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6 14:3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升初中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升初中试题

篇1

1、一个数由5个千万、4个十万、8个千、3个百和7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 ),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约为( )万。

2、48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6升=( )升( )毫升

3、最小质数占的两位偶数的( )。

4、5.4:1.6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5、李婷在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南京的距离为15厘米,两地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6、在0.8383...,83%,0.8333...中,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7、用500粒种子做发芽试验,有10粒没有发芽,发芽率是( )%。

8、甲、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底面面积之比为3:4,则这两个圆柱体的高的比是( )。

9、( )比200多20%,20比( )少20%。

10、把4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 )平方米,也可能是( )平方分米。

二、判断题

1、在比例中,如果两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外项也互为倒数。 ( )

2、已知a比b多20%,那么a:b=6:5。 ( )

3、有2,4,8,16四个数,它们都是合数。 ( )

4、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对称轴。 ( )

5、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加一个相同的数,其值变大。 ( )

三、选择题

1、如果a×b=0,那么( )。

A、a一定为0 B、b一定为0 C、a、b一定均为0 D、a、b中一定至少有一个为0

2、下列各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是( )。

A、9/20 B、5/12 C、9/12

3、下列各数精确到0.01的是( )。

A、0.6925≈0.693 B、8.029≈8.0 C、4.1974≈4.20

4、把两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减少了( )平方分米。

A、4 B、8 C、16

5、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它的3/5,从另一根上截去3/8米,余下部分(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长度相等 D、无法比较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225+475= 19.3-2.7= 1/2+3/4= 1.75÷1.75=

3/4×2/3= 5.1÷0.01= 4/7×5.6= 8.1-6.5=

4.1+1÷2= (3.5%-0.035)÷2.25=

2、简算

(1) 1 + 1 + 1 + 1 +...+ 1 (2)382+498×381

1×2 2×3 3×4 4×5 199×200 382×498-116

(3)57.5-14.25-15.75 (4)1/7×102.31+40又6/7×102.31

3、脱式计算

6760÷13+17×25 4.82-5.2÷0.8×0.6

(1/3+2.5)÷(2+3 2/3) (5/6×10.68+8.52×5/6)÷1 3/5

4、解方程

x:1.2=3:4 3.2x-4×3=52 8(x-2)=2(x+7)

5、列式计算

(1)1.3与4/5的和除以3与2/3的差,商是多少?

(2)在一个除法算式里,商和余数都是5,并且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81。被除数、除数各是什么数?

(3)某数的4/9比1.2的1又1/4倍多2.1,这个数是多少?

五、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应用题

1、某工程队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已经修好这条公路的75%,还剩多少米没有修?

2、某无线电厂三月份生产电视机782台,四月份生产786台,五月份生产824台,该厂平均日产电视机多少台?

3、华川机器厂今年1——4月份工业产值分别是25万元、30万元、40万元、50万元。(1)绘制折线统计图。(2)算出产值比最低产值增长百分之几?

4、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印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打印5天只能完成这份稿件的1/3。现在两人合作,几天可打印这份稿件的50%?

篇2

北京重点中学小升初试题精选:数学,具体试题如下:

1、(2008年四中考题)一列火车通过396米的大桥需要26秒,通过252米的隧道需要18秒,这列火车车身长是多少米?

2、(2009年五中分入学测试题)一位少年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则在无风时他跑100米要用秒.

3、(2009年四中入学测试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80km/h,7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在与汽车相遇后的两小时又与汽车相遇,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km?

4、(2008年三帆中学考题)一艘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9千米,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是.一天因下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艘船往返共用10小时,问:甲、乙两港相距_____千米.北京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真题精选

篇3

1 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1.1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同向,引起思维共鸣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在学生的脑海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经验,我们演示实验的结果与学生原有经验相一致时,能够唤醒学生大脑中的记忆表象,学生也会感觉亲切,物理规律更容易被认同,对物理学习会充满自信.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照镜子是很普遍的行为活动,脑海里有经验,为此笔者并没有直接演示或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先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对“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进行猜想,接着从验证猜想这一个目的出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负责巡视,对于发现出现了实验操作难度大的方案和学生一起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完成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的结果往往和学生的原有猜想很接近,从实验结果出发师生进一步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正确结论也就自然生成了.

