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5:0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家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自主学习,了解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调查研究,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运用多媒体教学;
7、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8、课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珍奇可爱的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回答)
2、播放大熊猫影片,让学生对大熊猫有个初步了解。
3、从题目中找出大熊猫的特点。
明确:珍贵
4、阅读课文:
思考:(1)大熊猫为什么珍贵?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板书: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活化石
(2)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这些特点。请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出来。
5、品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珍贵?
(1)出示幻灯片:比较课文第6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这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辞海》
(2)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学生相互评价)
6、归纳总结:如何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明确:(1)、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巧妙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3)、科学使用副词增强说明文的准确性。
7、学以致用:
请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以第一人称来介绍大熊猫。
1、我的家族史
2、我的“家”
3、我的明星路
4、我的特殊身份
5、我的饮食习惯
6、自拟题
(提示:尽量运用自己语言)
8、进一步明确大熊猫生活现状
9、请你自己设计一份拯救大熊猫的倡议书
格式:
倡议书
保护大熊猫的原因:
我们该怎样去做:
倡议人:
时间:
10、教师总结:
向全社会呼吁:关注保护野生动物
五、板书设计:
国宝――大熊猫
体态可爱
珍贵数量稀少
活化石
保护
篇2
[关键词]喜福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和理解
一、影片介绍
这部影片(The Joy Luck Club)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改编而成,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之间的故事。四个母亲都是在旧中国饱受磨难,最后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她们的女儿都出生在美国,受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母女之间冲突和相互对立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四位母亲之一的吴素云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由于她们都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旧社会,为了忘却痛苦,寻找快乐和福气,她们把这个聚会叫做喜福会。
二、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A.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美不同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一般认为美国属于“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文化是“讲话人沿着某一固定线路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因而直线四位文化的人讲话直截了当。螺旋型思维却是拐弯抹角,讲话不直率,中国文化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导致了价值观、传统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一)价值观的不同
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胡文仲,165)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孝”要求服从父母,孝敬父母,家长是绝对的权你们威,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国家,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关系,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所以对于生长在美国,从小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来说,母亲们中国式的严格管束对她们是一种束缚,是一种对她们个人发展的压抑和限制。当母亲以忠孝观念要求女儿时,女儿当然觉得不可理解,反而认为母亲是她们成长路上的阻碍,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个性张扬。在影片中,母亲吴素云坚信女儿吴精美是个天才,她开始想把精美塑造成童星,失败后又从杂志上剪下各种智力测试题,希望女儿能成为神童,结果又以失败告终。但是她仍不气馁,又开始逼着女儿天天练琴,并靠帮别人打扫房间干杂活换取女儿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和一架每天可以练习的钢琴。可是女儿一点也不理解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还说“我再也不听母亲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为了打击母亲“愚蠢的傲气”,她故意在钢琴演奏会上出丑,让母亲难堪。因为她想要自由,不愿意受母亲的支配,而母亲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身上,使她显得更加叛逆,她觉得母亲的专制剥夺了她自由发展的权利。
(二)群体观念与个体观念的冲突
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人重视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群体观念和相互依存的意识,即集体的力量,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个道理,而美国人崇尚自由,强调自我和独立精神,强调个人奋斗。影片中,母亲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女儿的成功会给家人带来荣誉,而女儿则深信“我就是我自己”。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于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观念就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体观念发生了冲突。在薇弗莱成功的道路上,母亲虽然对下棋一窍不通,但硬要参与其中,练棋的时候,母亲就站在她的身后出谋划策,比赛时,母亲就充当保护同盟,以参谋长自居,“是我提醒女儿将马抄到对方后边去的,这不,她又赢了。”女儿成功了母亲也跟着出名,母亲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女儿,“母亲喜欢将我本人也作为奖品一样向众人炫耀卖弄,就像炫耀我那些她擦得铮亮的奖杯。”“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刻反映。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说话讲究委婉含蓄,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说话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话语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美国人讲话直接,也就是直线型的,他们不理解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的委婉和含蓄,所以容易造成交际上的障碍。影片中,薇弗莱的男朋友里奇初次到她家做客,母亲龚琳达端上她拿手的清蒸排骨和腌菜,这本来是她精心准备的食物,但是尝了一口后,她故意抱怨说菜淡而无味,无法入口,因为龚家的惯例就是先吃上一口然后赞美一番母亲的手艺。但这次没等大家开口,里奇便说:“它所需要的就是加点酱油。”可见里奇完全没有听出这位母亲的言外之意,所以也就没有恭维,而是真实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直线型思维”和“螺旋型思维”差异所导致的表达上的不同,从而影响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B.中国人的面子观
