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4: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植树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We went to plant trees in Daning Greenland. As soon as we arrived, we began to work.Some were digging holes, some were planting and others were watering. We all know trees are very useful to man. Growing trees means saving man himself. We all worked very hard. When the sun went down, we came back home.
Although we were very tired, we felt very happy.
今天是植树节。
篇2
您好!我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我经常在上体育课时发现,一些盆景的叶子被个别不文明的同学拔得七零八落,让校园变得不那么美观,同时也伤害了一个个小生命。
大家都知道,任何植物生长都需要时间。校园里的盆景也要长很久才能长出几片新叶子的。如果不经常提醒那些同学,植物们将受到严重地破坏。日积月累长期下来,植物还没有长出新叶子,旧叶子便被那些不文明的个别同学拔光了,植物也就枯死了。缺少植物的恶果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环境。
之所以发生这种破坏植物的现象,我想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个别同学调皮,还有可能是因为植物刚好摆放在了同学们的必经之路上……如果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规定和做出相应调整,植物们很快就会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建议:
1.把植物摆放在同学们不经常走的地方。
2.常常修剪植物,避免新枝叶突出,从而不让同学们乱拔植物,同时美化了学校的学习环境。
3.对同学们进行几节保护植物的班会课,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4.在全校进行保护植物的宣传。
5.给大的植物周围上一层比较结实的围栏,防止同学们踩踏植物的根。
6.在校内制定保护植物的要求,鼓励同学们互相提醒,认真做好。
这些小小的建议,希望校长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正。
学生:吴倩婷
篇3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窗口,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应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用以充实自己、陶冶心灵,提高各种知识水平,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气质,使之成为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智力业务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同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这四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渗透,又有各自的功能和使命:德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重在开发智力、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体育重在造就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重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使其文化知识和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从而提高其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教育涉及面广,如启迪智慧、开发潜能、调动精神、激励意志、规范行为、维护心理健康、协调人际关系等,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涵盖的,是课堂教育不可能完成的,其教育功能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3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三、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首先,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们通过对优秀书刊的阅读,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升华为人文精神;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密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图书馆开展的虽然是无声教育,但却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大学生走进图书馆,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l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教科研辅助单位,其办馆宗旨和原则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和任务。图书馆要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和各种基础条件,提高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以读者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2优化和调整馆藏结构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许多高校受重专业轻基础、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等观念的影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偏重于以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料相对不足,这样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很不适应,必须优化和调整。高校图书馆在注重收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专业文献的同时,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伦理、美学等方面的文献要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强化,选购一些历史、民族文化教育、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之类的书刊文献,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既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又能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3认真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导读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员利用特定的条件和手段提高读者阅读修养的过程,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阅读倾向,图书馆要认真加以引导。导读不仅仅是有形的互动交流,还应有无形的广泛渗透,为此,图书馆除做好基本的文献宣传外,还应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建立经典书目导读数据库。书目推荐是引导大学生良性化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推荐的书目应宽广,不仅仅是文学类书籍,还要涉猎哲学、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书籍以及网络文化,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既创新了工作理念,同时也创新了工作方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做出了重要报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涵,并拓宽了工作视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
人文关怀是指着重关心人的生存状况以及生存意义,它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诉求,它体现了人的生存价值目标。心理疏导是指在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帮助教育对象释放心理压力、宣泄情绪,从而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达到内心的平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文关怀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而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法。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义
1.创新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创新了工作理念,又创新了工作方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关心人、尊重人,有利于创新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
首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习惯将问题归结为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的问题,这容易导致工作的切入点错误,给当事人带来伤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理清工作思路,探寻问题的根源,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人们能够找到人生的精神支柱,明确自我的生存价值,从而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及荣誉等,保持内心的平衡,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存状况以及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是一个充分彰显人的个性及主体性的时代,是一个凸显人文关怀的时代。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和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理解,但是也呈现了诸多问题,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大,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切实关注他们的内心所需,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压力释放以及情绪的宣泄,并对他们实行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文化心理功能,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心理调适活动,在更基础、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培养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人格,矫正不良人格,形成符合人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健康的社会精神氛围。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
1.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改进工作的方法,针对人们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加强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切实了解人们的思想状况,关心人们的内心需求,从而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的。
其次,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情味。我们应该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对人的理解、关心及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2.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以为指导,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情感为纽带,以真情感动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建立认知、态度、动机、情感等内在的激励机制,帮助人们解决烦恼、调适内心压力、缓解低落的情绪等,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研究人们的思想状况以及行为,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人们内心需求以及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实现人们健康的发展。
