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运动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18 13:2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曲线运动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一、 运动的合成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处理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而分运动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其运动的规律由该分运动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决定.
■ 例1 (2009广东)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1,水流的速度为v2. 为使船行驶到河正对岸的码头,则v1相对v2的方向应为( )
A B C D
■ 解析 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可知要使船垂直达到对岸即要船的合速度指向对岸. 根据平行四边行定则,C正确.
■ 点评 这条高考题说明高考并非条条都是难题,要增强自信心.
■ 例2 (2009江苏)在无风的情况下,跳伞运动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下列描绘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竖直分量大小vy与时间t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 解析 因为有空气阻力,所以该运动员所做的不是平抛运动,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由各个方向的受力情况决定. 水平方向只受空气阻力,所以做减速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所以其加速度应该减小,vx-t图象正确的是B. 竖直方向所受重力大于空气阻力,做加速运动,但空气阻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加速度减小,所以vy-t图象上各点切线的斜率应该随时间减小,C、D两选项都不对. 本题正确的是B.
■ 点评 这是条中等难度的高考题. 它要求考生理解分运动的独立性,运动规律由该分运动方向的受力情况决定,并能用v-t图象表示非匀变速运动.
■ 例3 (2011上海)如图1,人沿平直的河岸以速度v行走,且通过不可伸长的绳拖船,船沿绳的方向行进,此过程中绳始终与水面平行. 当绳与河岸的夹角为α,船的速率为( )
A. vsinα B. ■
C. vcosα D. ■
■ 解析 以绳牵连的两物体,其速度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应该相等. 因为船沿绳的方向行进,其速率应该等于人的速度沿绳方向的分量,所以v船=vcosα,故选C.
■ 点评 这是一条易错题,要求考生真正理解以绳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关系.
■ 二、 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主要实例,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就是运动的分解和合成.
■ 例4 (2011海南)如图2,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坑,其竖直截面为半圆. ab为沿水平方向的直径. 若在a点以初速度v0沿ab方向抛出一小球,小球会击中坑壁上的c点. 已知c点与水平地面的距离为圆半径的一半,求圆的半径.
■ 解析 设圆半径为r,质点做平抛运动,则:
x=v0t ①
y=0.5r=■gt2 ②
过c点做cdab于d点,Rtacd∽Rtcbd可得:
cd2=ad・db即为:■2=x(2r-x) ③
由①②③得:r=■v20.
■ 点评 本题出现两解的原因是小球的落点c可能有落在圆心的左侧或右侧两种情况. 在曲线运动中,运用几何知识来解题是常见情况,所以平时学习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 例5 (2010天津)如图3所示,在高为h的平台边缘水平抛出小球A,同时在水平地面上距台面边缘水平距离为s处竖直上抛小球B,两球运动轨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若两球能在空中相遇,则小球A的初速度vA应大于_______,A、B两球初速度之比vA ∶ vB为_______.
■ 解析 对A球,落地时间t落=■.
若两球能在空中相遇,则:
A球射程xA=vAt落>s, vA>s■.
设经过时间t后相遇,则:s=vAt.
yA+yB=h,即■gt2+vBt-■gt2=h,
得:t=■,
s=vA■,
所以■=■.
■ 点评 两个物体相遇问题,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而本题还由于地面位置的限制,要分析能否相遇的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
■ 例6 (2010北京)如图4,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点水平飞出,经过3.0 s落到斜坡上的A点. 已知O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运动员的质量m=50 kg. 不计空气阻力. (取sin37°=0.60,cos37°=0.80;g取10 m/s2),求:
(1) A点与O点的距离大小;
(2) 运动员离开O点时的速度大小.
■ 解析 (1) 运动员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有A点与O点的距离
Lsin37°=■gt2得tL=75 m.
(2) 设运动员离开O点的速度为v0,运动员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即
Lcos37°=v0t
得v0=20 m/s.
■ 点评 由于运动员的起落点都在斜面上,所以运动员的水平位移与总位移的夹角等于斜面的倾角.
■ 三、 圆周运动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圆周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难点.
■ 例7 (2011安徽)一般的曲线运动可以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都可以看成圆周运动的一部分,即把整条曲线用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圆弧来代替. 如图5(a)所示,曲线上A点的曲率圆定义为:通过A点和曲线上紧邻A点两侧的两点作一圆,在极限情况下,这个圆就叫做A点的曲率圆,其半径ρ叫做A点的曲率半径. 现将一物体沿与水平面成α角的方向以速度v0抛出,如图5(b)所示. 则在其轨迹最高点P处的曲率半径是( )
(A) ■ (B) ■
(C) ■ (D) ■
■ 解析 斜抛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在最高点有
水平方向vx=v0cosα;竖直方向速度为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m■得:ρ=■,故选C.
