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7 02:1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中秋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1】中秋节那天最重要的便是赏月了,只有在那一天月亮才是圆形的,当然吃月饼也少不了了,中秋节前几日菜市场里排着龙一般的队伍,买月饼有的是自己吃,有的则是给亲朋好友吃,各式各样,看的眼花缭乱,我们家也不例外,早早就买好了月饼,这一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姥爷家、
我们一进门所有的家人全都来了,我先拜访了姥爷,然后就坐下来帮忙帮饺子,边忙变闻,真好吃啊,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到了厨房,鸡鸭鱼肉……哇,我们姐妹几个惊呆了,都在说“这和过大年有什么区别呢?”爽啊,我现在就等着饭菜好了,全家在讨论姐姐结婚的事情,大姨夫开口了“这个车也好了,饭也定下了,这才艺弄些什么能搞搞气氛呢?”我一听大事不好,正准备开溜,没想到姐姐一下子拽住我,唉,倒了大霉了,他们送了我一个才艺名额,我顿时灵机一动,看UFO,哈哈,逃过一大劫。
开饭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中式,西式,整个一个满汉全席啊,全部都到齐了,大家举杯,共饮了一杯甜蜜的水,开吃了,我们几个小孩子,眼睛齐刷刷地看着那一大盘螃蟹,心中倒数:3.2.1所有的筷子将螃蟹一扫而光。弟弟又想和果啤了,我从小对任何酒味都特别过敏,所以就没理他们,弟弟把一杯果啤放在我的面前还说要一口干,我却毛不理睬他们,自己吃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哥哥几个人嘀嘀咕咕了好一阵,过后,妹妹猛地过来掐住我的嘴,哥哥和弟弟将果啤往下灌,不到半杯我就晕了过去,他们喝了好多都没有事,我愤怒到了极点。
我们家的中秋是不是既丰富又充实呢?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2】八月十五,是我国古老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中秋佳节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优美诗篇,在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地意境中,抒发感叹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别样情怀。
然而在这,我并不是抒发离别愁绪,也不是感慨悲欢离合,而是要“叹月饼”。
吃月饼一直以来都是中秋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想一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月饼,甜滋滋的水果,望着天幕上皎洁的明月有说有笑,那是多么的幸福!然而现在的月饼却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以前的中秋节,人们吃的是“意蕴”,而现在的月饼,吃的却是“面子”。
走进超市和商店,眼前的月饼令人大吃一惊:豪华的外包装令人目眩,金光闪闪,镀上了一层“气派”,镀上了一层“面子;再看价格,呵,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有些更豪华的,价值过万呢!待拆开一看,一样的质量,一样的味道,相差的却只是那一层层数不清的“纸盒子”。
这等“面子”老百姓可撑不起,倒是给“走后门”和“开后门”的人撑起了一条“捷径”。比如我家对楼的某局局长,他可是收足了“面子”。中秋节这阵子,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各个都是小心翼翼的弯着腰进去,眉开眼笑地挺着胸出来,而且手中的月饼盒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豪华。也不知这样的月饼还有什么滋味,这样的中秋节还有什么意思?
当然,月饼越做越上档次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应证。但中秋节里吃月饼尝的是一家人团圆的喜庆,若把它当成是一种“办事”的“工具”,那这个中秋节还有什么“意蕴”可言呢?
关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3】中秋到了,对小孩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吃月饼吧。可对于我来说,最留意的却是那一轮月亮。
抬头仰望星空,最显眼的则是那一片漆黑。今晚的夜空,寻不到一颗星星,转过头来,发现的却是那一轮明月。在这个黑暗无垠的夜空中,它是最亮的那一个;在今晚的夜空中,它成了主角,虽然没有星星的伴舞,它仍然是最美的;在寥寥宇宙中,它用力的绽放自己的光辉,照亮大地和夜空,它不曾放弃,不同周围的事物一样,它不畏黑暗,它努力地尝试用自己的光明去战胜黑暗。想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自己常常是粗心大意,碰到难题就不爱思考,考试成绩不够优秀,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看着这轮明月,心想:我怎么能这么软弱呢?我应该要像明月那样,不要惧怕眼前的黑暗,只要不断努力,还怕发不了光吗?我点了点头,望着那一轮月亮说:多么明亮!
