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0: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化学工程(又叫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与传统化学工业相比,生物化工有某些突出特点:①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原料;②反应条件温和,多为常温、常压、能耗低、选择性好、效率高的生产过程;③环境污染较少;④投资较小;⑤能生产目前不能生产的或用化学法生产较困难的性能优异的产品。由于这些特点,生物化工已成为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的行业。
1.世界生物化工行业的现状
生物化工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最早主要是生产抗生素;随后,是为氨基酸发酵、舀体激素的生物转化、维生素的生物法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及淀粉糖生产等工业化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化工又利用重组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等手段生产药用多肽、蛋白、疫苗、干扰素等。而且,生物化工的应用已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化轻原料生产、医药卫生、食品、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等各领域。随着生物化工上游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化学工程、信息技术(IT)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学科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工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生物化工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整个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下面简要描述生物化工行业的现状。
1.1工业结构
由于生物化工涉及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从事生物化工的企业较多。据报道,90年代中期,美国生物化工企业有:000多家,西欧有580多家,日本有300多家。近年来,虽然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物化工企业有较大幅度减少,但与生命科学(主要指医药和农业生化技术)诸侯割据的局面相比,生物化工行业依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象诺华、捷利康等从事生命科学的世界性大公司,也有象DSM、诺和诺德等大型的精细化工公司,当然也有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小公司如Altus等。而且,由于世界大公司正把注意力向生命科学部分转移,生物化工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改变。
1.2产品结构
传统的生物化工行业主要是指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食品(如酒精、味精等)等行业,而在目前,它已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医药、保健、农业、环境、能源、材料等。同时,生物化工产品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医药方面有各种新型抗生素、干扰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各种生长因子、疫苗等;氨基酸和多肽方面有赖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等以及各种多肽;酶制剂有160多种,主要有糖化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青霉素酶、过氧化氢酶等;生物农药有Bt、春日霉素、多氧霉素、井岗霉素等;有机酸有柠檬酸、乳酸、苹果酸、衣康酸、延胡索酸、已二酸、脂肪酸、卜酮戊二酸、l亚麻酸、透明质酸等。还有微生物法1,3.丙二醇、丙烯酞胺等。
目前,全球生物化工年销售额在400亿美元左右,每年约以7%~8%的速率增长。从产品结构来看,生物化工领域生产规模范围极广,市场年需求量仅为千克级的干扰素、促红细胞生长素等昂贵产品(价格可达数万美元/g)与年需求量逾万吨的抗生素、酶、食品与饲料添加剂、日用与农业生化制品等低价位产品(部分价格不到:美元/g)几乎平分秋色。高价位的产品市场份额在50%~60%,低价位的产品市场份额在40%~50%。而且,根据近年来生物化工的发展趋势及人们对医药卫生的重视来看,高价位产品的发展速率高于低价位产品。
1.3技术水平
生物化工经过8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不仅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而且许多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1.3.1发酵工程技术已见成效
据估计,全球发酵产品的市场有120~130亿美元,其中抗生素占46%,氨基酸占16.3%,有机酸占13.2%,酶占10%,其它占14.5%。发酵产品市场的增大与发酵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发酵工业的发展,发酵工业的收率和纯度都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世界最大的串联发酵装置已达75m\许多公司对发酵工艺进行了调整,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如ADM(ArcherDanie1sMid1and)和Cargill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其发酵装置进行改造,将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生产工艺改为以玉米粉为原料,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ADM公司生产的赖氨酸成本比原先降低了一半。
1.3.2酶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酶工程技术包括酶源开发、酶制剂生产、酶分离提纯和固定化技术、酶反应器与酶的应用。目前世界酶制剂从酶源开发到酶的应用都已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各阶段生产企业和用户关系密切,合作广泛。据报道,1998年全球工业酶制剂的销售额为13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到30亿美元,每年以6.5%的速率增长。其中食用酶占40%,洗涤用酶占33%,其它(主要是纺织、造纸和饲料等用酶)占27%。
1.3.3分离与纯化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影响生化产品价格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分离与纯化过程,其费用通常占生产成本的50%~70%,有的甚至高达90%。分离步骤多、耗时长,往往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寻求经济适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工领域的热点。已大规模应用的分离纯化技术有:双水相革取、新型电泳分离、大规模制备色谱、膜分离等。
1.3.4上游技术广泛应用于下游生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成倍地提高了酶的活力,而且还可以将生物酶基因克隆到微生物中,构建基因菌产生酶。利用基因工程,使多种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氨基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得到改造、克隆,使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得到提高,氨基酸合成的代谢流得以拓宽,产量提高。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的蛋白质工程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光辉前景。利用蛋白质工程,将可以生产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可以定向改造酶的性能,从而生产出新型生化产品。
1.3.5新技术在生物化工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
比如,在超临界液体状态下进行酶反应,从而大大降低酶反应过程的传质阻力,提高酶反应速率。超临界C02无毒、不可燃、化学情性、易与反应底物分离。利用超临界CO2取代有机溶剂进行酶反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又比如,微胶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细胞和酶的固定化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分离方面。
2.世界生物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2.1工业结构
行业与行业间的划分将日趋模糊,企业间的合作将加大。目前,许多从事医药、农业、环境、能源等方面生产的企业,正在从事生物化工生产。特别是某些从事传统化工行业的生产厂家,也纷纷涉足生物化工领域。如杜邦公司,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有机化工和聚合材料的生产,现在正加大生物化工的开发力度,已开发成功了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工艺,并正在开发用改性大肠杆菌生产己二酸工艺。DSM公司以前主要从事抗菌素方面的生产,现也加大了生物化工的投资力度。
由于生物化工涉及面广,许多生化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它们之间为了商业利益的合作也非常活跃。此外,随着从事传统行业的生产厂家的加入,由于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原因,它们与从事生物化工开发与生产的企业合作也很频繁。所有这一切,都使生物化工行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如杜邦公司与杰宁科乐公司合作开发用生物法生产1,)丙二醇,进一步生产PTT树脂。荷兰的Purac公司与美国Cagill公司合资建设年产3.4万tL。乳酸装置,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到6.8万V入DSM公司与美国Maxygen公司签定了三年的研究合同,以利用Maxygen的DNA重排和分子培养技术,开发在7一ADCA和其它青霉素生产中使用的酶和菌种。2.2产品结构
生物化工产品正向专业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传统的低价位产品受到冷落,而高价位产品如生化药物、保健品、生化催化剂等则备受青睐。许多公司为了追求较高利润,都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剥离。如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公司不再生产味精,转而生产其它高附加值的调味品如肌甘酸二钠(IMP)和鸟甘酸二钠(GwtP)。另外,生物化工将涉足它以前很少涉足的领域如高分子材料和表面活性剂等。
