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青少年;渗透;法制教育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化学化学虽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应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本知识渗透法制教育,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的意义

2013年复旦大学的黄洋事件引起社会热议,风华正茂的学子因为一点生活摩擦做出伤天害理的举动,着实令人悲愤、无奈。类似事件社会上已经发生多起,这无不昭示着现今青少年法律意识的薄弱,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中学是人生中较为特殊敏感的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但可塑性极强。正因为如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尤为关键。初中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法制密不可分,如初中化学中涉及到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物质;涉及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等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设置具体事例情景进行法制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

1.“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举例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离不开水。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 “爱护水资源”时,笔者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搜索“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该事件的起因、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防治水体污染的迫切性。同时,结合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学会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我们日益稀少的水资源。

2.“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举例

课本内容中将“浓硫酸的腐蚀性”单独列为一小节,讲述了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其实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同学们已经对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有所耳闻,因为社会上有一些犯罪分子不恰当地利用了浓硫酸的腐蚀性,做出打击报复他人的行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中和国刑法》向学生讲述用浓硫酸泼人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并且非法携带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均会受到判刑、拘役或者管制。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举例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节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近些年社会上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毒奶粉、毒面粉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这些“毒物”不仅使食物失去了营养价值,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摄入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脏骤停或者昏迷死亡。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这些具体事例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里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危害性的全面认识,并且明白自己担负着法律赋予的食品安全监督职责。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开展法制教育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处理便会污染环境,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背道而驰。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这一优点,指导和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不断改进优化实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做硫燃烧实验时,实验产生的SO2这种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危害学生和教师的健康。所以进行该实验时,我们可事先在集气瓶中放少许氢氧化钠溶液。此外,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实验行为,如废弃液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否则会造成水质污染。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还可了解一些环境保护法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安全与法律知识教育

法制教育仅靠呈现法律条款会显得枯燥,所以我们可将化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正反面案例相结合进行研究性教学。例如,学习温室效应这一课题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研究,通过自我调查研究亲生体会温室效应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紧迫性。而教师可以就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法制宣传,将同学调查得出的温室效应防治方法与《中华人民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相结合,将法律知识有机地与教学内容、学生的行为规范等结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法制意识的提高不是某一门学科的责任,各科老师均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渗透。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化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更有自己的优势与责任,在教学中拓展全新法制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也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云华.初中化学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农村初中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崔建华.初中化学教育中法制教育渗透[J].中华少年,2015(11):42.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历史知识;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认知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和评判能力,这样是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从中进行汲取经验,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以史为鉴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从教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

一、语文教学设计历史教育目标明确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充分予以重视是实现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教育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历史教育最大化。也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课文所描写的兵马俑等一些文物及其场景上,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认知的局限性不会去考虑秦兵马俑背后的东西。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先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文物场景之后,去引领学生关注兵马俑背后劳动人民为此所付诸的辛勤汗水,进而感知古代帝王奢侈堕落昏庸无道的生活。再辅以课前预习、课上交流等设计让学生对秦始皇以及其他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也会通过学习,对历史及其人物、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加深学生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及其词汇内涵丰富,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字见珠玑。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语文教师也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特别是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教师更应该悉心引导,用历史的角度去组织学生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陶”“椽子”“锯”“算盘”“三顾茅庐”等等一些词在字典中的意思及背后隐含的知识,教师既要与学生学习,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这样既渗透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教学。

三、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暴行留下的罪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到侵略者的蹂躏,要把中国近代屈辱史让学生予以充分的了解。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再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将历史教育渗透到语文拓展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评判能力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历史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口语交际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可以开展“铭记历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一味的享受生活,而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努力的学习,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祖国、社会、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历史知识阅读”竞赛,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而使历史责任感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总之,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好文化知识,更使他们学生学会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担负起责任,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篇3

一、经过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的一套以案例教学为教育途径的《弟子规》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具体如下:

1、课堂的引入

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为人、处事等生活实际提出现实的问题,如:如何与兄弟相处、如何对待师长的责骂、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等,然后告诉学生,《弟子规》教导我们要这相去做。

2、出示经典

在课堂引入后,出示《弟子规》中相关的要求,师生共同诵读,诵读完成后进行解释,中高年级的小组讨论进行解释,低年级的则由老师逐句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意思。

3、故事感悟

针对每一节课的不同内容,教师选取典形的故事,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深化认识。

4、生活拓展

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提出与这一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前与学习以后自己想法与做法的不同,或是对自己的启发。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