篇2
中秋节活动主持开场白
甲 月在水里,月在天上;月在画里,月在心上。 今日,我们放飞所有梦想,去打捞那轮美丽的月亮。
乙 月是期盼,月是挂牵;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今日,月圆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
甲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现在由徐珊同学为我们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篇3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20XX年9月9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活动准备:
收集当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中秋节的相关故事、传说、诗词等资料。
三、活动实录
1、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花好月圆》,营造一种中秋的氛围,同时展示圆月的画面,引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辅导员: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那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
(1)出示月相图(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
辅导员: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辅导员: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由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辅导员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见附后资料)辅导员: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辅导员(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辅导员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3、中秋佳句知多少
辅导员: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谁会背关于月亮的诗歌呢?队员齐背《静夜思》。
4、欢乐过中秋
辅导员: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全班品尝月饼。
5、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505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最后,我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决定利用这个节日,举行一次少先队中秋节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学校利用宣传栏、雏鹰小广播等舆论工具,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来历等有关知识。
二、在中秋节假期期间,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词,起源等知识,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收集的材料回校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归类整理上交学校)
三、各中队举行一次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班队会。可以诗词朗诵,也可以是中秋节故事会,还可以举行一次中秋节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请各中队在9月12日前,上交本中队的活动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照片。(照片上要能明显的看出是中秋节班队活动)
希望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能认真对待,本次活动将列入班级考核,切实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提高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热情,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小学中秋节活动方案
2.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篇
3.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5.2016年中秋节幼儿园活动方案
篇4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育处、少先队决定在中秋节前后,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5日——9月21日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佳节读月——主题阅读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经典诗文朗诵会。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主题班会时间:9月5日-9日阅读课,教导处将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第三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开展“互助友爱、共度佳节”社区志愿者活动,地点:学生所在社区。
3、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一至六年级各班上交绘画2幅;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16日前上交少先队,届时将进行评奖并在国庆期间展出。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二
一、实施年级:四年级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班级:四(2)班
活动时间:3月~5月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开题课 确定研究主题
师生谈话
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
生:(大声:想)课件欣赏相关中秋节的图片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
活动二:分组,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各组选择研究主题。分析讨论定下研究计划并完成表格。
活动三、开展调查研究
1.习俗调查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全国各地普遍的风俗习惯,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家乡过中秋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把了解到的记录下来,回到班里进行交流。
2.月饼调查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居住地域或自由组合,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制订一份简单的调查计划,深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超市、百货商店、食品厂等地,针对月饼的品牌、产地、生产厂家、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分别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月饼,品尝口味,比较优劣,做好调查情况的汇总。
3.巧手作坊
(1)写一写
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4.携手共享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
(2)“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团聚的时刻,大家一定也会想到远在台湾的小伙伴,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上网,通过发email的形式给远方的小伙伴捎去节日的祝福。
活动四、综合成果展示
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活动五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或由辅导老师(包括校外辅导员)进行评价。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领组、少先总队决定在中秋节前后,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5日——9月25日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佳节读月——主题阅读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班队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主题班会时间:9月15日班队会,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第三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开展“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少先总队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月饼,送温暖。
3.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一至六年级各班上交绘画2幅;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28日前上交少先总队,届时将进行评奖并在国庆期间展出。
主题教育活动时间:9月23—25日交流汇报。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相关文章:
1.2016中秋节活动主题策划方案
2.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3.中秋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4.中秋节班级活动策划方案
5.2016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
篇5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主席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底。如李四光、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才缩头缩脑起来。
曾被“”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独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篇6
中国人自来是喜欢节日的,从五千年来农业大国开始,那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节,其它春节、端午、七夕、清明、元宵、中秋、重阳……都是节日。但时过境迁,要问到现在的“后生仔”,端午是什么时候,清明是什么时候,重阳又是什么时候,说不定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反而12月25日是圣诞节这样的答案会脱口而出。中国人如此信奉“洋节日”,需要理由吗?
