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5: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篇2
目前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一言堂”、“填鸭式”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僵硬,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动性。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很少,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大多数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普遍地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等特点[3]。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知识点掌握的很牢固,但是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策略不当,忽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采用拉网式训练的复习备考方式。这种复习方式虽然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不利于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2.结合时代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是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增加自己化学知识的储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改编成网络流行的歌曲如小苹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方便学生记忆。
2.2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图文合一,动静相辅,形象直观。它能够动态的演示复杂的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原子核排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2.3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3.逐渐引导社会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心理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化学教学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位于的价值取向。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应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做优化,教育效果是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在学习、摸索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使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形式、模式及其开展高效课堂势在必行的紧迫性,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还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课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比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教师具备能力是必须的,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及是否适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课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1、查阅资料。现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编写的,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另外,我们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后反思,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坚持多查阅资料,多听课学习,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2、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些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魅力的提升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提升知识的魅力。时刻激发和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跟着老师的知识和兴趣走,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上课环节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化学教师一定把握好分寸,在有效的时间内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4)有效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他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巩固练习题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题量,二是题型,三是深广度,四是是否体现本节课的精髓。一般来说,题量不能多,2到3题即可;题型多以选择、填空为主,少用综合性强的大题、计算题;难度不能过大,不要在新课时就按中考的难度来,最好要适当;题目的选取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内容、重点内容,绝不能为了练习而随意选题。只有选出了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好题目,学生才能真正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
(5)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角色转变。
高效课堂是自主的、有情感的、师生相长的、有成功体验的。因此教师必须放手课堂,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要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学,带着兴趣去学,为追求成功体验去学。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把握好学生。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课后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之,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它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作用,只有巧妙设计,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了一堂课,如何能让学生很好地巩固呢?从作业反馈中,能很好是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很好地看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效果很好。后来,我就经常这样做,通过精心设计,学生也能很好地巩固课堂上的内容,反馈的信息也比课后的练习来得全面。在这里,我就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我设计习题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记忆性的内容,主要的课本上的一些概念;二是概念的应用,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设计习题时,尽量以我们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在设计练习时,老师自己要多研究,习题不能有较大的漏洞,最好是平时资料上常见到的,再自己作一些修改。
总之,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减轻学生过分的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有收获。并且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当然,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以上三条外,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与学生主导地位的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课堂教学细节问题等等,都值得去认真研究。下面我通过乙醇教学设计来分析教师是如何做到“读懂教材”,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再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乙醇。
二、教材分析
1、乙醇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取醇类中的典型代表有机物——乙醇,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烃的基础知识,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降低难度。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以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学生可来应用这一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2、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能力与方法:本节课突出表现了用途由性质决定,性质又是由结构决定的,所以要从乙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性质。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乙醇的性质及其键的断裂方式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贴近生活为手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帮着发现隐藏的问题,具体分析,达到一种和学生共同学习的那种气氛。采用边讲边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本节为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课,而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结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性质规律。因此,结构教学在整个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般原则,按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主要运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学习和形容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七、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故事引入,采用设疑、材料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实验和视频演示实验等方式学习乙醇的重要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课
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故事和诗篇都证明了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那么,酒这怎么来的呢?由舜命令杜康造一种饮料,引出酒的由来,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制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日常生活中,讲述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有关酒精的一些性质及用途。使同学们要把握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用途和存在。
2、由简单习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结构
3、归纳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闻乙醇以及将其涂在手上的一系列活动后,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演示动态的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乙醇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分析乙醇的断键方式。
4、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
(1)提出问题
乙醇可看成是水中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而水可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是否也可以呢?
(2)实验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3)演示课件:乙醇与钠的反应的历程。
(4)知识迁移:写出乙醇与镁的反应方程式
(5)联系实际:交警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
5、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氧化反应
(1)提出问题:乙醇可否被氧气氧化呢?
