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3 22: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心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2、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3、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5、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6、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7、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9、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12、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13、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1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1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1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7、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1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2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21、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2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2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24、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2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26、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27、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篇2
1、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2、年轻是最大的富有,但要倍加珍惜时光,贫穷无需害怕。懂得培养自己,懂得什么是贵重物品,懂得该投资什么,懂得该在哪里节约,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
3、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活在当下,正向提升。
4、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来汇聚。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倒过来。
5、当你穷的时候,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这叫人穷志不穷。富的时候,要学会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对别人更好。学会舍得! 这些奇妙的生活方式,很少人能够明白。
6、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一直奋斗。
7、请你不要冒然评价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却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听闻我做了什么,却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8、别乱买衣服,少买一点,但是可以买几件很有品味的。多在外面吃饭,要吃就请客,要请,就请比自己更有梦想的、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9、穷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富的时候,就不要摆阔了。生命已经恢复了简单,已经回到了宁静。
10、一旦生活需要的钱已经够了,最大的快乐,就是用你的收入,完成你的梦想,去放开你的翅膀大胆地实现,超越梦想! 去让生命经历不一样的旅程。情绪低落时请多读两遍。
11、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这样待你。只有在你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了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
12、当你穷得时候,钱要花给别人,富的时候,钱要花给亲人和爱人! 很多人,都做颠倒了。
13、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篇3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学生产生厌学的根本原因,点化学生精神生命,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一、学校原因
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制约,领导办学理念保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理论上对素质教育赞同,但在行动上还是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真所谓“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干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同时给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厌学。我认为要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校全体教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学生厌学原因,结合学生的爱好、特长正确引导,开设特色课,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教法研究的较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由于教学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沉闷,教学模式陈旧,师生、生生缺少互动交流,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产生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厌倦。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首先要明确“以学定教”。素质教育形式下,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给学生有利于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采取积极多元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课堂火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民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序、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消除厌学心理。
三、家长原因
多数家长都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为此,作为家长应当给孩子正确地“定位”,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原因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征、兴趣、要求等,进行正确引导,以增强学习信心。
四、学生原因
篇4
一、把握课标要求和单元知识结构,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世界”这一内容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能用感官对简单的生物从外形和内部构造上进行观察,尝试用图画或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与生命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爱护自然界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情感;从分类的角度扩大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知识以认识新生命的诞生为主要内容,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1―5课)《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的萌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构造,认识花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相同特点,观察研究开花植物是怎样繁殖的。
第二部分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6―7课)《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卵以及卵的孵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这一概念的含义。
为落实《新的生命》单元的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用图画和表格等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按一定顺序对雌蕊和雄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并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卵的构造和青蛀卵的孵化过程。2.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都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与它们孕育新生命的作用相适应;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联系。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生命的好奇心,使学生养成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根据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认识花的内部构造特征和花的变化过程。2.认识花的分类方法。3.认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4.认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5.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特征。6.认识动物卵的构造特征和卵孵化的过程。7.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二、了解单元内容的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确定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新的生命》单元教材总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线,以结构为连接,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双螺旋结构的编写体例,从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个维度出发展开学习活动。科学探究要依附于科学概念的构建,科学概念也必须依靠科学探究这一平台,这样概念才能有活力,否则一味地识记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应双螺旋式同步向前发展。
篇5
小平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早晨母亲发现他好像精神不够,有点咳嗽和发烧,就带到医院请大夫看,家里离医院挺远的,到了医院又挂号、排队,3个小时才轮到,医生给小平检查后,马上说:要住院,开了入院通知单,并马上叫护士送他们母子到住院部,未交钱,先用上了药。医生还递过来一张病重通知书: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小平母亲想不通: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有心脏病了?
