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16:0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雪诗歌

篇1

雪花飘

飘到树梢

一眼望去

白茫茫一片

似白云姑娘下凡

冬来了

雪花飞

飞到整个世界的角落

大地披上银装

松柏穿上厚厚的棉衣

冬天的气氛越来越浓

雪花各式各样

你很美

美的像蝴蝶

美的像落叶在空中飘

美的像白鸽在空中飞翔……

冬来了

雪花落

落到公园和大街

整个城市在雪花的包围中

你很漂亮

漂亮的像仙女在散花

漂亮的像春天的蒲公英来到我们身边

啊,冬天

我爱你

啊,雪花

我更爱你

更爱堆雪人、打雪仗……

篇2

语文教师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工具的作用,有效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在哪种情况下写出诗歌,这对学生较好理解诗歌的意境起着促进作用。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诗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再现当年率部队抗日胜利后到达陕北,在一场大雪过后,攀上海拔较高的山上查看地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诗歌,学生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理解出诗歌的上阕主要实写北方的雪景,以展示出祖国大好河山如此壮丽,就联想到有无数的英雄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指出只有无产阶级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画来领会诗歌的大意

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画面来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景物与人物,让学生浮想联翩,充分领会作者在诗歌中的构思之奇特,所展现出的意义是深远的。

篇3

一、学写诗必须多读诗

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给《唐诗三百首》的题词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对唐诗的极高评价,说明唐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说明唐诗对人们的影响力相当大,对人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多数是优秀作品,特别是《唐诗三百首》,诗中优美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有规律的节奏、韵律、平仄,充分体现了古诗的形式美,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古诗的人,谈吐优雅,文化品位较高,一般也会写一些诗歌。很难想象,一个连唐诗宋词都不熟悉几首的人能写出上乘的诗作。所以,我在开办诗教班时,首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然后检查学生还能熟读多少课外的诗歌。在课堂上,我运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轮流背诵古诗,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高涨。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古诗,为进行诗歌创作作好 “热身”准备。当然,我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诗歌大意,不能囫囵吞枣地读,不能对诗意、主题和创作技巧一无所知,否则读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读的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这些诗歌讲究押韵、平仄错落有致、节奏分明、用词准确精当,所以,我在诗歌写作教学时首先为学生讲了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讲授这些知识不免让小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而,我结合具体诗歌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如讲到押韵,我先列举了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的,即“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悦耳”。一般来说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然后,我又举了另外几首诗讲解“押韵”。

在讲到字的平仄声时,我引用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这首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一个声调,四句分别是一、二、三、四声:“今天张先生归东山,明晨杨同学来河南,请你往酒馆打好酒,路过万寿路叫舅舅。”读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并很快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我给大家讲解: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一、二声)基本上是归入平声(有个别特殊的归仄声),上声、去声(三、四声)一般归入仄声。平仄交错运用是为了读音的起伏变化,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平仄的概念。

我还出示了杜甫的《绝句》来讲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知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首句不入韵,二、四句押“an”韵。四句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仗的绝句。对仗就是要求上下两句(出句对句)中对应处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布置得非常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

经过我这样浅白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的一般常识。我还为学生讲解了现代自由诗的一些创作理论和技巧,指导学生在创作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明、暗)、拟人、象征、排比等手法。

三、对初学者要求不能太高

经过一两节诗歌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创作知识的基础。但你还不能对学生写诗的期望值过高,否则会让你信心全无。我在诗教班上第二节课后,布置学生写第一首诗歌,题材自选,题目自拟。结果是令人大失所望,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首次写诗却出现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语序颠三倒四等问题,更顾不上是否押韵、对仗、平仄协调等问题了。面对几十首写得一塌糊涂的“诗歌”,我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诗歌理论学得多好,不经过多次的艰苦创作,是很难写出好诗的。因而,对刚学写诗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渐进,先从“写通顺、能表达清楚意思和能够押韵”入手。我对第一次诗歌习作进行了点评后,要求学生写第二首诗歌。当时,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带学生到小东江去观察秋色,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回来后布置学生写一首以小东江为题材的诗歌,大部分学生的第二次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不少习作稍作修改后,不失为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有一定意境的小诗。略举以《小东江之秋》为题的诗两首:

