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7: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学 教学 问题 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学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会计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也成了基本的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MBA教育更是将其列为一门主课程,可见学好会计学对于经济管理以及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致使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一、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的学生对《会计学》的学习普遍缺乏热情,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这种现象有学生本身的缘故,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是有的老师讲课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艰深晦涩,沉闷无趣,有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听,或者听不懂,就认为会计学很难学,对学习没有信心,就愈加对会计学不感兴趣了。
第二,有的同学学习虽然很认真,但是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分录、看报表,结果就认为学习会计学也没有用,还是不会做会计处理,以至于失去了学习热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如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会计信息的载体应尽可能给它们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的结果只是背了一些名词和概念,对于真正的会计循环和操作并不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学生们更喜欢会计学,好好去学习这门功课。
二、对会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教师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更多的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去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应重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多使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软件,采用直观性较强的图示法,深入浅出地说明难点,讲清疑点,更加直观地表现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能够取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而且由于课后有机会获得老师的详细讲稿和演示文稿,课堂上就减少了笔记,也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还制作全套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和讨论,这就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地进行一些案例讨论,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些案例中,既要有书中反复强调的典型的会计业务,也要包括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未接触过的新兴一些问题和领域,且不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对可以使学生们开阔思路、提高对学习和钻研的兴趣,对学生毕业后走向实际工作也是很有裨益的。
第二,教师应采用以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为主体的导向式教学法。
学习过程始于问题,针对这门课程专业性、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本课程所要介绍的基本问题,比如说如何记账,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不容忽视,在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要坚持实践导向的原则,无论是原理与方法的介绍,还是例题和作业的选择,都尽量切合实际,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会计工作的真实脉动。同时,还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和一些公司和企业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搜集一些实际数据,在学校内部组织一些仿真实习。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了解和掌握。
第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和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全面重点教授会计学的知识。但是对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他们的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必须懂得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但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不需要象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高深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及方法。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侧重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在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理解报表直接传递和间接隐含的信息等。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篇2
关键词:会计学;教育问题;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35-03
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财务决策成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会计信息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素质,会计学成为了商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然而,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获得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与课程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不会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为此,笔者针对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改进会计学教育问题的办法,以使会计学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新能力。
一、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会计视野受限
当前,《新准则》正引导着会计学理论教学进行知识更新,《新准则》体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会计国际趋同、等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企业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影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规范操作制度与要求。讲解《新准则》,解析会计学基本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原则原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去思考和构建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然而,如果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则不能实现上述教学效果,也不能帮助学生开阔会计视野,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商科素质与能力培养,导致商科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不幸的是,当前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甚少,准则和法规的文字条款让人产生封闭和孤立的感觉,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心移位
会计学课程是商科专业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启蒙性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价值观念、会计职业品格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其具体目标是为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是不同的,会计学侧重于会计价值观与会计职业品格的社会成因、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会计实务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财务会计则强调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导,其教学重心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实务分析能力培养,因而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对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致使现行会计学教育以会计业务分录编制为重点,并把财务会计课程的业务分录编制大量挤进会计学课程,从而使会计学课程严重增负,导致学生强烈反响会计学课程学习难度太大,会计知识浩瀚博大,会计学习苦海无边。
(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不当是普遍现象,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学理论概念太多,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见名词,需要依靠记忆才能牢靠掌握,教师讲授名词概念的法宝就是誊写教案,并要求学生笔记,学生课堂作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复习笔记,实在是枯燥乏味,厌学之极。
(四)结果型教学范式流行,学生学习能力受挫
现代会计强调以会计理论指导下的职业判断为先导,企业应该在准则和制度的规范下采取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企业会计核算是在职业判断与会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活动,使会计学变成了一门财务技术学,然而,教师在把握技术学的教学尺度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讲授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时,往往注重于借贷方向、金额和会计分录的技术规范,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原理缺乏分析,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性质不能深入剖析。这种“书本式”的“技术规范”教学指导,使学生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来理解,而是死记硬背,当面临经济业务和事项时不是首先进行分析判断而是执迷于寻找标准答案,与此同时,学生滋生了对会计的高深莫测之感,认为每个数字都是金钱,每笔业务稍有疏忽就要流失资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会计学课程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创新思维派不上用场。由于学生采取过于审慎的态度学习会计学,学习极为变动,难以举一反三,课程“学习到哪里就只会到哪里”的现象十分普遍,束缚了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