生化药物由于附加值高而成为今后生物化工领域发展的重点。1997年生化药物市场销售额达130亿美元,其中细胞分裂素80亿美元,激素30亿美元,其它20亿美元;就具体药物而论,促红细胞生长素35亿美元,人胰岛素18亿美元,粒性白细胞克隆刺激因子16亿美元,人生长激素15亿美元,小干扰素11亿美元。预计今后其市场销售额还将以8%的速率增长。
在氨基酸方面,虽然用于药物合成氨基酸的量相对较小,但其发展潜力很大。据报道,500种主要药物中,有18%含有氨基酸或其衍生物的合成。在药物合成中,使用最广泛的是L。脯氨酸、r苯甘氨酸和r对羟基苯甘氨酸。L。脯氨酸用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合成,匹苯甘氨酸和r对羟基苯甘氨酸用于抗生素的合成。另外,多肽也是今后的发展重点之一。多肽是指有2以上氨基酸用肽键组成的化合物,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癌症、HIV病毒和兔疫系统功能减退、对传统抗生素产生抗体的感染以及疫苗等。全球合成多肽原药的产量在100kg左右,但销售额达2.5亿~3亿美元,而做成制剂的销售额则达25亿~30亿美元。多肽原药需求量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
碳水化合物方面,用于临床的碳水化合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用于临床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复杂,如一对单糖,其不同的化学键就多达22种。因此,用化学法合成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工业化,而用酶法合成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作为生化催化剂的酶,也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1997年,生化用催化剂销售额约1.3亿美元,在过去的3~5年间,每年增长速率在8%~9%,预计在未来的3~5年间,将以同样速度增长。生化催化剂主要用于手性药物的合成。当前,手性药物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之一。
1997年手性药物制剂世界市场的销售额为879亿美元,占药品市场的28.3%,到2000年将达到900亿美元。在未来的25年内,约有一半的手性药物要通过生化催化合成,因此,生化催化剂无论从需求量和需求种类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生化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无毒、生物降解性好等优点,今后可能成为表面活性剂的升级换代产品,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生物化工在高分子材料、特殊化学品、生物晶片、环保等方面也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3技术水平
不断提高菌株活力、发酵水平、生化反应过程、分离纯化水平,依然是生物化工面临的课题。
在菌种开发方面,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自然界中筛选菌种以获得新的代谢产物的机会明显减少,人们便考虑利用已知菌种经适当改变其代谢特性后生产新的产品。如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已成功地把生产谷氨酸的菌种改为生产色氨酸。
在生化反应器方面,反应器放大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生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优化反应过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分离纯化方面,亲和层析受到广泛重视,并有人研制了一种综合专家系统软件包,可在几分钟内告知对方被分离物系的分离方法和顺序,以便根据产品所需进行取舍。
另外,在生化过程的在线检测和控制方面,利用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监控,依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酶催化反应中将发展有机溶剂中的催化反应。
生物上游技术的发展,将对生物化工产生深远影响。人们对从病毒、细菌、植物、动物到人类基因组顺序测定工作十分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许多产品一哄而上,盲目上马,遍地开花,最终形成恶性竞争,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是元气大伤,难以进一步组织技术改造。如仅江苏省停产的发酵生产线就多达上百条。另外,行业内企业间的生产水平相差悬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30%,多数处于20世纪60~70年代水平。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低档次产品重复生产,不能适应需求。在我国高档的医药生化产品如激素、生长因子、干扰素、药用多肽等,有的产量很小,有的没有生产,因此每年都需进口。
三是在生产技术上,工艺、设备不配套,上下游技术不配套,产物的收得率低。我国虽然某些产品如柠檬酸、乳酸等发酵水平较高,但大多数产品的收率都低于国外,酶制剂的活力也明显低于国外,生化反应器和分离纯化技术更是落后国外15~20年。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生物反应器、细胞破碎机、分离纯化设备及分离介质、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监控设备。
四是有些产品投入产出比达15/=以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五是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吸收能力差,生产发展多数依靠传统的夕蜒型、粗放型扩大投资的增长模式,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低。
3.2建议针对我国生物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3.2.1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竞争力要鼓励建设大型的生物化工企业集团公司,使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干一体。尤其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也要鼓励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特色的小型技术创新型生化公司的发展,并淘汰一批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生物化工的产业结构。
3.2.2调整产品结构要发展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主要有低热值、低胆固醇、低脂肪、提高免疫功能、抗炎、抗癌等产品)、生化催化剂等。另外,也应发展众多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法无法生产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如微生物多糖、生物色素、工业酶制剂、甜味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
3.2.3节约有限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在生化生产组学(genomics)。近年来又在信息学(informatics)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信息学的内容包括信息科学十生物技术十生物工程十生物动力学等的综合信息系统。可以预见,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化工中应用的商业前景极为可观。
另外,其它行业的新技术如分子蒸馏技术、组合化学(combinatoricalchemistry)等,也将在生物化工中得到应用。
3.我国生物化工的发层现状及建议
3.1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化工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物化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生物化工产品也涉及医药、保健、农药、食品与饲料、有机酸等各个方面。
在医药方面,抗生素得到迅猛发展61998年我国抗生素的产量达到33486h青霉素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其它生化药物中,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乙型肝炎工程疫苗。
在农药方面,生物农药品种达12种,主要有苏云金杆菌、井岗霉素、赤霉素等。其中,井岗霉素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食品与饲料方面,作为三大发酵制品的味精、柠檬酸、酶制剂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加/1998年味精产量从1990年的22.3万、增加到56.4万一柠檬酸产量从1990年的6.13万、增加到56.4万一酶制剂从1990年的8.5万t增加到24万t。酵母及淀粉糖的产量也有明显增加。我国的味精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柠檬酸的生产和出口也居世界第一。另外,1998年乳酸的产量在1.5万t左右,赖氨酸的产量在2万t左右,卜苹果酸的产量在6000t。
在有机酸方面,衣康酸的产量达5000乙我国开发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生产能力达500Va以上,并有数家企业有建设长链二元酸生产装置的意向。
在保健品方面,我国已能用生物法生产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核酸等。另外,我国生物法丙烯酞胺的生产能力达到2万V山与日本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化工行业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主要以医药、轻工、食品业为主。部分企业对生物化工产品大都是精细化工产品这一点了解不够,加之行业规范也不够,导致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原料,以降低成本与消耗,并加强废物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3.2.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下游技术水平因为我国生物技术上游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仅3~5年,而下游技术水平则比国外相差15年以上,改造传统发酵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发酵法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生物反应器,提高我国生物化工产品分离和提纯技术,大规模开发生物化工装备等应首先提上议事日程。另外,还应积极采用微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开发基础化工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3.2.5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上下游结合国内生物化工技术力量分散,为了做到优势互补,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另外在生物化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上、下游结合不够紧密而影响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在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上,应考虑上下游结合,以加快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
