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口算题范文
时间:2023-03-16 00: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年级下册口算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判断对错)
2.
(2分)14-7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
(2分)
14-_______=_______
4.
(6分)填一填
(1)8+_______=12
12-4=_______
(2)7+_______=15
15-8=_______
(3)9+_______=17
17-9=_______
5.
(6分)在横线上填上“<”、“>”、“=”。
(1)12-6_______6
15-8_______9
18-9_______8
(2)14-8_______5
13-9_______5
16-7_______9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
(6分)口算
14-8=_______ 13-8=_______ 12-8=_______
8+_______=14
8+_______=13
8+_______=12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
(5分)“六一”儿童节一年级有13个节目要表演,已经表演了8个节目,还要表演几个节目?
8.
(5分)小刚做了36道数学题,做错了6道,他做对了几道?
9.
(5分)作业一共要写16页,小明写了7页,请问他还需要写多少页?
10.
(5分)体育室里原来有6只皮球,又买来一些后,现在有15只,买来几只皮球?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1、
4-1、
4-2、
4-3、
5-1、
5-2、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1、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1、
8-1、
篇2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学生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调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了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能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同学们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篇3
关键词:口算能力;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计算方法
数的运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口算能培B学生的计算技巧,可以让学生更正确、迅速地运算。
下面结合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效操作,理解算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图书馆里有《童话世界》28本,《动物世界》4本,《海底世界》9本,《科幻世界》8本。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列式:
28+4=? 28+9=?9+8=?
第三个问题已学过,可直接解答。前两个问题算式计算,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摆完后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8=12,再算20+12=32;也可以先算28+2=30,再算30+2=32。
师:看着小棒和同桌说说刚才这两种方法是怎么算的。二十多加4得数是三十多,28+9得数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自觉地再次借助小棒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安排两题练习。如此,让学生把算式和动手操作活动相对照,数形结合,并在操作中由形象直观的具体思考逐步过渡到数的抽象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体现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运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此外,还要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与速度。因此,算法必须优化,学生只有懂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从而学会择优而用。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本节课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用课件出示两盒牛奶,其中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再出示黑板上9个红五星和6个黄五星,还有一组是9个红苹果和4个青苹果;让学生说说图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5=,9+6=,9+4=”三个算式,我提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这三个算式里都有9。”这时我板书课题:9加几。
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不是只解决“9+5”这一个算式的问题,而是要解决“9加几”这一类的问题。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9+5=”,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得数是14,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有差距,有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把2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会了(当然并不明白算理)。我们一年级老师的教学重点就在算理的教学。所以我提出:“用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边摆边想,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从5根中拿出1根?让学生明白“因为9加1等于10,10加几好算”。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一定要从5根中拿出1根给9根凑成10根吗?”这时有学生回答:“也可以从9根中拿出5根和5根凑成10根。”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法的方法和凑十法的优势。
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9+6、9+4的得数。摆完后同桌交流一下摆小棒的方法,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摆小棒两种摆法的优劣。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数学体验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有责任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合理引导,适时抽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三、加强口算练习
(1) 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加、减法”时,我坚持做到课前2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速算、抢答、听算等形式强化训练。这样做会使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从而提高口算的效果;同时也是组织课堂的一种手段。
(2)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口算兴趣。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速算、听算等形式,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题卡、口算表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另外,还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
例如,教学中坚持进行每月口算、速算的竞赛,竞赛的题型可以多样性,如:①看谁算得快:3+9= ,8+7= ;②你会填吗?( )+4=11,5+( )=13,3=( )-4,6=12-( );③比比谁最棒:15( )3+8,7+5( )5+7,14-8( )6,等等。通过这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从竞赛中了解学生对近期学习内容的巩固,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计算的优化方法。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与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关系密切。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呢?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1、一个四位数,位是6,十位上是5,其余数位上的数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在计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3、比687少96的数是( ) 388比112多( )
4、你7:40到校,11:40放学,上午在校( )小时。
