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恋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恋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涟漪,读音为lián yī,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常用作比喻心里细微的活动。

2、出处《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3、造句:被某件小事激起心中的涟漪。(意思是:某件小事致使内心有些波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篇3

关键词:炼焦煤 区域联合 竞争机制

炼焦煤是优质稀缺的煤炭资源,也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炼焦煤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不仅关系到焦煤生产企业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效益水平。炼焦煤市场的非正常波动往往会破坏区域煤炭市场的稳定性、均衡性,有必要通过实施区域炼焦煤销售联合,推进联合体之间价值链各环节业务合作,培育共同市场竞争新优势,促进互助共赢、规范区域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能源保证。

一、区域炼焦煤销售联合的实施背景

1.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已经结束,进入长期承压发展阶段。在2008年以来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国际经济进入长期调整期,国内经济正在艰难转型,煤炭行业进入景气下行周期。2008年为上轮煤炭行业景气周期的高点,之后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市场出现拐点,需求急剧减速、煤价高位回落、消化过剩产能,全行业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中期调整期。随着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煤炭价格弹性下降,需求也将趋于稳定,中期出现大起大落行情的概率降低。

2.炼焦煤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焦煤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从我国炼焦煤产能建设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合计规划新增炼焦煤产能约1.29亿吨,到2015年预计完成投产约0.89亿吨,相对于2010年11.3亿吨的产量,年均复合增速不足2%。预计到2015年我国焦精煤供需缺口将从当前的3000万吨翻倍至6000万吨,炼焦煤国内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相反,钢铁生产企业投资建设高技术生产设备意愿和能力不强,加之进口煤冲击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游钢、焦产业链用户炼焦煤需求持续低迷,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导致未来较长时间周期内炼焦煤市场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

3.市场恶性竞争行为频现,下游企业抱团意识强烈。由于2013年以来多数炼焦煤企生产经营接近或处于亏损边缘,整体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导致市场炼焦煤销售量、价格齐跌,存煤不断上升,回款难度加大。为保住市场、变现库存,抢占微利蛋糕,多数炼焦煤企业相互之间竞相降价、抢占用户,加之虽对限产有清醒认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和企业决策者“利己主义”,业内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秩序日益混乱。与此同时,钢铁、焦炭等炼焦煤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多维持低开工率、低原料煤采购率运转。为应对经济下行影响,炼焦煤下游行业间联合密切,沟通顺畅,统一行动,集体打压炼焦煤价格,质量要求苛刻,拒收煤炭、无理索要相关销售政策,甚至利用一家煤企销售政策到多家煤企连续串联、循环压价,一定程度上导致煤企之间无序竞争。

4.环保压力日渐严重,倒逼焦煤需求低速增长。2013年9月国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规划到2017年京津冀鲁削减8300万吨,2015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11年削减2439万吨。初步测算,京津冀鲁地区2012~2017年煤炭消耗年均下降1.9%,珠三角地区2012~2015年煤炭消耗年均下降3.5%。从我国煤耗最集中的地区入手控制消费,未来全国煤炭需求低速增长的大趋势已定。综合考虑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调整、环保压力等,预计2014~2017年煤炭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速为2.9%。

二、区域炼焦煤销售联合的主要模式

1.初级模式:单一化合作――解决市场无序竞争。这种模式着眼于破除煤种相近、市场区域相近,尤其是市场份额叠加交织的炼焦煤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区域内部开展交流和往来,并以此为契机来建立松散型联合体,商定协调机制和应对策略,达成维护市场秩序的意愿和共识,约束各成员单位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避免区域炼焦煤市场恶性竞争,规范区域炼焦煤市场秩序,携手提高各自煤炭资源获利能力和水平。

2.中级模式:关联性合作――实施销售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深度整合。关联性合作是在初级合作领域狭小、合作内容和途径单一的模式上不断扩大、提升,其特点是实现在共同市场利益驱动下,区域合作的内容涉及到炼焦煤销售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区域内各类炼焦煤企业销售价格、渠道、促销方式、产品等多方面的整合、调整和优化,通过更大空间范围的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深度融合互动战略伙伴关系,加速推进区域炼焦煤市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高级模式:全方位合作――扩展非炼焦煤领域合作。全方位合作是在关联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模式,它在初级、中级成功合作的基础上,采取人员、资本、技术、资产融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产业发展、安全管理、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和谐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建立战略联盟,互享成功经验,深化合作,携手并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共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炼焦煤销售联合的运行机制