1.2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相悖,激起认知冲突

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不会总是正确的,“想当然”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于这些与客观事实相悖的物理前概念,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借助于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认知上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因矛盾而深化记忆,更会被物理的奇妙性和严谨性所折服,爱上物理学习.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首先将玻璃杯装满水,接着拿了一张纸蒙在杯口,提出问题:如果现在将水杯倒置,会发生什么现象?从生活经验来看,一张纸又不是黏在杯口,水杯倒置纸很显然也会掉下来,水自然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流出.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演示,结果恰恰与学生的猜想相反.“为什么呢?”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其教学作用是很微妙的.

1.3 物理实验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由原有的侧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向能力和情感目标转移,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分组实验的具体教学来看,整个实验教学包含了设计、操作、数据处理、讨论、归纳等多个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了进来、配合运用,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有很多细节需要探究,如果教师越俎代庖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仔细观察并对比像与物两者间的大小情况,注意在光屏上是否能够成像,通过这些对比,对成实像还是虚像规律进行判断,由于是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得到的,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根据真实性和说服力,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大多能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同样成缩小的实像时,什么情况下像会更小?”“成像时,一旦物距发生变化,像距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物距和像距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学生实验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其答案,可以引导其回到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和解决,进一步获得认识上的提升和思维上的创新.

2 进一步挖掘实验功效的策略

2.1 用于概念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和学生一起实验的,绝不借助于多媒体或是进行理论灌输,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师绝不应该越俎代庖,通过对实验的挖掘能够有所创新.

例如,学生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从教材所给的演示实验来看,小桌和沙盘操作麻烦,而且可见度不高,学生参与度更低,从实验的效果来看,笔者选择了学生身边的用具――“一头没有削过,一头削尖了的铅笔”,让学生感知,能够得到与教材安排实验同样的结论,操作更为简单,而且学生亲身经历,印象会更深刻.

2.2 实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困惑

对于生活中的“冒白汽”属于什么物理现象?学生存在着困惑,而且容易错误地理解为“汽化” 现象,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白汽”是水蒸气而导致的,如何解决这一困惑呢?正面的灌输,就算当时记住了,用不了多久,学生还会忘记,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打开热水瓶,大家看到冒白气,接着笔者用强光对着热水瓶口照射,让学生靠近热水瓶观察,竟然观察不到“白汽”,顿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疑惑自然解开,“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的物理现象.

2.3 实验用于习题教学

例如: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闭合电键s后发现小灯不发 光,电流表也没有示数,如果整个电路只有灯或电阻存在着故障,为了进一步对故障进行排查将电压表与灯泡两端并联,发现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出现在何处?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学生

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目标导学、层次性提问、分层练习等多种方式来组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就决定了课堂是否有效。而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中,兴趣是关键,故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重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较为死寂。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探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注重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结合实验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以“大气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一只大试管装满水,然后再将另一只口径比大试管稍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中,同时以问题“把它们倒过来小试管会怎样?”为引导,此时,学生都会猜想到“会掉下来”的结果,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接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猜想完全相反。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向上运动,这一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引入大气压强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更高了。

二、加强实验教学,引导自主学习

实验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听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动手动脑,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交流,从而获得实验结论。

如探究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实验器材:弹簧秤、大烧杯、水、学生自制的装有砂石的小药瓶。实验方法: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通过调节瓶内的沙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每小组两人,两个人要做好配合,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时要使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读数时,要等弹簧秤的指针稳定后再读数。学生实验后,教师用用多媒体展示三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密度)无关。

三、分层提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作为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形式,不仅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需要,梯次提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以“熔化与凝固”的教学为例,教师以火山喷发、蜡烛燃烧等案例来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学习,然后以问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接着进入实验过程,不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食用油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填表、描点来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后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再对比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讨论交流、展示后总结得到结论。该案例中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逐渐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

四、分层练习,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后,教师以大量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下去,学生容易形成只会解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现象,而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提倡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后,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技能。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的确,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要求教师不能整齐划一地来对待学生,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训练。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训练可采用三级模式,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上层学生以应用性问题训练为主,而对中层学生则要以从知识向应用过渡训练为主,对下层学生则主要通过训练来引导其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公式等基础知识,如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进行。但需要注意,三个层次间的学生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任务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高一层次的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构建,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代美霞、孙继华. 课堂有效提问设计原则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2] .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8期.

