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选自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陈涉世家选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①。虏人欲得某文②。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③为之;阴冀④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⑤。虏人大喜,以大宗城卤获⑥妇饷⑦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选自朱熹《记孙觌事》)

注 释

①虏营:金国。下句的“虏人”:金国皇帝。②某文:这里指投降的文书,降表。③孙觌(dí):宋代文学家,工诗文,尤擅骈文,为人无行,被人不齿。④阴冀:私下里希望。⑤宿成:早就写好。⑥大宗:与皇帝同宗亲近的贵族;卤获;虏获。⑦饷:赏赐。⑧孙觌活到89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C.过为贬损,以媚虏人 过湘江(《始得西山宴游记》)

D.其后每语人曰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B.然则子之在虏营也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舍生而取义者也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D.过为贬损,以媚虏人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阐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则在记叙中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8.[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人人都有“义”,只是“贤者能勿丧耳”。

C.[乙]文中的孙觌很快就写好“降表”,而且文句优美,其目的是为钦宗皇帝分忧。

D.[乙]文中的孙觌就是[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那一类人。

5.联系[甲]文的内容,根据[乙]文中人物的言行,你认为孙觌是怎样的一个人?

篇2

年轻时,贫雇农陈涉专干修理地球的苦力活,身处社会最底层,他想出人头地,简直比登天还难。忽一日,陈涉对身边的伙伴放出六字真言――“苟富贵,无相忘”。这话新鲜啊,大家该夸赞他讲义气才对,可是个个笑喷了眼泪。陈涉饱受同伴的奚落和嘲弄,并不沮丧,他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太史公司马迁行文至此,已用小说家的笔法将一位底层有志青年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数年后,陈涉果然一飞冲天,他首倡大义,使原本固若金汤的秦王朝从此江河日下,连续多个跌停板后,惨遭退市摘牌的结局。陈涉改名陈胜后,由泥腿子升格为山大王。既然他说过“苟富贵,无相忘”,一位记性好的老伙计便屁颠屁颠跑来找他兑现诺言。这位老实巴交的农夫想法很简单,昔日我嘲笑过陈涉,眼下又涎着脸来攀高枝,确实不让他待见,但混几餐好酒好肉下肚,总不算过分吧?陈胜有机会确证自己是鸿鹄,老伙计是燕雀,也非常开心。他吩咐部下,让老伙计在军营中自由走动,酒肉管足管饱。老伙计毕竟没文化,也没头脑,他忍不住要显摆自己与陈胜非同一般的交情,于是把陈胜的老底子翻出来逢人就晒。这还了得?

陈胜怒不可遏,若是往昔,顶多骂几句娘,打一场架,就算两清,可现在他手握生杀予夺之权,只需皱一皱眉头,老伙计的脑袋瓜立刻就不翼而飞。

(节选自王开林的《一阔脸就变》)

灵犀一点

虽然是议论性的文字,可本段读起来并不刻板枯燥;虽然故事来源于汉朝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陈涉世家》,可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读后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其化用了不少古诗词和古今熟语。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之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新富新贵们得意之时放纵享乐的张扬;一洗前“羞”,化用了一洗前耻,一字之差,却表达了丰富的意思。“大概率的事情”“连续多个跌停板后,惨遭退市摘牌的结局”“老底子翻出来逢人就晒”等极富时代特色的词句化用在文中,不仅使语言形象,而且显得幽默生动。而“修理地球的苦力活”“笑喷了眼泪”“泥腿子”“屁颠屁颠”等大俗语,化用在文中使语言诙谐生动,真是阅之在眼,快之在心。

化用是修辞的一种,就是把别人的诗词句、熟语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变化加工,形成新的语言来进行表达的手法。成功的化用,能达到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已尽而韵无穷的功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与原句比起来,化用句明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进行化用呢?

一、勤于积累

化用首先要引用,而丰富的积累是引用的基础,“无米之炊”难为,画饼充不了饥。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勤奋地去阅读积累,组建储备丰富的语言粮库,为后面加工出那些美味的“食品”提供充足的原料。

二、化用的方法

1.直接引用

就是把需要的词、句直接地、原封不动地引用过来,比如前面的选段中“新富新贵一洗前‘羞’,大有‘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概”,就是直接引用了李白的诗句。

2.议论解说

对于引用来的词、句进行一定的议论和解说,使其融入文中,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如:喜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浓,也喜欢“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淡。

篇3

(1)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3)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

【一词多义】

(1)策:A.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B.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C.策勋十二转(记载)(《木兰诗》)

(2)食:A.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

B.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养)

C.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东阳马生序》)

(3)其:A.其真无马耶(“岂”,难道,表反诘)

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

C.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D.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不译)(《捕蛇者说》)

E.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岳阳楼记》)

F.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它的)(《岳阳楼记》)

G.常蹲其身(自己的)(《童趣》/《幼时记趣》)

