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19: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扭秧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扭秧歌教学

篇1

摘 要: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肺机能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的心肌收缩力量、心脏泵血功能、呼吸机能均比实验前有所提高。说明扭秧歌运动不但可以娱乐,同时对中老年女性心肺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秧歌;女性;中老年;心肺机能

中图分类号:G8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84-02

On the Influence of Yangko Dance on Advanced and Middle-aged Women's Function of Heart and Lung

CHENG Yun-feng, HAN Qiu-hong, LI Jin-zh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zhou Norm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 the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Yangko dance on advanced and middle-aged women's function of heart and lung. After 6 months' Yangko dance, the women's myocardial constringency power, heart pump blood function and breath function have improved comparing to the situatio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t proves that Yangko dance not only can be taken as an entertainment, but improve advanced and middle-aged women's function of heart and lung.

Key words: Yangko dance; women; advanced and middle-aged; heart and lung function

扭秧歌运动是集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女性群众的喜爱。作为一种运动,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名称和扭法,但其健身和娱乐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扭秧歌作为有氧运动的一种,不仅对心肺功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老年女性更年期疾病也会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北地区哈尔滨市自愿参加扭秧歌运动的女性30人,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6±1.8)岁,体质量52.45 kg;均为近期无运动习惯的扭秧歌初学者,临床医学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肺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有组织的教学黑龙江秧歌两套为项目内容。用60%~70%最大心率(HR)为强度,并通过预实验确定了以下的实验方法及心率范围,以自测心率控制强度。首先测定每位受试者安静时的心率,以心率储备法分别计算出运动时的心率控制范围,保证其在有氧运动范围内,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本人最大心率的60%~70%范围内(最大心率=220-年龄)。每月通过改变练习频率、练习的间歇时间调节运动强度一次。每周练习4次,每次练习1 h,其中达到心率要求的时间为30 min,实验周期为6个月。分别在2005年3月、9月进行练习前后的测试。

1.2.2 问卷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现场发放,现场填写后回收,回收30份,回收率百分之百。

1.3 测试内容、仪器和方法 测试内容为心肺机能指标:基础心率、血压、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测试方法和仪器:日本产ALOKASS-710型超声心动仪,国产水银血压计及听诊器,意大利产Pony肺功能测定仪。方法:由专家人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所有数据均以 x=s差表示,数据统计采用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扭秧歌运动前后中老年女性安静状态下血压变化 扭秧歌运动前后中老年女性安静状态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较实验前下降非常显著( p

表1 扭秧歌运动前后安静状态下血压的变化kPa

与实验前相比, P

2.1.2 扭秧歌运动前后中老年女性安静状态下心率、收缩压及心率×收缩压(RPP)两项乘积的变化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心率无明显变化,但两项乘积(心率×收缩压)呈下降趋势,练习6个月后两项乘积下降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意义(图1)。

图1 扭秧歌运动前后安静状态下血压的变化

2.1.3 扭秧歌运动前后中老年女性肺功能的变化安静状态下心能的变化 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射血分数(EF)、较实验前均有显著性增加(图2)。

图2 扭秧歌运动前后心脏泵血功能变化

2.1.4 扭秧歌前后中老年女性肺功能的变化经过6个月的扭秧歌运动,中老年女性肺活量(VC)明显提高,较实验前差异非常显著,时间肺活量 (FVC)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均具有同步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表2)。

表2 扭秧歌前后中老年女性肺功能的变化

与实验前相比 P

2.2 分析与讨论

2.2.1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血压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系统逐渐老化,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上也会发生一系列衰老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同步增加.动脉血管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老化,血管弹性顺应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后负荷增加,血压上升。有规律的有氧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改善和延缓血管壁的老化。本研究发现中老年女性在扭秧歌运动后,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下降,脉压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舒张压下降明显,这种改变对于保证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血量具有重要意义。

2.2.2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率的影响 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无显著性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的正常心率影响不明显,因为老年人心率与年轻人相比,变化很小。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心率不变,但收缩压明显下降,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相应下降,表示安静状态下心肌耗氧量减少,说明扭秧歌运动能使心脏出现“能量节省化”现象。

2.2.3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将氧、营养物质运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带走代谢产物,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是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身组织细胞的代谢水平。每搏输出量(sV)主要受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量的影响,在心室内径和容积增加的情况下,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EF)也随之增加。本实验结果符合这一情况。

2.2.4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肺功能的影响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功能减退,呼吸做功效率受到限制,造成呼吸肌功能障碍,肌力和耐力下降,呼吸储备明显降低。最大自主通气量反映了在连续通气的动态状况下,肺的最大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是一个比较能全面反映整个呼吸系统的机能指标。中老年人因呼吸肌收缩力、肺和胸廓顺应性减弱,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等。最大通气量随之减少。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最大自主通气量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扭秧歌运动可以增加呼吸储备力,延缓因衰老所致的呼吸机能的退化。肺活量也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中老年人胸廓僵硬,呼吸肌萎缩和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呼吸肌粘膜和粘液系统功能退化,气量交换减少。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肺活量均明显提高,说明扭秧歌运动能显著改善肺的弹性回缩力,提高呼吸肌肌力,增加呼吸深度,提高摄氧量,保证机体对氧的需求,改善呼吸系统的退行性变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心脏的泵血功能、肺通气功能均显著提高,说明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2) 扭秧歌运动集娱乐、健身于一体,对中老年女性具有消遣娱乐,解除孤独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

