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7 02: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时的环境以烘托气氛。“寒蝉”,说送别的时令,“凄”,寒凉;“切”,急迫;“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此三句,即“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抒情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都城的门,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宴饮饯别;“无绪”,没有情趣,心情不好而饮酒不乐;“兰舟”香木做成的船,是对船的美称。这里的“帐饮”与“无绪”是对立的,“留恋”与“催发”不相容,“催发”是由“初歇”引起的。写出了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矛盾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是动作,手拉手;“相看泪眼”是表情,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泪水;“凝噎”,是表情,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此句既写了这一对情侣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又写了离别之情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走了又走,越去越远;“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煞人的景象;“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楚天阔”,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地辽阔,哪里是落脚安身之处?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别后情景的写法。离家千里之外,眼前一片空阔,只有夜雾笼罩,写出了出行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宽阔寂寞的地方,因此,“他”自然要与情人无语凝噎。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心情黯淡,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在这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为自古多情的人离别,谁不悲伤,更何况在这凄清苦冷的晚秋时节?这两句从眼前的离别扩展开去,跨越时空,写古今的离别。这有何不同呢?虽然一样,但词人的离别是在秋天,比起古今离别,秋天的天气更增一种肃杀凄凉之气。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只见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心境是何等的孤独凄楚。离人饮酒,是把酒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酒醒愁就醒,经过麻醉后醒过来的愁,就更加让人无法排遣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古时远行的人大多此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此时送别。“杨柳”与别情的关系,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这两句放在议论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后,与议论句相互映衬,更显出柳词的风韵;同时“别”与“酒”,“风”与“月”,“柳”与“别”相衬,更显离别之情,不但写了离别景中之人,还写了景外之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进一步推想:离别之后,年复一年,良辰好景无心游赏,一心只想着情人,纵然有风月之情,又向谁诉说?离别之后,“良辰好景”是会有的,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没有自己心爱的人,那么,与谁共语风情呢?可见词人别后没有快乐。
这首词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阙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整首词意境宏阔而细腻,情感缠绵而情真。写别后之情,抒发了词人孤独伤感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永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着笔于景,情景交融。开头三句在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却营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氛围,读来让人心里蒙上一层暗影,虽是写景,却蕴含离情。其次,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上阙“帐饮”“无绪”是现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下阙起笔,由想象回到现实,“多情自古伤别离”是词人借题说自己此时此刻的依依离情,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连,情景交融。接着又展开想象,想到今宵,想到以后没有知音的痛苦。没有知音,“良辰好景”也唤不醒自己死灭的心灵。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村。
上阙开头写景:月落天明,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地上有霜,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却以“西征客、此时情苦”述说无心赏此美景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的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轧轧”就是叹息。“千姣面”三句,也是倒叙。“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至极,“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的是“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回顾刹那之间成为永恒——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了两情的依依惜别。
下阙“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行舟之情,实际远离了人,于是厌倦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万般”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更回首”二句,和上阙末句同一机杼,只是一泻而下。“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末二句又宕开撒出,只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束,寓无限之情于无限之景中。
上阙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阙写别后只见江天烟树不见人。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却忍不住一顾再顾,充分表现出留念之深。
《雨霖铃》与《采莲令》是柳永写别离词的双璧,两词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一泻千里而蕴含哲理。《采莲令》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篇2
听了一节《雨霖铃》的示范课,感慨良多。当前在对“高考怎么考,教学怎么教”的片面认识下,古典诗歌教学的功利化愈演愈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诗歌鉴赏简单化为应试的技巧和方法。把一首首精美的古典诗词肢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更有甚者,为了应试,归纳出了一整套问题模式,像数学、物理公式一样在课堂基础教学中直接套用,丢失了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古典诗歌之美
诗词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得到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效的完成诗词的教学任务。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简单地谈谈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感知。
