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8 10: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国历史故事

篇1

徐家傲

放下此书,不由深思。千年的沉淀,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所有的美丽、残酷、上进,社会的黑暗、信仰的崇高,都体现了出来。可又有谁能体会着世界的悲伤呢?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无数帝国的兴衰起落。在这一个个王朝帝国之中,只有尔虞我诈,只有王权。可在他们回首之时,一定是感到了凄凉与伤痛,在他们成为王的路上,有多少血在铺垫,有多少人在惨叫、哀号。

本书以轻松的笔在写,其实笔墨应该更沉重一些。把死亡、战败写得太容易。生命苦短,那么多人都已亡,却只是淡淡几笔,就写出了那么多东西。真让人不住的叹惋啊。

篇2

一、两个画匠

两个画匠同到京城落户。彼得的手艺,马马虎虎,日子却过得很富足;他的同行冤家伊凡颇有技术,腰中却连一个戈比也无。从早到晚,彼得的画笔挥舞,或画男,或画女,忙得不亦乐乎。伊凡却生意清淡,一周也难得来一位主顾。两人的命运为何这般悬殊?只因为:彼得画的人人都漂亮,伊凡画的个个不走样。

二、天鹅灰鹅鸭子和鹤

篇3

1、国外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1.1 美国

在美国,城市固体废物回收上采取了许多包括直接回收、转换利用和庭院堆肥等在内的措施,不仅在立法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还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运用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效果很明显。美国采用商业模式来运行,处处都是商业的操作方式,渗透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美国的MSWM呈现出以控制垃圾源头为先、垃圾再循环和堆肥处理居次、填埋或焚烧垃圾最后的多层次管理模式,并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色。针对废旧电池、电脑等产品,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其中含铅、水银、镉等有毒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决定企业购买废物再循环设备可减税15%,目的是刺激废物再循环企业的发展。

1.2 日本

日本全社会对垃圾实施了减量(Reduce)、物质再循环(Recycle)和再使用(Reuse)“3R”政策。日本实施厨房有机垃圾的处理,将这些废弃物,经粉碎、发酵、脱水后加工成便于贮运的绿色有机肥。填埋垃圾中设通气管道,促进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向无毒无机物转化,降低垃圾渗出废液的毒性。提高日本环保的公众参与意识,者提出的“环境共有原则”和“环境权为集体性利益原则,尤其是针对企业,使其将环境保护看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把存在的环境问题视为会威胁企业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因而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和获得在清洁生产上的优势。日本MSW的收费制度实行从量制和定额制两种形式,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管理模式,缩短了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距离。

1.3 德国

德国在城市固体废物立法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围先后颁布并实施的《固体废物规划法》、《固体废物人法》、《固体废物处理企业的专业资质证条例》等法规或规定。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将其延伸到德国固体废物处理、管理、运营和相关经济领域,并在固体废物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在大力开发利用废物资源法律政策的保障下,已经实现了由单纯污染治理到废物循环再生的战略转变。尤其是垃圾回收和废物资源再循环已经成为垃圾废物治理的主导方向。鼓励居民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德国还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生活垃圾处理双轨制,并成立了一个名为“双向回收体系”的协会,由此推动了垃圾废物处理进程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利用氧来控制垃圾堆肥工艺是前沿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堆肥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

1.4 巴西

巴西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参与合作,一起构成城市废弃物管理体系。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废弃物分类培训。居民在MSW产生后,先将其初步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市政环卫部门专门上收集于垃圾后无偿地把收到的废弃物送到合作社分拣,之后再卖给在合作社等级的提供不同回收的厂家。湿垃圾则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或者运往焚烧厂进行焚烧。当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采用当地协会“赛普利”模式解决巴西高失业率。巴西某些城市,还正在实施“资源回收计划”,旨在扩大资源回收,并将回收桶设到所有超市、百货公司、加油站和公寓。

2、国内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多亿元。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占用大片土地,污染空、水体和土壤,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一直是政府一手包揽,机制不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严重滞后。为此,近年来,一些城市引入了市场机制,让一些企业作为垃圾处理主体,真正使得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慢慢开始将垃圾处理过渡到市场化。政府正在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改革。

我国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技术规程来加强管理。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分别根据具体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制定了单独的法律法规,并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了汇编,此外,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填埋处置是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综合性科学工程技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堆放和填埋。中国目前以填埋为主,近几年焚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弃物越来越受欢迎。为此,还需要对所有的焚烧场,对经营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堆肥是有机固体废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只要城市生活垃圾实行了源头分选,堆肥就可以成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我国现在继续发展该项技术。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通过产业组合和补充,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全过程控制。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量和其潜在污染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水平并不高,只是单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但该项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3、结语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我国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上,需要结合收费制度、立法管理、回收制度、循环利用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产业化上,要改变单纯治理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将废物综合利用,将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规定,按固体废物处理指明的方向:“实施废物最小化: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实行资源化管理和推行资源化技术;发展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广青,董仁杰,王凤宇.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思考[J].研究探讨,2006,(5).