小东江畔草青青,

严寒酷暑无枯影。

金黄稻谷弯腰笑,

随风滚滚现海景。

小东江畔景色鲜,

野花朵朵映蓝天。

芒絮洁白如飞雪,

黄金一片满稻田。

像这样档次的诗作有二十多首,虽然在用词的准确性和意思表达方面仍有欠缺,平仄对仗也不讲究,但总算写得语句通顺、有一定意境,也做到了押韵。因此,算是开始入门了。

四、激发兴趣多鼓励

篇4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反复朗读 掌握特点 因类施教

诗歌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没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能启发读者的遐想,学生通过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现就怎样抓好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谈谈本人的拙见:

1.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特点。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音韵和谐是诗歌共同的特点,教学时应把这些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来展示。

1.1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语言。诗歌的感_人魅力,造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诗人为了语言精炼,反复推敲。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往往包含极丰富的意义。如《咏梅》词中的“犹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丽、挺拔”的意思,更显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作者为加强诗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等。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不单是哪些诗句是比兴,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借助对表现方法的理解,领会写作特点,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前面路途难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运用一些手法,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领会诗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诗在广阔的天地里以急切寻找为线索,展开诗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辽阔深沉的意境。反复朗读、随着诗人的呼唤,走遍祖国大地,同诗人一起呼喊“”

2.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诗歌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个性,对不同类诗歌应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诗歌:应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头两句写“天门”断开,江水穿过其间,奔腾东流折而北去的壮阔画面。一开一回写出了山形水势的特点,后两句下面写天门山的景物,相对出“静态动写”,“日边来”联想奇特: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色彩绚丽,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2.2 情景交融的诗歌:诗人把写景与抒情交织融汇在一起分析时,须把写景部分与写意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王之涣《登鹳鹊楼》前两句写景,描绘了登鹳鹊楼时所见到山河壮丽景色,感觉到黄河奔流雄伟气势和诗人广阔胸怀,后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准备登高远跳的兴致和感受。而且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要高瞻远瞩、永不自满、积极向上、不断登攀,全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和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怀。

篇5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二、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策略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因为鉴赏是审美活动,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诗歌,“与其说是知识传授,不如f是个体生命之间的心灵交流,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其作用不过是引导学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诗歌的境界与氛围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天道与人道的体悟,伴随他的灵魂飞翔在自由的天国里,寻觅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人性人情之美。这里,人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说教,入境的体验胜于枯燥的传授”。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质言之,就是“披文入情”,鉴赏要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一)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涌”这两个动词把星星、月亮、平原和大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旅夜”图画,如此雄壮苍茫之景,让人体会到宇宙的浩渺无穷,人生的短暂渺小,也传达了诗人凄怆孤寂的情感。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二)从语言切入,即“因文悟道”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英美新批评派有“构架─肌质”论:构架即作品的意义结构,肌质即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具体的色泽和纹理。新批评派认为只关心构架不关心肌质的人们“只是把诗当作散文加以论断”,因而他们提倡对文本的“细读”,关注于诗的肌质即诗人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语言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古人提倡诗歌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再比如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李白《将进酒》中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句,就是将“青丝”、“雪”这样典型的意象拿来比作头发,使读者的感受相当清晰,更容易理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安详宁静的内心世界。又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一节形成一个结构,节与节之间彼此呼应,共同展示出天上和地下交相辉映的两组意象。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发现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心中的淡淡哀愁。感受到意象组合的美妙,学生就不难领会“意”与“象”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了。

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分层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3.40.

[2]方守金.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84-88.

[3]吴艳梅.诵读 切入 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59-63.

[4]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7-38.

[5] 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下)[J].中学语文教学,2005,2/3.

[6]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J].课程・教材・教法,2001,9.45-47.