3.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它是在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从而使教育对象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以及工作态度。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开展。人生来是平等的,教育对象存在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等问题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从人的内心出发,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并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通过以促膝谈心的形式,加强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内心压力等,从而引导他们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结束语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创新了工作理念,也创新了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调节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义,并探讨了如何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文章针对新时期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采购工作逐渐突显的问题,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研究对象,对采购的方式、组织、操作流程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出采购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待加强、系统性规划亟须完善、采购方式需要合理配置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89-02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皇甫军(1969―),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指南》概述
《指南》是结合《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制订的符合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的工作指南。目的是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工作符合当前政府对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规定与要求,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规范高校的文献采购行为,为我国高等学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处理文献事务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从现行《指南》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作为高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对将来教学及科研水平起到直接的影响。因此,《指南》中制定了进行图书馆文献采购时需遵循的几点原则。①文献采购应该充分考虑到文献类型的不同以及文献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最适当的集中采购方式,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质量。②高等学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也是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主体,因此,采购工作最好由高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主持,也可委托图书馆组织主持,最好不要交给校外采购机构承办,以免出现中饱私囊的现象。③在实际的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中,必须要遵循集中采购的原则,以便节省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和推进资源共享[1]。
1.2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方式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的集中采购方式主要由竞争性谈判、公共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几种。此外,根据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的实际情况,还可选择采购备案制,全权授予图书馆自行决定采购方式,其在采购时只需根据规定在学校管理部门登记资料备案即可。
1.3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需在学校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所制定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开展。其次,各高校最好成立由校图书馆、校相关职能部门等组成的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委员会,以便对详细的采购项目、方式等进行讨论。最后,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管理部门需负责集中采购工作的组织,包括接受采购申请,审核采购相关资料,确定采购方式,组织招、开、评、定标,组织竞争性谈判,进行采购询价、采购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工作。
1.4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主要为: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采购备案(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操作流程
2 基于《指南》相关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指南》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该《指南》对规范高校的采购工作,促进采购效率的提高与采购经费的合理使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在采购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文献质量低、馆藏文献难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文献购置经费不足、馆藏文献缺乏整体性等诸多负面现象。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指南》应用的不合理有着直接关系。
2.1 图书馆集中采购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在高等学校图书馆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前期的走访、询价等环节,对后期采购的经济效益与采购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却存在着前期采购走访、询价工作未能深入,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使用对象绝大多数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因此,采购人员为保证文献资源采购的合理性,应该重视对师生的走访,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文献资源。但在实际采购中,却普遍存在走访对象不够全面、详细,不具代表性,走访信息无重点等问题,最终影响到图书采购的质量。
2.2 图书馆集中采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
由于《指南》中对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些主体性原则表述不清,容易使高校图书馆集中采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从而出现图书馆文献采购过于盲目、采购原则不科学、采购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对于高校馆藏文献的整体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大多不具备深厚的学科性与专业性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懂采购、会计、财务等相关知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知识与要求一知半解。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师生的需求。此外,《指南》中也未能详细描述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的监督权、管理权与具体责任,这样容易出现所采购的文献资源无法适应学校学科与专业发展需求的现象。
2.3 图书馆集中采购方式应用不合理
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普及的当今社会,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方式也渐渐突显出诸多弊端。如在一些高等学校图书馆,采购人员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够娴熟,虽然高校为满足师生需求,加大了对图书采购经费的投入,但由于《指南》本身的文献采购规律不合理,再加上对先进性技术使用的不合理,最终使其无法有效满足高校图书馆大批量采购图书文献的需要。
3 加强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配置的建议
3.1 认真贯彻执行《指南》中相关的采购要求
首先,通过分析可见,《指南》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因此,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指南》相关内容,才能保证整体文献资源采购配置的合理性。其次,图书馆应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采购能力强的队伍,并在采购工作中严格执行招标合同,做好前期工作,为后期采购奠定基础。最后,针对当前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的不合理之处,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寻求解决与完善方案,为文献集中采购中的谈判、询价等工作提供依据。
3.2 加强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的系统性规划
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采购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专业设置特点。图书馆文献资源规模应根据学校的招生情况与学科专业来决定,切勿统一按照一个标准采购图书文献。如针对招生较少的专业,图书复本量最好控制在2―5册之间;针对招生较多的专业,复本量应控制在10―30册之间;针对高校公用课图书,复本量应控制在30―50人之间。②学科建设特点。文献资源配置还应根据学科建设特点,遵循“层次性”配置原则,如学科建设层次主要为:国家级重点省部级重点校级重点重点发展一般性学科,而文献资源也应该以这种层次进行合理配置。③构建合理的文献管理机制。应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求逐步积累,最终达到优质图书文献的配置目标。④推广电子文献资源的应用。大力推广电子文献资源的应用,弥补纸质图书文献存在的不足,保证文献资源均衡发展[3]。
3.3 科学合理地落实文献集中采购方式
首先,合理选择供应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商的服务、折扣、信誉度、资质、供货质量、责任心、价值取向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评估,选择综合实力良好的供应商,从而达到学校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互惠互利的目的。其次,加强监督与管理。为保证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合理、顺利、高效开展,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采购人员的行为工作进行约束、监督与管理,进而使采购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与自律能力,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为保证采购经费的合理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琼.高校图书馆财政专项文献采购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3(5):135-138.