3) 扭秧歌运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3.2 建议 1) 加强对中老年扭秧歌运动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心肺动能影响方面的研究,促进这项运动健康的发展。

2)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妇女影响是多方面的,要加强指导,科学锻炼,使全面健身运动落到实处,促进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素珍.有氧健身运动对中老年女性体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66.

[3] 梁永文.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肺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1(4):64-65.

[4] 曾云贵,周小青,王安利.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07-1209.

[5] 杨再惠,周兴伟.陈式太极拳功法对中老年人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12-1213.

[6] 王松涛,朱寒笑,张 禹,等.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03-205.

篇2

校本课程 本土文化资源 教材开发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美术教师在贯彻落实《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问题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开发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同时美术新课标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我校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提起大庆这座闻名遐迩的油城,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荒野一片,滴水成冰,工人们吃的是苞米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正是有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会战职工,一举改变了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强大的文化力,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大庆油田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辉煌。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感召下,我们的美术教学如何将这种时代精神融入到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去开发和利用本土的美术教学资源呢?又怎样去延伸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呢?带着这样一系列的困惑,开启了我们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实践。

一、拓展美术课程资源

1.搜集资料调查研究

具有地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首先教师要掌握本地的文化背景,对教学条件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调查。我校地处东北地区,民间扭秧歌身穿的大花布、粗麻绳、路边比比皆是的芦苇草,都是我们用来创作的最原生态、最有本地文化的原材料。大庆这座油城,“磕头机”这样的景观在校园里都有,井架、油罐车等设备学生并不陌生,大庆湿地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为代表性的鸟类丹顶鹤、白鹤这里都有。这些都为创作提出了许多基础。

调查后我们用文字、摄影、摄像,或让学生进行写生和拍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理论指导实践,这使我们更信心百倍地去尝试探索校本课程,发现其给美术课堂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资源联系生活

“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名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定(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对艺术教师的要求,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创造,是美术教师形成特色课有了这些鲜活的材料,我们把其编成校本教材,或把其中的某些资源补充到美术课本之中,丰富教学内容。

本着以本土的媒才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原则,我们进行大胆实践。提到东北,谁能想不到东北大花布呢?它以浓烈的色彩对比,经典的大富大贵图案着实吸人眼球,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在其他城市很难找到的大花布,在我们这里应有尽有。在我市进修学院美术教研主任桑桂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扭秧歌》系列课程,在东北大花布上创造了一批又一批舞蹈的人物,生动表现了东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与扭秧歌的业余文化生活,把学生们的作品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幅扭秧歌场面的长卷,渲染出了扭秧歌的红火场面。

二、结合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大庆这座具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驰名的城市,在地域文化与铁人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我们开发了《石油工人》一课。在介绍了大庆油田的历史与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大庆油田印象最深的地方,播放历史资料、风光图片与石油工人在工作一线的录像,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层面创造文化情境,使学生容易走进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然对描绘创作更生动而具体。

但是学生毕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于是,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带上相机和画板,带领他们去石油工人工作的地方实地观察他们真正的生活与工作的场景,到铁人纪念馆去感受历史文化,学生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欣赏,使创造变得更直接。实践证明这种“室内――室外――室内”的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回来后孩子们迅速捕抓出了油田建设的景象,石油工人的工作形象刻画得大胆、夸张又真实感人。为了更能突显铁人精神,打造新时期石油工人的特色,我们设计了竖式长卷构图,画面高达2.4米,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工人形象与线描场景相结合,使画面既有装饰感,又突出了石油工人的本色。

三、教学的延伸与更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面具》一课是相当成功的一课,它是藏戏和傩戏两大地方戏剧面具为特点,激发孩子对学习面具的强烈兴趣,这课我们本着教材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后我们有这样的反思,孩子们虽然很感兴趣,但材料选择上只是用纸做或画下来剪贴,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学生没有保留它,如果换成我们这里家用的葫芦瓢画面具,既立体又有装饰效果,同时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延伸一下教学思路,把面具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会让美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往往局限在新领域的开发与制作上,在固有教学的基本上融入本土的文化元素也是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最直接的途径。其实,很多课程内容都可以引入具有地域文化的事件,丰富的美术内容,必定会增添生活乐趣,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如我们在根据大庆湿地文化开发教材《鹤鸣湖》时,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湿地有关的线索,使得教师编写教材和制作课件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亲眼所闻所见的活动中,创作出许多好的绘画作品,同时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各项美术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实,美术校本课程有一个开发和运用的过程,对地方文化资源要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同时教师必须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开发课程资源要学会利用本地生活中大量的媒材,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从艺术的再生,从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大纲(2000修订版),2000.

