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6: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哲理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哲理散文

篇1

1、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

2、品味生活,完善人性。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

3、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

4、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

5、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

6、宽容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1、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

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16、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17、过去与未来,都离自己很遥远,关键是抓住现在,抓住当前。

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19、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20、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21、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经典语录 )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

22、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

23、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24、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25、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26、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27、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28、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29、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30、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31、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32、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

33、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34、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35、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36、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37、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38、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39、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40、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

41、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

42、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43、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44、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45、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46、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47、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48、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青春因为追求崇高,才格外地绚丽多彩。

49、因为年轻,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年轻。

50、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51、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篇2

作家郭保林主编的《阅读大中国》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内容丰赡、文字华美、装帧精美的一部大书。这套丛书分四卷:“黄河寻根”、“大江东去”、“长城雄风”、“丝路迷踪”。精选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表现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经典美文,构成一幅幅雄浑壮美、绚丽动人的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动的文明;长城、丝路又是一部断代史,是凝固和隐形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试想,倘若没有黄河、长江、长城、丝路,“中国”这个概念不就变得空洞和肤浅了吗?这种动与静、骚动与肃穆、温柔与粗犷,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龙腾精神。

《阅读大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诗的壮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讲述历史,是作家、诗人的“百家讲坛”。全书精选了余秋雨、贾平凹、周涛、张承志等150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经典美文,将作家关于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给读者,既有壮美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又有丰赡的历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描绘了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的丰富内涵,激起读者历史情怀,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学者的讲稿或者札记,《阅读大中国》以精湛优美的文字,浓郁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诗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浑然一体;风格绚丽多彩,或雄浑深沉,或细腻婉约,或幽雅隽永,或轻松活泼。精美的语言、绚丽的文字、隽永的构思,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领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来,沿着黄河、长江、长城、丝路多次采风,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这套丛书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取舍得当、篇篇精品、卷卷华章,富有深沉的艺术魅力。同时,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赏析和旅游常识,使青年朋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

篇3

笔者以为,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真情实感”论的诞生和发展作一番梳理。只有从理论的源头上搞清楚了,或许我们的观点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更具有说服力。

“真情实感”论最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散文家、散文研究家林非先生在其《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林非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以后,林非先生在他的《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的使命》等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从此,“真情实感论”成为了散文创作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深入研读林非先生关于“真情实感”的论述,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两个关键词:一是散文创作;二是主观情感。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进行探讨,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林非先生所强调的能够打动读者的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主要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情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情感,但这种情感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已经绝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原初的情绪感受,或者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由此,回到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就在于这些作家笔下所抒发的情感超越了个人原初的情绪感受,即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这个“小我”,而是表现的人类这个“大我”的普世情感,正是这种普遍的情感才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像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与读者产生共鸣,皆是因为虽然书写的是他个人的苦难与生活,却融入了作家自身对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苦难、死亡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真切思考和深度追问,表达的是作家自身以一颗经历磨难的敏感心灵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以及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正是史铁生这种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命运的不断追问,对美丽梦想的不断追寻,才使他在有限中领略到了无限,在虚无中感受到了实在,才使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使他的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相反,联系到我们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也书写了自己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失败或痛苦,表达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但皆因为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小我”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我”,作者缺乏对自身思想与情感进行一种艺术升华和哲理洞穿,文章所传达的只能是一种顾影自怜或自以为是的情绪宣泄。这样的写作,虽然作者在笔端也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种感受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越,这样的文章与经典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高下也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分析,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具有高下之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我们日常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真情实感”的层次,实现一种艺术的超越呢?

提升作文的真情实感,首先是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的产生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始终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越丰富,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悟就会逐步深刻起来,一个人的思想深刻丰富起来,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实起来,他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他的思想与情感必然得到一种超越。反之,那种精神生活空虚,思想境界低下的人,无论他们的语言表达多么讲究,无论他们的写作技巧多么纯熟,他们所写出的文章都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如此说来,回到现实的作文教学,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作文难以打动人心?其中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里,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又怎么能够诞生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没有生活的源泉,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学生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提笔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又怎么能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再一个就是,当我们把一切的写作全都异化为应试作文,老师和学生写作的全部动因和目的只剩下为在应试中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如此这般,又怎么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

