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二三事范文

时间:2023-04-09 22: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活二三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活二三事

篇1

初中生活的头一曲自然是我们唱的最久的教室进行曲。朗朗的读书声是这首曲子的主旋律。上课,老师迎着我们欢快的歌声走进教室,又踏着如释重负的音符离去。课间,一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同学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的发泄一下。有的同学仰天一吼,后去了课堂上的劳困;有的同学打打闹闹,“活动身体”;有的同学想出去走走,但又怕被任课老师说成不认真预习。初中老师不同于小学老师的地方不仅是知识,还有小学老师不曾习得的【拖堂曲】,虽说这是为了多教给我们一点知识,单却无情的剥夺了我们自由的时间。

初中生活对于我们住校生来说,宿舍生活也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曲子。曲中有风趣幽默的舍友,夜夜相伴的爱床,引人发笑的趣事,铁面无私的老师……在我们宿舍的南边,有一个日夜污水流淌的水处理厂,臭气熏天。而在北边,是充满新鲜空气的草坪和那可望不可即的女生宿舍。在真可谓是两重天。每晚,我们宿舍的五个人都会举行一次是大是小的卧谈会。会议的大小自然是取决与我的忍耐程度。说是会议,其实就是聊天。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卧谈会很有可能会在老师的呵斥中结束,后果自然不可设想。

草场上也时常飘动着我们青春活力的曲子。看,那个以不亚与刘翔冲刺速度冲向终点的“长麻杆”正是我们的体育课代表。他以腿长速度快的优势力压群雄,夺得桂冠。紧随其后的同学一脸的疲惫与无奈——谁让他硬件好!

篇2

刚进初中的第一次集训——军训。

为期2天的军训,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在这两天里,有艰苦,但也有快乐。

在教官的口令下,在学校操场,我们学习着一个个军人所必须具备的姿势。

“正步走,大臂小臂成直角,手要放在胸前,后面的手要伸直、抬高,腿要踢出去,离地面30公分,砸下去,然后换腿,换手,再继续,就像这样……”教官标准的姿势,让每一个人都羡慕不已,“一排一排的来,第一排!”

我满怀信心地做好了准备的姿势,想走出最好的姿势,可效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那走里的样子,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企鹅吗?

回头来,继续“欣赏”其他同学的姿势吧!

看着她那好像唱戏走台似的,迈着大步,两手弯曲,前后各一,还桢有些京剧风味呢!再看这一个个的,活脱脱的一群鸭子,一摇一摆地在走路呢!

“真是太……太……”全班同学看着自己和同学这样,不由得笑了起来。

“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

一听教官这口气,我们立马安静了下来。

有喜也有悲——考试

放松了几天,也不怎么紧了,可谁之,一枚炸弹就这样不知不觉投了下来。

“这星期考试!”当老师公布这个消息时,全班同学的心都揪了一下。

大家都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可这一天,还是来了。大家满怀希望能获得好分数,可事与愿违,成绩单发下来后,大家的脸上都之剩下了无尽的失望。

篇3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篇4

然而,笔者在教育一线多年,亲身感觉到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现实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调查发现经过课本推荐进而阅读名著的学生不多,完整阅读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必读的10部名著则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笔者经过在学生中走访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代快餐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外来文化逐渐侵入我国,加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阅读也越来越变得务实。闲暇之余供人们消遣的读物开始走俏,置身于这种环境下中学生难免不受影响。于是,流行歌曲、电视剧、电脑游戏、动漫、时尚杂志等逐渐占据了初中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就此,视听代替了阅读,娱乐、感官刺激代替了深层次的思考,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稍好一点的是有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作品,如影视剧、漫画书、改写本(青少年版)等熟悉情节,但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都不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事实上也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况且有些作品编导进行了“戏说”,有些编导自己对作品理解本身就有误)

二、所选名著本身的因素

初中课本所选以及新标准规定的名著,无论是中国的作品,还是外国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年代都是远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学生大都不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且文化、习俗、语言存在差异,故事节奏较慢等,学生普遍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再加上每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厚度”,必定要有很长的阅读时间作保证。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怪