(2)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3)演示课件:乙醇催化氧化历程。
6、乙醇的用途:让学生根据乙醇的性质及生活经验再次说出用途。
7、本课小结
8、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
1.乙醇的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与Na反应
(2)氧化反应
②催化氧化
③直接氧化
4.乙醇的重要用途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正。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跃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得变,我们必须不断研究,与时俱进,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必修2(人教)》
篇4
1.生活中化学案例展示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或是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到化学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当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亲身感受的案例),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案例的教学情景当中.同时,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生活化案例的演示:首先,将文字性的资料发给学生;其次,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资料展示;再次,教师对案例进行生动的描述.展示方法的选择并非是唯一的,应当根据实际案例的特征特点来决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均应当渲染出与之对应的气氛来,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角色,以此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进一步的分析及解决问题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在江苏省某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海水中的元素———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氯气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高中化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氯气的兴趣,进而达到本课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出北京电视台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马桶的过程中使用了84消毒液,由于清洁的结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家庭主妇的需求,紧接着又使用了洁厕灵,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家庭主妇中毒,继而被送往医院.视频播放到此,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便于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采取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在生活化的案例中之后,学生的兴趣由此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立即引导学生进入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中.在设置这些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把握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以防学生出现厌学的不良心理;在设置疑难问题成功之后,教师应当采取指导个别的方法,不单单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此外还要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找到日常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基础.例如,在上述的生活案例的教学中,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化学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下述问题:在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之后为什么人会中毒?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好奇心均会被进一步得到激发,这就有助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由此得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提出答案,总结归纳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最后阶段就是教师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在该阶段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知识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结.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先,对之前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全面的评价、表扬,以及肯定在以上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其次,评价所举的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解释这样的生活案例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丰富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再次,鼓励学生时刻运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84消毒液的化学原理及使用说明,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消毒液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梳理,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具体化的认识及理解.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1.要重视案例的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的置身于学习,是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实质.生活化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做好相应的化学分析.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够恰当,就很难达到化学教学的效果及目标,也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该案例的实用性与实性,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堂当中.
2.要突出课堂实践性原则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对生活化的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展示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不再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获取呆板、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让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投入科学实践,并将所学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结束语
篇5
在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进行回顾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微弱电离”的理解,从而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可逆的;在“逆”中进一步推导可逆的过程中必然有电离平衡的存在,学生就会自主地对“电离平衡状态”进行分析,在“等、动、定”中体会电离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志;学生在领会“变”的含义中,顺利将思维引向对“电离平衡影响因素”的探究学习.顺应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可以利用板书在黑板上构建知识框架,灵活地将各种概念进行串联,利用概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来逐层进行延伸和学习,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不断地对框架进行丰满,从而建立一个“有血有肉”的高效课堂.通过这样思维框架的构建,结合学生的生成顺利的形成“思维导图”,使得课堂教学上不仅仅是“形似”,更从本质上达到了“神似”,灵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从根本上提高了高中化学的课堂效率.
二、突破思维模式,引申探究效率
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突破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突破,在学生对现象、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核心讨论点上,在对重点的攻克中使学生对化学原理更为清晰,从而得到完善、严密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利用“电子转移”来联系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使电子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而产生电能?”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下,学生逐步地将问题集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形成电流的问题上,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很是兴奋,都想利用这一原理来制造电池.学生主动地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其中的电子流向确定了正、负极,开始尝试选择相应的电极材料,使用导线将正、负极进行连接,不断地进行连接尝试各种不同思维的实验.在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终于看到了电路中所连接的“二极管”发亮了,顿时一片欢呼声.通过这样对一个“中心点”的研究,在学生心中绘制了一张“原电池”的电路图,非常清楚的理解了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并在学生的实验中得到了完善和修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清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效率.
三、共建思维导图,推进合作效率
“集思广益”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更广、更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的形式,让大家相互之间配合协作,对学生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地聚合和整合,使学生的思维、认识和经验得到共享,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化,以此来共同努力来建立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讨论“如何使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从反应的原理出发,建立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关系式,顺利的得出c(NaOH)V(NaOH)=c(HCl)V(HCl)这样的实验原理,从而顺利的得出计算未知盐酸浓度的公式,然而在仪器的选择和重点的判断上又出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仪器和指示剂,学生在认识仪器的同时对整个实验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启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最终学生得出了“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读数、滴定、读数”等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整个实验框架也在学生们的齐心协力下逐渐地清晰,使得后面的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变得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集体构思,使学生们共同搭建来实验的框架,相互之间取长去短、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打造了思维导图,不但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小组合作的学习默契和效率.
