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化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化学论文

篇1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教师设置的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烧杯底部,然后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同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蜡烛火焰的变化,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通过创设的这个趣味实验,通过现象学生增强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发生是化学知识的验证,只有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才能进行大脑思维,才能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的实验教学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每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制作演示实验时我是这样做的。我把实验装置装备好后提示让学生注意试管的倾斜角度为何向试管口一方倾斜,注意观察实验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试管口处生成了水珠,在集气瓶内收集到了气体。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能够很快解释原因,试管向试管口倾斜式为了防止试管口的水珠倒流,集气瓶内收集带了气体是因为观察到了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实践证明,借助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每次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我都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操作我边观察边指导,比如酒精灯如何点燃、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怎么倾倒、滴管如何滴液、气体怎么收集、如何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等等。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人人操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还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组成,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各方面去考虑,家庭小实验的用品应该是家居生活中较常用、常见的。例如,父母蒸馒头和面为什么要用碱面水、洗刷厕所时用草酸清洗、清除水垢要加酸水、洗衣服用洗衣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家庭小实验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家庭实验明白课本里的知识,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样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让学生在家里亲自操作一下蒸馒头的全部过程。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这些小小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营造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大胆创造。如学“分子”一节时,可以在教室内喷一些香水,让学生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香气,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还是能作出解释的。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比如,教师在讲授碳酸钙和水的反应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家里盖房之前买来了生石灰放在大锅里然后加上水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很快会回答上来,紧接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此时学生们对碳酸钙和水的反应会完全明白。这些实验情景的创设为教师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在创设的实验情景中得到培养。

六、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看待数学,再加上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生活经验较少,总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少,没能够认清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抽象化的内容具象化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数学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为数学开展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阶段教学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终点,使得学生在小学过程中不再是“漫无目的”,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很漫长。而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方向与位置》这一章教学的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预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数学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了解,为数学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在家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大门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心得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化,加深学生教学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而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克、千克、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一个称重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然后在教授学生教学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物品进行重量的估算。如学生的铅笔盒、铅笔、课本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等,然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课前预习预习来说,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都是与教学重点相关,只是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意义,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面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地板或者是瓷砖的面积,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个多少块地板或瓷砖,从而计算出家庭的实际面积。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发动学生站到正方形当中,直至占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每个人的平均面积是多少。通过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化学现象无时无刻在上演着,高中教师应把这些生活常识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使一些并不起眼的生活现象转化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不断思考,发现化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臭氧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暴雨过后,如果去嗅闻空气,就会感觉到无比清香.这个例子,会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存在于简单的生活中,教师再加以引导,为学生解答疑惑,雨水会让空气得到净化,空气中的粉尘会下沉,闪电过后,周围的氧气会有部分产生臭氧,臭氧可以消灭空气中的细菌,空气的质量就会提高.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的变化.

二、生活化的化学概念探究

化学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掌握一些很难理解的化学反应,化学教师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知识点丰富化学概念.例如,氧化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授化学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可以用真空包装铁粉,再用网包包装铁粉,这样是为了证明铁粉在真空下不易被氧化,铁粉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生锈现象.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果.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教学,这些实验最好从生活中去获取,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日常可以见到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化学实验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真切感知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化学物品,让学生去挖一些泥土,让学生做水果电池,让学生用纯碱和泡打粉蒸馒头.教师要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注重生活细节,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高中化学结合起来.生活化化学教学,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不会产生畏惧感,化学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知生活中化学的能力.