情感美。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柳永的《雨霖铃》首三句,“寒蝉凄切,都门帐饮无绪,骤雨初歇”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未写离别之情景,但已有凄然欲绝之感。长亭之晚,雨已停歇,不得不去,此时不听蝉鸣已有心碎之感,况且,凄切的蝉鸣不已。“无绪”两字写饮酒时的心情,极其委婉,欲饮不下,欲留不能。而“催发”尽显不舍之情。“执手”两句写分别之细节,更是传神。手拉着手,泪目相对,伤心欲绝,至悲而无声,最后在难舍之中松手而去。“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情境。兰舟越行越远,波面轻烟笼罩,晚云低压,前路茫茫,不见尽头。把漫无边际的离愁尽托于黄昏之景。“更哪堪”句,推进一层,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跟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加深了离情的意义,当秋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三句,推想酒醒之后所经历的情境。不见心爱之人,只有寒水拍岸,晓风轻拂,岸柳轻摇,残月微明。恍惚迷离,清冷凄绝。“便纵有”两句,感叹两人期许之愿难以实现,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风情也无人可说。这样的结尾真是余恨无穷,余味无尽。
形象美。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没有形象的诗歌是虚幻的,没有形象美的诗歌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雨霖铃》中的形象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美,二是景物形象的美。其一,作者运用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对情爱至深的恋人的形象。“帐饮无绪”既写出了事件,又写出了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细节描写从动作、眼神、情态、声音等方面极其生动的刻画了这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其二,作者刻画的景物形象也极具美感。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亭晚景图。寒蝉凄切的叫声,骤雨洗过后湿润的大地,翠绿明亮的树木,冲破云层的夕阳,被雨水冲洗过的长亭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傍晚的图画。在下阙设想“酒醒何处”时,勾勒了一幅拂晓图。寒水清澈,轻拍岸边,晓风微冷,轻拂面颊,残月悬空,洒下微光,杨柳青青,柔枝轻摆。画面清静凄冷。而这样的画面和作者别后的伤悲又浑然天成。
音韵美。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雨霖铃》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句式的参差错落,骈散结合,长短句相偕。我们知道词是配乐的,柳永本身精通音律,可以自词牌。《雨霖铃》这首自创的词牌,在当时广为传唱。笔者水平所限,无法全面鉴赏该词所具有的音乐美,现仅从语言结构和用韵的角度做一简单的赏析。从语言结构看,参差错落。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既有节奏整齐的句式,也有以单领双的句式。在韵脚的使用上,采用了“切、歇、绪、咽、去、别、节、月”等唇齿音,且声调多是短促的急降调,读来细声细调,声声有情,和诗词作品中所抒发的缠绵悱恻之情完美结合,达到了声情合一的精妙境界。
三、对感知诗歌美的探索
感知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知诗歌之美,激趣,逐步提高美学素养。
披文入境,感知形象之美。有人说,想象是诗歌鉴赏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去感受这些形象的美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借助学生已有的经历、经验、情感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场面、情感,置身其中,完成体验,获得享受。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曰:心境。即指一种微弱而持久、富于弥漫性的情绪。
接受心境(学生阅读前的准备心境)对作品阅读有影响,当处于过于兴奋或者过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情绪的原因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体会作品的奥妙。所以开课前应该进行导入。以《雨霖铃》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课前导入会引用相关的材料信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的意见不同,因为对文章赏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更是会有自己的体验。如果教师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先入为主地拿出图片强迫性地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生活遭际,不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们认可,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忘记了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我们毕竟学习的是诗歌不是作者传记,因此,还是应以文本为中心。我对于《雨霖铃》这首词的教学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诗,情感、重音、停顿都由他们自己掌握,几遍读下来后,学生们大体能体会到词的情感,情绪也由兴奋转而变得沉默,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伤心事。
二曰:同情。即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接受者所固有的心境相投契,或者作为一种刺激唤醒了接受者的情绪记忆。
古人云:“夫天下百虑而一致,故人不必同,同于心;言不必同,同于情。”情感需要激发,当然学生要正确阐发、评价文学作品,必须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这一阶段的激发中,我的课堂步骤是把四幅图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分别是“寒蝉骤雨”、“执手相看泪眼”“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这几幅图正确地引导学生评说内容: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诗人与情人相依相恋相偎相怜,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依据学生对这四幅图画的表述,可以提出要求,就是按照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的思路再来仔细地品味这种伤别离的感情。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学生的阅历又比较单纯,所以他们可能还是较难体会别后的这种离愁,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帮助大家借助想象的翅膀,揣摩这种“伤离别”。词中的经典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它的品析,是一节课中学生情感升华的重点,不必按照教案中的要求让学生死板地回答问题,可以用其他的诗句表述这种情感的层递:“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蕴《菩萨蛮》)让我们走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酒这种东西是最能引起离愁别绪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载不动的是那深深的离愁,天涯海角都难以忘怀。
篇4
以前,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这种现象正在逐渐地消失,因为,现在的命题者,已经意识到了彻底抛弃课文的现象的可怕性和危害性,所以,现在的高考命题,也越来越紧密地和课文联系上了,和教材接轨起来了。要答好这样的命题,你是非认真学习语文课文不可的,不学习课文,一旦碰上这样的命题,那你就只能干瞪眼、干着急――丢分!
