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2 10: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诗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篇2
关键词: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青岛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14
0 前 言
名人故居为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个领域、行业内产生过较大影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已故的各界知名人士的住宅建筑。青岛虽建制百年,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名人都与青岛紧密相连,大量历史名人先后在青岛定居,为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留下了颇具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成为青岛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和城市文化名片。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青岛市名人故居意义重大,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促进青岛市名人故居合理利用,本文借鉴国内外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经验,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对青岛名人故居合理利用进行研究。
1 青u市名人故居基本概况
青岛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诸多方面典型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轨迹。其中,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载体,凝含并昭显着城市的基本文脉。根据《青岛德式建筑》、《青岛城市老建筑》、《老楼故事》、《三普新发现辑录》,青岛市现有名人故居57处,总建筑面积约24000平米,故居居民户数约480户,主要聚集分布于市南区。其中,列入《青岛文化故居》名录(2003年公布)并挂牌名人故居20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14处、区级文保单位1处、历史优秀建筑13处。目前,已对外开放故居2处,其他仍处于个人居住、军产或单位使用状态中。作为我国近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青岛历史城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小鱼山、信号山、观象山、观海山、中山路及关一带。
2 青岛市名人故居资源特点
(1)名人身份多样。名人身份包括作家、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实业家以及域外人士等,故居名人身份类型多样。
(2)居住年代集中。故居的居住使用年代主要集中于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伴随“五四”与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时期。
(3)地理分布聚集。空间聚集分布于市南区西部老城区,少量位于市北区,为解放前青岛环境优美居住区域。
(4)建筑风格迥异。多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尤以德式居多,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3 名人故居利用原则
(1)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保持故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故居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周边规划建设控制,建立健全故居保护体系;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创新故居保护利用模式,拓展故居发展空间与发展思路,突出青岛市文化特色,结合旅游、服务、文化产业,积极树立经营理念,增强教育宣传、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休闲服务等功能,释放故居发展活力,实现故居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史物并重。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名人,以历史文化名人为核心,以近代历史事件为特色,以故居文化价值为重点,以故居建筑设施为载体,注重故居保护和史料整理相结合,加强名人学术研究与社会宣传,通过名人史料发掘与文献保护,丰富故居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突出青岛市名人故居地域历史特色。
(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整体规划观念,加强与文物保护、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等专项规划衔接。坚持总体部署、分步实施,根据故居实际分清轻重缓急,按照分类分期实施。前期主要针对一般保护类名人故居,通过多种模式保护利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缺失保护类故居前期以修缮保护为主,后期借鉴一般保护类故居措施手段,实现青岛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全面发展。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各级职能部门保护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故居保护监管机制,加强名人故居管理工作。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政策优惠,借助社会资源的资金优势与市场优势,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市场有效运作的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模式。
4 青岛市名人故居利用模式
保持时代性、真实性、原汁原味的视觉效果,丰富故居人文内涵,突出名人故居的原生态生活风貌,增强故居休闲服务及文化产业功能,带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故居现状实际与产权置换意向,对故居的开发利用从开发主体、物权转移形式以及后期运营等方面提出以下模式。
4.1 主体模式
(1)政府主导。由政府投入保护资金对故居进行房屋置换,将名人故居所有权收归政府所有,同时设立管理部门并组织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进行故居保护和日常维护,修缮维护经费由政府拨款。政府主导模式注重故居社会效益,可充分发挥故居教育宣传及服务社会作用;同时,依靠管理部门业务技术力量,可深入完善史料研究,合理科学实施故居保护。
篇3
清明古诗附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
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古诗附赏析——《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清明古诗附赏析——《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____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____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____《点绛唇·时霎清明》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____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____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____韦庄《长安清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篇4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精神成长;乐趣;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75-0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教学之思想境界。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心灵成长的角度,让古诗词阅读教学为学生开启人生的幸福之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弹奏”经典乐章需让学生听出乐趣
在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唐朝的作品比较多。这些古诗词充盈着丰富的人文色彩,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韵律充满美感,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和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都比较喜欢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但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能力,其形象思维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准,尤其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就会出现对诗词理解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学情,教师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应不仅仅让学生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听课,更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经典诗词的意韵之美。譬如,在教学《江南》和《春晓》时,我选择了一些与此诗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曲子,在播放诗句的同时也播放乐曲。在这种情境的渲染和引导下,学生则不再只是简单而枯燥地听诗句,而是意趣盎然、诗情画意地欣赏着、想象着诗句所蕴含着的意义和韵味。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时,也同样配置相应的乐曲,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产生一种贴近诗境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推崇的一种俯而读、乐而思的诵读境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是那种“囫囵吞枣”式的逐字逐句的领会,应当是让学生真正地用心领悟,领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韵之美。