四、作业趋于生活化

篇4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听说过“鬼火”,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生活上的知识引入自燃的概念。又如,有一个成语叫点石成金,于是我在化学课堂上出示一块石灰石,向学生提问,这块石灰石能变成金子吗?从而引入化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于谦的这首诗反映了石灰石的哪些化学属性吗?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能够使学生乐于学习,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空气中的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引入了“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借助网络,去了解这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转变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而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对等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在化学课堂中也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更适宜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明确,教师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旁观者,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燃烧”这一内容时,就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我也做了实验的一员,给学生拿工具,同时提醒学生要关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引入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也让学生注意将燃烧需要氧气与镁金属在燃烧中不需要氧气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认识。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统一认识,共同发挥作用,构建知识结构。

三、改进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策略与维度,使得评价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评价应该具有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这三维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俗话说,龙有九子,子子不同。每个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肯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如果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势必使教学难度增加,而且也有很大的不现实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做到差异评价,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艺术性和针对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概用“好”“不错”这种毫无特点的评价方式,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说出这样评价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心悦诚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否则,教师的评价就会失去价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篇5

1.1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保障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新知识,并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复习导入,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可这样设置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碱金属的代表物质———钠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钠与水(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反应的现象及原因?生活中,发现以下火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方式为?①油锅起火;②建筑物着火;③电气火灾;④金属钠着火。那么常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引起火灾呢?我们来试一试。

1.2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

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均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接受传授的知识,则其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加以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例如,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以及NaHCO3与稀盐酸反应最终现象的异同,其教学仅适用于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教学过程:演示实验:气球实验;提问: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追问:为什么NaHCO3的反应更剧烈?讲述: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但Na2CO3经历了由正盐到酸式盐再到酸两个过程,而NaHCO3本身是酸式盐,所以只需一步就直接生成酸,故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但是,学习Na2CO3与NaHCO3用途时,使用、合作与讨论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做法:第一步,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Na2CO3与NaHCO3的用途,并完成表中内容。第二步,共同讨论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小苏打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

1.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第一,使用有趣的导入或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教材,引导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第三,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第四,通过实验与观看幻灯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回归教材,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七,进行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八,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具有复杂、多样、繁琐等特点,这决定高中化学需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预习,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中有所侧重,促进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成绩与自学能力的双重目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与课前总结,使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然后,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听讲,教师着重解答疑难问题,或者教师直接指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围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预习。

1.5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

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反思作用尤为突出,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主要从教学反思环节做起。高中化学教师在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借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达到总结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与检验达到逐渐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教学与反思中,教师要做到自我指导与自我批评,使教学更合理,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2.结语

篇6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祝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六、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篇7

一、什么是“童话心理”?

何谓童话心理?我们先看什么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辞海》)选入小学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有:《皇帝的新装》、《两个国王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每到上童话课时,学生们激情高涨,他们大多能把故事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究其原因,童话里有趣味,童话里有平等,童话里有善良,童话里有神奇……而“趣味”、平等”、善良”、神奇”这些都是小学生在童年时期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尽管童话里有很多不按逻辑去展开的离奇情节,童话所使用的手法造成时空的错综复杂,但是童话中的中所反映的事件,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如此离奇的事都源于现实,于是小学生便用童话的方式去构想暂时还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于是便有了形成了童话心理。

二、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童话心理

1.童话心理成因

小学生童话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个人思想逐渐萌发,随着知识增多,阅历加深,他们对越来越多新鲜事物进行追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数问题的汇集,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时,他们就试着用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方法去阐释。童话就可以做阐释的工具,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在童话里都做到了,比如《丑小鸭》中的那只小鸭子,同时一只奇丑无比的鸭子,当它被那个世界所抛弃时,它已经失去了生活下的信心,曾经它多么渴望自己能是美丽的天鹅,我们以常人的思维去思考,鸭子有可能变成天鹅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童话里,情节发生了逆转,丑小鸭确实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受童话影响,当小学生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时,便有强烈的渴望,希望它的梦想也能像童话一样,在某个突然地瞬间能够实现。我们在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学生,社会给他们的定义就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就是全部。当然,学生不可避免的把学习作为中心,一心一意的去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但是,事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学生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时,他们便在心理渴望有超现实的出现。比如,某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家里的爸爸妈妈一直要求他成绩名列前茅,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某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难免产生童话心理,希望奇迹发生。通过以上阐述可知,小学生童话心理的形成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2.童话心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童话心理既然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从这里我们知道,理想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一面旗帜,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如何实现理想呢,童话心理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因为童话心理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只要努力,终有一天,童话般的结果会发生在眼前。童话心理除了作为一种信仰,支撑小学生不断努力,同时,童话心理还带来学习的激情,因为童话心理包含也神奇的内容,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童话心理还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因为童话心理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小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让奇思妙想在脑海里驻足。童话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样,学习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当学生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如此双向互动,便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童话心理的培养