四、整合思维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是学生记忆、思考、接受的一种升华,而其中的思维导图不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书本由“厚”变“薄”,有助于学生对关键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建立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其中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用不同的线条将其标出来,新奇的学习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机、很充实.学生在标注“钠及其化合物”时,遇到了钠盐之间相互转换的困难,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参与讨论和引导,启发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之间的互滴检验”,讨论“碳酸氢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实质”,学生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突破了自己的原有认知,建立了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学生在对物质之间的联系进行搭建时,意识到了自己在反应方程式上的遗漏和不足,纷纷的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同学或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不断的借鉴彼此的优点,起到了很好的“补漏查缺”的作用,使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这样的反思式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建立了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构建了纵横式的网络,也使的学生的思维可以纵横式的发展,不但达到了巩固和复习的作用,还轻松地突破了在新课讲授时那种顺向思维,建立了逆向、混合向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
五、结语
篇6
化学本来就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学到的很多知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萃取与分液”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联系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讲解。比如联系现在很多人都非常热衷减肥的话题,引出西红柿减肥的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问题进行思考:西红柿分别用油和水进行煮,哪一种效果会比较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不仅会容易很多,还会让学生学得更加有兴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
2.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高中化学中,实验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在分小组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成绩、积极性、平时表现等各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划分。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进行适当分工,提高实验效率。另外,不同小组间的竞争,更是会提高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小组责任感。另外,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小组成员也可以各抒己见,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在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碰触电器?为什么电解水的时候需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者?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兴趣。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由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完善。
3.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
在现今的化学课堂中,一般思考和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的都是一小部分人。如果想要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就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不怕说错,就怕不说”。不论讲得对不对,敢于说就是一种胜利。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性措施,为大家积极发言提供更多诱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及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获得更大提升。
4.对高效化学课堂的评价
高效化学课堂的最终目的,简单来说便是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有了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也就提高了。而教师更是要做到“相信学生、全方面地发展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讨和创造的机会。“教”是教师的责任,而“学”是学生的义务。但是如果要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则需要的是双方的互动和配合,并且教师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高效化学课堂,是由教师和班级的全体成员共同打造的。所以教师更是要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不太优异、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学生,更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机会享受课堂和学习中的乐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高效化学课堂的模式根据时间进行划分,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可以这样划分:10+25+10,分别是:教师的学习指导+课堂的合作交流与探讨+教师的总结和概括。这样,教师跟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时间会更多,而教师单方面传授的时间相应减少。
5.结语
篇7
陶行知说:“千千万万发明的起点在于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源于惊讶和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促使学生展开所有行为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地将化学知识呈现并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课堂呈现出一种枯燥压抑、死气沉沉的氛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创设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一段历史:德国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开了激战,德军停止炮轰之后,法国士兵冲出战壕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然而,他们看见的只有黄绿色的烟雾,接着,他们就有一种难以喘气、无法睁开眼睛的感觉.过了几分钟,就有一万多人中毒……学生在听完这一历史故事之后,就表现出一种极为惊讶又充满疑惑的神态.接着,笔者提出疑问:“黄绿色的烟雾究竟是什么物质;它们具备了怎样的性质;法国士兵在闻过这些烟雾之后出现中毒现象的原因……”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没有将问题的答案立即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并从旁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常规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学生努力记笔记或者是对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弱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难以促使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所以,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有效地构建出来,就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形式进行灵活选择,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时,笔者根据班里的人数进行分组,平均每四人为一组,之后将金属钠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线索,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展开相关知识的探索.探索的内容主要有: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等,然后整理和总结搜集到的资料,并将其制作成详细课件,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要轮流上讲台对自己的课件展开演示和讲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对纳这种金属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也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开展实验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对于化学这门自然学科来说是基础,很大程度上,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差都会受到实验教学成功有效性的决定.但是,在如今的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因为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被教师用来演示实验,这样一来,就难以充分展示和体现化学实验的多元化功能.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将实验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题号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这对于构建学生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而言也是一种重要体现.例如,在做“溶液浓度配置”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并介绍实验需要的仪器、原理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习相关的实验技能,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共同沟通并讨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控制实验条件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配置溶液浓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四、结语
篇8
在早期,人们已经意识到自主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学家针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规划与探讨,形成了完善并成熟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当今化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教学奠定了坚定理论基础.
1.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学习的意义.他将意义学习分为四大要素:学习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渗透的过程,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而放在第一位的要素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这可以说是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雏形.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创设并提供一定的参与环境,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学生的主动参与被凸显.学习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并付诸实践进行知识主动获取的过程.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构的分析
教育学家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需要真正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念付诸实践的是高中教师.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动机的导火索,在一定动机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学生的关注点与注意力才能集中起来.例如,在学习淀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上课之初提问:淀粉遇碘变什么颜色呢?这样的话题,充满了猜测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是蓝色,有的说是不变色,有的说是黄色.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教学,通过土豆进行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测结论,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鼓励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新的教育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明显增强,小组内学生分工比较明确,有的记录,有的总结,有的代表发言,整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在集体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仅调动起来,那种集体荣誉感也油然而生.每个人都是小集体中的一员,在集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做好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与思维上都接近成人,所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高中化学中存在很多疑难知识点,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在开展化学自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尽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究问题.
