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范文

时间:2023-04-04 12:1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8分)

1.

(2分)多音字

着zhe________

zháo________

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gǎi

guān

lài

tuō

lián

miáo

hu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6分)填空。

①这道菜味道鲜________美,在朝鲜________很受欢迎。(xiǎn

,

xiān)

②对máng________人等残疾人的教yù________也不容忽视。(盲,育)

③为了péi________育出优良品种,科学家日日夜夜péi________伴在试管旁。(陪,培)

4.

(2分)读课文《老师,您好!》,补充句子

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________!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________!

5.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报纸有这么大的魔力。

②报纸上有东西令人着迷。

6.

(2分)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________

②比喻像乌龟的头缩在甲壳一样藏起来

________

7.

(5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心跳________  内脏________ 诊断________  听诊器________ 痛苦________

8.

(4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________

讠:________

月:________

氵:________

9.

(3分)写出反义词。

痛苦________       仔细________       清楚________

10.

(6分)按要求填空。

肺:共________画,第八画是________

沿:部首是________,共________画,扩词________  ________

11.

(3分)选词填空。

果然

竟然

突然

①________从路边跑来一只狗。

②面对这场灾难,她________说出这种没有人性的话来。

③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有雨,________就下雨了。

12.

(14分)形近字组词

诊________珍________

肺________柿________

沿________没________

棍________混________

郊________效________

折________析________

壮________状________

13.

(5分)理解词语

①分析

②效果

③形状

14.

(4分)读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给句子加标点。

啊________呼吸声________心跳声________都听带劲了________

15.

(5分)修改病句。

雷奈克试了试,声音茫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

16.

(6分)填写量词

一________花园

两________男孩

一________铁钉

一________笔记簿

一________木板

一________听诊器

17.

(4分)通过学习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请你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并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5分)造句。

①如果……就……

②果然……

19.

(6分)根据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内容填空。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________的声音!雷奈克________,声音果然________。”这时的感叹号和“果然”表现出________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雷奈克________,他从孩子司空见惯的跷跷板游戏中受到启发。由此可见,________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础。

20.

(6分)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连词。

如果……就……

一……就

果然

竟然

①________我昨天认真复习了,这次测试成绩________不会那么差。

②天上布满了乌云,我估计要下雨。________,没一会儿,天下起雨来。

③我是个小书迷,________到了图书馆,________忘了时间。

④这儿的污染十分严重,________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21.

(5分)扩句

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

22.

(5分)缩句

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

二、阅读题

(共3题;共31分)

23.

(14分)课外阅读。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拔)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她却一动不动。

我觉得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赛、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捎捎)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糟)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

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

这种深沉的爱

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横线画下来。

(2)选出(

)内不正确的字。

就用树枝轻轻地(拨、拔)________ 了她一下

里面(赛、塞)________ 满了雪

她的翅膀(稍稍、捎捎)________ 张开

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糟)________ 受暴力的迹象

(3)给课文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我望着这只野鸭________ 思绪久久不能平静________ 我想________ 这种深沉的爱________ 多么感人肺腑啊________

24.

(2分)读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哪个字说明雷奈克雷奈克并没有就此满足,还在不断研究、不断改进?________  这也说明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正是雷奈克对医学事业________

的表现。

25.

(15分)阅读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回答问题

1816年,法国巴黎流行着可怕的肺结核病。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他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1)雷奈克发明这样的一个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呢?

(2)读短文填空。“心里难过”能让你感受到雷奈克是个什么样的医生?

(3)为什么要整日思索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在文中用直线画出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31分)

23-1、

23-2、

23-3、

24-1、

25-1、

篇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营造和谐、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闸门,在语文的殿堂里自由翱翔。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补白题目,放飞想象

文章题目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揭示出来,所以,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课题这一“空白”,让学生在补白题目时就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一课,在解题时,学生先提问质疑:

生:“石头怎么能做书呢?石头书有多重?石头书能看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上写的是什么?石头书的作用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石头书”的奥秘。

让文本空白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想象空白,探究寓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寓理的揭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紧扣两颗蒲公英种子因被沙漠、湖泊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没有到泥土中去生长,最后导致、淹死这一事实,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深处,可谓生花之笔。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开放性问题:

(1)“蒲公英种子在生命垂危时会想些什么?”