篇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2]。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进一步丰富我校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内涵,提升它的品牌效应。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将使我校的办学特色更为鲜明,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将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最大的工作热情确保“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我校实施成功。为此,我院按照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方案。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顶天立地”的战略目标,学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上大力进行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指导目标,产学研结合,走出了我院依托科研发展,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在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同时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改革具体措施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大学活力的源泉,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我院提出了以行业产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基础上,以教学为中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发展潜力,继承办学传统,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了“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依托四川及成都市现代生物产业,坚持以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我院坚持以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已在全院范围内努力营造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良好氛围。使“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促进教学”成为学院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2.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称为工程能力。就目前社会所需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因此,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在走入工作岗位时更好地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在实践环节方面,围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尽力运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设置工程实践与锻炼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与工程的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是基础的实验要求越严格越规范,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严谨的态度操作每一个实验项目。强化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技活动的灵魂。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4]。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的创新,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创新思想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树立起自己的创新观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多媒体形式将世界最新科技引入课堂,组织一场针对最新科技的讨论,让学生像参与者一样体会整个项目的策划实施。
3.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我们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不断探索,不断求知。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先启发他们对事物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时不断跟同学互动,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把他们引进门后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知识讲座、参加科创活动,并在其中不断指导等。设置个性化实验室、简历实验室开放中和实验室竞赛等,着力培养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并促使学生进行“兴趣———行动”的转变[5]。
篇3
近年来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物化学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与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查新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生物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水平的评定及该类科研工作的方向。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讨论了生物化学领域科技查新工作的相关问题。
1 科技查新工作的定义
科技查新(简称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进行操作,并做出结论(查新报告)。
2 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主要的几个方面
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用以证明其是否具有新颖性。
(2)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并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3)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资源。
3 科技查新工作的主要步骤:本文由收集整理
科技查新流程如下图所示:
4 查新报告的撰写及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评价:
4.1 科技查新工作的结果是为被查新项目出具一份报告,称为“科技查新报告”,该报告包括封面、正文及签字盖章等内容,正文为报告的核心,包括以下内容:
4.1.1 课题的科学技术要点
根据用户提供的研究报告及其它技术资料写出的课题的概要,重点表述主要技术特征、参数、指标、创新点等。
4.1.2 检索过程与检索结果
包括对应于查新课题选用的检索策略、数据库、检索年限、检索词(关键词)、检索式及检索命中的结果。
4.1.3 查新结果
对查新课题与以上命中的结果进行新颖性及先进性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查新结论。
4.2 对项目新颖性的评价
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2.1 相同排斥原则
查新项目的技术领域和目的相同,技术手段实质相同,预期效果均与现有技术相同,那么该项目缺乏新颖性。反之,则新颖性成立。
4.2.2 单独对比原则
进行查新工作时,应当将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与每一份对比文献中公开的与该查新项目相关的科学技术内容单独地进行比较,不得将其与几份对比文献内容的组合进行比较。
4.2.3 具体(下位)概念否定一般(上位)概念原则
在同一科学技术主题中,具体(下位)概念的公开即可使一般(上位)概念的查新项目失去新颖性。例如,对比文献公开某产品是“酪蛋白制品”,就使“利用蛋白质制成的同一产品”的查新项目失去新颖性。
反之,一般(上位)概念的公开并不影响具体(下位)概念的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例如,对比文献公开的某产品是“利用蛋白质制成的”,并不能使“酪蛋白制品”的查新项目丧失新颖性。
4.2.4 突破传统原则
该原则通常用于数值范围的判断,主要是指:若在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某个数值范围是为了告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应当选用该数值范围,而查新项目却正是突破这种传统而确立该数值范围,那么该项目具有新颖性。
篇4
【摘要】 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化学-生物-制药工程学”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制药工程 课程体系 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药学、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为主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专业的前沿学科。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国外很多院校在工程学院或化工学院下设了制药工程专业。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我校(原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于1999年在化工学院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开拓办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刚刚设置不久,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制药工程专业都是新兴的专业,再加上该专业交叉性极强,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社会的需求,将生物、化学、药学、医学、化学工程等各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改变我国制药工业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的状况,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研究根据目前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 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1]
