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5 01:2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篇1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篇2

一、科学处理文言文教材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材的科学处理,极为重要。对文言文教材的常用科学处理方式为结构化处理。所谓文言文结构化处理,主要是指在研究中对学习材料予以科学分析及总结处理。在通常状况之下,阅读理解的学习材料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进而帮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结构其实就是文言文的框架及脉络,对其结构予以构建处理,就需对文言文材料予以综合化整理、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文章结构中,需能够充分展现出内容间的实质性关系,决不能浮于表面,应充分理解其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桃花源记》,文章以“异”字贯穿始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在综合思考探究中对“异”字的体现方式予以分析,进而对文章结构予以剖析处理。在《桃花源记》中,“异”的展现主要为桃花源内和源外生活的反差。在桃花源之外,战火纷飞,处处呈现出一种衰败之相,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动乱。而在桃花源内,人们生活安宁祥和,安居乐业。桃花源内、外景象呈现出强烈反差,进而引起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加强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极为重要,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文言文的大声朗读中,学生的口才及语言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而且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真情实感,产生审美体验,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提供助力。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阅读中对于韵律更为重视,在朗读中可体会到朗朗上口的感觉。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练习。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文中刘邦的谦虚、樊哙的忠诚及项羽的优柔寡断。在文言文的朗读练习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得以增强,且反复朗读可培养出学生的语感,一些文言句式、字词用法均可于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重视积累

文言文知识极为琐碎,因此,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做整理和总结,积极积累知识,经常回顾复习。在回顾复习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阅读理解能力均可得以显著提升。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需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字、词、句式予以整理总结,为其后期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提供助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固定文言文句式进行认识、掌握,并了解其构成及应用方式。随着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四、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属于一种极为良好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喜爱采用教师翻译、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效果不佳。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展开师生互动讨论方式较为有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针对文章提出一些小问题,如一个词、一句式、一个文学典故等。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自由讨论活动中,对于问题的解答只要确保具有新意且无逻辑错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做到师生平等,并对学生的观点持尊重态度。

五、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篇3

【关键词】教会 综合 焕发活力 扩展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现代社会要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文言文是我国历代文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传承了祖国的文明,是我国民族文化大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授文言文变成了字词句的理解课,一些名句的分析课,教师往往满堂灌,忙于讲解,学生忙于抄笔记,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渐渐沉闷,学生抵触情绪很大,不要说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连学习都是被"迫"。一堂课、一课书、一单元的文言文学完,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课文一片惘然、不知其所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期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哪怎样改革呢?我个人实践得出的策略有:

一、教会方法,自主参与

语文大师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我在接手新的学生,在教文言文之前,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机、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有关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文学常识,文中涉及的典故。第二,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学着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翻译方法也会讲清楚(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不变;单音词变双音词;根据需要,按现代汉语规范做出增、补、调配。)第三,多朗读,明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晚读时间朗读文言课文。第四,学会积累: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文的特殊现象的词进行归类总结;把文言文中的名句、精美语句分类摘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其中,这其实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实践教学新课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的能力。

二、细研教材,精心备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这促使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教文言课文,会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准备充分了,心中有数了,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取得优质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现代教学不适宜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求索的能力。我们老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焕发课堂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就综合运用了课堂评价、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的过程:课前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表扬资料搜集全面及有独到的学生,先激励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投影问题:是什么景象吸引渔人进入桃花源?桃花源美吗?安排四人小组用画和现代的语言描绘,合作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评,评价出最中肯的及时加以表扬。最后一段,启发学生自学,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地探索,学生认真自学发现并提出:渔人离开桃花源的路上"处处志之",后人为何找不到桃花源?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理解,回答精彩的学生进行表扬。学生自学提问,思考回答,老师鼓励评价,摆脱教师思维的束缚,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容易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手段的综合

在新形势新课改进程中,文言课文多优美语言、多成语典故,老师应该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片展示,视频放映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老师规范的板书更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要点。

五、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加以巩固

篇4

一、诵读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走好这一步,每课必读好,由读而教,由教而读。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初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朗读感知课文,边读边圈出不会读的字词,然后查字典,或同桌交流,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教师可亲自朗读课文,给学生示范,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对于一些难懂的篇章,可让学生跟着读,既可以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又能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感情等。