孩子母亲的理解是错误的,心力衰竭病不一定有心脏病。心脏有左右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心脏好比一个“压水泵”,左心室接一个“管道”,即为主动脉,右心室接一个“管道”,即为肺动脉,肺动脉又分为两个“管道”进入肺脏,在肺脏内继续分支,形成象“网”一样的管道,这个“网状管道”之间的空间就相当于肺泡,最后汇合成两条“管道”,即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血液的循环就是由“压水泵”压出后沿着如上“管道”运行的,当有心室压出的血液进入肺脏的“网状管道”后,在这里进行气体交换,氧气通过“网状管道”的管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经过这个管壁离开血液进入肺泡,最后随呼吸经连接肺泡的细支气管排出。
小儿肺炎发展迅速,在重症肺炎时引起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肺炎合并症中最多见的一种。肺炎引起的心衰主要取决其病理改变的程度,肺炎时,可以累及以上的“网状管道”、“管道”之间的肺泡以及与肺泡相连接的细支气管和小支气管。重症肺炎时,小、细支气管炎症水肿致管腔变窄,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泡壁充血增厚,从而引起支气管通气受阻,导致肺泡内换气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不能排出体外,上述的结果可引起“网状管道”反射性收缩,使右心室负责射出的血液不能顺利地通过“网状管道”,逐步致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负担加重,心功能失代偿出现心衰。另一方面由于肺炎时感染的病原体毒素及体内毒性代谢产物亦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肌肉,而引起中毒性心肌炎,也可引起心衰,以上两者的双重作用使心衰进一步加重。
从症状判断小儿是否患有肺炎
全国小儿肺炎诊断协作组经过研究和对比观察,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童肺炎早期诊断的标准,可分为轻、重、极重三度。
1轻度肺炎
症状:咳嗽、有气急。
体征:呼吸频率增快,出生2个月以内,呼吸>50次/分;出生2~12个月,呼吸40~50次/分;出生12个月以上,呼吸>40次/分,有喘鸣音。
上述两项有一项即可诊断,
2重度肺炎
症状:频繁咳嗽,婴儿哺乳减少,12个月以上者饮食减少。
体征:呼吸频率增快,出生2个月以内,呼吸>50次/分;出生12个月以上,呼吸>40次/分;有胸廓凹陷和鼻翼煽动,口唇或舌部有紫绀。
3极重度肺炎
症状:拒进饮食、水、有昏迷或反复抽搐。
体征:呼吸频率增加,出生2个月以内,呼吸>70次/分;出生2~12个月,呼吸>60次/分;出生12个月以上,呼吸>50次/分;也可以呼吸明显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重度紫绀。
此标准简单明了,家长若仔细观察并查数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多能及早发现肺炎,若怀疑有肺炎但不能确定应及早找医生,以便及时用药,降低小儿肺炎病死率。
医生的诊断为何不同
芳芳的家长抱着孩子上午在这家医院看时是支气管炎,他们不相信这位医生,下午又跑到另一家医院看,医生说是支气管肺炎。结果家长就抱怨前面那位医生看的不好,水平不高,把他们孩子的病给耽误了,若是孩子的病不好的话,还要去找那位医生算帐等。
那么是前面那位医生给孩子耽误了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这位家长有抱怨是因为他不懂得小儿疾病的特点。原来小儿患病不同于成年人,更不是成年人所患疾病的缩影,小儿有其自己的解剖生理学特点的,临床上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是其特点。这位家长上午在这家医院看病时是支气管炎,待到下午到另一家医院看病时又要经历几个小时,这期间小儿病情是有变化的,是有进展的,发展成支气管肺炎是可能的,因而以上两种诊断都是对的,是由看病的时间不同导致的,根本就谈不上谁看得不好,谁的水平高。
另一方面,临床上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尤其小婴儿患病是不易区别的,这时按肺炎治疗,在这方面医生应向家长解释清楚,以解除他们的误解和不必要的担心。大部分家长认为支气管炎较轻,容易治疗,肺炎较重治疗较难,然而这种认为是片面的。有一种叫做毛细支气管炎(又叫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易发生于2岁以下的肥胖小儿,其病情要比一般的支气管炎严重得多,若治疗不及时很快就会死亡。因此,家长们不应强求医生做出是支气管炎还是支气管肺炎的诊断。
新生儿肺炎与婴幼儿肺炎有何不同
新生儿的肺炎与婴幼儿肺炎有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病因、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都有其特殊性。
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常由腺病毒或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常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肠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沙门氏菌也可成为新生儿肺炎的致病菌,而病毒感染则少见。总之,新生儿由杆菌引起的感染机会要比球菌多这是与婴幼儿肺炎不同之处。因为发生在出生后几天内的新生儿肺炎,常常是由于分娩过程中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母亲患有感染性疾病时曾经吸入污染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原因而引起,所以感染杆菌的机会多,尤其是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更多。如果肺炎发生在出生10~14天之后与一般呼吸道感染相似,多由球菌引起。
新生儿期防御能力差,抵抗力低下,一旦感染,容易扩散,所以弥漫性肺部病变成为其病理特点。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缺乏像婴幼儿支气管炎那样的表现,可以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不咳嗽,肺部听不到罗音,肺炎时具有的三大主要症状都没有。症状的不典型,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新生儿肺炎的特征主要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不会哭、口吐白沫。检查可发现呼吸浅而快,不吃奶(拒食)或烦躁、呛水、呕吐。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有双吸气或呼吸暂停(需观察腹部呼吸运动)。大部分患儿有口周围发青及鼻尖部发白。没有鼻翼扇动,但鼻翼可呈扩张性。常常听不到肺部有罗音,但在安静情况下深吸气时,可以听到细小的水泡音。显著增大的肝脏及持久的腹胀,表示病情严重。出现黄疸、有出血点时,说明已发展为败血症。发憋、呼吸困难加重、体温上升,常并发脓胸。
新生儿肺炎亦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当心率超过180次/分,心音低钝、呼吸困难加重、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及出现浮肿,表示已发生心力衰竭,应在24小时内控制心衰。
总之,新生儿不愿吃奶,呛奶,口吐小白泡沫,精神委靡,呼吸发憋,面色发青、发灰或苍白,结合生产史中有产生感染的可能性时,应及早考虑新生儿肺炎,以便做适当处理。
小儿肺炎可以用激素吗
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简称,这里说的是指糖皮质激素而言的,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这些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是治疗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病综合症等等的常用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也相当多,如长期应用,可导致向心性肥胖,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溃疡,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影响生长发育等等,近来,应用激素引起无菌性骨头坏死的报告越来越多。
基于激素众多的不良反应,小儿肺炎应用激素应选择适应证。在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可选用,宜短期应用,一般不超过5天,病情改善后立即停用。
(1)中毒症状严重,如有休克。中毒性脑病、体温>40℃等。
(2)有细支气管痉挛及分泌物特多时。
(3)并发胸腔积液,为防止胸膜粘连。
小儿肺炎迟迟不愈怎么办
小儿肺炎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大多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而痊愈。然而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患支气管肺炎的小儿,虽然一直打针、吃药,但病情仍然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肺部罗音亦时消时现,病程常常超过一个月,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迁延性肺炎,小儿肺炎迟迟不愈就可发展成迁延性肺炎。这时即使增加抗生素的剂量或者换用抗生素,也不能见效。那么,应当怎样治疗呢?
对这种肺炎治疗上需要坚持以下多种措施。
(1)本病病程较长,患儿体质多较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故应供给含有营养和维生素的食物,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预防呼吸道感染。
(2)清除其它感染病灶,如同时患鼻窦炎、扁桃体炎时,要采取适当治疗。
(3)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时,可雾化吸入适当的抗生素,严重时可肌注或静脉滴入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选用止咳化痰药,并注意使患儿有足够的水分摄入,使痰液稀释,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4)肺部罗音迟迟不消者,说明肺部炎性渗出物仍未吸收,或吸收不完全,可用超短波辅助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大多数在2个疗程内完全消失。
(5)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治疗本病,常可缩短病程。有条件的可加用中医疗法,效果确切。
小儿为何也患支气管炎
当医生告诉刘敏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患的是支气管炎时,她的母亲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发出疑问:“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病,小儿也能得吗?”似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