篇3

关键词:傩祭;秧歌;陕北秧歌

秧歌这种技术形式将歌舞结合在了一起,在我国很多地区都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北方地区,其中陕北秧歌最为典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陕北秧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并且还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陕北秧歌的影响还非常大。

一、陕北秧歌的起源

对于陕北秧歌的起源,主要说法包含了下面几项:首先,有的人认为秧歌起源于阳,并且其本名也应该是阳歌,这种起源说法主要因为在上古时期,人们非常崇拜太阳神;其次,有人认为秧歌起源于秧,并且这种说法也是最普遍的,这种说法中,认为秧歌是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出现并发展的,古代人们祈求丰收,并且在发展的时候,也将戏曲、武术以及杂技添加了进去,从而形成了民间歌舞;最后一种说法在于秧歌起源于傩,认为其是乡人傩和其他地方吸取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陕北秧歌也是如此。此外,陕北秧歌来源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歌舞都是和敬神驱鬼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陕北秧歌也应该是来源于傩祭。在原始时期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有一种恐惧心理,其也会采取种种措施,努力的博得超自然能力同情,经常会通过一些仪式来博得同情,认为超自然能力是神灵所为,这便是原始信仰。而原石信仰包含了巫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话以及自然崇拜等组成的。巫和舞蹈是分不开的。傩文化的原始形态便是进行傩祭,这是一种巫术活动,和中国图腾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在古代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的低下,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便会通过敬神驱鬼活动来将自己的困惑化解掉,这便是傩祭。中国傩祭的种类比较多,包含了乡人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几种,进行傩祭的时候,主持人会手持兵器、带着面具进行驱鬼。陕北的秧歌也是在傩祭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变,从而发展而来的,扭秧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法器和道具也和傩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陕北秧歌嬗变的过程

(一)盛唐以前

在盛唐以前,秧歌主要是通过傩祭来进行驱鬼,而到了盛唐的时候,胡人文化进入中原地区,秧歌也得到了发展,更加重视人的娱乐。陕北地区在古时候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的一个区域,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在这个区域中生活过,其嬗变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在盛唐开始之前,陕北秧歌继承的时候周朝沿袭下来的傩祭,也就是所谓的殃歌,随着胡人文化的涌入,秧歌也吸收了其灵动的形式,秧歌也有了新的内容。

(二)宋明清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的由北方地区转向了南方地区,秧歌中也添加进去了一些南方生活的内容,比如说插秧等等,秧歌的名字也从以往的“秧歌”逐步的嬗变成为了现在的“秧歌”。陕北地区原本就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地区,这也将其独特性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在宋金时期,陕北也是重要的战场,范仲淹便曾经在陕北地区屯兵,并且士兵基本上都是南方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南方军傩和陕北秧歌结合在一起,给陕北秧歌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个时期秧歌从以往的殃歌逐步的转化成为了村田乐。通过研究史料,我们也能够发现,在南宋时期,秧歌被成为村田乐。而秧歌这个称呼,起源是在明清时期,这个时候的秧歌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插秧活动中,非常的普及,名字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秧歌。

(三)新秧歌时期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到达陕北之后,秧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时代色彩很好的体现了出来,演员由以往的仅仅是男性,转变成为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一起表演,表演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期,陕北秧歌出现了很多的小分类,比如说陕西榆林秧歌、米脂秧歌、延安秧歌等等,其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在舞蹈教学中推广陕北秧歌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

陕北秧歌本身便和人民群众的劳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其本身的生活态度便是非常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和困难斗争的精神。在进行秧歌教学的时候,老师首先必须将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对秧歌的兴趣才可能真正的提高,参与到秧歌中去的积极性也会上升。

(二)重视教授人员的培养

学校想要做好秧歌教学必须做好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传承人员,学校可以邀请其到学校中作为哦客座教师来传授知识,此外,学校还应该进行专门老师的派遣,让其深入到秧歌发源地中做好实地学习,进行秧歌特点的挖掘,总结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对秧歌的兴趣才会真正的提高。

(三)学校必须给秧歌教学足够的支持

想要在学校中切实做好陕北秧歌教学,仅仅需要学生和老师是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给其足够的支持,学校必须真正的认识到秧歌的重要性,开展一系列的秧歌表演或者比赛方面的活动,这样陕北秧歌的发展空间才可能不断扩大,秧歌也会得到普及。

四、结语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陕北秧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做好艺术传承工作,不但需要研究其发展历程和嬗变的过程,还必须重视秧歌教学工作,切实做好陕北秧歌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帮助陕北秧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秧歌这种民间艺术才可能真正的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明文军,闫桢桢.身感教学:投“身体”于“仪式”之中——陕北秧歌实验教材“民俗部分”理论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2:1-5.