其次,要能通过自身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无比强大、无比宽厚,他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他对社会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才能站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去审视,才能去寻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一切的假恶丑。也只有这样,他提笔作文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才会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反之,一个人内心世界就像一片荒凉的沙漠,一条干涸的河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他的笔下形成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当前,我们学生写出的作文之所以“缺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输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严重不足,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如果不能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自然难以涵养出良好的艺术趣味。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的视野狭窄,更难以形成较高的阅读品位。一个人的阅读品味不高,作文的境界自然也就不会高。

再次,要善于把日常的情感提炼上升为艺术与审美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发泄情感的规律是人自身的生理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情感首先是作为生理性的一种特征,是常常与人的得失或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表征,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而且常常是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尽管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但这样的情感因为没有上升到艺术与审美的高度,往往只能表现为一种低下而粗俗的情绪。所以,我们教学生写作要表现真情实感,我们就必须教学生善于对那些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情感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精细的艺术过滤,将生活中那些零碎芜杂的表象凝聚起来,赋予思想、艺术和审美趣味的色彩。只有这样,经过一个加工过滤和理性思考的过程,真情实感才能上升为艺术和审美的情感,在作文中只有把表达的情感上升到审美的高度,这样的情感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打动人的高级艺术情感。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

(1)今音朗诵。

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

(2)配乐吟诵。

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

(3)古诗新唱。

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

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

(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

(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

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俞晓红.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育[J].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1,(2).

篇5

关键词:散文阅读;真情体验;赏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50-1

一、关键词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时抓住富有感彩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常常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

如阅读《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处?让学生发现:“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光、雪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显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少女,写出雪的情态,“妙”在雪态、雪情。通过对“妙”景的欣赏体验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动情法

散文语言富于哲理,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选准动情点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与作者交流心声。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探讨“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联系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感受作者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人的幸福出汗流血的高尚情怀。细细品味经典名言,让豪迈之情在学生胸中激荡。

如教学《春》时,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讨论丰富哲理句的内涵:“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等等。讨论的热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学生要惜时而行的表现。

这些语句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总之,教师要以名言警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议论等为动情点,引导咀嚼回味,达到感染学生、激发共鸣的目的。

三、美景欣赏悟情法

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互领悟而形成的艺术地步,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调和统一。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活跃的画面示意出来,到达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的境地,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发生感人的艺术结果。阅读写景抒怀类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欣赏美景,领略意境,丰富感情。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那迷人的月儿,那月色映照下的杨柳、老树,那无生命的自然,都化为了充满灵性的活物,文章简直是一幅色彩素雅、画面鲜美动人的月色图。作者在形象化、立体感的语言中,熔铸了无限的神思妙想,充分显示了文字的绘画美,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佳境。阅读散文时,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徜徉在秦淮河边,和作家携手欣赏秦淮河的无边风光,与朱自清交流游历的感受。学生在灯月辉映、浆声悠扬之中,游历诗与画相融合的美妙境界,倾听朱自清的心语,如睹名画,如读好诗,得到沁人肺腑的美的享受,自然也就能感受到作者流淌于笔端的欢悦之情。

阅读这类散文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遐想和增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悟出个中滋味,获得艺术享受。

四、美文诵读融情法

感情需要语言作载体,许多散文作品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富于韵味。而这种韵味主要体现在散文的语言讲究音韵美。

最容易让人感受到音韵美的是拟声美,即运用拟声词,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产生一种声在耳畔的真切感受,从而与心灵碰出各种火花。《阿里山纪行》中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朗读这样的语句,会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从而触发了“思古幽情”,产生无限遐想,自醉其中。

句有长短、整散,势有急徐、直曲,音有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就能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个片段,只要一读,我们就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如此节奏鲜明,自然会让人感到强烈的音乐之美。再如朱自清的《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春花悄悄绽放,春鸟啼鸣婉转,心中涌动起对春的欣喜之感。

篇6

一、推进人文阅读,让使命散发诗意

人文阅读,是一个民族阅读灵魂的核心。触摸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智慧。如何推进人文阅读呢?