面子,何谓面子。西方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礼貌原则、礼貌策略或者相类似的某种现象。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面子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了,这就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的一个古老的概念。中国的历史有多长,面子的历史就有多长。面子出现的初期,由一句古话“人要皮,树要脸”可知,就是每个人都希望在人前能被“尊重”。然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的中西方对面子的敏感度不同,中国人讲求顾全面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但是西方人则很难理解中国人所谓的面子,他们的“直线型思维”决定了他们的言语,所以通常都是直言不讳,而中国人则是委婉含蓄,即所谓保全面子。在影片中,女儿们不顾母亲的面子,如吴精美故意在钢琴演奏会上出丑,让母亲难堪,丢面子。薇弗莱指责母亲,“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可见,女儿们并没有面子的概念,而是让母亲失去面子,很难下台。所以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这就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刻反映。
C.文化身份转变和价值观念的适应
文化身份指的是人们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形成的所属文化群体的特性,包括世界观、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交际准则。影片中,母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女儿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母亲们标榜中国文化,她们身穿中国服装,共享中国菜肴,玩中国麻将,讲中国故事,用中文聊天,并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视美国为自己真正的家园,她们崇尚和赞美美国文化,认为华人的语言、习俗、宗教、文化、情感等都是落后的。母亲希望女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又不忘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她们的女儿则是完全的“香蕉人”。母女间的文化冲突正是由文化身份的碰撞所致。
文化适应不是文化身份的完全改变,不是抛弃自己的母语文化而安全融入居住国的文化当中,而要求文化理解,对于移民来说,则要既熟悉中国文化,又能融入西方文化,这样才能避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观念、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冲突。当然这种文化碰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使得中国移民一开始便处于异域文化中的难民,以致失语的地位。而美国仰仗自己的经济实力,作为主流文化,对东方文化采取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政策,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一味排斥、歧视,所以华人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歧视、虐待和排外。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也以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建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互动,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从电影《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的对立关系的转变就可以看出。
(一)美国文化对母亲们的影响
在电影中,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长袍,穿美式衬衫和长裤,说着蹩脚的中式英语,而且每周都会参加周末的美国宗教活动。例如:龚琳达开始因为女儿和里奇私奔,愤怒之下脱下鞋子打他们,而后来她接受了女儿的男朋友里奇,并叫里奇如何吃螃蟹。虽然里奇到龚琳达家中做客时做出了许多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如送昂贵的葡萄酒,不会熟练的使用筷子而将汤洒到了白衬衫上,对龚琳达看是谦虚其实是等待别人夸赞的话语的误解,还有告别时对薇弗莱父母的直呼其名等,这些都深刻的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行为表现。龚琳达能抛开偏见、也就是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宽容和理解。
(二)女儿们对母亲的态度转变
经历了事业、婚姻和家庭的挫折,原本在心里只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逐渐对自己的文化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变得成熟起来,她们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她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她们的领悟也使母女关系变的缓和。影片中,吴精美在母亲去世后感到无形的失落和内疚,母亲在女儿30岁生日时将那架象征母女矛盾的钢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我想,这是一种原谅的表示,那长年压着我的负疚感终于释放。”当她弹起曾在联谊会上让母亲丢脸、让自己出丑的那首曲子,竟很惊讶的发现自己会这么快记住乐谱“两首曲子,其实是同一个主题的变奏。”后来,她代替母亲上了“喜福会”的麻将桌,并回到中国看望她的两个孪生姐姐。当父亲告诉吴精美,她的母亲是怎样被迫把她的两个孪生姐姐遗弃在从桂林到重庆逃难的路上,后来多方查找而无结果所经受的精神折磨以及母亲名字和她名字的美好含义时,她才真正的了解了母亲以及母亲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当她与两个孪生姐姐在机场拥抱时,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现在我也看到了我身上那一部分是中国的,它是如此明显。它是我的家庭,它在我的血液里,经过这些年,它终于奔放出来了。”这时候中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而她对母亲的理解也使中西文化的隔膜逐渐消失。就这样两代人从对立走向沟通和理解,中西方文化业从冲突走向交融。