[2]邓捷.关于“表象训练法”在舞蹈动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1,3:73-76.

篇4

[关键词]舞蹈 抒情性 形体性 赏析 经典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创造出来的艺术精华,它记载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在真切动人的视觉形象艺术――人体律动的舞蹈中,映照出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经艺术加工、提炼的舞蹈,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以人的形体动作,在凝重的或轻快的节奏中,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用表述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来反映时代的人与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形体动作、律动节奏和内心情感,就是舞蹈的三个基本要素,关键的要素是内心情感。那么,究竟如何从民族舞蹈的抒情性和形体性特征中来赏析民族舞蹈,促进舞蹈经典赏析教学呢?

一、从舞蹈的抒情性来赏析民族舞蹈经典

艺术离不开情感!任何艺术都有其抒情性,没有不抒发感情的艺术。就象当代美国的美术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的“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舞蹈是最抒情的,我们评价舞蹈是好是劣,不应只看它的舞姿是不是优美,线条流畅与否,音乐是不是悦耳、谐调,还要看这个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形式能否舞出内心情感,情感表达是不是丰富、深邃。

“如果世界上有艺术而艺术也有目的的话,就在于表现、说出人类灵魂中的真实,说出那种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秘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阿尔别特》)。舞蹈正是这种注重表现人的情感、精神风貌、胸襟抱负、理想憧憬等丰富内心世界的艺术。舞蹈的艺术效果是以人的肢体动作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以外在的形象抒发内在的内心情感。因此我认为舞蹈是激情的产物,情感是艺术的内在属性。

古人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中,也十分强调其抒情性。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指出舞蹈的动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赵人毛苌传语)。”认为“情”是舞蹈的基础,也就是说舞蹈是人的情感在十分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当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动情的时候,就想把它说出来,说不出来的时候就想唱,认为唱还不能表达的时候就想舞,于是一个激情的舞蹈就产生了。因此“情”是舞蹈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是舞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如何从舞蹈的抒情性特征出发赏析民族舞蹈经典并引导教学,笔者曾就《俺从黄河来》的舞蹈片段的教学排练中做过实际尝试。笔者把学员排成三角形阵队,让学员学习的一组动作是屈膝、弓腰、双臂后背向前行走,两步一个单腿跪地。刚开始学习时,学员只是单纯的模仿动作,无法理解动作的内涵,反反复复作了好多遍都达不到该舞蹈所反映的基本内涵。后来笔者做了如下强调:这个舞蹈所表现的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他们渴望新的生活,又舍弃不了那片生他们、养他们的贫脊的黄土地,这个动作是挣扎、呐喊的一种情绪的渲泄。在这样的启发下,学员们排练进入情感投入,把情感寄托在一个劳动人民身上,把换气和呐喊,用身体最大力度的表现出来。音乐停了,学员们也很激动,他们说:“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自已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群向往新生活、挣脱传统束缚的劳动人民,他们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心里。我们只要明白,只有用心去跳舞,才会真正感动观众。”所以,舞蹈不但是要“形”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心”动。只有真正领会舞蹈中的“情”,才能准确抓住舞蹈的形;没有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舞蹈最耀眼的光彩,这些从许许多多成功的舞蹈作品都可以得到证明。

福建省民间歌舞团于1959年首演的女子群舞《走雨》,是表现一群农村姑娘手打雨伞去赶集,途中遇到暴风雨,她们顶风抗雨,顽强前进,后来雨过天晴,又兴高采烈继续赶路的情节。这个舞蹈是从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需要出发,以莆仙戏中富有特色的“车肩”、“碟步”为舞蹈素材进行发展创作,整个舞蹈动作清新优美,表情细腻传神,很好的表现了现代农村姑娘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种意志和精神也是由舞蹈抒情性中动作抒情来展示的。

又如,1995年,在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一举赢得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一等奖殊荣的独舞与群舞《一个扭秧歌的人》,这是著名编导张继刚的成名之作,张导从众多民间舞者身上,感悟到秧歌的生命情调和活力,领悟了秧歌艺人的质朴与执著,因而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他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秧歌艺人的人生况味,这个舞蹈,就是活生生一个以“动”映“情”的产物。我们只有充分领悟到这些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民族舞蹈经典的赏析和教学。

二、从舞蹈的形体性来赏析民族舞蹈经典

优美的舞蹈,内在的情感要丰富、深刻,更要与外在的形体姿态协调统一。前面提到的由张继刚编导、于小雪表演的《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情感和形体完美结合的舞蹈精品。它在“咿咿呀呀”的秧歌古调中开始,舞台的一角一束昏黄的追光照在一位老人身上,他摇头晃脑,完全陶醉在令他禁不住舞动的秧歌乐曲中,他出神地看着自己的脚趾头,随着音乐而缓缓扭动,这个小小的动作很细腻表现出那位老人内心中对秧歌艺术酷爱的情感。只要身上有一处能动,都要继续跳、继续扭。这位老人蹒跚的从地上站起来,在一群“子弟”面前时而振绸起舞、时而伏身细说,动作夸张、变形。从这个创编到表演都很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舞蹈的内在情感与外在形体的统一、协调,形成舞蹈形式与情感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