1.寻找合适契机,让学生触摸经典

关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有效地进行引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比较排斥硬性要求,利用课本,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联系,是引导他们触摸经典的有效途径。如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可以播放影片《城南旧事》的片段,可爱的小英子的形象会深深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时,再向他们推荐阅读这本书就顺其自然了。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抽取经典作品中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童真童趣的片段,吊起学生的阅读“胃口”,让他们自己产生阅读的愿望。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动作小说系列;学完《跨越百年的美丽》,推荐阅读梁衡的散文;学完《景阳冈》《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片段后,推荐阅读四大古典名著;学完《金钱的魔力》,推荐阅读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这些中外优秀的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深刻的内涵,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其中蕴含的永生的活力和不灭的精神,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喜欢经典

我们学校的学生中午有近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每周有固定的一节阅读课,这是他们进行阅读的固定时间,为了配合阅读活动的进行,班级内设有图书角,每个楼房有图书屋,摆放的都是同学们带来的可以共享的经典书目。图书馆是他们的另一个主阵地,在那里,有他们喜欢的读书环境,更有丰富的阅读资源。

不管做任何事情,设立竞争机制,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报上,我们设置了“读书评比专栏”,那些阅读爱好广泛的、成功向同学们推荐经典书目的、读书效果好的……都被评为“读书达人”。在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过程中,“读书达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获此称号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的“读书漂流活动”,更把活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个体静心读书、群体互动读书中体会着阅读的快乐、分享的快乐。

3.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体味经典

面对众多的经典,我们该如何进行适合、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对于那些能够打动自己的、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内容,可以采用精读法;对于外国名著中建筑的描写、古典名著中晦涩的描写可以采用跳读法……暂时读不懂的内容,甚至可以采取暂时搁置的办法。为了让读书更有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做读书漂流卡片、记读书笔记等。在读书的过程中,为了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情节会怎样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表达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人体味。

二、发酵人文阅读,让习作更加灵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可见阅读之于写作多么重要。

1.经典阅读,拓宽选材范围

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人们观察世界、领悟表达真谛的好素材。学生在书里既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可以让思绪伴随文字到海外采风;既可以欣赏童话寓言,感受童真童趣,又可以咀嚼生命的意义,感受伟人的胸怀;既可以体验尊严的高贵,又可以体味宽容的博大;既可以为作品中感人的故事而落泪,又可以被作品中伟大的人格所感染。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不断丰富。反观生活,也许,以前被他们所忽略的人、事、景,又重新投射到他们的脑海中,新的写作点便产生了。比如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于是他们开始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将视角进行聚焦:妈妈温柔、耐心地按摩自己因为输液而变得冰凉的手;妈妈将冰凉的袋装牛奶揣进怀里,只为让饥饿的自己喝到温度适中的牛奶……一一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在生生互动之中,更多曾经被孩子们忽略的感人细节被重新发现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受爱的过程。体味他人之爱,才能更好地给予他人爱。

2.经典阅读,使文字更美丽

有位大家曾经这样说:“书里那些蕴涵着汉文精华之气的诗词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心灵,悄然改变我的文字,渐渐地不再那么粗糙、面目可憎了。”深受网络语言影响的孩子们,不知何为规范的语言;有些学生的文字虽面目未达可憎之境地,但却干巴巴,毫无生动可言。人文阅读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做读书卡、写读书笔记等,积累了许多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写作过程中,它们会毫无征兆地流诸于学生的笔端,丰富他们表达的形式,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3.经典阅读,使作品更深刻

作者心灵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与深度。我们的心灵前行多远,我们手下的笔才能伸到多远。在阅读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时,汲取了作家深厚的写作涵养,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审美品位;与作家的心灵与智慧共舞,在阅读的感动中不断锐化自己的感受力。学生在习作中不再单纯记事,也能试着表达情感了;在写景时,也知道抒情了……小变化显示的是学生思维的提升、

认识的深刻。

总之,在人文阅读中积极发掘生命教育的因素,让生命教育的成果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阅读效果,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与此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让人文阅读成为一种需要,让孩子们的生命从此散发芳香!

