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的写法范文

时间:2023-04-03 05: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历的写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历的写法

篇1

招聘者一般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所以千万不要指望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读完一份冗长的简历。对于那些时间有限的人来说,厚厚的简历只会使他们心生厌烦。简历一般以一页为宜,如果要强调相关的工作经历,最好不要超过两个页码。

二、惜墨如金

简历虽短,但却是对求职者语言驾辕能力的一种考验。一份理想的简历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招聘者传达最为有效的信息。最好的办法是了解招聘单位的需求,对症下药,准确的介绍自己的相关优势。方法有二:避免段落过长(每段不应超过6到7行);多用动词,省略第一人称“我”,避免过于主观的“宣布式”口气。

三、形象丰满

所有招聘单位都希望了解求职者过往的成绩,以便准确预期他对本公司发展可能起到的作用。求职者在介绍自己时应当注意展示一个形象丰满的自我,方法有如下几点:

1、措辞不要含糊其辞。如果能量化自己的成绩,用人单位就能够对你有个非常客观的看法。与其说“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如说“使公司收购成本减少20%,年度收益增加$3900”。

2、诚实可信。充分介绍自己与夸张编造是有区别的。用人单位一般都能识破这种骗局,即使一时被迷惑,求职者也很难躲过面试这一关。

四、文如其人

简历是求职者的脸面,用人单位通常会以简历为窗口判断是否向求职者发出面试通知。一份简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且取决于你怎么说。

1、反复阅读简历,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注意细节的表述,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努力使简历悦目。留白可以使页面显得干净整洁。最理想的标准是上下留白1厘米,左右留白1.25厘米。如果把所有内容都堆到一个页面上,阅读者就会感到压抑。避免求新求异,字体的选择最好能具有专业水准。

3、如果需要把简历备分,在复印时一定要保证清晰整洁。即便是最好的简历也可能被马虎的复印员搞的一塌糊涂。因此,最好请专业拷贝员来复印你的文件。 五、目标 目标 目标

注意强调自己能为目标公司带来哪些收益。如果你应聘的公司有很多职位空缺,不妨把重点放在目标职位上。剔除那些毫无益处的细节,无用信息只会在浪费自己精力的同时浪费别人的时间。

1、不用过多涉及个人信息,比如年龄、身高、婚姻状况。这种信息用人单位并不关心。

2、对于兴趣爱好的介绍只需局限在那些与目标职位有关的范围内。如果想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千万不要把两者柔到一块。

篇2

个人简历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个人简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等;(2)学业有关内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掌握程度等等;(3)本人经历:入学以来的简单经历,主要是担任社会工作或加入党团等方面的情况;(4)所获荣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专项奖学金等;(5)本人特长:如计算机、外语、驾驶、文艺体育等。

个人简历应该浓缩大学生活或研究生生活的精华部分,要写得简洁精练,切忌拖泥带水。个人简历后面,可以附上个人获奖证明,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的复印件,外语四、六级证书的复印件以及驾驶执照的复印件,这些复印件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履历表要注意的问题是:(1)首先要突出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成就是你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详细把它们写出来,会有说服力。(2)履历表切忌过长,应尽量浓缩在三页之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质性的东西给用人单位看。(3)履历表上的资料必须是客观而实在的,千万不要吹牛,因为谎话一定会被识破。要本着诚实的态度,有多少写多少。(4)和写求职信一样,资料不要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项目与项目之间应有一定的空位相隔。(5)不要写对申请职位无用的东西,切记!