舞蹈精品《雀之灵》丽萍老师一臂作雀头,一臂拉起大裙,一个转身,犹如孔雀凌空翱翔,从表面上看视乎表现的是孔雀的外形美,与人的情感抒发不太联系。其实不然,舞者的目的是通过优美的孔雀形态来对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家都熟悉的芭蕾舞《天鹅之死》,它集中通过一只天鹅死前竭尽全力挣扎起飞的动作,表现了对生命无限留恋的情感形象,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台上,那只天鹅跪地伏身做挣扎状动作,虽然舞者表现出的是死,但给观众的感受却是对生的歌颂。它既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优美的形体性,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既能使人受到强烈的审美感染,又能引起人们对生活哲理的深思。

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团于1985年根据巴金著名小说《家》中的情节改编创作的中型舞剧《鸣凤之死》,从第一场觉慧强烈追求自由的愿望和被封建牢笼束缚的现实,到后面“火祭” 的场场境地、段段舞蹈都没离开在舞蹈形体中抒情,这种“剧中有舞、舞中有剧”并非演员的外形动作,而是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舞蹈的抒情性,终究是要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得以展现的,可以说舞蹈的抒情性和形体性是一个无可分割的统一体。在《鸣凤之死》的“生离”鸣凤投湖前的一段独舞中,舞者运用了一组双手平伸仰天转的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在连续快速的30多个旋转动作中,满怀强烈的愤懑之情,抒发了对不公平命运和封建恶势力的强烈控诉。这一精彩舞段是整个舞剧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形体性律动是理解和欣赏的关键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学生学好这方面知识,将来受益匪浅。

总之,在舞蹈教学和不断学习过程中,只要能坚持做到撷取生活之精华,酿就当代之舞情,编演完美之舞蹈,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

篇5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高效课堂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构建有效教学,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研究。有关专家指出:"'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安塞腰鼓》是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文章,文章极富激情地描述了我国北方民间舞蹈--安塞腰鼓,将陕北人民的质朴、火热、彪悍描绘得栩栩如生。文章富有气韵与节奏、极具生命气息。下面通过课堂片段的分析,揭示其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一、情境中,寻找共同的话题

一节语文课如果能够充分发掘出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元素,课堂效率就一定不会低。所以,打造能够激感与思维的课堂情境,是语文高校课堂的前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用一生的教学实践去验证了这个道理。

情境、情境,由"情"生"境"。情境的营造从情感开始,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文本的情、激发内心的情,再进一步实现从情到理的升华。据此我设计了《安塞腰鼓》如下第一环节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美的舞蹈能给人美的享受!大家是否想得起家乡有哪些民间舞蹈艺术呢?

生:(纷纷抢答)扭秧歌!舞狮子!

师: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其他同学替他们打拍子,好不好!(五六位同学你争我夺地表演扭秧歌与舞狮子,教室里是一片掌声与笑声。)

师:大家跳的真好!我们的扭秧歌轻快婉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风格相反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借助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朗读,震耳欲聋的鼓点,陕北汉子舞步虎虎生威,场面气势恢宏。随着声音慢慢放低,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欣赏画面和文字的同时,将能带给自己强烈震憾的词和句子作上记号。)

【剖析一】

本节课的引入环节,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家乡舞蹈开始,通过学生主体体验与表演活动,寻找文本与学生的"共同话题",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激情搏动的课堂氛围。学生由"情"生"趣",由"趣"入"理"。激情迸发之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继续营造安塞腰鼓的良好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情、用心去体味文本,并在情境中"将带给自己强烈震憾的词和句子分别作上记号",为引导学生"由情入理"做好准备。

二、朗读中,实现生命的对话

要领略文章的激情不能光听,更要靠读。在朗读中、在体验中才能把自己带入 "身临其境"中,与文本更加直接地实现对话。

【片段二】

师:大家想不想也来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篇文章!看完了,听完了,也读完了。此时心中流淌着激情。想想,什么东西在撞击你的心灵呢?

生:是一种力量!一种激情!一种热烈!......

师:哪些词句给大家这样的震撼呢?请同学们将这些词写出来,看谁写出来多且工整!

师:这篇《安塞腰鼓》赞美的是生命活力。这样的文章应用怎样的基调去读呢?

生:应该富有激情,应该节奏要快。"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读的时候要强调。

师:这种句式叫短句。这种短句文中还有吗?

