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12: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至诗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至诗句古诗

篇1

一个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无标志被动句――语意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例如:《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又如:《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理解这一点,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二)有标志被动句

这种句子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为……”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3.用“为……所……”表示被动,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4.用“……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动词”的格式,“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可译为“被……”。例如: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5.用“见……”表示被动,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用“见……于……”表示被动,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7.用“受……”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8.用“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9.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者的句式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C.克伤於矢,流血及。(《左传・成公二年》)

D.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D.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4.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B.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D.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5.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王痍者何?伤乎矢也。(《公羊传・成公十六年》)

B.商鞅用于秦而收魏。(苏洵《六国论》)

C.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两小儿辩日》)

B.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D.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B.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B.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袁宏道《满井游记》)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

11.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活板》)

C.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2.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

B.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D.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13.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左传・文公十八年》)

14.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荆轲列传》)

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15.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

B.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16.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被以不慈之伪名。(屈原《楚辞・九章・哀郢》)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7.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B.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C.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

D.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18.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B.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C.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被动句》

1.C(“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A、B、D三项皆为被动句)

2.A(“见恕”即“恕我”,“见”表指代;B、C、D三项皆为被动句)

3.D(“为之”意为给他,不表被动;A、B、C三项皆为被动句)

4.B(此句为陈述句;A、C、D三项皆为被动句)

5.D(此句为定语后置句;A、B、C三项皆为被动句)

6.C(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项为陈述句;B项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7.D(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B、C三项皆为判断句)

8.A(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B、C、D三项皆为判断句)

9.C(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B、D三项皆为普通句式)

10.B(和例句一样都为被动句;A、C、D三项皆为普通句式)

11.D(此句为一般句式)

12.C(此句虽有“所”字,但为一般句式)

13.A(句中“为”是“给”的意思,并不表被动)

14.D(此句为一般句式)

15.C(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16.B(这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夺”意为被夺)

篇2

【关键词】滑模观测器;BP神经网络;发动机;指示扭矩

【Abstract】Indicated torque can be used to control of automotive engine on-line and fault diagnosis.Firstly,establish the non-linear crankshaft dynamic model;secondly,input the crankshaft angle and instantaneous engine speed to the controller and implementation differential operation;fina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BP neural network to design the self-adaption parameters of controller.Estim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troller can estimation the indicated torque of multi cylinder engine precisely,which presents the strongly robustness for parameters variation,and is a suitable way for misfire detection and fault diagnos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liding mode observer;BP neural network;Engine;Indicated torque

0 引言

指示扭矩作为表征发动机动力性能的一项重要参数,及时可靠的获取指示扭矩不仅可以正确地评价发动机工作性能,实时的监测故障发生[1]。在转速和负载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驾驶舒适性和汽车安全性。

目前,指示扭矩的估计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速度波动的方法[2];二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3];三是,基于观测器的方法[4]。

随着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滑模理论常被用来设计观测器估计指示扭矩[5]。其中,负载扭矩的获取是一个难点[6]。本文通过引入汽车动力学方程,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指示扭矩的估计精度,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扰动,设计双积分滑模观测器对指示扭矩进行估计。

1 非线性曲轴动力学模型

3 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设计

智能双积分滑模控制相对传统的滑模控制,由于具有Ⅰ控制特性,所以,在稳态误差调节方面效果更好。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对参数k1,k2,k3进行了在线自适应设计。

4 仿真结果分析

4.1 仿真实验

利用LMS Imagine.Lab Amesim14平台建立发动机多缸模型,并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器。发动机的参数配置如表1所示:

5 结论

针对系统中存在的扰动问题,设计了基于非线性曲轴动力学模型的双积分滑模控制器,将扭矩估计问题转换为转速误差跟踪控制问题。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BP神经网络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增益参数,实现了指示扭矩的精确估计。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鲁棒性好和成本低等特点,且避免了利用扭矩传感器对负载扭矩的测量。仿真Y果表明,在稳态工况下,该方法能够较精确地估计多缸发动机指示扭矩,可用于发动机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F Ponti,M Rinaldi.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 indicated torque and its waveform for modern common rail diesel and gasoline engines[J].2008 Sp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of the ASM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ivision,2008:149-159.

[2]Ponti F,Serra G,Lupo S.Powertrain Torsional Model Development or On-Board Indicated Torque Estimation[J].Linear Algebra & Its Applications,2009,1(1):263-264.

[3]Ge Y,Huang Y,Hao D,et al.An indicated torque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lman neural network for a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5,230(10).

[4]Itoh Y,Higashi K,Iwase M.UKF-based estimation of indicated torque for IC engines utilizing nonlinear two-inertia model[C]// Decision and Control. IEEE,2012:4077-4082.