支气管炎不但老年人多见,而且小儿时期也常见。老年人患支气管炎是指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小儿支气管炎多是指急性支气管炎,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有各种病毒或细菌引起,亦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再继发细胞感染。此外,体弱、过敏体质小儿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环境中更易患本病。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命教育
20世纪60年代,杰•唐纳•华特士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青少年吸毒、艾滋病、自杀、暴力等事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1979年澳大利亚针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问题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后续,人们不断关注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尤其体现在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方面,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从单一的“生命认识”向“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生命信仰”以及“生命教育意识”等方面扩充,并使得生命教育实践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常常见诸报端。这给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以深刻的警醒,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台湾学者孙效智针对台湾生命教育曾说:“台湾教育体制运行中过分强调理工实用、忽视人文养成,学校仅仅教授学生如何生活下去的方法和技能,却忽视生命意义与目的的探索与习得。以至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精于生存(甚至不择手段),却不了解生命目的和生活意义”①。这反映当前生命教育中过度以“问题”为中心,过度注重生存知识技能的培养,却缺乏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到社会当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及实现信仰的教育。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激发个人潜能发挥的一门科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旨在使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积极品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恢复生命教育平衡状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
对大学生对生命认知主要从生理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大部分大学生经历过亲戚友人去世,或者通过新闻媒体等媒介或者其它途径接收过一些相关信息,他们能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对生理性生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不爱运动的现象,说明有许多大学生尚未未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重视。在对社会性生命的认知上,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缺乏责任感,主观幸福感低。在对精神性生命的认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克服生活中各种困难,保持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当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时,常会引发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认知现状
山东地区高校调查显示,仅有23.07%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生命教育或者开设过生命教育课程,31.88%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和“一点也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2]。杨娉研究发现,88%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推行生命教育[3]。这一方面说明开展生命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突显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三)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
当前高校主要以课堂、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开展讲座或者专题教育,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程。但是由于课程不是专业课,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因此就出现课程零散,并游离于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等“两课”之中。同时,思想政治课的侧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课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安全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和急救知识。由上可知,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大学生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关注和引导。高校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无形之中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成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也通过网络阵地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对这些活动注度不高,运行方式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还需进一步的摸索和整合。
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他们从自我内部关注骤然增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体制的变化和不同文化思想的涌入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在政治信仰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缺乏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大、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给一部分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面对负面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信仰动摇,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方面,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到多元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单纯追求“利益”和“效率”,而片面的追求权力的拥有和物质的享受。这种社会氛围严重地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忽视了或者很少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导致他们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方面,经济的多元化导致个体意识的增强,进而导致传统人生价值对一些人的影响日益减弱,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善,一部分人就缺乏遵循的标准和方向,文化的迷茫对这些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心理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留守经历等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5][6],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父母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常把自己的愿望或者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帮助”实现,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原来的本质,只注重孩子是否“出人头地”,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常出现学生压力过大而自杀现象。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生命教育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权威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溺爱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在社会上受挫;在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生活中具有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等。