(2)“他们究竟上了谁的当?又会对那些也想去沙漠、湖泊的种子说些什么?”

我通过这几个开放性问题,逐层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既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整合,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

三、巧抓空白,想象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子》这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空白处,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去引领学生想象感悟。引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将感悟品味到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出示: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种花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1)暴风雨来临时。

(2)夕阳西下时。

(3)天刚蒙蒙亮时。

(4)烈日当空时。

出示这些画面时先逐图一一放大,我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彼得劳动的情景,接着把四幅图放在一个平面一起出示。

学生欣赏完美丽的画面,我顺势布置了想象练笔:

“尝试选择一幅画面,想象彼得种花的情景,写一个片段。并在背景音乐中读片段。”

这游易プ×宋谋咎峁┑南胂罂占洌精心设计了四幅画面,填补了语言文字的话外音、弦外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画面,发挥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巧妙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意蕴。

四、利用留白,锻炼想象力

所谓“留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多给孩子们提供想象的时机,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想象,多引导孩子们富有创造性地想象,那么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

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一课时,文中写到“夜叉被哪吒用乾坤圈只一下就打死了,这回可真是越闹越大了!此事一会儿就传到龙王那里。龙王听说以后,气得嗷嗷直叫。”

“龙王气得嗷嗷直叫”的表现,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地扣住“嗷嗷直叫”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背后,探究龙王生气的原因,然后顺势导入,引领学生走进龙王的内心,去关注他的心理,从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勾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龙王不可一世的狂妄以及听到夜叉被打死后的气急败坏就在孩子的合理想象中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故事中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五、创设情境,让文本空白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军神》一课时,运用表演体会情境。

课件出示: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创设情境:我采访扮演雷奈克医生的学生,当你能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啊!原来这样做真的能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我真的成功啦!

生:以后,我就按这个办法为病人诊断,一定能及早发现他们的病情。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终于找到发现人体内脏变化的办法了。

篇3

一、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文章源于生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结合课文中“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的学习,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让学生认真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争先恐后地说着:“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接着,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进行《秋游》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的情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真实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绘画,再现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不但可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教学《拉萨的天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认真看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映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中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凸显文章的深刻含义。如教学《这儿真好》(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然后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上只住着小熊一个,它显得很孤独;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再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学生就如同在岛上生活过一样,真实地体会到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意义。这样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绘画中领悟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声。音乐与文学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王二小》(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渲染情境,并让学生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教学获得了情真意切的真实效果。

四、借助表演,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寓言故事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分角色朗读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戴着头饰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表演融入课文情境,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像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要做坏事总是能找到借口的,对它们光讲道理是不行的的道理。

五、实物演示,强化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来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4

一、课堂导入设疑,促进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运用“设疑”艺术,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领略文本的精神内涵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船长》一课时,当教师板书完课题后,向学生提问、设疑:“通过你们课前预习阅读,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船长’呢?”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位威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面临危险,镇定自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位在危险面前,一心想着别人,沉着应战的船长”……学生们发言踊跃,十分精彩,他们结合预习与自身的理解,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导入设疑,将文本中人物与内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本情节设疑,感受品格力量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充盈于文本间的人文情怀,接受道德文明的洗礼与熏陶。根据文本情节设疑,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品德的感染与陶冶。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教师设疑:“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这样要求‘儿子’放掉已经到手的鱼吗?”,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诱惑面前,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学生说:“在利益面前我们可能会忘记原则”;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迁就和溺爱,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孩子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显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层,丰满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审视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受到高尚品格的良好影响。

三、文末留白设疑,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课文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的结尾处,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巧妙设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结合末尾句所留下的艺术空白设疑:“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是怎样呢?”,有的同学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小羊后面的大树上,受伤了”;有的同学说:“聪明的小羊一闪身,狼用力过猛,掉到了山涧里去了”。还有的同学甚至想象:“狼扑向小羊时,忽然听到一声枪响,狼被隐蔽在树林后的猎手用枪击倒了”,等等。可见,这样处理课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文章的意旨与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自主设疑,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教师的课堂设疑只是为学生提供示范和培养学生的设疑意识。“疑”是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前提和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设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设疑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解疑。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教师搭建了三个平台,发展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第一是学生初读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从课题、课文生字词等方面来设疑,结果学生提出“虎门在什么地方,是谁在销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可以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疑,有的同学提出“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为什么说林则徐销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等问题。第三是让学生学过本篇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则提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并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解难释疑。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加以适当点拨。通过这样的自主设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篇5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上不仅仅要单方面的关注字词的教学,还要关注的是情感的教学,而朗读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真正作用,仅仅将其当作熟悉课文、字词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朗读时间太短