篇4

【关键词】骨外科患者;心理焦虑;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0-02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空坠落等造成的,这些伤害均属于突发性伤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出现了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本次研究重点探究最适合骨外科患者心理焦虑的护理方法,以下是我的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骨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43例,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2.6±1.6)岁。其中有10例属于重物砸伤,有13例属于高处坠落伤,还有20例属于交通事故伤。观察组为43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8例,最大年龄为59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1.7±1.3)岁。其中有8例属于重物砸伤,有12例属于高处坠落伤,还有23例属于交通事故伤。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术前术后准备、饮食护理等[1]。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焦虑护理干预方法,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沟通分析患者出现心理焦虑的原因,并应言语开导他们。实施护理前后,护理人员要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

3讨论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空坠落等造成的,这些伤害均属于突发性伤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出现了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治病还要求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

骨外科患者的心理焦虑护理有很多内容,首先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营造舒服、安静的环境,让患者消除对医院的恐惧。其次,护理人员要把相关的疾病知识讲解给患者及患者家属,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第三,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导患者,尽量让患者放松,同时要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最后,护理人员要将手术的效果告知患者,让患者消除不安的心理[3]。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无明显区别,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都比对照组良好。在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7例,较满意的有13例,非常满意的有23例,患者的满意度为83.7%。在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1例,较满意的有5例,非常满意的有37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7.7%。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骨外科患者采取基本护理措施和心理焦虑护理干预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 张艳,唐莲,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5(03):555-556

[2] 蒋红,吕海燕,洪震,杨晓莉,赵艳,王俐稔,梁静娟.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其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4(04):366-367

篇5

从沪股通的总额度与日均额度来看,外资经由此途径的增量资金上限占总沪市流通总市值的2%,每日额度上限占日均成交额的7%,似乎影响不会很大。然而外资如何选个股投入常会被当做市场投资人的方向标,在开通前几天,市盈率低的大盘蓝筹股、A股较H股折价个股等有较大幅度的涨升,也反映了投资人对外资可能买入类股的预期。

中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放外资投资台湾股市以来,外资投资的股票经常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占台湾证交所股票总市值的30%~40%。很多较具国际知名度的个股,如台积电、鸿海等公司,外资持股比率合计都在一半以上。中国大陆的股市规模远较台湾地区大,目前QFII、RQFII、沪港通和预计也会开放的深港通,额度比率合计占中国股市总市值不超过5%,但是若不同来源的外资集中投资在某些个股上(目前A股上市公司外资持股上限为30%),外资的进出也可能对这些个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这些个股本身具有指标性的作用,就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大盘走势。而外资短期内的大量进出,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以台湾地区过去20年的经验来说,当金融市场发生如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等事件,都出现过外资大量回撤导致股市大幅下跌的例子。以最近的情况来说,今年上半年美元维持强势,加上美股的牛市持续,国际热钱流出新兴市场。第三季度末,欧美股市出现较大的回档,热钱又流回新兴市场。10月中旬以来,美元再度走强,欧美股市也再创新高,热钱再度流出新兴市场。

篇6

关键词:股价;汇率;利率;物价

一、股市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的数据指标是从1999年1月-2008年6月的上证指标为研究对象,从下图(图1)可见我国股市从2006年年底开始回暖,整个2007年都股指都在单向上升,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报收于5,261.56点和1,447.02点,同比分别上涨96.7%和162.8%。到2007年底,股市开始回落。2008年初以来,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下跌走势。6月份,我国股票市场价量齐跌。沪市日均交易量为564.6亿元,较上月减少424.2亿元。

图1

二、为何股市在2007年末前后出现如此剧烈的震荡,至今仍在3000点以下徘徊

(一)国际市场因素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贬值、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了世界各国通货膨胀的风险。由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这样的通货膨胀对各国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国作为一个低端制造业大国,属于受影响较深的一个国家。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是全球经济问题波及到中国的反应。

(二)国内市场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结构有不够优化,投资者结构不够完善,市场定价效率存在风险。2007年A股市场年日均换手率提高过快,反应了市场交易过于频繁,存在市场投机的可能,助长了A股市场估值水平的非理性程度。截止2007年你底,证券投资基金所持股票市值占市场流通市值的比重为25.7%,占机构投资者所持股票流通市值的55%,而保险公司与社会基金等所占比重仅为6.4%。部分个人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担能力差。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收益结果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三、汇率对股价的影响