篇5

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1.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

教师的责任不仅限于传授课本知识,更应有责任心地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学生只能接受教师所讲内容,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至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敢向教师请教。这种情况长此下去,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充分考虑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知情况以及英语学习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英语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规划。

2.教师应进行“细心”教学

运用“阶梯式”教学模式让学习恢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恢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追踪式指导,鼓励学生勤奋努力,与学生一起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步赶上班级中的“中等生”。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注重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去阅读课外读物,以满足学生的要求。由此一来,不仅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更能培养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熟悉度。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水平,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营造不同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新课改不断实施的形势下,笔者给出以下几种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模式。

1.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可留出课前十分钟为学生自由预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去接触课文,并将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当遇到不懂的单词、语句时,应及时向教师请教。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及对不懂地方反馈信息的了解,教师便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课堂重点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在课堂中增添游戏环节

可将学过的课文以朗诵的形式进行比赛,由教师来分配小组。将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和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均匀分配,以组为单位,实施奖罚制度。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去准备比赛,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使教师和学生拉近距离,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environment”相关内容时,可就“To create a beautiful campus”为主体,引导学生展开演讲比赛,每个小组自行搜集材料,英语水平相近的不同小组的同学开展比赛,并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阶梯等级的奖项,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使每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3.为学生提供答疑的时间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有很多学生之所以英语成绩不好,往往是由于与教师沟通的机会太少,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恶性循环以致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成绩下降。因此,为学生提供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辅导学习差的学生,还可以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拓展课外英语知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

篇6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还需情感沟通,尤其是像英语这样的学科,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跟不上,如果教师再多点热炒冷讽,学生更是信心全无。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基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就要真正去了解并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好引导。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不仅仅是口号,而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课前引导自主学习、课堂中的提问反馈、课后操练等,要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和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满足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学习是阶段性的,是不断发展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单词、短语做起。如在单词记忆中,学生掌握了单词后再引导其学习短语,逐渐过渡到句型、语法,阅读理解。其次,要注重在方法上引导,如单词记忆可引导学生用形象法、联想、前缀等进行。在阅读理解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带着问题去读。写作则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写起,多写多练习。最后,要在习惯上帮助学生。以单词记忆为例,很多学生是记住了又忘记,忘记了又记,效率较低,而导致效率低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记忆习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记一部分,在记第二部分单词时先复习然后再记新单词,这样才不易遗忘。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客观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对待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针对性的对待,无论是教学也好,还是训练也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还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待。

首先,在引导方式上要区别对待。以作文教学为例,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采用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方式来进行训练,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自主写作,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写作中的问题来进行改进。再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好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归纳、概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基础稍差的则可用问题进行引导阅读。其次,承认学生差异,适度教学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的以成绩喂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动手操作的能力等。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四、增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英语的应用逐渐广泛,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英语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采用任务教学法来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技能的培养。如在以职业为话题的教学中,教师先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名人为话题来导入新课,学习新单词;然后以句型讨论来作为任务完成的基础,通过同录音连线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句型(如how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want to be …?)。接着以任务“我的理想”为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最后为巩固任务结果,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后总评。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英语。在初中阶段,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较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设英语的表达环境,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英语手抄报、话题讨论、辩论、英语故事等都是不错的办法。