童话心理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童话心理,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让小学生激情燃烧。

童话心理的产生源于学生对理想的追求,童话心理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童话心理:首先,要调动学生的激情。老师是关键,“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学习的佳,境老师教学激情,学生才能被感染,从而也释放自己的激情。所以,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要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其次,要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尽情燃烧的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学生们一定会让老师有意外的惊喜。童话心理的培养,需要这样开放的课堂,小学生不受时空的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8

一、调查摸底是基础

每接一届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如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家访,与学生谈心等。

调查了解中发现,导至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这里既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心理及智商因素,更有教师素质、教法等因素。差生一般都有自尊心强、求知欲低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1)高能差生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其智商高,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暂时较差。以男生居多。特点是好动、贪玩,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

(2)智商差生成绩差是由于接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但真正属智商差生者为数很少。

(3)偏科差生是指那些对化学不感兴趣从而学不进去,甚至放弃学习者,较普遍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二、对症下药是方向

对于高能差生,采用“聚焦法”。这类学生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1)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心思集中到钻研化学上来。偏科差生中以女生为多,学习上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可通过观察和谈心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具体做法是:

(1)对上课害怕回答问题的,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2)预先培训后让其做演示实验,使其从成功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3)让其担任课代表,利用青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其非学好化学不可。

智商差生大都自卑,易“破罐子破摔”。一般采取感情倾斜法。具体做到:

(1)不歧视,更多地关心这些学习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上的“贫困”者。

(2)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笑脸进课堂,以减少差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多请差生上来,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言鼓励。

(4)作业“高标准”,对差生的作业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多采用面批,当面纠正。

三、巩固提高是关键

要使差生彻底甩掉差生的帽子,并使班里不再有新差生出现,这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通过以下几方面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重要性教育。课堂上举例,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结合授课内容讲解化学元素发现史和化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化学,献身科学的理想教育。这种教育要“化整为零”,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

(2)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

(3)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差生可优先,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

(4)经常进行“无差错”作业训练和“满分测试”。学生作业做错了,不急于打“×”,而是帮助他们检查原因,弄懂了当面纠正,做对了再打“”;考卷上有差错让学生修改,再错再改,直至全对打上100分。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达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

篇9

关键词:生态儒道自然哲学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多种领域、多个层面展示出其不凡魅力。梭罗倡导简单生活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观,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其中也深深烙印了大量儒家与道家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化思想的印记。同时,他以走向荒野为契机,倡导诗意栖居、回归精神家园的生态理想,为世界生态文化的视野提供了哲学奠基和丰富视角。

一、融入中国儒家思想,倡导简单生活与精神富足的生态哲学观

儒家向来推崇安贫乐道。孔子曾云“何陋之有”,陶渊明的田园归耕也是儒家崇道之心的典型体现。数百年前大洋彼岸的梭罗也深谙此道,他于1845年至1847年,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独自度过两年两月零两天,这是他“自然生活”也是“简单生活”生态观的实验。

(一)批判奢侈,梭罗否定以物质丰富为目的的生存态度

世人眼中的财富,在梭罗眼里就是“金银的镣铐”,他批评人们对待物质的态度,认为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出于享受和炫耀,而非生存的重要需求。比如追求时尚而购买衣服,那更多是被新奇所诱惑,对所谓“时髦”的追随者甚至用沐猴而冠的比喻来加以讽刺。梭罗一再强调,比起衣物的破败,个人德行的不足才是真正可耻之事,“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很薄很花巧的衣服,那只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假皮肤,并不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瓦尔登湖》)。他不能容忍衣服对于“自我”的掩盖与改变,“人消失在了衣服背后”(《瓦尔登湖》)。人性个体的存在意义屈从于肤浅的物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变成了衣服代表的等级差别。越来越热衷于包装自我的人类,实质上失去的是体内越来越丧失真实的生命力。

