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结女儿范文
时间:2023-04-11 04: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团圆结女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三藏,孙悟空是平分秋色的男主演,谁是男1号?学界见仁见智。较之于女儿国王、铁扇公主,白骨精乃至玉兔、蜘蛛精诸多美女,殷小姐不仅是正面人物,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点化主题的“领衔大腕”。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团圆,唐僧一家的团圆是小团圆;五圣东归是大团圆。缺少孙悟空,没有了“大团圆”;缺了殷小姐,则没有了“小团圆”。说殷小姐是西游故事的女1号,不算过分。
在小说《西游记》的原生态里,殷小姐不仅运筹策划、亲自出马,实施了一场惩恶寻亲的义举,也参与了宰相府里的团圆会。最终,她走进了纪念三藏禅师一家团圆的纪念建筑――团圆宫,成为组成团圆的“九圣之一”。 “西”学家们的评点,有一则经典的警句:
唐僧一家是《西游》故事里的第一家庭。
而殷小姐,评批《西游》的小说家给了她一个与身份相应相合的字号――满堂娇。
团圆之日,唐僧外公、殷温娇的父亲殷开山看着家里的团圆饭,说了一句点破主旨的话:
“今日此宴可取名‘团圆会’”
“新说本”《西游记》的夹批说:
“本末终始,一笔尽之矣。”
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说:
“相府团圆乃小团圆,假团圆耳,到后来五圣成真,方才是真正大团圆。”
连云港花果山上三元宫的建筑群里,原有一座隶属于云台山三元宫的团圆宫,是三元宫各自独立的36个院落之一。八十年代,门楣上阴书刻石“团圆宫”三字,还清晰完整,与现今保存完好的门楣石额“屏竹禅院”出于同一书家之手。
在《西游记》问世的明万历年间,团圆宫受到朝廷乃至民间的高度重视。万历三十年(1602)皇家的《敕谕海州团圆宫碑》被郑重地载入历朝的方志和文献。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老师凌廷勘,甚至将海州云台山的团圆故事与千年古塔相提并论,认为是在民间传唱已久的“野语”,虽然“荒唐”,却惊人地“雷同”――
“踏入云台境,
团圆识古宫。
荒唐稽古实,
野语笑雷同。”
如果改用今天颇为时尚的“与国际接轨”的词儿来说,凌廷勘所叹喟的,不就是大家整天在念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麽!而那座著名的“古宫”建筑,更非同小可:它是货真价实的国家文物!
团圆古宫还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唐僧一家的团圆寓指着中华民族思想领域里的流会和融合,即千百年来哲学史家所鼓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状元陈光蕊、宰相殷开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僧是最具知名度的得道高僧;三元是道教最高层面的领军人物;“唐僧千里寻亲”故事的主演殷温娇,是阐释中华孝道、团圆、吉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个是在金山寺出家的孤儿,一个是被州官强娶奴役的妇女,唐僧母子斗智斗勇、不畏强权,缉凶寻亲的大仁大孝,充分地彰显了中华文化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善良、和谐、阖家亲情是中华传统文化大集成的不可或缺的内涵和象征。
少一个妖精,西游故事可以继续演绎;少一个“满堂娇”,则伤及大要。殷温娇的人生结局,尤为举足轻重。可是,清代康熙初年,汪象旭整理、笺评的《西游证道书》,下决心要让殷小姐再次自杀,做一名殉道的节女。其宗旨,只是为了建树一座亮堂堂的牌坊,让一位无辜的舍弃天伦之乐,背离“九圣团圆”。
镌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朱鼎臣本《西游记》写小姐自缢被救,最终阖家团圆,正是明代民间故事里追求花好月圆喜剧结局的体现:
殷小姐“羞见父,就将绳索自缢。使唤丫头慌忙去报丞相。有江流和尚在衙,已知母亲自缢,忙进宅内,见母果然自缢,解去绳索。江流和尚双膝跪在地下,就对母曰:‘儿与外公,统兵至此,与父报仇。今日贼已擒捉,母亲何故自缢?’”
而从《西游证道书》直至今天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西游记》,着意地维系着高僧之母的名节和道德,一定要殷小姐“殉节”,特意补出:
“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
这一改动,导致唐僧家世原本的团圆喜剧转为悲惨的落幕。“团圆”,本是《西游记》的主题,传承至今的关于唐僧家世民间故事的原本就称作《团圆记》,大团圆,正是许多民间故事乃至明代小说常见的主题。
《西游记》的原生元素,经典名著的主题大旨,被改篡了三个世纪。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直在广泛流行、且被译作多种文字的《西游记》正是这种改篡的结果。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初,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旌旗已经在神州大地揭竿而起,清代小说家改篡的殷温娇的贞节图腾依然毫无发损;尤其不可思议的是,36年后的1955年,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正在百废俱兴,首次整理《西游记》的文化工程在首都告竣,殷温娇悬梁自尽的绳索还是没有剪断。震世骇俗、映照着千年民意之传承口碑的西游故事,继续披戴着被改篡的斧痕走向学者的书屋和青少年的书桌;走向遍布海内外的中华经典文化的受众。
篇2
2、趁着时间还不是很急,心儿还不是很乱,夜色还不是很浓,月亮还不是很圆,我要迫不及待地送出一份祝福,赶在中秋到来之前,
与你共同分享一份喜悦!
3、中秋节圆月高挂,女儿思念爸和妈,每逢佳节倍思亲,女儿温馨祝福情:亲爱的爸爸妈妈,中秋节健康幸福!平安快乐!(*^_^*)
4、中秋之夜月亮之上,思念亲情泪水流淌:生活艰难背井离乡,亲情亲人留在家乡。亲爱的爸爸妈妈,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在异乡祝福:中秋佳节平安幸福!
5、工作是紧张的,别烦!生活是轻松的,别累!身体是自己的,别扛!钱财是身外的,别存!时间是有限的,别等!快乐是无形的,别逃!友情是无价的,别忘!朋友,祝你天天快乐!
6、中秋月儿圆,全国人民大团圆。中秋心儿圆,阖家欢乐人团圆。中秋梦儿圆,愿愿随心心愿圆。中秋事儿圆,心想事成圆圆圆!中秋节,送你祝福的同心圆!
7、中秋到了,祝网友们:所有烦恼,统统删除;点点快乐,天天存储;过去仇恨,快快取消;丝丝幸福,永久存档;美好心情,天天复制;迷人笑容,常常粘贴。
8、装一袋阳光两把海风,自制了几斤祝福,托人到美国买了些快乐买了两瓶浪漫,从心灵的深处切下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中秋节快乐,家人团圆!
9、如果我有一百万,我将送你999999,我有一百万吗?没有,所以我只能用一毛钱发个短信,用真心祝福你中秋节假日愉快!
