌在门口地板上。雅悦酒店带来了“碳中性”的概念,并且酒店的室内设计尽可能“回收再利用”,采用本地搜寻来的旧地板、旧墙砖装饰地面和墙面。前台的背景墙是由旧行李箱拼接而成的,既体现了崇尚环保的理念,又散发出浓郁的老上海气息。客房写字倚用废纸制作,沙发靠垫用手工缝制,客房窗外的晾衣竿是特意搜寻来的旧毛竹,让中老年客人回忆起旧时居家晾衣的情形。雅悦酒店对入住五次以上的客人会送上绣有客人姓名的浴袍,给客人带来惊喜和温馨。酒店的延伸服务也特别值得称道,客房内放置了精美的服务指南,学汉语、学烧中国菜、学打太极拳等学习项目十分丰富,另外还有趣味项目、体味项目,如徒步或自行车游上海、时尚资讯等,满足客人深度体验上海都市风情的需求。

精品及设计酒店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的客房量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下酒店开发商的报告中有65%的结论是建小型精品酒店。中国新投资酒店的精品酒店热类似于美国10年前。美国统计2003年精品酒店的客房占1%、收入占3%,6至8年收回投资(高端酒店需要10至15年);2011年美国精品酒店客房占5%、收入占8%,相对优势已经比2003年下降47%。

中国5000元以上的酒店几乎全部是精品酒店,3000至5000元房价的酒店中精品酒店占33%,2000至3000元房价的酒店中精品酒店占27%,1000元以上的精品酒店占10%。客房规模在80到150间之间的精品酒店见好。超出50%精品酒店是历史文化旧址改建,或者带有奢侈品元素。精品酒店区别于传统高端酒店“干店一面”的模式,每家酒店都将极具个性化地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在高端酒店数量过剩的情况下,真正注重体验的奢华型酒店将引发酒店投资的新热潮。精品酒店在硬件上更加个性化并具备地方特色,甚至更多地运用了酒店新技术;度假酒店以接待度假休闲游客为主,多建在自然风景区附近,远离市区,经营季节性强,对酒店区域内的环境设计要求高、对娱乐设施的配套要求较完善,讲究人与自然的充分融合。精品酒店强调小而精致,它的客房数量不多,但其内部装修极其豪华,独具特色。精品酒店在服务上更加趋向定制化,普遍采用的是管家式服务,服务人员与客房的比例是3:1,甚至4:1,而在星级酒店,这个数字通常是1:1,最多是2:1。

精品酒店层出不穷

精品酒店的出现是顺应时展的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表的《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工业化时代的规模经营将被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所取代。在酒店业,设计师酒店、奢侈品牌酒店、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层出不穷与之呼应。

2007年4月18日,雅高在上海复兴公园的璞邸酒店开业,有52间客房,分为豪华房、商务房和套房等5种类型,房价从4680元至1.4万元一夜。最小的客房50平方米,每层都有一个由3至4位成员组成的服务小组,提供准管家式服务。

2007年4月中旬,由黄金荣公馆改造的首席公馆试营业,共30多间客房,客房定价分为385美元、510美元和660美元。

上海新乐路的建筑始建于1932年,曾经是黄金荣、杜月笙和金廷荪等人合股成立的三鑫公司办公地点。外资全资的华典精品酒店投资国际有限公司接手并投资,酒店内有超过300件具有百年历史的展品。

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落户虹桥古北商业开发区,有224间客房,酒店有展览玉器800多件,用大量古董和艺术品来做酒店内装饰,酒店正门的明代大宅门是从山西整体移入酒店的,石狮和石马也都是元代和汉代的,是上海第一家全部客房提供管家式服务的酒店。

瑞吉红塔大酒店是行政楼层以上的才提供管家服务。客人与服务人员的比例是1:3至1:4。

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着力渲染本土文化、邻里文化氛围,大堂设计充满了上海十六铺码头元素,总台背景墙是以江水为造型的木制雕塑,上海江轮的船身断片嵌入了墙面。

思南公寓酒店由15幢独立花园别墅构成,保持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外来建筑文化全盛时期的外观:红瓦屋顶、赭色百叶窗以及卵石饰面的外墙。

贝氏大公馆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家族的老宅,旧上海遗韵触目可见,螺旋而上的楼梯用大理石雕刻成双龙盘旋,龙尾直指天花板,龙头聚首在底层,颇具贵族气息。

璞丽酒店致力于打造城市度假酒店,大堂地砖采用的是同故宫一样的“金砖”,客房内的桌面采用的是砚台石材。

上海外滩悦庄是悦榕庄品牌的首家都市度假酒店,将通常的大堂打造成“客厅”,创导家庭式、管家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