■ 点评 该题给出了一个没有学过的物理模型,需要考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学过的模型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 例8 (2010南通模拟卷)竖直平面内光滑圆轨道外侧,一小球以某一水平速度v0从A点出发沿圆轨道运动,至B点时脱离轨道,最终落在水平面上的C点,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B点时,小球对圆轨道的压力为零
B. B到C过程,小球做匀变速运动
C. 在A点时,小球对圆轨道压力大于其重力
D. A到B过程,小球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先增加后减小
■ 解析 在A点,mg-N=m■可知N
在B点,小球离开球面,N=0,A正确;
在A、B两点,水平方向不受力,水平方向加速度为零. 而从A到B的过程中,水平方向有力的作用,水平方向加速度不为零,所以D正确;
从B到C,小球只受重力,做匀变速曲线运动,B正确.
所以,该题选不正确的是C.
■ 点评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运动的性质. 该题中由于物体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过程中受力情况的不同,对考生的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另外,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选项,也是考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 例9 (2010苏南四市调查卷)如图7所示,水平转台高1.25 m,半径0.2 m,可绕通过圆心处的竖直转轴转动. 转台的同一半径上放有质量均为0.4 kg的小物块A、B(可看成质点),A与转轴间的距离为0.1 m,B位于转台边缘处,A、B间用长0.1 m的细线相连,A、B与水平转台间最大静摩擦力均为0.54 N,取g=10 m/s2.
(1) 当转台的角速度达到多大时细线上出现张力?
(2) 当转台的角速度达到多大时A物块开始滑动?
(3) 若A物块恰好将要滑动时细线断开,此后转台保持匀速转动,求B物块落地瞬间A、B两物块间的水平距离. 不计空气阻力,计算时取π=3.
■ 解析 (1) 由 f =mω2r可知,B先达到临界状态,当满足 f m=mω21r时线上出现张力,
解得ω1=■=■■ rad/s.
(2) 当角速度继续增大,A受力也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A开始滑动,
此时 f m-T=mω′2■ f m+T=mω′2r
解得ω′=■=3 rad/s.
(3) 细线断开后,B沿水平切线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
由h=■gt2得t=0.5s,且vB=ω′r=0.6 m/s.
所以B的水平射程xB=vBt=0.3 m.
细线断开后,A相对静止在转台上,t时间转过的角度θ=ω′t=1.5 rad,即■.
故AB间水平距离l=■=0.28 m.
■ 点评 临界状态的确定,要求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进行仔细的分析. 该题出现了两处临界状态的分析,在第三问还要求建立三维的空间关系,所以难度较大.
平抛运动自测题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4. B 5. C 6. C 7. D
8. 竖直,自由落体
9. (1) 10 (2) 1.5 (3) 2.5
10. 37.5 m/s,3.2 m
11. (1) 2000 m (2) 224 m/s,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rctan 2
12. 1 m/s≤v≤1.4 m/s
13. 17.3 m/s,2 s
圆周运动自测题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C 5. C 6. AC 7. AC 8. ABC 9. C
10. 2 ∶ 2 ∶ 1;2 ∶ 1 ∶ 1;4 ∶ 2 ∶ 1
11. 100,200
12. (1) 0.16 N (2) 略
13. 5×103 N、4×103 N、10■ m/s
14. 2.4 rad/s≤ω≤3.16 rad/s;0.27 N、1.09 N
曲线运动自测题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C 5. B 6. B 7. D 8. C 9. A 10. B
11. 解析:对上方小球,有mg-N1=mlω2/2,对下方小球,又有N2-mg=mlω2/2. 将ω=■代入,解得N1=mg/2,N2=3mg/2. N1是压力,N2是拉力.
12. 解析:(1) 由mgl=■mv20,T1-mg=mv20/l,N-Mg-T1=0,解得N=Mg+3mg.
(2) 由T2+mg=mv2/l,T2-Mg=0,解得v=■.
13. B 14. ABC 15. BC 16. C 17. BD 18. AD 19. A 20. AC
21. 解析:(1) 由tan45°=gt/v0=20/v0,得v0=20 m/s.
(2) 由cos60°=■,得v=40 m/s.
(3) 由■=gt′,h=■gt2,得h=60 m.
(4) 由x=v0 t′,得x=40■ m.