10、明月光,地上霜,霜在降,天气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也要健康。清秋时节,加件衣裳,暖暖和和,安度秋霜,祝快乐又健康!
11、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斜阳;红花谢,绿林黄,莫忘添衣裳;欲惆怅,享阳光,天籁语铿锵;桂树茂,菊散香,徐风携清凉,多安康。
12、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好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流年不复返,人生须尽欢。中秋快乐!
13、一轮月亮在夜空,一块月饼在嘴中。千千次梦回故里,千千泪情牵家人。我的中秋佳节啊,我的故乡情结啊,都在遥远的异乡,都在我梦里心里。。祝中秋佳节全家快乐!
14、明月千里难以触摸,对你的思念无处寄托,举杯邀明月,说:福多!钱多!快乐多!中秋快乐!
15、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
篇3
张靓颖事件在经过了61个小时之后,从老娘舅频道一下子变成了惊天逆转剧。丈母娘和准女婿一起出现在了女儿的生日会上,相亲相爱,团圆比心。事件变化速度之快,即便是见多了娱乐圈各种变幻的娱乐从业者们也一样被震惊了。闹得尽人皆知,前面都快对簿公堂了,转眼就其乐融融。怎么能跟说好的不一样呢?
要知道,事情一出,从娱乐号到情感号都开始站队分析,从中国式母女关系都分析到了婚前财产的科普。网友们一遍遍分析讨论,在张靓颖的微博下面留言“你要醒醒,要听妈妈的话呀”。结果,这场大起大落的事件之后,张靓颖甚至还在微博上怼起了为她操碎了心的粉丝,“没按你们以为的剧本走,抱歉了”。 吃瓜群众如何不愤怒?
但也有全程观看了生日会的朋友转述,在现场粉丝们全程黑脸。张靓颖当场表白妈妈,“我最爱的是我妈妈,永远是在第一位,粉丝是第二位,冯轲才是第三位”,结果粉丝在台下喊“第二位不喜欢第三位怎么办?”,冯轲也当即黑了脸。甚至有粉丝要张靓颖唱《听妈妈的话》,张靓颖直接回应:“我不是周杰伦!”总之,气氛很是尴尬,就是跟生日会后铺天盖地的大团圆剧情不太一样。
好了,两个版本,到底现场如何,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个事情里是不是被耍了?是不是炒作?目前看来,从粉丝表达失望,大量脱粉到新专辑销量不如预期料想的高。再到张靓颖本人的人设从歌坛高冷女歌手变成了为爱痴狂,被洗脑操控,还被亲妈盖章“小三”的傻白甜。对于张靓颖这样还坚守在日薄西山的唱片行业的歌手来说,如果这是一次炒作,只能说,这不是置死地而后生,而是自杀式的蠢招。
61小时的大反转,谈不上什么“世纪大和解”, 因为家庭内部的一方妥协是早已写好的中国式结局。一个中国式的母亲,一个中国式的女儿,事情最后的结果其实也很中国式。只是处理的过程让中国式的吃瓜群众不适应了。至于张靓颖之后会不会被打脸这样中国式的看笑话就不必了。感情从来就是冷暖自知,此刻她觉得幸福,即便以后打脸,也是求仁得仁,跟看客无关。
篇4
[关键词] 《余震》;《唐山大地震》;“疼痛”;“温暖”;改编策略
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女士创作的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余震》,2010年被导演冯小刚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全国公映,成功创下了超过六亿的票房神话。比较小说《余震》和电影《唐山大地震》,两者差异很大,冯小刚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编?表现了冯小刚怎样的改编策略?
一
张翎在不同场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小说强调的是“疼痛”,而电影重点表现的是“温暖”。小说让读者看见了人被天灾击倒后的疼痛,电影则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温馨。张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医疗部门工作过十多年,她接触过的病人,有许多从两次世界大战、越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的战场上归来的伤残军人以及一些灾区的难民,对这些遭受战争和灾难重创的病人的内心创痛,张翎感受深刻。她认为这种疼痛是长久的、酷烈的、无法轻易消除的,它是一块表面虽结痂但内里却烂成一片的伤疤。张翎不相信“地震孤儿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廉价而乐观的结论,于是,她创作了小说《余震》,旨在探讨灾难过后一个遭受灾难重创的个体案例的消弭不掉的长久创痛。小说中的方登的“疼痛”开始于唐山大地震时与弟弟方达同埋地底,而当情况只允许救她和弟弟中的一人时,她在地底下听到母亲撕心裂肺地说“救弟弟”时,她的疼痛加剧,由肉体转向心灵。在她后来的生命中,七岁时的那个噩梦般的回忆始终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她的疼痛像一个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无边无际,遮天蔽日,无法疗救,她为此试图自杀过好几次。在这个疼痛剧增的过程中,又“雪上加霜”地遭遇其他的疼痛,包括养父王德清对她进行犯,与女儿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母女关系恶化,最后与丈夫离婚。《唐山大地震》表现的则是灾后心灵重建的过程,表现的是从天灾中站起来的坚强。所以,在电影中,方登的“疼痛”被弱化、被过滤,她虽然被别人抱养,但是养父母对她很好,养父母的爱把她七岁时的那个梦魇般的记忆慢慢淡化消除,后来她嫁给一个老外,夫妻之间恩爱,和女儿的关系也融洽。方登的弟弟方达在母亲元妮的艰难抚养下长大,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总,最后为母亲娶媳生子,极尽孝顺之情。那种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母慈子孝的伦理情感,那种达观知命、勇敢顽强、从不对困难低头的生活态度,散发出浓浓的温馨色调。电影结尾,方登、方达和元妮三人终于团聚,虽历尽劫难,但终得“大团圆”结局。
事实上,电影也表现了“疼痛”,那场天灾必然给灾民带来“疼痛”。但是电影的主旨不在于表现“疼痛”,而是探求用什么方式来疗治这种“疼痛”,冯小刚告诉我们,亲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亲情是疗治这种“疼痛”的惟一良方。地震能毁坏一个家庭,但不可摧毁亲情,它最终维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基本架构。因此,在电影中,方登的“疼痛”在养父母“亲情”的融化下慢慢消解,元妮和方达的“疼痛”在母子相濡以沫、母慈子孝的“亲情”中得以消除。而在小说中,这种“疼痛”无法彻底疗治,张翎说过,“方登的疼是无药可治的”[1],张翎在行医历程中,接触过大量遭受心理创伤的病人,她通过对这些病人案例治疗发现,疗治他们肉体的疼痛是容易的,但对他们心理创伤的治疗则非一蹴而就,这是一种潜藏的顽固慢性疾病,很难除根,当病人自以为征服它的时候,忽然因为某一契机的触发,它又突然出现,猝不及防地再次击倒病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所遭遇的创伤,会长久顽固地潜隐在人的内在无意识记忆中,而在成年后的生命过程中显示出征兆。
从小说到电影,方登继父王德清这个人物改编是比较大的。最大的变化是他由小说中的“慈父+兽父”形象变成电影中的“慈父”形象。在小说中,王德清的形象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方登的养父,多年来倾注满腔爱心、毫不懈怠地抚养方登,够得上一个称职的“慈父”。但是后来,因为生活孤寂,在没有两性生活的情况下,他对方登进行犯,“慈父”形象一跃变成“兽父”形象。而在电影中,冯小刚删掉了王德清对方登进行犯这一情节,对小说中复杂多面的王德清进行“提纯”,最终成为电影中一个纯粹的“慈父”形象。冯小刚的改编自有他的苦心和策略,但是人物形象塑造效果来说,小说中的王德清无疑是成功的,他是一个“圆形人物”。事实上,人性的内涵不是由单一性格质素构建而成,而往往是由相反相对的两极或多极质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善良和凶恶、崇高和卑劣、美丽与丑陋等人性侧面有时不可思议地同时结合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多维性,所以,刘再复先生提出著名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而电影中的王德清是一个“扁形人物”形象,内涵单一,性格是静止的,缺少变化。他虽然是一个成功的“好父亲”,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关于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张翎说过:“小说里的这个人物,我不愿意别人单从一个层次评价他……我希望大家看他的时候,能看到他身上洋葱皮一样复杂多层的面,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2]
