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作文写景范文

时间:2023-03-29 20: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作文写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作文写景

篇1

韩美权威小学四年级作文:您是我的榜样,更多小学四年级作文相关信息请访问韩美。 在一个星期天,蒙蒙细雨给这条狭长的街道披上了一层蝉翼似的轻纱。我早早的来到了集市上买酱油。摊前站这一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打着一把退了色的雨伞,浓浓的眉毛下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这酱油多少钱?”“八块三一瓶,买两瓶给您十六块五。”小姑娘清楚地回答。“我来一瓶!”说着,我便伸手递过十块钱,小姑娘接过钱,顺手拿过一瓶,用衣服把瓶上的雨水擦干净,小心的放进塑料袋里。“给,请拿好。”说着,忙给我找钱。只见她在箱子里翻了半天,才抬起头对我说:“对不起,我没有零钱了,这是一元钱,先差您2毛…...”我一边接过一张又脏又烂的一元钱,一边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心想:哼!就想占便宜!她又开口了:“对不起,等一下再找给您?”我有点犹豫了。她又说:“要不,中午收摊时我给您送去,你家住哪?”我一听,就知道她在骗人。不就两角钱吗。算了!我心里虽然这么想,可嘴上却赌气地把我家地址告诉了她。

可是,不一会儿,我就把这事给忘了。

正在我享受午餐时,只听“咚咚咚”的敲门声,会是谁呢?我心里想。爸爸忙去开门,呀!这不是早上买酱油的小姑娘么?

“对不起,找您两毛钱。”小姑娘害羞地说。我走到门前,不好意思地说:“你怎么真的来了?我还以为……”“这钱是你的,我怎么能不来呢?”说完,把一张两角钱三进我的手里,就钻进了茫茫的细雨中……

细雨蒙蒙的下着,这时,我手中的两角钱似乎已不是两角钱,这两角钱中包含着信誉,包含着小姑娘诚实守信的一颗心。她走后,我一直是她为榜样,她诚实守信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篇2

通过仔细地研读1—6年级各年级各个单元的训练题,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得先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把握住了教材特点,才能设置更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会因此而大大增加。

篇3

陈山雨

今天,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就满面春风地走进来,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购书,并且在活动后谈谈体会。”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老师又接着说:“同学们把课外书拿上来,做成一个小书店。”

同学们听了,有的慢吞吞地在书包里找书,有的以极快的速度从书包里抽出一本书放在讲台桌上。

书收齐了,老师把这些书放在图书角上,然后说:“现在请刘心怡同学当小主持人,张统达同学当总经理。”刘心怡走上讲台,拿着演讲稿,信心十足地说:“今天,我们的‘向日葵’书店在老师同学的资助下,开张了,现在有请张总经理给大家讲话。掌声欢迎。”

张统达大步流星地跨上讲台,兴冲冲地说:“今天,在这个‘向日葵’书店开张的大喜日子,本店将全场打八折,请大家多多惠顾。另外,本店将评选出一名优秀营业员,一名优秀读者和一名优秀家长,请大家多多支持。”

老师又说:“先在小组内表演,然后再到台上来,好,开始。”

我们组三人演一次,我当营业员,鸿鉴当顾客。

鸿鉴进了门,我说了一声:“欢迎光临!”

鸿鉴问:“有适合四年级的读物吗?”

“有有有,看这本《身边作文》,里面写了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增强四年级的小学生的见识,而且价格也很实惠,才八元,怎样?满意吧?”

“嗯,不错。就买这本。”

表演完了,老师请素文当营业员,秋圆当女儿,柯文灏当爸爸,表演就开始了。

“营业员”见有顾客来了,便恭敬地说了声:“欢迎光临!”秋圆问:“有没有小学四年级的读本?”素文说:“当然有啦!这本《小学生优秀作文》可好了,有介绍人的、有观察物的、有写景的、还有想象的作文……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增强想象力。才卖十元,一点也不贵。”

“女儿”向“爸爸”嚷道:“老爸,我要买这本!”。

“爸爸”笑了一下,说:“好,给你买,行了吧!”