如果说,2009年,有的命题还不成熟,还直接照搬课文内容来命题,不免显得呆板的话,那么今年(2010年,下同,略),所命之题,巧妙地勾联课文,对接教材,就更有质量了、更灵活了。熟悉课文的人,一眼就会看出,2009年重庆卷所考的《折桂令・问秦淮》,完全是出自语文课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哀江南》中的第四支曲子。2009年江西卷所考的《喜外弟卢纶见宿》一半(前四句),也是出自语文课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说“木叶”》中的。这种命题很容易造成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彻底抛弃课文,到完全死读课文。
可喜的是,今年没有再命制像去年那样完全照搬课文内容的命题了,而是用命题来巧妙地勾联课文,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命题,既避免了完全照搬课文内容命题的嫌疑,又恰到好处地检测了应试者的语文能力。请先看几道题:
2010年高考上海卷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16题。(8分)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
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释】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B 。16.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志趣。
2010年高考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⑵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⑶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0年高考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⑴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⑵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⑴踏。⑵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⑶A。
上海卷的古诗词鉴赏题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三问(即16问)“‘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要回答好这个题目,既要知道化用了哪一首,又要知道化用了哪一句,最好还要知道作者是谁。这就一定要联系课文才能回答。假如你没有学过高中课本,或者学过,学得不认真,或毫无印象,是非常麻烦的。上海卷的语文试题,一向是命制得比较灵活,它引导着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是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
江苏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也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一问“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柳永的《雨霖铃》,的确是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学过的一首词,只要认真上课,认真读课文的同学,都会知道。
再看福建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仍然设计了三问,其中第三问虽然是个选择问,但其ABCD四个选项四句诗均出自课文,它们依次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你非常熟悉课文,回答这一问,也是比较轻松的。《访隐者》这首诗,很明显,是写隐者生活的。那所出课文四句中的哪一句,与写隐者生活情怀最接近的呢?课文学得透的话,很快就可判断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样很快就可以确定答案。
篇5
一、注意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该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了它的感情基调。如果抓住题目,注意思考,很容易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枫桥”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从此可推知诗歌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又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命第一首快诗也”,而标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溢于全诗。
二、注意作者的经历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鉴赏诗的思想内容。例如,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有浪漫气息。再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迸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注意意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久而久之,有许多意象就有了共通的审美意义,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象蕴含丰富的意旨、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对于把握意象,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枯荣、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心中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再去鉴赏诗词,差不多就可以明确诗词的主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之所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意象,合成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也写满了词的别离之情。
四、注意意境的“情韵”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中,诗人就是借助某些语句描写的景致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境”与“情”彼此依靠,相互渗透。或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见到的情景,诗人的描绘创造出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怀。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五、注意蕴含的哲理
有些诗句常常富含哲理,虽历时长久,但仍鲜活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注意从诗的本意出发,结合语境,再根据它隐含的深意来理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作者说不害怕任何东西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即表明作者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的阻挠,大胆改革的决心,又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这和杜甫《登高》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人世间常有悲欢离合之时,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两全。此句即表明了作者豁达的襟怀,也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乐观地看待的道理。
六、注意典故的意蕴
篇6
一、宋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王荣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要积极思考自己应该“教什么”。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宋词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学内容存在各种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宋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关系
在现阶段的宋词教学中,一些老师认为词和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学作品,而将词的教学内容定为分析字词语言,或者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表现手法,往往忽略了词所包含的整体意境。
(二)没有处理好解释字词与整体赏析意境的关系
有些老师将对宋词意境的了解作为教学内容,却忽略了字词教学。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字词的意思,才有可能赏析到词的真正意境。
(三)没有处理好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部分老师把课后习题作为中轴线,教学内容围绕课后习题展开,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补充、参考的作用。