“个人简历的写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来源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

求职目标部分,要充分表明自己在该方面的优势和专长,尽可能把选择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部门,当然选择也不能过窄。

要选择那些对所申请工作具有说服力的资历和能力进行描述。语气要积极、坚定、有力,不要让人产生疑问。具体的内容包括学历、工作经历、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和信

息。

简历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是列举有关的证明人及有关附加性参考材料,附加性材料包括学历证明、获奖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专家教授推荐信,所发表的论文著作等。

篇4

 

一、利益和谐的一般考察

 

(一)利益和谐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深刻的和谐理念。《易经》讲“保合太和”,体现的是阴阳平衡;《论语》讲“和为贵”,彰显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注的是大化和谐。因此,和谐是物之为物的自然本性,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人在宇宙的生命体中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人类利益和谐也是一种根本意义的和谐。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内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利益关系方面的对称平衡和相宜相生状态。它既表征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也要求人类克服敌对状态,共生共存、互利互惠,共同维系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以造福人类。利益和谐的实现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而经济法作为利益平衡之法,对实现利益和谐无疑起到根本作用。

 

(二)经济法中的利益和谐

 

任何法律制度都把利益的有效调整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尺度,并以独有的调整方法,调整某类特定的利益关系。当立法者认为某类利益关系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对社会关系发生重要影响,需要法律予以确认并保障时,这类利益关系就可能纳入法律的轨道,甚至成为新的法律部门调整的对象。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加剧,市场缺陷及其引发的市场失灵在造成经济上严重后果的同时,也带来了系列威胁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那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把经济发展的自由放任纳入国家干预的轨道。经济法对个人利益进行有效整合,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祈盼和诉求,以增进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有力维护者。利益和谐是经济法的制度目标和基本理念。

 

二、经济法利益和谐理念形成的法理逻辑

 

虽然民法和经济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两大基本法律,但是经济法对利益的调适,已经超越了民法的理念,是对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调和,并把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作为自身的使命。

 

(一)意思自治与民法利益调整功能的局限

 

意思自治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判断,设定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民法尊重当事人的这种选择。个人自治成为民事主体的权利。民法鼓励个人以契约为手段建立经济关系,保障市场交易的自由,以达到个人创造更多财富的目标。在罗马私法的制度设计中,市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其主要的制度目标。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竞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民法制度得以形成,也是民法发展的巅峰时期。在民法设定的边界范围内,当事人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权利,可以自主协商确定具体交易的内容和条件。政府被定位为“守夜人”,除了进行必要的市场监管外,并不干涉当事人的具体交易过程,交易的具体环节和要素完全是当事人意思自治范围的事情。因此,民法对个人权利自由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现代民法制度也体现了其制度合理性。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在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垄断、贫富差距、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社会将面临新的冲突,蕴含新的危机。反思现代民法制度,每个人作为自由、平等、无差别的个体存在的假设具有明显的缺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智力、能力、交易机会、财富多寡等方面差别的客观存在,社会成员尽显自身才智,人人获得充分发展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民法作用的结果就是人们社会地位的拉开与不平等,凸显了现代民法制度的局限性。

 

针对民法在利益调整中的局限性,各国遂对民法作出修正,如对契约自由和所有权绝对的限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采用,以期限制个人权利的滥用。但是由于民法没有也不可能放弃私法基本理念,其为回应社会现实作出的某些修正,试图在民法制度中汲取一定的国家干预因素的改良尝试,也难以解决市民社会的新危机。

 

(二)国家干预与经济法利益调适功能的彰显

 

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就存在着,当时推行的重商主义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明显例证,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经济法。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主体产生分化,一方面垄断组织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市场,滥用市场支配权;另一方面弱小的市场主体在强势垄断组织的压制下,市场交易自主权受到限制,市场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凯恩斯主义的兴起表明,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有所作为,自由放任会带来社会的灾难。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制定了大量的经济法,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对垄断组织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限制。但是,由于政府是由人组成的官僚机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定了政府是有限理性政府。政府在干预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对政府进行干预,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害市场主体的利益。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规制,产生了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经济法。经济法的制度设计,一方面矫正市场本身客观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利用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其目的是通过增进社会整体利益从而达到保障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个人利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法的制度设计包含干预市场和干预政府的双重内涵,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重保护,体现了一种社会本位的和谐利益观。

 

三、经济法促进利益和谐的制度价值取向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经济法通过转变制度理念,开拓利益调整的新路径,谋求利益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有序发展。

 

(一)实质公平

 