从小说到电影,主角发生变化。小说中的主角是方登,而电影中却变为元妮。在小说中,张翎采取“蒙太奇”的结构手法,以加拿大多伦多、唐山和上海为故事发生地点,以方登的回忆和生命过程为主线,串起其他人物的“珠子”,以表现灾难给生命个体带来的“疼痛”为主题,来结构整个故事。在电影中,冯小刚把主题改变为“温暖”,就不能按照小说的思路展开,于是他弱化方登这条线,把小说中原来处于次要线索的元妮拉出来,成为主线,表现她重建家园的努力,通过种种细节表现她的坚韧、顽强、勇敢、乐观、旷达、知命、慈爱、奉献、知恩图报等精神,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丧夫后的元妮,平时得到单身的修钟表师傅的关心和照顾,有一次,修钟表师傅向她求爱,要她嫁给他。元妮对他很有好感,可是拒绝了他。她说,她是她的男人用命换来的。哪个男人能像他那样把命给她?以命谢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意识,这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东西。
二
冯小刚为什么作如此改编?其背后体现了怎样的苦心和策略?事实上,冯小刚在改编之前,一定会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口味和需要,因为观众意味着票房收入和商业利润。所以,他的电影必须照顾和迎合以市民为主体的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中国老百姓血管里流淌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血液,其价值体系、伦理规范、道德诉求、审美方式无不与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面对天灾,张翎告诉读者,这种天灾引发的“疼痛”不可疗治,“苦难可以把人彻底打翻在地,永无可能重新站立”[3],而冯小刚却认为凭借亲情就可以疗治“疼痛”,苦难可以征服,人跌倒可以再爬起。冯小刚是深谙中国人心理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船到桥头自会直”,“天无绝人之路”,要坚忍顽强、乐观知命,“好人终有好报”,以“孝悌亲亲”、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为特征的亲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能战胜一切困难。因此,冯小刚在电影中的一切改编,无不为这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所左右。冯小刚将小说重心转移,将方登的“不治之痛”的故事易为元妮“顽强生存”的故事,也将方登形象色调由小说中的阴暗变为电影中的光明,她似乎没有小说中那么多的“疼痛”和“绝望”,而是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就是对王德清的改编,也隐约体现了这一观念和价值,冯小刚不愿意损害或颠覆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父亲”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是高大的、庄严的、正直的、令人尊敬的、没有道德瑕疵的,特别在冯小刚刻意营造的以“温暖”为基调的电影主题中,他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和谐的人物,让王德清的“兽性”的一面破坏整个传统文化伦理秩序中“温情脉脉”的整体氛围。冯小刚其实也考虑到观众对王德清形象的期待心理,在那样一个灾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浸染下的中国老百姓也不希望王德清以一个“兽父”的形象出现。另外,电影结尾部分,元妮一家团聚,孙子和外孙绕膝,三代同堂,子女各自生活幸福,事业发达。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艺中“大团圆”的结局。中国老百姓不喜欢悲剧,喜欢喜剧,偏好“大团圆”的结局,所以,中国文学中少悲剧,多“大团圆”式的喜剧。鲁迅曾说到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先是“私订终身”,然后中间有了种种困难和阻挠,最后必然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因为“中国人凡事都要‘团圆’”。[4]
冯小刚改编电影之际,正值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而电影中也直接表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面。冯小刚不可能不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进行思考,他的电影一定程度上也是配合“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家园的需要,既然有此目的,他就不能强调“疼痛”和“绝望”,而要凸显“温暖”和“希望”,告诉中国人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这种立场,不但中国老百姓需要,也契合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受到官方的欢迎。张翎其实也洞察到冯小刚这种改编策略,她这样评价冯小刚:“他可以驾驭各类题材,特别接地气,能触摸得到老百姓的心灵脉搏。”[3]所谓“触摸得到老百姓的心灵脉搏”也即是洞悉老百姓文化心理、知晓老百姓心灵需要之意。
冯小刚如此改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票房收入,因为他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老百姓就买账,利润随之滚滚而来,所以,他的改编说到底是一个商业行为,笔者如此说并没有冤枉冯小刚,例如,他的电影中植入了中国人寿保险、剑南春白酒等广告,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张翎.这是我给自己的止疼片[N].河北青年报,2010-07-20.
[2] 雷公.《唐山大地震》前世,独家专访《余震》作者张翎[EB/OL]./20100606/n272602411.shtml.
[3] 赵妍.《余震》比《唐山大地震》残酷 [N].时代周报,2010-08-12.
篇5
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老百姓选在八月半庆祝丰收是欢乐之举,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
每到八月中秋,圆圆的月亮,引起诗人们的遐想,也引起沉浸在丰收喜悦中广大劳动人民对月亮的审美,从而丰富了欢庆内容。在唐朝形成了中秋赏月、玩月的热潮,由文人影响到民间。到宋朝,把祭月和赏月二者统一,形成了在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以祭祖和团圆为内容的民俗节日,正式定名中秋节,但仍有“仲秋节”“秋节”“八月节”“女儿节”等民间称谓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成为了集拜月、赏月、庆丰收、求科举成名、祈婚嫁子嗣、密切社交往来、家庭成员团聚为一体的“团圆节”,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项(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
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的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
每逢中秋,北京还会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惜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寓意为“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篇6
在安葬仪式上,侯耀华带领侯军、侯瓒、妞妞等亲属上台向大家鞠躬致谢,侯瓒忍不住失声痛哭,“希望以后还有人能想起爸爸,希望大家回想起爸爸的时候还能开心地笑。”侯耀华也上台发言:“很多都希望我勇敢地面对媒体。这4年来,我的心情一直很难过,这种心情还不断被外界打断,很难平静。人在做,天在看。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有像这样的兄弟。”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侯耀华跟侯瓒以及妞妞同时上台。侯耀华亲吻了妞妞,并和侯瓒拥抱言和。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在微博中感慨:“在死者的注视下,一家人站在了一起。侯耀华、侯瓒、侯军、妞妞,深情抱在一起,真让人感动。”
而这也预示着这件轰动娱乐圈的事件终于落下帷幕。在看似和谐圆满的气氛之下,或许仍有外人无从了解的纠结,毕竟亲人为财产反目致使逝者数年不能入葬这件事很难一笔带过,不知当事人是否能就此释然。大团圆的结局之下也有不少疑问等待解答,为什么郭德纲缺席师傅侯耀文的葬礼?他在微博上的发言是否别有深意?