汇率对股价的影响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不同时期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下图(图2)中可以看到股价和汇率的变动是双向的,在2007年12月份之前,人民币升值,股市不断攀升,汇率对股市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到2008年之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扔在不断升值,但股市却强烈震荡,此时汇率对于股市的影响是负向的。

图2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实行浮动汇率以前,我国的汇率大小基本没有变化,一直在8.27左右变动,幅度在0.1%左右,对股价调整没有影响。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的8.108:1逐渐升值到2008年6月30日的6.8591:1,幅度为18.21%(图2)。人民币升值后,股价逐渐攀升。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带来了潜在的套利价值,吸引国际投机资本(俗称“热钱”)不断流入,以获取汇兑收益,而流动性高且变现容易的股票市场正是最吸引这些投机资本的地方。

另外,巨额的贸易顺差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在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必然为回收国际垄断资本套利而涌入的外汇,不得不放出大量的基础货币(见图3)。造成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向股市分流,再次强劲推动股价上涨。

图3

但是,汇率还可以通过投资者心理预期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当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时,大量的外部增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将对股价产生强大的资金推动作用,由此引生泡沫经济。一旦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消失,这些国际投机资本将会迅速撤资,从而导致泡沫经济崩溃,股票市场价格暴跌。

四、利率对股价的影响

利率是调节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政策工具,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还是由人民银行制定利率的变化机制。

图4

从上图(图4)可以看出,在2006年底之前,利率的变化都对股价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之后,股价飞涨,利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对股市的适时效应没有体现出来。从短期来看,当有利率上调预期时,股价会有所增长,当利率上调后,股价有所下降。

从多次的加息情况看,加息后第二天给股市造成的影响往往都是股价大涨,而降息的结构却是股价下跌。短期内利率的变化对于股价的影响是同向的。但是对于长期走势来看,利率对股价还是有反向相关作用的。

从理论上讲,利率的变动会改变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投资者通过对储蓄、国债、股票、邮票、实业等多种投资方式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比较之后,达成了多种投资方式与各自风险相对应的均衡。利率一旦变动,各金融品种的平衡将被打破,投资者的资金重新流动、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总是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利率下降后,存款的收益相应地降低了,直接提高了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相对投资收益,在股票市场投资回报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减少,这必将分流部分储蓄进入股市,股市资金供给的增加必将拉动股票价格上升。

实际上,利率上调是一种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控制股价还要控制物价的稳定。而2007年一年中股价的变化都与利率步伐一致,同时物价也在同样的增长。如果把2007年股市的快速增长归结为流动性货币的大量流入的话,那么在2008年流动性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股市却一直低迷。只能解释为过剩的货币追逐利润较高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造成股价、房价、物价的持续上升。其中物价的上升是对股价、房价的有效替代。在加之中国股市受到中国利空消息和投资者心理预期不足的影响,过剩货币偏向物价方面转移,造成了股价有所下降,而物价还在不断攀升。

五、物价对股价的影响

我国能源、资源、大豆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本轮物价上涨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需求拉动,也有成本推动。从目前情况来看,物价进一步上涨,输入性通胀可能是主导原因,因而很难通过压缩国内需求来加以根本抑制。从下图(图5)可以看出,物价与股价的变动基本上变动也是双向的。我国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给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及相应的投资策略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

图5

首先,温和的通胀能够较好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各项经济指标。使得投资增长,消费增加,促进资本证券市场的活跃。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更好的良性运转。股价在此时,显示出于物价之间的同向变动。但是在高通胀下,美日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美日通胀率分别在13.5%和23%下时,两国股市均有所下挫。但从两国股市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这些短暂时间的下挫更多的是投资者心理的过度反应,在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下,不会改变通胀后两国股市长期向牛的轨迹。我国目前物价水平要远低于美日两国曾经的高物价水平,同时,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增长的趋势是可以确定的。

其次,物价与股价之间的反向变动。2007年有三个月CPI是下降的:2月份、4月份和12月份。而这三个月恰恰都是股价大幅上行,成交量不断放大的月份。2007年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3.3%,5月份为3.4%,仅微涨0.1个百分点。而中国股市在这两个月,从3000点上涨到了4200点,涨幅高达40%,是中国股市2007年大牛市的黄金期,也是中国股市2007年大牛市仅有的两个流金之月。7月,CPI创出了中国CPI10年以来的新高,增长到5.1%,(0.7个百分点),到2007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6.5%。2007年12月,股市再次回暖,成交量从11月下旬的七八百亿元,放大到2000亿元一线,而12月的CPI是十分罕见的下跌的,从11月的6.9下跌到了6.1。