3.多样朗读。熟读文本、读透文本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步。诵读方式可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齐读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诵读,都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为感知文本奠定基础。

二、翻译

文言文年代久远,与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进行翻译,学生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感悟了。翻译是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基础,这一环节各年级的做法略有不同。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虽然在小学也学过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但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同,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如留、删、调、补、换、变等,抓住关键词语翻译的方法。

八年级,有了七年级的基础和方法的指导,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自己对照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给不理解的字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做上记号之后,同桌交流,或四人小组交流解决,让

先让学生自己背,然后到小组长身边背,然后全班背诵。还可以开展小组轮流背诵、全班背诵比赛。教师为了掌握学生背诵情况,可抽几个学生背诵一下,抽背时注意选择代表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背诵好了之后,让学生默写课文,教师认真批改,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订正。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语和文言句式,增加积累,从而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五、课内外并重

中考时文言文阅读是必考题型,占的比分不少,且考的都是课外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更难,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这表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果学生课内知识掌握得就不牢靠,那么读起课外文言文来就好比看“天书”。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仅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不断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每篇课文教完之后,我们要把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重点语句翻译、重要内容的理解设计成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力求每篇课文的基础知识都得到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弄清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联系现代汉语讲解,同时,对一些课外知识加以补充。第一,要多把古代和现代知识加以联系。例如,教学《人琴俱亡》、《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可以讲讲“人琴俱亡”“愚公移山”“世外桃源”现在都是成语。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庞然大物”“峰回路转”“明察秋毫”“不亦乐乎”时,可以讲讲这些在现代汉语里面都保留了下来。教学“温故而知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讲讲这些现在演变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了。而对于那些古今含义不同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讲解,学生会有很多收获。第二,对古代的一些官职名、帝王的纪年、古人的穿着打扮等加以介绍。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时,可介绍古人的装束有什么特点。教学《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时,可向学生介绍古代有哪些官职。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知晓后,在理解课外文言文时,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另外,教师还要去认真研究考试大纲,选择一些跟课文有相似之处的课外文言文,仿照中考的题型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训练,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练习中去,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篇5

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于学习文言文困难较大,如读音、字义、句式等方面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是顺通文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感觉到吃力,但只要教者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就会逐渐度过这个难关。从教多年,现将我的一些教法浅谈如下:

一、对文言文翻译时有些词语“保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或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下来)例如: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做巴陵郡太守。“庆历”宋仁宗年号,“滕子京”是地名,这些专用名词在翻译时可以保留。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山”、“水”、“高”、“深”古今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另行翻译。

二、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应予以“调整”。

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互文现义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跟我一样喜爱莲的人还有谁呢?这句为倒装句,宾语“莲”借助“之”放在动词“爱”之前,翻译时要把“莲”调整到“爱”之后。“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用尉官的头作祭品,介词结构“以尉首”放在动词“祭”后作补语,“以”相当于“用”,翻译时将“以尉首”调整到“祭”之前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句翻译时应把宾语“何陋”调整到“有”之后。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的时候,到处狂喊乱叫,四处骚扰破坏。这句话应用了互文,并不是说“悍吏”只在东西“叫嚣”、南北“隳突”,而是说他们到处“叫嚣”、“隳突”。翻译时应调整次序,把两句连在一起翻译。

4、“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这句话中的“生之”即“使之生”翻译时应调整顺序,译为“使我活下去”。

5、“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和朋友在楼上饮酒。“楼上”前省略了介词“于”,译时要补上介词结构。

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翻译时要进行“替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数词等,在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里的与之相应的词来替换。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这句中的单音词“亲”、“远”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双音词“亲近”、“疏远”。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走出门与伙伴相聚,伙伴们全都吃惊忙乱。这句话中的“火”是通假字,翻译时应换成本字“伙”。“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船从头到尾约八分多一点。“有”通“又”,用在整数或零数之间计算数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愉快吗?“说”通“悦”,愉快。翻译时应分别换成“又”和“悦”。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中的“妻子”古今意义不同,是两个词,应译为“妻子儿女”。