1.合作动力机制。联合体应高度互信,目标一致,有合作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实行统一供应、价格透明,以便解决价格暗箱操作、一户一议价,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统一协调市场策略,制定思路统一、目标一致、个体有别、利益悠关的联合体销售政策,规范区域竞争秩序。强化信息共享,联合单位之间应建立一种初始的信任关系,确保相互之间市场信息传递及时、真实、全面。

2.沟通协调机制。一是以区域内的龙头企业为发起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固定或不固定地点的方式,建立市场趋势研判和制定相关应对措施的定期会商机制。二是升级定期会商机制的探讨内容,具体可结合各单位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产量、煤种、煤质及存煤库存,以及下游用户需求情况,统一协调分配当期区域内各方市场供应份额。三是由有决策权的主要领导参加联合体协调会议,提供政策建议须客观、坦诚、无保留,并对其在会议上所作承诺承担完全责任,会后所在单位无条件地抓好落实兑现。

3.利益分配机制。由龙头企业负责协调区域内炼焦煤需求总量,拟定各单位市场份额分配量和价格调整政策,协调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实际建立按煤种、质量共同商定一定时期内同一用户或相近区域用户综合平均到厂价的价格倒逼机制,据此各单位结合自身生产情况和运距确定自身出厂价格。对区域内多数炼焦煤生产企业同时供应同一用户(钢厂或焦化厂),应统一签订供销合同,分配当期供应量,统一协调发运。

4.监督检查机制。联合单位共同商定内部监督机制,保证对违反联合体决策的单位有监督、能处理,规范销售秩序,维护市场稳定。严禁内部之间抢占市场,允许各单位存在合理价差和适度竞争,促进区域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严格贯彻执行联合体政策,督促指导下属单位做好发运工作。自觉处理好商务纠纷和售后服务工作,同时报联合体备案,形成良好反馈改进机制。

5.信息共享机制。联合体单位应高度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对钢厂和焦化厂的一系列运营信息要制定完善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机制,及时向联合体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为了便于信息传输和管理,联合体内部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信息管理机制,保证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有效解决成员单位之间管理松散性、信息随意性等问题。尤其是对于联合体内部的信息必须设置相应的内部使用权限和安全保密措施。

6.自我约束机制。凡自愿申请加合体的单位,必须固定工作负责人和业务联系人,严格执行联合体内部决议,忠实履行承担责任和义务。联合体内部应以一年为测评周期,组织开展成员单位履职情况互评活动,实行末尾淘汰,不断净化内部运行环境,促进联合体持续健康高效运行。凡被淘汰出局的单位要想重新加合体,必须在一年后并获得三分之二的联合体成员同意,方可重新加入。

四、结论

推行区域炼焦煤销售联合初、中、高三种模式和运行机制,能有效稳定区域炼焦煤销售,规范区域市场秩序,深化联合体价值链环节合作,增强联合体整体竞争优势,对于稳定区域炼焦煤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晓娟.市场化改革催生煤炭交易新模式[N],中国能源报,2012-12-31 (017)

[2]高蕾.煤炭交易模式深水探路,煤炭市场体系或被重构[N],中国煤炭报,2010-08-20 (006)

[3]李徽、曲天俊、于贵华.创建煤炭交易新模式[N],中国商报,2010-09-17 (D04) [7]

篇4

冬子进城时只带了1500元。到现在,他兜里仅剩40元钱了。

正当冬子准备走进超市应聘当搬运工的时候,“咚”的一声,一个老太太出了车祸。冬子急忙跑过去,抬起老太太打了一辆出租车去了医院。尽管他很清楚自己有多少钱,但是他知道:人命关天。

冬子在病房里看着老太太。摸了摸自己的口袋,苦笑了一声。

“?纾?rdquo;一个汉子破门而入。恶狠狠的盯着冬子说:“你会不会骑自行车,我妈要是有什么事我和你没完!”

冬子愣了一下,急忙解释道:“大哥,你娘不是俺撞的,撞你娘的人跑了!”

。那个人听了更是火冒三丈,骂道“你撞了人还不承认,你是不是个爷们?我妈要不是你撞的,你干吗送她来医院。要不是看你态度挺好我早就打110了。说吧,这事公了还是私了?