二、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宋词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教师在确定宋词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宋词本身的特征以及高考的存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感受·鉴赏’目标设定为168个字,主要提出了‘品味语言’和‘语感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感受优秀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还要达到美育、情感教育等情育目标。”新课程标准已经为阅读教学的内指明了方向,因此,高中宋词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新课标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指明了总的方向,但词的教学和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不同,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词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分析词的特征,从词本身入手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确定高中的教学内容,自然不能把高考的考试题型排除在外。虽然教学不能全部围绕高考进行,但也不能把高考抛之脑后,教师要适当地、循序渐进地把高考考查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宋词的教学内容
1.解读宋词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字词是必需的学习内容。只有把古代作品的意思弄明白,才能去进行赏析、领悟。因此,字词教学是教学内容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但是我们要明白诗词的教学不等同于文言文教学。如果把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会破坏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学起来也味同嚼蜡。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词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表达诗词情感的窗口,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学生抓住了关键词,也就理解了词的主要含义和感情基调。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奠定了全文愁苦的基调。此外,“冷”、“清”、“凄”、“惨”、“戚”、“敌”、“伤心”、“憔悴”、“损”这些字词也抒发了作者的感伤情怀。抓住关键词,诗词教学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2.教授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史实、用典等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指出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对词进行深入赏析之前,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词的创作环境、时间等背景材料,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感情。
历史典故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词人常利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感情。例如本单元苏轼和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就借典故抒发内心的感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共用6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想为国立功却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流露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但仕途失意的感情。对于词中的典故,学生一定要有所了解,教师教学时要留意分析。
3.解读宋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现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在诗词中,形象往往被用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形象,含有“意”,成为“意象”。“意象”是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审美感情的统一,因而鉴赏诗词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在古代诗词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被用在作品中表现相似的感情。例如,“梧桐”一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高中宋词单元李清照的《声声慢》就提到“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外,“寒蝉”也是悲凉的象征,柳永的《雨霖铃》中便有使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要教授学生找到词中的意象,学生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能真正鉴赏古诗词,找准词的情感基调。
篇7
关键词:柳永 词 女性 爱情观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世俗女性的形象表现在世俗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感情的直率表白上。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浅而又浅。柳永词中的世俗女性大胆地追求爱情,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
例如《小镇西》: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歹带〕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这首词细腻的描写了意中人的笑靥,感情露骨,恨良宵甚短,不能与爱人极尽欢悦。柳词中的女子多了一份真实,更容易让市井阶层感到柳永描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又如《锦堂春》,“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取无端。”这是对世俗女子情感的直接表白,既有对无端离别的情人的抱怨,又设想如何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惩治他。
柳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执着无悔,表现出对爱情坚定不移的领悟。《定风波》更是被杨海明称之为“写了新的女性对生命的愿望”。
2、表现了世俗女对背叛严词谴责,对从良真切的期盼
柳词中更多的女性在爱情受到背叛之后,不是以一个愁眉深锁,缠绵幽怨,身体倦怠而略显苍白的形象出现,她们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感叹命运多舛,而是直斥对方的“薄情”,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世俗女性心中的愤恼,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向往。“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所长。”(《少年游》) “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于伊相识。”(《惜春郎》)词中的女性不再是凄凄切切、对镜自怜,而是直接表达出对爱情逝去的愤怒及感叹,敢爱敢恨。柳永写出了世俗女性的内心世界。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柳永词恣意地剖白了她们渴望告别烟花,渴望被赎苦海,渴望与欣赏她,珍爱她的人携手同行的心愿。然而,歌女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却显得那么的微弱,色艺俱佳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也为柳永词增加了一份凄凉,使之更为动人心弦。
3、借景抒情,充分利用景物描写来看刻画人物心理
柳永词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写景言情,多用浅近的语言,描述极平常的景物,“语语都在目前”;而这类眼前的景物又往往“蒙着恋惜闺房欢乐的愁黯色调”,呈现出幽秀淡远韵味的。
例如《斗百花》: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暮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此词抒发的是被遗弃歌妓寂寞悲苦的心情。但是,从字面上看,开头四句所描绘的却是一幅人人熟悉的春天景色图:日色和煦,春光明媚,散发着香气的树木上低低地笼罩着一层薄雾。室外池子边的柳条像轻烟似的,它们的枝梢时而浅浅的蘸进池水里;屋内的帘幕却闲挂着,听凭随风飘来的柳絮去扑打。词到这里,丝毫还没有触及女主人公――歌妓本身,纯写有动有静的春景。但是,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的理解,不难发现景中有情,“帘幕闲垂”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它已隐隐地喻示出这屋里的女主人公的情怀了,为什么在这景色迷人的大好春光里,她竟连帘儿也不收拢卷上,而把自己闭置屋内呢?这就很自然地逗起读者强烈的悬念。接着,作者才掉过笔来正面刻画主人公没精打采的神态:她心灰意懒,似醉如痴,往日跟女伴们活蹦乱跳去郊外踏青斗草的兴致全都消失了,整天掩上门儿,闭置屋内。