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会抽出十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但这十分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字词不认识,其次就是语句不熟悉,因此读得磕磕巴巴,甚至读的慢的学生会只读了一部分就结束了,因此完全没有达到朗读的效果。

2、朗读目的不明确

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会喊同学起来朗读,很多学生仅仅是将这个当作表现自己的机会,没有明确真正的目的。有的学生因为害羞不愿意主动起来,主动举手朗读的也仅仅是争取不读错、读得流利,这样就以为是达到了朗读的目的。甚至有时候老师因为没有人主动就要求全班朗读,而这个朗读又太注重整齐度,根本没有加入感彩,因此也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

3、朗读缺乏感情

大多数的教师对于朗读仅仅要求会读,很少会纠结感情的运用,即使有的教师注重“有感情地朗读”,也仅仅是自己领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没有有效的指导,也没有告诉学生朗读的作用,因此学生往往会继续糊弄,认为会读就行,这样久而久之,朗读教育就没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中对朗读进行有效性指导的方法

1、换位思考,备案朗读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都会进行备课,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课,教师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面做示范。同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了解朗读的难点在哪里,将重音、停顿都标注好,感彩分配好。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为例,如第二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重读的字有“又”、“热闹”、“兴高采烈”、“思念”。这几个词在每句中都需要重读,因此在备案的时候需要进行标注,同时还要把握好感彩,描写重阳节的情景应该是高兴的,而后面思念家乡又有一种惆怅。这些教师在进步备案的时候都需要有一定的标注,以保证学生朗读的时候进行指导。

2、掌握技巧,备战朗读指导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掌握朗读的技巧,让自己的朗读有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范读的时候给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地听,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对于一些有特点的地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技巧进行指导,如调换字词、改变句型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原文的感彩,还能加深学生对字句的理解。

还是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为例,里面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这首诗的朗读重音一般都在每句的倒数第三个字上,也就是说“为”、“倍”、“登”、“少”,这四个字都是动词,在诗句中,“为”是“是”、“倍”是“更加”、“登”是“爬”、“少”是表示减少,在朗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这四个词分别换成它们的解释,然后朗读,可以了解这四个词的意思,同时了解诗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可以体会到这四个词在诗中的妙用。

3、创设场景,进行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创设场景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的时候也可以用到。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遇强愈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赶海》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赶海的见闻,上面用了大量与海有关的事件来展现海边的场景,如:捡贝壳、捞海鱼、抓海星、螃蟹、虾等等,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可以边放音乐边朗读。文章中提到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因此在朗读前可以放这首歌,除此之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海浪、海鸥的声音,甚至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或者是图片资料进行辅助,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热闹场景,增加学生朗读时的想象力。

4、层次分明,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分清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解性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人称转化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歌颂的是一位“白衣天使”――叶欣,讲述的是她与“非典”斗争的过程。在很多中年级学生心中对“非典”的恐怖并没有很大的意识,因此很难了解其中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将叶欣生活化,将这个人物塑造成学生身边的人,这样让学生可以有一种亲近感,由此才会对这个人产生感情。然后教师再以实例来讲述“非典”的恐怖,让学生了解到叶欣不畏“非典”的伟大,体会其精神,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此人的敬佩之情,从而加深朗读的感情。

三、结语

篇6

一、开展实质性活动,让课堂生活化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讨论班级公约,教师可在课堂上真实地举行一次班务会,由班长来主持会议。

1、班主任老师会前讲话,激发集体凝聚力。

2、班长:概括班级在卫生、学习、遵守纪律、集体比赛、锻炼身体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今后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各小组成员把在组内讨论的内容整合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大家注意倾听,做好记录。

4、班主任老师总结讲话,安排同学会后整理班级公约,号召大家共同遵守自己的约定,为班级增添荣誉。

口语交际课堂中开展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没有刻意教学的痕迹,会消除学生交际心理上的障碍,学生会倍感轻松,参与交际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成效也会很明显。

二、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走进情境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约请,可以这样设计。

情境一:

1、老师在这节课下了之后就要外出开会,但我想请音乐老师今天中午给同学们排练一下小合唱。这个事情只有请同学们帮忙了,好吗?我们先来练一练怎样去请音乐老师帮忙呢?

