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6: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化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化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师;道德风貌;认知能力;身体素质

“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是随社会进步而诞生的职业,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的持续进步会导致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1世纪将是一个相当重视生命与化学的时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朗,人类对化学的求知欲也愈强,这种时展所带来的冲击力,提出了对化学教师的更高要求,“一个讲台,一段人生”,是讲人类的教学活动便是一步复杂的人生史,是通过教师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行为来实现的。我们把人的各种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总和。称之为“素质”。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作为化学教师,这是我们应该迫切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尚的道德风貌

(一)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的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随具体行业不同而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冒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人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他是永远也干不好自己的工作的”,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只有当你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把你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你才会成功,也因此而实现你的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曾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道:“如果我有五次生命,我愿在讲台上站三百年”,这句话把教师的全部感情和价值观都概括在里面了,那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二)树立良好的美德

千百年来,社会美德就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留下过许多的话题。社会是人的“事业”与“家庭”的集合体,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要充当教师、同事、朋友等角色,在家庭又要充当父母、兄姐、儿女等角色,怎样完美的充当这些角色呢?“家有老小,尊重关心长辈,教育培养下辈,和睦共处家庭;校有学生、同事,关心爱护学生,真情相处同事朋友”,这便是一种美德。我们相信,只有在“爱事业、为事业”与“爱家、为家”的辩证统一时,才能给自己带来进步和发展。

(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指的是社会公共道德。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你的言行举止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由于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变化中的学生为工作对象,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其工作对象是15-18岁的青少年,这正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剧烈的年龄段,很容易接受新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思想也在相互渗透,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的教师要身正为范,在社会公德方面作好楷模。

二、良好的认知能力

(一)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化学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在中学教学中传播知识的途径,有93%来自课堂教学,要把化学中千变万化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中间有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把有关信息,通过“捕捉——判断——组织”后,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模型、幻灯片、录像教学带等,把知识从“分散”到“集中”地传授给学生。

作为化学教师,在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时,不妨从以下几点人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架设知识桥梁(一股是通过化学实验):组织解决问题;重复知识训练;改组知识结构:智能创新应用。

(二)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对前沿知识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近代的化学(或为科学的化学),其奠基的时代大约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自9世纪60年代元素周期律和19世纪到本世纪20年代电子、原子核的发现及有关理论的创立,到现代化学生命时代”,在只有150年的跨度里,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变化。在如此快的发展步子中,我们的化学教师的那种“一本教案为一辈师”的思想落伍了。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仍要不停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

2对教学改革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改革包括以下热内容: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并认真、有效地执行,为把现代化学教学推向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即实现化学教学现代化。

(三)正确把握并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只要把要讲的东西从一而终地讲完就行了,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地教,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主动的学,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起作用(即“双边活动”)。特别是化学课,一个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引导许多的化学反应,如何在课堂中把这么多的化学反应都让学生牢牢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自己的教学情境,比如说设问、比喻、演示实验等,把学生带到一种良好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师生共振教学”,也就是说,课堂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让学生参与并“动”起来,使其身心都受到影响。

(四)广博的知识

实际上每类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的,就像自然界中由于万物之间相互作用,便有了生灵,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它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知识是包含在人的思维里的,广博的知识能开拓人的思维:“从思维角度分析,它能够促进人的描述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领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观察、记忆、复述、表达、演绎、归纳、类比、判断、假说、操作、分析、应变、总结、感受、理解、内化、迁移、设计、抉择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设计很多的情境,这就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学生也希望自己的老师象一部百科全书,在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1广博的化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化学史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等。2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物理、数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方面的知识:较高的语文水平(主要指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的其它学科知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程序方面的知识等。

3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

4一定的哲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五)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准确掌握学生情况能力;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等。

2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具备开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的素质和能力。

3具有一定的业务研究的能力教育的发展进步,需要教育的革命。作为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对当前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分析,并能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价值的论文著作或科研报告,这既促进了现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提高了化学教师的自身的素质。