4.做好课后练习,检验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幕后的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扮演主导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如何检验教学成果成为教学中最关心的话题,这就要求在利用好课堂做好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下习题的练习,通过练习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探究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点.在课堂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的教学测试.也可以是课下练习的形式,但学生的自觉性总是有限的,课堂测试的形式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教学检验成果真实性更高,更具有教学参考价值.
三、结语
篇9
由于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化学实验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与课本上描述的情况不一致,比如,现象不明显或者产生的气体量太小,学生观察不到反应效果;或者化学反应太快,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反应已经结束了。面对这种状况,引导学生不要轻易下结论或是质疑课本上描述的情况。毕竟,科学家的实验都是在设施齐全、环境适宜的实验室操作,而且实验设备更专业、要求更严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思考我们的实验到底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当我们的实验达到课本上的效果时,引导学生反思:我们以后在实验操作中要避免哪些不当的操作,或者如何优化实验操作等,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二、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
实验是化学教学必要手段。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边讲一边操作,利用实验来验证课本上所讲述的知识的客观存在。教师在操作演示实验之前,会对实验的条件、准备、操作进行详细地介绍,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会提醒学生注意哪些事项,如何避免意外的发生。学生在观察教师做实验的同时,会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回顾,并高度注意以防应对意外情况。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直接影响,引导学生条理分明地做好准备,并有条不紊地操作实验,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影响深远。
三、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活动
目前的化学实验活动,多是由教师演示或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进行。无论哪种形式,学生都是实验的被动接受者,没有主动进行实验的欲望。前一段时间,一个因学生做化学实验造成人身伤害的新闻在各大媒体上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实验的讨论,很多人指责学校管理不到位,但也有人指出:自主实验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这次事故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权利。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活动,拓展学习视野。
四、结语
篇10
1.意外生成中的“猜想与假设”,顺势而导,探索本质
动态的课堂随时有意外生成,引导学生合理探究才是解决意外生成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意外生成,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条件、药品、装置和操作进行探究,从自己的角度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意外,探索意外之后的化学本质。比如在学习有关“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利用金属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探究铝与酸反应时反应速率的快慢。教师利用了边实验边猜想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情境:实验1:将相同大小、形状相同的铝片分别放入2mol/L稀盐酸、0.5mol/L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要比与稀硫酸反应剧烈,放出氢气的速率快。学生便从反应的本质进行分析,对造成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猜想与假设:铝与酸反应的实质是铝与溶液中氢离子的反应,稀盐酸中氢离子的浓度大,故反应速率快。实验2:将相同大小、形状相同的铝片分别放入1mol/L稀盐酸、0.5mol/L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反应速率相同,还是稀盐酸与铝反应产生的氢气剧烈,反应速率快。这令学生感到非常的意外,铝片和氢离子浓度完全一样了,唯一不同的就是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这让学生拥有了其他的猜想。猜想与假设: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可能影响反应速率,氯离子具有促进作用,硫酸根离子具有抑制作用。实验3:在铝与1mol/L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观察实验现象;在铝与0.5mol/L稀硫酸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观察实验现象。“意外”让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找不同、寻根本,从而在相互比较中有了新发现,发现了知识的新大陆,学生体验到了猜想与假设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2.方法渗透中的“猜想与假设”,理性思考,探索创新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注重方法的渗透和思想的领悟,利用“猜想与假设”可以实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整合,从而进行理性思考积极创新。在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演绎法、类比联想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进行熟练掌握,才能使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比如在学习有关“乙醇的结构式”时,学生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得出了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乙醇的结构式进行猜想,得出乙醇所有可能的结构。猜想并不能使学生直接建立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对这两种结构式进行观察,利用对比法找出其中的相同与不同,利用假设法设计实验与猜想结果。实验方案:将1mol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进行反应,收集生成氢气。猜想与假设:根据氢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假如是结构式Ⅰ,则可能收集到0.5mol或2.5mol或3mol氢气;假如是结构式Ⅱ,则只能收集到3mol氢气。在实验的指引下,学生收集得到了0.5mol氢气,顺利得到了乙醇的结构式。同时也掌握了碳四价理论,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学会了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逐步渗透了化学学习的科学思维,向学生证明了猜想与假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