2、同桌表演,角色互换。

3、请几对同桌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倾听,表演后说感受,也可提意见,让学生明白约请要讲礼貌,原因要讲清,内容要说明白。

4、教师扮演音乐老师,让学生来请,适当给学生设置障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境二:

1、爸爸叫你去请邻居王叔叔来家里吃饭,你能帮爸爸这个忙吗?

2、同桌练习再当众表演。

3、老师扮演爸爸,请两名学生来表演,约请要清楚明白,注意礼貌,回来后再向爸爸反馈约请的情况。

这一交际训练内容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起整个思维结构中更为突出,丰富直观的画面、图片和声音更能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力,触发思维的基点,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近生活,增强理解、分析、判断和创造的能力。

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1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聊聊春节,教材中安排了一组图片,有舞龙、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节的视频和图片,伴有鞭炮声、锣鼓声、拜年的歌曲等,这些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会很快把学生带回到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

四、制造矛盾,设计问题,把学生推进情境

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帮他出主意,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个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

1、刚才钱雨琪的爸爸打电话给老师说他们要出门办事情,不能给钱雨琪准备午饭了,让我们帮她安排一下。我们可以怎么帮她呢?

2、讨论交流,准备发言。

3、想好的同学当面跟钱雨琪说,要求说清楚情况和解决的办法。相互补充。

4、说说谁的办法更可行。

5、钱雨琪向给她提供帮助的同学表示感谢。

情境二:

1、马上就到“六一”儿童节了,老师想举行一个班级庆祝活动,可是怎么安排呢,这让老师煞费苦心。你们想怎样庆祝这个儿童节呢?

2、小组讨论,教师参与交流。

3、代表发言,教师质疑。注意倾听,相互补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会激发学生与人交际的内在需求,情感、态度、思维都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极大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成效。

篇7

一、插图是理解词句的桥梁

在《视听教学法》中,戴尔在总结了经验塔形结构的同时,还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入手,然后逐步上升为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直观形象的帮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看》一文中,就有三人赏菊图、六朵图、大幅图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插图入手,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读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看三人赏菊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看三人赏菊图,思考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句式训练:(谁)―(什么时间)―(干什么),然后自然地学习第一节内容。

2.巧用书上的六朵图,引导学生理解的颜色及一朵朵的意思。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颜色的把握不准,于是利用六朵不同颜色的图,学习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由于做到了图文结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黄的”,什么是“白的”,什么是“淡绿的”,什么是“紫红的”,然后再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颜色。接着,教师就要求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明白一朵朵的意思。

3.巧用书上的大幅图,引导学生理解“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一丛丛”、“一片片”的意思,并体会的多与美呢?于是,笔者想到了书上的大幅图,同时结合自己制作的二丛图和二片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一丛丛”,什么是“一片片”。

4.巧用插图中人物的衣着,理解、感受的品质。如何理解不畏严寒的品质,并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呢?在读到“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一句时,笔者适时提问:“深秋是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是寒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看看图上人物穿的毛线衣,并结合演示开放的手势动作,配上北风呼啸的声音,进而感悟到不畏严寒的品质。

5.巧用插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快乐心情。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一方面是阅读文字、品读语言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读者从内在心灵出发,与作者实现心灵交互、的过程。笔者一方面通过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另一方面运用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公园里的一个游客,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快乐心情。

6.巧用插图上“爸爸”带的照相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对文本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时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在感悟文本时应怎样做到入情入境呢?笔者结合书上插图中“爸爸”带的照相机,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有照相机,你准备拍什么样的照片,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照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要拍五颜六色的,因为它们好看极了。”有的说:“我要拍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的,因为它们一点儿也不怕寒冷。”有的说:“我要拍游玩的一家人,因为我喜欢爸爸妈妈的笑脸。”