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代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读“wǘ”今常用于“罪恶”、“厌恶”等义。本句属古今异义。

四、对文言文中的有些部分翻译要“删减”。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合词,同义连用的实词或一些虚词在翻译时要相应地删除。例如: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亮光。这句中的“仿佛”和“若”意义相同,翻译时取一即可。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这句中的“夫”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可删去。

五、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或根据文言文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译时应增补出来。例如:

1、“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此句为省略主语,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2、“放之山下”(《黔之驴》)――(就)把它放(在)山下了。动词“放之”后省略介词“于”。翻译时应补充出来就可以了。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自己到过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这句中介词“以”后面省略了代语宾语“之”,“之”代穷和尚到过南海这件事,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可能不太爱学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1)设问导入:如教学《桃花源记》前,设计“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之类的问题导入课文教学。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同学们知道岳阳楼吗?”“同学们游览过岳阳楼吗?”之类的问题,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

(2)讲故事导入:许多文章,都有生动的故事,可先由教师或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庄子·秋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出师表》《木兰诗》等文章。

(3)利用学习过的有关课文来导入新课:通过旧知识引导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在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使课堂声、情并茂。如《扁鹊见蔡桓公》《宋定伯捉鬼》《曹刿论战》等课文,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非常高。学习《三峡》时,让一名学生当“导游”,向同学(游客)介绍三峡风光(若能借助刘白羽的游记散文《巴东三峡》效果会更好)。这样既掌握文章内容,又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诵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活、读透文章,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在读中使自己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深悟其中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

1、读通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先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结合预习提示、注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常识。再根据老师的范读,清楚地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结合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重点。

2、读懂

结合文下注释,分析文章语言,具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说明文章题意、把握文章体裁入手,结合注释、语境、上下文联系,揣摩有关词语的意思。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难点,教师予以点拨。通过学生口头翻译来疏通文意,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

3、读活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字、词、句、篇及主旨、写作技巧等进行评析、品赏,让学生进入具体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体验,仔细品味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读透

读懂了文意,读清了作者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深悟其中意蕰,领悟其艺术魅力,陶冶情操。进而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启迪。

三、抓好字、词、句教学

1、对照比较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考,在对照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内容。

如一词多义。《曹刿论战》中“故逐之”的“故”(相当于“所以”)与“公问其故”的“故”(相当于“原因、缘故”)词义不同,一比较便一目了然。又如古今词义比较。《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绝境”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绝境”是“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2、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要大胆讲,讲深讲透;不该讲的、不需要讲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话。也就是要抓住关键词语,讲得精练;抓住基本含义,便于拓展;抓住特殊用法,找出规律;抓好文句翻译,促进理解。

3、总结归纳

篇7

一、多读,做到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以往的文言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讲,因学生不熟悉文言文本,在翻译和理解时也就容易遇到困难。应该说,读是理解的基础,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多去读文言文本,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理解,更胜于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

首先,要保证读的时间。在文言教学实践中,先要在课前安排相应的朗读任务而引导学生去读文言文本,进入课堂后,要在检查课前读的情况基础上再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的方式上要多样化,如除了让学生自主朗读外,可两人为一组,相互朗读并纠正错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在节奏上要注重指导。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即“可以之一战”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故而要在“可”和“以”之间断开。

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要让学生能在读准的基础上读流利,能读出一定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对于文言生僻字,要让学生能自主通过查阅工具书标出其音,尤其是通假字和古今字,要让学生在读准的同时辨析其意义。如《马说》的“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中“食”为“吃一次食物”,而“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中的“食”通“饲”,译为喂养,对于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读的时候给予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二、多说,促进自主感悟

说即表达。在以往的初中文言教学中,学生说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听教师将其翻译、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没有机会去参与表达。提倡在文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去表达,即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句子、内容、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而去表达, 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

首先,在探究前要注重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表达活动。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中,对于刻舟求剑的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说过,教学中,先围绕题目,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以问题“楚国人是否能打捞起自己的宝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楚人无法打捞起自己的宝剑,那么,原因何在呢?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阅读活动,然后再深入辨析。又如《晏子使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晏子的了解而说其人,让学生初步感知晏子的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特点。