尽管我们今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升学仍然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为此,一有空余时间,家长常常让孩子补课、做题,即使学生想看书,也必定要看学习类书籍。在他们看来,文学名著是闲书,完全可以不看,看了则完全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各门功课繁重的作业压力,使得学生确实也没有时间作保证来阅读文学名著。

四、考查方式的不完备

对初中学生来说,尽管中考中设置了名著考试题,仍引不起学生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就分值来说,往往只有4~5分。对中考总分一百几十分试卷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就考查内容来说,往往来自课文节选部分,无助于对全书的了解。由于考查量小,在老师特急猛补情况下,学生一般可轻松应对。可是由于没有阅读过整部作品,记得快,忘得也快,过不了多久,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就都不清楚了。

五、教材设置的不可操作性

课本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大多安排在二三个单元之后,此时的一学期的教学正处于中段,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学生往往抽不出大把时间进行阅读。尽管课本中设置了一些精彩片断,可片断的阅读无助于学生对全书的整体把握,所以一些思考交流题学生无法进行。一些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可能对名著产生了兴趣,可等到假期,时间也会冲淡了阅读的欲望。

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进行名著的阅读,笔者也尝试过一些方式,如把名著的推荐与阅读放在学期的结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时间,同时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在新学期刚开始时进行一些问题抽查等。初步来看,效果尚可。

篇5

那天的开学典礼,在那个伴随了我们两年的操场上,短短的两小时,让我经历了一场思想与心灵的洗礼。领导的殷殷厚望,同学的获奖感言,家长的声声祝福,时不时地在操场上空响起。看着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连站在操场上的几棵大树都高兴地笑弯了腰;天空中,一只只闲游的鸟儿,都拉着手儿前来祝贺。但此时,从因一步之遥而被奖学金拒之门外的同学眼中,我也看出了一种立志与不服的杀伤力,谁能否定,他们在最后关头会成为黑马杀出重围?

一个个奖学金获得者,一个个校园之星,如璀璨群星。看着如此多的精英和手中区区的三等奖,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慌。望古时曹冲十二三岁便聪颖过人,称象一事家喻户晓,看古时诸葛孔明四五岁便机敏不止,每日随父母耕读于田中,见古时周瑜十五六便成大业,作将军,名扬四海……正所谓少年当有成,想我们十四五岁正当年少,在这初三当口,岂能被紧张状况折磨得够呛!我们不应把初三当成一个令人消瘦的魔鬼,若是闻风丧胆岂不是更败得狼狈不堪。其实初三就像一座决定生死的浮桥,既可渡你至成功彼岸,亦可把你阻在成功之外,我们不可就此倒下,若是在此关键的一步倒下,岂不落个全盘皆输的下场!

长辈们说:十年努力,看一步。既然初三已经开始,就应好好地想办法应对,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去看待,以一种拼搏的态度去对待。若能在初三拿着优秀高中的录取书离开,那才是对为照顾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的最好解释,老师也会因劳而有获备感欣慰。

篇6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基本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其中初中10部,并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总量。但大多数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或阅读效果差。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总结出下面几种解决方法。

一、课内讲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课文名著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它所选内容多是节选,只以蜻蜓点水似的在学生面前呈现多个领域的部分知识,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的有利条件。教师如果只讲语文课文的名著,学生理解不深。因此,教师要把课本上的节选内容讲活讲好,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沟通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这样学生就会把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如学习了名著推荐与阅读一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三个精彩片段,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对阅读全书产生了兴趣而自发地去阅读。

二、课前演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这里的课前演讲指的是语文课前先安排二三分钟时间,围绕规定的话题,按学号的顺序每次有一名学生演讲的形式。这些话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时事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归纳和提交的。这种演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话题和说话的过程,如可设计《名人传记中的故事》《我喜爱的一本书》等话题。这要求演讲者在演讲之前必须先说出书名和作者,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最后还要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对自己的启示。每次演讲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评议和打分。评议的标准有十项,每项十分,满分为一百。这些标准分三个方面。内容方面有三项:健康、忠于原著、不重复别人的内容;表达方面有六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议生动,语言流利,无背稿子的痕迹,不用方言土语;仪表方面一项:自然大方。全班学生边听边打分,评议时指定三个学生作评价并报出分值,然后按高分到低分由全班表决,只要某个分值过半数,便定为该演讲学生的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肯定演讲的成功之处,指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学生都重视自己的演讲,有效地推动了课外阅读。