经济法克服民法的形式公平观,走向实质公平观,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体现了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能力强弱、财富多寡、环境条件差异、机会的多少是客观存在的,加之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等,个人即使初始机会平等与勤奋,也并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强者,个人的差距不可避免。经济法正视个体条件的客观差异,既禁止垄断、限制不正当竞争,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个人谋利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又通过税收、金融、计划等手段,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发展。

 

(二)社会本位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的增进为出发点,并认为在个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过程,必定会与他人展开能力竞争,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每个人能力的发挥与群体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民法虽然规定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以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并通过这些原则性规定对人们权利的行使进行必要限制,但是在民法个人本位理念的约束下,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民法的救济功能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损害赔偿的方式恢复权利的受损状态,其对社会利益的保护难以走出其个人本位的籓篱。

 

(三)人本主义

 

市场经济是逐利性较强的经济,市场规则是弱肉强食的规则,任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而不加以合理引导和干预,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难以实现的。对于强弱关系、贫富关系,既是民法导致的结果,也是民法不能够调适的,因为民法对那些个体能力较弱的人,不能给予相应的倾斜保护。而经济法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在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实现社会利益和谐,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四、经济法利益和谐理念的实现

 

经济法对利益关系的调适,是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实现的,一般认为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社会分配法律制度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制度体系,是实现利益和谐的基本经济法律制度。

 

(一)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根据民法的理念,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地享有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在市场的大潮中角逐利益。在经济法的视域中,市场主体并不是为所欲为、我行我素,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其活动要受到国家权力的制约,即受到国家的干预,无论是行业协会、企业,还是政府,概莫能外。

 

(二)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是分不开的,有市场就会有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假冒伪劣产品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这些仅仅依靠民法是难以规制的,既然依靠私权利无法实现,就得寻求公权力的救济。通过强有力的法治化的国家干预,建立有效制止破坏秩序行为的法律制度,促进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民法的意思自治不能自动实现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反之,民法还可能引起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后果。而经济法通过产业调整法、计划法、投资法、财税法、金融法、价格法等经济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担负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使命。

 

(四)社会分配法律制度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国家必须确立一种实现有限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持续发展的分配秩序。在分配关系的调整方面,民法主要是利用契约手段,通过民事主体之间的意思自治实现的,由于民法的私法本性,其调整的分配关系是在平等主体之间进行的;经济法主要通过税收、计划、财政等法律法规,调整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具有强制性分配的特点,如税收就是典型的强制性分配。通过经济法对分配关系的调整,实现利益分配之实质公平。

 

总之,经济法的制度设计和调整方法,是对民法在现代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利益冲突的调和,是利益和谐理念的具体实现。

 

五、结语

篇5

发明专利权的获得要具备的条件有:

1、产品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 中。

2、产品创造性,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产品实用性,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当前对口单招班机械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单招班机械专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机械制图课程的时候,对该课程有一定的兴趣,有新鲜感,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少,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随着学习逐渐深入,难度逐渐加大,最初的那点激情与兴奋早已消磨殆尽。学生由早期的“很想画”,变为“不会画”“画不对”,最终变成“不想画”。究其原因,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学习难度的加大。

二、对口单招机械制图教学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

1.教学模型演示法

在新课学习阶段,教师可利用学校购买的教学模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教师尽量挑选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立体模型,如立体之间的相贯、相切、相交等,让学生直观地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立体模型的空间结构及表面的连接关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但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量有限、种类不足、大多结构都比较简单,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帮助不大。

2.PPT直观展示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目前教师广泛采用的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和下载各种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图片、动画等资源,也可以自己制作各种特殊效果的幻灯片,将这些资源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动态化。例如,在组合体课程教学中,对于切割式的组合体,可以利用PTT进行动画演示,形象展现出该组合体由基本体切割形成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PPT演示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但PPT资源是有限的,而机件的结构是多样的,很多情况下仅仅利用PPT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3.自制模型体验法