(三)高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但是,高校教育出现教育失衡的现象,从生命教育来讲主要包括人格培养、系统教育两个方面[3]。一是高校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良好人格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单纯以市场导向为标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其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以高就业率为荣,片面为就业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使得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少对生命的认知和自身独特人格的魅力。二是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生命教育活动的实践也很分散,多以选修课、讲座、实践参观等形式开展,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受众有限。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情绪极易变化,思考问题缺乏理性,社会中各种观念、思潮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一是感觉至上。任俊认为积极体验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7]。人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心理享受”比“感官愉悦”对个人的创造和社会的意义更为重要,更为持久。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有机会在两者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感官愉悦,尤其对于经验不足,缺乏理性思考、自制力差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感觉至上现象了。他们过度沉迷当下享受,例如一些大学生乱、网络成瘾等现象,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二是价值观功利化。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面对社会诱惑、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趋势。他们过度关注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花费大量的时间考取各类证书,为了利益出现不良竞争,忽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三是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同时,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也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不关注,随意地轻生,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缺乏感恩之心。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体验积极的情绪,重唤生命的热情
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并不是直接对立的,消极体验反面不是积极体验而是“没有”消极体验。也就说传统意义上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感只代表自己处于了没有消极情感状态,但不代表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弗雷德利克森的“积极扩散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能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智力和社会性资源等),它能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维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并把这些思维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①。可见,积极情绪对人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在现在高校传统教育中,我们只关注问题,而忽视人的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能使得大学生的生命具有延续性和成长性。为此高校应加强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学思想,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生命的意义。积极情绪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躯体、外界带来的感官愉悦,对人的影响不如心理享受影响长远,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经验少,所以许多人会选择能够快速带来快乐感的感官愉悦,就有可能引发大学生拜金主义、沉迷网络等现象,过度消耗生命。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享受中体验积极情绪。通过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宣传正能量等活动(典型经验交流会、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下,体验生活,陶冶情操,体验生命的意义。
(二)挖掘积极人格潜质,培养全面的生命个体
积极的人格可以提高自尊、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学家赛格里曼在一系列“习得性无助”研究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格可以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任俊指出自我决定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积极人格的形成,包括内在动力(胜任感、自主需要、交往需要)的满足,外在动力(外部调节行为、内摄调节行为、认同调节行为、整合调节行为)的内化[7]。可以通过增进积极的体验和自尊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乐观型解释风格。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成就目标、学会合理的归因、提供社会支持满足内在动力,通过兴趣激发、外在强化、价值引导促进外在动力的内化,不断提供归属感和控制感。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大学生重要生活的场所,对其生命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风气极易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和文化进行合理筛选,加强对影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监督,确保对正确主流意识的弘扬;同时掌握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明确信息来源;社会各界也要大力支持生命教育,例如,通过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生命教育中心或者机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生命。高校生命教育主要从教育理念、校园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文体活动五个方面进行[3][9-10]。一是转变传统教育不注重生命意义教育的局面。生命教育不仅要加强生命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生命意义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生活环境,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良好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塑造,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提供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三是注重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继续依托“两课”开展课堂教育,增设选修课,注重对生命教育专题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同时,生命教育内容要渗透进高校各课程,注重教师的生命情怀的培养,因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观点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四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文体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时代性、实效性、主题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生活,同时要注意网络媒体的建设。父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提倡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合理成就目标的定位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一是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的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形象等,要关注孩子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支持的氛围中,在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合理目标下开展生活学习,最终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二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孩子学会辨认社会不正之风,不要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塑造,应尊重孩子,培养坚毅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理解生命意义,不断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周惠玉 梁圆圆 高汝男 王磊 兰帆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王文姮.山东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89-92.