生:"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好!这些短句几个字就一个停顿,使得语调更加激昂了,你试着读一读?(用一种激昂、急促的语气读短句,学生鼓掌。)

【剖析二】

片段中,教师用大量时间、采取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本,在朗读中不断揣摩,在不断寻找最佳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把无声文本变成抑扬顿挫的、富有情感的声音,这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把一个个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感受的形象与声音,不自觉地走近艺术的境界。

三、激情中,理性在不断闪光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激情,但是仅仅有激情并不会高效。只有把激情升华到理性的高度,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把握情感的宣泄,才能够激发学生去思维,激起理性的火花,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效果,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片段三】

师:课文中连续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四句话在朗读时语气上有什么变化呢?

生:应该逐步加快,音量加大,越来越激情!

师:大家说他说的对不对?那么现在让我们以拍桌子的击鼓,每击一次,赞叹一次。文章的结尾应该如何去读呢?

生:应该用轻缓、缥缈的语气。

师:为何?

生:因为当鼓声戛然而止时,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这篇课文美不美?好!下面请大家来一场"寻美"比赛,说出你认为美的理由。

生:"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这里的"呆呆地"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的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见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里的排比非常美,非常有激情。

师:好的,那么那你来读一下。

生:"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连续三次的"好一个安塞腰鼓"非常有气势。

【剖析三】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连续出现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不同体验,分析语调变化的规律,在对语调的分析与感受中实现在激情中的理性、理性中的情感的交融。

在课文的最后,学生提出应该用"轻缓、缥缈的语气"去收尾,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了学生的智慧。情与理的撞击,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种境界。

在"寻美比赛"中,学生重新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把握这篇文章中的激情之美,学生在寻找"腰鼓的安详、骤雨的急促......"中,思维与情感的层次都得到了提升。

四、质疑中,理性得到了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一种评判精神,要具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的精神,在尊重文本与作者的同时,要敢于怀疑与评判,所以理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评判的精神与创新的能力。

高效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去分析作者的意图、把握文本精神。还要意识到文本并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既定的天理与法则,而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全文,审视作者的视角,审视那个年代等。

【片段四】

生:老师!"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身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是不是陕西的农民生活很苦啊?

师:陕西的黄土高原非常贫瘠,他们被贫困压倒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生:从"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中。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是不是说江南不好?

师:谁能说说?

生:我不认为说江南不好,只是江南与陕北不一样,各有特点。陕西更有那种原始质朴的力量,江南更加温婉。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里作者并没有贬斥江南,只是黄土高原的人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蕴藏着原始的生命。

【剖析四】

片段中,学生对"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身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担忧,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的质疑,无不让我们看到学生智慧的高度闪耀。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这种智慧,因为正是这种智慧才能够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由"情"生"趣",由"情"入"理",由"理"梳"情",由"理"生"疑"。这就是笔者对高效语文课堂的理解与领悟。也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优秀思路之一。

【参考文献】

篇6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艺术教学的沃土。围绕人文主体的艺术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红线,培养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本册教材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多角度、多手段、多层面的艺术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课的丰富内涵。从艺术于生活的关联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各单元的主题,发展它们的综合艺术能力。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希望的田野》

1、学唱《我们的田野》,指导学生配合呼吸,唱好弱起拍节奏,富有感情地演唱。

2、学唱《种子之歌》,学习八六拍的节拍强弱规律,体会和表现八六拍得旋律特点。

3、学唱《山娃娃的音乐会》,练习歌唱和“间奏”的准确衔接,这也是内心听觉的锻炼和稳定拍感的把握。

4、欣赏丹麦歌曲《丰收之歌》,了解国外表现丰收快乐的歌舞音乐风格。

第二单元《祖国,您好》

1、学唱《七子之歌》体会歌词含义,富有情感地歌唱。

2、学唱《祖国有多美》,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准确唱好七声音调歌曲。

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

1、欣赏〈花儿与少年〉、学唱主旋律,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绪表现。

2、引导学生分组自己学习视唱乐谱,要求是唱得准确并能表现出情绪特点。

3、学唱宁夏民歌〈歌唱宁夏川〉,感受民族风格。配合歌曲表演。

4、学唱回族民歌〈满山遍野好庄稼〉,感受民族风格。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和节拍特点(八三拍,两句式结构),排排这首歌曲包含了哪些音级,为学习调式做准备。

5、学唱宁夏民歌〈数花〉,感受歌曲的说唱风格,启发学生用竹板、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设计固定节奏型配合演唱。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属于哪种五声调式。

6、学唱陕北民歌〈领唱秧歌〉,引导学生准确唱好切分节奏,配合歌曲扭秧歌、打腰鼓。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1、学唱山东民歌〈花蛤蟆〉,分析歌曲的形象表现特征。

2、结合歌曲学习“五声音阶调式”,并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歌曲进行调式分析。这是在大量感性基础上的知识概念的学习方式。