为了弥补教学模型的不足以及PPT资源的局限,师生可以自制立体模型来展现所遇到的几何立体的空间结构。如截交线的知识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被切割的立体,在很难想象出其空间结构及立体表面交线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橡皮泥、萝卜等进行切割,做出真实的立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解决难题。但是对于一些带相贯线及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立体结构利用这种方法很难实现。

4.画轴测图辅助法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画轴测图也是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手段之一。轴测图是富有立体感的图形,它接近我们的视觉习惯,可以形象地表达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如机械专业历年对口单招考题作图题的第一题,如果学生能够迅速画出该立体的轴测图,对解题会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轴测图的画法训练,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5.三维建模

篇7

近年来,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市国土房管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心大胆创新、果断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顺利通过建设部验收,获评“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单位”、“第十届广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

一、以人为本,塑造服务型中心

广州市早在1992年就实现了国土房管合一,并在2002年底实现房地产交易、登记合署办公,成立广州市最大的政务窗口单位之一――广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负责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中心2500多平方米的新办证大厅设置76个办事窗口,宽敞明亮,指引清晰;与房地产交易登记业务相关的财政、税务、公证、邮政、测绘、估价、档案、银行、商务等相关部门进驻中心,如此“集成”设置,在全国屈指可数。“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广州市下辖十区二市,所有市民办理房地产交易、登记业务都前往该中心办证大厅多有不便。为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最大限度便民利民,该中心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将交易登记事权下放到各区,至2008年底除中心城区越秀区外,各区、市均己成立交易登记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的持房地产证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下一步将把下放事权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房地产交易登记业务。在下放事权的同时,该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对区交易登记机构的监管,制定《事权下放业务管理规定》,建立常规、富有成效的事权下放管理机制,强化对各区交易登记机构的业务指导,畅通市、区两级业务沟通渠道。同时,建立疑难案件报审机制和完善的事权下放业务监管制度,探索市区两级人才交流机制,搭建全市交易登记机构交流平台,确保事权下放但质效不减,实现全市交易登记业务统一收件资料、统一审核标准、统一办案时限、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收费标准。

二、锐意创新,塑造效能型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房地产交易登记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是交易髓记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心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发现和看待房地产交易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发展中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地解决问题。

一是对房地产权交易登记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房地产交易登记30项业务中有23项实现提速,7项业务实现了立等即取,精简收件资料196份,整合收件资料60份,整体办案时限缩短了80%。以房地产继承登记为例,改革前需要30个工作日办理实现,改革后从受理到发证只需2小时,实现了立等可取;持房地产权证抵押登记从1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5个工作日。

二是根据《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的要求,中心己完成包括异议登记、预告登记等新增登记业务在内的房地产权属登记业务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在既满足法规要求又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制订了预告登记的操作细则和流程,并组织开发商召开预告登记座谈会,宣传业务政策、讲解操作流程,预告登记己全面实施。

三是改进更正登记办理流程,建立良性的纠错机制。为彻底改变以前更正登记没有信息系统记录的情形,中心设置了单独的更正登记种类,并将案件受理、审核、归档纳入登记系统和查册系统,统一管理,堵塞漏洞。同时将更正登记与其他种类的登记业务实施合并,在受理或审核其他各类业务登记案件过程中,发现登记错误的,一个案号收件,一套资料审核,一个部门审结,提高办证效率,减少群众投诉。

四是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土地上房地产登记发证工作。中心多次组织各区交易登记机构共同研究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对较早接触集体土地及房地产领域的增城、从化、花都等区深入分析现状、梳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操作细则(试行)》及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定,细化至流转中的每一个步骤,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集体土地上房地产登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实现房地产档案即时归档。为适应《物权法》的要求,在提高办证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归档时间滞后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心对内部登记系统、私房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实现了与房地产档案馆数据库系统的无缝对接,归档时将电子档案传送到档案馆,初步实现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的同步,目前可进行抵押登记、存量房转移登记业务的即时归档,下一步将实现所有业务的即时归档。