[3]杨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周惠玉,梁圆圆.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3-115.
[5]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420-421.
[6]李旭,卢勤.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1):54-56.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公安院校研究生;症状自评量表
公安院校研究生是未来公安战线的高级人才,他们对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公安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和规律,为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公安院校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公安院校发放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回收率100%,量表合格率为98.98%。有效样本中,男118人(67.82%),女56人(32.18%),年龄22~33岁,平均26.08±2.20岁;汉族168人(96.55%),满族5人(2.88%),回族和瑶族各1人(0.57%);户口:城市124人(71.26%),农村50人(28.74%);独生子女72人(41.38%),非独生子女102(58.62%);研究生一年(2005级)的108人(62.07%),研究生三年(2003级)的66人(37.93%);硕士研究生之前为警校毕业的64人(36.78%),非警校毕业的110人(63.22%);无工作经历的94人(54.02%),有工作经历的80人(45.98%),参加工作的年限1~8年;技术类专业(包括法律、刑事技术和法医等)110人(63.22%),侦查类专业(刑侦、经侦、治安和禁毒等)64人(36.78%);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156人(89.66%),不喜欢所学专业的18人(10.34%);表示喜欢警察工作的148人(85.06%),不喜欢警察工作的26人(14.94%)。所有研究对象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共有90项症状,每一症状分为5个评分等级:0=没有,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量表有5项统计指标:总分,总均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量表共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计算各因子分,计算阳性率。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来自城市或农村、研究生之前是否警校毕业、是否有工作经历等,进行分类比较。为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中旬。
1.3 统计分析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应用SPSS12.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有因子均分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实验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公安院校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SCL-90的单项因子分达到2分或2分以上,提示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2]。在174名被试公安院校研究生中,有20名单项因子分≥2,占总体的11.49%。单项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见表1。
2.2 公安院校研究生SCL-90测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均明显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经检验有极显著差异(P<0.01)。焦虑低于全国青年常模[3],经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因子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公安院校研究生SCL-90测查结果不同群体间的比较 公安院校研究生SCL-90因子分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研三学生在偏执得分明显高于研一的学生,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生之前为警校毕业的学生在躯体化得分高于非警校毕业学生,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敌对、恐怖和偏执得分高于侦查类专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性别、不同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工作经历等不同群体间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5。
3 讨 论
调查发现,有11.49%公安院校研究生有心理问题,低于国内大学生23.6%的心理问题检出率[4]。公安院校实施的是准军事化管理,其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有严明的纪律,接受较多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更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研究生就业率高,特别是研究生群体,可以顺利进入公安战线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神圣价值,使他们生活轻松,在心理上产生了良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优势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必须的。所以,公安院校研究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研三学生在偏执得分明显高于研一的学生,说明研三的学生经过了近3年的生活,自我感觉上树立了一定地位,过份自信,不愿意承认错误,社会接触广泛,涉及领域较多,人际交往较其他年级的学生复杂,在心理疏导时应当注意;研究生之前为警校毕业的学生在躯体化得分高于非警校毕业学生,可能是这部分学生连续在警校生活将近7年,过分单调的生活所致;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敌对、恐怖和偏执得分高于侦查类专业,学技术类专业的研究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进行严密的实验工作,长期的枯燥的实验室工作以及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生活比侦查类的研究生要单调沉闷,可能是差异产生的原因。不同群体间焦虑抑郁症状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户口来源、有无工作经历、是否独生子女间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在公安院校整齐化一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每一个人形成的都是基本一致的生活、学习和作息方式,接受基本一致的教育,这可能是导致不同群体症状差异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篇8
东苑小学2000年起在校园设立“悄悄话信箱”,学生在学习和人际等方面遇到困惑,都可以通过这个心灵沟通的绿色通道向信任的老师一吐心曲。近年来“悄悄话信箱”来信调查显示,很多孩子表现出缺乏自尊自信、挫折耐受力低、同伴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相信,塑造学生阳光心态比培养“神童”更重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为此我校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方方面面,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大气、雅气、灵气、朝气”的精神面貌,在行为上做到“出言有训、眼中有活、行之有范、心中有人”,并以增强学生心理弹性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过程,学生具有较强心理弹性意味着具有能够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学生能够拥有高品质生命的表现。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不利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因素,它与危险因素是相对的。这些保护性因素既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因素(如同伴、亲子关系等),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尊、自我效能感等)。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生命品质,我校针对心理弹性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活动,在角色扮演和参与交流中体验生命的意义。针对心理弹性的外部保护因素,我校开展了增进亲子关系的家庭心语活动,在小学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乐趣。