5、8700千克=( )千克( )克 8千克-5( )=3000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 )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 )
6、在 里填上“ 或=”以及得数。
54秒÷6=( ) 2分12秒=( )秒 200秒 3分
600克 1千克 86千克=( )克 3千克+2000克 5千克
438+164 2101-90 297 573-286 967-158 809
7、把6千克、60克、5000克、52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 ”,错的画“ ”。(10分)
(1)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读起和写起。( )
(2)在减法中,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 )
(3)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
四位数。( )
(4)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比较,铁比较重。( )
(5)男生比女生多35人,女生比男生少35人。( )
班级 姓名 得分
平时你一定做了不少计算题,现在可是你露一手的时候了,细心点,可不能让别人说你是小马虎。 三、
1、口算。(15分)
48+25= 340+60= 480-70= 500+4000= 86-27=
370-200= 46÷5= 0÷3= 63-36= 540-80=
60÷9= 1000+5= 700-40= 90-27= 24-16÷8=
2、列竖式计算(画横线的题要验算)。(8分)
2408+3795= 8010-4568= 247+968+8293=
3、脱式计算。(12分)
4054-507+614 25÷5+168 (416-360)÷7 580-8×9
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5分)
1、请你按照电子表表面的时间在右面的钟面上补充上分针或时针。
3:05 9:30
2、小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如图所示,那么小华家经过学校到公园,走哪条路最省时省力?(请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来。)
学好数学的用处可大呢!下面就请你用自己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五、
(30分)
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
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每9人一行,应排几行?
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
(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
加油啊,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智力大冲浪
1、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的四位数是( )。
(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
(4)只读一个零:( )、( )、( )、( )
2、把一根绳剪成两段,其中一段长24米,是另一段的3倍。这段绳长多少米?(5分)
3、一年级一班参加三个课外小组的共有25人,参加英语组和美术组的有18人,参加美术组和舞蹈组的有20人,参加三个小组的分别有多少人?(5分)
篇5
1.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1.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2.变式练习,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树立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如:口×口=12有几种填法,运用乘法口决,学生很快得到"2x6、4x3、12xl"等算式,再交换位置,一共有6种填法。此外,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练习到变式性的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助学习。学具袋中的小卡片、小棒棒等都可以在学知识的同时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趣味。在一年级下册配套的学具袋中有一副扑克牌。为了发挥这副扑克牌的最大作用,让这副扑克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两人比赛,一人做裁判,一人记录。比赛的学生每人抽两张或三张牌做加、减法或连加、连减,看看谁的数据大。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做抽牌比大小游戏,常常活动一节课,课中,学生不知道做了多少口算题,练了多少比大小,这比让他们单纯做题有趣也有效得多。"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爱学习数学!
3.采用科学的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自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需要认真甄选。在方法中,教的方法固然重要,学习的方法同样不容忽视。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了解知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思维得到发展,让认识得到提高,让心灵得到充实。因此,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学习和教学都要走出旧的藩篱。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习当然也是一种创作性的活动。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没有一定之规,要根据实际情况全盘考虑,要不断地追求与探索。古人说因材施教,我们每一个教师也都要有独立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保持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地开拓。 数学教学要得到改善,提高学生的数学的综合素养,就要让学生多做题、多练,提高阅读数学课外书的能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另外,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和同仁探讨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教学竭尽全力,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挖掘出学生的数学潜质,让他们对数学"如痴如醉、爱不释手",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4.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有的老师在讲"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间接条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藏"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而激发。有的教师在讲"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文具盒4元,圆珠笔1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4元,4.00元;1.5元,1.50元。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全班学生都盯着教师想知道为什么?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会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获得知识。
5.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篇6
1 观察实践萌发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了“2”的认识后,我叫学生说出“人”身中有“2”的器官。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纷纷说出人有“2”只手、“2”只脚、“2”只眼睛、“2”只耳朵;如果叫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2”的东西,就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小鸟有“2”只脚,鹅有“2”只脚等,视野、范围都比较狭窄。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就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无穷的乐趣。
2 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
儿童的天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合作以纸牌为学具,在小方格本上进行口算练习,每天只要求做一页,但班上许多学生做了三页、四页,最多的做了六页,常常让老师大为吃惊。以往总有听老师说某某学生总不自觉完成作业,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没有强迫,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不但及时完成作业,而且还自觉完成额外的作业。这种转变,我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作业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们竟然乐此不疲,把做作业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啊!