理由1:浓郁的圣诞氛围
每年甫一进入圣诞月,大小商场、酒店、旅行社已经打起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战――商场圣诞促销,特推圣诞大餐,到哪里哪里去过圣诞节……大部分商家认为圣诞节是有消费实力的年轻群体才过的节日,自然没有谁会放弃这样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机会。而其结果就是十二月里,许多大凰酒店、商场以及超市门前都摆放了一棵圣诞树,室内也都挂上了充满圣诞节日气息的饰品,到圣诞临近的时候,许多商场、超市的员工也都换上了圣诞的服装,来吸引顾客,随处可见的圣诞老人,红、绿、白的圣诞装饰,随处可听的圣诞音乐,到处都是笼罩着浓浓的圣诞气氛。
媒体当仁不让,也成为圣诞节日的催化者。一方面,媒体上海量着各种关于圣诞优惠的广告,商家买到版面的同时,媒体也搞到了眼球。另一方面,媒体每年对于中国人过圣诞节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成,总之让圣诞两个字,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在满眼可见,充耳可闻的“圣诞氛围”里,我们能视若无睹吗?即使你是一个坚持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在如此氛围下,相信也会身不由己吧!
理由2:拿来主义,放松放松
近几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过圣诞节,特别是受到年青人的青睐,也有一个相当无厘头的原因,那就是西方的圣诞节传入中国后,连老外都不认识了――中国人充分利用自己的睿智,把这个节日变成了全民开放式的狂欢节。在这一天,比如成都、重庆,人们走上街头,手持充气棒互相敲打、狂欢,天知道是为什么,以节日之名!
中国人过圣诞节,不等于中国人就信仰耶和华,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文化,毫不费劲地用这个节日来增加生活的乐趣,这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
纵观中国四个最为传统节日,清明、重阳、中秋、春节,都是以纪念或团圆为主,以家庭为主的节日。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年青人往往都与长辈们一起渡过,而节日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清明让先祖“吃”,中秋吃月饼、重阳吃粽子、春节则全部都吃,然后再是麻将、电视。而对于年青人来说,则需要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的理由、需要一个只有年青人的节日、需要一个和朋友聚会的日子、也需要放纵的理由。于是把圣诞节信手拈来有何不妥?至于耶和华是谁?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是谁?没有人知道,也不想知道。年青人们只知道,这一天是和朋友聚会的日子、这一天是没有长辈的节日、这一天可以放纵放纵、这一天是友情、爱情的主角,暂时和亲情无关。
理由3:文化传承的断层
很多所谓的博士、专家,总是以杞人忧天的眼光大呼圣诞节的风靡,传统的中国节日将会慢慢遗失。我想说的是:早几年你们干嘛去了?
在里,除四旧除得厉害、干净、彻底,将中国几千年来的风俗几乎扫得一干二净。除了春节以外,父辈们似乎并没有把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方式传承下来,就连父辈都不并重视传统的节日,更何况追求时尚的我们呢?