大团圆结局下仍有暗涌?
疑问一:为什么侯瓒避不接受采访?
虽然侯耀华说安葬仪式的钱不全是自己所出,但很多徒弟和朋友都说墓地和铜像是他花钱建造的。在安葬仪式上,他主动亲吻了妞妞(侯耀文女儿),并和侯瓒拥抱言和。
侯耀华当天心情还不错,不仅拜会了亲友也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表示自己现在的心态很乐观,因为“做了想做的和该做的事,也有了结果。”在仪式之后的访问,有媒体询问侯耀华是否真的与侯瓒化解矛盾,侯耀华回应:“归根结底她姓侯,她还年轻。《编辑部故事》里小保姆那集里说,年轻人犯错,上会原谅。”他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原谅了侯瓒。
而侯瓒则避不接受采访。当年她自称遗产第一继承人,伯父返还财产案曾经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之后,双方和解了,她也就消失了在公众视线中,直到这次安葬仪式举行。当天的她从露面开始就表情严肃,任凭媒体抬着机器跟着她穿梭整个墓园,也拒绝接受采访,只是一直说谢谢。在台上,她两度落泪,并发言,“感谢所有真心帮助过我们的人”。
疑问二:为什么郭德纲不出席?
一直支持侯瓒的郭德纲并未参加此次安葬仪式,这个很多人都知道。早先郭德纲就通过经纪人对媒体表示,不会参加此次仪式,因为并未被邀请。在仪式上,有媒体问侯耀华,为何不邀请郭德纲到场时,侯耀华表示,“他来不来,那我就不知道了。他是侯耀文的徒弟,跟我没关系。”当媒体说郭德纲在等通知时,侯耀华回应:“谁父亲去世,由街坊通知?”
确实,就算没人通知。师傅安葬仪式可以主动前往,为什么郭德纲没有出席呢?
在3月23日下午2点多,郭德纲发了一条微博悼念恩师,表示清明节将会率德云社全体成员吊唁,“(恩师入土,心愿终遂,清明日德云全体将去祭拜,有感而发。)花经夜雨香犹在,月被云遮光怎迷。先生浩气垂千古,南北山头猎猎旗。三尺土埋师徒义,两段情缘死不渝。冷观霄小空嘁嘁,羞与他人共典仪。”这段话仔细读来,颇有些意味深长。
疑问三:为什么奇志反问?
作为侯耀文的徒弟,奇志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在这件纠纷中,只起到了好作用,没起到坏作用,“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按说早就该过去了。”
有媒体问奇志,“看到这么好的陵园心情如何?”奇志反问:“这么好?你怎么知道这么好,你去过别的陵园吗?说这个陵园这么好。”
明星说法:
常宽(侯耀文弟子):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些纷争,普通百姓家哪会有。就是因为师傅有这样的知名度,艺术上有这样的成就,在社会上才有这么人担心,才有媒体的曝光。现在万事都有了好的结果,这特别好,也给别人形成了榜样。譬如生前应该如何做,有了矛盾应该如何做,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
奇志(侯耀文弟子):我在中间没发挥坏作用,都是好作用。现在他们有交流了,重归于好,这是好事。我相信亲情会使他们再次走到一起,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按说早就该过去了。
陈寒柏(侯耀文弟子):其实这事儿我最清楚,我就是负责这个的,按道理家里多少财产我最清楚了。二爷遭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还有很多误解。这事说起来挺难受的,感情还是应该放在第一位,不应该对逝去的人不公平。
刘桦(侯耀华弟子):这一天来得有点晚,但都过去了,挺好的。本来也没什么事儿,这中间有好多误会,现在也都解决了。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媒体和朋友都到来。
遗产案回顾:
2007年6月23日,距离60岁生日还有24天,侯耀文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因他生前未留下遗嘱,造成亲属之间的遗产分配问题,侯耀文的骨灰一直未能入土安葬。
2009年2月,侯耀文长女侯瓒将妹妹(同父异母)诉至西城法院,要求分割父亲财产。
2009年6月,侯瓒提交申请,将妹妹变更为原告,并追加了侯耀华及牛成志和郭晓小夫妇为被告,要求被告返还相应遗产。
2009年7月18日,郭德纲在自己博客中写到:“真快,师傅离开已经两年了,云散风消花残月缺,一切看起来那么平静。可平静背后隐藏了些什么?师傅的万贯家财哪去了?那些珠宝名表田黄石羊脂玉哪去了?那些饰品家具字画藏品哪去了?那些服装改了尺寸后谁穿去了?玫瑰园中最后连灯泡都被摘了,为什么?师傅的两个女儿连一张纸都没得到,为什么?两个女儿也并非为争遗产而导致师傅不能下葬,她们从来也没争过,那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一炷清香袅袅升起,照片上的先生好像也很无奈,透过烟雾,我大声喊着:到底是谁……”
2009年7月22日,北京西城法院对侯耀文遗产纠纷案进行了首次证据交换。
2009年7月30日,原定的遗产案公开审理因故推迟,具体开庭日期不确定,有传言侯瓒跟侯耀华庭外和解。
2009年8月4日,侯瓒否认了庭外和解传言,向法院重新递交了诉状并增加了两项要求。
2010年8月20日,双方和解。双方都表示,和解是相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至于具体和解内容都没有透露。
篇7
老父心病:
儿女越大越孤单
今年62岁的胡继峰是黑龙江省汤原县人,膝下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双全的他,曾经令亲友邻居们羡慕不已,都夸赞他有福气。然而,只有胡继峰和老伴才知道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
两个女儿出生时,胡家的经济条件本来就差,加上妻子又一直体弱多病,一家人勉强维持温饱。而小儿子胡鹏来到这个家庭后,胡继峰的日子就更苦了,一个人赚钱养一家五口人。因此,他除了在单位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想尽办法兼职一份零工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虽然工作辛苦,但他心里却是充实和欢乐的。每天回到家里,听到顽皮活泼的儿女们叫着“爸爸”,围在自己膝下转,胡继峰就喜从中来。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无忧无虑地成长,胡继峰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常常嘱咐老伴要好好培养这三个孩子。
胡继峰和妻子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尤其大女儿胡小晶在他们眼里是最能干的。胡小晶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就独立自强外出打工赚钱,后来嫁到沈阳,和丈夫一起做生意,生活过得忙碌而幸福。不久二女儿胡小莹也在外地参加工作了,家中只剩下儿子胡鹏。胡鹏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异,胡继峰夫妇也一直支持儿子考大学。胡鹏不负全家人的期望,顺利考上了佳木斯的一所大学。