其次,要注重围绕内容引导学生说感悟。虽然学生在读中尚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但却容易生成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表达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围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说起感悟,体会月光之美,这对感悟作者的心境就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又如《桃花源记》中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可引导学生说说桃花源是否真实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多议,合作探究理解

议即讨论。文言作品不等同于现代文,需要经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而在翻译过程中,因学生文言知识有限,翻译也就容易出现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压缩时间,课堂中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其翻译、内容,虽然学生也能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一些,但不牢固,且应用能力不高。提倡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多讨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去翻译、去理解,在合作中去感悟,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合作,弄清其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的文言词汇,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言工具书而尝试理解,对于不能理解的同桌合作交流,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提出由教师指导。如《人琴俱亡》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中的“因”很学生都会翻译为“因为”,而通过合作辨析,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应该翻译为“于是”,再联系其整句话来翻译也更容易理解。教学中对于特殊的文言词句,教师要重点讲解。如《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是形容词作动词,翻译为“使……活下来”,教学中就应该向学生讲解。

篇8

第三册第二十三课《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书中没有翻译,而教参中翻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我觉得这句话就有望文生义而不顾题旨之嫌。

首先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想表现的一种尘世之外的美好的社会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才把与世不同的美好社会称为"世外桃园",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1,美好的;2,与当世不同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作者由于受到生活和思维的限制,他所表现的世外环境并没太多地超出现实,但他也还是想尽力地表现得与现实不同。比如他所描写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在当时--陶渊明所处讲的"晋太元中"--东晋倒数第三个皇帝手里是不可能有这种环境的,这就是作者在有限的思维里极力想表现世外与世内不同的美好景象的结果。同样讲到衣着,当然作者也是要表现它与世内不同的,如果真如教参所讲的"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的话,那这肯定违背了作者的意志,违背了作者要表现的主题了。再我们还可以想到,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况且这又是东晋末期--一个朝代越是到了末落就越黑暗,这是被所有历史所证明的不争的事实,老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该是多么地困苦,衣不敝体,食不裹腹是任何人都能随便想到的,如果说桃花源人的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话,那桃花源就不该是陶渊明所向往的了,我们也就不能对桃花源用"美好"这个形容词了。再说作者在文薪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秦末到东晋末前后相差近六百年,可以说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两个不同世界的衣着文化也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作为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陶渊明他应该知道,即使是讲不出不同在哪里,他也会给它表现出区别的。故综上所述,我以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好像是世外的人"比较切合事实和题旨。

第六册第十六课《马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文中注解②对"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这样翻译的:"想要让它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这样翻译很是宁人费解,普通马怎么样呢?千里马怎么样呢?什么东西相等呢?这样望文生义地解释把人讲得一头雾水。

篇9

《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新课标“文言文评价建议”中有“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要求,而“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命题例析】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应对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也应该是在完成题目中学会应对。真实认真地完成能让你的上升空间明确,否则就毫无作用。大家知道,错误是改进的最大动力。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卷)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 击:魏文侯的儿子。② 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 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 趋:快走。

1.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面刺寡人之过者

(3)不以封君之弟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文 侯 问 于 群 臣(曰)

3.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 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5分)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

(3)规劝结果: ;

参考答案:

1.(4分)(1)确实,实在 (2)当面指责 (3)用、把、拿 (4)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 (每小题1分,计4分)

2.(2分)(1)今齐地 / 方千里 (2)文侯 / 问于群臣(曰) (每小题1分,计2分)

3.(6分)(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2)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得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每句3分,计6分)

4.(5分)(1)同: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 (2)异: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3)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核对文言文阅读题答案的步骤分以下几步:一是分析答案的结构组成,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是判断各组成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冲突。冲突矛盾处往往是自己的错漏处,也是自己最容易上升的地方。

【思路解析】

本大题由四小题组成: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第2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第3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第4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命题角度构成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一要重视积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对我们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其中实词尤为重要)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情况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古代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只有扎实的积累才能有灵活的运用。