这下冬子可蒙了,自己明明是救人的,现在怎么成了撞人的了?冬子刚想说明情况,可那个人又说道:“要是私了,5000块的医药费外加3000块的精神损失费。要是公了,你知道是什么后果。”

冬子听了这话,火“腾”的就上来了,歇斯底里地喊道:“你这人咋不讲理呢?俺都说没撞你娘了。管俺要啥钱,俺没有。俺就剩40块钱了,还给你娘买药了。俺这个月连房租都没交呢。你别欺负俺农村人没文化,俺不知道什么公了私了。”

冬子一个农村人,怎么能斗过早已看遍人情世故的城里人呢。于是,那个人找了关系让派出所拘留了他。原因是:酒后骑自行车。

窗帘被风吹的哗哗作响,在阳光下跳着欢快中掺杂着些许压抑的舞蹈。

冬子在拘留所里想了很多,是关于良心的。

半个月后,老太太醒了。让冬子心里能好受点的是,老太太澄清了事实。

那个人到了派出所尴尬的冲冬子笑了笑,说:“大兄弟,这次实在是对不住啊,冤枉你了。你刚进城,有很多事你还不懂,不过,以后啊!这事少管。”

那个男人说了很多,但是冬子没听进去。他暗暗的发誓:以后再也不趟这趟浑水了。

冬子漫无目的闲逛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文化宫。那儿正在放电影,是《关云长》。冬子想:闲着也是闲着,看看吧!影片刚开始,姜文就说:“他天生是狼,却生得一副羊的心肠,可这个天下是狼的天下”冬子觉得很有道理,默默记下了。并告诫自己:以后不能太实在,太善良。

然而,三年后,事实证明了冬子并没有将那句话烂熟于心。

那是冬子进城的第1183天。他刚刚刷完墙。在回旅馆的路上,他陶醉在街上的灯红酒绿中。这时候,一个女人的骂声划破空气传进冬子的耳朵里:

“你臭不要脸!滚!”

冬子想都没想就冲了过去,拿着刷涂料的长刷子把那个男的打了一顿。他气喘吁吁的问那个女人:“小姐,你没事吧?”女人不可思议的看着他。拿起包就砸他。边砸边说:“干嘛打我老公?!”

冬子又一次戏剧性的进了局子。这次的罪名是:故意伤人

冬子看着太阳,自言自语道:“今天天气真好!”

其实,那天是阴天。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于这个社会他早已无话可说。

这一次冬子没有发誓。不过,不知为什么,他眼里的那股朝气蓬勃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涣散和麻痹。

出了局子的冬子成熟了许多,已经很像一个城里人了。他参透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他也明白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城里人所谓的处世之道。

篇5

1、意思就是在社交软件上跟对象聊个没完,什么都可以聊,一旦到了现实中就没有了话题,跟网上判若两人。

2、云恋爱的标志是:外面下雨了,对方会很关切的提醒你记得带伞,不要淋湿感冒,而不是直接拿着伞去接你;你生病了,对方会说很心疼你并提醒你吃药照顾好自己,而不是直接带你去医院看病;在你失意的时候,对方会对你说别难过,还有他陪着你,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来到你身边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3、他们可以在网上亲呢的称呼你宝宝,最爱宝宝,么么哒,但不会真的给你一个有温度的吻。跟网恋不一样的是,这段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关系,是由真实社会转变到虚拟的社交软件上。

4、他会在你寂寞空虚的时候随时出现在你的聊天框中,但很少出现在你的面前。每天的云恋爱就是陪你聊天,玩游戏,每天早晚都会互道早晚安,看似甜蜜极了,但一点都不真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以互联网应用为主流的旋风已扑面而来,势如破竹地在诸多领域重建规则和秩序,惟有把握互联网推动商业变革的趋势,开创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促使企业自我嬗变,才能在互联网生态下恣意成长。

首先,开放为先,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转型。互联网时代,企业将变得更加开放透明,甚至生产单位与顾客直通,必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结构产生强烈冲击,开放内外两个市场,通过新的产业或项目运作模式引领子公司跟进,甚至通过产品的快速迭代刺激变革,借助发展趋势扬长抑短优胜劣汰,进而构筑生命共同体。

其次,平台为上,以网络架构增强综合实力。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化特征使运营平台成为企业必要的基础设施,而运营平台要以系统的高度协同、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方向,科学设置管理单元及模块之间接口,以互联互通、集成一体的思路建设企业的网络平台,以投资、营销、技术、采购等专业平台的构建为基础打造价值链,增强综合实力。