篇6

许多人认为:诗歌在培养人们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不论是哪一个人,通过广泛深入的诗歌朗诵,均可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在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质因素,实现情感、文化、哲学和思想上的启蒙和升华,该是诗歌朗诵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之一。

我国古代就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情性”。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无一动词,但情景全出,为个人的“镜中衰鬓已先斑”埋下伏笔,抒写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郁闷,充分表达出诗人至死不渝的的高度爱国情怀。朗读之,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同身受,引起感情上、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从诗歌陶情养性的角度看,如果同学们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多朗读《诗经》、姜夔的词,如《卫风・氓》、《扬州慢》等;如果心浮气躁,多朗读陶潜、杜牧之诗,常诵柳永、易安之词,如《归园田居》、《琵琶行》、《锦瑟》、《声声慢》等,这优美之境或凄美之声会让人沉浸在柔和或凄婉的氛围中;而心情悒郁、烦闷、心胸狭窄,多朗读一些豪放诗词和边塞诗词,如《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

朗读首先要打动自己,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需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像”。又如朗诵杜牧的《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现的是以轻烟、寒水、淡月、细沙、酒家、商女以及诗人这些单个形象,然后组成群体形象,这就使得在单个形象的叠加中,以商女的歌唱反衬当时的权贵富豪沉溺酒色、不理朝政的丑恶行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此境一出,诗歌的含蓄凝练跃然纸上,以极少的意象,表达出丰富广博和深刻的内涵。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朗读诗歌以至于成诵,诗歌对同学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黯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篇7

一、读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内心狂热情感的一个外在表露,“咏诗言志”,离不开一个情字。在“诗缘情而绮靡”中我们感动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离情,“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痴情,“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悲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惜花伤春之情……。

汉诗文传情达意,声情并茂吟诵已有数千年的传统。钟嵘的《诗品序》有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放声高歌中我们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隋,“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触摸杜甫的思乡情愫,聆听屈原汨罗江畔苦苦呐喊“恐美人迟暮”……在声情并茂的吟诵声中,将诗歌特有的意境、内涵、韵律美传达出来。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朱自清先生也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诵读,他说:“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真可谓是三分诗歌七分读啊!”

教师范读,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没有矫饰的自自然然,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表现。绝不是教师玩弄技巧的故意表演,而是真正沉醉其中。正如于漪所说:“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柔美;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师的吟诵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吟诵的天地,或划分节奏,或揣摩语气,重音、语气、节奏、停连等技法彰显无遗。凝心静气中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惊叹“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悲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学生反复诵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情味,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心声,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读入境

对诗歌的解读,不可简单生硬地解释,不是被动接受作者给定的意义,而是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情境的过程。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过一种情境:“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篇8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素质教育;审美;形象思维

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学科。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智力、完善人格、提升文学品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老师应利用诗歌教学这一平台,教会学生从语言、意境、思想、情感等四个方面赏析,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优秀诗歌,学生可以透过精炼优美的文字,通过形象思维想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体味诗句中隐现的意境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在优美意境的感染下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如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会宇宙的辽阔与曹操胸怀的博大;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过故人庄》),感受乡民的淳朴与热情,乡间生活的素朴平淡之美。

二、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多读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可以横跨中外、绵亘古今,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通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罗列与“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的限定,传神地表现了以上历史人物武功赫赫、文采不足的形象,也表现了文武兼备、傲立天下的当代英豪形象。又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杨花凋落、子规悲啼、明月朗照、春风随度、遥远夜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意。赏析诗词需要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初中生介于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这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健康人格、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通过书本积累经验与感受,渴望反观自己,又希望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各方面还未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与指引。

优秀的诗词,或反映国家的兴衰荣辱,或个人身世的坎坷悲欢,或劳动的艰辛,或爱情的缠绵愁苦,总在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人生的本质。吴均的《山中杂诗》,展现的是一位隐士淡泊尘世名利、醉心山林美景的生活图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表现的是诗人因飞扬的玉笛之声而折柳,由折柳而起的留恋故园之情。多读这类作品,有助于丰富初中生的情感认知与体验。

四、积累名言警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9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篇10

2009年的吉祥物———牛牛

随手拉动钟塔的钟绳,

就在那一刻,

人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2009年

就在今天2009年1月5日

郧西县的天空飘起了鹅毛似的大雪。

啊!洁白的雪花!

你像一位害羞的仙女,

你躲我藏地飘向人间,

你用那神奇的画笔,

给山林画上了银装,

给河川披上了流苏般的新衣裳。

打雪仗的孩子们的欢声欢天喜地,

欢声笑语迎来了春姐姐的拜访。

瞧!春姐姐正在来着的路上呢!

晶莹的雪花!

你给庄稼披上了雪白的礼服,

给农田换上了新装,

农户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