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4 17: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

一、遵循主旨,提升文学能力

首先需要体会文中父子之间的亲情之爱,这是感性的。儿子是爱自己的父亲的,这些句子学生们能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找出,一处是“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另一处是“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但只是找到这两处简单句子,学生能有多少感性认识呢?在这里师父把这些语句读厚了。一个“顾不上”,一个“忙着”,足见高尔基儿子的忙碌。从这一句我们也能体会到,儿子的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玩乐,而是如同工作一般辛勤付出。这付出定是为了让父亲能后见到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朵。那怎么样深刻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爱呢?“顾不上”“忙着”是可以的,但文章表露并不深刻,越深刻的付出,越体会得出父子情深,越能为后面的深刻教育意义伏笔。那么,怎么去加深?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请你在“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后面再加一句,体现儿子的忙碌。

学生们有的回答“热得满头大汗”,有的回答“累得直不起腰来”,有的回答“脸上有粘上了泥土”等等。这个语言训练甚是巧妙,不仅深挖了父子之情,儿子越忙越累,子爱父之情越深,更训练学生从侧面去描写高尔基儿子的“种花忙碌”!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于对课文内容的体验与认知,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紧扣细节表达进行表达的特色,形成了言微而义广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想象,尊重认知体验

同时,父亲也是非常爱自己儿子的,除了第一段明说之外,第五自然段的赏花也值得玩味。第五自然段体现了高尔基怎么样的感受呢?有欣慰、自豪之情,自己的儿子在逐渐独立,并且种下的花已经盛开。更有思念之情,此时只见鲜花,不见儿子,所以思念之甚,瞧着花朵也像自己儿子的脸庞。这种思念之深,学生能够体会吗?能够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吗?于是师父设计如下语言训练点:

读这段文字,把自己当作是高尔基,你看着这满园盛开的鲜花,你会回想起什么情景呢?

必然是回想起儿子拿着镢头忙碌翻地的身影,必然回想起儿子粘上泥土的面庞,必然回想起儿子呼喊父亲的叫唤。回想起自己儿子的身影高尔基必然心潮澎湃,亲切无比,如同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但此时,物是人非,没有儿子的欢笑和呼喊,只有默然的花朵。一闹一静,一虚一实,思念之情凸显。此处语言训练点不仅情感铺垫到位,更训练了学生对“衬托”这个文学化的表达方法的敏感度。

其次父亲对儿子的爱超越亲情,超越感性,具有了教育意义。从高尔基信中摘出的这三段话意味深长,从现实中儿子留下的满园鲜花迁移扩大到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去在意自己付出了是否有回报,因为你的付出一定留给他人美好,这直接体现了你的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也应该为此而高兴。

二、服务主旨,架起领悟桥梁

小学生的感性感知能力是非常好的,但是理性的感知力是薄弱的。本文从事例扩展到富有深意的道理,对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意把信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对照起来理解,设计了如下的语言运用题: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不仅仅在( ),还可以在( ),无论在什么地方,不仅仅在( ),还可以在( ),都可以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 ),还可以是( ),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这个语言运用是联系信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桥梁,是理解第二段的剂。现实中,高尔基的儿子只是在“休假时”,在“岛上”留下了“鲜花”,教师在引导学生训练此题时,有意引导学生对前一个空的内容要填得固定的,而后一个空要填得丰富多彩。经过此题,学生对高尔基话中“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观点提炼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了,为学生最终理解高尔基抽象而又理性的深刻道理奠定了基础。

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注重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是学生此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时候,教师设计语言训练点只是为有语言训练而训练,为了考试而训练,甚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点也是一样的,这使得语言训练流于形式,失去价值。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动”起来了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座乐园

一乐――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我鼓励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市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附近的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乐――个性展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例如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和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三乐――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没有结束

例如学了《东方之珠》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体验习作:实践“给予”。生活中,你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一定非常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语文即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