H.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与数词连用)(《口技》)

I.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捕蛇者说》)

J.视其缶,而吾蛇尚存(那,那个)(《捕蛇者说》)

(4)意: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醉翁亭记》)

C.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狼》)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 )(《伤仲永》)

E.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

(5)道:A.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B.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重要句式】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定语后置)

【重要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仆役)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重要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听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文法提示】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中考链接】

(2012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文略)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能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篇4

关键词:比较 阅读 名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85-02

我曾看到过一则材料《世界读书日:各国阅读现状PK)),文章介绍了中国、英国、日本、冰岛等不同国家的阅读现状,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阅读的兴趣越浓。反观我国对近年社会阅读氛围,民众认为“越来越淡”者居多,比例为40%;认为“越来越浓”者为31%,另有18%的认为“没变化”,越富有的人越认为读书无用。看了这则材料,不得不令人深思,读书真的无用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该怎样改变我们国人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我在农村学校从教十几年,对农村孩子的阅读更是担忧,诸多农村家长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会不会读书又无所谓。再加之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之时,更多的孩子选择的是网络,迷恋的是游戏。

自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两至三本国内外名著,而且在中考中也增加了名著的题目,简单的以选择题形式,如2011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以表格的形式判断作品、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搭配是否正确。难的如2010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其中两段材料分别选自《骆驼祥子》《简・爱》,如果学生没有看过作品,是难以解答的。只有走进名著,学生才能对答如流。然而令教师举足无措的不是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而是如何让学生对所推荐的名著感兴趣。教材中推荐的名著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内容之多,人物之杂,语言文白相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没有阅读的基础,要走进名著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享受阅读的味道,感受名著的魅力。

比较,是唯物辩证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观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角度,甚至是立体交叉的。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他们养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一部曲: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

我在阅读周汝昌《献芹集》一书中,曾经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红楼梦》这部电影,他赞美了演员的演技,尤其是电影的两位主人公,他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栩栩如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即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会为之动容,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的确,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相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影视作品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它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理解起来较文学作品更容易,能够让人更快地感受人物形象,感知故事。但他也指出了电影作品的不足之处,尤其在细节的处理上,比如书中有个情节是宝钗扑蝶,在影片中却成了宝玉扑蝶,这与人物形象有些不符。

在评论时大家尚且知道利用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我们也何不利用这一巧妙的方法带领学生阅读呢?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电影,电视剧更是人们喜欢的娱乐。对名著的拍摄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就《西游记》都已有三个版本。而且学生的生活与电视、电脑紧密相连,甚至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往往会在假期轮番播放《西游记》《水浒》《红楼梦》……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电影、电视中先熟悉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与影视中不同的细节。

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晚自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可以给学生播放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推荐的名著《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且小说的主旨是学生难以把握的。要促使学生去阅读这本小说,我就利用张丰毅主演的《骆驼祥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观看,让他们从影视中感知原著中的人物,了解祥子三起三落的过程,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看原著,在此基础上,选择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拉车的内容让学生比较,学生在这时候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是能够认真地分析,通过朗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影视的直观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盛宴,而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的文学语言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影视中可以给人直观的是祥子、虎妞等人物的个性,对环境的展示虽直观但难以给人真实感觉,尤其是烈日这一独特的环境,“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作者抓住街上的柳树、马路、尘土、狗、骡马等景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烈日下炎热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是影视作品无法言喻的。

第二部曲:历史作品与小说作品的比较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有16部作品,如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书信集《傅雷家书》;其中最多的就是小说体裁,有9部,占推荐名著的60%。小说这一体裁又有很多的分类,按题材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当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科幻、神魔、推理、言情等题材,最不受欢迎的是历史小说,如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如何让学生能对这样的作品感兴趣?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历史作品和小说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深入品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简而言之,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体。史学作品虽然也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的整理与还原,也含有个人的主观感彩,但与小说相比又相对的客观、公正。而且许多与历史相关的小说都有史学的基础,如《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它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编者在编排时很有特色,第五单元是古典小说,如《杨修之死》,第六单元是史学作品,如《隆中对》。而且编者在编写《隆中对》课后练习时也设了这样一道题: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参照课文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此题意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也根据这一方法,寻找现代文学家矛盾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这种比较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不同文体的特点,更拓展了他们语文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第三部曲:名家解读与自我解读的比较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在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与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有关。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不光只用眼睛看,还要学会思考哪些文字语段是我欣赏的,学会摘抄。隔段时间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然而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阅读缺乏基础,阅读量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在谈感受时内容比较单一,如“现在有多少人像杜小康那样,天塌下来也不服输、不畏困难呢?现在我们可以为了那些算错了的分数而流泪;为了别人抢了你的位置而流泪;为了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流泪。还有多少人,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遭遇困难的时候,受到别人冷嘲热讽的时候,把泪水默默收下,把悲伤化为坚强的动力,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段话是我们班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之后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只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