22. 解析:(1) 对A、B两物块,分别有:
0.4m1g-T=m1rω2;0.4m2g+T=m2(r+l)ω2.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一、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2007年10月,国家启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以“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和成功”为目标,致力于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改变沉闷学习的局面,让校园里充满阳光和笑声,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银川市西夏区农村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由于经费不足,场馆与器械短缺严重
根据我们的调查,学校缺少体育场馆,设备与器械陈旧短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随意;缺乏体育经费;强调文化课学习,缺少体育运动氛围等客观因素严重制约了银川市西夏区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学生体质下降,耐力、协调力等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发育各项指标,如身高、体重等都在不断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却一直在下降。例如,对西夏区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的50米跑、100米跑、立定跳远等的测验中,有的及格率居然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学生中肥胖的达7%,营养不良的达到8%,这与以前相比,增加了很多。
3.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流于形式
西夏区的学校大多进行了阳光体育的宣传,成立了阳光体育领导小组,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缺少实际行动。从西夏区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可以看出,各中小学在完成国家对阳光体育的要求时,大多只是进行了表面工作,但根本观念并没有转变,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1.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体质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所学校要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体育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切实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提高认识,加强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培训,使各学校的主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阳光体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这项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质、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必须加大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扩大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拓展培训,在场馆建设、器械购买等方面提高投入力度。
(2)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灵活自主,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
银川市西夏区的农村中小学要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史传统的阳光体育活动方案,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育活动项目必须有趣,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以及集体意识。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安全关;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育活动项目必须多种多样。要让他们形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此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更多的选择,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形成集体意识,与同学和谐相处。
2.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阳光体育活动将用三年的时间,促使85%以上的学校能够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个项目的常规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此,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时候,必须踏踏实实进行,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6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内尽情运动,确实提高身体素质。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除了保证体育课的时间外,还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地区传统,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长跑比赛、校园韵律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理念,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3.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缺少硬指标。这就使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的重视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在实际工作中,却
忽视体育教学,甚至在升学的压力下放弃体育工作。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或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必须把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纳入范围,而且要制订清楚明白的指标,不
能含糊不清,让学校和教师真正重视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银川市西夏区的农村中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存在种种问题。通过调查,我们提出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加强培训力度,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氛围等对策,希望能促进银川市西夏区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季浏.体育与健康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知识点教学是新授课主要内容,包含物理概念、公式、规律,占物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确实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下面,以高中物理曲线运动这一节课为例浅析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教学流程.
曲线运动尽管不是这一章学习重点,但它是后续学习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基础,曲线运动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但学生之前主要学习的是直线运动,并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授课时可按照感知、实验、探因、应用的流程组织教学.
流程之一: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创设情境、列举实例、做小实验、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法,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学习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时,教师可以演示旋转的陀螺甩出墨水,让学生观察白纸上的墨迹认识速度方向,可以让学生观看砂轮磨出的颗粒、链球运动,体验雨中转伞时雨水如何甩出,思考自行车的挡泥板该如何安装,让学生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有感性认识.
学习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教师可以用网球演示或让学生自己用网球体验,直线运动和做曲线运动两种情况,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让网球做直线运动,怎样可以让网球做曲线运动,可以播放视频或直接演示,怎样让原本沿直线运动的铁球拐弯.让学生对力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有了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阶段学习探究打好基础.
流程之二:实验
实验指的是物理学习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学生分组合作实验也可以是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学习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时,学生用曲线板分组实验,将曲线板弯成任意曲线形状,研究沾有墨水的小球的运动轨迹,体验小球离开曲线板后的运动方向.也可以就地取材,用PVC线管组装成各种形状的曲线,代替曲线板,研究小球从线管中出来的速度方向有什么规律,学生在做中学,体会小球运动的速度方向的特点,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学习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学生分组实验,利用给定的器材探究条形磁铁放在哪儿可以让沿直线运动的小球做曲线运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寻规律.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也是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出结论,养成对实验严肃认真、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流程之三:探因
探因也就是理论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探究,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原因找出结论.为什么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呢?教师可以从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无限逼近的思想出发,从理论上探究曲线上两点无限逼近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向方向,也可以由割线概念引出切线:当B点非常非常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就叫做曲线在A点的切线,从理论上得出曲线某点的速度方向沿该点的切线方向.
理论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教师可提出: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水平抛出去的网球为何做曲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球受力情况,某时刻速度方向,再用自由下落的网球为何做直线运动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的结论.教师也可以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思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方向如何规定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可追问:运动轨迹、速度方向、合力方向三者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拓展深化所学知识.