第二是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明用法,理解词义。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断它在句中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如:“面刺”中的“面”就是名词用作状语。

第三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意,确定词义,理解句意。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句的含义,这既是阅读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又是一个难点所在。但它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前提,是关键。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推断词句的意义。在文言文阅读中,还可以根据前后句式整齐的特点来推断相应位置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落英缤纷: (2)欲穷其林:

(3)便要还家: (4)后遂无问津者: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3. 阅读文章第(2)(3)两段,从两个方面概括桃花源的主要特点。(4分)

4. 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落花 (2)走到……的尽头 (3)同“邀”,邀请 (4)渡口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 第(2)段:生活环境优美、宁静(宁静安乐)。 第(3)段: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淳朴的社会风气)。

4.(1)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2)暗示人们,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不存在的。(3)暗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

【趋势预测】

文言文阅读题的命制立足于新课标精神,基于中考要求,总体难度不会很大。设题角度相对稳定,便于考生进行回答。

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材趋势:从课内走向课外,即从选自初中教材的“绝对课内”,渐次走向直接选非教材篇目的“绝对课外”。虽说从课内走向课外,命题人仍会努力保持课外与课内的密切联接。

篇10

1.1 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听读课文,并将其中容易出错的“更”、“为”“邪”三个字故意念错,,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马上能找到错误并指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这几个字读音的特殊性,使学生明白多音字在文言文中要根据意思来定读音,而通假字的就是所通字的读音,如“邪”的读音原本为“xié”,由于在文中“邪”通“耶”,因此“邪”的读音为“yé”。像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又给予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1.2 熟悉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朗读的第二阶段,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帮助部分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同时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字词义,自己去读,这样就能做到在大体疏通字词义,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课文大致内容。

1.3 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字词义。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其原则,就可以深入文本。猜读不仅要读准句读,还要读出语气,这样才能走进作品深处。如《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让学生猜读两者不同的语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这一处,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读时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则不可如此热烈,语气自然要收敛一些,因为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这样,在猜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甚至可以解决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主旨等课文赏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1.4 悟意境,质疑问难。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文言文,学生也应做到“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异议,更应该及时表扬合理的解读。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

2 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现在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然后是文言文的巩固练习,解释文言词,翻译句子,找通假字,一词多义的理解,虚词的辨析,句式的辨别等等。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强调语法知识更不进行语法分析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的语法讲解却大行其道。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生多是被动的接受,自主的学习过程弱化,学习的热情降低。文言文的美感在单纯的字词解释中被隔离,起不到对文言文的审美效果。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我觉得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应该是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字句的赏析上面,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学生看得明白的不要讲,越讲越糊涂的也不要讲,以读为中心,以品为基础,让学生明白大意就行,学学陶渊明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品,就是不求甚解”,就是在诵读中品人物之美,品情感之美,品思想之美是也。

3 有意识的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疏通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打好基础后,将文言文作为现代文来学习,积极倡导体验性,让他们置身其中,感悟心灵,用脑子想,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说,动手操作,也是文言文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再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发挥想象,设计合理情节。

3.1 通过听、说、读、写、画,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如我校一位老教师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就用了表演法来让学生体会雕刻技艺的高超。她让学生想象佛印、苏轼和黄庭坚三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深情状貌,并通过几位学生的精彩表演,观众的点评,使学生“看到”了文言文所描述的核舟之上所刻内容,也发出同作者一样的惊叹。

又如《晏子使楚》中,让学生通过“视”“笑”“避席”等词,合理想像晏子、楚王当时的神态、表情,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塞翁失马》中,给文章续写,依据福祸相生的原则,想像塞翁的故事该如何延续。

3.2 打破常规,转换思维。文言文中的思想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如《桃花源记》中请现代导游为桃花源做宣传;《寓言四则》中创编现代版的《滥竽充数》和《塞翁失马》……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掺加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频频不断。学习文言文兴趣高昂,更能深入领会文言文的要旨。

另外,教学文言文还可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古人所写的文章,大多文简意丰,含蓄蕴藉,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陋室铭》《爱莲说》中就有很多有名的骈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骈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常模仿写作,必会受到熏陶,从而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