二、校园心理剧:增强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内部保护因素
研究者发现,心理弹性强的儿童具有四个特征。首先,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问题,更多采用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这会产生正面反馈并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其次,他们常具有乐观的性格,能获得他们的积极关注,经常与自己成长的重要成人有紧密联系;第三,他们能够接受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甚至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向着即定目标前进;最后,他们对生活有一种控制感,相信生活有意义并且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具有这样良好心理弹性的青少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珍惜、热爱和尊重生命。为此我们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活动,通过小学生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在角色扮演、参与感悟、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支持,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他人感受,获得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加以练习,增强心理弹性。
我们的校园心理剧基本模式确定为暖身――表演――分享――实践四个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我们摸索出开展校园心理剧必须遵循的规则,包括引领者和剧组成员地位平等;引领者要有能力把握情景剧的主题、控制其进程,并能及时对参演者点拨;氛围宽松,给参演者一个宽敞、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活动过程要伴随解决问题(即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以及评价形式的多元。为提高教师开展校园心理剧的能力,研究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专业学习,组织全体人员开展讨论,分头策划、组织、编排富有本班特点的校园心理剧。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再实施。活动安排一般在班队课或晨间谈话时段。
为加强校园心理剧的实效性,研究采用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心理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针对心理弹性。学校情景剧开设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练习、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觉察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符合自己或别人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上重过程,重方法,开展教师剧本创作与学生表现评优相结合;即时评价与剧后评价相结合。
三、心语时刻:增强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外部保护因素
开展小学生生命教育,除了要增强小学生心理弹性内部保护因素,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保护因素,家庭就是关键方面。很多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成长,父母应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很好地照料他;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正面期望,而且当小学生完成这些期望时,家长能提供需要的帮助,对于增强儿童心理弹性也影响深远。为此我们开展了增强小学生心理弹性外部保护因素的心语时刻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从“听话”到“对话”的关系转变,确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针对众多家庭亲子教育内容随意、形式无序的现象,学校开通各种培训渠道提高家长的亲职能力,依托家长委员会创设“心语时刻”活动。我们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确定对话主题,给家长在亲子对话内容上提供选择。家长可根据参考主题开展亲子对话。我们在和家长交流中制定了亲子沟通的原则,包括①积极倾听,观察体验。让孩子说话,当孩子在讲话时,不要轻易插嘴,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说话内容;②适当回应,学会接纳。孩子讲话时不能随意打岔,多用姿态语言,通过点头、拍拍肩膀、眼神等“行为语言”,表示接纳、尊重、关怀,营造宽松对话氛围;③因势利导,等待感悟。亲子对话,要合理找时间并注意场合,既不能随心所欲,避免“词不达意”,更不能一味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减少“唠叨”。在具体实施时,我们要求家庭每天建立固定“心语”时间,可以是运动或散步、睡前、游戏、亲子阅读、接送孩子途中等。发起谈话时,态度上应该轻松自在,减轻孩子压力,通过天气、新闻等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之后,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与孩子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策略的推进过程。家长要说出孩子的感受,并用积极准确,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话进行总结。谈话结束前,用“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等语言,或笑容和肢体语言鼓励孩子。
篇9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97-02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一书的出版标志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正式形成。书中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1]。理查德·L·达夫特把组织生命周期分为四阶段,即创业、集体化、规范化和精细阶段[2]。近年来,有学者将生命周期概念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生存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变化着、发展着,如企业核心能力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退化为一般竞争力、甚至退化为无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随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不断地跃迁和提升[3]。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
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实也并非永远是“核心”,因此呈现出动态性变化特征,即核心是相对的,其成长是发生、发展、不断提升、循环反复的,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整合优化的,这说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不会保持不变,是要根据自身特色,适时实现升级转换的[4]。根据已有划分,本文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生成期、上升期、衰退期三个阶段。
生成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认时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起点。一般来说,处于生成期的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作用十分有限,成效不显著,可看成是种过渡状态。这时期,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是关键的,高校最迫切的任务是找到突破口,使核心竞争力由理念到现实、由概念到操作。运用创造性的、超常规的思维,通过战略分析、准确定位、制订发展规划、完善生成机制等手段来培育潜在的核心竞争力,为其发展积蓄力量。