……

篇4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起步太晚,训练量小

从课程设置看,低年级教材内容中虽有说话内容的安排,但课程表不单独设说话课,而且我在调查后发现,因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农村小学教师对说话练习普遍重视不够,平时课堂教学中从不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即使是教材中一个单元结束后才安排少量的说话练习,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5—8周岁这个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从训练量看,小学阶段要从三年级才开始,开设作文课,每周只有两节,在这两节课内要完成“导、练、卷、评”四项任务,时间紧、任务杂,加之失去低年级说话的基础,使得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2.读书少,少信息

阅读可以使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积累素材,丰富词汇,提高作文水平。但许多农村小学,到目前为止,班级还无图书角,学校也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室内图书,数目也较少,品种比较单一,其中还不乏滥竽充数的书,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另外,由于部分老师受考试排成绩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仅靠一本语文书进行学习。

3.指导乏术,远离生活

部分教师由于忽视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懂观察生活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等实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忽视了精心设计,而把指导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审题、如何批改、如何评讲,因此导致了许多同学只能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泛泛的指导做“无米之炊”,依样画瓢,选材立意,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严格模仿、小心翼翼;作文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训练断层,缺乏系统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各个年级“各自为政”。首先,由于农村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使高年级的写作成了空中楼阁,导致训练上的断层。另外,中高年的作文训练也缺乏系统性。比如在三、四、五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别要求学生写景的作文;三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按顺序写”;四年级要求“写一处景色,抓住特点按顺序写”,五年级要求“写景。按顺序写出特点和人的活动”,同一写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级,要求是绝对不同的,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同一内容的作文,却不能循序渐进。使得作文于一种随意、盲目的状态。

二、作文改革策略

1.让学生多积累

俗话说: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作品的故乡。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尽量多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可以描绘、歌颂的事物,这是学生写作素材最基本的积累。作家果戈里就是这样在生活中积累材料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注意观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连细节也不放过。经常观察让他的写作素材不断丰富,终于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方面的骄人业绩。

2.让学生多读

读书能拓展学生的生活天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样地阅读大量书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读书,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每周抽出合适的时间让学生泛舟书海,让他们在书海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同时我还利用教室的图书角,号召学生把家中的图书拿来与同学共享。这样,弥补了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做到“厚积”,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多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让学生将自己碰到的、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摘记下来,加以归类,这样写作文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另外,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教师指导学生记下这些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有意去模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完《桂林山水》后,我有意安排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仿照运用景物对比的描法,写了《校园里的树》。出乎意料,这次学生兴趣盎然,把学校的龙爪槐的特点生动遇真地描绘了出来。写作的成功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对习作的兴趣也趁来越浓厚了,这真的要归功于学生的多记。

4.让学生多练

篇5

一、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存

我们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我把它看成是写作的基础。更相信,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能写不出作文来呢?

明白了这些,我就有意识的积累学生的语言,首先从课堂入手,我们教材的例文,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不少还是名篇佳作,例如我们四年级有大作家萧红的《火烧云》、老舍先生的《猫》、丰子恺先生的《鹅》等等,它们语言丰富、生动形象,是学生积累的好场所,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练背诵,不知不觉中藏于学生心中。接着,课外配合,分层积累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对联等等,都是学生在阅读欣赏之后,必须反复吟诵,达到熟记于胸的好材料。但要把握好一个“层”的问题,即,不能一股脑儿地给学生记,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我注意分阶段让他们识记。首先,从最常见的成语开始,一年级上学期学完拼音后,我就天天抄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让他们拼读,如平平安安、百发百中、不慌不忙、怒气冲冲等,每天换着花样,加些动作、神态等边读边记。第二学期,就给他们适当积累一些成语接龙,到了二年级就教会其自己动手成语接龙,并背诵。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所以我定期选择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比赛,并学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效仿它授予荣誉称号有:周冠军、月冠军、季度冠军、学期冠军,发些小奖品或本子,或铅笔、或棋子,根据荣誉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品。后进生呢?我把他们也按周进步、月进步、季度进步等进行颁奖,使其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在名利双收中乐此不疲。