(五)忽略实作教学环节,技能训练缺失
会计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作技能训练,“凭证――账簿――报表”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通过模拟实作才能加深学习印象,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原理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但是,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普遍没有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实作教学,学生误以为学会了编制会计分录就等于掌握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用技能,从而降低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质量。
(六)考试命题设计对会计学教育产生导向偏误
由于会计学学历教育考试暂无国家统一标准,应用性本科通行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自主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是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应考合格取得学分的驱动必然使学生关注试卷题型设计和考察内容。现行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试卷命题特点主要为:(1)从试题题型看,名词解释、简答题达到30%以上的试卷居多;(2)从试卷内容看,概念记忆和会计分录编制是考察的主要内容。很显然,这样的命题设计不能很好地覆盖会计学课程的知识点,也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技能实作水平,必然误导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方式的泛化。
二、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
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会计理论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阶段[1]。在此过程中,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会计的认识由“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发展,会计制度和规范几经修订,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1999年修订《会计法》,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6年重新修订《会计准则》[2],这就使得会计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底蕴更加丰富,加快了会计理论知识的更新频率。随着会计经济管理职能的扩大,会计教育更加普及,同时也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会计理论修养,加快知识更新,以此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改革发展,使商科专业为主的应用性本科大学迅速膨胀,商科专业普遍开设会计学课程,由此促进了会计学教育的需求扩张,致使会计学教师一度紧缺,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纷纷改行加入会计学教育行业,一些刚刚毕业的非财会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加入了会计学教育行业,这样一来,会计学教师队伍庞大了,然而,教师的素质并不胜任会计学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缺乏会计理论造诣,仅凭懂得会计实务的分录编制原理就从事会计学教育,必然导致会计教学不联系社会经济现实,因而很难驾驭教学,再加上没有从事过财会工作,从来不做账,自然就不能教会学生做账,教师没吃透会计学知识,自然无法从教学方法上改进教学,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不具备职业素质
应用性本科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不懂得企业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财会知识,因此,会计是个新概念,会计学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就更加新鲜,这就决定了学历会计学教育不同于职业会计学教育,学历会计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造诣。
(四)实验室教学硬件资源有限
由于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学生膨胀太快,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只能满足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会计实作训练,其他非财会商科专业以及低年级财会专业则不予考虑会计实作课程安排,会计学是所有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会计学课程都是在低年级进行,因而,会计学课程实作训练就没有实验室作为教学保障,加之任课教师有意忽略会计学技能实作训练,致使会计实作教学环节被迫删减。
基于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会计学教育现行问题应以学历会计学教育特点入手,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会计学课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提高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识
学历会计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帮助学生树立受托经济责任观、社会诚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的理论体系,懂得会计是对原则和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运用。会计核算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此,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拓展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追踪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对比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以此提升自己的会计理论修养。
2.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其内容结构体现为知识模块组合,即会计价值基本理论;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基本内容;会计方法体系;企业经营活动与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借贷记账法实作技术;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旨在为学生搭建会计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基础知识。这一结构体系决定了会计学课程的综合性,因而否定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 而不是和人打交道”的财务技术观的片面性,说明了不重视会计理论而片面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不可取[3] 。
会计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决定了会计学教育方法不宜采取单一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会计价值观和职业品格教育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法规和准则学习适宜采取例证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学习适宜采取流程法,借贷记账法学习适宜采取结构法,会计业务流程学习适宜采取实作法,会计发展方向的学习适宜采取分析法等,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改变“填鸭式”灌输,采取“启发式”教学,将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社会生活还原,引导学生贴紧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增添学习趣味,并以讲授、提问、讨论、小组协作、实作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激活课堂,促进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培训
会计学教育的普及发展,使精品课程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学习和继续教育活动,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双证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除此之外,还应组织校内公开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与交流,以此提高教学工作的能力。
4.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会计学知识体系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做法,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老师提前把大纲、讲义、资料或相关知识等到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功课和免费打印后保存教学资料;在上课时老师采用幻灯或投影,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授课速度快,内容涉及面广、课程信息量大[4] 。
(二)加强课程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大纲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规范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从而防止随意增添或删减教学内容的“扬长避短”行为,维护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教研室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建立学科教研室,指导教案、课件、试卷制作的规范和质量达标,开展教研活动,探讨会计学“重理论、轻实务”或“重实务、轻理论”的教学弊端,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先进教育理念,推进会计学教育改革。
3.教学检查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专家随堂听课,检查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召开学生座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三)改进实验教学
会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会计纸质媒介,学会“凭证――账簿――报表”填制和会计业务流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学缺少了实验教学环节,就等于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但是,会计学实验教学并非是离开了实验室就失去了存续的空间。
篇3