而在之后,中国政府的注意力在如何发展经济上,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忽略了于对文化的传承。以往中国的三大节假日为,春节、五一以及国庆。幸好春节保存下来了,所以春节是节日氛围最浓、最注重的节日,看来中国人对于传统的东西仍然是最为喜欢的。而且在今年,清明、重阳、中秋已被宣布为法定节假日,并有相应的假期。对于生活越来越好的中国百姓来说,传统文化的延续,将会持续下去。
理由4:让我们多温馨―把
毕竟圣诞节不是怪兽,恰恰相反,当我们明白圣诞的意义,也会感念圣诞节是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这个节日传递给我们爱和被爱,这是一种感觉,也是最让人幸福的感觉。于是,我们在这一天的时间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来爱身边的一切,比如用圣诞树和冬青去装饰我们爱的那个家,在槲寄生下亲吻爱人,给身边的老人、小孩赠送礼物,向朋友发出一份圣诞祝福。日子天天都在过,这一天不管是不是以节日之名,从身边的人快乐中,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
篇7
关键词 礼物 师生关系 不平衡性 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杨慧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
一、引言
学术界上,关于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非常多,他们的研究都说明了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关系的社会。中国人非常看重人情,因为个人生活的便利和改变、个人的成长和发迹、家族的兴旺和发达等等都需要人情来打点和疏通。而礼物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依靠关系这―社会基础传达人情的工具。因此,在中国社会,送礼请客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它已经成为中国一种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而这种送礼风气现在已经蔓延到校园内。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增多了,对社交越来越重视了,送礼便成了他们建立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方式。
礼物、送礼以及背后的人际关系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人类学界最早系统研究礼物的学者是莫斯。莫斯认为在礼物之中存在某种迫使受者回礼的力量,他将这种力量称为“礼物之灵”。而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礼物交换是遵循“互惠原则”,即人们是基于有回报的期许才参与礼物交换的。贝夫根据送礼者的动机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将礼物分为表达性和工具性。表达性礼物以交换本身为目的,表达情感标识身份并维持馈赠者与收受者的长期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由互惠原则支配的随礼”;工具性礼物则是以功利为目的并意味着送礼者与收礼者之间维持的是短期关系,在生活中它主要表现为“不对称交换的送礼”。
在国内,杨美惠是较早通过送礼现象来研究中国人际关系的学者,她发现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逐渐向工具性关系转变。阎云翔研究发现中国人的礼物交换并不都是以互惠的方式实现的,他借用了贝夫关于表达性和工具性的二分法以区分各种礼物交换的动机,研究发现没有纯粹的表达性的和工具性的礼物,表达性与工具性的因素在几乎所有的馈赠活动中都同时存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同时礼物交换的动机还与礼物交换的情景相关,他将礼物交换的情景分为仪式化的礼物和非仪式化的礼物。黄玉琴在此基础上,以徐家村为例,分析了农村置身于一个循环往复的仪式化礼物交换圈的原因。她认为在血缘性关系和非血缘性关系中,村民对于礼物交换采取的原则是不同的,在血缘关系中,村民采取的是集体性原则和不可逾越原则,使得追求社会支持网络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防御,防止其破裂;而非血缘性关系采用的是个体性原则,是一对一的,农民追求是一种主动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上级对下级“送礼”后“回礼”的缺失就是违背互惠原则的送礼现象,这种礼物交换的不平衡性产生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声望。翟学伟认为,中国是一个情理社会,中国的人情、面子导致了权力的再生产 ,中国人的关系具有去个性化与情理兼备的特征,进而导致工具性与情感性相混合。翟学伟认为中国人关系网络的建立是差序性的,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其中每一个序列可能通过平衡性原则来和位于中心的个体进行社会交换;关系越接近,平衡性越重要,平衡标准也越多;平衡性的功能在于保持关系网络的稳定性;任何不平衡现象的发生都会造成关系网被重新定义。蔡文慧的研究发现礼物体现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群体差序性,体现着社会的人情伦理和社会结构 。
综上所述,送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遵循各种原则,表现出不同的目的,体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礼物的交换有利于关系网络的建立与维护。以往关于中国的送礼现象和人际关系,学者们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但是关于校园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访谈了解校园内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情况分析校园师生关系网络特征。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访谈内容涉及访谈对象与老师之间的礼物流动情况,以及访谈对象对送礼行为的看法。本研究依据目的抽样法,通过熟人介绍,寻找访谈对象。访谈对象来自于某高校研究生,年龄在23-25之间。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如下:
X男生,23岁,研二学生。
G女生,24岁,研三学生。
Z男生,25岁,研三学生。
H男生,21岁,研一学生。
三、研究发现
黄玉琴在其文章中指出,礼节域指业经仪式化的送礼实践,礼节域包括生命仪礼和时历仪礼两种场合。而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主要是在时历仪礼的场合发生,主要是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性送礼,所以本文以时历礼仪场合为分析域。本研究发现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存在以下特征:
(一)礼物流动的不平衡性
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主要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不遵循互惠性原则。这种不平衡的礼物交换关系是对老师权力和声望的认可以及对其日常照顾的感谢。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给老师送礼,老师一般不会直接给他们回礼,他们也不曾想过老师会给他们回礼。
Z男生:给老师送礼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认可,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非常照顾我们,给他们送礼表示感谢是应该的。
师生之间的不平衡性的礼物流动不仅是对收礼者的权力和声望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感谢。
(二)师生关系圈的大小对送礼的影响 师生关系圈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一般情况下,师生关系圈小,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大,礼物的随意性大;师生关系圈大,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小,礼物的随意性小。
X男生:我没有给现在的导师送过礼物,教师节等一些节日就是发短信祝福。导师现在就只带我一个学生,所以就比较随意。我只在本科的时候给导师送过一次礼物,那年我暑假回家带了一些特产回来,就给导师送了一些。因为导师平时对我非常照顾,给我报销车票,所以想着给导师带点特产表示感谢。