[2] 王海花,刘艳民.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现状分析及新思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28-30.
篇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文化艺术组织 政府 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随之衍生出对艺术的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文化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成为重要的文化职能补充。目前,我国形成以三大部分为主体的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分别是以美术馆、艺术馆和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各类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以民营艺术馆为代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①
一、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重要性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一项必要社会组织起到了引导合理社会价值观、培养公民审美情操、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非营利艺术文化组织的重要性体现在:(一)能够充分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募捐等形式募集社会资金及慈善物品,在动员志愿者参加组织开展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以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弥补政府与市场缺失带来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二)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公众意识的表达载体,充分体现公众文化诉求,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拓宽公众对文化艺术的了解,提升公众审美情趣,比如艺术馆、博物馆开展的展览活动和讲座,直观的向公众展示文化艺术的实体与思想,公众通过“看”“听”甚至“摸”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观念的传播。②(三)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导向,引导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出版物、公众讲座等形式进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历史文物,形象化的展示、讲解传播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政府相互配合保障公共文化政策的推进实施。(四)社会团体的成立保障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权益,用团体的形式构成规范的文化体系。因此,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健全发展以及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是实现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掌握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权力影响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是政府实现其文化职能转变的载体,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对政府政策的有效回应可以对政府形成强大的支持力,反之会产生限制作用。二者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是提升社会文化传播能力、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政府的强制力决定了政府在政治力量对比和资源分配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③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要得到法律与政策支持,以获得成立和运行的合法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缺乏独立性,④文化艺术传播的主题与内容受限。在二者的合作关系中,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处于被支配地位,忽略了公共文化艺术的公众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征,没有做到以公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二)在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是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相关募捐和基金政策不太健全,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在运行活动与决策上缺乏自主性。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本身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倾向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员工呈现老龄化态势,缺乏创新性,人、财、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资金短缺,社会公信力、影响力不高,难以实现与政府的有效合作。
(三)公众全民参与程度有限,制约了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发展,使得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内部资金利用不充分、文化设施资源浪费。主要存在着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的问题,还没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政府作为文化艺术事业导向的主体,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互动性不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的情况。此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自身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现状,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活动开展缺乏长期性、计划性,无法对政府的支持予以有效地回应。
三、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的对策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既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要能够匹配经济发展的步伐。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时,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二者应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基于公众需求的统一文化推广
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应加强沟通与交流,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拥有便利的条件了解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作为公众意志的载体,应积极向政府反映公众文化艺术推广的切入点,不单单以政府指令为根本,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政府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地方政府社区合作,开展社区书法艺术品展览、社区老年人书法大赛等,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在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艺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推广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与管理机制
政府深化法制改革进程,简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审批程序,高效合理的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管理。政府在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合法地位前提下,要认清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公共资源竞争。⑤合理调配资源,在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拨款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英国《慈善法》为借鉴,规范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融资环境,保障资助人权利与义务,对文物与艺术品捐赠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营造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独立自主的决策与运行环境。同时,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管理体制,以科学透明化的管理来提升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在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少的受到政府干预,形成自身良性发展。⑥
(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政府始终扮演着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者角色,但人民群众是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是政策推进的根本。加大公众参与,形成惠及全国上下的格局,形成第三方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态势,提高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合作效率,杜绝资源浪费。
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前进的首要出发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文化事业的“第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功能补充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模式,为进一步推发动我国公民文化艺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注: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JB201106;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BH-Z12079;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gzdxk-13004)
注释:
①黄小娇.美国非营利艺术组织的募捐及其实践――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14.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J].学术月刊,2006(9):8-11.