(六)艺术教学能力

教育是一门极其深奥的艺术。古有“潜移默化”、“因材施教”,就讲到了从内容、对象、特点到施教的方法都有教育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其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中间就在于一个教育艺术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采用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诱感,产生共鸣,最后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教育艺术强调以下几点:要善于引发教育艺术审美的:要善于构制教育艺术审美的磁场;要善于选用教育艺术审美的刺激性:要善于进行教育艺术审美的哲理概括;要善于形成教育教育审美的意境:要善于促进教育艺术审美意象的延伸。这种教育艺术,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上:讲授的引人入胜;典故的妙趣横生;语调的引抑扬顿挫;语言的生动幽默等。艺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百听不厌,专心听讲,兴趣倍增,思路活跃:认真投入,积极思维;师生感情融洽。

三、健康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应该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应该有健全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是完美的心理素质的载体,而人的心理在牵动人的感情时,又会影响代人的行为。作为化学教师,拥有强健的体魄,这是他胜任工作的前提,但教师既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在做“平凡人”的同时又要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复杂多变的行为中,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严峻的考验。

(一)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对于一个化学教师来说,强健的身体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教学:充沛的精力,能为高强度的工作注入生命力: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交流和合作,融洽师生感情。

(二)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我们的教师不要受环境的制约,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还要有自尊,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职业。当有了自信和自尊,就有了责任感和事业心,它用灵魂支撑着你的工作和生活,并伴你不停地追求和进取。

(三)强的心理承受力

篇2

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体现比较显著的就是化学的教材问题,多年来化学教材的编辑者试图对基本的要求进行降低,主要是考虑到为学生减负,但是具体怎样将负担降低,在教育系统过程中是比较抽象的。另外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将责任感以及工作的激情得到充分的体现,缺乏对学生的耐心教育,而在实际的教学方法上也比较单一化,课堂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有的还是将黑板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着提问来加强化学知识的了解。还有体现比较显著的就是中学化学教学在化学史教育层面相对比较缺乏,很多化学老师对化学史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往往只注重高考和升学率,有的对化学史的教育都没有提及,从具体的表现上主要是缺乏专门化学史的课程设置,由于化学史是对化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呈现的,能够将化学的系统脉络理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但实际中没有这一内容的设置。再者是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在思想教育层面相对比较缺乏,同时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育上比较缺乏。

2.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2.1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传统教育中对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知识的传递,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还有就是在评价机制的发展上比较固化,创新的方面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动力上就不充足,逐渐会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还有就是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当前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但应试教育依然是当前的主要教育教学的模式,所以这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有着严重阻碍。

2.2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探究

第一,针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要能多方面进行实施措施,首先要对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问题得到充分重视,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学生本身,都要能够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提升,学生要从根本上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二,要能将绿色实验引入到化学课堂当中来,在通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传输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中。这样就能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又能够将环保意识得到加强。第三,要和化学的教材紧密结合,将价值观的教学和情感态度教学有机的结合,充分的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的教学要求得以实现。通过兴趣教育以及意志教育等方式手段加强化学教学的策略实施。将情感态度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进行融入,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上进行引导,要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利用能够造福社会,并要和实际相联系,进而增强化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第四,对教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加强完善,从而来提升工作的热情,对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方法进行改善,对教师实施师德教育,进而来增强职业素质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将老师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的完善加强,采取奖惩措施对教师的不负责行为采取控制手段,以此来提升老师在教学上的质量保障和工作的积极性。第五,要对化学的实验教学力度进行强化,同时也要保障经费的充足,为化学的实验教学提供经济的支持。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化学概念形成以及实际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对实际中的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增强,故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实验教学结合实际加以有效调整。

3.结语

篇3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演示一个趣味实验来创设情景(边讲边操作):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一种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为什么);②摸:烧杯壁发热;③闻:有刺激略带酸味的气体(什么气体)。(问)这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是什么呢?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中学生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态度的人很多,事实上,据国内外研究,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另外,消极和错误的人文精神也会阻碍、压抑创新活动,略举几例:牛顿晚年相信上帝而无所作为;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静和谦逊,最终发展成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弃“枪打出头鸟”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意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顺者昌,逆者亡”的权威心理,与世无争的无为思想等。