以上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而制定,通过故事与生活实例,圣贤的教导与自己的实际做法进行对比,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圣贤为榜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学生以《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为行为指南的行为规范。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通过学生过关纸的形式先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即每个学生都发放一页印有《弟子规》全文的活页纸,将《弟子规》全篇化整为零,分成几十句,每背诵起来一句,就可以找到学校里的任意一名教师背诵过关。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全部过关完成,而我们的老师,每天在给学生过关的过程中,就把《弟子规》的内容背诵下来了,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同时,把学生的践行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跟进,通过组织“落实弟子规,做幸福少年”系列活动为载体,每月践行一个主题,分别落实 “践行弟子规,做勤俭少年、做孝亲少年、做平安少年、做勤学少年、做文明少年、做礼仪少年、做博爱少年、做感恩少年、做尊师少年、做仁爱少年、做包容少年、做幸福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全校开展“七个一”教育活动,“七个一”教育活动是:每课一礼(给上课的老师行鞠躬礼,给学生还鞠躬礼);每餐一念(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民的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每日一读(《弟子规》);每日一省(与《弟子规》对照反省);每周一记(成长日记);每月一评(表彰践行《弟子规》先进师生)。每月一议(交流经验)。经过实践践行与研究,形成了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可以说,《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国学教育在我校的发展,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三、编写了适合我校的《弟子规》校本教材,汇集了一大批国学教育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例,同时编制《弟子规韵律操》,做为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内容包括《弟子规》大部分篇目,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校本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即有对经典的解释说明,又配以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寓意的图片,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故事,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具备传播传统文化与启迪学生的心灵的双重作用。在校本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经过课参研教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教学设计和优秀的教学课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古典音乐为背景乐曲,配上《弟子规》诵读的内容,合成韵律操音乐,加上模仿的动作、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动作、太极拳的动作、舞蹈的动作等编制了孩子喜欢的韵律操,每天大课间做完广播体操后,做《弟子规》韵律操。

四、《弟子规》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强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在背诵与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弟子规》及其他国学经典的认知,了解了很多的国学知识,如在背诵与学习入则孝的时候,了解了《孝经》,在学习中知道了很多的勤学、尊师、敬老、修身等典故。通过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读了很多与国学业经典有关的书籍,使学生深入的研读国学读物,在校园内形成了一次国学热,使书香校园的建设大力的推进。每天晚上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每天大课间做《弟子规韵律操》,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了更多的活动。

(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通过在课题研究中对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及践行《弟子规》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孝亲、尊师、礼仪、学习、诚信等品德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使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塑造学生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有效性

伴随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深入,较多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道路中不断探索前行。纵观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近年来发生的转变,我们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然而,当冷静思考之时,仍旧能够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不足问题。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仅关注了其中一个层面,却忽视另一层面。为此,我们应在总结课改工作经验、分享成果的基础上,有效的正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类问题,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有效性,方能良好的应对现实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包含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包含下述几方面问题。首先,较多数学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无法形成立体化的三维目标,通过良好的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其次,一些教师针对数学学科知识以及有关教学知识的研究理解并不精准,令处理与应用教材过程中形成了偏差。再次,一些教师没能清晰的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特征规律,令教学环节无法清晰的划分层次,应用比选教学方式欠缺妥当性。对于教学材料的加工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进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会令实践教学与制定的教学目标发生偏离。

实践学习阶段中,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交流思考,其思维训练阶段的效果则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以及学习思考不一致同步的问题。该类状况均会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形成不良影响,无法良好的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2.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科学策略

2.1 基于新课标,明确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为有效的充实教学目标,良好的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引导纲领,良好的引导数学实践教学,把握新课标精神,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注入新的灵魂。再者,教师应细致的研读教学材料,领会其中的丰富内容信息,掌握知识本源,了解教材编排的具体特征,懂得教法提示,做好练习安排设计。

2.2 因材施教,提升实践教学效率

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应做到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能力,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客观学习环境等。教师应对任教班级的具体水平心中有数,进而为实施层次化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符合学生现实需要,培养综合全面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显现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尤为重要,可令其在实践学习之中用数学意识观察分析,开阔思路,形成举一反三的技能,提升整体学习水平。为此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在锻炼学生抽象思维,总结分析能力、概括归纳技能等层面下功夫。应在教学设计阶段中令数学教学本质良好的落实显现,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引入任务式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境,令学生在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面前,深入的探究、有效的分析判断,明确任务目标,掌握数学学习技巧,为发展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注重交流沟通,保持良好互动

课堂教学核心本质为交流以及沟通。多向流课令师生以及生生达到良好的互动状态。进而可在课堂教学之中构成信息网,该类状态下学生便可持续的表达观点、抒发意见、倾听想法、吸收精华、修正认识。该过程便可促进学生不断的反思。教师则可在互动交流阶段中观察分析各个学生的现实表现,并倾听学生们充满个性化的发言,快速的进行梳理研究,对学生做出有效的辅助与引导。

