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3 08: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株紫丁香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株紫丁香课件

篇1

一、创设情境,体会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情感

1.以声色做引,创设情境

声、色与人的两个器官有关,一个是人的耳朵,另一个便是人的眼睛。但当声色贯通所有神经的时候,人身体上所有的器官都受益,同时也包括最具抽象意义上的感情。对于“声”这一因素来说,它的类别很多,但主要以音乐为主。而《一抹紫丁香》这首诗的感彩比较细腻,教师可以放一首与这首诗意境、情调相符的轻音乐,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或是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这可以极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心感情,使之投入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当中,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感情韵味。当然有“色”的搭配效果会更好,声色联袂更能带来一股感情的冲击力,更能触碰学生内心深处隐秘的感情。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做好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关于紫丁香的图片,并讲解紫丁香花的品性和象征意义。教师还可以播放关于《一抹紫丁香》的朗读。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但是就《一抹紫丁香》这首诗来说,一定要以“积淀情感”作为导入原则,这样才可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完成“洞物寄情”能力的培养。

2.以故事做引,创设情境

小学二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还很稚气,他们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喜好来创设情境,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涉及的讲课内容,学生也会有效的吸收、消化。而对于《一抹紫丁香》这一课来说,以故事做引来创设情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关于丁香花的故事有很多,而教师与丁香重合的故事最深刻的还要属唐磊深情所唱的那首《丁香花》。教师在没讲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播放唐磊这首《丁香花》,然后再有感情地叙述关于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这是首歌颂一位年轻的乡村女教师的歌曲,她的名字叫做丁香。她在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里教书,她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然而死神并没被她对事业的挚诚而感动,她年轻的生命倒下了,倒在了三尺讲台上。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她,就以他的名字为歌名,谱写了这一首感人至深的《丁香花》。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被该故事打动的时候导入新课,加强学生对师生情谊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引导学生“寓情于物,寄物抒情”

1.如何引导学生“将情赋物”,即“洞物”

“将情赋物”也就是“寓情于物”,我们人类并不知道除人类以外生物的感情,但我们能用文字表达出这些生物的语言,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了这些生物体上。所以,要培养学生洞物寄情的能力,除了要积淀其感情之外,还需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将情赋物”。 以《一抹紫丁香》这首诗为例,教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为什么要将对老师的情感借丁香花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洞物” 深刻地了解这一点,这样,学生“寓情于物”的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2.如何引导学生“化物说情”,即“寄情”

“化物说情”也就是“寄物说情”,人的情感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所以有人将悲伤的情感赋予在秋天这一季节,而秋季中的一枚落叶也有了人的感情。“化物说情”的能力是在“洞物”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如何寄情呢?以《一抹紫丁香》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寄物说情。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一片紫丁香的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样的歌?如果你是紫丁香枝上的花,你会微笑着围在老师身边说些什么话?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想成是紫丁香的花、叶,完成“寄情”这一过程。

篇2

摘 要:朗读是语文知识认知、积累、理解、感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就此,本文探讨阐述了朗读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02-01

朗读不仅是语文知识认知、积累感悟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具有帮助学生体会和表达文章情感,感受语言之美、产生情感体验、了解掌握文章思想内涵的重要作用,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讲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本来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机械地、翻来覆去地读,要讲究方法,对爱读书的学生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灵活掌握读书时的动向,真正能看进去,及时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上阅读课之前,制定学习方案,确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去读,范读引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和提升朗读水平。在教学研究中,在要斟酌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的层次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范读中语感的表达。练习过程中,要有清晰的阅读要求,在认读、通读、朗读、诵读、吟咏这几个过程中,观察学生阅读进程,逐渐深入,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节,句句渗入情感,自然进入文本思想,表情朗读、动作演示,学生主动进入书中的画面,接近主人公,体会文本的思想所在,对其内容产生兴趣,至此一气呵成,读完文本,反复思考加深印象,阅读兴趣自然生成。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质美。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看着辛勤工作的教师,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为教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导朗读时,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边听边看,边看边诵读,边诵读边体会,在学生看、听、读中有所体会,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现出语言的流畅,产生师生之间的不可多得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跟随着声音、图像进入场景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学习《秋天到》一诗,感悟秋天的丰收景象,提示学生读想结合,棉花、大豆、高粱、稻子喜人的果实让人兴奋不已,体会农民伯伯的喜悦心情,自然而然地读出喜悦的感情。果然,学生感情表达得充沛。