3、学唱四川民歌〈数蛤蟆〉,继续巩固学习五声音阶调式。

4、学唱〈啄木鸟〉,引导学生唱好短促、有力的硬吐音,引导学生相互倾听、配合,常昊二声部合唱。

第五单元《翠竹声声》

1、学唱〈竹乡娃娃爱竹林〉,体会歌曲的内容和意境。结合歌曲,认识降半音记号,唱好带有降记号的变化音级。

2、欣赏歌曲〈小背篓〉,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认识升半音记号,感知变化音级对丰富音调的作用。

3、学唱〈紫竹调〉,唱谱学唱歌曲,并分析歌曲属于哪种五声调式。

4、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和识别教材中所呈现的各种竹乐器,写出它们的名称。

5、引导学生聆听录音中的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它们在音色上的特点。

6、欣赏、感受笛子、箫和芦笙三种乐器吹奏的不同音色和风格的乐曲,体验不同音乐表现。

7、学唱〈黎族人民爱歌舞〉,和着音乐学跳竹竿舞。

8、学唱苗族民歌〈芦笙舞〉,配合表演。

第六单元《照片里的故事》

1、学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讨论歌曲的情绪表现。

2、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重复的音乐创作手法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学习音乐创作方法,锻炼结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七单元《军旗飘飘》

1、学唱〈红星歌〉,讨论、分析进行曲体裁的具体表现,学生还知道哪些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乐曲。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体裁和风格,提高感受、分析能力。

2、学唱〈军队和老百姓〉,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变化重复手法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学习音乐创作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重复”的方法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表现,逐渐学习带有共性的艺术构成法则。

4、学唱〈小号手之歌〉,启发学生精神饱满地唱出歌曲的精神风貌,注意唱好附点节奏、休止拍、强音记号等,才能唱出歌曲的表现。结合歌曲分析属于哪种体裁。

第八单元《三个和尚》

1、学唱〈三个和尚〉,进行表演唱。要求唱好领唱与齐唱的衔接部分,这是对学生内心听觉、稳定拍感、学习相互倾听配合的很好锻炼。

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

1、结合欣赏歌曲〈春雨??鞯叵隆敌郎臀夤谥械幕婊?创喝缦摺担?寤嵋饩常?惺芡?恢魈獾牟煌?帐醣泶铩?BR>

2、欣赏笛子曲〈姑苏行〉,结合欣赏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绘画,学生交流感受,描述音乐与绘画的联系和想象。

3、听讲和收集莫扎特的童年故事。

4、学唱莫扎特〈摇篮曲〉,唱好八六节拍歌曲。

5、欣赏歌曲〈渴望春天〉体会八六节拍的形象特点。

6、引导学生查找还有哪些作曲家创作过〈摇篮曲〉的体裁作品

7、学唱〈黄河大合唱〉选曲〈保卫黄河〉,了解冼星海创作的故事。

8、学唱、表演〈河边对口唱〉。

三、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所学唱歌方法,增加歌唱的表现能力。

巩固所学演奏技能,提高演奏熟练程度,增加演奏表现力。

难点:

巩固所学音乐欣赏常识,注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模仿技能高校舞蹈教学,既要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外形美,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并进行有效的模仿,进化成为具有形体美的舞蹈,进一步强化舞蹈的感染力,推动舞蹈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事实上,大部分舞蹈比赛中,都会考察参赛舞蹈者的即兴舞蹈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要求学生有熟练的肢体动作,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例如,我国传统的扭秧歌舞,就是来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中,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武术、戏曲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由此可以得出,艺术实践活动对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

(二)有利于延伸教学课堂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而言,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高校舞蹈教学,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课堂,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倘若高校舞蹈课堂,只简单的教授学生书面技能,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则没有多大的实质作用。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高校生,应当主动要求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活跃在各项舞蹈比赛中,强化对自己的训练,增加舞蹈经验,充分展现自己,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改善。另外,参加艺术活动,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艺术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灯光效果、服装穿着、舞者妆容等,这些一般不会出现在传统的舞蹈教学课堂中,然而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蹈专业工作者而言,是必须要求学会的技能。因此,高校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学到传统舞蹈教学课堂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是对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三)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舞蹈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舞蹈水平。要能够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的舞蹈人才,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舞蹈技巧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在艺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舞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创作水平。高校学生要求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对教他们的教师舞蹈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舞蹈教师既要能够把握住课堂教学质量,还要能够保证自身的舞蹈能力,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型的舞蹈人才。

二、结语

篇8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改变。华西村就是以现代化新农村呈现在中国和世界面前,成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一面旗帜。旧貌换新颜,我的家乡也经历着华西村式的变迁。

听父母说,在他们小时候,家家是用辘轳打水,打井技术落后,水质很差,只能喝到带沙子的水;用柴禾做饭,烟熏火燎;特别是到了夏天,蚊虫叮咬,酷暑难熬,扇子成了每个人的护身宝,一扇就扇到了秋后。如今,家家只要一开水龙头,就会有干净的自来水流出来,再高级些的还用上了饮水机,冷热适宜,液化气和电磁炉代替了烧大锅,既节能,又环保。