上升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巩固时期,是核心竞争力发挥功能,辐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给高校带来整体绩效和社会影响力的成熟态势。这时期是关键期,高校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整合资源能力,凝合校园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利用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延伸和扩张,为核心竞争力成长注入新活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升期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各方面资源和各种能力融合渗透的结果,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整体展现。但是在上升期会出现阶段(如图1中A、B、C点),如不及时实现跃迁,会导致核心竞争力消退(图中虚线部分)。因此,其上升期是个波浪式过程,如图1。
图1 高校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的波浪式上升过程衰退期的核心竞争力,指高校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失去其作用,或者新环境对原竞争资源产生了冲击,使既有运营模式产生成本增加、资源消耗、重复建设、特色丧失等状态。处于这时期的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竞争力的新老更替。因此,高校要及时评价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评价基础上进行战略更新,对于市场需求萎缩、没竞争力的学科专业要忍痛割爱,集中资源开发新项目。当然,对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高校而言,远离市场、创新性要求高的基础学科是不能纯粹用经济效益、绩效指标来衡量的,换言之,这恰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源。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是循环往复、不断转变的。高校要不断审视和评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存在什么障碍、需要如何改进,从而突破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瓶颈,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保持高校持续竞争优势。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
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本文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分为识别和生成、培育和巩固、评价和更新三个过程。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生成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生成指高校在已具备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战略分析和系统识别,明确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生成。这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战略分析阶段
战略分析是指对高校的竞争位势进行判断和分析,提出发展战略,SWOT分析方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SWOT分析,是指在全面分析高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及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确定高校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一是明确优势,是指学校所擅长的能力或特色。能力的发挥固然有赖于资源储备,但资源获取和利用却有赖于学校的能力。所以在分析学校的优势时,分析学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固然重要,但整合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一般而言,学校的优势包括: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针对性强的学科专业;有远见的校级领导班子和优秀管理团队;卓越的师资队伍;校友、忠诚的客户、学校品牌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
二是分析劣势,是指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或缺乏的。学校的劣势与下列因素有关:定位不明,缺乏长远规划;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缺乏凝聚力;有形和无形资源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正在消失等。
三是确认面临的机会,是指环境变化产生的对高校有利的时机。外部机会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考虑的重大因素。管理者应分析面临的机会,如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国际合作、校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教育观念转变等带来的机会,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认适合自己的机会。
四是辨别面临的威胁。是指环境变化产生的对学校不利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及市场化,高校面临多种威胁,如师资流失、生源争夺激烈、科技产业发展对高校专业设置带来的挑战等。面对威胁,管理者要审时度势,辨别各威胁对学校的影响程度,提出消除或减轻威胁的应对措施。
(2)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的识别阶段
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高校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进行系统识别,从而准确、快速地区分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5]。
第一是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找出学校全部活动中做得最好的“关键所在”;第二要分析该“关键所在”是学校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职能性的,只有整体性的“关键所在”才可能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三要分析该“关键所在”是否比竞争对手更强,具有异质性,如对手做得好,就不能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要判断该“关键所在”是否与竞争优势相关联,如该“关键所在”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创新没关联,则不能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第五要分析该“关键所在”的持久性,没持久性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第六要结合外界系统的变化分析该“关键所在”的适应性,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也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总之,只有经过系统识别后的“关键所在”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2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巩固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巩固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和办法,有目的、有组织地建立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过程,也是核心竞争力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优势资源的获取和配置
战略资源在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层级系统中处于基础层。获取优质资源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中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要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努力获取;而对于校园文化、学科专业、品牌塑造等要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要素的培育和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包括学习力、管理力、文化力和创新力等。这些能力不能自动形成,尽管个人和团体可开发一定的竞争力,但仍需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多种渠道和手段,但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知识管理在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可替代。特别是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环节对培育和巩固高校的学习力、管理力、文化力和创新力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障碍因素的消除和协调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培育中会受到一些障碍的干扰,如,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短期目标和培育核心竞争力长期目标的冲突,人力资源的结构、质量与创新力衰退的冲突,追求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冲突等。这就需要对有冲突的地方进行管理协调,营造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良好氛围,实现核心竞争力的跃迁。