下片的“淑景迟迟难度”,进一步点明她心情的极度恶劣――正常情况下,谁都耽爱“淑景”,巴望它多留一会儿好,可她却嫌它推移得太迟慢了,她度日如年,巴不得它快点消逝。那么,引起她难度“淑景”而“帘幕闲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年少傅粉”,油头粉脸的浮浪小伙子,曾用虚情假意骗取她的爱情后一走了之,杳无音信,可能又到别处厮混去了。因而她有绵绵之恨,恨在远方(厮混)的他。最后三句仍以景结情:在静悄悄的深院里,别无他人,只有悲恨交加的她,终于挨到了黄昏,这时她忽然看到秋千架上的绳索因长久不去触摸而朽烂,突然断裂了;一阵风过,落花如雨,洒满在这锁闭着的、与外界隔绝的庭院里。这结尾真可谓妙笔生花:这“乍拆”的秋千,这狼籍的落花,岂不是这位不幸的女主人公的命运的象征吗?说“空锁”,岂不暗示这主人和落花同样无人过问、无人顾惜吗?真是言外有言,话外有话,言近意远,富含深意,“不可泛泛看过,而值得细细寻味”(《柳永词赏析集》)。
柳词虽然通俗平淡,明白如家常,且多用口语入词,但其用字选词造句却不是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而是“极炼如不炼,出色如本色”(《人间词话》),这一点在柳词名篇《雨霖铃》中更得到充分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念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词一起三句,仅用十二字,就点明深秋的季节和离别的时间地点,而且造成一种氛围,暗示着离人的心情――日近黄昏,阵雨刚停,蝉声凄切,在送别的长亭,离人的心情不言而喻。“都门帐饮无绪”以下四句,由景及情:好一个“无绪”,神形俱显地绘出了离人无精打采的形象,暗示出离别时的痛苦心境;正当难舍难分之际,又闻“兰舟摧发”,凄凉迅增。接着出现了割舍登舟的动人画面,把感情推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惜别情深,过分伤感,心中的千言万语梗塞喉头,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竟无语凝噎”,只是满脸愁容,眼泪倾注,双手紧握。足见柳永用词的准确精炼和心理刻画的精细入微了,达到了“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的艺术境界(冯煦《蒿庵论词》)。
繁华的社会为柳永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的生活、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柳永的自身文化品位与历史的偶然吻合使得世俗女性广泛地传播了柳永的词,使得柳永词在市井中掀起了一股难以抵御的的飓风。柳永成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心声,社会历史也成全了柳永。在我们今天看来,他的词中所描绘的独特女性形象,特别是先进的女性思想,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潘百齐主编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年12月第1版
[2]程郁缀著 《唐诗宋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3]王超、郑新乾、袁闽主编 《古诗词逸事传说》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 陶尔夫、柳敬圻著 《南宋词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1版
篇8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萍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前言】
《念奴娇·晚凉可爱》是宋朝朱敦儒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注释】
①念奴娇: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赏析】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苹叶。”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苹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句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的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化用古代诗句抒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篇9
1.(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廓。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问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例如,“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廓”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3.(2008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何谓“虚实相生”?其实“虚实相生”,“实”就是指眼前能够看到的存在的实际景象,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而“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常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
1.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古诗词中作者经常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情志或理趣等。例如:
水口行舟
朱喜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诗中虽然只描写了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却让人能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意象为实,意境为虚。
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具有固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并以此开拓出某种能让读者联想到的审美空间。例如: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里描写了诗人夜宿山村茅店,在天未明之时即被鸡鸣声唤醒夜起赶路;这时,天边一轮残月,村外板桥上铺着一层白霜,留下了一串行人稀疏的脚印。通过这番实景的描绘,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让人野况羁愁的苍凉意境。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词若句句为实则显板滞,句句为虚则又显得空无,因此诗人常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以虚写实以达到含蓄蕴藉或者深婉的描写艺术效果。例如: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经典范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而“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4.具象为实,抽象为虚。
一切难描之景、难写之事都是抽象的,可高明的诗人常能借助巧妙的比喻,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抽象的情思。例如: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里词人采用极其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之法把满怀汹涌而来难以排遣的无形闲愁通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这种具体的形象描写出来,极言其内心的无限感伤和愁苦,非常有感染力。
5.眼前为实,过去为虚。
在诗词中诗人经常描写自身经历过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眼前的真实景象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怀。例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前三句叙写了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偿胆,最终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最后一句描述了今日鹧鸪乱飞的凄凉景象通过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破败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某种深沉的思考。
6.现时为实,将来为虚。
这点其实和“眼前为实,过去为虚”有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对非现时的即回忆的或者设想的情事和现时的实况对比,来烘托当前之景,从而达到抒发某种情感的目的。例如: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篇10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诗词鉴赏的意义,片面地进行诗词鉴赏,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 强化诗词诵读与记忆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引导作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鉴赏诗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启迪高中生的心灵,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诗词鉴赏更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品味诗词的意境。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定,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课外活动都是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