六、联动机制及对策

针对我国现状来看,我国股市难免受到全球通胀的影响,而且人民币的升值对于股价的波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体制结构不完善,利率政策的实施对于股市的调整起到的杠杆作用有限。还有我国股市正逢股改结束,迎接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证券市场上大小非解禁带来的大量个股分摊总市值,使得机构撤离股市,大多股民被套牢,对股市失去信心,股指不断震荡。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止暴涨暴跌局面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演。

(一)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均衡汇率市场形成机制

2003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我国外汇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为了平衡国际收支,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购买外汇,造成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又造成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过热迹象。为此,中央银行又只好推出预防性紧缩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而利率提高又加剧了短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有管理浮动的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从长期来看,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一个现实选择。

构筑了三阶段汇率市场化进程:第一阶段,即近期(1-2年之内)适度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我国可以通过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度进行微调。从技术操作层面,最稳健的做法是让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范围有所扩大,如以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为中心,允许上下浮动3-5%个百分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浮动范围,如使浮动幅度范围围绕中心值上下浮动5-10%。第二阶段,在中期(3-4年)建立适度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随着我国国力的日趋增强,人民币日益坚挺,逐步建立适度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三阶段,在远期(年之后)逐步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汇率生成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在内的一揽子汇率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趋势。

(二)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建立稳定股市的联动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互割裂的现象。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只包括货币市场,当直接融资的比例上升时,货币政策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就可能下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加大了直接融资规模和比例,客观上要求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其通过市场调节企业,并通过股价变动影响消费和投资,因此需要解决二者相互脱节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加强二者对接和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拓宽银行资金进入

股票市场的渠道,只要对其中一些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监控,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后,其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就都能得到保障,而且还能够成功解决股票市场持续下跌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三)多种手段恢复股市投资信心,稳定股市波动

在虚拟经济规模日益庞大、金融交易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总量的今天,股市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甚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已由单向决定变为双向互动关系。这一背景下,如果股市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巨幅震荡和波动,则可能剧烈打击实体经济预期,并可能造成资金链条断裂等。

鉴于此,更因为目前我国市场主体仍不完善,市场机制、秩序仍不成熟,政府对于目前国内股市,既不应沉迷于政策干预,也不应完全放任自流,特别是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某种负向传导作用时,政府应通过适度适时的举措,维护股市稳定运行。

股票市场调控应和实体经济调控相互配合。现代经济中,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有循环互动关系,股票市场调控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实体经济的反作用,因此在调控过程中,应准确判断股价和有关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避免因股票市场的调控而损害实体经济或其他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构建国际资本向证券市场流动的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仍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实行一定的管制,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境内的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产业将在3-5年时间内逐步实现基本对外开放,证券业、信托业等金融产业也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些开放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流动,因此,为防范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冲击的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际资本向证券市场流动的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

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FDI区位;资本输出;FDI目标国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29-06

一、引言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均GDP从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34美元;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加到2006年的35万亿人民币,人均存款近3万元。按照邓宁的发展水平理论,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注:根据邓宁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本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引入外资的规模。人均GDP达到2000-4750美元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笔者注。),即本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并将最终超过引入外资额的阶段。这一点已经明显地在我国经济中表现出来。从对外投资的情况看,在对外投资之初,我们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较重视单个投资项目的操作,而缺乏整体、宏观的策略。时至今日,具备相当实力后的我们,考虑对外贸易、投资区位选择战略时,应该从多重角度,通盘考虑。

理论界至今还未形成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但很多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包含了区位选择的思想,这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区位选择理论有较为完整的阐述。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不长,与国外丰富的理论成果相比,中国学者更多地从经验角度对FDI区位理论进行了深化,从东道国区位因素、投资主体、投资动机等角度研究了中国企业FDI的区位选择,虽然验证方法不尽相同,但缺乏对诸多因素合并分析的综合研究框架。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FDI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我国FDI区位选择战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角度上,提出结论。

二、理论研究汇总

(一)FDI区位选择理论沿革

对FDI区位选择最早的论述见于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由Hymer(1960)提出,后经Kindleberger 和Caves 发展形成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主要从投资动因角度分析FDI行为。[1]从中不难推论,拥有垄断优势的发达国家是FDI输出国,而不具有以上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是FDI输入国。R. Vernon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经历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的新产品从最初生产该产品的发达国家,依次向其他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转移,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20世纪70年代,Buckley & Casson(1976)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正是内部化的动机,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就是在国际间实行市场内部化的过程,交易成本是影响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跨国公司投资趋向于交易成本低的地区。除此之外,信息成本也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Caves(1971)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趋向于交易成本低的地区。