探因让学生体验理论探究过程,既巩固已有知识,又进一步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程之四:应用
应用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认识、加深理解程度、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新授课课堂上以练一练、做一做、说一说、想一想等形式出现,要求问题简洁明了,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佳.学习过曲线运动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设计几道常见的曲线运动习题让学生动手在图上画一画,如画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和抛出的小球的力和速度方向,让学生会根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篇4
一、利用表格使物理基础知识的复习系统化
例如:对运动学的复习。传统的做法是分块复习,先复习直线运动,中间隔着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最后复习曲线运动。我认为这样的复习有以下弊端:①复习时间跨度长,②知识遗忘率高,③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建立难。若利用表格式复习,可克服以上弊端。表格是这样设计的:(图表如下)。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表格中设计了“备注”和“其他”两个栏目,让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记录,自由发挥,各有斩获。
将表格分发给学生后,分三个阶段进行填写。1:不翻看资料,全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进行填写。2:在看课本、查资料、同学间的探讨争论下进行填写。学生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体验后,基本上能把填好上表。3:老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思维。譬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物体做直线、曲线运动的条件区别何在?②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合力做功情况?③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总指向圆心吗?④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能否是匀变速运动?⑤简谐运动的两种重要形式弹簧振子和单摆运动,对应于表格中的哪种运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属于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学生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填入“备注”栏中,在“其他”栏中拓展思维,可涉及复杂的曲线运动的研究。这样做可以加强物理知识的横向联系、纵向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运用物理情景图使物理章节知识的掌握集成化
物理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类的方法,把“零零散散、边边角角”,没有联系的知识找出内在规律,从而结串成网,把零散的知识变成“集成电路”,烙印在脑海中,便于记忆和应用。精心设计的物理情景图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兴趣,再通过教师幽默巧妙的提问,会唤醒学生对曾经学过知识的回忆,运用手中的笔将情景图转化为物理公式、物理定律。例如,在《电路》一章的复习中,先向学生展示情景图,然后让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物理公式并说明公式所表达的物理定律。具体做法是:先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公式,然后请另一位同学纠正补充,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归纳展示:
①欧姆定律有:U2=IRU3=IrE=U+Ir
②电压关系有:U=U1+U2E=U+U3
③功率关系有:IU2=I2RIU3=I2rIU1>I2r0
④对电动机有:P电=IU1P热=I2r0P机=IU1—I2r0
⑤对电源有:P总=IEP出=IU=IE—I2rP额=I2r
⑥电源效率 电动机效率
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同学间的热烈计讨论、相互反驳与证实,教师的归类总结,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定律,把电路的知识点集成化地贮存在大脑中。
三、采用“题型归类,理清解题思路”的办法,使物理习题教学层次化
习题教学在帮助学生巩固、落实基础知识,探索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解题技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处理习题教学时,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根据各单元材料里提供的“例题、基础题、提高题、参考题、预测题”等,要求学生把所做的习题进行归类,帮助学生总结出本单元的题型。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的习题,总结出的题型有:①利用 和E=BLV两种方法求感应电动势,②利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感应电流方向,③自感现象的分析,④电磁感应现象中力学分析、运动分析、电路分析、能量转化分析等综合问题,⑤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分析,⑥运用推论公式 求电量问题。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题型的特点和在习题中所占的比例,找出“一般题型、重点题型、特殊题型”的等级差异。例如在电磁感应的6类题型中,①②③为一般题型,④⑤为重点题型,⑥为特殊题型。
篇5
1 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一学生由直线运动步入曲线运动的开端,是抛体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整个高中物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抛体运动”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重点是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运用,它联系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基本的直线运动规律。
从方法上看:平抛运动作为一种基本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是“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它是学生第一次运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曲线运动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抛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等类平抛问题都能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从教材安排上看:把平抛运动放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之后,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运动的独立性、等时性和合运动的等效性。
2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有了充分的认识。知道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受力分析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这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知道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矢量的加减运算。
在本章第一节中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知道了合运动、分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规律;知道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3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借鉴5E教学法[包含:引入(Engagement)、解释(Explanation)、探究(Exploration)、精致(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进行课堂结构的组织,设置了5个环节,主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环节,利用Flash动画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进行师生之间的投弹比赛引入新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增强求知欲。在规律得出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重玩游戏,体验知识带来成功后的喜悦感。
(2)对比实验,形成概念
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在平抛运动的概念形成环节,设计对比实验:水平抛出的小球与水平抛出的羽毛,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上的异同,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出物体的平抛运动其实是一种理想模型。
(3)化曲为直,探究验证
此环节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显化“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在教学上形成清晰的“方法”主线,即:“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分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验验证?”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结合进行实验探究和验证。
(4)精讲例题,总结规律
此环节三道例题的精选,重在落实平抛运动的规律,难度上层层递进。例题1,重点是求平抛运动的时间和水平射程,为学生重玩飞机投弹游戏,提高投弹的准确率提供了知识准备。例题2,通对求合位移,让学生明白“位移矢量三角”的重要性,并利用消元法推导出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数理结合证明了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例题3,通过求合速度,从而构建出“速度矢量三角”,得出平抛运动中速度规律。
(5)解释现象,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分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3)知道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具有独立性。
(4)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的观察,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掌握“化曲为直”的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等效代换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想来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平抛运动位移和速度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独立利用已有概念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通过Flash 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5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6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索过程,平抛运动的规律和推论的应用。
7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共玩Flash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图2),通过PK发现,老师的投弹准确率高于学生。教师设疑:为什么老师的投弹准确率会高于学生的投弹准确率?告诉学生学习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定能明白其中的缘由。由此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平抛运动”。
(二)对比实验,形成概念
环节1:
对比实验一:沿图3所示弧型轨道从同一高度处释放小钢球多次;
对比实验二:如图4所示,用力水平抛羽毛多次。
观察钢球和羽毛的运动轨迹,分析为什么钢球的轨迹可重复,而羽毛的轨迹不可以重复?从而得出像钢球这样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只受重力作用(阻力相对于重力可忽略)的运动是平抛运动,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环节2:
观察生活中的平抛运动图片(如图5、图6),强调平抛运动的轨迹――曲线,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三)化曲为直,探究验证
环节1:
设疑:平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但我们并没有现存地解决曲线运动的方法,比如:求平抛运动中物体下落的时间t。就我们的知识储备而言,我们有直线运动的知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能否考虑把这个实际的曲线运动看作合运动,根据合运动的效果把它分解成不同方向的直线运动,然后利用已有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曲线运动的问题?