篇7

1 问题的提出

现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尤其是对于实验,更是兴趣浓厚。但很多学校因为实验设施设备不齐全、课时数不够、实验材料不易采集等因素,导致部分生物实验未开展。实验的形式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但无论是什么形式都往往流于形式。面对大班教学中,学生学得热闹,教师却并不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如学生是否通过实验达到了课标的要求等。实验教学陷入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解决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迫在眉睫。

2 有效教学的界定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3 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 补充跨学科知识,为学生搭建认知的梯子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学生呈现合适的材料是相当必要的,而这些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这一教学策略也被教育界人士形象地比喻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生物学隶属于科学领域,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往往也涉及到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补充相应的跨学科知识,为学生搭建认知的脚手架,让学生通过脚手架,实现认知跨越。

例如在学习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时,学生要正确认识到细胞吸水和失水是由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差决定的。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浓度比较陌生,只有到九年级学习化学后,才会有所了解,而学生是否理解浓度这一概念,是突破本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因此,在实验教学的开始,教师以一杯事先准备好的糖水为例,讲解浓度的概念,并写出浓度的公式,浓度=(溶质/溶液)×100%=[溶质/(溶质+水)]×100%,并让学生清楚清水因为溶质为零,所以浓度为零。然后再讲解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液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如水、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物质是溶质,溶质与水是溶液。利用浓度计算的公式,学生很快便能领会其涵义,从而为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打下基础,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2 利用同伴互助,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共同探讨,进行问题解决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相近年龄儿童的学习可能处于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间通过相互帮助,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务时,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现在教学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往往有好几十个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同伴互助,先教会一部分学生,再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去教别的学生,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笔者在执教北师版七年级上册“观察种子的结构”时,为学生准备了分组实验材料,大豆、玉米等,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以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于大豆结构,学生很容易将胚根部分误以为是胚芽,也不易区分玉米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因为这部分的颜色与胚乳很接近,并且很小,不易观察。实验室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想给学生投影展示,也是不可能的。笔者就请各小组派代表拿上本组解剖好的大豆和玉米种子来到讲台,教师指导学生区分上述结构,再让学生回到本小组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其他组员正确认识种子的结构。如果组员较多的话,组员还可以再“教”组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发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学力不足的学生或有疑问的学生,促进全班同学整体向前发展,从而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了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3.3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认知难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看重“做中学”,主张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即让学生学得直接经验。而当下的教学,传授间接经验居多,直接经验较少。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学到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一个“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在学生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后,针对讨论题:假如看到的图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如何移动装片才能使其移至视野中央?很多学生会直接回答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正好与正确答案相反。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马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很快便能得出正确答案。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显微镜成的是倒像,看到的图像在视野左下方,说明装片偏右下方,所以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才能使看到的图像位于视野的中央。

由此可见,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解决教学难点,比空洞的讲授有效得多。

3.4 通过自编口诀,熟记操作要领

基于过去接受学习过多,发现学习偏少,课标极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代表否认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无意义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适当的接受学习必不可少!

平常教学中,很多实验的操作步骤往往比较繁琐,如果让学生看了教师的演示以后,学生直接操作,往往会出现“看的时候什么都懂,做得时候什么都不会”的现象。如何让学生能独立规范地操作,自编口诀,不失为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显微镜使用的具体操作细致,很多学生往往是拿着显微镜就随意地操作,根本不管之前教师是如何演示的、教材上是如何讲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将具体的操作步骤归纳为简单易记的口诀,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对光”这一步骤,归纳为“转转物,遮大圈,左反光,呈雪白”,即“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中呈现雪白”;“观察”这一步骤,归纳为“侧粗降,左粗升,左细清”,即“侧面注视镜筒,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左眼注视目镜,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先使镜筒下降?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自编口诀,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将繁琐的知识简洁化,在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

3.5 利用多媒体辅助,让抽象内容直观化

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认识往往是由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材中有的实验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相应的实际生活经验。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应的图片或动画,投影展示实物等,让抽象难懂的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据调查,很多学生学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观察心脏”后,会误以为心脏的左右心房、心室是相通的,血液可直接由左边流向右边。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心脏的组成时,可用PPT或投影将心脏的剖面模式图呈现在大屏幕上,并提出问题:(1)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吗?(2) 心脏的左右两侧相通吗?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会仔细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继续追问,“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可通过观察教材中箭头的方向推测血液流动的方向。在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让抽象变得直观,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精准地把握学情,科学地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认知的梯子,提出适切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篇8