建国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现代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的力量十分薄弱等等。
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首先从制药工程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对化学原料药,要提高现有紧缺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新路线、新工艺的研究;对药物制剂要研究和开发新剂型、新品种和新辅料,重视粘膜、粘附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偶联的靶向制剂等新技术的研究,重视缓释透皮吸收以及脂质体、微囊、微球、乳剂等新型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对制药机械要发展高度自动化、微机控制和无泄漏成套设备,加强膜过滤、凝胶过滤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GSP、GCP、GLP、GA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一切滞后和有悖于WTO条例法规的地方需要尽快完善。医药企业要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实力,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制药业的全貌和制药技术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缺乏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置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制药类人才由原来药学、工程和管理等院系分别培养的局面。虽然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但是所涉及高校较少,主体又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人数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方案。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是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更多的院校在起步中。作为新设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深层次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1 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目前,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型大学、理工类大学对工程学、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比较重视,药科类大学、中医药类高校则注重药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根据制药工程的特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培养出来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语言表达、准确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及应用;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识图、绘图;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及工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计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选择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的能力,以及选择常用电器、仪表的能力等。为此,所设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制药行业的发展,教材应该是理论、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师的生产经验的融合结果,专业教学应突出主干课程,课程教学突出制药专业主体。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4大体系:①公共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人文社科、计算机等;②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热工基础等;③专业必修课,包括微生物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专业实验及实践性环节等;④专业选修课: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化工安全与环保、抗生素工艺学等。在4大体系中,形成以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为龙头,以药物分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制剂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教学为基础的系列制药工程课程群。各体系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手脑兼顾、多层综合。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既有化学、药学等理论作基础,又能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
2.2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的内容上,对每门课程不要求讲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而是提倡精讲教学内容,注意本学科的发展与后继、相关课程的衔接。如,制药工业近数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增加学生课堂教学时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知识,让学生充分掌握制药工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基础理论与技能和前沿科学的关系,充分了解制药工业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如纳米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中药加工现代化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三相流化床浓缩技术、膜分离、固液分离技术等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启发式、讨论式、计划内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药工程的实际问题开展开放式教学等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改变以往"一人主讲众人听"的授课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层次的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研讨式交流,或通过研讨教学、课堂讨论、课后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性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大部分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能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已经制作了内容规范、技术水平高和使用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2.3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被称为project,美国的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对完成小课题很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project研究,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4 加强实践性环节,强化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预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实验前进行,由教师介绍实验总体情况,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每个实验的背景及主要实验内容,设备、仪器的操作使用情况等,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总体了解。网络课件挂在学校网上,学生可模拟试验,实际操作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中要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与医药工业相结合,解决工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
3 结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已经有三届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受到了省内、国内生物和制药领域用人单位的称赞,他们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这些教学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本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兼顾生物、化学、化工、制药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既注重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将实际生物化工和制药工程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纳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归结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胜松,朱慧霞,姚日生,等.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研究.药学教育, 2006,22(4):1~3.