然而,自从胡鹏上大学后,原本热热闹闹的一个家一下子显得冷清了不少,胡继峰格外想念三个孩子。但由于两个女儿都离家太远,只有儿子比较近,胡继峰常会在节假日带着一些零花钱独自坐车从县城赶到市里,借给儿子送钱之机见上儿子一面,可他却渐渐发现儿子似乎并不太领自己的情。
一次周末,想念儿子的胡继峰叫老伴为自己准备好一身整洁的衣服后,如往常一样兴冲冲地跑到胡鹏的学校,决定给儿子一个惊喜。可是当他到了儿子宿舍后,才发现儿子并不在寝室,听同学说他可能去操场打球了。胡继峰又赶到了篮球场,却远远看到儿子坐在休息区的椅子上和一个女孩亲热地聊着什么。说到开心时,女孩更是将头靠在了儿子的肩上。
儿子居然在谈恋爱!这是胡继峰从未想到的。此时胡鹏也发现父亲了,一脸笑容瞬间消失了。他起身走到胡继峰面前,生气地问:“爸,你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我来给你送钱呀!”“你说你年纪也大了,大老远地跑来送生活费也挺累的,以后直接打到我卡上吧!”胡鹏有些生气,他实在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总是不顾劳累,经常找机会往自己学校跑。“孩子啊,我和妈都挺想你的,你妈身体又不好,所以只有我来看你了。”胡继峰听了儿子的话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此后,胡继峰去学校看望儿子的次数减少了,好在儿子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他们,这多少能给胡继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2008年夏天,胡鹏终于大学毕业了。胡继峰原本以为儿子参加工作后,自己和老伴就能尝到苦尽甘来的喜悦,没想到却反而觉得生活变得冷冷清清,没什么意思了。大女儿很早就出嫁,又忙着打拼事业,很少主动与父母联络;二女儿也在不久前出嫁,不能常回家陪两位老人。唯一剩下的儿子毕业后,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更少了,更没有寒暑假可以期盼。胡继峰只好期望着过年的时候子女们都能回家团聚,但这个简单的要求也没能如愿。
原来,毕业后的胡鹏工作并不顺利。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想创业的他不停地做着各种冒险和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工作了两年的他,不但没有赚钱安家置业,反而常打电话回家要父母接济一下。后来,胡继峰一接儿子的电话,就明白他又缺钱了,但心疼儿子的他从来不会拒绝儿子的要求,只要能听到儿子的声音,他的心里就很安慰和开心了。
2010年1月,胡继峰的老伴因病去世,整个家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的,这给老人原本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胡继峰常想到养儿防老,可是如今自己步入老年,却一年到头连儿子的影子也见不着。尤其是每年过春节,邻里们都全家大团圆,而自己家两个女儿要回婆家,没有结婚的儿子也常以各种借口不肯回家,这让胡继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伤感。
心酸突围:
赠儿房产换亲情
2011年春节,胡继峰提前给在大连工作的儿子打电话:“孩子,马上要到春节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家啊?”“爸,我在旅顺开发区找了一个新工作,现在快升职了,今年过年我申请留下来加班,争取好好表现下。”“你去年春节也没有回家,今年怎么也得回家团聚啊!”胡继峰激动地说道。可最终,胡继峰没拗过儿子,放下电话差点把自己气晕过去。
好在经胡继峰的一再要求,这年两个女儿都回到黑龙江老家陪他过年。想到儿子又借故不回家,胡继峰心里十分难过,于是向两个女儿大倒苦水。“你们都成家了,春节不能回家我倒也能理解,可小鹏他连女朋友都没有,回次家真有那么难吗?”胡继峰说着说着,眼眶就湿润了。胡小晶和妹妹只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便安慰父亲说:“弟弟从小就好强,估计是他觉得自己没出人头地不好意思回来,他肯定也很想爸爸的……”见老人情绪缓和后,胡小晶觉得长期这样也不是办法,得想个法子让弟弟和父亲经常见面。
远嫁沈阳的胡小晶跟着丈夫一起做化妆品生意,房车俱备,生活相当富足。但由于两口子业务繁忙需要全国各地奔波,也没办法照顾和陪伴老人,只能每个月给父亲银行卡上打一笔钱,让父亲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富裕些。没想到老父亲生活倒是不愁了,可心灵上的空洞却越来越大,让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弥补。
几经思索,胡小晶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帮胡鹏在沈阳买一套房子,好让他在沈阳安家,然后再把父亲接到沈阳生活,这样一家人要团圆便是家常便饭的事了。当胡小晶把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觉得这办法确实不错,有了房子能让儿子安家,再创业,何尝不是件好事。只是买房的钱让胡继峰皱起了眉头。“爸,钱的事你不用担心,我把首付付了,弟弟自己供按揭就可以了。”最终,考虑到还没结婚的胡鹏供按揭有压力,父女俩商量由父亲提供首付款,胡小晶垫付按揭款,等胡鹏赚了钱再把按揭款还给胡小晶。如果胡鹏没赚到钱,这笔钱就由胡小晶自己承担了。这样一来,等于父亲和姐姐送了一套房子给胡鹏。
随后,胡继峰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告诉他家人准备给他在沈阳买一套房子。胡鹏一听父亲和姐姐肯给自己买房,自然喜上眉梢,当即满心欢喜地同意了。这时胡继峰按女儿的意思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和你大姐给你买房虽然是自愿,但你必须和我签订一个协议,以后要经常回来看望我。”听父亲这么一说,胡鹏虽然感到心底有一丝凉意,但还是果断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2011年6月,胡鹏风尘仆仆地赶到沈阳,在胡小晶的陪同监督之下,胡继峰拿出了两份《赠与协议》。协议上写明,由胡继峰付首付款,胡小晶垫付按揭款,为胡鹏在沈阳购买一套商品房,如果父亲常年居住黑龙江,胡鹏必须每年春节回家过年,陪伴父亲不少于10天,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保证老人精神愉快,不得有打骂行为……胡鹏看完协议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于是大笔一挥,在协议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当晚,二姐胡小莹也赶到了沈阳,一家四口终于大团圆。晚宴上,胡继峰看到有说有笑的一家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种天伦之乐他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了。