关键词:会计教育 案例教学 探究 互动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适应性很强的学科,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化基本形成,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实施对会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先进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新形势下,在会计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研究性教学手段。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集体协作能力、收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等。本文将重点就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具体探讨。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会计改革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多数定位在“专才教育”,即“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很容易造成会计教育中只重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从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的状况,也可以显示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乏。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会计技能可能还未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淘汰。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其中之一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难以满足新准则的要求。由于会计职业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因此,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培养为主要任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确立会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将其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执业界做准备,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身从事学习。”会计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会计职业界服务的,会计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会计职业素质应包括:沟通能力。即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通过有效地倾听获取信息,能够通过人工和电子的途径查找并组织信息,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智力才能。即会计执业者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必须能对他人施加影响,能组织并委托任务,忍让并解决矛盾。此外,还要同上司、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和个人打交道;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是与钱打交道的工作,其特殊性及敏感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高度的理性和自制力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从业中就难免出现舞弊;知识技能。会计职业界要求执业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做了较大的改变,其对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以及较强的判断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企业经营成果判断的重点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转移。因为不符合交易观念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了利润表,单一的收入费用观念宣告结束,我国会计开始进入收人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并存的时代。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是与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相关的,会计标准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2)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相对于会计制度模式,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模糊,只提供判断标准,会计标准最终解释权向会计人员转移,如何判断则要靠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把握。所以,会计准则的最终解释权实质上掌握在会计人员的手里,会计人员拥有对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权。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职业性不断增强。(3)会计人员道德决策能力要求提高。新会计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天然存在利益冲突,极易诱发道德风险。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有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水准。(4)会计人员沟通能力要求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技术的复杂程度提高,大多数经理人员很难透彻地理解具体的会计选择所能产生的经济后果,需要由会计人员予以必要的风险警示和道德提示。会计要辅助管理决策,需要把自己的财务意图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企业管理当局,而且还要制止和纠正管理当局不正当的财务行为,需要获得管理当局的理解和接受。会计人员的一些管理意见和建议,也需要与管理当局交流。为了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和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高等会计教育要秉持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首要素质是创新能力,包括广博的知识、职业判断能力、对信息的评估分析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复制储存现有的会计知识,应树立创新精神,多发现、多思考、多研究。
三、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会计教学弊端及改革目标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仍然是以“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唯一正确答案”的记忆性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将出现更多不确定因素,更多地需要职业判断。因此,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笔者认为,会计教学方式要建立“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由“学习者”向“探究者”转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会计教学的“探究一互动”模式中,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迎合了学科的特点,是有效的手段或载体,通过团体合作、讨论和争鸣来完成,可以很好的达到“探究―互动”教学的目的。
(二)会计学科的特点需要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的特点使案例教学成为会计教育有效的手段或载体。(1)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会计学科的内涵丰富,主要涉及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受到会计标准的制约,其内容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有畏惧心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如股权改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2)内容体系的动态性和研究性。会计学科的内容受到经济发展变革的影响。变动性强而且变化频繁,随时产生的特殊业务或新型经济业务,决定了其内容体系上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研究过程。案例教学通过探讨和争议,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3)运用上的实践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涵盖了企业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业务,但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无法将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搬到课堂教学中。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课程实训,但实训教学方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胜任一般企业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缺少会计环境,很少涉及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交易或事项的能力和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会计判断的能力,也无法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而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缺憾。
(三)案例教学是推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案例教学通过下述方式可以推动“探究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发展。(1)信息积累。案例分析要求一定的信息积累,信息积累是“探究―互动”教学的基础。在课前学生需要收集与案例有关的背景资料等相关信息,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小组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小组范围内的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探究―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讨论与争鸣。案例教学的讨论与争鸣,营造了“探究―互动”教学的氛围。案例讨论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及主观能动性。质疑和争议可以将“探究―互动”的教学推向,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事物,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这也是高级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3)案例差异性。案例差异性满足个性化学习及发展需求,促进了“探究一互动”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性,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并努力为之创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或网络资源,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课外开展较深层次的专题研究,或吸收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开发及编写中,使这部分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骨干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互动”型教学中。(4)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激励“探究―互动”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应和“探究―互动”教学的目标相协调,体现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可以设立案例分析类试题,以客观评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探究―互动”教学的评价机制。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虽然深厚,但实践能力非常缺乏,这是会计教学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案例研究能促进教师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在社会实践如校外实习基地等,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理,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会使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财务会计的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好。