篇3

1.市劳动局直接监察的企业发生重伤、死亡事故,由事故单位的主管部门填报,三日内报送市劳动局。

2.非市劳动局直接监察的企业重伤、死亡事故,由区、县劳动保护监察机关负责填报快报表,五日内报送市劳动局。

3.《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统计快报表》各单位根据劳动局规定表式可自行印制。

4.《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统计快报表》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区、县劳动局原执行的《北京市职工死亡事故快报表》同时废止。

附件一: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统计快报表(略)

    附件二: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统计快报表填报说明

一、国民经济类型代码

100  全民所有制

200  集体所有制

210  城镇集体所有制

220  乡村集体所有制

900  其他各种所有制

910  外商独资经营

930  中外合资经营

950  中外合作经营

310  私营

二、国民经济行业代码

非矿山企业

010100  农场

010400  畜牧场

010500  渔场

021500  木材及竹材采运

021600  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022200  纺织工业

022800  造纸及纸制品业

023400  石油加工业

023500  炼焦业

023600  化学工业

024500  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24800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

024900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025300  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

02560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6910  土木工程建筑业

047000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047100  勘察设计业

057300  交通运输业

057400  邮电通讯业

060000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130000  其他行业矿山企业

020800  煤矿

020900  石油和天然气

021000  黑色冶金矿

021100  有色金属矿

021151  金矿

021160  稀有金属矿

021210  建材矿

021220  化学矿

021290  其他非金属矿

036710  地质勘探

130009  其他

三、隶属关系

1.中央直属单位(中央部属企业)

2.省、自治区、直辖市属单位(省属企业)

4.地、省辖市、盟、州属单位(地(市)属企业)

5.地辖市属单位

6.县及县以下单位

四、企业规模

1.特大型

3.大型一

4.大型二

5.中型一

6.中型二

8.小型

五、事故原因分类

1.技术设计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5.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6.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7.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8.劳动组织不合理

9.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

篇4

【关键词】 抗菌药物;认知;用药行为;评估;影响因素

抗菌药物为抑制、杀菌的药物, 可有效的预防细菌感染性疾病,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滥用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产生耐药性[1]。目前我国居民对抗生素正确使用的知晓率偏低, 由于对抗菌药物的期望值过高, 不了解药物滥用的危害, 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3年12月800例东莞居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3年12月参与调查的800例东莞居民, 其中男性412名, 女性388名, 年龄为18~72岁。

1. 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并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真实的反映该地区居民的药物知识水平。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 P

2 结果

2. 1 不同年龄居民对抗菌药物的认知情况 不同年龄段居民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耐药率及使用时间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

2. 2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抗菌药物的认知情况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耐药率及使用时间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也是滥用最明显的药物。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的滥用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公众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2]。公众由于缺乏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 采取自行用药, 对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不了解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损害, 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十分重要的原因[3]。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 增加抗菌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 安全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度, 加强群众对抗菌药物的理论和习惯, 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使群众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同时需加强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4]。鼓励居民主动了解药物, 促进药物知识交流, 规范居民的用药行为,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结果, 了解居民对药物的认知度, 是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过程中提供因材施教的用药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晟,史丽敏,罗晓,等.北京市社区居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现状调查分析.中国药房, 2013,24(30):3758-3760.

[2] 王述蓉,黄毅岚,刘玲.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应用认知度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19):4789-4791.

[3] 郑高明.就医人群对抗菌药物的认知与使用的调查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3,8(14):47-48.

篇5

一 、 为有暗香来――展想象 析因果

为加强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识,我举小学已学过的孟浩然的《春晓》,让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学生甲在理解诗的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认为是“夜里听到了风雨声,花也凋谢了”。学生乙反驳道“花不是凋谢了,而是被昨夜的风雨打落了”。学生乙的分析极有道理,这两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样的理解才能鉴赏出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用了虚写的手法,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看来,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含义。

二、 京口瓜洲一水间――看结构 辩启承

月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在理解诗的内容时,一学生提出全诗中“古来相接眼中稀”和其它几句联系不上,很突兀,不知道怎样理解。我这样引导:后两联四句是诗的第二个层次,其中后三句是“月下沉吟久不归”中“吟”的内容。“眼中稀”是指像能写出“澄江净如练”的优秀诗人谢玄晖那样的人很少。表现诗人身处暗世,缺少知音的感情。也就是说“古来相接眼中稀”承接了上句中的“吟”,又启了下句中的“谢玄晖”。 在诗中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看来,对诗句中某句的理解出现思维断层时,要考虑结构上是否有启承关系,以便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诗词内容。