Dunning(1973)在总结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吸收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即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型,首次将区位因素纳入了FDI理论分析的范畴。他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则是其充分条件。[2]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企业优势的微观基础上,对FDI的动因及区位从宏观角度做出了解释。

Kojima根据日本国情,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比较优势论。他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从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活动的全球化,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贸易壁垒等),集聚经济已成为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跨国公司倾向于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具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区,以利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集聚效应。一个产业的空间集聚会形成产业特定的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产业集聚地区,基础设施发达,熟练劳动力充足,产业配套条件较好,知识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性较强,便于外国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Luger & Shetty(1985)通过其对产业的研究,验证了集聚经济对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Porter(1990)认为,产业集聚能加强该产业的竞争优势。[3]

(二)发展中国家FDI区位选择理论

随着发展中国家FDI活动的急剧增加,对其区位选择的理论研究也是FDI理论的重要方面。前苏联学者阿勃利兹若伊利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采用较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使产业在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经济组织形式上产生差距,使产业间的联系减弱。同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在供给和需求上的低弹性,无法对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使产业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在远远未到规模效益要求的情况下,出现了结构性供给过剩乃至个别行业或企业的相对过度资本积累或相对资金富余,于是对外投资就成为可能。

Louis T. Wells(1983)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FDI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1)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具有优势。(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该理论指出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利用东道国的种族纽带和人文共性来对其投资,因此,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适宜对收入水平较低、市场容量不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Lall(1983)通过分析印度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并不是被动地模仿和复制引进的技术,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造、消化和创新。技术地方化理论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再生过程,按照该理论,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对相邻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投资区位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现象,Cantwell & Tolentino(1990)拓展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升级理论。[5]依据该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受“心理距离(Physical Distance)”的影响,其FDI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即首先在周边国家投资,然后向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扩展;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始生产高科技产品。同时,向发达国家投资以获取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Dunning(1998)指出,无形资产在FDI区位选择中的影响越来越大,FDI区位的决定因素日益综合化。

小泽辉智(1992)提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阶梯形的等级结构,跨国投资的模式选择应能激发国家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使其最大化。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模式必须结合工业化战略,将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跨国直接投资作为互相作用的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他认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动机是发展中国家从纯吸引外资转变成向海外投资,并把这种转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二阶段是外资流入并向海外投资转型;第三阶段是从劳动力导向的对外投资贸易支持型向技术支持型的对外投资过渡;第四阶段是资本密集型的资金流入和资本导向型对外投资交叉发展阶段。

(三)其他文献研究

很多学者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FDI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Root & Ahmed(1978)利用公司税率这一变量,研究了财政政策对投资者的影响。Nigh(1985)证明了稳定的政局对投资的正面影响。Contractor(1991)证明了政府政策对FDI投向的影响。Loree & Guisinger(1995)研究了政策变量和非政策变量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东道国实际税率对FDI显著正相关,准入门槛对FDI进入有显著负相关效应。[6]一些非政策性变量,如政局稳定、自然距离、人均GDP和基础设施对FDI流向也有显著正效应。

通过分析美国对OPEC国家的FDI数据,Olibe & Crumbley(1997)发现,政府资本性支出为显著正影响因素,而人口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7]Mudambi(1999)运用理论,分析了政府投资机构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作用。Reuber等(1973)对不同国家FDI流量及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FDI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另外,也有研究关注FDI初次进入市场的情况,而不是对FDI进行动态监测。但从FDI投资路径上分析,的确存在地域性因素。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东道国社会环境的变化,FDI类型也在发生变化。欠发达国家吸收的FDI大多集中于资源开采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劳动者劳动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会吸引更多附加值高的投资。当然,公司战略和其他宏观经济因素也会对FDI产生影响。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回顾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初几年规模很小,年均投资流量不足4000万美元。然而,随着改革的进行,对外投资量迅速扩大。至2006年底,我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海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906.3亿美元(见图1、图2、图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产生(1979―1984)、早期繁荣(1985―1991)、稳定发展(1992―1998)、贸易跟随(1999―2002)、“走出去”(2003至今)等几个阶段。

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明确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产业政策。“走出去”不仅指企业增加出口,也包含企业增加对外投资。这一政策转变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由于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我国虽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通过“走出去”的政策,也有利于我国培育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优秀品牌,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国区位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遍及世界172个国家或地区,但其区位分布并不平衡。从2006年的投资流量来看,拉丁美洲地区和亚洲是我国的两大投资地点,分别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量的48%和43.4%。投资流出地区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6年中国对外FDI流量区位分布