三、防范风险,塑造卫士型中心

近几年,利用虚假文件、身份证等资料骗取登记的情况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防范交易风险、保障登记安全成了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在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引入科技手段加强交易安全管理和行政风险防范,有效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中心每周五下午组织全体人员内部培训,强调保障登记安全的重要性和防范交易风险的艰巨性,解读最新法律法规,讲解各类骗耳义登记的典型案例,并邀请公安、公证等部门专家授课,学习鉴别相关证件的真伪。

二是受理窗口严格风险防范。中心及各区交易登记机构的业务受理窗口安装了身份证识别器,可对居民第二代身份证的真伪进行鉴别。同时,在受理窗口安装了数码摄像头,对申请人进行人像采集,在交易髓记工作的前沿窗口实施交易安全把关。

三是实施房地产权证防伪措施。中心投入使用密码防护项目,通过对房地产权证设置密码验证系统,在受理窗口进行密码验证,从而大大减少他人盗用房地产权证信息制作假证或盗取房产证骗取交易登记的可能性,维护了房地产交易登记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了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实现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不断加强与规划、公证等部门的沟通,中心目前己实现了1995年以来的大多数规划文件数据共享和查询,有效保障了交易登记工作安全,下一步共享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四、务实为民,塑造民生型中心

房地产产权登记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政管理等各环节矛盾的最终汇集点。为破解历史遗留的“办证难”问题,该中心在全面摸查的基础

上,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措施,使大批长期受历史遗留问题困扰的小业主领到了房地产证。继2006年推出了“非标准件预处理机制”、设立专门窗口为各类疑难杂症“把脉”后,2008年2月,中心牵头草拟的《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被市政府以7号文形式转发,为期两年的解决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中心成立了历史遗留问题专项工作小组,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从组织机构上提供保障;制定了《关于实施(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工作方案》、《关于贯彻(关于解决我市历史遗留的办理房地产证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操作细则》,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有程序可循、有规范可依,从制度规范上提供保障;建立了多部门快速反应和联动机制,搭建了中心内外沟通平台,通过书面、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规划、财税、工商、公安、测绘等部门的沟通,理顺了前期工作中遇到的小业主未缴清房款、测绘难、无发票等难点问题,从沟通机制上提供保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1年3月,全市涉及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的1360个项目中,己完善1192个项目确权办证各项前期手续,可解决约6.7万户市民的“办证难”问题,接待群众约87361人次,受理历史遗留案件登记申请60752宗,己发证54794宗。

五、信息公开,塑造阳光型中心

篇8

[关键词]研发联盟 利益协同 机制构建

一、引言

唐赤华等学者认为研发联盟是为了提升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契约或协议关系,形成的一种共担风险、优势互补、共享利益的合作组织。它是基于特定的研发目标,联合参与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发挥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快地实现技术或产品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在研发联盟运行中,利益协同机制不健全或实施中存在问题,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或投机主义行为,影响研发联盟的合作,甚至可能导致研发的失败。因此建立良好的利益协同机制对研发联盟至关重要。

二、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分析

以往的文献关于研发联盟利益分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研发联盟利益协同方面的研究较少。孟琦基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机制建立的逻辑框架,他主要从知识协同机制、关系协同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四个纬度进行了阐释。夏美玲通过对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以确定中间产品的价格,最终建立了敏捷供应链的利益协同机制,打破了以往关于利益协同问题的研究。杨丽媛在研究动态联盟的稳定性时,对研发联盟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博弈论模型分析,最终提出保持动态联盟稳定性的建议。

2.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主要问题

①研发联盟的资金分歧。在研发联盟中,盟主企业通常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盟员企业往往存在资金压力,其优势是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②研发联盟的技术投入问题。技术投入是很难用利益来量化的,一般来说在研发联盟中盟主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占有主导地位。在研发过程中,虽然盟主企业与盟员企业互相合作以建立竞争优势,但是企业之间都会防止核心技术被对方窃取,从而失去自身在联盟中的地位。

③研发联盟的道德风险。第一,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态度,盟员态度消极,项目延期,工程质量差;第二,技术投入上存在风险;第三,契约约束力度不够,存在漏洞等,使技术外泄,致使联盟解体。第四,可能出现搭便车行为。