除了衣服,另一个重要的物质象征“房屋”也是如此。“我们不再在夜间露营,我们安定在大地上,忘记了天空”。梭罗认为,人们对待房屋的态度,不是满足于安住,而是被房子的装饰与花哨所累,甚至成为房屋的奴隶。于是,复杂而壁垒森严的“房子”里居住的是人们的身体,但同时却阻碍甚至关闭了人民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于是自我便逐渐迷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梭罗引用这句儒家名言,正是批评和否定终日蝇营狗苟、奔波劳碌却忘却自我本来面目的灵魂失落者。

(二)重归原始,梭罗呼唤人们回归简单生活观

儒家先贤曾子所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体现了简单生活的方式和快乐。同样,梭罗也认为,只要个人心境淡泊,吃最简单的野果也能为品行提供足够的营养。于是他大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吧……我们的生活在琐碎之中消耗掉了。惟一的医疗办法……一种严峻得更甚于斯巴达人的简单的生活,并提高生活的目标。”(《瓦尔登湖》),他也勇敢地自我实践了这种简单生活观,他来到瓦尔登湖边筑造小木屋,他与禽兽为邻,他独立生活了两年多时光,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探寻简单生活的本质意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而这一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活得简单、更简单,抛开物质的罗网,是可以找回自我的真正存在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梭罗倡导简单哲学观的同时,结合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出的精神富足的生态观。“衣服可以卖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瓦尔登湖》)。在梭罗的思想中,德行与智慧才是最重要的个人财富。“德不孤,必有邻”,他有意无意中曲解孔子有德之人必有同道的原意,而强化德行对个人存在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内有德涵,那么便永不孤独,实现这种精神富足、永不孤独的方式,有与自然万物的宽容融洽,也有先贤们以足迹为证的阅读,他认为,“书本是世界的珍宝”,独处、阅读,足以为人类个体提供广大的视野与广袤的内涵,在精神的宁静平和中,善与美自然显现,并且成就简单生活的最丰富收获。他希望摒除“人性”而恢复“兽性”,及摒除虚幻的物质财富而重归“与禽兽为邻”的清醒自我。

二、呼应中国道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何以真正实现简单生活,回归自我?梭罗最重要的生态观就是号召人类返归自然,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梭罗对于荒野自然的亲昵与膜拜,对20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和环境主义运动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

学者郭建良曾撰文探析梭罗与中国道家思想的相似性。老子所说“独立而不改”,似乎也正是梭罗的遗世而独立的自然探索之道。梭罗从生态整体观的宏观视角确认了人与自然的同根性关系。在梭罗的荒野生活里,“每一支小小松针都富于同情心地胀大起来,成了我的朋友。”他的自然观,奇妙地同古老东方“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相应和着。梭罗常常将自然万物视为同类,认为自然万物才“最接近自己的血统”。从先民开始,人与自然绝非剑拔弩张、生死对立,人与生物、山水就是和谐一体的关系。梭罗讴歌人类古代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对于大自然中的鸟兽虫鱼,是一种极亲近的态度——山雀会飞落到“我”怀抱的木柴上、潜水鸟会嘲笑愚蠢的猎人、野鹿会好奇地凝望近在咫尺的“我”,远离喧嚣的瓦尔登湖“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瓦尔登湖》)他在瓦尔登湖的荒野栖居的两年里,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取得了生存的平等,组成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与生趣盎然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工业化文明下的现代社会则是“有病的”存在,“社会总是有病的,最好的社会病得最重。”(《瓦尔登湖》),梭罗极其抵触以火车、铁路为象征的机械化和工业化,他以强烈的字眼批判那些侵蚀田园农舍的铁路,“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清泉的水混浊了!”(《瓦尔登湖》)铁轨对丛林的毁坏,喧嚣和烟雾对自然生物的折磨,梭罗批判工业化进程是以金钱和利益至上而戕害人类自然心灵的野蛮恶行。