篇4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有的概念、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较为抽象,因此,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述和传统常规的实验使学生较难理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原电池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就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的特征和变化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此外,工业采用接触法制作硫酸流程;工业制硝酸的流程;石油分馏产品;钢铁的冶炼,工业合成氨等内容,单一语言表达和挂图展示,学生的感知认识度不高,此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传统教学创设了形象性的教学情境。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补充传统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常规实验演示中,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不显著,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譬如,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及固体的溶解等现象,学生观察效果并不明显。假如把这些实验的演示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展示,充分运用它具有的定格、慢放、放大和重播等功能,来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颜色的变化、沉淀的析出和气体的产生等现象。再譬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由于反应过程较快,学生不易观察,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来辅助此实验的演示,使整个反应过程清晰起来。另外,像钢铁腐蚀这种现象,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来演示这种腐蚀过程。这样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了演示的效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传统实验方式,增强实验的环保安全意识

篇5

因材施教是日常教学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从目前的教学水平来看,因材施教的原则,似乎没有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对学生实施拓展性的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且在日常的学习中,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对自身发展并没有太多的益处。为此,职业中学化学课改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应用,应首先从理论方面着手:第一,职业中学与一般的中学不同,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除了专业课程,其他的课程安排完全是为了配合专业学习。化学课改后,其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通过运用分层次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果。第二,职业中学当中,部分学生即便非常努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各项知识。为此,应对职业中学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一方面帮助解决各方面的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提高学习能力,减少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

二、职业中学化学课改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践方案

方案一

对于职业中学来讲,化学课改后,其学习内容与学生专业的配套程度较高,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可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告别传统的学习方法,获得更大的自我提升。分层次教学法,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完成其各个阶段的有效学习。结合职业中学的特点以及化学课改后的各项标准,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践,可从教学班内部分层出发。首先,在班级内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知识教导和管理。其次,持续实施分层次教学。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观察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变化,适当为学生“晋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第三,通过长时间的分层教学,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由此可见,该方案比较适合现阶段的职业中学化学教学。

方案二

篇6

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精品源自生物科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篇7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及时排除,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热情更加高涨,跃跃欲试,想了解究竟。可是,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抑或是“天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更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在学化学元素时,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每天记住一两个,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反应完毕,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进行各种小制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此外,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8

关键词:中职;绿色化学;化学学科

一、绿色化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贯彻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逐年遭到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以后生活的重要性,这也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地将绿色理念渗透中职化学教育中,将是未来学校和教师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把绿色理念应用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让学生能够把绿色化学思维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绿色主题应用于实践。伴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希望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关注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和材料,可持续可循环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绿色化工的工业理念势在必行[1]。对于我国来说,存在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等问题,推广绿色化学工业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教师应该大力推广绿色的工业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理念,这是素质教育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作为国家未来的技术人员,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化学问题,提升中职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对化学化工的创新思维进行专项的教育训练,有利于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对绿色化学有深刻的认识,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降低化工行业的危害,从而使绿色化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破坏的重要理念。作为以后社会的建造者,学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化学对于化工行业的意义,提高自身环保的意识,提高对中职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解读,利用化学知识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合理地添加绿色知识的教学,这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奥秘有着深刻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生活经历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让学生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绿色化学因素,从而更好地运用身边的事物对知识进行理解,更清楚地理解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氛围得到充分的调动,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得到激发,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探讨,产生主动了解绿色化学的热情。

二、绿色化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利用实验教学渗透绿色理念

中职课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更是如此。化学本身有着深奥抽象的专业特点,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学习理论知识。同样,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验的方式,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给学生。教师在不降低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减少化学物质和能源的用量,同时采用通风通气等装置,避免实验产生的不良气体污染和伤害,对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要注意收集,避免造成污染的同时能实现再回收利用,以此让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绿色化工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让学生了解工厂的生产理念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绿色化学的先进技术和缺点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沟通能力。学校定期开展环保主题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利用评比等形式展开环保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学习到环保知识,并明确绿色化学的重要性[2]。