到了二年级,我又把歇后语介绍给学生,先来些浅显易懂的,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猫哭耗子――假慈悲”等等,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又把自还给他们,指导其分门别类记忆,如心情类歇后语、气候歇后语、动物类歇后语等等。至于比赛也参照上面,只是,这冠军要联合成语、歇后语后产生。三年级再引入谚语,四年级名言警句,五年级添上对联,六年级进行大综合,重点放在古诗文的积累上,比赛的内容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二、重训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标中说:“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还说:“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像在《火烧云》中第四至六段的构段方式是我们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典范,学了这几段后,我就创设情境:“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去看看‘火烧云’”,然后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接着,让其谈谈看后的感受,再把看到的景象模仿着写下来。俗话说:“熟能生巧。”靠上课这点时间练习是微不足道的,我就推荐学生读课外书,先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类的书,再读整本的书,如张天翼的《大林小林》、《鲁滨逊漂游记》等等,每天中午是学生看书的时间,每晚临睡前书又是他们的必备佳肴……在看的时候要求做些读书笔记,因为这些材料都是构建作文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必修课。徐特立老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哪一个做学问的身边没有几叠厚厚的笔记本,如恩格斯在写《自然辩证法》时,从读过的书中作了近200本笔记;像他们这样,平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加工、整合,再加上艺术化的方法,作文时便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信手拈来,下笔有神。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摘录好词佳句、好段,并一定要仿写精彩片断。通过不断地练习,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慢慢地改变。

三、重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胜竞争心理,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作文竞赛。对于发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赏识,对学生最具诱惑力。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发表呢?因此,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要使每个学生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创设一份班报,不就人人都可以“发表”了?于是我把想法与学生商量,他们的积极性似乎都很高。我就要求他们写日记,它就是班报的稿源。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各类文章,我们设立这样几个栏目:1、我的最亮点――是专为后进生设计的,只要他们的日记中被老师划着波浪线的句子,都可“投稿”;2、我的想象――刊载那些日记中的想象作文;3、我的纪实――那些见闻类作文就在这儿安家落户;4、我的描摹――写景状物文就选在这儿。在“二至四”栏中,凡在日记中被老师打“优”的,都可投稿,具体录用哪些,就由编辑成员最后选定适当的篇数。

篇6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杏子。

细雨如丝,一棵棵杏子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嫩绿的枝条,一片片心形的叶子,撑着淡红色似的大花伞在雨雾中欢笑着。阳春三月花谢后,小杏子一个个爬上了枝头。四月过后,杏树上挤满了杏子。

杏子心形,和水蜜桃一样大小,遍身生着茸毛,等杏子渐渐长熟,茸毛也渐渐的不见了。摘一个放在嘴里一咬,舌头触到杏子那胖胖的身体上,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杏子先是青色,然后变成淡黄,最后变成金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鲜黄的果肉,同时嘴唇上、舌头上染满了黄色的汁水。没有熟的杏子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杏子,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松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我才知道杏子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够了杏子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听大人们说:“杏子不能吃得太多,少吃可以开脾健胃,助消化,吃多了肚子会闷气。杏仁还可以入药,用于止咳平喘。”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特产——杏子。

定西市大城小学四年级:韩文杰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风景  好习惯成就人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动  老师,我想对您说  难忘的星期天  《弟子规》之我见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伞的爱  小小的我闪亮的我  乡村生活  忠诚的伴侣—书籍  读《雷锋》有感  “馋猫”分糖记  我的妈妈  夏  甘苦漫谈  读《普罗米修斯》有感  我爱我家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亲情的涌流  妈妈的爱  春天  生命不分贵贱  读《水浒传》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极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爱  秋初  论苦与甜  读《水浒传》有感  游泳记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团结就是力量  《狼道》读后感  我就这样长大  浓浓的父爱  家乡印象  论命运  读《童年》有感  我在倾听中获得快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战胜挫折  读《培根随笔》有感  初三的烦恼  我,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同学不会忘记  我的father机器人  浪漫之旅  内心的谴责与倾诉  读《八十天环游世界》 高中