签订协议后,胡鹏在大姐家只待了一天就因工作原因匆匆离开了。为了能给儿子挑选一套价格合适又地段不错的住房,胡继峰每天看报纸,上街逛楼盘,搜集各个楼盘资料。待亲自选定了几套自己满意的房子后,他才打电话给儿子,让他过来自己拍板买房,可是电话另一端的胡鹏却说:“爸,我真没时间过来,你和我姐拿主意吧,你们选的我肯定满意。”最终,胡继峰只好在胡小晶的建议下,买了一套110平米的水景房,户主写上胡鹏的名字。每个月,胡鹏从姐姐那里领按揭款,再还给银行。
然而,胡继峰很快就发现这份费尽周折所签订的“亲情协议”并没有调动起儿子对自己的关心。为儿子买完房子后,胡继峰回到了黑龙江老家,依然过着孤身一人的苦闷日子,一年到头也不见儿子打几个关心的电话,更别提回家看望自己了。不得已,手拿协议的胡继峰只得主动给儿子打电话,并时不时提醒儿子尽到协议中提到的义务。
2012年春节,胡鹏在父亲的多次要求下,才勉强回老家和父亲一起过年。刚到大年初三,胡鹏就想溜了。尽管这时儿子才在家呆了5天,但胡继峰挺为儿子考虑,认为不能因为自己让儿子在工作上出差错,所以他同意儿子提前离家。可胡鹏走后,他又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儿子。
这年10月,胡继峰突然发现儿子的电话停机了,他心急如焚又十分生气,心想儿子一定是觉得自己烦,所以故意换了号码。好在几天后,儿子又主动打电话回家:“爸,我现在到青岛工作了,所以换了一个本地的新手机号,以前那个没用了。”“怎么不早点告诉我?我还以为你不想听我电话呢!”胡继峰这才松了一口气。“孩子啊,你好好工作的同时,也别忘了偶尔回家看看,今年过年一定要回来……”“行了,我知道了。”儿子在那头不耐烦地应付着,随后借故挂断了电话。
矛盾升级:
父子反目上法庭
2013年春节前夕,胡继峰为了防止儿子临阵变卦,每天一个电话提醒儿子回家。到了大年二十九,胡继峰终盼回了儿子,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可很快他就发现,儿子在自己面前显得似乎并不高兴。更让胡继峰没想到的是,儿子在家待了三天又吵着要走。这一次他发火了:“你答应我回家待十天,你难道一次都不能做到?”“别提那协议了,我工作不要了吗?你知道从青岛回一次佳木斯有多麻烦?”说完,胡鹏提起行李就出门了。
从此,父子俩每当在电话谈到回家的话题时,胡鹏都会直接以路途遥远为由拒绝父亲。以前每逢节日儿子还记得主动打个电话问候胡继峰,后来甚至连电话都不打了。胡继峰失望不已,每次打电话时都会埋怨儿子几句,没想到这更加引起儿子的反感,两人常常说不了几句话就会争吵起来。
2014年春节时,或许是父子间产生了矛盾的缘故,胡鹏不顾《赠房协议》约束,硬是没回家看望父亲。胡鹏被胡小晶在电话里数落了几句后,忍不住和姐姐也吵了起来。这一年里,父子俩通电话的次数骤然减少,胡继峰打电话给儿子时也不再是嘘寒问暖,而是多次警告儿子如不履行承诺,他将收回房产。胡鹏对父亲“索取关心”的电话更是爱理不理。亲情,突然在这个家庭里显得格外微妙和脆弱。
转眼到了2014年10月,胡小晶为了缓和家庭气氛,提出带父亲出去旅游,目的地正是弟弟所在的城市――青岛。毕竟有着血缘亲情,胡鹏听说父亲要到青岛来旅游,知道他是冲着自己来了,便开始着手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父亲。
这年国庆节,一家人终于在青岛团聚。当胡鹏和父亲见面那一刹那,看到两鬓白发的父亲时不禁有些心酸,顿时在心里检讨起自己来。而胡继峰对于这个突然变得很体贴的儿子,心里除了高兴还有些许疑惑,他难道是怕自己收回房产而玩起了迂回战术?胡继峰决定考验下儿子。
10月6日,胡小晶特意在一家高档酒店订了一桌饭菜。席上,一家人推杯换盏好不温馨之际,胡继峰突然向儿子发难了:“小鹏,我就你一个儿子,以后得和你生活在一起,你如不想回老家和沈阳,干脆我们将沈阳的房子卖了,在这边买一套,这样我也不用经常催你回家了。”“那多麻烦啊,我现在没结婚,只是在这边工作,一切都没定下来呢!”胡鹏无奈地回答道。“行,你租的房子也容得下我这个老头吧……”几句话下来,父子俩又因为要生活在一起的事争吵了起来。
胡鹏觉得父亲是没事找事,胡继峰则认为是儿子嫌弃自己,自己把积蓄都给他买房图啥呢?“让你回家看我你嫌距离太远不方便,你可记得我们的协议,你哪条做到了?”胡继峰泪眼婆娑地说。
“爸,你怎么不讲道理呢?那协议你还好意思提,自从签了协议后我想起你就觉得别扭。”胡鹏丢下碗筷起身就要离开。胡继峰见状火冒三丈,赶忙上前拦住了儿子:“你这个不孝子,我说你两句你就不耐烦了,当初养你我还不耐烦呢!”胡继峰用力拉扯着儿子的衣角,而胡鹏情急之下用力推了父亲一把,没曾想把父亲重重地推倒在了地上。随后,一家人将胡继峰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好在老人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擦破了皮,胡鹏这才松了一口气。面对姐姐胡小晶的指责,胡鹏并没有去听,而是灰溜溜地逃离了医院。本来心疼儿子远赴青岛和儿子团圆,却闹得如此不愉快,胡继峰的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要得给儿子一个教训。
赶回沈阳后,胡继峰随即把儿子告上人民法院,要求解除《赠与协议》,收回房产。2015年1月上旬,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胡鹏感到很错愕,他没想到父亲竟会将自己告上法院。胡继峰在庭上说:“其实我告儿子也是无奈的选择,我只是希望儿子能回家多陪陪我。我希望以收回房产的形式,警告一下儿子,让他多尽孝道,如果他愿意春节回来陪我,房产还是会给他……”可是胡鹏却执意不肯被这份合同所束缚:“我宁可不要房子,我也需要自由。我现在要忙工作,根本没办法做到每年春节回家待上十天半月,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我肯定会回家陪父亲的。”最后,双方达成调解,胡鹏答应解除《赠与协议》,并尽快完成房产过户手续。
篇8
其实在古代,也有很多撩妹高手哦……
南唐后主李煜,堪称撩妹界的独孤求败。他撩妹基本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已经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李煜的老婆是大周后,原本夫妻俩的感情棒棒哒。可惜,大周后是娇花一样的女纸,动不动就生病。一次她病重,妹妹小周后进宫探病。小周后比她小14岁,美丽聪慧,能歌善舞。生性风流的李煜对她一见钟情。
李煜是这样撩妹的:一天,他悄悄地潜入小周后的房间,隔着门上的珠帘,偷窥犹如海棠春睡的小周后。看了一会儿,故意晃动一下珠帘,清脆的响声把小周后惊醒了。小周后一睁开眼睛,就看见英俊的姐夫正望着自己微笑,两眼“噼里啪啦”地放电,瞬间就被电得浑身麻酥酥的。
过了几天,李煜又给小周后发微信,约她晚上去画堂南边约会。李煜大叔阅人无数,非常了解小萝莉的心理。小周后从小备受宠爱,但是日子平平淡淡,少了几分刺激。SO,还有比和姐夫半夜更刺激的事儿吗?果然,小周后把姐姐完全抛在脑后,高高兴兴地赴约。因为担心会惊动姐姐,她还拎着金缕鞋,只穿着袜子跑出去和姐夫幽会。虽然李煜当皇帝很烂,但是撩妹的姿势真是高段!
