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2 14: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克服传统的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采取的一个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生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有怎样的设计思路
教学中主要需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所以我将从这四方面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2.1 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三维"目标的综合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例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故事,并总结出故事揭示的生态道理,明白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人不能随便去改变的。为实现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教师以讲故事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比赛讲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环节中。讲故事前提出激趣的问题"平时的故事书、影片中,鹿和狼分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后,教师话锋一转"今天老师要为狼鸣冤,为什么呢?快快读读课文,然后我们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讲鹿和狼的故事,看哪个组的同学读的认真,讲的精彩。"这样的设计,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他们主动求知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就很好完成了三维目标的综合训练。而且,课堂学习之后,有的学生回家还上网查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链,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了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要综合设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新课标诞生后,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2 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有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锻炼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 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应试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在如今这种社会发展阶段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知识型的人才,更多的是对能力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有机会在社会中立足。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作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目的。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最终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知、信、行三者之间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项,而思维能力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其包含了多种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支,那么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需要对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呢?
1.思维能力的分析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着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改善中。另外,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全身心地进行学习,排除其他诱惑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责任感。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责任,很多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在高中生能力和思维培养上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思想政治课程当做一门简单的知识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考点进行了解析和讲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完只是机械地对知识点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能力产生了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
2.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中的创造性是帮助一个人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从中提出新颖想法的思维形式,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但也要建立在其他基本的思维能力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可知,创造性思维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技能一样,是可以依靠后天训练形成的一种思维能力。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进行培养的,在这个大集体中更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思维能力的实践性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不犯错误的人具备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可能性更大,但实际上只有经常犯错误,并在错误中总结思考吸取经验的人才能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以此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逐步提高实践性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学以致用,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新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首要任务即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求知欲开始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强烈的满足感,并在满足的同时进行创新,得到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开课,如,寓言故事、美妙的诗歌、耳熟能详的言语、名人故事、搞笑的漫画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最简单的实际教学例子为教师在讲解“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完全可以通过熟知的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上由“杀狼保鹿”到“请狼做客”这个真实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故事引入易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意识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时基本的前提是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那么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环境更易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首先要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用问题将思想政治课堂导入到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除此之外,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不仅仅可以使每个学生个体积极思考,而且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成功开展创新型活动的基本前提为创造性人格,其主要包含了创造情感意识或者行为等能够充分体现创新的人格特征。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创造性人格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让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评价活动时,不能仅用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进行评价,而是将学科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基本标准。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的基本目标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摒弃传统的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高中教学过程中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侧重培养。这就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进行教学,根据学生所需的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及能力进行学习和培养,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命活力 主体精神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语文教学应该富有人情味,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成长与活力。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其之间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情况。我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进行自我介绍,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陡然高涨。一位学生这样介绍:“我叫赵州桥,小名济桥。我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我是隋朝的工匠李春生下的。今年我已经1300多岁了。”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自豪地向别人展示介绍,课堂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欢乐天地。又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这一节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带着工匠们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采访他们?”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当记者,三人当被采访者,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样的采访设计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互动教学设计使古老的赵州桥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可见学生进入了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语文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与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二、课堂因赏识而绚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因此,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有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要有说话的自由,要有生命本真展示的自由,更要有个性流淌的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随时质疑,保留看法,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个性尽情展现。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同学率先问:“老师,燃烧弹燃烧之后,火为什么只烧,而没有烧‘我’和其他战士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对此课教了好几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由衷地赞叹道:“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有水平,太不简单了!”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室里气氛热烈,最后大家比较一致地认可岳鹿思考的结论。他说:可能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独到的问题。如:“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牺牲的呢?”有的提出:“从插图看,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而这些弹药怎么没有爆炸呢?”还有的同学说:“我们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那烈火烧身体,那种棉布焦味,敌人能闻不到吗?”多妙的发现啊。在课堂里,我和学生们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问。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这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师生的对话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努力以真诚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的过程.要学会赏识学生,学会运用赞美的语言(如:“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你观察的角度很新,很出色!”)。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三、课堂因感悟而丰满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对话的课堂。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且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倾诉心声。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我紧紧把握课文的这条情感主线,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其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精彩之段,学生差不多都能找出这一段话。我质疑:“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习惯使用‘几个小时’这样的句式,很少采用课文这种表达方式。那这儿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呢?”于是学生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边读边感悟。学生联系上下文,把“8个小时”与“8小时”对比着一读,不难发现作者这样写有其特别的用意。在当时的情况下,每过去一分一秒,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存的希望越来越小,何况是用“小时”来表示,这样更显出当时事实的残酷,而加上了“个”字,显得故事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很难突出当时危险的情景。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写突出了父子间的情深,因为在“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么紧张、急促、令人窒息的节奏感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父亲挖掘过程的艰难,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品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爱得坚强、爱得执著、爱得深重的父亲。通过个体感悟和集体讨论,文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学生也由此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魅力。
四、课堂因情感而高涨
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情感流淌的课堂。“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所。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那么课堂自然就会成为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白的精神乐园。如教学《火烧云》,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片子,吸引了学生后,随机发问:“火烧云还会怎么变?”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盎然,有的说:“忽然天边跑来了一只羊,紧跟着一只狼也来了。羊拼命地跑着。转眼间,就不见了,狼也不见了。”有的说:“你们看,那边,穿着风衣的猫也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的头头是道,听的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趁同学们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我说道:“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如此奇妙。想不想夸夸火烧云?学生纷纷道:“想!”一位学生动情地说:“啊,火烧云,你是大自然的奇迹。”还有的说:“火烧云。你美化了天空,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我要高声赞美你。”浓厚的兴趣,高涨的激情,流淌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五、课堂因想象而灿烂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是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六、课堂因体验而升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国上下瞩目的大事,课文《向往奥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此激动、自豪的情感。在教学前,我让孩子们通过上网查询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奥运会的资料、剪贴报纸。了解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口号、主题,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奥运的了解,我在课堂播放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录像;雅典奥运会的精彩片断;在教学后,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写自己的感想、体会。学生在这些看、读、听、说、写的过程中,感悟了奥林匹克精神,激发了对和平、友谊、进步的向往,对自己国家走向世界的自豪,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升华,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生活化,师生关系生活化。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索,才能勇于表现自我,才能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当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创造自主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发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才能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朱航彬.构建动态课堂 焕发生命活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