篇5
关键词:L-组氨酸;合成;反应因素
1 L-组氨酸的简介
L-组氨酸学名:2-氨基-3-咪唑基丙酸。一种含有咪唑基侧链的碱性及极性的α氨基酸。L-组氨酸是蛋白质合成的编码氨基酸,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其侧链是弱碱性的咪唑基。天然蛋白质中尚未发现D-组氨酸。符号:H。组氨酸对成人为非必需氨酸,但对幼儿却为必需氨基酸。在慢性尿毒症患者的膳食中添加少量的组氨酸,氨基酸结合进入血红蛋白的速度增加,肾原性贫血减轻,所以组氨酸也是尿毒症患者的必需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组胺具有很强的血管舒张作用,并与多种变态反应及发炎有关。此外,组胺会刺激胃蛋白酶c胃酸。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是一种医药与生物化工的重要的合成体,它的合成和检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L-组氨酸(L-组氨酸盐) 甲醇、氯化钠、硫酸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反应,从而制得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并对其结构进行熔点测定和红外表征,以确定其结构,为后面的化工产品合成提供原料。
3 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的合成
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的合成方法:
反应式如图1:
实验方法: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3.38g的NaCl(0.4ml),在常压漏斗中加入21.6ml的浓硫酸(0.4ml98%)室温下,通过滴加浓硫酸与NaCl反映生成HCl气体。
在另一个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L-组氨酸3.15g(0.02mol,155.16g/mol)和60ml的甲醇(无水甲醇,用无水硫酸钠除水,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除水完全)。
先通25分钟的HCl气体,使甲醇中的HCl气体达到饱和。然后加热至65℃,悬浮物开始慢慢溶解,溶解完全后10min后有沉淀产生。此后,保持平均每分钟甲醇中鼓5到6个泡,每一小时正常鼓泡15min。使甲醇中的HCl气体始终处于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当发现无论是否有HCl气体产生,烧瓶内同通气的玻璃管都没有倒吸的现象)。同时每1小时点板一次。
展开剂的配置:按正丁醇与浓氨水2比1的比例配置,试验中为正丁醇20滴,浓氨水10滴,氨水略微多一点。
显示剂的配置:本实验所需的显示剂为0.1%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称取0.05g的茚三酮固体,溶于50ml经过用无水硫酸钠除水过的丙酮中,存放于滴瓶中。
展开剂与显示剂按照10比1的比例混合作为本次试验的展开剂,试验中是向点缸中滴3滴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
反应3小时后,提取适当反应液点板如图2。
反应8小时后,提取适当反应液点板情况如图3。
结论,在反应4小时后,反应液中的原料(L-组氨酸)与甲醇的酯化已经达到平衡。
后处理:试验中,我们在8小时后向烧瓶中加入18.5ml乙酸乙酯,搅拌半小时之后再加入少量的乙酸乙酯,继续搅拌半小时后过滤。然后用异丙醚洗涤滤饼,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测的熔点为206℃,计算产率为70%,比旋光度为+9.48(20℃),测的红外图如图4。
图中3200cm-1,3210cm-1处为N-H伸缩振动峰,3100cm-1处宽峰为-OH伸缩振动峰,2100cm-1处为C=N伸缩振动峰,1760cm-1处为C=O伸缩振动峰。与标准红外谱图对比说明该产物就是目标产物。
4 结果
在用两种不同的原料合成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时,都能得到目标产物,产率都在70%或以上,观察看见得到的目标产物为白色的粉末状固体,测的其熔点与文献上所述一致,并用红外检测验证,结果说明两种原料合成的产品都是我们的目标产物。在反应结束后的后处理中,我们对比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采用普通过滤,该方法过滤时间比较长,但得到的产品的效果比较好。另外才用抽滤,该方法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在实验室比较容易操作,但得到的产品的效果较普通过滤稍差。
5 展望
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是一种医药与生物化工的重要合成体,它的合成和检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L-组氨酸甲酯二盐酸盐,并且得到的产率比较高,一般在70%左右,所以从这一方面而言,这个反应还是不错的,由于做实验时间有限现只能得到70%或以上的产率。如果在原反应条件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可以得到相对更高的产率。从整体考虑,该实验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得到产率高,产物纯度高。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将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效果。
篇6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述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经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从而也形成了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结晶,与知识经济共同发展着。知识经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而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产业支柱。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创造显得更为重要,以文化创造为内涵的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的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校科技园的文化产业,有助于从理论及思想认识上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加快理论知识向产业化的转化。
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效仿国内理工大学建立的大学科技园,我国第一家将人文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文化产业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应运而生。人大科技园主要依靠领先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综合性一体化园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响应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园区内建成一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科技、软件、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江苏工业设计园,另外成立一个创业分园――工业大学科技园,主导文化创意产业。
江苏工业设计园按照政府推动、院所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该园区将建设以汽车工业设计、电子及系统工程设计、生物化工及先进材料设计、电力自动化设计、生物医药及合成药物研发、工程设计、通信及电子信息设计、创意设计这8个创意设计中心。其中,江苏创意设计中心充分利用鼓楼的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等优质资源,依托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省国画院的文化设计力量,建设沿秦淮河的文化创意设计簇群。
工业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的一个分园,依托工业大学学科优势,要打造生物化工及新材料设计中心和江苏工程设计创意产业园。江苏建筑工程设计创意产业园是通过集聚南京工业大学校内外工业设计资源,让设计中心进入大学校园,努力形成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的集成,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成套化。200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园区内有电子信息类企业477家,生物制药类企业74家,光电一体化企业68家,新材料企业44家,能源环保企业44家,其他文化创意企业170家。南京大学及周边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因此,依托南京大学及周边高校建立的科技园区,借助这些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正在成为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三、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园内园区企业发展定位不清,文化产业企业特色并不明显。
园区内的文化产业的公司数量目前以文化传播及艺术设计方面公司居多,但是企业数量在园区内所占的比重很低。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从而导致对文化产业的热情和期望较高。
(二)科技园内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
科技园的公共服务平台是为了满足入园企业的公共需求,提供给入园企业诸如基础设施使用,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达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效率、加强信息共享的目的。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包括信息、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推广与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完备。
(三)科技园内创意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园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创意为核心,创意来自于人力资本的创造。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与高校对接,高校应该有目的的建立相应的学科去培养创意人才。
(四)科技园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科技园内聚集的文化产业企业数量目前还比较少,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比较低,文化产业园仅仅是空间上的集聚,并不能真正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达到真正的产业集聚效应。
四、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当地政府在产业、金融上对科技园内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有助于推动园区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政府给园区内文化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这些中小文化产业企业资金难得问题,给予这些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明确定位园区内的产业
在科技园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该明确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初,应该明确该园区的主导产业,只有在确定主导产业的情况下,才会进一步扩大产业园的规模。
(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培养专业创意人才
园区内入住的文化创意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只有在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有助于这些企业的成长。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培养创意专业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要在园区内构筑文化创意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园区内部到达资源共享,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使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提高。
五、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中华.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201
[2]周天沛.关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
篇7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8