环节2:
师生一起利用动力学知识分析物体的平抛运动。
师:分析图7所示动画,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际上是让物体向前运动的同时,又向下运动,因此可以考虑把平抛运动分解成哪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
生: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直线运动。
师:这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分别满足什么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牛二定律,从受力分析入手研究物体的运动,得出:
在水平方向上:物体不受力,加速度为0,运动状态不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且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0,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环节3:
师:这是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结论,能不能从实验和运动学的角度加以验证呢?
师生一起借助用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研究平抛运动的装置(图8),描绘出做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图9)。
首先把图9截图,然后复制照片到PPT文件中预设的表格所在页(方法见下备注),按“设置照片‘置于底层’==>横纵等比缩小照片到合适大小==>移动表格,使表格第一个标志点与抛出点重合,缩放表格”的顺序进行相关操作,最后从图11可以得到图10中的预设点可视为平抛运动轨迹上的点。由此,对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观点完成了验证。
(备注:课前在PPT文件中做好一表格并“组合”成一整体,其中水平相邻格宽比例是1:1:1:1:1,竖直相邻格高比例是1:3:5:7:9,并在相应预设点上做明显标志以突出效果。横纵格宽只需相应成比例,互不相关,如图10所示。)
环节4:
实验:利用平抛竖落仪验证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做实验时要提醒学生“听”两小球同时落地)。
环节5:
实验:利用平抛平移仪验证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做实验时要提醒学生“看”两小球发生碰撞)。
从而得出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独立性,再次强化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分别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四)例题精讲,总结规律
环节1:
精讲例1:一架战斗机以5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飞行,飞行高度为4500 m。若战斗机要投弹击中地面目标,它应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时投弹?(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1学会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竖直向下),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掌握计算下落时间t和水平位移x(射程)的方法。
环节2:
请上课刚开始玩游戏的同学再次上台重玩游戏“请你来当飞行员”。引导学生利用例1中的平抛运动知识通过计算射程,提高投弹的命中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环节3:
精讲例2:将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整个过程的位移s?(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2让学生建立位移三角的概念(如图1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平抛运动位移规律。
环节4:
利用消元法推导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过程如下:
数理结合,证明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让学生明白数学名称――“抛物线”其实是从物理中来。
环节5:
精讲例3:将小球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通过例3让学生建立速度三角的概念(如图13),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平抛运动速度规律。
环节6:
总结得出重要推论:速度偏角与位移偏角之间的关系为:tanφ=2tanθ。
(五)现象解释,学以致用
创设情景:如图14所示,动物管理员在树枝上寻找到一只丢失的猴子,立即用麻醉枪水平射击,猴子和枪口等高,设子弹从枪口水平射出的瞬间,精明的猴子便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想落到地面后逃走。问:猴子能成功逃跑吗?(猴子会被击中吗?)大家猜一猜。
如图15所示,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得出猴子会被击中的结论,并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8 课堂小结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也是我们第一次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解决的物理曲线运动问题。在规律的运用上,联系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基本的直线运动规律。学好平抛运动,对我们以后学习抛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等类平抛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学们要通过对课后习题的认真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更深一步的掌握。
9 布置作业
(1)将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如果只将物体的离地高度h变大,则以上几问中t、x、s、φ、v、θ怎么变化?(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2)将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从5 m的高度水平抛出。求:如果只将水平方向的抛出速度变大,则以上几问中t、x、s、φ、v、θ怎么变化?(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
10 板书设计
平抛运动――理想模型
一、平抛运动的特点:
1.初速度方向为水平;2.只受重力作用;3.运动轨迹是曲线。
二、平抛运动的分解――化曲为直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1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把“方法”带进了课堂。运用对比实验建立平抛运动这一理想模型,通过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通过数理结合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可以说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方法”教育课。
(2)把“鼓励”带进了课堂。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和谐、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体验成功带给学生的喜悦和鼓励。
(3)把“创新”带进了课堂。在使用常规现代教育技术,如PPT、Flash动画、图片的基础上,引入二维运动传感器和计算机的结合使用,一方面更为方便地描绘出了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另一方面也为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及应用赢得了时间,增大了本节课的课堂容量。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比实验是这节课实验的另一个亮点,学生对比观察:水平抛出的小球和水平抛出的羽毛的运动,强化了平抛运动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前提下的一种理想模型。在利用平抛竖落仪验证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合运动)具有等时性环节,教师采用了两球同时落地听到一次声响的方法。可以考虑在利用平抛竖落仪进行实验前,将两个小球分别从不同高度同时丢下,让学生听到前后两次不同的声响,然后再进行平抛竖落仪的实验。这样学生能清楚地知道实验要注意什么――听声响,又因为有两次实验的对比,效果就会更好。