篇7

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整体阅读。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2004年高考全国卷Ⅲ选取了著名作家孙犁的经典散文《老家》,对这篇散文的鉴赏离不开宏观上的把握。文后的4道题目均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老家主要抒写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所设。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能弄懂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二、抓文章的筋骨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做题之前,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应当一字一句地重点细读。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同学们在阅读时不妨用铅笔画出来以方便回头寻找。如对《老家》的鉴赏,考生在阅读时若能紧紧扣住第8节(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与最后一节(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进行细读,则文后的第18、20两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要学会利用题目间的信息互通

散文鉴赏是一种整体训练,所以文后的题目不是孤立命制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考生读题时一定要整体细读,而不应看一道题做一道。文后的第4道选择题一般说来都含有对全文主旨的表述,考生尤其应先予研读。《老家》第18题问第1节的梦境描写有何作用,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在第21题的A、D两选项中已有表述:A项说“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D项说“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从这两个选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描写各式梦境还是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情感。除此之外,D选项中“内心世界的矛盾,内心潜意识的冲突”这两个短语对第20题作者复杂心情的回答也有明确的提示作用。

四、文题对照,圈定范围

良好的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理解上。高考题的答案要尽量在原文中挖掘,因此,考生在细读题目后要根据题干的指向搜索原文中的有效信息,确认相关段落以供组织文字之用。如答《老家》第19题就应当将原文第9节与第4节末句视为有效信息,答第20题则应将第3、8、12、14四节看作有效信息。另据笔者多年的阅读经验,如果考题要求理解或鉴赏某个含义丰富的词句时,一般而言,解释词语要往上文找,解释句子要往下文找。

篇8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图书泛滥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让许多人慢不下来,静不下来,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一本书里的内容,大多都是浅尝辄止,我们总是以一千个理由将“阅读”冷落在一旁,无暇理会;用一万个理由安慰自己缺乏阅读的空虚灵魂,阅读在这个浮躁的生活氛围里已经不再是令人渴望的事。可读书对xxx老师来说充满了诱惑,我们浏览网页的时间,我们在网上淘宝的时间,我们晚上看电视剧的时间,我们忙中偷闲的时间,我们在大街上溜达的时间,xxx老师却用来读书。他一直推崇冰心老人关于读书的体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他也是用这九个字指导自己读书的,读经典,读名著,读文质兼美的文字,读富有内涵的作品,只要是好书他都会潜心阅读。

他认为读书怡情而且益智。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他心情不好时,他最爱做的事就是捧着一本书静静品读,忘却人世间一切纷杂琐碎之事;心情好时他更会遨游书海,尽享人生,感悟哲理,汲取智慧。读了文章以后他还会挥毫泼墨,抒写心情,读书带给他快乐,赋予他生命的意义,启发他思考人生,鼓舞他执着目标,为他注入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书是他的良师益友,默默地见证了他的成长。

读书让他更健谈,读书让他更睿智,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他读了之后感慨颇多,他认为,一所学校要溢满书香,离不开学校老师对读书看法和态度,老师对读书的态度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与热情。xxx老师不仅自己坚持阅读,还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热爱阅读吧,它会给你带来想象不到的快乐!会带着你去遨游世界,到达知识的彼岸。课余他会和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感悟,润物无声,慢慢地,学生也追随着老师的脚步,开始与书籍交朋友!

篇9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特点

上个纪末,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了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在逐渐被荒芜。对文化潜存的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余秋雨的散文就在此时适时而出,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余秋雨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读者所喜爱。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一直都在苦苦的追索、思考与反问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也有过一百多年被屈辱与侵略的经历,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沉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无处可安。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今学子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欠缺与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欠缺。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又使得他开始思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把沉重的历史做了一番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诸多的重大历史话题,也涉及到时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种种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度之深,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他试图通过对文化的“反刍”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求得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为探求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他开始了《文化苦旅》,西探甘肃敦煌,访遍大江南北,甚至奔波海外,以一腔热血、满怀深情,试图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融汇到那一管笔端,他把沉重的历史反思与秀丽的自然山水融合;将沉重的历史话题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更确切的说,他在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情感。如在《道士塔》中,面对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洗劫一空,民族瑰宝遭到毁灭性破坏,他心痛欲绝:“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这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面对着麻木的道士,余秋雨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千年庭院》中,他在阐释当今中国教育现象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个教师的无奈心境。在他的文章中,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深刻反思后的精神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期盼。