三、忽闻岸上踏歌声--――知古乐 巧理解

古代诗词里面,有好多乐曲名附有特定含义,关注古代乐曲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真正含义。如:

柳稍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词中“吹梅角远”,有学生把“梅”理解为“梅花”,“吹梅”就是“吹落了梅花”,这样的理解在词中解释不通,究其原因是缺乏古典音乐知识。“角”是古代的乐器,“吹梅”是指“吹《梅花落》这个曲子”。《梅花落》与《折杨柳》同为笛曲代表,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的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另外,《阳关曲》、《折杨柳》为李延年所作,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和怀念征人之作。

《花》指陈后主作《玉树花》,泛指亡国之音和不祥之音。

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懂民俗 促领悟

中国的传统节日,寄托人们别样的相思,疏理古代传统节日,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出现冬至这个节气,冬至在唐代和今天的元旦相似,政府官员要放假,民间人们互赠食品,搞庆祝活动。这样的节日,正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诗人却在邯郸的驿馆中抱膝独坐,只有灯影相伴,形单影只,思念家乡,盼望团聚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的节日,期盼雨水丰沛。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织女乞求赐以智慧的灵魂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寒食节,禁火,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腊八节,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 ―――抓修辞 深感悟

古诗词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作者往往通过恰当的修辞表达深层的含义。其中典故、借代、互文这三种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较多,也是学生理解诗词的难点。简析如下:

(一)典故的运用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诗的第三句“棋罢不知人换世,”是一个典故,讲的是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作者在这里借此典故表现想超脱时空而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仕与隐的矛盾。作者复杂的情感蕴含在这样一个传说中,极其凝练幽深。

可见,不知典故内涵,很难揣摩透作者的内在情感。

(二)借代的运用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只渡清洛河。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女子服饰“珠翠”代指女子。有学生看不出是借代手法的运用,理解为“万岁山前青葱树木环绕”,显然和上下文联系不起来。句子应该理解为“万岁山前许多女子欢歌起舞”,写出了此地以前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和下文的破败悲凉形成对比。

(三)互文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学生如果把握不到位,会把整个诗句意思肢解了。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从时间上来看,不符合逻辑。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有学生理解为“主人下马客人回到船上”从全文看,不符合事理。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共同下马一起到船上”。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找明胜 寻古迹

古诗词中出现的一些名胜古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把握名胜古迹的历史内涵,就走近了作者,容易把握诗词的情感。如: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

其中“台城”是现在的南京,在古代又称“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共有三四百个皇帝在此建都,历经三百多年。台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诗句可理解为“台城六个朝代以来都异常繁华”和下句“万户千门成野草”作对比,揭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篇6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问题情境”中的“境”是客观环境,“情”则是人的主观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值得思索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呢·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思维,充满情趣,才能使问题情境更为有效。

1.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

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有血有肉、亲切、生动。当所选取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促使学生去探索。例如,在讲到《城市和城市化》时,课本上选取了“伦敦城市的发展”作为教学案例,但这离我们太遥远了,我选取了学生家乡福州市的遥感图,受地形的影响,其城市布局为团块状分布。在讲述新疆的特色农业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品尝来自新疆阿克苏大红枣和东部地区的枣,直接感受其个体大小、颜色、甜度等的差别,再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知识的价值在于实用,学生掌握知识是一种过程,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力求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充分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2.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所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矛盾的存在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引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故事。抛下一个疑问:“杞人”留下的到底是千古笑柄还是科学警示。在学生的认知中,杞人忧天就是庸人自扰的代名词。“杞人”的忧天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只是他本人的凭空想象,但在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却有一定的道理.随着臭氧层的不断变薄,一些有害的宇宙射线大量到达地面,以及全球的气候变化给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就此意义而言,天正在塌落,用现在的视觉审视“杞人”是有一定防灾意识的。在讲述水循环时,可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出问题:如果从地理水循环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诗句中有没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的反应就是觉得不可思议,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也会有错·在这种疑惑的情境中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及地下径流。通过引用李白的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创设充满诗意的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诗歌沉淀着几千年的文化,其底蕴深厚,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以诗文精炼的用词、形象的描述和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亲和性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用这些古诗和谚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特有的魅力。例如,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可设问“从地理角度看,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何种地域分异规律·”;在讲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时,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难懂,而杜甫《冬至》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就巧妙地把纯科学结论用诗意化的语言“冬至阳升”融合其中.通过这个意境让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在讲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时可用“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设问:为何诗中的九月初三夜,容易出现露的现象·学生通过对诗中意境的推敲,可发现“残阳”指的是晴天,那么这是一个晴天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近地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露。