看到孩子们学得那么欢快,笔者真想说:“感谢你,书上的插图。”

二、引导读者与编者对话

插图是编者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因此,教师应利用插图与编者展开对话,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如《鹬蚌相争》一文的插图描述的是一位渔夫手执着还在争斗的鹬和蚌哈哈大笑的情景。有教师认为这是编者的一厢情愿,并非如图所示――鹬蚌被抓后还欲置对方于死地。事实上,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鹬和蚌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双方已陷入僵局而不能自拔:想飞也飞不走,想跑跑不动,只能任由渔夫宰割。但如果教师有利用插图展开与编者对话的意识,意识到语文插图是编者提供的一种对文本解读的个性诠释。那么,上课时完全可以利用插图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展开与文本、编者的对话,不妨这样设计:先指导学生看插图,说说插图上鹬和蚌仍在争斗有何依据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接着让学生思考,被渔夫捉住的鹬和蚌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出现呢?(争着逃,互相埋怨,捶足顿胸,对渔夫怒目而视……)如果你是鹬和蚌,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把读图与读文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共读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和智慧。

三、学生学习的范例

插图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范例,教师应用好这个范例,并做到因时而变。如苏教版第一册练习六“学用字词句”中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写词语、为画面涂颜色、根据画面编写故事。画面上有用实线画的太阳、白云、正在飘落还剩几片叶子的梧桐树、雪松、小河、小鱼、冬眠的青蛙、小草,虚线画的小鸟和小花等,图中景色带有明显的深秋的特征。但教学时已经是冬季了,梧桐叶也已经落光,如何针对一年级学生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呢?笔者的方法是:

1.调动旧知,导入画面。

(1)练习六“学用字词句”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请同学说一说那上面的故事。(重点检查开头句和结尾句)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2.观察画面,填词和想象画面的颜色。

(1)填词。

(2)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季节的画面。(为使画面更具有冬季特征,教师在学生说的时候可在小河上画出一层冰。)并提问:冬天有小花和小鸟吗?

(3)要求学生说一说该怎样加色。

3.带着上面的问题观察。要求:①观察梧桐树、雪松、柳树、小鸟、小花、小草。②观察路线和纪律。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解说。

4.回教室小结、填色、说写句子。①观察小结。②学生上黑板填色。③评价,适时擦掉两片梧桐叶。④根据画面说一句话。⑤根据画面说两句话。⑥说几句话,指导说话顺序:从天空到大地、小河。加上起始句和总结句。

⑦加上北风图,由原来的晴天图变成阴雪天图,加上小鸟缩在鸟巢图。⑧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四、插图是“文”的补充拓展

图与画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有的插图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的教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文教完后竟不知茱萸应插在哪儿。其实,通过观察图中王维提笔时若有所思的神态动作和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就能直观地看到唐人重九登高,头插茱萸的风俗,另外,也能理解诗歌从“作者”和“亲人”两种视角来写的手法,表达了思乡的感情。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4课《元日》一诗的插图,图中门上贴了一幅对联,这幅“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作春联的是五代的孟昶。如果引导学生读图中的爆竹、对联,就能有效地深化课文的教学。

五、把读图视作一种能力来培养,在读图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篇8

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有效的训练策略有三。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实物创设情境。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因此在教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引起其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其口语交际的热情。如第六册语文课本中有口语交际《说家乡》。教师把一幅幅家乡的山水画、果园、田野、建筑、风情世俗等熟悉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教师的相机点拨,人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建筑”、“家乡的风情”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每小组留下一人,其他成员带着本组交流成果分别到其他小组分享。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2.表演创设情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来思维的。儿童只有通过表演,再现生活情景,从中感受、体验形象,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买文具》,是小学生社会交际活动中常见的买卖交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设计两个层次的问题:“售货员没搭理你,怎么说?”“要求调换商品,怎么说?”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交际的主人公张小雨和收货阿姨的对话情景:张小雨走进文具店,没有称呼就说“我要买一支钢笔”,售货员阿姨没有搭理张小雨。“阿姨,我要买一支钢笔。”售货员阿姨随手拿了一支笔递给张小雨,说:“六元五角一支。”张小雨看了看,“这支笔不好,换一支吧,阿姨。”“你想要什么档次的笔?”“中档的吧,笔尖细点的。”“你看,这支笔可以吗?”“阿姨,请您多拿几款给我挑选,行吗?”售货员阿姨拿了几支笔给张小雨,张小雨挑选到满意的笔付了钱,说:“谢谢阿姨!”学生表演得轻松愉快,既顺应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