3、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斟酌词句,使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要加批注,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朗读在小学学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朗读不仅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标中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仅如此,在新的语文教材中也增加了对于朗读和背诵的数量,并对课文内容做出了重大的改动,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课文的朗诵。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三、朗读在小学学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1、认字知意,自我朗读。在学习新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掌握和尚未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清楚自己有哪些词语和语句是理解的,而哪些字和词是陌生的不理解的,这些陌生的、不理解、不认识的字和词就是学生们的生字和生词,需要着重学习和理解。由于学生们学习水平的高低和理解掌握的不同,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可能并不是每个学生真正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字词。所以在快速的预习朗读之后,学生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有哪些,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提升语感,反复朗读。文章不厌千回读,对于这种书面形式的语言通过反复的多次朗读,可以深刻理解课文主旨,体会文中语段、用词和句式,从而掌握中心思想。同时,通过多次的咏读,还可以使学生们更快的深入课文,体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像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雪景描写时,可以通过咏读来渲染雪景的绚丽多姿,从中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品味欣赏作者对于雪后美景的钟爱之情。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教师可以指导、训练、提升学生们的语感,从而为学生们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吸收理解,朗读默读。在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与高声朗读相比较,默读可以使学生们减少声音的影响,从而使课文内容在默读中浸润心灵,使学生们更加凝聚精神,理解课文,进行分析思考。品味回味文章精华与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默读文中的第二与第四自然段,通过默读去体味和感受苏轼兄弟的深情厚意。从而使学生们加深理解,开动想像,增强教学成效。

4、强化练习,背诵吸收。要想将知识变为自己的,首先需要将文词记忆在心,所以这时就需要让学生们进行背诵朗读。使他们在高声的朗读中加深记忆,牢民在心。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记忆力是佳时期,所以这时让他们多读多背,才会更多的吸收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所以我们要重视朗读、提倡诵读,强化朗读,使朗读与小学语文学习一路同行,充分发挥其重要性,做好其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积极推进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成效,为学生们学好小学语文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尴尬的情况下,教学机智成了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教学机智的运用反映了教师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也反映了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下面我结合我遭遇到的课堂尴尬来谈谈化解应变心得:

一、顺水推舟,保护孩子的心灵

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经历过学生言行失当所带来的干拢,面对学生的言行失当,老师在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用适当的语言让课堂教学“化险为夷”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情感,做到有的放矢。我在上一年级课文《小小的船》公开课的时候,课文内容把“月亮”比作了“小小的船”,坐在“小船上”能看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我当时在讲完课文的基础上,把教学迁移到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所以学生都闭上眼睛:“想像着自己现在坐在“小船”上,“小船”摇啊摇,于是大家都被带到了天上”,接着再让学生们描述看到了什么?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曼妙的遐想中。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开口,轻声地说道:“什么也没看到啊!”话音一落,所有的学生都哄堂大笑,面对在场的听课老师,瞬间我也被这位学生天真浪漫的回答搞得有些尴尬。

情急之下,我对学生们说:“这位同学坐的船可能还没把他带到天上去,有没有先到达的同学?先来跟大家分享下。”于是,在其他同学纷纷回答之后,这位学生也理解了老师的是意思是要让自己去发挥想象,而并非是真正存在看到的,最后,也踊跃的举手发言了。他回答完后,我表扬他:“这位同学的船也跟我们大家一样,都到天上了,真棒!”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肯定后,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学生言行上出现尴尬,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顺水推舟,从情境中去化解尴尬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教学内容井然有序进行,同时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反之,如果老师对言行失当的学生进行批评、责备、并表露出轻视的态度,这样往往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尴尬,巧妙施教