四、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及实施
(一)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会计学科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和设计案例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设计案例,尽可能分层次设计一些习题类、专业案例和综合案例等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如针对某一问题设计的案例,应删除其中的复杂关系。(2)与相关会计理论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鉴于会计学科的特点,该课程选择案例的内容应是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实际经济生活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实例,每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都应该融会了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或者明确地指出会计案例剖析所运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案例内容是开放性的,案例讨论一般应涉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编写较高理论水平的分析报告。(3)与现时经济活动相结合,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成果。本课程的内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内容要根据会计环境、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以及会计改革成果及时进行调整。案例要有一定的情节,其引发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或关心的。案例讨论的问题也是实践上需要解决的,以此来最终体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4)与国际会计案例相融合,反映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会计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有许多与国际资本市场相关,所以案例教学的内容应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选择案例应以我国经济业务、事例为主,体现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特点。但同时,基于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原则,可以适当选择国际资本市场的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正确对待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步骤 Eisenhardt(1991)将案例研究分成以下步骤:启动、案例选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假说修改、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分析、结论。对于会计学本科学生而言,案例教学组织主要有以下步骤:(I)理论、案例材料、问题的准备工作。理论准备包括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财务会计某个专题的理论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计准则、相关法规等。案例材料的准备主要指教师提供案例线索和部分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调查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挑战性”、“开放性”和“递进性”,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2)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每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安排的,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观点、相互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整理出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准备好课堂讨论的提纲或多媒体案例结论材料。(3)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自由地表达见解,可以遵循“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小组代表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要点表达出来,并互相交流。最后,每小组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研讨总结,教师小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性主体。承担着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学生见解进行归纳的角色。在总结环节。
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提炼,上升到一般假说或理论,并进行实证性的简要分析或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
五、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理念“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有许多优势,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找回其在会计教学中的位置,要具体分析会计案例,学生必须要对重要的概念、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清晰而透彻的阐述,对相关理论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产评估
一、资产评估课程简介
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维护产权交易各方权益,保证资产运营机制有效进行而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评估活动为主要研究领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活动所涉及的资产评估行为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变化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资产评估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资产评估的工作目的来说,是通过资产评估操作,最终获得评估结论,即资产评估价值。影响资产评估的价值因素多种多样,大的方面有两个:一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二是资产评估方法。因此,本课程除了前两章阐述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后两章阐述资产评估报告和资产评估准侧与行业管理以外,其余各章分别就不同类型的资产阐述其评估的方法。资产类型不同,评估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就较大。把握这些差异,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
二、教师教好资产评估课程的方法
资产评估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完善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学习本课程,除了要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步做起:
1、深入了解自学考试大纲。大纲是对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考核标准,是自学考试课程命题的重要依据。
2、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翔实掌握本课程知识内容和范围的依据,其内容是大纲所规定课程的知识和内容的扩展。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教材对知识点的介绍和举例而更加清晰和全面。
3、明确考核的主要内容。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其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即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4、亲自做历年自学考试的真题并从中总结出规律。在做好前三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把最近几年的自考真题,认真仔细地做一做,把所有的真题都标在书上,最好总结在电子教案中。这样,教师对全书知识的重点难点有一个通盘的了解,考试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握起来,讲课时就会主次兼顾,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认真地做好课件,简单明了的书写教案。自学考试多以课本上的例题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教材的知识点和考核点整理在课件上放映,让学生边学习边观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列举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资产评估案例,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从专业口径上进行掌握,自身具备一定的资产管理的知识。
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即是对企事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具体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及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使用的资产基础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大部分属于自考内容);中口径的资产评估,除包括所有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内容外,还应包括企事业之外的各种类型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汽车、珠宝首饰艺术品等)的鉴定与价值评估,税基评估等;宽口径的资产评估将扩展至所有的金融资产的评估和分析。对金融资产及其组合的评估分析必须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如投资组合优化、风险度量和控制和期权定价模型等知识。其中,如对银行资产的评估必须具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对保险资产的评估需要具备精算知识等。
资产管理的第一层次是一般工商企业的资产管理,即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投资的管理。第二层次将涉及金融资产的管理,如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第三个层次是资本市场的业务,如企业的改制、上市、兼并、收购、剥离、分立、产权交易、托管和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这三个层次的资产管理与资产评估都是相关的。
8、围绕省考试中心的要求,做好过程性考核的准备工作。根据省考试中心的要求,主办院校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分几个部分:一是平时作业,原则上要求作业必须写在A4纸上,一次四张,共四次;二是平时考试,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试卷格式以自学考试格式为准,严格按照自考要求批阅;三是手写论文,结合本课程特点,可要求学生通过深入资产评估事务所或大型投资公司进行社会调查或网络调查写出实践调研报告,或针对资产评估某个环节写出评估计划,或对教师指定的某项具体资产完成完整的评估过程,写出资产评估报告,严格要求调研报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字数不少于3000。