二、联系生活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积极主动地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实践。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水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巧搭口语交际的“舞台”,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舞台”中观察、表达,在活动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2的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让学生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年龄、家庭住址、兴趣爱好、学习、特长等情况。通过这种生活实践式的说话训练,让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让他们学会了在生活中交际。

三、激励评价促进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课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其自尊心,激发其上进心。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不管学生讲得是否有条理,只要他想说、敢说,教师就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小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

总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工具。我们教师应把握好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设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那么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72-02

个性阅读,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带有表达个人体验的性质。然而,尽管我们一直在呼唤个性、期待个性,但实际的情况确是很多学生似乎不愿意展露他们的“与众不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兴致盎然、神采飞扬,发展个性阅读是我们达到目的关键手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具体践行个性阅读教学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简单谈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唤醒学习需求,为个性阅读起锚

学习需求是学生对于自身成就的追求,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是实现学生学习需求的主要途径。在同伴面前展现自己的个性见解,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赞扬,能充分地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主动释疑,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自主搭建一座求知的桥梁,让学习需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发展个性阅读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如果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得出一些独到的感悟,哪怕这种感悟是肤浅的,我们都要予以珍惜和关注;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完善他们的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提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进而从中切实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疑问,紧接着让他们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问自答。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生:我知道了木兰是谁,她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生:我知道了木兰去哪里从军,她去边疆打仗去了。

生:我知道了木兰为什么去从军,因为她爸爸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未到当兵的年龄。

……

接着,笔者着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提问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中,“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抓住“为国为家”这一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自问自答,让学生弄清“国忧”是什么,“家忧”又是什么,理解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

在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过程中,笔者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仔细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适时地参与讨论,指引他们的思考方向,让自己和学生一起体验产生矛盾时的紧张、寻找答案时的严肃和受到启发时的喜悦,一起感受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乐趣。综上可知,学生的“自问自答”式阅读,是实现个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其中只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二、点燃学习情感,使个性阅读张扬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基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反之,消极的学习情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所以,要学生做到个性阅读,必须要点燃他们的学习情感,让他们主动地去体悟阅读。

在课堂上,学生很多独特的解答,往往会被教师驳回甚至批评,教师只希望得到自己预设的那个答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这样做的结果会令大部分学生抑制自己的独立思考,一味地迎合教师的“口味”。长此以往,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机械,学生丧失了良好的学习心境。不期待标准答案,欣赏每一个属于学生自身的独特见解,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这样才能让成功、喜悦、兴奋等正面情感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同时,教师教学时也应该照顾到成绩一般的学生,点燃他们的学习情感,力求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文时,笔者问学生:布鲁斯王子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模仿着王子的神态,“唉声叹气”地说道:“哎!我们军队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怎么办啊?”“我对这场战争快要失去信心了!”“如果再不打胜仗的话,我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在这种个性体验中,学生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使得学生从中得到对课文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调动学习兴趣,让个性阅读延续

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我们既要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通过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让个性阅读在课后延伸。

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文中故事情节,明确文章主题,读透文章内涵,把握角色性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后自编自演一些简单的课本剧。让学生在演绎中得到入文、入境、入戏的体验。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学生会更容易获得自身的感悟。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课文,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等,会牵涉到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也通常是学生感兴趣、希望了解的知识;再如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学生对课文中的古代人物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他们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平事迹也乐于了解。这些都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展现语文学科魅力,帮助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有力切入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从而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有独特感受的个性体验。

篇10

然而“教什么”真的无需深入探讨,教师只需拿着教科书适当运用技巧进行讲解就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前有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后有王荣生教授断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再有近期掀起的教科书讨伐之风,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审慎地面对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利用,择优而教,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内容的张力。下面笔者就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谈教材创生的智慧。

【策略一】拆分(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月亮湾》)

师:月亮湾究竟有多美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

(师根据学生描述依次将各种景物贴到黑板上。)

生:我还看到了桃花。

(师将一朵桃花贴在黑板上。)

生:老师!不是这样的桃花!