(二)利用多媒体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事业中,利用投影、幻灯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对绿色化学知识的兴趣。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及动画效果,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点,而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如何重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将是教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化学科目里涉及的一些抽象知识不能理解性记忆,靠死记硬背又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如何让学生通过理解的方式记忆知识成为中职化学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对化学实验和习题进行讲解,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解除了一些化学实验带来的危险性。并且有些化学实验的现象不明显且反应速度快,不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本质,所以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化学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师要注意增加学生讨论研究的环节,不要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要将绿色化学理念和现今学生个性相融合,要鼓励学生敢说敢做不怕错的探索创新精神。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的独特和新颖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把原本枯燥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又简单的动画形式,进而将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乐趣[3]。教师可以通过鲜明逼真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模拟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物质,从中懂得绿色化学展开的必要性。

(三)通过化学习题渗透绿色理念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结合习题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在习题锻炼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习题和布置作业时候,要选择和绿色化学相结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对题目进行加深和扩展,解除学生做题时枯燥乏味的感觉。通过加强习题的锻炼,引导学生主动对身边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周围化工厂存在的环保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的观察和动脑能力[4]。对于生活周围存在的绿色化学缺陷,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通过讨论交换彼此的意见,然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将绿色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篇9

1.用活教材。教材打破传统分族体系改为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物质为主线来学习,看似规律性不强,实际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新教材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以金属钠、非金属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使学生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研究物质性质;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用这种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到了定向指导的作用。

2.主动学习。高一化学教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许多,学业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会收效甚微,这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以理解记忆为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初可以遵循教材的设置来进行,以后逐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活动性栏目,“方法引导”、“工具栏”等方法性栏目,“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等拓展性栏目。学生不应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在这些栏目的导引下,学会观察、思考、质疑、迁移、应用、整合等。

3.适当练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的是新教材,做的是旧习题。由于刚开始知识面窄,做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些习题要学会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更不能去啃难题、偏题。可以先把舍去的题目保留,等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回头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4.学生初次结识能量问题,加之能量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而本节教学要求并不高,为此,建议:(1)教法要灵活,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注重让学生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得出结论。(2)要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变化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3)对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教育

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高中化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又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的基础。充分掌握现代化学学习的方法,才能跟上当今知识飞速发展的要求。

篇10

一、绿色化学实验的内涵与意义

化学教学的方向应该朝着无污染、无公害、清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中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应该运用一些化学方法和技巧,使用能减少环境污染或降低对人类危害的材料来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所谓绿色化学实验,并不是指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产生一丝污染,而是尽量不使用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损于人类健康的物质,这更符合教育与时展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绿色化学实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另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中职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人才面向市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面向大众,所以他们更有责任准确应对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化学问题。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为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应在实验教学各环节中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本着生态保护的理念开展化学实验、分析化学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通常,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实验恐惧心理,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当学生不懂实验操作的时候,他们会怀有恐惧心理,唯恐被化学材料所伤害,做实验时畏手畏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例如,告诉他们:强酸、强碱虽然在理论上有较强的腐蚀性,但是在实验中只要大家按照规范科学操作,危险性会非常小。而且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已经被稀释,即使肉体接触到,只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何况实验时会戴胶皮手套,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操作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就基本消除了。在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方面,只有让学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胶头滴管的使用和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面,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勤抓常练。一般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理论偏多、实验偏少,这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时间更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每堂课都让学生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例如,药品的取样、胶头滴管的使用、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溶液的配置等。由于这些实验材料容易携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常练习是可行的。取用固体粉末药品时,不能有丝毫药品洒在桌面上;滴入试管的液体不能触碰到试管壁;滴定实验时要很好地控制液体流量。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实验操作技巧,必须反反复复地练习,才能为以后更深一步的化学实验打好基础。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操作基础技能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绿色环保行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农药厂及造纸厂等,通过参观活动给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生态保护理念,还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一些化学类工厂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等,让学生利用实践推进环保活动。此外,学校可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接受环保理念的洗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网上查询有关的化学知识。例如,在一次制取氯气的实验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制取完氯气后多余的废气,应如何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收取。然后,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如何对汽车尾气进行收取才能不污染空气的相关知识。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以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环保思想意识的教学举措,符合绿色化学的内涵,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理念,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行动中践行环保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