篇6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里,由于教师过于偏重于对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针对于重点学习生物知识的概念理解和习题的解答上,对于生物的技能、实验和方法则关注更少并未普及到以科学实验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生物课程为重要目标。学生对于生活体验和阅历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丰富多彩的事物缺乏认知和想象力,使得他们在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中感到非常的被动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尚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知识性、宏观性更好的表达出生物知识的概念,通过运用图片、影像的利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感官剌激,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缩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适时引入课结合生物课程的知识通过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枯燥的生物教学内容,变得创新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学生对感性和理性知识的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曲线运动》新课程时,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什么是直线运动?”、“生物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等等以此来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刺激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随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几张关于曲线运动的图片:如:环形公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的运动、转弯的火车、踢出去的足球以及抛出的铅球等等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随后开始问学生:“这几幅图片中生物的运动轨迹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的回答虽然各异,但总把关于曲线的话题引出,与此同时,物品告诉大家今天所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曲线运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立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生物课堂上,由于生物课程的繁琐、无趣,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巧妙的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2.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生物课堂教学信息
由于传统生物教学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通常在讲某一节课或一复杂问题时,常常通过在黑板上画出知识框架和示意图以达到帮助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把生物中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规律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对于想象中的生物事物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单靠这些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势必影响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些很难形象的生物课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等等,教师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向学生准确的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上更上一层。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布朗运动》这一课程时,我通过多媒体技术采用模拟的方法,用Flash技术制作出许多个微小物体进行无规则运动的动画效果,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识液体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直观地观察液体分子和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2.3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生物教学重、难知识点
由于生物是以研究世界物质结构以及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为实验手段和表达思维方式的一门自然学科。在生物课程中常常出现抽闲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等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好可以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生物教学信息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为学生提供多彩多样的感官刺激,从而突破生物教学中的重难点。
篇7
关键词:复习效率 基础知识 归类处理 概念规律 辨析能力
在物理考试中我们强调考查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不少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复习物理,但复习检测时成绩却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物理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规律性强。如果我们在高三复习中把握好节奏,多总结、多体会,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注意规范解题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如一道物理题,我们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展现出对应的物理场景,同时要画出草图,将抽象的“心之所想”变成动态的、具体的“目之所见”,以对物理场景进一步体验、对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充分的挖掘。尤其是两个物体运动相联系,或整个过程分成多个小阶段的题目,画草图这个环节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许多学生有这样一个困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我都知道,可做题为什么还总是出错?其实,基本概念、规律仅仅停留在背诵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知道任何概念和规律都不是孤立的,要知道它提出的背景,要了解它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对于一个基本概念,我们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引入这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如何定义?公式、单位与相关量的关系怎样?……对于一个基本规律,我们也应该清楚:为什么要引进这个规律?规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规律内容怎样(包括文字、公式、图像)?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来验证它?……只有对物理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我们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
三、注重对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尤为重要。我们从不同侧面对同一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把握。而且在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不断整合,有助于探寻最优化的解法,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走出题海,提高学生的归类处理能力
高三的练习题太多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处理,争取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比如有一类题目:在平面坐标系中画上弯曲的Vt图像,或者是S--t图像,让学生判断到底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曲线运动中速度位移这样的矢量图像,学生一动手就会感觉到没法画,因为方向的变化没法显示。就会理解到在我们所接触的二维坐标系里面是没法画出来曲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图像的。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毫不犹豫的判断出来,那是直线运动的图像,并且对矢量的概念也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有我们讲述速度图像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速度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这一段时间里物体通过的位移。那么It图像、Ft图像、Fs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又代表什么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类总结,不难发现:两个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乘积是什么那么这个面积就代表什么。学会了这种归类思维,那么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五、做好“题后反思”和“章后回顾”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运用能力,而盲目地多做题是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的。当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一定不要放过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要重新体会物理场景,再次对过程进行分析,看看是通过哪几个关键的环节解出这道题。这样,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我们便可迅速地抓住要害,少走弯路。