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生物工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较为深入的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保证突出重点内容,又要兼顾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此外,还需要引入一些学科前沿成果,以跟踪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建课程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导向,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三部分:①绪论,介绍生物工程沿革及前沿。②生物技术基础,详细讲述基因重组技术、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及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方法。③生物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及发展,重点介绍发酵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和环境生物工程,通过多个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融汇创新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学科的全貌。课程的绪论部分分别从生物工程的沿革、生物工程的原理及特点、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前沿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所发挥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标绘出一副生物工程的全貌图:从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到渗透至各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又促进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3.宽泛基础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工程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的领域,而本课程课时有限,不能详尽地涉猎各个知识点,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课程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强调的是“宽泛”而非“深入”,要求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而对于生物技术的实践应用则给予了重点关注。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性案例,让学生了解从基本原理出发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4.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在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讲授后,根据学生的工程专业教育背景和将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工程化应用方法,这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部分教学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相当大的比重。如,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培养技术使生物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生物医药工程中集中了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热点,各种生物技术在此融合;环境生物工程致力于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分别选择这些领域中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讲授部分,如转基因动物制药、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固定化酶技术及酶法分析、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二、教学方法探讨
生物工程学是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研究对象(核酸、蛋白质)及层次(分子、细胞、个体)不同构建了不同的生物技术分支领域,同时基于应用领域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富有特点的应用技术,如生物医药领域中蛋白类药物的生物构建和生产、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微生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技术等。由于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以生物技术原理为主线贯穿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生物工程的原理为主线展开,形成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章节,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同时,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较为深入的生物医药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内容的安排,培养学生根据应用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案例教学
发酵工程是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包含了从菌种培养到制备合格产品的过程。[5]菌种决定着发酵生产工艺方法,发酵工程中高产菌种常常是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构建的。发酵过程调控是基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培养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代谢途径。发酵产物的提取纯化是依据待分离目标物质的特性及待分离目的产物和杂质之间物性的差异来进行的,是决定生产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只是按照发酵工程的过程来讲解技术基础及过程应用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这对于刚开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本科三年级同学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具体物质的发酵生产为例进行分析,更为形象化,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时,我们以红霉素的生产为例,分析了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与高密度发酵技术的应用,基于组分分离要求的分离纯化工艺方法的建立等,并将自己多年科研的成果结合至授课内容中。仅就红霉素的提取纯化而言,工程菌的引入及发酵调控技术的成熟,使红霉素发酵单位由原来的3000u/mL~5000u/mL大幅度提高至8000u/mL~10000u/mL,使得新分离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目标产物的分离工艺由传统的“板框过滤-溶剂萃取-经过中间体盐的结晶纯化”发展为“微滤膜过滤-(纳滤膜浓缩)-层析分离-结晶纯化”新的分离工艺。该工艺利用层析操作的高分离效率实现了活性组分红霉素A与杂质组分红霉素B、红霉素C的分离;通过结晶过程中关键因素的调节,如结晶体系的组成及组成物的浓度变化、pH、温度、搅拌等,实现对产品粒度和晶形的控制,从而获得纯度高、药理活性强的产品。案例的分析过程加强了学生们的工程概念,如发酵产物的提取往往会涉及结构相似组分的分离,其分离方法的选择需兼顾分离效率高、分离条件温和的要求;微生物发酵是纯种培养过程,工程设备必须满足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发酵罐需要具备良好的混合能力,较高的传质、传热速率,且不能对菌体产生剪切破化;药物的晶形和粒度与药物的生理活性相关,现代药物质量控制指标除了纯度和杂质含量要求外,还有晶体的晶形粒度等结构指标要求;发酵产品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概念等等。实现一个抗生素药物的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融合现代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学工程的知识。
(三)课堂讲授与专题案例的调研相结合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传授了生物技术的应用方法。我们时时跟踪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对授课案例进行更新,以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物工程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该领域新技术、新水平,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魅力,激发学习热情。但是,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对生物技术各领域均充分展开。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本课程在教学上设置了“专题调研+课堂谈论”环节,把生物工程应用专题案例的调研工作,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并通过课堂讨论及提交论文的方式加以考查。[6]专题论文的完成及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给定领域范围内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研和论文的撰写。教师在组织学习小组之时,就将学习小组两两结对,要求各小组在完成本组专题调研的同时,对结对小组的课题也进行相应调研,并作为主审方在课堂上对结对组的专题内容设置提问,引导课堂讨论,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由发表观点。
本课程要求,小论文要按照《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的稿件规范撰写,这也是对本科生撰写科学论文的训练,是专业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这种“专题调研+课堂谈论”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动参与多专题的调研学习,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认知的目的,同时能够较全面地训练和检验学生专业文献查阅、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及思辨应对的能力。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突出。学生李晓阳在听课小结中写道:“分组演讲、课程论文,每小组七八个人,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学生闫天一在小结中写道:“老师讲到了我国生物发酵工业发展的现状,虽然我国(抗生素)产量居世界之首,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主要以半成品(原料药)为主,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在化学制药领域,我们仍是以仿制药为主。在21世纪,我想我们大学生的责任就是让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也要成为研发的中心。”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 产学合作 创新 人才塑造 教育形式
进入21世纪处处充满机遇与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尤为关键。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成了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然而,理工科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薄弱,创新思维不成熟,在高校大力推行产学合作教育的今天,理工科大学生能否能在产学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趋势。
一、在产学合作中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型思维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产学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当中给大学生提供无限的潜能。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研究部门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种飞跃。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
产学合作教育的兴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逐渐融入社会,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观、教育的目标及手段、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特征诸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不同。产学合作教育开放式,施教单位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教育目标广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直接切入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实训,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学科间的综合性,此外,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智力素质的开发,产学合作教育则重视综合素质的开发;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时性,产学研合作教育则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