2.5 创新模式,开展层次化练习

教师应注重探究性,设计贴近生活、自由开放、富于创意的作业,令学生喜闻乐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教授完比的简化有关知识后,教师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目,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拓展应用。首先可安排学生做较为简单的有关化解数量比值的问题,如果答案正确,可得到两颗星。接下来是填空题,可设置下述问题:甲乙两数,甲为乙的80%,那么甲同乙最简整数比应为什么;将10g盐加入到100g水之中,那么盐同盐水最简整数比应为什么;甲乙两车,甲速度快于乙,多出后者的2/3,则乙速度同甲速度最简整数比应为什么。回答正确可得到三颗星。继续提问,4个杯子分别盛放不同量水,为每隔杯子放入盐,要令各个杯子之中盐同盐水最箭整数比一样,那么如果在第一个杯子之中放入时刻盐,则应在剩余几个杯子之中放入多少盐?回答正确可获得四颗星。

通过上述层次化的习题训练,充满了刺激性,对于处在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而可良好的测试学生掌握新学知识的状况,并可对他们形成有效激励,进而查找自身的不足缺陷,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并积极努力的付诸行动,努力实现,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总之,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我们只有明确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契合数学学科特征,把握学生特点,开展层次化教学、因材施教的培养训练,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注重交流沟通、把握良好互动,契合新课程标准。方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显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驾驭总体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9):50-51

[2]张文兰,李员,连云梅.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18-121

篇5

关键词: 中小学生 音乐课 艺术教育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指人对事物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就是教给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程序和方法。

二、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个学生,既然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教育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感染、鼓舞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

三、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一大目标的前提下,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必须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美育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音乐学科的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

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教学,那就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培养。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和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出发,教师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四、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著名教育家钟启泉认为,在教法上教师尤需确立三个新观念:

1.有效教学观

从科学教育学的高度探讨包括引进电脑技术在内的教学设计技术,追求“高效教学”。

2.学生进步观

教师是为每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的,每个学生进步与否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

3.教学媒体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获得一定知识、技能、概念、认识的手段或媒体。

教师只有早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并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做指导的前提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才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才能使高中音乐教育实现哺育优秀听众,增强审美情趣,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预期目标。

篇6

高质量的启发手段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中学语文;启发;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能错误地解读为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对话,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常态,而高质量的启发手段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手段。

一、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

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倍受束缚,让人讨厌,满堂的无用提问更是让人痛恨。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提炼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用提问,为学生进入文本打开一个突破口[1]。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上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把“惟余莽莽”一句改为“一片莽莽”;二是能否把“顿失滔滔”改为“失去滔滔”。教学下片时,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提问“词的下片围绕哪一个字来展开?”而是提问学生:“能否把‘惜’字改成‘昔’字?”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提问,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思考和讨论当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感叹冰雪威力、暗讽各朝帝王、表达革命信心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文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充分展现了齐王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形象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这句话能否改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经过反复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上、中、下三等的奖赏是按照进谏的风险系数来划分的,当面指责过错,给予上等的奖赏,表现了齐王敢于直面批评的广博胸怀。

二、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语言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言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满堂灌”“满堂问”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通过语言实践来获得启发[3]。如学生在解答上文提到的“惟余莽莽”能否改写成“一片莽莽”这个问题时始终摸不着北,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马上要求学生用“惟余”一词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惟余”一词蕴含着诗人惊讶、感叹的情绪。中学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较多,古诗文教学更应尊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

三、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4]认为,进入文本的标志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强调的就是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在教学《故乡》一文,笔者在讲完少年闰土这一部分的时候,特意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遇上了多年没见的好朋友,会怎么接待他?学生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这时笔者突然话锋一转:“闰土像你们说的那样做了吗?闰土的哪一句话最让‘迅哥儿’伤心?”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了“迅哥儿”面对友谊破灭、故乡不再有梦幻色彩的伤心失落。

四、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次成功的对比教学往往能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不能理解课题的言外之意,笔者就把课题改为“于勒”和“叔叔于勒”,让学生与原来的课题相对比,这时学生理解了课题强调的是“我的”二字,从而明白,课题是在讽刺菲利普夫妇。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把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与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对比,让大家体会唐雎的从容镇定、态度坚决;还让学生把秦王前后的语气变化相对比,让大家体会秦王的性格特点[5]。

五、结语

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对话,而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智慧催生智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的过程,高质量的启发手段正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最佳捷径,应当成为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秘密武器”。

作者:陈振文 单位:肇庆市广宁县石涧中学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许金宝,赵红梅.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功夫[J].上海教育,2006(21):18-21.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分析研究

创新是推动教学开展的不竭动力,思想品德教学也应如此。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出一条适合思想品德教学要求、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改革之路。笔者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创新改进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一、创新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生活设计教案