9、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学历考试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教师授课要围绕自学考试大纲,教好资产评估课程,同时把学历考试与资产评估的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资产评估基础知识已备考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
三、学生如何学好资产评估课程
1、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切勿片面猜题押题。本课程内容涉及资产评估的各个方面,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2、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由低到高来进行:先是了解,再是理解,进而是掌握,最后是熟练掌握。对相应的四个能力层次要求上,也要由低到高:先是识记;再是领会;进而是简单应用;最后是综合应用。识记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领会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注意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部分,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变化内容所占试题分值比例约为10%~15%。
4、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信心,创造压力,进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大学课余时间多,学习环境好,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考试。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于行动,持之以恒。
5、做历年真题。每年考得知识点是很相识的,对于一些不会或不熟练的内容,仔细查阅课本或看答案的详细解析,并把知识点写在题的旁边,下一次做题时再温习一下前一张试卷的内容,这样能加强记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增强信心。临近考试时,重点看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来,对自己充满信心,沉着应战。
参考文献:
[1]刘玉平.资产评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篇5
摘要: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市场营销学是高等学院管理类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等问题,都是所有市场营销专业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案例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路,以及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发源于美国的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解决企业生产过剩、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市场全球化的过程中,它更使一大批跨国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基于市场营销学的这种巨大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市场营销学科,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营销学已在中国大学普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增强学生市场意识,了解和掌握市场运作规律,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营销课程在中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却相对滞后,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验、实训、实习时间不多,即使在实验实训期间,实验实训的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考试。
以上问题,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课来说是很不适应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2、学生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市场营销教育的目标应向应用能力方向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更应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的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现阶段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以及新的营销理念的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大面积推进,营销环境的不断完善,对营销人员的能力和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不深,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因此,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3、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整合迫在眉睫。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及独特的动手能力。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体系还不完备,积极构建实验体系迫在眉睫。
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设想
1、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理论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其理论与方法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1905年W.E.克曼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开《产品市场营销》课起,它侧重的一直是企业对产品的管理和销售,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也是企业如何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使企业再生产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出发。
2、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与方法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企业营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市场,离开了创新,企业营销活动就会萎缩,其产品销售甚至会被排挤出局。
根据市场营销课的这两个特点,市场营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下,突出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性,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营销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市场营销原理的掌握应在营销能力的提高中表现出来,为此既要改革教学的方法,又要改革考试、考查方法;二是突出市场营销理念、策略与方法的创新性,既不能以学生能不能背诵原理作为教学要求,也不能以学生是否记住或分析经典案例作为考核要求,而要把学生能否做出有新意、可实施的营销方案作为要求;三是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实践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方法
1、案例教学,课内外并用。所谓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实例到理论,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论到实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实例解释理论,以实例证明理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继续采用两条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在课堂以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营销工作基本思路。另一条线沿用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做法是: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提出了课外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并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展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
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了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实际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优化手段,理念先行。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
为了便于学生的校内模拟实习,可以购置软件公司开发的《营销模拟系统软件》,进行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程模拟实践教学。一般的软件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营销环境,模拟不同的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可分成小组,扮演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为企业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营销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利润最大化。通过系统计算出的结果,每组学生将看到自己的决策给企业及整个市场带来的后果,并可在以后的决策中不断的进行营销策略调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了所学理论,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是在假设环境中进行,但参与者如同亲身实践,初步领略到竞争的气氛,尝试到竞争的艰辛和乐趣。通过这种模拟实践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弥补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堂教学的不足。
3、考核方式灵活,手段多样。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际和转轨经济特征,采用案例分析、亲临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等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市场营销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成绩计算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报告、策划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体制,增加了单元测试、课堂讨论、操作技能考核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4、因人而异,把握方向。根据不同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案例、应用和模型。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要加大力度,增加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的其他专业教学,则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郭英红.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辽宁财专学报,2004,3:34-35.
[2]郭英红.重视启发试教学,培养创新意识[J].丹东师专学报,2004,1:21-22.
[3]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