篇7

现象一:教学内容过于笼统,指导缺乏针对性

在一次观摩习作教学比赛中,参赛的课例教学内容是语文s版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作文,比赛老师随机抽取其中一个教学内容,概含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笔者发现以下几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

【六年级】一件讲规则的事情: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事情)

【四年级】家乡的习俗: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活动)

【三年级】一封感谢信: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信)

【五年级】我和某某: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写(写人物)

以上课例不同年级、不同体裁,教师的习作指导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个教学内容上。这样脱离文体的指导,脱离年段具体目标的指导,缺乏对写作内容的尊重,对儿童习作有多少帮助呢?难怪有些学者说:“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教什么,而在于教师根本没有教。”

要走出上述的困境,教师首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年段习作的文体及其要求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谱”。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应当让每个儿童充分体认所接触到的文体基本样式,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结构性知识,如写人的文体采用“外貌+典型事件”;记事的文体采用“起因+经过+结果”;状物的文体采用“外形+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写景的文体采用“整体+部分+整体”;实用文体采用“缘由+策略”。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儿童进行适合自我的个性化表达。

然而,小学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体系,相同的文体、不同的年段的习作训练目标是不同的。这时候,文体性知识仅仅是一个框架结构,而真实的写作需要若干具体的言语细节来呈现,这些细节性知识才是习作个体最为紧缺的。比如说语文s版五年级“写一个我喜欢的人”与四年级“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同样是写人,如果仅仅从文体知识角度去考量,是难以达成本次习作训练的目标的;如果仅仅从人物的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呈现,针对性也是不强的。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表达中心――“喜欢”和“闪光点”去细化习作要求,思考本次习作究竟需要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动作、怎么的神态、怎样的心理活动(见表1)。

现象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课例呈现一】《一件关于规则的事》教学片段

师:ppt出示关于遵守或不遵守规则的图片。

师: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见或经历过守规则或不守规则的故事?

(此环节老师提问了8位学生,都是让学生说关于守规则或不守规则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件关于规则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怎样写?

出示ppt,请一生读习作要求

师:同学们知道怎么写了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生2:开头概括主题,中间写典型事例,结尾写感受。

师:我们要把典型事例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抓住哪些重点来写?

生3: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生4:要有条理地写出来,还要写上感受。(板书:有条理)

师:好的,咱们动笔吧,写作时间20分钟。

这节课, 教师花了大部分时间教学生“写什么”。这些指导都只是一些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仅止于“呼唤”“注意”,使学生“知道”而已。对于“怎样写”,老师只是出示教材中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读一读之后提问学生“怎么写”,把这节课最需要老师扶持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指导课问题主要在教师对学生“怎么写”指导缺位,或者说是粗浅的空泛指导。正如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指出的:“我们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在学生开始着手思考,到他的作文最终完成,写作中间的这一大块,教师其实并没有指导。”这样教作文,更恰切的说是“叫作文”,教师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作组织者的角色:提出写作话题明确写作要求发起写作指令。

怎样的作文指导课才是可操作性强呢?且看一位老师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老师着眼于如何写好赞美家乡的文段教学,以《桂林山水》中排比句及比喻句为范例,指导学生仿照例句:油城路真直啊,;油城路真宽啊,;油城路真平啊,……说好描述油城路美的句子,从而迁移到赞美自己家乡的其他方面。

“辞以情发”,这只是写作的开始,但“辞”如何铺展,“发”往何处,这需要必要的言语路径和基本的表达框架来引导。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对在场的每个儿童的言语困境“扶助”,而“扶助”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该老师针对本次习作的文体(写景类)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写作知识――排比句、比喻句的教学。学生有了相应的写作知识,写起赞美家乡就水到渠成了。

现象三:教学目标过于全面,指导缺乏阶梯性

【课例呈现二】《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教学片段

一、观察食品说外形

(一)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引入激兴趣

(二)观察食品悟方法

1. 出示风味食品――鱼丸,提出观察要求,引导学生抓住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观察。