3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更新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个发展的过程,环境尤其是科技的重大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竞争力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因此,要适时地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核心竞争力进行适时更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更新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环境变化。高校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使学校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剧烈的环境变化可使精心培育的核心竞争力落后于未来发展的需要,高校需结合这些变化,科学评价,适时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转换。2)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服务对象要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等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要紧密关注新技术的变化,适时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转型升级。3)竞争对手变化。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多方进行博弈,使得核心竞争力水涨船高。高校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必须不断强化和更新核心竞争力。
要指出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具必然时段性,而是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处于不断的交叉渗透中。一种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生成和另一种要素的衰退可能同时发生,由于这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的培育和维护,需要经常的评价和更新。
参考文献: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M]宋继红,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桂萍,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J]科研管理,2002(3)
篇10
[关键词] 多巴胺;酚妥拉明;小儿肺炎;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040-02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不能搏出足够的血量以满足机体需要的临床综合征,易致死亡。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脏前后负荷增加,造成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心排血量减少,肺循环与体循环淤血而致呼吸困难和水肿等,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病之一,其病情变化快[1]。本研究观察了多巴胺和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6例患者为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本地区3家不同的医院就诊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有咳嗽、气促、呼吸增快,有突然加重的呼吸急促(60/min)和发绀等严重缺氧表现,肺部干湿音及肝脏增大,部分患者有发热、发绀、三凹征、少尿、抽搐等临床表现。将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4岁,平均(1.5±0.8)岁;观察组23例,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1.0~3.5岁,平均(1.5±0.5)岁。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分度、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镇静、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吸氧、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0.5~1.0 mg/(kg・次), 多巴胺0.3~0.5 mg/(kg・次), 加入5%葡萄糖30~50 ml 静滴,每日可用1~3次。两组疗程均为2~3 d。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查比较两组心率、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状态、两组患儿血浆中儿茶酚胺测定结果。
1.3 疗效判定
参考相关文献[3],显效:用药24 h内呼吸困难改善,肺部音减少,心音有力,心率0~2岁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肾上腺素分别为(0.54±0.20)、(0.26±0.15) ng/ml;对照组和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分别为(0.26±0.15)、(0.94±0.46)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婴幼儿肺炎时血管活性物质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多,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高压及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多脏器损伤[4]。传统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疗效常不理想。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断药,主要扩张体循环的动脉血管,降低体循环阻力和左室射血阻抗,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每搏量和心输出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心脏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为强力正性肌力药,能兴奋肾脏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血管扩张效应。酚妥拉明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蠕动,排除肠道积气;多巴胺能增加收缩压和脉压,能舒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也增加,有排钠利尿作用。另外,酚妥拉明和多巴胺的半衰期较短,不易引起蓄积中毒。酚妥拉明不良反应有腹胀、恶心、呕吐、鼻塞等,但停药后2~4 h可自行缓解、消失。两药联用不仅可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的过程中有70%以上的患儿用药2~5次后,发绀消失,四肢末梢转温,心音有力,心率变慢,尿量增多,肝、脾缩小。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酚妥拉明和多巴胺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好,副作用少,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霞,王世霞.酚妥拉明、多巴胺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评价[J].医学信息,2009,22(9):1963-1964.
[2]刘金波.多巴胺和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25):145.
[3]李润霞.多巴胺加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56例[J].中原医刊,2008,35(6):80.
[4]朱贤斌.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6,26(11):39-40.
[5]蔡俊.巯甲丙脯酸治疗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66-67.
[6]谢志才.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