三、原著阅读与简本阅读、解读本阅读相结合

很多初中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校图书馆在采购原著的同时也采购一些解读本推荐给学生阅读。解读本首先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学生在阅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原著,就会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了。原因二是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看完大部头的原著。这就要求学校图书馆采购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缩写本和改写本,这两种本比原著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内涵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学生读后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当然这也要视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言。

四、使用多媒体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的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涵较深较抽象,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读的原著多了缺乏新鲜感就不愿读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读原著。这样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了阅读兴趣、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不能用对影视文本的解读来代替文本阅读。

五、将课文中其他学科的名著和新出版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课外读物

在新课改之前,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语文教师注重的一般指传统的文学名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则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观念,让学生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注重新出版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名著作品、科幻名著、科普名著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著作等。这样才能不厚古薄今,才能让学生既接受古代文学的滋养,提高道德修养,又能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丰富知识世界;既能回顾辉煌历史,又能关注现实,也能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

六、多种活动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就决定了语文课文的丰富性,这也就为我们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依据语文内容开展了多种学习活动。如做成语接龙游戏,举行成语故事会;进行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制作鲁迅、莫泊桑、契诃夫等作家手抄小报;开展写小小说比赛会;开展词语归类、名句名段归类的擂台,比谁找得多找得好;开展阅读知识,阅读心得笔记竞赛;学生作品集展评,阅读专题讲座,阅读专题探讨,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享受到了阅读收获的满足与喜悦,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语文教师要注意总结适合的方法,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 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70-01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对此,笔者从教学情境创设、导入方法、教学方式方面探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

一、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知识,增强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同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内容;有利于将学生带进书本内容描绘的历史背景中,让他们受到情感震动,进而唤起学习情绪,激发历史学习热情,同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又自然而然地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教学“和同为一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藏歌《唉马林儿》:“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今天公主来到……从此幸福又繁荣,这是汉藏友好的象征……”通过歌曲,营造出历史背景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然后让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吐蕃使者求婚”内容,并鼓励他们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表述有关内容。接着阅读有关“文成公主西行”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内容,同样进行小组合作,以表演的形式表述有关内容。这样,通过学习情境与表演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也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到了汉藏和同为一家的意义。

二、灵活的导入方法,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于能否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而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也并非那么简单,其中新课导入则是重要环节之一。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渲染氛围,能够将学生引入学习意境中,让学生受到情感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

第一,故事导入法。一般而言,初中生喜爱故事。因而通过故事法来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意境中。如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可用“城濮大战”、“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故事来导入新课。如学习宋朝建立时,教师可通过“陈桥兵变”以及“杯酒释兵权”等故事来引出新课。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意境中。

第二,悬念导入法。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利用悬念导入法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例如: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诗歌《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同学们,你们从这首《炮子谣》看出了什么现象与主题?有学生回答:与有关。提问:那么,鸦片是怎样进入中国的?有何目的?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中国政府态度是怎样的?等。学习课后,你们则会明白。

第三,复习导入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将新知与旧知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温故而知新。例如:教学《》时,教师可导入: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英勇抗争史,还是一部先进人民的探索史。①同学们,你们回顾下19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图、日落紫禁城、隐君子、揭竿而起,)请联系图片,运用已学知识对19世纪末的中国局势进行描述。②假设我们生活于那个时代,是一群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青年,我们该怎样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③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道路,曾做出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走入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三、多样化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方式,整合不同教学方式,开展多种课堂活动,避免流于形式。

第一,适当运用讲读法。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还未完善,若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难免会出现探究困难,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有些知识,还需教师利用传统讲读法。如分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知识点,利用讲解法的效果要好于学生探究。

篇8

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定序列化活动方案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小升初的适应,青春期的逆反,继续升学与就业的抉择等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防范于未然。

比如,在七年级刚刚入学阶段,学生面临从小学到中学的一大跨越,出现学科增多,作业增多,同学改变,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就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在这个阶段就这些问题在班会课上用案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升入初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不必慌乱紧张,要勇敢而积极的面对,度过最初的疲劳期就会逐渐适应。另外还要组织家长会,家校联手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有些家长比学生还要焦虑,总是在催促担心,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因此,要对家长做相关指导,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良性发展。