而在其他的访谈对象中,他们的导师都带了十几个学生,师生关系圈较大。他们表示,教师节或者中秋节给老师送礼是师门留下的传统或者习俗。
Z男生:我们理工科导师带的学生非常多。到节日时,我们都会出份子钱买礼物送给老师,没有人想过不送礼。在选择礼物方面,我们一般不会选择价格低的礼物,价格一般在100-500之间,因为我们人数比较多,每个人大概就是分摊40-50元。
G女生:送礼是师门的传统,从来没有想过不送。
H男生:如果单独一个人不送礼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师生关系圈大,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就会形成一个给导师送礼的传统,而没有人会选择打破这个传统,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一个人不送礼的话会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师生关系圈小,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大,有的人会选择送礼,有的人则会选择发短信祝福。
(三)礼物的价格对送礼性质的影响
学生是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所以礼物的价格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也决定了送礼的性质。X男生没有很多给导师送礼的经历,我们在问到他对现在有些学生会在教师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给导师送礼的看法时,他表示X男生:我觉得送一般点的问候性的礼物可以,贵重的带贿赂性质的不行……我认为500元是一个界限,在500元以下,一般是问候性的礼物,而如果超过500元则有可能是带有贿赂性的礼物……带有贿赂性的礼物在送礼中大概占到30%-50%……学生有时为谋求职位,比如想当学生主席给老师送礼;或者是为了自己不挂科给老师送礼;或者是为了能顺利答辩通过的(比如博士答辩很难)。
访谈对象认为礼物的价格是衡量送礼性质的标准,有些学生看来,这种工具性的礼物在学校中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有些学生则认为工具性的礼物在学校一般较少,在社会上较多。
四、结论
从以上的研究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礼物交换行为与社会群体的礼物交换行为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没有经济收入,而收入是购买礼物的资本,所以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有时不赠送礼物是可以被理解的。在社会群体中,尽管经济条件再差也必须“随礼”,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通人情,小气的。
篇8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基于此,本文将从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策,旨在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篇9
关键词:习作教学;“游戏”教学;情境;体验;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23-03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文时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望“文”止步。久而久之,越写越怕,越怕越不爱写,形成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在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引进“玩”的教学元素,尝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消除学生的习作焦虑,同时相机进行一些习作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教、学、玩融为一体,致力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在“玩”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在“玩”中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标指出:中年级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作文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心灵、放飞想象、抒写心声的乐园。因此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愿望。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玩”,并使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口语交际课时是这样做的:
事先在全班调查,了解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明确每组学生具体观察的动物是哪些。当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小动物看,不用老师布置,他们已经三言两语说开了。我顺势而导,借助“故事接龙”的游戏形式,开展“最佳评论员”活动,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交流谈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把话有条理地说得清楚明白。为了提高效率,交流汇报时,我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把学生说的话直接输入电脑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它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从说到写的桥梁。具体做法是原话呈现,接着现场采访原文的小作者,追问当时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修改,使得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变得生动具体,如同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修改的兴致浓厚,习作的信心倍增。就这样,许多学生在点评中第一次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实现了由“说”转化为“写”的过程。
这种多元优化的“玩”的情境,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减轻了写作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写话能力。学生稚嫩的笔触开始在写话本上留下快乐的痕迹。由说到写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步入了成功的轨道。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语言和思维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二、在“玩”中丰富角色体验,让学生轻松作文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是最好的手段,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扔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等,通过“玩”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写作提供充分的准备。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主张在作文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写作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写作情境中游戏着,快乐着,观察着,体验着,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的素材,改变学生没有创作素材,硬着头皮编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在课堂上摄取活生生的习作素材,既玩得开心,又言之有物,何乐而不为呢?