数据来源:商务部,《2006年中国对外投资公报》(M),北京。

从国家(地区)来看,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靠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等。从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来分析,截至2006年底的统计数据,亚洲和拉丁美洲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区域,分别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3.9%和26.3%。接下来依次是非洲(3.4%)、欧洲(3%)、北美洲(2.1%)和大洋洲(1.3%)。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分布随时间而变化,北美在早期吸引了更多的中国投资。至1990年,33%的投资投到了北美。此数字在1991年跳升到86%,但在随后的大多数年份,至2001年回落到21%。与此同时,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则持续上升。相比之下,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则比较稳定,在90年代的多数年份,有30%以上的投资都投向了亚洲。

表2 2006年中国对外FDI流量前十位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商务部,《2006年中国对外投资公报》(M),北京。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组别国家之间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在1979―2001年间,我国对中东欧国家总共才投资了355个项目,涉及投资额1.78亿美元,只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同一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吸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35%和60%。我国对两类国家的投资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二是在1991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具体讲来,在1979―1991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2%以上进入了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只获得了24%。这一特点与一般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应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大相径庭。三是1992年以后,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持续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比例从1991年的6%飚升到1992年的42%,在随后的三年分别达到59%,76%和68%,在1996―2000年更是达到83%。[8]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布的差异要比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组别国家之间的差异大得多。总体而言,我国的海外投资流量高度集中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至2001年,约30%的海外投资投到了这三个国家,各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的13%、9%和8%。这三国,加上香港、秘鲁、泰国、墨西哥、津巴布韦、俄罗斯、柬埔寨、南非和巴西,共占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7%。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93a),只有当三类影响条件同时具备时,FDI才可能发生。这三类影响条件分别是:跨国企业内部的所有权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和企业的内部化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以抵补企业在别国投资的额外成本,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优势也会被削弱。所有权优势应与东道国的某些区位优势(如市场容量、资源成本、基础设施等)配合作用。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取决于跨国企业本身,而区位优势则是来自东道国的影响因素。只具备所有权优势的企业可通过出口、特许销售、专利转让等方式进入该市场。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后,企业就会考虑通过FDI的形式进入该市场,条件就是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存在。如此便知,东道国可通过区位影响因素影响FDI。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其的《World Investment Report》中对FDI东道国的区位因素有着较为深刻的阐述,其将东道国区位因素分为政策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其他商业性因素三类,并对不同动机的FDI影响因素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见表3和表4)。

表3 FDI东道国区位因素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World Investment Report》(M),1998。

表4 不同类型FDI,经济性因素的不同影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World Investment Report》(M),1998。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来看,市场导向型投资与资源导向型投资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最为重要的诱因。而对这两类投资而言,东道国市场规模、市场结构、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等因素都会对我国企业FDI产生重要影响。

毋庸讳言,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之初,仍见“贪大求全”、“赶英超美”的观念(注:如1979―1991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2%以上进入了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只占24%。),但客观衡量企业在“大国”的投资前景后不难想见,发达国家本就是资本输出大国,其市场已接近饱和,竞争激烈几近残酷,平均盈利水平甚至不及国内,而且其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产品创新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国企业进入后市场拓展空间有限,进入的障碍和进入后的管制成本高昂,较高的人力成本、高房租和低市场空间,会使得我国企业难以发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中国被称为“中央大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邻国众多,这一点不同于美英日。与美国接壤的国家,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英国和日本都是岛国,没有哪个国家与其陆地接壤。而中国则不同,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十四个之多,其中不乏如“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和印度那样的大国,也不乏经济发展势头很猛的小国,如越南。如果再向南延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潜力的国家,那是一片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循着影响因素的思路,与我国贸易联系紧密、GDP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政治经济稳定、“心理距离”短的周边国家,才应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探讨

针对我国FDI区位选择的命题,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徐滇庆和耿健(2000)[9]指出我国的资本输出应遵循“快半拍”准则,林毅夫和汤敏(2002)提出了我国对外投资应遵循“早半拍”的原则,同时他们分别进一步指出,符合其原则的有东欧、中亚等地区。赵春明和何艳(2002)从国际经验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其次是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和地区。[10]杨大楷等(2003)基于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回顾和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重。江心英(2004)认为国际投资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正和博弈,利益原则是双方经济交往和合作的基础,FDI区位选择最终取决于东道国引资目标与投资主体投资目标相吻合的程度。