天真、好奇是小学生们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提出一些超过老师认知水平的问题,在处理这些提出的问题上,老师应该做到实事求是。我在教学《世界多美啊》时,内容讲的是小鸡孵化的过程,小鸡从蛋壳出来后发现世界多美啊的故事。当时,下课后一个学生突然跑来问:“老师,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我一听先是懵了,想了又想,还是觉得回答不上来。这时如果不懂装懂,胡编滥造糊弄学生,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于是我对着全班同学说,“XX同学刚刚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课后大家一起讨论下,说说为什么,明天老师再把答案公布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回到办公室,上网查了资料,隔天上课前我问“大家讨论得怎么样了?”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我把查到的有关资料告诉他们:“科学家们对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也是研究了很久,得是在几年前从恐龙蛋化石研究中发现了,是先有蛋才有鸡的……”听了老师的解说后,各个眼里都流露出佩服的目光,我既留住了自己的“面子”,也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学生提出的与课堂内容不大相关的问题或在老师教学设计之外的问题,很多老师会不予回答,但通常这种做法只会使学生渐渐的变得被动,提问的积极性消退,思想上缺乏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在面对类似这种尴尬的场景时,老师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而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应给学生一个答复。

三、课堂“事故”,借题发挥

一位合格的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背离教学计划的事件,如教学环境突变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而老师如果急得手忙脚乱,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记得上二年级公开课《窗前一株紫丁香》时,课上在与深情饱满的互动中,我让学生们听朗读带读课文并解决问题。当时在电脑课件前摆弄了许久后,我发现还是无法打开课件使用,学生和老师们鸦雀无声地等着,这时我走下台委屈的对学生们说:“老师带来的这个小助手一直不出来跟大家见面,因为它告诉我说你们读得比它好多了,它都不好意思开口,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来试试读给大伙听听,大家有没有信心?”情急之中,我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只能借着出现的问题,伺机发挥,运用得力的语言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篇4

【关键词】感情朗读 指导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5-01

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它能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低年级孩子由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实际生活体验较少,对他们来说,感情朗读自然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低年级学生没有多少心理和思维定势,可塑性教好,模仿能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这是进行感情朗读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对如何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特别重视做好教师的范读。

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老师必须先“动情”,所以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入情入境,做到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要注意通过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以及逻辑停顿等,充分展示语句别是关键字词间的情感意蕴,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模仿、体会,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同时教师在朗读中还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把课文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直观形象的进行感情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如我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从而领略到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主人翁情绪的阴晴变化,我决定通过身临其境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前半部分的描述语调平稳、语速稍快,当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当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语调提高,速度加快,此时,由于心理情感的投入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情感很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眼含泪花,他们都能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喜乐而高兴,也伴着它们的痛苦而忧伤,都表示很想像老师这样读课文。这时,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心情的变化来朗读,自然,这种感情的体验,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调动和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出色的感情朗读一定会伴有心领神会的体悟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感情朗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古诗词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要把短短的几行诗句的韵味读出来,美感读出来,从而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真切的领悟、品味其中的精微意蕴和无穷韵味。《村居》描绘的是村童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着风筝的快乐情景。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是杨柳醉春烟”描绘的是一幅“花草盛开、千里莺啼、令人陶醉”的美丽春景。此时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提示学生要结合文中的描绘和自己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心地想象仲春时节农村田野生机盎然、景明风清的美好景象。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群小孩在青草地上放风筝;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来了,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公园的池塘边柳树那长长的柳枝在飘来飘去。这样一来,美的诗句就在孩子的想象中得以生动的体现。诗的后两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儿童归来放纸鸢不是瞬间的情景,而是持续活动的画面。教学中,我让学生要想象放风筝场景中的轻快,娴熟的动作,快乐的叫喊声,风筝在天空中飘舞的姿态等。这时,学生脑海中不觉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朗读时,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欢快、活泼的语气,与诗人一起感受着村童放纸鸢的乐趣。

三、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