二、“弹奏”经典乐章需让学生生发出感受
古诗词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需要考虑学生心灵窗户的开启和情感世界丰盈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达到开启心灵窗户和情感世界丰盈的目的,不是教师强行灌输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学生去自我生发一定的感受。鉴于小学生的阅读水准和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等多方面因素,小学生所生发出来的一些感受极有可能不是特别积极、健康的,但应当说这属于正常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大惊小怪。在教学中,我所采取的策略仍然是以学生的读为主,仍然以学生的自读为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让学生多读,学生所产生的感受还是基本可以趋向合理,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一致的。譬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示儿》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学生在比较充分的阅读后,读出了不少自我意义上的感受,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对作者所抒发的爱国情怀,大家的看法不尽一致。有学生认为是悲愁的,有学生认为是悲怆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悲壮的。孰是孰非?我没有立刻加以评说,而是让学生继续进行诵读。诵读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因为学生不但抓住了“万事空”,而且抓住了“北定”后“家祭”时“烧纸钱”的“勿忘”之嘱托,感受到陆游之“悲”后所体现出来的“乐”,因为陆游胸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坚定信念。教学实践说明,“弹奏”经典文学乐章,需要让学生生发出真实的感受,学生也是完全可以生发出感受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需去越俎代庖,多重性的越俎代庖反而会制约学生的阅读感悟。
三、“弹奏”经典乐章需让学生体悟出情感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首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曲曲比较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乐章。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生活方面的经历距现在小学生比较久远,让学生生发出比较强烈的情感,会有一定的困难。古诗词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办法是多于困难的,教师所常用的办法是寻求作者所产生的作诗灵感。应当说,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都源于古代诗人所涉猎的生活,都是诗人受生活的触发所生出的灵感所致。那么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乃至于欣赏,也应当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当,也就是说,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回归小学生的生活。譬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将相应的生活与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建立起联系。当学生涉猎一定的生活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去吟诵相应的古诗词。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能比较实在而又比较理想地悟出诗人的情怀。譬如,清明节学生们都要陪着自己的长辈去祭扫先辈,那是一种怀念和纪念,就让学生诵读《清明》,学生就会生发出诗人当时的情怀,甚至能够因此而生发出对先辈的情怀。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虽然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但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当学生在郊游中遇到不顺时,则可以让学生吟诵那篇脍炙人口的《游子吟》,学生会因此而生发出强烈的母子情。学生的情感,不是靠简单的呼唤就能生发出来的,而是必须依赖于古诗之生活外延与学生生活外延的完美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上,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生活、情感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生体悟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束语
“弹奏”古诗词经典乐章,促进学生成长,应当多去关注古诗词充满激情的诗韵,还应当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之和谐,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并科学应对。
参考文献:
[1]朱卫卫.古诗教学:弹奏在儿童心灵上的经典乐章[J].小学教学研究,2011(12).
篇6
关键词:清明;忠实;意境
一、 译文对比与分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意思为: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 译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 译)
在吴钧陶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a”,韵脚分别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韵律优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首句中,译者将清明节翻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处虽然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译过来,但是没有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清明节的具体用途,和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没有会很好地融合。“纷纷”是用来形容初春雨滴的“细”与“密”,在生活中,常常会用“细如牛毛”来形容春的雨滴,译者使用动词“drizzle”贴切地形容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同时,译者用“thick”和“fast”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滴的“密”与“急”。
第二句中的“欲断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此刻愁苦又无奈的心情。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译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绘行人内心中的沮丧,而没有贴切地描绘出行人出门在外的思归之心,以及对天气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乡,准备进行清明扫墓的人”,而不仅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迁移的人群。显而易见,译者将“行人”翻译为“travelers”,并没有忠实于诗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诗人在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能够借酒消除心中的苦闷。译者将“酒家”翻译为Public house是Pub(酒馆)的意思,然而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显然不能够将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句中,译者将“杏花村”翻译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个村庄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诗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因此,译者此处的翻译是不恰当的。并且,译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确,无法表达出牧童在原诗中的稚嫩、可爱的样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绘出牧童给诗人之路的生动画面,诗中描绘的一切景象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译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许渊冲 译)