马先仙(2006)运用2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FDI区位选择的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从东道国的进口、建交时间、人均GDP和距离等因素对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11]程惠芳、阮翔(2004)应用引力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引力巨大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12]“引力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菲律宾、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德国和马来西亚,主要是东盟和中亚转型国家,位于中国的周边位置。“引力一般型”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处在这一档次的国家也主要集中在东盟和欧盟国家。“引力不足型”的国家包括加拿大、埃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赞比亚、马里、南非和巴西。这些研究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没有涵盖影响FDI区位选择的所有影响因素,也未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FDI区位选择研究框架。

结合上一部分中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套用技术创新升级理论(Cantwell & Tolentino, 1990),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在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进行战略考量时,也应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轨迹,充分利用我国与睦邻国家经贸往来密切、心理距离短、华人华侨分布广泛、汉文化影响深远等独特优势,实现企业对外FDI效益的最大化。

六、结论

第一,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之初,我们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注重单个投资项目的操作,而缺乏整体、宏观的策略。时至今日,具备相当实力后的我们,考虑对外贸易、投资伙伴国时,应该从多重角度,慎重考虑。

第二,理论界对FDI区位选择的研究早已有之,从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到Kojima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技术模型”到对“逆向投资”现象的研究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FDI区位选择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第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组别国家之间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1991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至2001年,约30%的海外投资投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

第四,FDI区位选择受到跨国企业内部的所有权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和企业的内部化优势等三类因素的制约。从我国情况看,与我国贸易联系紧密、GDP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政治经济稳定、“心理距离”短的周边国家,才应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

参考文献:

[1]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The MIT Press, 1976. Cambridge, Mass.

[2]Dunning, J., 1977.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in, B., Hesselborn, P., Wijkman, P. (Eds.),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3]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90.

[4]Louis T.Well.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 The MIT Press. 1983.

[5] Cantwell, John and Tolentino, Paz Estrella.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J].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No.139, 1990.

[6]Loree, D.W., Guisinger, S.E. Policy and non-policy determinants of US equity foreign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 1995.

[7]Olibe, K.O. and Crumbley, C. Determinants of US privat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OPEC nations: from public and non-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 1997.

[8]杨德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与理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4).

[9]徐滇庆,耿健.中国资本输出[J].中国投资,2000,(11).

[10]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5).

篇8

深圳信达律师事务所:

现就你所于1997年2月19日关于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请示答复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1995年证券期货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1996年全国证券期货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境内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将其股票在境外上市,都必须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审批;未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批准,任何境内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

二、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在为境内企业间接上市提供法律服务时,应当遵守上述有关规定,对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承担责任。任何认为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不需要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批准的法律意见都是没有依据的,出具此类不正确法律意见的选题事务所及其律师应当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在从事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上市的法律服务过程中,对有关问题如有疑问,可以向我会有关部门请示。

篇9

之后,外国商人看中了中国这片“热土”。中国经济落后,但消费市场却很庞大,外国商人正是盯住这一点,将香烟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武汉、北京、成都等大城市。率先打入中国市场的是美国人。他们用的是“先给予,后猎取”的策略。

比如成都,那时春熙路刚建成,是繁华区。一个叫威廉・杰尔逊的商人就选中春熙路和东大街城隍庙前两个地方,在那里摆了两个极为漂亮、时髦的烟摊,用花布做桌围,桌上放置3个花瓶,还以留声机放唱片招徕顾客,摊上堆满色彩鲜艳、包装精致的各种牌子的香烟,如红姑娘、黄姑娘、骆驼、黄金龙、白金龙等,十分招人注目。在天蓝色的横幅上大书“请吸一支烟”以诱惑顾客,且凡愿吸烟者,每人可得到赠送的一支香烟。这招十分厉害,不出一个星期,古城就为此轰动了。杰尔逊十分懂得宣传的威力,在半个月后,他又抛出第二个营销战术。凡买一包香烟者,赠送一个打火机。在上世纪30年代的成都,火柴都是稀罕物品,许多人家还在用火镰取火,用烘笼来维系火源。有了方便的打火机,人们便趋之若鹜。与水烟、叶子烟相比,香烟携带方便,烟味又香又纯,何况还可得一个新潮打火机。杰尔逊的营销战不消说大获全胜了。

杰尔逊明白,要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运输足够供应成都市场的香烟还有一定困难。他在让成都人吸烟上瘾之后,便和南洋烟草公司联手合作,于是,市面上又出现了“大刀”、“强盗”牌香烟。当时香烟为10支装,没有滤嘴,分硬、软盒两种包装。而每盒香烟里都带有一张“洋画”,“洋画”品种繁多,印制精美,有“人猿泰山”、“月宫宝盒”、“兽林丹凤”、“华盛顿将军像”、“林肯总统像”等上百种。后来,南洋烟草公司的画片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如三国人物系列、《水浒》人物系列,一个系列有百多张不同画面的故事和人物。如要收齐画片,须购买几十条香烟。没有几年,成都水烟行业纷纷倒闭,叶子烟也日趋萧条。代之而起的是美观、方便、新潮、提神的香烟。