④研发联盟的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联盟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由于其参与到联盟中的人员较少,因此很少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致使联盟间相互配合的能力较差,影响联盟利益。另一方面是受到规模的影响,企业通常倾向于多做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意在管理上投入较多成本。

⑤研发联盟内部的沟通与协调问题。一是盟主和盟员之间产生相互依赖性;二是盟员企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这样引发研发联盟之间出现协调问题。

三、研发联盟的利益协同机制构建

1.研发联盟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综合考虑联盟成员盟员的规模大小、综合实力、市场机遇,投入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努力程度、贡献度大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因素。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对盟员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联盟利益达成一致。

2.研发联盟的行为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合同约束联盟成员的行为,这种约束是强制性的,使得联盟成员不偏离最终目标,以保证联盟利益的实现;二是通过市场监督对联盟成员进行约束,这种约束的效力较弱,当联盟成员触犯约束时,需要承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企业的声誉产生影响。

3.建立研发联盟之间的信任。联盟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研发目标应主动建立信任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加强联盟成员的沟通以提高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建立内外部信息网络平台,以更及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联盟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盟主与盟员之间透明化,增进信任。

4.强化联盟成员协同理念,建设联盟文化。为实现联盟联盟的协同,研发联盟应建立一致的联盟文化。由于联盟成员各自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大差异,联盟成员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相互包容对方的企业文化,吸收对方文化的精髓。研发联盟可以通过对联盟成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协同理念,在联盟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

本文进行了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分析,针对研发联盟利益协同中存在的主要包括资金分歧、道德风险、技术投入、内部管理、沟通与协调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构建约束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增进联盟信任,加强沟通,强化协同理念,建设联盟文化等机制构建细则,以确保研发联盟稳步向前,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2—24

[2]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6.

篇9

美观;结构;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89―01

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古人云:“字如其人。”正确、美观、工整的书写,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的书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要正确,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书写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二是美观。怎样做到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动点脑筋。

一、正确地书写汉字,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1.利用造字法来分辨字形。如,在辨析“遐迩闻名”、“自顾不暇”、“瑕不掩瑜”三个成语中的相近字时,可以结合造字法的知识来分辨。“遐”跟距离远近相关,自然用“辶”旁;“暇”跟时间相关,自然用“日”旁;“瑕”跟玉石相关,自然用“王”字旁。

2.通过准确理解词义来辨析错别字。如,“川流不息”的“川”是“河”,这里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是说人特别多,像河水那样不停地流,写成“穿流不息”自然错了。兰州电视台曾有过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叫“xuān关”,这个“xuān”字不少人会写成“喧”。其实这是典型的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暄”。“暄”的本意是“太阳温暖”,“暄关”的“暄”来自“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一词。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准确地理解词义来辨析错别字。

3.通过分析短语结构来辨析错别字。如,很多学生写“山清水秀”时容易错写成“山青水秀”,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这一成语的构成方式。这一成语是将“清秀”一词拆开,用互文的方式组成的,意思是说山水清秀。明确了这一点,学生自然不会写错该成语了。同类成语还包括:察言观色、通情达理、急功近利、伶牙俐齿、貌合神离、闲情逸致、名门望族等。

4.结合成语的来历判断字形的正误。如,“名列前茅”的“前茅”是古代行军时,前哨部队的士兵手里拿着茅草,遇有敌情就举起茅草作为信号,所以不能写成“名列前矛”;“班门弄斧”的“班”是鲁班,自然不能写成“搬门弄斧”;“破釜沉舟”中的“釜”是指项羽军队煮饭用的铁锅,当然也不能写成“斧”;“墨守成规”的“墨”指墨子,古代墨子善于守城,后世就称善守者为“墨守”,跟“沉默”没有关系。