再次,制度为轴,以流程和数据驱动信息化。制度如轴,流程和数据如车轮,只有制度实用科学,流程和数据才能得以高速运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带来加速的效果,但只有以制度标准化为前提,达到流程闭合与数据有效,才能真正使信息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体验为本,以终端关注提升品质。极致体验是互联网商业的一个特征,“用心浇注您的满意”是对业主体验的高度关注,从互联网的角度讲此处的“您”所代表的终端可以具体到使用建筑的人,比如房建工程应关注住户的体验,道路工程应关注司机和乘客的驾乘体验,以终端体验为衡量品质的最高标准,关注最终使用建筑的人,如果个性化体验成为建筑的卖点,工程产品的电子商务也就为期不远了。

篇7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几年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实验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中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和实验条件缺乏之外,实验教学过程中忽视必要的严格的思维训练,也是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

    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为什么应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呢?

    第一,这是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需要。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又是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入门的向导和手段。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建筑知识架构,非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不可。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

    第二,这是学习活动的需要。

    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品质──独立性、整体性、逻辑性、精密性、发散性和敏捷性等的形成与锻炼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化学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是教学的严重失职。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着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笔者十分赞赏重庆市知名化学特级教师王作民先生把化学实验功能凝炼成“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十字概括,因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也可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而它们的获取与提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事实是,由于“应试教育”飓风的吹袭,也由于不少师生对实验活动里思维训练的忽视,国内不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许多大家司空见惯却又不能容忍的现象: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只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之1、2、3、4……,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到透过现象认识变化的原理和实质上来;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凡此种种,不正说明了实验教学欠缺思维训练的严重性么!

    应当怎样克服上述不良现象,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思维训练呢?这先得全面了解一下化学实验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重点是:

    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

    “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

    发生什么特征、属何类型的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

    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

    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

    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

    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操作步骤──为达某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

    2.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

    3.安全措施──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如何处置?依据何在?

    应当说明的是:上列种种围绕“三大原理”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角度,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来阐述的,实际上,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需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准的实际出发,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那么,怎样围绕上述“三大原理”的教与学,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提出如下思维训练引导过程:

    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挖掘启发思维的因素。

    现行化学教材对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一般都是采用操作步骤介绍性的叙述,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善于透过课本里叙述性的文字,将隐含在其中的“三大原理”的因素挖掘出来,设计层层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他们研讨探究。例如,即使象初中化学“用简易装置制氢气”这样的简单实验,也可以设计出系列启发学生分析原理的思考题,请看下表:

    其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其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中,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想当然,走过场,要提倡学生养成据实完成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要按的观察的实情填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然后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出现美丽的桔黄色最后呈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学生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强调学生据实填答沉淀颜色,并通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稍高温度时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于是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也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

    其四,运用典型实验导思。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作出不同年级将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高考”或“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氨气、乙烯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就以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里制取二溴乙烷的28题来说,其实验、装置、操作原理,早在高二《化学(必修本)》第四章“乙烯”一节中就应当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制取乙烯及其性质检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⑴实验室制乙烯用什么试剂?通过什么类型的反应制得乙烯?

    ⑵实验室用制氯气的装置改为制乙烯气,有什么变动?为什么制乙烯气不需用分液漏斗而改用温度计?为什么反应器内要放一些碎瓷片或玻片?

    ⑶为什么反应要迅速升至170℃左右?加热一定时间后,反应液为何会变黑?

    ⑷将产生的气体经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洗涤,除去什么杂质气?这些杂质气是如何产生的?

    ⑸将乙烯分别通过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都会褪色,两者原理有何不同?

    ⑹如果原料气产生乙烯通入溴水是为了制得二溴乙烷,结果发现所消耗原料试剂的用量大大超过所得产物,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⑺空气里点燃产生的乙烯气体与点燃甲烷气体,它们火焰的现象不同,原因何在?

    如果上述问题早在进行乙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已通过思维训练逐步解决,那么,解答1997年高考化学试卷28题,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五,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篇8

“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教学安排,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联系知识―寻求方法―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两个环节的教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思路,建立相应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普通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问题一出,同学们第一反应:实际蹬一圈,测量。结果发现误差较大。继续观察发现车轮的转数与齿轮的齿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生自发讨论起来: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只凭观察行吗?能不能通过更巧妙的方法找出答案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方法。不一会儿,有些同学用在轮子上做记号的方法,有的则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我从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迁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比例知识,你能知道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和他们圈数的关系吗?车轮跑多远还需要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齿数和圈数成反比。”“首先要知道车轮周长,还要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车轮转几圈,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计算结果了。”看到学生们已经理清了把齿数的倍比关系划归到求实际距离的正确思路上来,我点点头说:“你们将所说的问题关系整理一下,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来?”此时呼之欲出的解题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关系式跃然纸上: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不同自行车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愉快地求出了答案。