当复习完了一个章节,我们要对这一章做一系统的回顾,运用结构图、图表等形式,对这一章涉及的知识、方法、物理模型进行梳理,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总的来说,我们要全面提高物理复习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识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我们要注意方法的总结与体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3]阎金铎等著.《中学物理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续佩君著.《物理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篇8
虽然大家都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看似很好学,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想学好物理一直是个大问题,同时也是让教师非常头痛的问题。高三物理复习课更是如此,鉴于已经学完了全部内容,学生往往上课就不太认真去听,去思考,甚至不愿去做题,学生为了提高物理成绩,强迫自己下决心学好,强迫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题,但效果又有些差强人意。
让学生爱上物理的关键是让高三的物理复习充满激情与欢乐,让物理复习课的课堂活跃起来。吧。
1 提高教师素养
从教师自身做起,尽量始终保持微笑和快乐的心情去想事情,去做事情,去教课,去辅导学生。要让自己有幽默感,有渊博的知识。不管是平时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幽默段子或者是小笑话都要记录到小本上,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幽默风格;还要保证每天都抽出时间读书,积累丰厚的知识,即让学生信服自己。比如课上让学生拿笔做题,有的学生不动弹,笔者就走到他们身边说,“再不做我就让你体验一下受力分析,让你体验什么是施力物体什么是受力物体,同时感受一下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听完学生哈哈大笑,自然也就动笔做题了。再比如下午第一节课,老师和学生们往往都无精打采的,怎么办呢?笔者会让学生唱歌,或者讲笑话,大家立刻精神抖擞,眼珠溜圆了,这堂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2 在备课上下功夫
教师要深钻教材,反复推敲教法,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是在进行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内容多,学生基础差,课上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点回顾总结,又需要有习题及时应用练习,那怎么样使学生快乐轻松地参与教学呢?笔者是这样做的:有节奏的联系知识点,把学生该掌握的题型所对应的题,自己课前做完,做到上课心中有数,好在课上有的放矢,脱口而出,让学生既佩服老师的学识,又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复习第四章第一节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时,笔者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条曲线,接下来布置作业:(1)在曲线上画出任意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2)找出合力的方向。(3)判断出该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以及是否是匀变速运动等,就这一个图形学生就把该记的知识点又重新在脑中过了一遍,课后的习题顺便也做完了,课后学生反应很好。
3 在授课上做文章
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让知识不枯燥,不单调,即知道该怎么讲。笔者的观点是尽量用身边的实例当模型,让学生去理解记忆,效果不错,当然例子要不断收集及时更新,同样笔者也准备了小本子专门整理记录。例如处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笔者的处理办法是举身边的实例,分析处理题型,使学生简便易记还不忘,而且实践证明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也得提高和加强。我举学校前边工地正在施工的“山东大汉”——塔吊吊混凝土过程中的混凝土的运动,学生一观察便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从而得出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性质。
4 课后要做好反思
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好反思记录,即知道讲的效果如何,学生理解了多少,也便于教师的成长。笔者有个习惯,偶尔会写写课堂教学感悟和教学反思,闲暇时拿来看看心情还不错,同时也增加了对教育教学热忱和对学生们的热爱,主要是对工作也不感到枯燥,烦恼了。
5 各种关系要融洽
篇9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环节
建立小组学习模式、设计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要求、监督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结果.这是自主学习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应该相互推进,相互联系。该环节对学习将有指导作用,为了检验该学习计划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特此进行分组实验.
1.成立学习小组
一般小组人数定位6到8个最佳,每个小组包含一位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该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组长按时的给学生任务,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随着组内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组长职位是流动的,可以轮流担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集体的智慧发散出来.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学生竞赛,分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每个表现突出的组员中进行奖励,这方式可以提高组内竞争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
虽然该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属于个性学习.但不仅是学生独立的进行学习,它的实施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开展,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方面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指引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教师在给学生分配任务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选择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统一的基础之下,规定任务大小,让学生自行选择.
3.明确自主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最突出特点就是高效学习,高效率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课改之前,教师只是注重内容的教育,只是重视教学任务完成,对学生学习效率关注度比较低.只是看中整体趋势忽视了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在加入自主学习任务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主.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明确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计划可以制定出大目标和小目标,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目标.比如,对功这一章节的学习,按照自身学习情况和课本知识难度大小,制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目标.需要一周时间进行学习,学习中达到对功概念、对功公式、功应用做明确学习实现目标计划.在任务完成时,注重所需时间和达到的学习程度.
4.进行学习过程的管理
自主学习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自主管理,学生制定出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落实到管理任务中.老师适当的给学生指导和关注,不断完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在看到学生学习中出现情况时,及时的进行帮助.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计划不合理,适当的帮助学生完善,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计划预期值低,适当的给学生进行调整.帮助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助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教师在关注学生进程时,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总结,注意提炼.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目标实现.
二、“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的案例
自主学习一般有以下基本类型:预习学习型、巩固学习型、归纳学习型.这三个步骤是逐层递进,在学习新课程时,需要自主进行预习,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本掌握了课程学习目标之后,进行题目联系进一步巩固学习,最后归纳总结课程,把课本的知识进行内化.
案例;预习型学习
1.学习实现目标
(1)掌握受力分析方法.