所以,正如“道法自然”“万物归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辨,梭罗也坚持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自然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决不能疏远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顺其自然本质上成为宇宙运行和人类生存的最高法则,只有远离工业文明污染的瓦尔登湖畔富有诗意的荒野式栖居才能拯救日益被破坏的社会生态。

总而言之,梭罗生态观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中国哲学文化内涵。精神的诗意栖居,也被梭罗认为是人类真正重要的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正是实现诗意栖居、重新发现生存的唯一途径。他倡导简单生活,号召人们回归自然,以精神生态的诗意建构对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态整体观,与中国儒家的“知足常乐”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文化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美]HD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2]杨丽.走向一种纯朴的自然情怀———《瓦尔登湖》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解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01). 

[3] 张岩,孙立言.诗意栖居与精神守望: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论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4] 王焱.论梭罗超验主义的自然书写[J].文学与文化,2014(04).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8

1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众所周知,词句等构成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向世人展示和传播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特质。即使这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也开始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目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仍存在较大的分歧,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文化知识输入少和语言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和课堂知识输入多、个人感悟输入少和理论分析输入多等现象,对实际的交际能力缺乏重视,过度看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2 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我们要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实现汉语文化同英语文化的互通有无。所以,亟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丰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2.1 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章前引导学生收集其背景材料,对比英美文化背景和汉语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通过英语文化相关主题的探索、研究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切身感受和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的洞察力,进一步消除民族文化差异偏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2.2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英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从总体上对英美和中国之间不同文化有大概的了解,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介绍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在提升英语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来源于课堂,只有当我们的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益,才能在有效的跨文化比较中认识他国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2.3 提高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素材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是文化的载体,应选择能够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教材中应加入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知识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具有代表性,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并能和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能激发学生去寻找两种价值观的解释。例如:增加节日专题,包括Halloween、Valentine’s Day、April Fools’Day、Christmas、Thanksgiving and so on.节日不但是日常交际的常用话题,也是对一国风俗习惯了解的最好方式。而一些特定的词汇,black、owl、thirteen、age、income、weight等敏感和忌讳的词汇,在双语文化中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2.4 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外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相比下更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和价值变迁,如果不能够深入到英美国家探索实实在在的英语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阅读时,其中的氛围、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更能够吸引学生从中极大地汲取文化营养。文学作品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老师应给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帮助学习阅读,激发学生大量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理解性和文化素养。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中所倡导的个人思想信念自由,每个人都欣赏伊利莎白・贝内特的思想意识的独立自主,但是也告诫人们道听途说的内容不能够以偏概全地阐述人生。《Jane Eyre》中那个从小受尽欺负,仍然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并最终收获爱情的女孩让人不禁升起一股钦佩之情。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反应时下不同的意识,但是最终都获得人生的成功。

2.5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中西文化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跨文化方面知识。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除此外,参加英语角进行口语交际也是十分可取的学习方式。

2.6 播放原版视听材料

影视作品中的英语文化往往更加细节化和生活化,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语言和表演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国外英语节目或者反映西方文化背景、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的背景来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影片和节目所展现的是真实的英语民族交际的场景,语言也是鲜活的,电影中的画面、道具、语言和故事情节,无一不在传达着文化的信息。所以通过观看国外节目或电影,对于学生掌握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政治面貌、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学习英语打下坚实基础。例如:《The big bang theory》,该剧中讲述了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的故事,在日常生活的交流对话中涉及到很多充满美式风情的言语,不仅能够提高英文水平,更能够了解真实的美国生活与文化。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密集,加强英语文化沟通和交流迫在眉睫。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将英语技能和文化沟通共同提到日程上,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英语文化学习,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2]谭正丽.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