3 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学习欲望纯粹从兴趣出发。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容易对一种新事物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新的事物就只有三分钟热度。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往往会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去学,但往往好景不长,慢慢的他们就会觉得单调沉闷,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那么小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学这门学科,渐渐的数学成绩就下降。
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4 在比赛中增长兴趣
篇7
现象一: 起点定位“飘忽不定”,“以生为本”意识缺乏
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教师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学习起点定位过低,呈现出表面的“热闹”;学习起点定位过高,带来的是课堂的“沉闷”。
【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幅图(有六只青蛙的彩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六只青蛙。
生:有两只是一样的,另外四只也是一样的。
生:一只青蛙有四条腿。
生:荷叶很漂亮。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想荷叶下面可能有几只?
生:50只。
生:100只。
生:1000只。
师:都有可能,那么有什么办法表示青蛙可能有的只数?
生:用字母表示。(师未作任何评价,继续要求其他学生回答)
生:画图。
生:两只两只地数。
生:六只六只地数。
师: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c、d等其他字母来表示。
【成因与出路】就本节课的起始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定位显然不准确。“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的逻辑起点应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面积、周长公式等经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已经有用字母表示数的生活经验,即用字母表示一个数的具体状态,可以表示一个数(如扑克牌),表示特定的含义(如肯德基)等等。两者都是学生探求“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且有范围的数的状态,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等新知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动态地了解学习起点,如设计“你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激活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感知了解学习的真实起点。
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沟通交流外,课前测试、作业分析、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也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有效方法。
现象二: 目标确定“模糊不清”,解读与落实不到位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内容的感悟、实际的应用、方法的习得等等,多元且多维。在一节课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发展水平,确立准确、简明、清晰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很多课堂上,课时目标的达成与预设却“大相径庭”。
【案例2】“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一) 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比《西游记》多几票?
师:能不能提有关加法的问题?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十万个为什么》共有几票?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一共有多少票?(有几位学生轻声说:好难啊)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世界童话选》比《十万个为什么》多几票?
师:允许老师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师: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共有《西游记》几票?
师: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共有几票?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吧,同时,先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好吗?
(二) 进位加法学习
师:想想该怎么列式计算?
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
生:个位表示几个几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相加,百位表示几个百相加。
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请同桌间相互说说。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1=6,240+160=400,6+400=406。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喜欢第一种的有6人,喜欢第二种的有24人)
(三) 尝试练习(略)
【成因与出路】
可以看出这节课课时目标的达成是不理想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算法探究、算理掌握、估算方法等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简而言之,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应是三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理解和算法沟通,而不是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却花去25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提问一一板书呈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始,不妨直奔主题,设计“要比较哪种书的得票高,可以提哪些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对于估算教学目标,可以在计算《西游记》的得票时让学生先估算,一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二是可以借此给出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为精确计算提供支持;三是为突破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提供经验支持。其实对于估算目标,教材也作了明确提示(如图所示)。同时,对正确计算和良好计算习惯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算法的合理性,并相互沟通不同算法的共同点,如都要数位对齐(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为什么),在新授和练习阶段让学生口述理解,突出重点,以此强化位值意识,提高算法系统的概括性,实现既定的课时目标。
现象三:问题创设“随心所欲”,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又要能“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心所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案例3】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1~100中,你喜欢哪个数?
生:100。
生:55。
师:老师喜欢这些数,你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吗?(师出示百数图中的51~60)
(师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前排列)
师:同学们,她是怎么拿的?
生:每个增加1。
师: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生:个位上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
生:十位数上的数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动且相同。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学生单独完成后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写的数?
……
师:还有不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上台展示):12、22、32、42、52、62、72、82、92
师:想一想是怎么增加的?