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导入和运用短期目标激励

由于短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在每节上课开始时,教师可先说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先将目标明确,以树立本节课的短期目标。然后将“短期目标”实现之后将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利益”生动地提炼出来、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明晰强化“近期目标”,调动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另外,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甚至也可以将“享受一段集体自由上机时间”设定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期望目标之一,同时,借此将学生的日常“自由上机”行为模式纳入教师视线监督范围内,实施必要的引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在每堂课教学一开始就设定和展示的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实际“好处”――即短期目标,将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目标事半功倍。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在每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时应灵活、充分地利用那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新闻作为学生学习的情境,同时在这些新闻、事件创设的情境中,设定具体的操作需求,使相关知识、方法的传授,在具体的任务中展开,自然产生出一些操作需求,组织学生从每一个需求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或新闻作为他们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素材,将课堂教学目标融入其中,我们就可充分利用这些事件带给他们的震撼与感动,有效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为课堂教学营造理想的氛围。同时,如果能利用学生们难得的注意力聚焦与兴奋,结合这些新闻、事件包含的要素,将规定教学目标中的技能与方法融会其间加工成“现实版”的任务完成需求,从需求中,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更利于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三、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平台

初中生们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越来越注重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给他们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平台,既可促进他们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又能同时使他们主动发现自己以往认知上的不足或错误。这也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即试误”理论――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如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操作,其他同学负责帮忙指导自己组的这个“代表”等。

四、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已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因此,在每次操作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这次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应掌握的命令。这样由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在效果上往往会比老师用书本上标准语句说出来的更容易被其他同学理解和接受。

五、注重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给所有学生留出实践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每一节新课讲完之后的下一堂课上,需及时地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的实践巩固练习,此过程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同学在计算机上动手操作,这样可与前述相关方法形成互补,夯实教学效果。

除采用以上方法外,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延展性教学,有目的的向学生展示课堂上的知识对他们平时的计算机应用是切实有用的这样一个事实。当学生们发现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能够解决他们平时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一定会积极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2 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还可以“以学定教”,适当引入学生特别感兴趣但教材上没有的实用、健康内容,如新近上市的工具类软件应用知识等。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掌握,需要依托大量实验得来,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中物理教学,是要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显著提升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性思考。而要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借助实验教学,并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延伸课外实验,注重实验的生本性,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从而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显著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物理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学问,涉及很多心理学内容,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将实验过程透彻的呈现出来,更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况,要让实验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物理教师应转变传统硬性灌输的教育理念,优化实验方法,不断完善教材实验,在物理课堂上注入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参与实验的无限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如在进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教师应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思考,“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雨天鞋容易打滑,在冰面上也很容易滑倒’的情况,大家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由于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所以学生都会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其中。由此,教师可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可以出示给学生一些小锯条,并让几名学生上讲台开展锯木块比赛,然后让他们阐述过程中的感受,那么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木块锯到中间的时候会很吃力,摩擦力也变大了”,教师这时引导学生带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的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参与兴趣就会变浓,学生会积极思考和探索,而物理实验也就改变了那种生硬的呈现,而成为不断启发学生思考的动态体验式的呈现,从而提升物理实验质量。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实验可视效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内容是很复杂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到相关的实验步骤、过程现象、结果呈现等情况,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换句话说,物理实验的可视性及其重要,实验演示必须要直观的呈现出来,那么学生才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传统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实验条件很简陋,实验过程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清晰明了的观察到的,那么自然也就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视效果,如利用实物投影仪、视频实验播放等手段,清晰细致的呈现实验现象。