2. 学生观察鱼丸,边看边交流。

3. 全班交流观察结果,师相机指导学生抓特点、按顺序描述。学会用上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品味食品明特点

(一)尝一尝:出示品尝的要求,学生品尝鱼丸。

(二)说一说

1. 全班交流分享品尝鱼丸的过程和独特的感受。

2. 品读文段,指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表达。

3. 小结表达方法。

三、描写食品悟方法

(一)妙笔生花

1. 出示要求写片段:选取鱼丸的“样子”或“味道”写一个片段(时间6分钟)

2. 习作片段展示、评改。

3. 巧用过渡。试用过渡语把两段话串联起来。

四、总结写法促表达

(一)组合成篇巧安排

看板书,把描写鱼丸的几个方面串联起来,并拟个恰当的题目。

《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一课,以鱼丸为例,现场让学生观察品尝鱼丸,指导学生从颜色、外形、味道、制作方法、食用方法、食品的来历等角度介绍风味食品。因鱼丸是现场观察与品尝,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学生也能顺着老师的指导,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细细想来,这样的课是不是老师的指导过于全面了呢?在一节课当中要讲的习作知识和技巧有:1. 观察的方法――按顺序、抓特点;2.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3. 品尝食品的细节描写――连贯动作;4. 把外形和味道部分连接起来――材料的串联;5. 给文章拟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过多,指导面面俱到,导致每一个目标都是蜻蜓点水,或者重点部分的时间被挤压。

篇8

关键词:素材 读写 提高

现在,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觉得没什么可写,在同学中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我心烦。那么,学生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应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文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一些指导小学生学写作文的方法。

一、事先布置,搜集素材

作文,有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在两节课内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各单元不同体载,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在堂课内完成(事先写好的文章不算),并做到及时批改、评讲,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四年级和各种文体起始阶段运用。到了五、六年级就着力训练学生当堂作文的能力。通过这种过渡方法的训练,学生作文速度快、肉容丰富具体生动,作文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二、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我们常常看到,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最后由于“师命不敢违”,勉强东拼西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深感空洞乏味,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除了采取事先布置写作范围这种权宜之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视而不见。针对这些原因,首先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

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课余生活、文化体育、亲情友谊,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内外要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提高认识,点石成金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综合训练,它既可以考查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亭子表情达意的能力,又可以衡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理解水平。所谓作文能力,也即是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可以说,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的高下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作文的优劣。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常常讲了一大套写作方法,结果还是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思路狭窄、认识肤浅、内容空洞几乎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

针对这种弊端,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事事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于淳朴中发现闪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任自己选用。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循

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在学生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似的写景、写人等片段作文,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内容。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五、教师“下水”,共同提高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不仅仅是动口不动手,叫圣陶先生说过:“教游泳当然要教些游泳的道理,但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一阵给学生看,对学生的好处更多。”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大胆下水,对启发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自身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促进。

下水方知水深浅,我在指导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就将自己写的作文公布出来,听听学生的意见,再结合下水的体会,谈谈作文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这样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发,我想这比随便念两

篇范文给学生模仿效果要好得多。

师生共同作文,可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能使他们产生同教师比一比的念头。学生交作文后,教师就公布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对老师的文章议论一番,然后再公布几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们细心体会,这样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坚持写“下水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叶老师所说的那样,“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六、优化批改,提高质量

传统的作文批改就是学生写教师批改,然而教师评讲,唱独角戏,少数学生兴奋而已,学生的文体功能发挥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批改方法,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同学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又会把自己的作文同被批者的作文对比,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生活,拓宽作文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文教学是衡量语文教学的尺度,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潘文清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篇9

关键词:习作;兴趣;材料;“拐杖”;底气

一、贴近实际,让学生有兴趣

新课程倡导写作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随意拔高,教师们的根深蒂固的旧有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缺乏生活的历练,很大一部分孩子的习作不是空洞无物,就是假话套话一大堆,或者就是优美辞藻的堆砌。而我们教师的习作评价又过于追求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总是期待学生拿出的篇篇是好作文。这种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偏难偏深,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畏惧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对习作产生不了兴趣,并敬而远之。