当然文化冲突时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即便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的价值观,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也会在社会发生突变或巨变的情况下,随之变动。况且文化无国界,无进步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精华所在,值得尊重和理解。所以在对待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上,要用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取长补短,不断地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部电影通过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到理解,其实反应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文化冲突说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而文化的交融则说明文化无进步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精华所在,值得尊重和包容,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共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苗永敏,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篇3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教师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的定位,二是运用情境教学的核心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语文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被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语言文字的应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表明语文课程是以语文交际功能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那么,情境教学的核心点又是什么呢?一是要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突出感情对于认知的促进作用。二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三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四是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在这四个核心的基础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了六种情境教学的样式: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但这不意味有生活引入、有实物演示、有图片再现、有音乐渲染、有表演体会、有语言描述就是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此外,我们还应谨记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要为学生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服务。
回述之前提到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插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
本案例中视频直观地表现了王熙凤出场的情形,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内心受到了冲击。但教师插入这段视频是为了分析文段中外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可这段视频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文字第一句就用“恍若神妃仙子”为王熙凤定性,接下来从细微处入笔,由攒珠髻写到挂珠钗璎珞圈、玫瑰佩、洋绉裙,由上写到下,通体散溢着富贵之气。其后又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两个对偶句,在起伏的节奏中将王熙凤刻画得形神兼备。而视频材料由于受到拍摄时代的局限、演员演技等方面的影响,很难达到原著表现力。同时,直观的视频材料也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可能想象出的千万个王熙凤定型为一个,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二:《风筝》教学中悬挂一个纸鸢
《风筝》作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鲁迅居住在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使鲁迅感到“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就是这般情景触动了鲁迅那一段关于“风筝”的记忆,内心充满“惊异和悲哀”。鲁迅把那段悔恨的往事的画面慢慢展开,抒发了浓浓的手足之情,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鲁迅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此时之“风筝”已不是客观的风筝,而是有着鲁迅“惊异和悲哀”之色的风筝。
英国18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休谟提出:“每一简单观念都有一与它相类似的简单印象,每一件但印象都有一相应的观念所对应”“如果要使两个观念之间的联想变得更为牢固的话,其条件是:它们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它们有某种共同特征”。教师以一纸鸢来创设情境,学生受思维相似心理的影响,自然由此迁移到放风筝的乐趣之上,这与文章的主题截然相反,对后期文本探究起了负面作用。
案例三:《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中播放《荔枝红了》背景音乐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教学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应当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者的科学精神作为重点。
陈思思的《荔枝红了》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中的一支歌曲,它以高亢的曲调,穿越古今,热情地称颂了伟大的祖国。这首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与贾祖璋的这篇文章都没有任何的联系。
案例四:《雷雨》教学中上演课堂剧
李吉林的“表演体会情境”这一情境教学方式是建立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小学中很多的篇目,如《北风与小鱼》《狼与鹿》等都可以通过课堂剧的形式来创建情境。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他们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但到了高中,由于内容难度加大,“表演体会情境”使用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如周朴园这样的复杂人物不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可以表现得了的。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我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第一,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突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把语文上成了美术课、音乐课、表演课、自然课……
第二,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生活,在认识水平上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新的认识诉求。他们不甘于简单的机械记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均称的话语权。这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了适应这种转型的需要,教师在情境的设置上要更多地采用语言描述情境。
第三,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类型,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情境教学法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法,并不是语文教学的通用法,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使用。如教学《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时,对于北方的学生这样的场景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则是难得一见的,因此在对后者进行讲授时就有必要使用图画再现。又如案例一,如果用来体会王熙凤语言特点插入视频材料,可谓恰如其分,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