生:十个十个地增加。
……
【成因与出路】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追问,事实上,教师可以充分围绕“百数图”,以“观察百数图,说说你对数的排列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为统领,设计相应的“问题串”,辅以补问、追问和反问,将“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等寓于百数图中,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在同一行的10个数中,右边的比左边的大;相邻两个数相差1;同一列的数中,下面的数比上面的大,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斜线位置上各数的特点等。有效利用百数图中数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感悟数在表中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培养数感。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突出指向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力求少而精,尝试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现象四:练习设计“按部就班”,由“题”及“类”意识不强
对于练习设计,教师容易忽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沟通及知识板块的梳理。而对于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意识更是不强,往往使练习驻足在浅层,将一节课上得很单薄。
【案例4】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第一关:对的打“√”,错的画“×”,并改正。
(全班25人中有12人认为第二题正确)
第二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68+52 596+407 794+352 674+192 187+286 356+648
(师补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许多学生运用口算进行计算)
第三关:哪座桥最短?
第一座桥:369+361
第二座桥:319+282
第三座桥:112+497
【成因与出路】
教师在课堂练习阶段共安排了多达13道的列竖式计算题,且练习形式单一,效果也不佳。教师没有从整数加法大背景出发去关注算理算法,忽视了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的方法,课堂上没有从“题”到“类”的提升,更没有从“类”到“题”的回炉。
笔者认为,本节课练习,不妨设计以下四关:
第一关:里填几,才能使算式成立?想一想,有几种可能?
第二关:说说下列三题进位有什么不同:109+123、
164+372、413+621
第三关:用515、387、476、628列出两数相加的竖式,不计算,说说是几次进位?
第四关:选择第三关中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各一题列竖式计算(抽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例题教学与练习作简单整理并板书: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练习的“题类同梳”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题及类的提升。如上例中第二关的设计是三位数加法核心要素的提炼、归纳,使学生初步从“题”拓展到“类”的层面,并感知计算法则;二是由类到题的回归。如第三关练习是立足“类”基础上的列举,借助三位数加法的不完全体系,重点巩固对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内化应用。这样的设计,赋予练习以“活力”,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的形成,发展能力。
篇8
关键词: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巩固练习;善于思考;注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17-01
学习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这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创新的高度出发,以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应该首先从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巩固练习、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等方面入手,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形成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1.1 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
1.2 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所涉及到的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巩固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
还有新知预学,学生预先学习新知识,体会学习内容并思考疑惑,提出问题并进行练习,学生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为上课认真听课打好基础。
另外,教师可事先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疑惑,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讨论。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2.1 在课堂教学中,要寓教于乐,抓住知识生长点和与学生原有认知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启发,提出问题,设置情景,以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和情境设置,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习兴趣,进行反思并开展讨论,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轻松愉快的事,从而达到认真听讲的目的。
2.2 学生在听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讲,还要善于思考,抓住学习重点。不仅要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3 要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经常在课堂上口述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等游戏方式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并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对一些解决问题的题,教师口述的同时,让学生画草图、标出数量关系、复述有关信息等等,在培养学生"听"的同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来。
通过长期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能。
除了启发学生思考外,还要去"促",促进学生动脑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去思考,如:教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看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我抓住火候, 提出问题: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引起了学生再次思考。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出:如果长方形的角发生了变化、长方形便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便成了正方形。
又如,在做"6.3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这道题时,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后,共提出如下四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方法二:用方程方法解:X+2/3*X=50 或(1+2/3)*X=50
方法三: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方法四: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通过"促",使学生开拓了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能够运用知识的迁移,正确、灵活地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4.养成注重实践的习惯
动手加动脑,操作与思维相结合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一年级下册 "图形的拼组"时,有一个制作风车的手工活动,操作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学生首先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其次把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探索活动中,通过观察、感知、猜测,感受武以了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不仅注重了实践,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养成学生"做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将新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建构、巩固新知与形成技能;是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5.1 要认真完成课堂作业。课堂作业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知道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同时,作业反馈的信息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