思考: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加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与思考、问题与条件、数与形、变换与组合、迁移与化归等有机结合,过程自然,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的做法。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我先展示并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种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吗?”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高高举手回答:“老师,这仅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1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分别搭配有6种速度,两个前齿轮就有12种啦。”“自行车里隐含的组合问题也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老师的及时夸奖让自信洋溢在学生脸上。我乘着学生高涨的兴致进一步提出问题:“那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算一算,我们就知道!”学生兴趣盎然地忙着分工计算不同种组合的速度,通过前一环节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很快小组整理得出了结论。然后请每个小组解释、说明本组研究的思路和结果。并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较优化的思维方法。“如果轮子半径一定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和齿数的比成什么比例?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怎样的自行车?为什么?”问题的层层推进再一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思考: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去观察、去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派生出的新问题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对比优化、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化归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9

一、顺应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学思谈讲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即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亲身感知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所以,顺应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改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上学生能够自己观察的就由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就由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能够自己表述的就由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的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能够自己总结的就由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不但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思考学生的学。教师不仅仅要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难,更应该思考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学生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顺应改革要求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教师应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数学课有不同的课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例如新授课课型,有的教师经常把新知识讲授给学生,再配套合适的习题巩固知识点,高中教师用这种方法比较多;有的教师则是设置一些实验、表演和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知识的形成,再配套合适的习题巩固知识点,初中教师用这种方法比较多。复习课课型,教师经常提前让学生复习并总结知识点,再配套相应习题巩固知识点。习题课课型,教师经常讲授一些典型类型的习题运用知识点。有的时候,不论什么课型,教师会根据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有的时候,一节课要用很多种方法。 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教师,不同的班级,可能用的方法不同;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班级,可能用的方法相同。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

三、顺应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每节课都有重难点,教学要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上课时,教师应先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有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教师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可以从多个角度采用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讲解,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配套适量适中的习题。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定要由易到难。

四、顺应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课堂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居主体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居主导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主角为学生主角,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做到一个“懒”字,即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能不动手的就不动手。做到这样,教师需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但同也要耐住性子不要着急。这个“懒”字能使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五、顺应改革要求注重全体学生,特别鼓励差生

“学思谈讲练”教学模式的强调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与不同的关注。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课堂中,教师可让基础差的学生做基本的题目,让中等水平的学生演练中等的题目,让基础好一些的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特别要给基础差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更好地表现,使他们和别人一样自信、自强、自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感兴趣,就会想学数学,从而会想办法学好数学。

六、顺应改革要求教师自身加强学习

篇10

关键词:城乡联动 城乡互动 全域城市化 可持续发展

1 城乡联动发展

城乡统筹和协同发展是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及中国社会的长期“重城轻乡”,导致了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而这种二元结构又进一步深化城与乡、工与农的差别,使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状态。面对城乡存在且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农业经营的低效益甚至零或负效益,中央政府在客观审视城乡关系及其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的战略思路,使中国经济开始站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的起点上。

城乡联动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城乡间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层级差异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引发的一方对另一方(通常是城市对乡镇和农村)带动作用。城乡联动不同于城乡互动。通常,互动的两事物或多事物处于基本相同的能级层次,而联动的两事物或多事物间往往处在不同能级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能级差。在联动过程中,因事物间所处的能级不同,故此,高能级事物一般发挥主导作用,而低能级事物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过,随着低能级事物能量的不断累积,其内部结构不断变化,所处能级层次也不断提升,当低能级事物达到与高能级事物近乎相同的能级层次时,即具备了与高能级事物进行互动的条件。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长期不均衡及制度、政策的不合理安排,一方面导致了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引致了城乡间、工农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异和送别,一是使城乡处在不同能级层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二是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处于相对弱势和被动状态;而且,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条件及人力资本禀赋和科技水平,也决定了农村还难以站在与城市相同的能级层位上与城市互动,而是需要城市的援助、帮助和带动。应该讲,城乡联动是重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市的带动、帮扶为动力,进而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联动和协调发展。