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向性引领,各种教学要素应当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兼顾。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念陈旧落后,照抄成品教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强化学生生活感知,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为了教育学生学会忍让、学会宽容,专门在社会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以本地区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死伤的惨痛负面案例作为教学的信息,设计分析研究的题目,带领学生从反思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设计选取了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负面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极大的兼顾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走出了唯教材论的限制,以创新的理念扎实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新颖性,也得到了教学成效的实践验证。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丰富信息

教学手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教学理解效果的深化,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普及的多媒体信息成套教学设备,更是让思想品德教学如虎添翼。教师要致力于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为教学工作增添大量的丰富信息,达到支撑和推动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开展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多媒体手段演示为契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例如《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中,笔者精心选择了一些案例,从网络中下载了视频和相关的文字说明,重点搜集的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如何通过法律途径、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维权的。这样的案例信息量大,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和教材所教学的内容结合度非常密切。将这些形象的案例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精彩的视频,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这一手段的演示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表达的观点深刻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氛围的变化,而且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

思想品德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情感,更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就应当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单纯的口头说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则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本地区的一些资料,包括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十年、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间段不同的变化。三个时段都按照同类型甚至同地点的变化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学生分组进行讲述演示。从改革开放前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到改革开放十年时城镇面貌初具雏形,再到现在马路宽阔、高楼鳞次栉比,三个不同时间段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变化,体现出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演示,进行了解释说明,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将他们带入到这些年代之中,从而深刻的感悟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改革开放的广阔前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亲身体会,以形象的感知扣动他们心弦,对提高思想思想品德教学成效特别是思想教育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评价方法,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既要承担知识传授,还要承担思想引领的职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改革,除了通过卷面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效果之外,还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了道德成长档案,联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引导。道德成长档案包括学生自身成长情况,如自尊自信程度如何、遵章守纪程度如何,还包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尊敬师长情况,另外还包括爱党爱国、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设置学生道德成长档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身心发展特别是道德与思想成长方面的评估细则,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该怎样做、什么不能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有目标有准则,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春期的成长中走出沼泽,拨开云雾消除困惑。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大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立足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人性化教学 小学数学

通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可以看出,西师版的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全面培养,拿四年级上册说明,其按照大纲要求,分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几个版块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代数、几何以及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一、将人性化数学教学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中

人文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主管能动能力。人性化教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事业中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发挥了人性化教学的特点。

根据西师版的教材,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何将教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方法。

数学教学不似文科教学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地寓言故事以及美术教学中鲜艳亮丽的色彩为学生打造人性化课堂的印象,由于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既浅显又深入,它已经慢慢摆脱了小学教学课程中的识数的阶段,也逐渐进入方程式以及初等代数以及几何的初步学习中,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浓厚而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一)计算器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画面的讲解,在西师版的教材探索版块有这样一个例题:

例题:由1×1,11×11到111×111,从上到下因数的位数由1位(1个1)到4位(4个1),因而乘积就是因数中有几个1,积就从1开始从左到右排到几,然后又排回到1。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多媒体教学的种类有很多,计算器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在此道题目中,让学生通过进行计算器的计算,进行独立地探索和思考。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过程,纠正学生在数学问题上的表达能力,对数学语言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让学生学会解题时的解题顺序以及对解题思路进行调理,理解题目中的规律,并且能够准确应用。

在计算器中,有很多案件的变化使用,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习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计算器的探索,并且主动和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二)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不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听讲上,因此教师应该发扬人文关怀的魅力,通过生动有趣地课堂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动画的制作以及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上课所学的内容,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出数学课上要学习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学习垂直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直线、射线等的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两条线相交会发生什么现象,并且进行实地演练,通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学生充分理解垂直的定义并且运用到做题中去。

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人文化教学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事半功倍。

二、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小学是体现人性化教学的一个侧面,通过西师版的教材大纲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理念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消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西师版教材模块的设置,教师可以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优缺点,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所带的工具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推论应该先做哪一部分,再做哪一部分。最后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天枰等工具进行观察。

在进行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时候,通过房屋模型以及图片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改写的方法,举例说明亿和万的不同。

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算盘是最重要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珠算能力。

结语:

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力提倡的一种人性化精神理念,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行为品格,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师的亲和力量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生动有趣,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谈心互动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的同时注重对自身品格的培养,通过“人性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彬.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刘亚飞.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23-02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品德;应用价值

尽管我国提倡教改已经很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可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

【活动讨论一】 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中图案的含义: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的历史意义。

2. 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活动讨论二】 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3. 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 活动讨论法给了学生之间更多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较大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树立了自信心,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

【活动讨论四】 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反对;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学技能,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充裕、讨论主题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丽琳,宗军.讨论教学实践刍议,1998.1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1999.8

[3] 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