因而,习作课上教师应借助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令其倾情投入。例如,《抢橡皮》游戏教学案例,在教师精心设计故弄玄虚的环节中,全班同学都参与此项游戏,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之后我再次上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不同角色的体验,把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宣布完游戏规则之后,先让一部分学生玩游戏,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一轮后再互换角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不同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写作,有学生这么写道:“刚开始时,我先站在一边看,心情很激动,很想玩,可是我又得遵守活动规则,因此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情。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家的表情是这么有趣:有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盯着桌上的橡皮,像斗鸡一样;有的嘴巴紧闭,连大气也不敢出,好像暂时停止了呼吸;有的紧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国家大事。”“轮到我玩了 ,我的心思都只在橡皮上了,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瞟一下,根本忘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哈哈!”而站在一旁的围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参与游戏的同学们的动作他们尽收眼底,观察细致入微,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也富有灵性了。不同的角色体验,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游戏活动和习作活动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事实证明:有了这样多角度的描写,学生的作文就更有话说了,写出来的作文就更精彩了!
在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游戏环节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学生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专注的旁观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有重点、有条理地写出来,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实效。
三、在“玩”中引发学生激情,让习作以情动人
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都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其实,习作教学一样应遵循这样的规律。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它们的演变历程,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炬手”的角色,把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火“烧旺”,让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庆祝氛围中启迪智慧、升华情感,丰富学生习作的情感储备。
假若把传统节日“搬”进我们平日的课堂,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生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本班的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厦门,其实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厦门过中秋的习俗了解并不多。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充分借助厦门中秋节博饼的习俗,课前布置作业查资料、采访、调查等,通过上网、读书、问家长、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句等资料,做好选择性摘抄,读、背、说,达到积累之目的。课上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了大碗和骰子,还有香甜可口的月饼。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骰子声中学生开始了最具闽南特色的博饼活动,中间还穿插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热闹景象。在一番激烈角逐中,每组的“状元”脱颖而出。博饼活动在迭起中戛然而止,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你高兴吗?现在的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是快乐,但是中秋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又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侃侃而谈中秋节的各地习俗,还吟诵古人的诗句。整个课堂上其乐融融、诗情浓浓,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亲人的身边。在学生思乡思亲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经典诗句引用到习作中,在抒发自己情感的笔墨中巧妙运用,让习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绪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情感还在涌动,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我最亲爱的爷爷》、《给奶奶的一封信》、《郑成功,你真了不起》、《博饼真有趣》等习作。学生细腻真实的情感从笔尖流露出来,让习作更动人。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利用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玩”练习作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习以为常的节日风俗活动注入“玩”的教学元素,加深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很多学生发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觉得无话可说的作文原来也可以写出这么精彩、富有感情、扣人心弦的语言!
总之,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活动来实现习作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玩”是实现习作通途的“铺路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丰富角色体验,多种渠道获取习作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乐于表达,以情动人,才能真正做到轻松作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就不会笔端生涩,无话可说了。唯有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 扬.李白坚快乐作文特色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2,(08).