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多了,电视,让我们从远古到未来,上下五千年纵横驰骋;电脑,让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晚饭后,不再是点灯上炕,而是在一起跳舞、扭秧歌……在夏季,人们可以摆脱高温的肆虐,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

小时候,我家住的平房一下雨就漏水,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儿,使人手忙脚乱。房子后面有一个大垃圾堆。夏天散发出的臭味,招来一群一群的苍蝇,令人生厌。现在好了,我们搬进了家属楼,新家冬暖夏凉,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屋。周围环境大大改善,小区对面就是美丽的新容花园,人人保持着快乐心情度过每一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民富裕了,教育水平也提高随之。改革开放初期,无数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上不起学,仅2元钱的学费也拿不出,以致于长大后没有文化,被社会所抛弃。学校里,危房处处可见,光线昏暗的教师里只有些水泥桌凳。而如今,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但减免了学杂费,而且发放免费教材,家庭困难的孩子也可以有学上了。一排排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新课桌。多媒体教室的建立,远程教育网的开通,让我们的学习更直观,更有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以科技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三十年中,我国科技事业日益腾飞:南极科考站的建立,“曙光

篇9

关键词:主动参与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发挥创造性

1、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写画.在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感受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的音乐课,只是识谱,唱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应该是孩子的世界,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聆听者。

2、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我们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的娱乐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在娱乐时人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而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音乐原本是充满乐趣的事。可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常理下又不可避免,但在不经意的玩游戏中,也能学到知识。作为艺术课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精心设计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例如二年级有一课《萤火虫》,描写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快乐的飞来飞去的情景.歌词简单易懂.教学时,老师提问学生:"萤火虫像什么?""你想不想做一只萤火虫啊?"学生会积极模仿萤火虫飞来飞去,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气球当成小灯笼,每个学生一只,唱到"萤火虫,萤火虫,点起一盏小灯笼",学生就可以举起小灯笼;"飞到东,飞到西,"时,学生就可以向不同方向飞去;"好象星星满天空"时,学生高高举起小灯笼,气球满天飞舞,特别好看。在学生兴奋地表演时,老师适当播放歌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旋律,这样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首歌,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同学们游戏中快乐着,在快乐中学习了音乐。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自主性音乐实践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比如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秧歌舞》,描写人们边歌边舞的欢快情景。秧歌在东北是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课堂上,教师提问:你们会扭秧歌吗?同学们都会,并立即手舞足蹈起来,此时,老师和同学一起舞蹈,而配乐就是要学的这首歌曲,在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中,学生自主完成了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

2、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3、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在开放性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10

大本村为啥这么“牛”呢?还真不是这个村养的牛最多,而是因为2006年8月在大本村建起的一个农民文化广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广场落成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大集,而远程教育也适时与文化广场并轨,更使得这里俨然成了大本村的“商务中心”。

点接面搭建站点平台

安达市的远教工作是在2006年10月正式启动的。本着“把‘点’建在党员群众相对集中地方”的建设原则,远程办把目光首先瞄准了中本镇大本村的农民文化广场。

这个文化广场占地大约两万平方米,整体与村本部连在一起,广场上不仅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还有凉亭、图书室等休闲场所。因此,无须组织,每到傍晚或农闲时,大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们便会自发地聚集到广场上来,散步的、运动的、扭秧歌的,非常热闹。文化广场的这一特点与远程办的建站原则恰好吻合。于是,大本村的文化广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安达市远教终端的试点。村支部在建设终端站点时,还在广场上设立了一台与远教播放设备连接的大屏幕电视,通过这个大屏幕,远教管理员每天有选择性地为党员群众播放一些农业实用信息、农技知识课件等。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深受村民们的欢迎。而对于远程办来说,这种把远教学习培训场所延伸到农民文化广场上的做法,也更便于向党员群众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

点带面强化站点服务

要让村民们相信远教、依靠远教,就必须让他们从远教中真正得到实惠。这就要求终端站点必须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学用转化。为此,大本村采用了个性化服务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村民可以通过大屏幕、公示板、阅览室等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实用技术信息,如果有进一步的需求,还可以直接找管理员建立个人需求档案。

朱金波是大本村有名的玉米大王,可总共60多亩地产出的效益很有限。因此,朱金波一直有养猪的打算,而迟迟未动的主要原因还是胆小,毕竟“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嘛。2006年末,朱金波偶然在远教公示栏里看到了一条养猪诀窍,觉得深受启发,于是找到站点管理员说了自己要养猪的想法。第三天,管理员就把关于养猪的技术光盘和资料给了他。养猪关键在防疫,而经过学习,朱金波对解决防疫问题心里逐渐有了底。经过一年的努力,猪一头没死,总共出栏50多头,一下就给朱金波带来了两万多元的收入。现在,朱金波又学起了沼气利用,他不无神秘地告诉记者:“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学好了,我的收入没准还能翻一番。”

点促面延伸站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