经过实践发现,序列化的活动能提前预知学生的反应,给家长提醒的同时,会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适时将一些不良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我曾做过的上课集中精力,写作业的速度快来,树立人生目标等心理活动与班会课的有效统一非常成功。

第二,日常生活中,注意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一对一解决

一次我值班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学生总是不按时回宿舍,问她原因也支支吾吾。通过使用一些心理咨询技巧,我了解到她的基本情况,原来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从小母爱的缺失让她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经常放下自尊换取朋友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个孩子形成了敏感的个性,容易受伤,也更容易被诱惑。发现问题之后,我和这名同学共同努力,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一段时间之后,这名同学逐渐变得阳光,并有了更多的真正意义的朋友。

在平常的工作中,关注身边的学生,并用自己的职业敏感发现问题。一对一的方法能从深层次发现问题,也许有些孩子只是需要一些关注,当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去走近他们的时候,许多问题背后其实很简单,更多的去理解他们,让他们的情绪有更好的发泄口。

教育首先是人性化的,坚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有时候与教育的时效性看起来是冲突的,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健全的心理才能成就健全的人,这有是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不想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更愿意成为一个学生心灵的陪伴着领路人。从现实意义来讲,我不是一个厉害的老师,不是一个成绩最优秀的老师,可作为班主任来讲,我的学生会有最难忘的初中生涯。

第三,利用电话,QQ聊天,邮箱等学生普遍用的联络方式与其沟通,最大限度的保护隐私,解决个人问题

想走近学生,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公开我的联系方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方式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这种不见面的交流虽然看不到学生的肢体语言,可是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其有安全感。交流过程里,在个案中寻找普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讲课等形式将一部分情况提前预见,做好指导工作。

比如有一个阶段QQ群中反应有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与任课老师沟通之后,发现这种现象存在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中间。分析这一背后的心理原因,首先肯定学生想把作业写好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分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再运用“延迟满足”的原理配合任课老师,先适当降低这部分学生的作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训斥。多种形式的交流为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

第四,定期与“问题”学生聊天,发现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曾有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个学期出现逃学现象,学习成绩逐渐下降。通过走访及谈话了解到这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自身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当现实目标通过自己能力无法实现时,就出现了逃避行为。二是,孩子背后家长老师的教育不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几次谈话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制定了具体和长期目标,还认识到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是因为归因错误产生的逆反,决定主动找父母老师沟通。与此同时,我找到老师和家长,指出孩子的逆反心理,大家都很配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走回了正常的学习轨道。

篇9

[关键词]儿童母语习得 儿童二语习得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65-02

引言

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是儿童出生后不久便开始习得并掌握的那种语言。在多数情况下,第一语言就是母语,但也有的人的第一语言并不是母语。第二语言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指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成果。关于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存在差异的大部分讨论,主要是语言习得是否有一个关键期问题。关键期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有一个生物时间表,这一时间表就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一时间表内,语言习得会很容易。过了这一时间表,语言习得就会变得困难起来。许多二语习得研究者都持这种观点如Scovel(1988),long(1990),Johnson(1992),Patkowski(1990)和Thompson(1991)等。这些研究者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超过了这一时期,就不太有可能有像母语一样纯正的口音。这种观点导致人们认为超过了十二三岁的年龄,就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一、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了研究。

(二)实验设计和过程

1.实验对象的选择。

因本次调查实验需要通过回忆进行,所以,我们选择的受试者是大学非英语专业,第二语言是英语的,韩国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其中从中选择40名学生进行此次实验。因为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第三种语言,这要有助于对第二语言的回忆,这使调查的准确性更高些。

2.实验的工具。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

3.问卷的设计。

本次问卷主要考察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可以简单地进行英语问候。

(2)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的表达。

(3)课堂用于的输入和受试者何时可以相对应地对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输出性表达。

(4)对事物进行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是在何时?

(5)在日常生活中何时用英语对数字的表达如:询问时间或日期,表达日期或时间。

(6)在何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进行情感表达?

(7)何时可以在某些场合会选择用英语和朋友进行交流?

(8)何时有用英语帮助过他人吗?