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也是一位撩妹高手。他的先天条件没有李煜好,既没有电眼还口吃,但是,他懂得扬长避短。喜欢上白富美卓文君后,他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地演奏了一曲千古传唱的《凤求凰》。歌词很肉麻,大意是“哎呀我好喜欢你啊,一天见不着你,我就要发狂啦……”玩命地撩拨青年守寡的卓文君。效果跟大学生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弹吉他差不多,泛滥的雄性荷尔蒙能随着音乐飘出十里地去!
女人本来就是听觉动物,哪扛得住这种大杀招!卓文君果然怦然心动,再隔着窗户偷偷看了一眼,咦,小伙子长得很帅嘛!赌了!果断跟司马相如私奔了。
与司马相如异曲同工的是春秋时代的隐士萧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公主是个文艺女青年,特别喜欢吹笙。老爹让她嫁入豪门,她死活不干,一心想找一个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男人。
一天晚上,她正苦闷地吹笙,突然听见远方传来宛如天籁的洞箫声,听得她如痴如醉。之后一连好几天,她每次吹笙,都能听见美妙的箫声相和,顿时对吹箫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哪天听不见箫声,她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秦穆公心里很不爽,哪个浑小子在撩拨我女儿?他赶紧派人循着箫声找,最后找到了萧史。
人还没露面,就能把妹纸撩得要死要活,萧史真是一个人才!特有意思的是,秦穆公对萧史说:“我是给女儿找伴侣。她喜欢吹笙,你只会吹箫,笙和箫不是一类乐器,所以,你跟我女儿不匹配哦!”听听,这理由还能再奇葩一点儿不?活脱脱的琼瑶剧桥段嘛―富家女爱上穷小子,固执老爹棒打鸳鸯。
事实证明,敢撩拨王侯的女儿,萧史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人家修仙,跟花千骨是同门。于是,画风突然变了,琼瑶剧成了仙侠剧:萧史拿出洞箫一吹,把凤凰神马的神兽全引来了!秦穆公被震傻,爽快地把女儿嫁给了萧史。后来,弄玉公主也跟着老公修仙了,两人至少爱了一万年。
还有一位很牛的撩妹高手,是唐代的诗人崔护。传说,有一年,他去踏青散心。溜达到一个村庄,邂逅了一个美貌的村姑。他用了一个比借书巧妙的撩妹手段―讨水喝。人家好歹是一个读书人,喝水肯定要坐着嘛,于是顺利地登堂入室;接过水碗自然要道谢啊,他又成功搭讪,聊了一些所有女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血型星座神马的,撩得姑娘面红耳赤。直到村姑她爹快回来了,他才告辞而去。
回家后,崔护对村姑念念不忘,但是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的,结婚基本没戏,只能强忍。第二年,他又跑了过去,可惜村姑没在家。于是,崔护在人家墙壁上写了一首撩妹名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村姑是走亲访友去了,回家一看见崔护留下的诗,顿时悔恨交加!艾玛,居然把心上人给错过了!而且他还没留下手机号和微信!!郁闷得不吃不喝,气绝身亡。崔护用一首诗就把妹纸撩死了!!
篇9
[关键词]《百种神秘感觉》 婉 悲剧意识
谭恩美于1995年出版的《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或名《百种隐秘感官》)可以说是她的又一成功力作,并且是创作中的又一新尝试。在这部小说中,她以高超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的情节再次把读者带到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小说主人公婉(kwan)被看作是具有原创性和成功的人物塑造,《纽约时报》的claire messud对她的评价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创造”(a memorable creation)(messud, 1995: d11)这一次,谭恩美不像以往的小说中把故事的中心放在母女关系的处理上,而是转移到了婉与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莉薇亚的关系上。并且故事并非像以往谭恩美的小说结局多以主人公“大团圆”画上句号,充满理想色彩,如《灶神妻》和《喜福会》结局都是以母女矛盾最终和解为结局。而《百种神秘感觉》最后以婉的失踪为结局,这样的结局一反她以往的创作风格,具有典型的悲剧意识。
婉是小说悲剧的主角。婉的母亲,李澄,按照贝蒂阿姨的说法,年青时是露天市场里卖田鸡的农家少女。奥莉薇亚的父亲当时娶了她也是“因为他不得不”。婉之所以可以到美国来是因为生父在临终前受前妻鬼魂的托付而为之,否则“死后有恶报”。可以说婉的出身充满悲剧色彩。所以,这一主角的塑造,符合中国悲剧创作中悲剧人物不“高贵”的特点。
婉在奥莉薇亚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妹妹的守护者的角色。她的特异功能——阴阳眼,与鬼魂交流的能力是小说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可是,最开始,她的这些特异功能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她最开始给人的印象,按照奥莉薇亚的描述,就是粗陋,甚至让人讨厌。如“古怪的老妇”,“一点也不害羞”,“灰暗土褐色的连身衣裤”,看到奥莉薇亚一家的时候,“丢下包包,挥动双臂并吼叫道: ’’哈——罗!哈——罗!’’边喊边笑,她呼叫着蹦跳前来,就像我们家新饲养的那只狗”。由于奥莉薇亚的告密,婉的通灵功能被看作是心理障碍,并被强行施以电疗,电疗后一头乌发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阴阳头,使她看上去像是“在大街上被车辆碾压过的动物”。而等她的头发重新长出来的时候“像英国小猎狗的毛般钢硬耸立”。这些描述实际上是对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丑化。她的到来使得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莉维亚不得不面对自己另一半中国血统的事实,尤其是当奥莉维亚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笨老中”时,恨不能让这个姐姐马上滚回中国去。而奥莉维亚的白人母亲能够接受婉只是因为她是个任劳任怨的免费帮手。婉却从不介意,对于这些伤害显得“幼稚无知”,对奥莉薇亚“比亲生的母亲更像慈母”。即使是面对受到来自妹妹的背叛、愚弄、鄙视和羞辱,总能宽容地接受。但是,这种接受并非由于无知导致的,倒是略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大智若愚”。所以,《纽约时报》用了“满怀智慧”来形容婉化解矛盾于无形中。而奥莉维亚对婉并非是没有感情的,因为婉“可爱”,“义气”,“忠诚”,如她自己所说“我怎可能不爱自己的姊姊呢?”,并且自己的生母不能给自己提供感情,给自己女儿的爱“菲薄如纪念品”。这种矛盾持续发展,直到最终婉的悲剧发生。
小说以现实和虚幻交替演绎铺开,以婉和奥莉维亚的现实生活为情节,交替以婉所描述的另一世界的故事,也就是她的前生——“怒目女”和奥莉维亚的前生——美国姑娘斑惹。婉和奥莉薇亚是同父异母的姊妹,这一点颇为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悲剧发生在亲人如父子之间、叔侄之间、夫妻之间的自家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