③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1):90-96.
④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公共管理学报,2004 (1): 57-63.
⑤马力.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构建[J].学术交流,2007(4):86-90.
⑥周正兵.英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以经常性资助机构为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 (45):62-69.
篇7
关键词:中医 传统文化 调查 图书馆
以古代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中医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坚持中医传统理念,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真正体悟中医真谛和实践中医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实际教育中重视西医、轻视中医,重视专业业务、轻人文素质,重西方时尚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医思维未养成,中医技能不熟练,文字书写错别字多,不工整,标点不规范,语法逻辑混乱,语言表述的知识肤浅、语词匮乏及条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1 “进入大学前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选项中,有3.27%的人选择“系统丰富”,20.46%的人选择“较为丰富”,64.29%的人选择“常识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说明新生进入中医药院校时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积淀明显薄弱,不足以满足中医药专业学习的需要。
1.2 “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 “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 “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7.2%的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31.64%的人是在“专业类课程学习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类课堂教学中”,还有12.09%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不低,图书馆应当是他们学习资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 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对于调查反映出的状况,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们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发出呼吁和建议,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相关课程,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教育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与中医学相适应的文化素质。但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体系构架,要彻底创新和改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时要完成中医和西医二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课程科目多,课时满,有的学校甚至不得已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压缩,很多重要内容讲不深学不透,若要再增加传统人文课程几乎没有空间。那么,要努力弥补教育的缺失,除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教材改革、师资建设等,还应将着重点放在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上挖掘潜力。作为拥有诸多资源的图书馆,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系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2.1 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资源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孕育和熏陶中医学的不仅有哲学、历史、文学,还有天文、地理、社会、宗教、军事等。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设置大量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校的师资也有限,只有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来补充和提高,这些学习资料在图书馆大多都有馆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和建全。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如图书、期刊、视频、图片、课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在问卷调查中,40.81%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反馈出图书馆资源是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公司开发的学习视频库,如《超星名师讲坛》、《网上报告厅》等,其中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座,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视频库却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应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为我们的网络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 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 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中医古典医籍开展教学辅助活动。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典医籍是中医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孕含的医理医道和文字的音韵美是中华文化的高度结合,对经典的熟读熟记也是学好经典、用好经典的基础,图书馆联合相关的教学部门组织开展围绕经典的课外活动非常有意义,如经典条文、段落的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等,加深、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将受益终生。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 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象选修课一样纳入学分制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的范围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图书馆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将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学习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和完成相关的测试情况、借阅推荐书目的数量、积极参加专题读书活动考勤、学习竞赛的得奖情况等,各项综合计算学分,自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公安;痕迹;指纹
Abstract: fingerprint technology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ans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as a kind of effective means to strengthen social management,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w enforcement police, combat crime prevention, and deal with emergenci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ublic security work. In this paper, from the 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agencies set out actually, the fingerpri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gure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in order to combine investigation detection provides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trace; fingerprint