(2)熟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2.自主预习实现目标
(1)匀速直线运动以及静止运动课程,当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力作用时,当复合场内合力为零,该运动将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课程,在电场中带电粒子所受到的重力和哪个力的方向相反时,粒子运动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该物体将在于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
(3)复杂曲线运动课程,每当带电粒子受到外力作用时,合外力方向和大小都有所改变,并且同匀速圆周运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粒子进行匀速曲线运动时,该粒子运动轨迹不是抛物线,也不是圆弧,粒子在受力的作用下做非曲线运动.
篇1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程和方法”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未能真正落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高中学生生活背景等的局限,使得学生在解决与生活实际及实验背景相关的问题时,出现了套用公式,“只见理,不见物”的结果;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经历”的现象.教师往往在灌输结论性知识后,以大量的习题充斥物理课堂.教师、学生围绕习题开展教学,忽视基本方法、技能和思维的训练.
要改变目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必须要重“经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研究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以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为例,来阐述在这个具体问题中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教学,然后提出如何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二、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评析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内容.本节知识点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其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本节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提升,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做铺垫,为学生建立守恒的思想、以该思想去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一) 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见表1)
(二)评析
在表1的两种教学设计中(以下分别简称设计一和设计二),虽然设计一也有可取之处,但设计二,更是可圈可点.
1.在过程1即课题引入时,设计一通过演示实验,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感受性,并启发思维引发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但设计二把生活实例(游乐项目)引入课堂,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抽象出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在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3中,设计一通过实验只能观察到小球“好像”处在同一高度,是否在同一高度还有待证明;同时,我们更关心的是摆球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律.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设计二依据定量实验,让学生知道了小车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并能找到变化的原因,特别在比较不同材质情况下机械能的变化,合理外推,做出推测,使问题过渡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探究上.
3.在理论推导环节,设计一虽然从理论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实质上是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而设计二由实验、理论分析逐层递进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采用归纳法教学,加强直观体验,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在设计二中,教师创设了丰富的“经历”素材,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势能及机械能的概念及体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探究上,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应用了多种手段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规律的得出过程,感受到“做科学”的艰辛,融知识、方法、情感于一体,更具“物理味”.
三、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的策略
概括以上的分析以及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构建重“经历”的物理课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典型 “物理现象” 情境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教材在编写时把原本无法包括的内容进行“压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解压”,解压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物理现象”,使学科知识恢复生活性.经历活动越多,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就越容易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素养,增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性.如在上面“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教学中的过程1(课题引入)中的设计二就是如此,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又如下例.
【教学实例1】在《曲线运动》教学中,为了讨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教材列举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飞出去的链球来说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着曲线的切向方向”.上述事例虽说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它们飞出去的方向只能是“好像沿切向”;再者,学生对这些事例缺乏足够的经历体验,不能很好地还原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又增设了如图8所示的生活场景――晚上汽车转弯时的照片.通过汽车轨迹与灯光对比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生的经历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朗指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而真实的问题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物理课堂上必须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演示实验、仿真模拟等教学手段,主题鲜明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典型的“物理现象”,还原知识产生背景.
(二)呈现探究过程
物理教学内容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所需的仪器、数据或资料,充分展示、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研究问题的答案.
【教学实例2】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一中,教学流程为:“实验―问题引领―理论推导―规律得出―规律应用”.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规律探究的过程,但实质上仍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原因在于:①实验中小球摆下过程中所蕴藏的规律是我们所关心的,而不是初、末两个位置.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另一条件(设计中没有涉及)如何来落实?③所谓的理论推导只是为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服务.因此,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理解、规律的揭示和如何来研究所要探究的问题”是有缺陷的.相反,在设计二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定量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所蕴藏的规律.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去伪存真,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艰辛过程.
(三)预设“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环节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它的建立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境,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所以,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掌握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各种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例3】在初始进行“受力分析”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会用“整体与隔离”思想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习题.如图9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放置于质量为M的固定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地面对M有无摩擦?
学生:采用隔离法,分别对M、m受力,很难判断地面对M是否有摩擦.
教师提示:能否把M与m当作一个物体,从整体上处理呢?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仍无法解决.
师生:结合图9所示的讨论过程,逐步过渡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化解问题.
教师:再出示类似的习题(略),让学生用整体法处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体验,这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所必须的.要让学生经历某一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要精心预设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求解过程,体验解题的步骤、方法.
4.强化学生亲身体验实验
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要展示通过实验建立概念、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科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即在头脑中不仅有定义和公式,而且有鲜明的物理表象.物理实验现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在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实验,通过亲身所获取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实例4】在《力的分解》教学时,学生理解“力要按效果分解”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中可设计如图10所示的小实验:用一根细绳和一根轻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中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A处挂上重物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指受到的拉力和掌心受到的压力.
物理实验不仅在物理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实验.在复制科学实验、模拟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具体的、形象的物理事实,为理解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