在许渊冲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Day, way, hours, flowers”,韵律优美,句型工整,使得读者朗朗上口。许渊冲将题目《清明》翻译为“The Mourning Day”,意为“哀悼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贴切地表达了哀悼逝者的主题,令读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译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比喻为“tears”(泪珠),将毛毛细雨视为哀悼逝者的眼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原诗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赶回家的行人的心将要碎了,体现出诗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与路途的艰辛,使得读者体会到“断魂”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确切恰当,与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时,“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为度过他难过的时光。也写出了诗人苦寻酒馆的意图,希望能够借酒消除内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选用非常贴切,意为放牛娃儿。在乡村的放牛娃儿给诗人指路,该意象的表达非常“接地气”,更加有助于营造清明时节乡村生活的清幽氛围。同时,诗人在译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绘出在那开满满杏花的村庄里有一家酒馆的美妙景象。该译本与原诗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译者笔下的译文充分忠实于诗句原本的意义。
译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杨宪益、戴乃迭 译)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无韵体诗,句子结构比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达原诗的诗意。杨宪益、戴乃迭将题目翻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译文的重点完全发生改变。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义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时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时停止,而没有表达出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从而更无法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与路途的艰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丧与不幸,没有将原诗中的“欲断魂”的情感基调表达出来,读者将无法体会性热的沮丧和不幸与清明节有何关联。
第三句中,译者将“牧童”翻译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个牧羊童。原诗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儿。仅仅从意思上来说,译者已经改变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没有忠实于原诗中的“牧童”。
二、译文分析对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叙情诗,描写诗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见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在三首译文中,原诗的动词分别被译为“纷纷”(drizzles, falls, drizzles)、“问”(无, 无,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译文1中,吴钧陶的英译本虽然韵律优美,但是没有将原诗中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译文2中,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原诗中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词得体恰当,充分忠实于原诗所表达的意义。并且译文韵律优美,句式工整,在写诗风格上也与原诗高度一致。然而,译本3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意象完全发生改变。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清明》三个译本的对比与分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诗意思的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韵律优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从而使译文达到文体得当,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译文及原诗所表达的意思。译者需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和度量译文的得体与否,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黄懿.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07(8).
[2]姜莉. 论唐诗英译的意境传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唐晓华.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J]. 读与写杂志. 2009(6).
篇7
其一,从诗句的语言形式到句意内容,逐步审察。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的体现在语言形式的追求上,以期达到语言的节奏、气势、语气、声韵等方面的效果,如对偶、排比、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就属于这一类。通过诗句外在的语言形式,即可迅速判断这类手法。有的修辞法,重在表情达意上的推敲运用,以达到准确、含蓄、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反衬等手法即属此类。这些修辞手法,则需要我们从诗句的内容出发,结合这些修辞法的特点做出正确判断。
例如: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赏析。
大多数学生迅速判定诗句的修辞手法为对偶,并做出相应的说明。这是根据诗句的语言形式做出的判断。但也有学生回答是对比或反衬手法,因为诗句描写了春花红颜吐芳、鸟鸣清脆宛转的美好春景,但就“自落”“空啼”二词,显示以乐景反衬哀情,以热闹反衬寂静,表达诗人惜春、伤春之情。这一答案则是紧扣诗句内容做出的分析。
其二,从诗句内容的整体到局部,从一联到一句,依次梳理判断。
这是从诗句的内容出发,迅速判断其修辞手法的方法。拿到所要赏析的诗句后,先把几个诗句或一联诗句看成一个整体,紧扣诗句内容,联系诗歌主旨,从大的主要的内容方面审察其修辞手法。再抓住单个诗句,甚至诗句中的词语或短语,体会其修辞运用之法。
例如: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甘焚死不公侯③。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典出《孟子》,古代有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妾撒谎吹嘘,说他是在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③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首联两句诗,从整体上看,前后句内容“桃李笑”“自生愁”正好构成对比,写出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再就每个小句而言,一个“桃李笑”,一个“荒垅愁”,很明显,都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融入桃李、荒垅两个意象中含蓄表达。这样从大到小,我们从首联中得出两种修辞手法――对比与拟人,并据此做出恰当的赏析。
另外,这两种明断修辞手法的方法,还可迁移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中。散文阅读《那个曙光微明的时代》中有一道语言赏析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文字:
在黄河的两岸,长江的两岸,都有一个一个的聚落,用自己的手,“切”、“磋”、“琢”、“磨”,使岩石从粗糙变得细致,从冰冷变得温润,从沉重变得轻盈,从大荒中一块无知的顽石,变成沁透了人的精魂血汗的宝玉。
从语言形式上看,“从粗糙变得细致,从冰冷变得温润,从沉重变得轻盈”,三个句子句式相同,构成排比;从句意内容上看,后四个小句子中的“粗糙”与“细致”、“冰冷”与“温润”、“沉重”与“轻盈”、“顽石”与“宝玉”均形成对比。这样从语言形式到句意内容,就可全面而准确判断和赏析修辞手法了。于是得出答案:
修辞手法:排比、对比。
表达效果:语言整齐而有气势,对比鲜明,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劳动创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劳动和创造的崇敬和赞美。
【跟踪训练】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请赏析诗中三、四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参考答案】
篇8
一、利用古诗词导入
课文的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气氛、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偏爱于用古典诗词作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感觉受益颇多。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时,我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赞美秋天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家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带进了课堂,“赞秋”自然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
二、利用古诗词解析文意