4.调查结果分析。

图表1

从图表1可以看出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者,其中包括第一次学习英语地点在学校的20名,第一次在培训班学习英语的5名,第一次通过家教学习英语的人数为2名。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人数为13名,并且这13名学生第一次开始正式学习英语的地点均为学校。所调查的对象当中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多,初中开始学英语的相较少些。这时我们对数据在有关年龄问题方面进行考虑。

图表2

注:把打招呼、简单的姓名介绍归入简单性表达,在图表中体现为“简单”,把一些情感表达、生活日常用语归入复杂性表达,在图表中体现为“复杂”。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始会用简单性表达,在总人数中小学占的比率较高,其中复杂性表达输出在初中开始的人数占总的比重多。

结合表1,我们来看表2,虽然在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占总人数的比重较大,但是能够进行较复杂的表达时大多数却是在初中以后,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年龄也是能够流利表达更为复杂的言语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青春期前后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初中生正是处在这一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他们的语言表达自然会更加流利,或者说能更好用复杂的句子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

篇10

关键词: 生物实验; “得”与“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83-01

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知识等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自新课改以来,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改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在教学中不断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客观因素的考验,一些实验可能面临“得”而复“失”之问题。

一、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得”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验在中学教学中也越显关键而重视,特别是“普实”以来,生物实验室配套设施的落实使实验的设施器材都大有改观,条件的改善使实验教学得到更好的实施,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日渐体现其内在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无法强迫的自觉求知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求知学习的最强烈的动力源泉。例如,一个植物枝条插到红黑水中,这样一个简单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茎的复杂结构,学生对实验设计、操作过程、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的成功会给他们以激励,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使掌握的知识更加鲜明直观,而对于学生,兴趣往往就是学习动机的直接来源。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观察也是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验常常运用观察的方法,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事物,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中,首先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外形以及种子外表的细小结构,再利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的细小结构,然后进行对比,再总结比较得出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菜豆种子)的异同点。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识记了种子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明确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而学生实验一个目的之一就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首先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依次按照“擦”“滴”“取”“展”“盖”“染”“吸”步骤,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按“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收镜”等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最好载体。现行人教版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比重很大,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反应速度”、“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相应改变。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供自由空间。

5.提高教学成绩。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系统知识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实验本身。所以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外,也加强了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二、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失”

实验教学确实能给我们师生带来许多收获和喜悦,也正因为如此,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重视和实施。可是,当前的实验教学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十全十美,许多客观因素在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全面实施。另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考试并没有消除,要“成绩”还是要“素质”?实验教学遇到的各种客观因素不仅仅如此,教学中的许多实验也因诸多困难而被任课教师或学校忍痛割爱,面临“失”的问题。

1.实验设施比较短缺。虽然近年来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方面并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个年级就有十二三个班级,实验室却只有一个。班级及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实验设备、器材、用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与教学往往不能同步,“饭冷茶凉”的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2.缺乏实验教师。实验室没有配备实验教师。有的分组实验课工作量很大,光是准备时间就得需要一两天或甚至更长。例如,“观察草履虫”中,草履虫的培养需要一两个星期,实验课前还得将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棉花、吸水纸等分发到学生实验桌,实验课结束后还要收拾。原本任务已很繁重的任科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还要完成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课时安排不足。从现行的生物教材来看,实验量已经大大增加,可是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并没有增加。另外,许多探究实验,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种子萌发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合成有机物”、“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

4.班级人数过多。现在的学校班级多人数也多,课堂调控难度大,组织分组实验的难度更大。五六十人在一起做实验,人多空间小,往往五六个学生做一个实验,看的多,做的少。由于人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下课了。一节实验课下来,学生没学到什么,实验教学效果低。

5.重视不够。近年来初中生物学为非中考科目,沦为“副科”,向来得不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关注,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副产品”,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外,生物学作为统考和会考科目,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成绩而可能选择“黑板实验”。

三、加强实验教学的对策

新课标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初中生物实验的全面实施有助于这一教改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不但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领导重视,特别是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实验设备及器材。

2.加强师资力量,配备生物实验员,减少生物教师工作量。

3.适当增加课时,即在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适当增加课时,这样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4.提高生物教师个人思想认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全身心投入,不计个人得失,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等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实施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