[2]蔡碧云.游戏驱动――起步作文的新尝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
篇1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同,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持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一些缺乏人文气息的理工科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文、史、哲等相关知识往往还停留高中甚至是初中的认知水平,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沈阳药科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但同时也是一所专业性强的理工科学校。为了更好地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我们在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的大二到大四的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学(英语强化班)、药学(日语强化班)以及药学(理科基地班)学生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试卷149份。参与调查的同学中:72.5%的同学为女生,女生多,男生少;63.8%的同学来自北方。
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调查问卷共有客观题20道,均为单选题,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药学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1、药学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关于四大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50.3%的同学选择了看过其中一两部,26.1%的同学选择了都看过,23.5%的同学选择了都没看过;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与药学大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联系,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32.9%的同学对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一个都不知道,49.7%的同学知道一两个,只有17.5%的同学都知道;在“您喜欢京剧或者地方剧种(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一题中,51.0%的同学的态度是可以看看,有41.6%的同学选择了不感兴趣;对于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42.3%的同学选择了大致学过,但是只是掌握一些皮毛,38.9%的同学选择了什么都没学过。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名著、传统戏曲以及传统文化艺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仅仅是感兴趣,了解程度和投入程度比较缺乏。
2、药学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首先调查了同学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和看法:38.9%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气氛浓郁,具有传统特色,42.3%的同学认为现在的传统节日很商业化;相比于西方节日,91.9%的同学更加青睐传统节日,86.6%的同学非常赞成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是支持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但是由于商业化社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传统节日越来越商业化。
97.3%的同学认为沈阳药科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偏向于浓厚的学术氛围,69.8%的同学认为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有一些影响。以参加调查的药学大学生为例,有40.9%的同学选择进入大学之后,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也会像高中一样继续背诵古典诗词,60.1%的同学则选择了很少甚至是不背古典诗词了;在“如果您现在图书馆,只能选英文名著和中国古典名著两种类型的书,您会选择哪一个类型的书呢?”一题中,53.7%的同学选择了中国古典名著,相对于英文名著不占优势;53.0%的同学选择会选修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由选修,但是也有21.5%不会选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87.2%的同学还是更加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96.9%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很重要并且有一些积极影响;99.3%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当代药学大学生去继承去发展。由此可见,药学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压倒性的支持,但是同学们背诵古典诗词以及阅读中国经典名著的比例并不是很多,只有一半的同学表示愿意选修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自由选修。
三、调查结果思考总结
通过对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药学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兴趣不高,认知程度一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较差。这种情况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首先,社会及家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差异。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四大经典名著,对于京剧、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传统曲艺感兴趣的人比较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于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几乎从来没接触过。父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则更为重要。近年来,社会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书籍越来越多,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传统文化。但是大学生主动的了解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当天主动去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主动去看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籍的情况并不乐观,这也应该成为社会以及家庭努力的重点。
其次,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在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形式广泛迅速传播,特别是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年轻人更喜欢更容易接受,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遭受到了冲击。虽然相对于西方节日,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加青睐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面对中国古典名著和英文名著的选择时,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会选择英文名著。同时,调查显示,相对于普通班同学,药学(英语强化班)的同学更加倾向西方节日和英文名著。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的渗透对于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特别是外语强化班的同学,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三,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减弱。由于高考制度以及当今社会环境对人才的普遍要求,我们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理化,轻文史”的情况。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大多数学生自身也认为文理分科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及态度有一些影响。中学时,理工科学生还能因为学习语文阅读一些图书文章,背诵一些古诗词。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大学本身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偏向浓郁的学术氛围,而且所学专业课程大多以数理化为基础,那么学生自然会觉得古诗词以及中国古代先哲思想对于自身的帮助并不大。因此,即使绝大多数同学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很重要并且有一些积极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当代药学大学生去继承去发展,但是在实际大学生活中,真正去做的同学并不多。以药学大学生为例,同学们可能更加熟悉四大基础化学,谈到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了解的人便不多了。究其原因,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用的少或者根本用不到,大多数学生也就不愿意去花时间了解了。
一名合格的药学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完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每一名大学生,无论文理,都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