学习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有很明确的定位:起始年级以说话训练为主,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最简单的标点符号;三、四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重点训练把一段话写通顺、写具体;五、六年级适当地写整篇文章,具有初步谋篇布局的能力,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分数的高压,我们往往随意拔高要求:学生开始学习习作时,就有了字数的要求,就有了篇章的要求,就有了中心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一些淡泊与从容,少一些功利与急躁之心,因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应只放在口头,而应放在心中,放在实践中。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有材料

莫言说过:写作就是应该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写起。过去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村庄里的每一个家庭、每个家庭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变成了他小说里的情节。

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只知道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因而头脑空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给出的习作题目,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无处下笔。鉴于此,我们就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点滴细节,用耳朵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用手触摸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鼻子嗅出各种气味,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用心灵品味四季更替、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淀,我们在习作时再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把所见所闻用心流露在笔端:人是不用包装的真人,事是不用雕琢的真事,情是不用调味的真情!这样的习作一定缤纷多彩。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拐杖”

有了充足的素材,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学生拿起笔来只能如西瓜皮般,任意溜滑,懵懂而不知其所以然。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引领学生。

1. 教给文体知识

“作文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写人的作文必须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丰满人物的形象;记事作文要有具体事例,需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重点是写事情的经过;写景作文要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主要景物介绍,突出景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心理学家也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因此,仿写自然就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仿写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范本,入选我们课文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学生仿写的很好范例。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①仿句式形式,引导学生体悟内化;②仿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运用;③仿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借鉴练笔。

3.分段指导,连缀成文

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时,无法划分自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无从入手,这时,教师就宜采用分段指导、连缀成文方法。一学期后,虽没在分段上刻意指导学生,但他们大都能正确分段,基本看不到一段式,效果不错。

四、自评互改,让学生有底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评互改,而把精力都放在了让学生多练上,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写文章,尤其到了毕业班,学生习作的负担更是不堪之重。我们可以减轻一些写作的负担,变“重写轻改”为“写改并重”,提高学生的自评互改能力,在自改中提升习作能力。

篇10

想象由于有意性的不同,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之分。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由的低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的目的自觉的想象。

想象也由于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而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再造形象是依据已有的、别人的描述,而自己不曾感知过的事物想象出来的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事物的形象。

人类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虽然对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未必比知识更重要,但想象力影响儿童获取知识,并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这是不容怀疑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时运用想象,可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悟思维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应当凭借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儿童想象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到丰富,从没有目的到有目的,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学前儿童的想象无意性较强,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儿童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到占主要地位,但无意想象仍起作用

(1)有意想象在教学的要求下迅速增长。初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多半是无意想象,但由于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他们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展开想象,因而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性复述和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在创造性复述中必须伴随着相应的想象;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扮演角色,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来作为表情朗读,也需要丰富的想象。

(2)想象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童话故事,看动画片,木偶戏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便逐渐懂得这些作品全是虚构的,兴趣逐渐降低转而对那些更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和影视感兴趣。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把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而且能增强想象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他们的作文,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联想,真实地再现人物、事件和场面。

2.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

(1)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常常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例如,在复述中,在游戏活动中,往往重复成人的讲述或模仿成人的动作,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中高年级儿童的想象中,复杂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日益明显,日益增多。

(2)小学儿童的想象,不仅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小学儿童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时可以看到,一、二年级儿童写人物时,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几乎没有什么创造;三、四年级学生写人物时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了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儿童写人物时,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想象力。

三、想象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

1.动之以情,语导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力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的什么,没有明写,以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辩,可以推想到“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回答究竟在何处的。访者的急切,童子的伶俐、隐者的高深,活脱而出。这样,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不迭的想象,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把握得更为具体、丰富。

2.品味语言,激发想象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因素,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情景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儿童仔细品味,启发想象,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