语文教学,对文意的理解和赏析容易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大而空的分析和说教,不仅单调枯燥,其结果也常常如过眼烟云,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古典诗词,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给课堂带来清新怡人的春风。比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如何理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句话的含义,我引用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佳句,学生兴趣盎然,文言的学习一扫往日愁云,第一次有了诗意的绽放。屈原的《离骚》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在疏通词意的基础上,借用较为浅显的古典名句来对应解释,可以化繁为简,相得益彰。例如可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对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对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寥寥数语,简洁明了。
三、改写诗词,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曲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我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改成一首小诗——《甜蜜的忧愁》:“巴山夜雨敲打骤急的鼓点/声声催问何日方是归期/委屈的是西窗下的红烛/灯花滋长难言的寂寞/但两相依偎/却是眼中不变的风景。”我把它打印在字幕上,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发现原来烂熟于胸的古诗,竟也能变成如此生动而具有浪漫气息的文字。我建议把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一首现代诗,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不禁大吃一惊,其中佳作,真是层出不穷。有一学生这样写道:“荷花残了/秋意凉了/盈盈细步/独上兰舟/云中的飞雁/邮寄相思的信笺/又传递远方滚烫的心意/西楼的月光下/孤独的人儿彻夜未眠/流水是两颗心的泪泉/总也割不断的愁/搁在眉头/又放在心头。”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我们还能再苛求什么,它胜过洋洋千言的讲解。
四、灵活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古诗词在指导作文训练时亦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只在于记忆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为源头活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古诗词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学生很受启发。首先是语言的美化功能,强化古诗词的应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好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例如“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适用于“志存高远,投身社会”的主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适用于“志行高洁,保持本真”的主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适用于“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恰当的引用诗句,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位,进而增加得分的“亮点”。
再者,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体验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让诗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篇9
关键词:幼儿园 古诗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然而,当前幼儿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想使幼儿在古诗教学中有所获,就需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古人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对此,《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
古诗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诗内容丰富,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而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为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古诗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的古诗教学内容
1.分主题选择、整理适合幼儿特点的古诗。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河阴道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西兴马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思》;冬天:《冬景》、《江雪》、《问刘十九》。
2.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强的古诗。如《咏鹅》、《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忆江南》等。
二、实现形象教学,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准备了形象的背景图、下载了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如在教《问刘十九》时,我给幼儿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这是寒冬里的一天,天气很冷很冷。到了晚上,眼看着就要下雪了,白居易赶紧将炉火生得旺旺的,并斟满了新酿的米酒。可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于是他问他的好朋友刘十九:喂,你要过来喝杯酒吗?因为形象性强,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
教幼儿学习古诗词,应该由简单的到复杂,为了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可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措施进行教学。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荷花像小朋友粉嫩红润的笑脸。“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仿佛感觉到白雪飘飘的寒气中阵阵袭来的梅花独特的香味。当然,有些古诗比较深奥,对于五六岁的幼儿来说,古诗中的许多意境确有不能完全理解的,我们要求不宜过高,幼儿现在也许不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开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墙面上,我布置了“唐诗宋词”专栏、图文并茂的“中国名画与名诗”专栏,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利用上午来园、中午餐后、下午离园前的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还把古诗教学渗透于其它活动中,如让幼儿学习旋律流畅、曲调优美的古诗吟唱(如《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幼儿唱起来特别的投入和有感情。
五、在实践中巩固古诗词学习效果
开展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通过古诗学习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在交流实践中恰当运用古诗句,增强自己的文采。比如在春天砹僦际,教师可以举行“春天的诗会”诵读比赛,让幼儿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在课堂上诵读出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古诗的魅力。
六、联合家长的力量,实现亲子共读古诗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古诗词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总之,幼儿教师要抓住记忆力最强的幼儿时期,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古诗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范娟 幼儿古诗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8,(03)。
篇10
一 整合资源,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的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把握同一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地来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例如: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是按照以下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的: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 上一篇:元旦名言
- 下一篇: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