二、生命感悟与理性思考的交融

余秋雨的散文,有其独到的目光与写作手法,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深切的文化使命感有非常大的关系。他的散文,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范畴中的散文,无论是《千年一叹》中对四大文明发源地的探索,还是在《行者无疆》中感叹于“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余秋雨所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一脉延续、中国的文化发展又将何去何从等问题。在这两部散文中,他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悟,而在感慨之余,又不缺理性的思考。

他在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探访,他已经摆脱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局限,而是真确的去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也是在文化探索中的一种升华。在数月间,他经历了多数知识分子所没能体验的各种心智与体力上的考验,也由此生发出别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生命感悟。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局限于传统文人的矫情抒发,而是进一步在精神上升华,将对生命的思索凝聚成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在思索、在追问,人类的文明为什么会衰落?是否能够重获新生?欧洲文明为何发达?中华文明如何才能强盛?我们的文明发展需要做些什么?应该说,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这个声音也正好唤醒了社会对文化与文明的思考,从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此他的散文才如此受欢迎。

在中国时代大转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中国人都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中,多数人在追求经济发展与获取金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因此只有依靠金钱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用财富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文化之于他们来说犹如荒漠里的甘泉,求之不易,于是他们身处于社会之中而无法获得身心的平衡。余秋雨的散文,给予这些饥渴的心灵最好的甘泉,可以说正好填补了当今社会的部分文化空缺心理,满足社会上的情感追求,引发生命感悟的共鸣,同时又引导社会理性思考文化、人文、文明等问题。

三、题材“形散”而“神”不散

余秋里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从人文历史到地理文化,他的笔下时而万马奔腾、纵横驰骋;时而如山涧溪流,清澈而婉转;时而又宛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澜不动而蕴含着滚滚的激情。他的散文说理畅达、理性平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位文人的人文情怀,而没有偏激思想。无论是叙事还是联想,他的思维似乎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显得那么游刃有余,然而其情感表达中,更多的是理胜于辞的气势。无论是在历史中低徊,还是在历史中感伤,他都能通过对题材的裁剪与缝合,最终凝成散文的凝聚力,表现出主题的中心思想。余秋雨的散文,很多看似随意的叙事、写景,或是随性的议论与评议,事实上所有的文字都紧扣着中心主题,而说理、抒情,看似杂却不乱,看似散而最终归一,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四、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大都语言雅致,在抒情中叙述着历史的故事,在叙述中感悟着生命的哲理;在优美的文字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在练达的语句中感悟人生哲理。他的散文既有诗的美感,又有论文的严谨。在深入浅出中对世事进行论述,在如诗般的语言中阐述事理,文章自然而优美,读起来非常亲切,这也应该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栾梅健.余秋雨对当代散文文体的拓展及其局限[J]. 文艺争鸣. 2007(12).

篇10

一、选择读物,指明阅读航向

从第三学段的小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看,全部用经典作品来要求他们阅读,则要求未免为时过早。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让无序低效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提供合适的精读书目和泛读书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导航。我根据《课标》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书目,既有泛读书目,又有精读书目;既有诗歌、寓言,又有散文、小说;既有中国名篇,又有外国名作。如杨沫《青春万岁》、高尔基《童年》等作品节选、冰心的《繁星》《春水》、雪莱的《西风颂》、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有了这些推荐书目,孩子在阅读时就有了“航向”,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逐步从低幼年段时的无意识阅读转到高年段的有意识阅读。

二、编写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作品的导读,不但能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我们在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课外读物时,可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兴趣,关注个性体验,关注情感的熏陶,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

上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借我班学生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爱的天使——走近冰心、泰戈尔》。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深切感悟,紧紧围绕冰心作品的主题,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设计了“倾听爱的声音”、“了解爱的天使”、“感悟爱的真谛”、“感动爱的呼唤”、“让爱充满生活”五个环节,和学生一起聆听冰心对母爱、对童真的呼唤,一起感动冰心对泰戈尔的仰慕崇拜,一起回味冰心小时侯的逸闻趣事……当时听课的所有老师都被深深感动了,其中有一位学生动情地说:“真的太美了!想不到文学作品竟有如此魅力!”这就是作品导读带来的无穷魅力。的确,这些经典作品已走入孩子们的心里,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冰心的作品,而且在平时的日记、作文中,经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我想,这样的导读,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如果我们老师也能精心设计导读,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三、经典诵读,感染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