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先是民间进行有组织的试点工作,后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计划的试点工作,进而纳入政府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直至目前,产学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试验性实践阶段,从进展情况来看,在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些模式就学科而言,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专业门类;就层次而言,已经涵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
但是在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产学合作教育中已有较多尝试。
1.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学生理论学期在校内学习,实践学期到校外工作,如“3+1”和“订单式培养”等。
2.共建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
3.分散式合作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找门路,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
4.校内合作教育。构建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主的创新集成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及社团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
5.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6.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学生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或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深入生产实际,为企业排忧解难。
然而,若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大学而言,在这些模式中,模式1至4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推广起来亦存在一定的障碍。模式1的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积极性,效果不稳定;模式2既存在学生顶岗的安全患,也会因技能欠熟练而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各高校都扩大招生,学生短期难以集中找到社会实践机会,所以模式3实效有限且难以管理;模式4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感受不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危机感。相比之下,笔者认为,采用模式5和6,并辅以必要的社会生产实践,则更易推行,效果也会更好。
四、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若干实践
针对创新型人才及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依靠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医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的科研实力,借助安徽丰原集团、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合肥拓峰生物工程公司等企业的行业优势,在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本科生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的部分研究生中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试验。
对于本科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参加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源于科研项目或企业的攻关课题;毕业设计期间安排他们到企业或科研单位,进入不同的课题组,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从事科研或技术攻关。采取“双指导教师”方式,聘请基地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共同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而对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尝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依托重点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生一经录取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岗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力强弱,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有的还作为负责人承接工程子项目。学生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接挂钩。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我们还引入了学生科研团队的机制:组成由博士生领衔、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的科研小组,由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学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工作极力倡导求新、求大、求和、求难的精神。求新:即敢于更新观念,敢于涉及新领域,敢于承接新课题。求大:究实践中感受、体验科研工作,独立地思考、探索与学习。
本研究采取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既有别于单纯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又不同于一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培养方式,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攻关、科学研究,将创新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之目的。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要搞小发明、小革新,更强调怎样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中试扩大到生产试验、进而投入正式生产;强调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和规模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注重成果的国际前瞻性,力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倡成果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和机会,把理论知识同研究、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参与科研实训,激发创新意识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选自真实课题,在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受到了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素质的熏陶,创新意识进一步被发掘,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升华。
由于科研项目和许多现场的课题有的涉及学科的前沿,有的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的知识在课堂中难以学到,甚至没有学过,因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训、不断剖析和攻克难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欲望,同时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2002级的一名博士生作为项目主持人,在承担安徽
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热敏性鲜果汁超高压杀菌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中,带领学生科研团队,改进了半连续式超高压杀菌中试装置,成功开发了西瓜汁、草莓汁、猕猴桃汁等热敏性果汁规模化生产工艺,有效疏通了超高压杀菌技术的产业化途径,其成果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立足工程实践,注重原始创新
通过参加企业的科技攻关,学生们逐渐体会到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的道理,真正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也不是小打小闹的技术革新,更不是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2003级的一名博士生承接安徽省“十五”二期重点项目《砀山酥梨浓缩汁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浓缩梨汁脱色的任务后,带领两名硕士生与丰原砀山梨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深入现场历时三个多月,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终于提出了降钠脱色新工艺,解决了砀山酥梨浓缩汁钠离子含量过高和色值达不到欧洲标准的难题。
科研工作注重创新成果的实用性、新颖性、高效性。采取各类学术沙龙、论坛、研讨会的指导形式,在基地单位科研人员的积极引导、适时鼓励和真诚支持下,参加试点的教师和学生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例如,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然产物有效成分高效精致纯化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中,学生科研团队在导师的正确引导下,展开超越常规的思考,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大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方法:如电磁诱导膜分离技术,在高分子膜中均匀分布磁性纳米材料,利用外磁场对分离膜孔径进行约束。调整外磁场强度,可改变磁性材料对孔径的约束、诱导力,达到调节通透率的目的,类同可变孔径分离膜。在溶菌酶的分离实验中,效果非常明显。又如半固定配位色谱技术,基于超分子化学原理,客观描述目标产物、杂质与配体的结合竞争关系,课题组从适应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半固定配位色谱新方法,并成功分离了丹参系列产品。
近两年参加试点的学生已先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课题十余项,并在若干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与导师共同申请发明专利两项。
(三)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在科研实训中,团队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学习和训练动手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技术决断的能力,但每个人的工作又是互相关联的,必须通力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任务。为此,团队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每次确定一个中心议题,研讨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科研中取得的成果或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或者所承担课题的科研前沿动态。一般而言,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设计和构思是否具有可行性,在尚未得到实践证实前,集体研讨是一个最佳的办法。
在研讨会上他们把自己的设想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导师、指导小组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研讨会上人人畅所欲言,质疑尖锐,交流切磋无拘无束,甚至在论辩中激发创意。
产学合作教育不仅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实验往往要经受很多次失败的考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切身体验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艰辛;感受科研人员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 ].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6) : 15- 16.