二、工整、大方地书写汉字,提升汉字的美观度

现在有许多学生不注意汉字的书写,一个班的学生字体好看的不多,而字迹潦草、字体不规范的却为数不少。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常常因为学生的字迹潦草而不能专心批改,即便学生的作文内容写得好,也往往因为字迹不美观而无法耐心阅读。相反,如果学生的字迹工整规范(清秀规范更好),文面清清爽爽,就能轻而易举地吸引教师的注意,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好感。而好感往往会形成“感情分”,也就是说教师在感情上喜欢学生的作文,这种好感在考试作文的批阅中十分重要。因此,汉字的书写不能马虎,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每位学生的汉字都能写得美观、工整。

1.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写满整个方格。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习惯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一个田字格里甚至能装下四个字。这种过于小家子气的书写方式,无疑为教师的批阅增加难度,往往不受教师喜欢。

2.不用那种笔迹极细、极淡的笔。学生在选择写字笔时应该费些心思,尽量不用那种写出来笔迹极细、极淡的笔,笔迹极细、极淡,会使教师看起来吃力,影响文面的整体美观度。

3.注意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譬如,上下结构的字“雪”、“雷”,上面的雨字头应该写得稍大一点,把下面的部分盖住,这个字就会好看一些。

篇10

【关键词】 历史听写 学生记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98-01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将语文、英语学科中常应用的“听写”这种方式应用于历史课堂上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效果,既简便易行,又以其独到的时效性、趣味性、典型性赢得的学生的欢迎,还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 “历史听写”的含义

历史学科的听写与语文、英语学科有所不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把老师所念的内容写下来,而是“听问题,写答案”的简称。

2 在历史教学中“听写”的必要性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学科仍然要面对一个老问题:中学历史涉及中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族关系等,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中学历史教师除了专研如何上好一堂课,提高课堂效率外,就是专研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如何检验学生识记、复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实,即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全能掌握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遗忘。因而,一般历史教师都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和复习,通过不断的反复来克服遗忘。这就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检验复习学习效果可以多样化,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综合考试等。采取课堂提问方式,由于时间限制,缺乏全面性,教师仅仅能了解个别学生对于个别知识的掌握情况,因而很多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忽略课后复习;采取考试方式,要出题、印刷、监考不说,单是阅卷工作就耗时费力,因为历史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要面对的学生人数少则两三百,多则四五百。

而“听写”既避免了课堂提问和考试两种方式的弊端,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采用这种方式节省时间,一般只需要5分钟;其次,检测全面,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比较全面地覆盖知识点;第三,便于教师批阅,因为听写本上只写简单的词语(如时间,人名,地名等),偶尔有少量的句子,正确与否一目了然,即使一一批阅,一个班的作业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第四,这种方式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精力,将他们的思维融入历史课堂的氛围中;第五,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被提问时答不出来的窘迫,较受学生欢迎。

3 历史“听写”如何进行

在我的教学中,将历史学科的“听写”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课本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已经不再提倡“满堂灌”的课堂,因此新课结束后都有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掌握知识,提出问题。我就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提出下节课的“听写”任务,让他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复习。实际上,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即使没有多余的时间,课后10分钟加上下节课前10分钟,足以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了。

第二:听写阶段

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教师或指定一位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念出拟定的问题,学生按顺序将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如学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11课)后,“听写”的内容是:

(1)请写出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2)西汉在哪个皇帝时达到鼎盛?

(3)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4)汉武帝根据臣下建议,颁布什么解决了王国问题?

(5)汉武帝为整顿财政,规定货币由哪个机构统一铸造?并将什么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听写结束后,教师收齐批改,有时也可以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抽查。

第三:反馈总结阶段

批阅完学生的“听写”后,要进行总结:哪些知识点多数学生掌握不够?哪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哪些字学生容易写错?如何弥补?这些问题都必须思考总结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4 应用“听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因为是别具特色的历史听写,所以在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让学生清楚要求,形成习惯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就要将作业本准备好,避免老师说开始听写学生才去找作业本而耽误时间;同时要清楚只要求他们写所听到的问题的答案,并且注意顺序和格式。

4.2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简单、精炼

既要针对重难点,又要覆盖基础;语言要简单、精炼,让学生听一遍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不宜提答案过多的问题。对于重点的问答题,可以把它分成许多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