生:应该有很多桃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

生:而且,树上开满了桃花。

师:(取出更多的桃花贴到黑板上)你们听得真仔细,听到了“许多”和“开满”。(指着黑板上簇拥着的桃花)看,这么多的桃花,色彩鲜艳,远远望去,就像——

生:一片灿烂的朝霞。

【创生智慧】

本课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图画和文字相得益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在介绍桃花时,课文用了一个比喻,“灿烂的朝霞”是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东西。教者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描述什么叫灿烂的朝霞,也没有将教材整体地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从拆分图片开始,先出示一朵桃花,熟悉课文的学生立刻指出错误:不是一朵桃花,并以课文为佐证。这时教师再出示许多色彩绚丽的桃花,让学生区别,从中领悟比喻的精妙。

【策略二】联合(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悯农》)

师:再来看看课题中的“悯”,它的部首是——

生:竖心旁。

师:那它可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是同情。

生:诗人李绅看到农民这样辛苦,劳动果实却被地主剥削了,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其实在封建社会,受剥削的不仅仅是这些农民,在江边上还有这样一群打鱼人……

(出示《江上渔者》。)

【创生智慧】

对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仅仅学习这样一首简单的古诗略显单薄,因此,教者设计了一个课文延伸环节,将《悯农》和相关主题的《江上渔者》进行联合教学,学生通过《悯农》体会到古代劳动农民辛苦从而产生同情,再学习《江上渔者》,在多种方式的读中进行情感的迁移,深化同情。《江上渔者》是本单元练习中的内容,这样的联合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时候在教学中进行同类项的合并,进行同主题教学或板块式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三】调序(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4》)

师:仔细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带领学生认读,并随意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词语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可是它们排得有些乱,谁能帮它们排排队?

生:(重新排列词语)

师:(请排列词语的小朋友们分排读词语)能说说你们为什么把这些词语拍成一排吗?

生:我把“观察”“采集”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小朋友们的动作。“昆虫”是他们观察采集的东西……

师:也就是第一排词串让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那第二排呢?

生:……

【创生智慧】

识字课是低年级集中识字的重要方式,主要形式是“词串”,它并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有其逻辑联系,如本课的四排词语,第一排交待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第二排则是昆虫们活动的地点,三、四两排是昆虫的名称。教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故意打乱顺序,让词卡随机出现,然后设计整理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在重组的时候探寻其内在规律,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如果单纯地将识字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教学生会识会写几个生字,就窄化了教学目标。

【策略四】补白(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鸟岛》)

师: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再对照课文插图,你有没有意见?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这幅插图画得不好。因为没有画鸟窝,但是课文中说鸟窝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生:而且我觉得鸟蛋也画少了,不是到处都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样子是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疏忽了。这样吧,同学们可以在插图上进行补充,让我们一起来让这幅图更准确。

生:(完善插图)

【创生智慧】

教材的文字或图画之间有的时候是不完全贴合的,教师用好插图,则会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本课例中的设计是源自教科书的一个不足,如果照本宣科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错误的印记,本课的教者的处理方式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放大不足,并放手让学生弥补。学生不但深入钻研文字,兴致高昂地进行修改,而且从中习得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当然,补白并不一定非得针对漏洞,有时候带领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潜入字里行间,挖掘其蕴藏的内涵,用上批注等学习方法,可以领悟教材的言近旨远。

【策略五】链接(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师:今天我们不但了解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还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其实这则寓言出自西汉时期的《战国策》,故事蕴含的道理还制止了一场战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的《鹬蚌相争》。

(课件出示故事图片以及对应的文言文句子。)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试着读文言故事。)

【创生智慧】

任何语文知识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善于捕捉教材向外伸出的枝桠,找到可以进行链接的点,适度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正如本课例,教者并不满足于讲完一则寓言,讲透其中的道理,而是将教材内容与原文进行链接,让教学内容横亘千年,有了教材做底子,学生接触文言、了解文言变得不困难。教者再穿插介绍当时的故事背景,让学生知道苏代用这个故事说服了赵惠王,避免了战争,体会说客的语言技巧,这样处理后的教学内容明显会厚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