如在学习“电生磁”知识时,奥斯特实验、直线电流磁场及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分布规律实验演示,实验的可视效果不佳,位于前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那么后排的学生就更无法观察仔细了,条件也不允许教师拿给每一名学生看,实验的原有作用也就会损失。可是借助视频录制形式,用多媒体屏幕进行视频播放,或是用实物投影试验台同步呈现,那么实验就会被清晰和放大,而且可以进行暂停、快慢放,那么实验讲解也更加细致深入,实验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

三、拓展延伸课外实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并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得物理实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促使学生更多的留意生活,有意识的观察生活现象,联系相关物理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将实验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为了突显物理实验的生活化特征,教师可有效拓展课外实验,丰富学生的物理体验与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如在讲授“杠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用木棒模拟杠杆撬石头的情景,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阻力与动力,并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旋转的过程,然后在课堂上表达对课外实验的感悟,总结杠杆撬动石头的物理原理,然后鼓励学生用示意图绘制的形式呈现,找出阻力、支点、力臂以及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识记知识,加深对物理实验的印象。

又如讲授“光的反射”内容时,教师应联系生活情境,促使物理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玻璃幕墙的全反射,可借助“照镜子”这样较强生活化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课堂上进行亲手实验演示,那么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便更加具体形象,也拓宽物理实验课堂学生的探究空间,学生学起来也会更轻松,从而增强初中生物理学习的信心。

四、注重实验的生本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物理知识最直接的展示,同时也是物理现象最好的验证过程,物理实验的开展,应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为目的,增强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主体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物理实验中受到启发,并将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思考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会显著增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物理教学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原有实验流程,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力,提升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往物理实验常常由教师独立布置和完成,那么学生就会陷于被动的境地,为了要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可将实验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促使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建构知识。如在讲授“浮力”知识点时,实验中常常会用到盛水容器、漂浮物等常规器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自制实验器材,那么学生准备的器材优劣便会呈现出差异性,对此,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并进行知识讲解,那么学生便会学会自主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总之,物理教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也要借助实验才能达到高效性,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要以学生学习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观察与动手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实验之中,借助物理实验而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提升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谭小玲.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2013(12)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作文教学;语言表达;创新能力

初中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他们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初中作文教学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本文结合初中作文教学的实际谈谈提升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要改变学生“作文作文,一作头疼”的状况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喜爱写。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我们可以从易到难逐个击破,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谈一种现象、讲一段故事、介绍一个名著片断,再让学生把发言内容整理成习作,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改进作文的形式,强化口头习作,如口述街上见闻、针对最近班上的某种现象发表评论;书面习作如仿写、补写、续写、改写人物片段、景物片段、对话、随笔、日记等,内容由小到大,由短到长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的单调感,降低习作难度和坡度,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会观察,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学生只有用一双慧眼和一颗真心,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我们要学会观察,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写出有新意和活力的文章,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厚积薄发,灵活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新课程理念也倡导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生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考场一分钟,台下多年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积累素材是作文一个贴近生活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唐宋家”之一韩愈说得好:“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并且让材料成为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运用到写作中去。正所谓“取精用宏,厚积薄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一定的素材数量,才能有清澈见底的源头活水,作文才能走出无内容可写的困惑,才能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释放心灵,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体现了写作教学的全新理念,只有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由此可见,作文就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表露,是个性得以张扬的一块阵地,是感受得以宣泄的一种途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要让作文主体“尽情地释放”,必须远离经验式作文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包袱,说出自己的好奇与兴趣,展开大胆的想象,说出自己的独到体验,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从而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激活思维,开拓创新

生活是广阔的,是多元的。有了形形,生活才异彩纷呈。广阔的生活不是一种或几种色墨,它是撩人心弦的万花筒,是动人心魂的百花园。我们要引导学生书写平凡的生活,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敏锐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当然可以练就创新的慧眼,而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做到对生活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作文中,应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在作文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追求立意的多元性、观点的非一致性和角度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收集一些内容相关、立意新颖、写法独特的创新性作文让学生阅读和感悟,从而帮他们打开思路,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六、培养能力,评改激兴

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可见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比较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来的作文,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好文章确实是改出来的,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可以通过师生互评互改,让学生既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样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