[2]张炼.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 ].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 8- 11.
篇10
关键词:化工;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0-03
一、前言
在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便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学术型硕士生招生数量从2009年的36.5万下降至2013年的30万左右,而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数量从2009年的5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22万左右,可见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左右,我国的专业硕士招收超过学术硕士的招收数量。所谓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作为传统一级学科,学科特点是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随着化工企业为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的需要,“实践型”的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渐受到企业青睐,需求量逐年增加。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化工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由于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刚刚起步,全国各高校均无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和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因此,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同度不高,生源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在我国很多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有偏见,认为和学术型研究生比起来,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正规”,一些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不甚了解,认为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更值得信赖,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教育缺乏合理的认知,这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偏少。社会认同度不高,生源质量不好的状况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各个学科,并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大,但一志愿报考和录取率很低。对于研究生培养数量很大的化工类学科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化工类专业硕士报考和录取情况,可以发现报考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很多并不是第一志愿,大多是通过调剂录取,主要是原本未达到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线,或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被淘汰的考生,最后被调剂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必然造成化工专业硕士生源质量明显低于常态学术型硕士,进一步影响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高校准备不足,仍沿用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无成熟培养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各高校难免会沿袭主要服务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路线。课程设置方面,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理论化倾向过于严重,实验、实践课程安排较少,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本应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开发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上,然而却以应用基础研究居多,缺乏实际应用性,没有突出面向实际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然打着学术型研究生的烙印,忽视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色,造成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素养不足,同时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直接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难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3.配套资源短缺,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以工程实践为特点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需要建设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必需的实践、实习基地,然而这些师资、实践基地等配套资源严重缺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履维艰。基于化工专业特点,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始终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论文研究等方面都要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本校实际,科学合理地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但由于软件和硬件等多种原因,多数学校实践环节教育成了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软肋。
三、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突出化工行业特色,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面: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相结合,重视运用突出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上适当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课程内容侧重于化工工程应用环节,增加企业导师授课;推进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如参加“注册化工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部分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之前提。另外,增设化工类工具性知识课程,如化工应用软件培训(包括化工制图、Aspen plus、CAD等科目),能对企业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建立模型与进行计算;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粗口径,强实践”的理念,为化工类专业研究生搭建一个更宽广的就业知识平台。
2.推进双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导师制是由校内导师和化工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理论指导、制订培养计划和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负责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过程、课题研究和参与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工作。双导师制可将化工企业与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共享,企业能够组合智力资源对本企业的技术、科研难题进行攻关,高校将理论知识与研究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成才过程。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遴选导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出明确要求,如长期与企业有合作背景、承担过重大工程或技术研发工作,同时要重视吸收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3.依托学科科研优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单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注重有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来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参与导师工程实际课题。这些实际课题可以是一个化工工程单元过程进行分离提纯等,也可是一工程项目的设计,并适时给予独立完成某一部分或一个小项目的机会,体现实践的内容性和实效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结报告,培养单位也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时很难有机会动手操作,可以通过引进和开发典型化工工艺的仿真实习软件,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对化工过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例如,可以依托培养单位的各种科研仪器设备,建立实验仪器分析操作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分析表征,以及管理维护;开设公共实验、学科专业实验等实践训练课程。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提高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4.联系化工相关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努力提升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化工类专业要满足化工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标准与水平,还要满足化工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除了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外,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专属职业能力范畴的培养,这就要求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例如科研单位、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吸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把行业要求纳入培养过程,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并适应职业从业标准,以化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监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成为高校同化工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唯有如此,公众才会认可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度,促进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对化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增加实践和应用性的课程比重,增设化工类工具性课程,并推进课程设置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挂钩,使之适合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推进“双导师制”,强化实践环节,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完善培养审核机制,确保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鼓励和吸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与高校一起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化工类专业硕士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2]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3]高明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16-18.
[4]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09):41-45.
[5]王新刚,张圣菊,陈海丰,等.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23.
[6]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251.
[7]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