爆发后,在古成都,香烟已经普及,摊点星罗棋布,顺城街的安乐寺成了成都最大的香烟批发市场。成都附近州县,为影响所及,也逐渐步入香烟王国。

篇10

初次踏上青岛的热土,是在2007年的秋天,时间一晃,已经快4年了。“刚到中国的时候,语言成了我最大的障碍,不要说工作,最基本的日常用语都不会。气候、环境、文化、生活习惯,一切都变得陌生,这让我无所适从,也让我觉得非常无奈。”后来他从天津调到青岛工作,经历了初来时的种种困难,来到青岛后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很幸运,青岛的空气很好,最主要的是生活习惯和韩国很相近,这让我和家人都觉得有了‘家’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很久违,也让我们很兴奋。”

“前几年,如果在韩国提起青岛,或许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座普通的城市,没有太多的亮点,作为我来说更是没有过多的辞藻可以描述它,当然,最初来到青岛,我的印象亦是如此”。说起对青岛的初印象,池水炯陷入深深的回忆中。或许对于外国人来讲,一提起中国,会想到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大城市。虽然青岛的气候状况、人文景观都很不错,但与他们还有些差距。在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青岛的经济建设急速攀升,达到质的飞跃,这也是让青岛人极其骄傲的地方。谈到这里,池水炯作为一位在青岛大家庭的新成员更是感触颇深: “青岛近几年的变化让我很惊讶,我们最能够看到的是交通在改善,高楼在兴建,城市风貌有了更好的改变。现在青岛也在建造地铁当中,我一直都在城阳这边工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也着实高兴了一把。作为外国人,我也算是见证了这几年青岛的变化。”在池水炯的眼中,青岛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各种外来文化汇聚在此地很融洽和和谐,这说明青岛接受外界的能力比较强,发展自然也比较迅速。

丰富多彩的青岛时光

池水炯喜欢历史。在韩国,他特别喜欢研究城市或者名胜古迹的历史,如果有国外的朋友去旅游,便可以向朋友介绍,过去和现在的韩国。“我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家乡。”他这样说着。池水炯在大学期间最初接触中国历史便不由地深深爱上。 “中韩历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了解中国历史越多对我理解韩国史起到的作用越大。”在了解诸多中国历史时期的人物及传记后,如今更是生活在一片极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为此,他去过山东的很多地方,可惟独感觉青岛最特别,“山东是极富历史气息的地方,可是青岛有它独有的现代气息,我想这和它是港口城市有关,正因如此,外来文化被接受的更快一些因此发展很迅速。”真是有这样文化的交融,不管文化、生活、环境都更加多元化,这让他在青岛也有了更多的体验。

“我知道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当然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我特别希望结交青岛的朋友,他们能够告诉我关于青岛更多的历史,如果韩国的朋友来到这里,我可以告诉他们,青岛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池水炯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如果这是韩国人表达爱的方式,那他已经深深爱上了青岛,这个他的第二故乡。

比起匆匆忙忙的大城市和人流拥挤的风景区,池水炯更想去中国的农村。他去过山东几乎所有的县市,为了做市场调查,更为聊解乡愁。池水炯出生在韩国农村,从小农村那种自然的空气、无限的自由和淳朴的人情烙印在他的心底深处。上学后举家迁到首尔,但是心底那份眷恋始终牵引着他,“一到农村,心里就有种踏实感。”所以,来中国后,池水炯在心力交瘁时,也会驱车到青岛周边的平度、莱西等郊区的乡村旷野。“这里有跟我的家乡一样的舒缓、宁静和闲适,这里会使那颗紧张疲惫的心放松下来。”池水炯有时候还会跟家住农村的职员一起去他们家,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借此消解他的思乡之情。

池水炯的妻儿跟随他来到青岛,现在也已经适应了青岛的生活。他的孩子们现在也都已经上学了。谈到孩子,池水炯乐呵呵地说:“最初到中国时孩子都还小,特别不适应,总是生病,这让我感到揪心。现在他们生活的很好,虽然我的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们,但是能看得出他们过的很开心。我想作为外国人来到这里,让我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外语(中文)的环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孩子的适应和自理能力也有很好的提高。”对于妻子,池水炯一脸的幸福。他工作繁忙,妻子对于家庭的付出更多一些,从最初来中国时遇到的困难重重,夫妻俩相伴都一一克服了。有了这样坚强的后盾,池水炯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才会这样的有声有色。

工作时光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