2 城乡联动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目标的一致性

大连市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连市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大连市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6150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5%,人均GDP达到9128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年汇率,人均GDP为14454美元;农林牧渔业及农村服务业增加值395.7亿元,占全市GDP的6.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55%。综上不难看到,尽管大连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居民生活均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城乡间的差距目前依然很大,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社会、居民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大连市的经济和社会实力,彻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近年来大连市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对于全域城市化,目前学术界和实践层面还有着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全域城市化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对现代城乡关系的思考与解读,全域城市化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以现代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生态文明和文化文明为基础的城乡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与过程。全域城市化目的不是要消灭农村,也不是要“绑架”农业和农民,更不是强行农民弃农从工从商、弃村进城、弃地上楼,而是用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现代生态文明和文化理念,来引导和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助推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城乡联动发展,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一体化的同时,使城市化达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与大连市城乡联动发展理念是异曲同工的,而且,这与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也是完全一致的,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 城乡联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连市的城乡联动发展应该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及城乡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为具体战略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制度和政策统一(近期内城乡可略有不同)、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的原则,在着力建设主城区、新城区、渤海城区和黄海城区四大城市组团的同时,大力扶持城区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培养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亟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研和技术人才等),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来增强农村和农业的自“造血”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和农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具体思路和对策是:

3.1 在全域城市化战略框架下,科学研究并制定符合大连市长远发展目标、并与现代化国际城市及新型现代化农村和农业接轨的大连市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和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应在确立大连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的同时,将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纳入视野,并突出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联动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与建设现代化、生态绮丽型小城镇和现代化新型农村统一为一个整体,本着城区、小城镇和农村各有侧重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布局人口和产业,强化不同功能区的作用,同时避免城市和城区的规划建设盲目崇“大”现象,应把建设特色突出、功能显著、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宜居休闲、生态文明的城市和城区作为发展的目标,避免因人口和交通过分拥挤而导致的“城市病”的进一步滋生和蔓延。农村和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应以大连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新型农村和发展现代化集约型农业为目标,强调农村建设的科学布局及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重点扶持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鼓励和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化农业等“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式现代生产和商业化模式。通过规划,来全面而深刻地描绘大连市城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为小城镇以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指明目标、方向和路径。

3.2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从城乡联动发展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角度考虑,今后大连市应实施农村和农业振兴与繁荣战略,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主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技术专项研发和扶助基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及现代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与此同时,结合大连市下辖村镇的不同气候特征、土壤条件和已有农业基础状况,因地、因时制宜,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型农业(包括集约化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等),实施“一村一品,多乡一业”工程,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打造并逐步形成大连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强势产业化“链条”,以及与之配套的集群式农业产业化服务网络,从根本上转变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的“高成本、低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根本改变农业发展受制于市场和技术、农民收入受制于传统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状况,以推动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3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城乡联动发展及农业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必要保证。因此,在城乡联动发展和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把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大连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村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的中青年农民到国内外大专院校、农科院所和具有先进示范性的农村、农场去学习、参观,提高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对有志于农村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农业技术及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在实施奖励性计划及为其搭建展现其才华的平台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本着就近、从优的原则,在城镇或城区解决其配偶工作安置和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

3.4 在保护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及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大连市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既离不开本地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也离不开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科院所的参与,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加强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的合作,是城乡联动发展及加快大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尽快做强、做大大连市农业产业的必要环节。

3.5 全面统筹和整合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优化配置。从资源的优势来看,城市的优势在于资金、技术、人才和文化观念,农村的优势则是原材料(农副产品)、土地和相对充裕的人力。在城乡联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城市与乡村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起来,是能否取得预期效益、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就需要市、区(市、县)两级政府发挥好领导、协调和督导作用,同时加大对涉农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并尽快建立农村劳动力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培训与援助体系,通过订单式专门培训,来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安置问题,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发生。

3.6 破除城乡居民固有的身份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身份壁垒和社会福利壁垒系横亘在城乡居民之间的两道屏障,也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现实体现。破除城乡身份壁垒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户籍差异,实现城乡户籍的“一元化”。目前,全国乃至辽宁和大连市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消除城乡社会福利壁垒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研究不同时期土地所具有的保障功能和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社会保障对接转换的“桥梁”。同时,通过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交流,逐渐消除城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文化差距、医疗卫生条件差距等,推动城乡社会协同发展、文化共同繁荣和城乡居民幸福乐业。

参考文献:

[1].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J].中国农村经济,2004(7).

[2].城乡协调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2.

[3]魏成龙,吴建涛.我国农村资金向城市的“倒流”[J].经济学动态,2005(12).

[4]赵磊.“三农问题”的症结何在[J].金光农业网,20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