1.前言
指纹是指人手表面的乳突纹线、屈肌褶纹、皱纹等皮肤花纹结构在力的作用下接触物体时所形成的痕迹,是指头印、指节印、手掌印的总称。指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刑事案件中的“证据之首”,是因为利用物体上遗留的指纹,通过科学鉴定,可以直接认定遗留指纹的嫌疑人,从而为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图侦技术,是既刑事科学技术、网安技术之后又一种新的破案技术。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视频监控图像进行梳理、查阅、分析、研判、提取、加工和应用的一系列过程,通过提取分析视频监控图像这一载体中所蕴含的信息,从中筛选有价值的线索或证据为侦查破案活动提供服务。
2.图侦技术与指纹信息关联破案法
图侦技术与指纹信息关联破案法是指侦查人员利用案发现场视频,将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身高、体型、发型,穿着等要素进行分析串并,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基本相貌,并将调查的对象和对有关信息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线索,结合视频信息、网吧信息、住宿信息、卡口信息、现场指纹等相互关联破获刑事案件。这种方法集中了信息网络、刑侦基础业务、多种现代科技和传统侦查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破案精确打击的战法,是信息导侦的高端应用模式。
3.指纹技术与图侦技术关联破案法的优势
3.1动静结合侦查法
图侦技术的发展应用,可突破传统单一利用痕迹物证开展串并案侦查模式,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实时动态监控街面,针对同类案件情况,通过对不同监控点反映出的犯罪嫌疑人特征、作案手段、行为特点、选择对象和作案时间等信息的比对研究,判断是否是同一伙人所为,使案件的串并工作有了新的支撑点。而指纹相对于视频信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展现在证据序列中。若现场指纹比中犯罪嫌疑人后,与视频串并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进行特征比对、认定,为审讯工作提供强有力地证据。
3.2视频侦查引导现场勘验各步骤
3.2.1案前阶段
案件发生后,在案件现场或与案件相关的场所是难以找到目击者的,视频监控成为首先或唯一的被“调查访问”的“目击者”,民警将现场视频进行回放,可以利用监控中的信息,明晰嫌疑人案发前来去路线、事前踩点、手机通讯、入住处所等可供后续调查的线索和证据。同时作案人在作案前反侦查意识不一定强烈,可以调查到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及团伙人员,从而帮助提取到指纹、足迹、生物检材等证据,为后续破案提供技术支撑。
3.2.2案中阶段
利用案发过程的实时监控,记录并还原整个案发过程,客观全面的提供与犯罪有关的事实,指导现场勘验、调查的方向,提供案件发生时直接或间接的证据。一个成熟、完备的监控体系,完全可以利用实时监控,通过指挥中心的科学调度,实行现场抓获,从而达到快速破案,震慑犯罪分子的目的。
3.2.3案后阶段
视频监控能够记录嫌疑人逃窜方向、逃离方式、有无交通工具等,除了提供记录损害结果以及后续的案件串并等常规功能外,还可为全面客观的进行现场重建和侦查实验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4.结语
以视频技术为主的图侦技术在刑侦破案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的破案方法,用图像引领勘查,开辟了勘查的新途径,扩大了勘查的范围,提高勘查的针对性,避免工作盲目性,保证勘查的高效性,但在最终认定嫌疑人和法庭诉讼证据方面传统的指纹技术已经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随着监控探头指导下的指纹技术的提取不断提高,指纹技术与图侦技术关联破案法将在侦查破案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向欣.中华指纹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2] 郑筱春.论指纹证据价值[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6):70-71.
[3]吕导中.指纹鉴定标准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23(2):171-172.
[4]李玉萍.指纹检验应审查是否直接捺印形成[J].山东审判,2009(5):44-45.
作者简介:
马文龙(1989-)男,新疆乌苏人,新疆克拉玛依市公安局克拉玛依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痕迹检验工作。
篇9
近年来,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在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的使用,现就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对教辅材料使用的指导,组织成立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对进入本省中小学校的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各地市教材选用委员会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和教科书使用情况,按照教科书选用的程序,从本省教辅材料评议公告中,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1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
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要包括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新闻出版等方面相关专家,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要做到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教辅材料编写人员和被评议的教辅材料出版人员不得参加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工作。
二、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教辅材料评议推荐的种类主要是与本省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配套的同步练习册,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评议推荐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评议推荐教辅材料的学科和年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经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定价政策(具体办法另行下发)。免费提供教辅材料的地方可自行确定使用教辅材料的种类和范围。
三、认真做好教辅材料自愿购买和无偿代购服务。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任何教辅材料。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做好服务,不得从中牟利。其他类教辅材料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在市场购买,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
四、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教辅材料主要编写者必须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经验和熟悉相关教材;各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考试命题、监测评价的单位不得组织编写学生有偿使用的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
五、大力加强教辅材料使用监督。省级教辅材料评议公告报教育部备案,抄送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地市教辅材料推荐结果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教科书编写者编写的同步练习册将作为教育部对教科书使用情况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和非法盗印的监督检查,保证出版质量。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辅材料价格管理。各级纠风部门要对教辅材料的管理和评议推荐工作实行严格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举报等有效机制,拓宽监督渠道。
篇10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二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范文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