悲剧的成因是性格冲突。奥莉薇亚童年经历的不幸——幼年丧父,缺乏母爱,对她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对爱持有怀疑,导致后来的婚姻破裂。她一直生活在赛门以前的恋人艾沙的阴影中,她对爱情的怀疑导致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与赛门的恋爱是出于真心还是同情。“但当时我年轻,又愚蠢地坠入爱河。我混淆了引人怜悯与浪漫的情境,误把同情当作是拯救赛门于悲伤的指令”。而婉则是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拯救奥莉薇亚于爱的迷惘之中,挽救了奥莉薇亚和赛门的关系。婉的这种中国式的对友情的忠心不二,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正如婉所说,“我一直想让你知道,我真的是你最忠诚的朋友”。婉借助能与阴间的鬼魂进行交流,导演了一场与艾沙对话的事件,摆脱艾沙对他们的爱情的影响。因为婉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所以她到底是真正见到了艾沙还是纯粹出于帮助奥莉薇亚的目的而导演了这次对话不得而知。让人恐怖的是,奥莉薇亚居然看到了艾沙,并且她认为不是幻觉,“首先,我只将它当成是幻觉。但经过十七年后,我终于了解到心是拥有独立的意志,不管你多频密连根拔起你最深沉的恐惧”。按照婉的说法,“这不是神秘感觉,这是你自己的疑惑心,多虑心,毫无意义!”这也是对奥莉薇亚性格的一个批判吧。亦真亦幻,这正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
婉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对奥莉薇亚的救赎。结局是很有特点的,它既具有典型的西方的悲剧意识形态,“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婉为了帮助奥莉薇亚寻找失踪的赛门而进入长鸣的山洞导致失踪,又具有中国悲剧特点,以大团圆为结局——奥莉薇亚最终与赛门复合。而婉的失踪,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完全是悲剧,可以说是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寻找到归宿——“结局?死亡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表示故事尚未结束”。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是有预示的。婉回到长鸣,一方面是为了挽救妹妹的婚姻,同时也是实现前世对斑惹小姐的承诺。所以,婉的今生就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挽救自己的过失。奥莉薇亚对婉的特异功始终处于不完全相信的状态。这种状态直到故事的结局才被打破。当奥莉维亚看到婉取出斑惹小姐送给她的音乐匣子,并且看到上面的日期和签名,才彻底相信婉所说的所有一切有关前世的说法都是真的。奥莉薇亚甚至希望婉能通过特异功能找到赛门。所以奥莉薇亚相信婉具有特异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她对于婉对自己妹妹的忠诚度的信赖。这种相互的信赖跨越时空,连通两人的前世今生。婉的离开,也许是另一轮回的开始吧!
所以,小说的结局,既具有西方的悲剧意识,又具有中国的传统悲剧色彩,喜悲交错,带有一定亮色,采用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辩证法,并且传统色彩更多一些。
参考文献:
[1]1995年10月《纽约时报》claire messud书评:ghost 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9 october 1995).
篇10
[关键词]悲剧悲剧意识培养
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中国文学缺少这样的一种对于宇宙,对于生命的悲剧审视,和对于人性,对于灵魂的深层叩问。因为作为市井文学的中国戏剧,是无法肩负起古希腊悲剧那样厚重的文化使命的。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就没有悲剧性的作品,没有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存在着悲剧的因子,比如《山海经》里所记载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的抗争是绝望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抗争的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悲剧意识的觉醒。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乏这种抗争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了。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现悲剧的同时,还要试图去弥合这个悲剧。这种试图去弥合悲剧努力,就成了对悲剧意识的消解。柯汉琳教授认为,“中国反悲剧意识的根子无疑是早已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精神,特别是儒、道、佛的学说。”(Net1)这是在文化层面上的,在生活层面上,传统文化中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有:酒、自然、仙、梦、女人。我们可以以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为例。《雷锋塔》和《桃花扇》那两对受尽情感磨难的情侣最后都或出家或成仙《娇红记》里,两人死后归于仙道,成为一对神仙眷侣;《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和她到天宫永为夫妇“团圆”;至于《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清忠谱》、《牡丹亭》等无一例外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最后或是伸冤报仇了,或是有情人苦尽甘来,终成眷属。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越来越回避悲剧,我国近年来制作的改编自古代神话传说的影视作品明显地呈现出消解悲剧意识的倾向,而且多以爱情来作为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似乎爱情是最后的精神安慰。如:
2007年上映的《新天仙配》的结局居然被改编为:玉皇大帝到囚禁七仙女的云清宫看望女儿,得知七仙女的儿子一生下来就会笑,没有满月,竟然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叫他外公,猛然勾起了他的舔犊之情,并在王母娘娘和六个仙女的反复劝说下,他终于改变了看法,亲自下凡化装考察董永,对董永的仁义、孝道深为满意。最后,玉皇大帝被七仙女和董永的真情打动,同意七仙女与董永在人间相伴永远,恩爱一生,成就他们惊天地、动人心、泣鬼神的美好爱情。
2005年上映的《新白蛇传》的结局:
白素贞产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贞不认为爱许仙是错,自愿走进雷峰塔。诀别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泪。她爱许仙一生,这滴眼泪应在“爱”上。白素贞被镇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则永世不得出塔!
许仙上山进寺,自愿剃度,只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内,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许仙每日扫塔,和娘子一个塔里一个塔外。白素贞用法术打开油伞为许仙遮阳。700年后,雷峰塔轰然倒塌……
电视剧《精卫填海》的结局:
精卫的灵力为救人类消耗怡尽,她成为了一只忘记了前因后果的青鸟。但她仍存有最后时刻一丝的记忆,她要拯救人类,她要将圣灵石投入大海,她用嘴啄起石子,不断地投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