4.创设实验操作问题情境

地理学科涉及的很多的地理现象中都蕴涵着复杂的自然规律和原理。如何透彻理解、领悟这些抽象的自然原理·除了运用景观图片、录像视频来增强直观性,实验教学也是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纷繁芜杂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进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时,可设计一则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材料:一盒砂土(长4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15厘米左右)、小旗、一杯水等。实验步骤:(1)将盒装砂土稍微淋湿,塑造成模拟土坡;(2)土坡顶端附近插一小旗;(3)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较潮湿的砂土,土坡顶端附近插一小旗,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如下图示)。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河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顶端小旗会倾倒·本章节中涉及到河流不同河段的不同侵蚀作用,尤其是溯源侵蚀,就在这几分钟时间内一目了然,不费时便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篇7

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古诗词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就是让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古人”多一份人文关怀,关注其文字背后鲜活的内心世界,产生同情、喜爱、崇敬、共鸣等形式的心灵沟通。走进诗词的语言就是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内心对诗词语言进行充分的体验,产生丰富的内在语言,“悟”得古诗词语言要表达的“真意”,使诗词内容成为自己的“内在生命”。

一、让学生走进古诗词作者的心灵

(一)引导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

其实古人写诗写词和今天学生写QQ签名、写日志等有相同之处。是心灵和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自由文学”,不拿稿费,不求利禄。同时,中国古诗的最大特点是“蕴藉”,就是含蓄而不显露,这也和QQ签名、日志等有相同之处。它是一种情的艺术,需要用心去读,需要走进诗人心里,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会进入谁的空间看日志?应该是你的朋友,或你在意、感兴趣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想知道他在想什么,关心他的心情,在意他的感受,想知道他最近的想法。不过一个人的QQ签名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因为可能是委婉的、深沉的、迂回的、多层的、正话反说的、指桑骂槐的、言简意赅的、一语双关的,但你懂,你懂得他(她)那些“神经病话”的真正意思。因为你走进了朋友的心灵,你用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他的文字。或许里面有你费解的地方,但你在试图去懂他,努力去推测他的意思,尤其是结合他平时的想法,他的处境来推测他表达的意思。”学生关心身边朋友却不关心古代诗人,不关心他们的荣辱得失,不去试图想他们的感情、境遇,对他们看似“无厘头”的诗句缺少人文宽容和关怀。所以常常觉得自己看不懂古诗词。

学生在教材上学的许多古诗词不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去理解其意思的,大多是老师讲学生记下来,不是真懂。即使当时觉得懂了,长大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也会有新的想法。比如王安石写的《梅花》,小的时候觉得也不过就是写梅花迎着雪开了,梅花很坚强。生活阅历增加了再想想“凌寒”、“暗香”等,就会想出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暗示其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进而想到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文学是一种情学、人学,学生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只想急功近利地从中找答案。所以才会出现2011年安徽高考题中,一看到注释中有“被贬”字样,很多考生就连诗也不看了,直接思维定势地去写表现了被贬的苦闷,甚至还扯出什么渴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之类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

所以说,看不懂古诗词首先是因为缺少对古诗中“人”的关怀,缺少一种像对待自己朋友一样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这是学生理解鉴赏古诗词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中国古代文人有其特殊的成功观,不把自己诗词创作的成就当作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他们渴望出仕济世,建功立业。正如他们的作品一样,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迂回的。所以他们穷酸与清高并存、可怜与可爱一体、自恋与自卑交替。往往呈现出这样的状况:没官的想有官,有官的想居高位,居高位多不胜其职,被贬则满腹牢骚。于是说自己如何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如何报国无门,如何有才能不遇贤主,如何粪土王侯,如何发誓隐居……

李白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但离开长安以后,仍难以避免“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炫耀的俗气;孟浩然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来表达求人推荐的愿望,在求官不得后也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抱怨;杜甫有“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的无助,也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不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要把作者看成一个“平面纸人”,要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他们。他们写“马”、写“剑”、写“松”、写“石”,都是在写自己。说甘心时正是不甘心时,说不在意时正是在意时,强调自己非常开心时正是欲流泪之时,强调自己完全忘记世俗完全清心寡欲正是烦躁不安愤愤不平之时……关注了诗人文字背后的思绪,关注了他们文字背后复杂的灵魂,才不会单一地、机械地、不得要领地去理解一首诗。

二、走进诗词的语言

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一个“泡茶”的理论。茶叶有打卷、瘦小、颜色暗等特点,想看出茶叶的真面目,那就只能放到一杯白开水里泡,泡开了才能看到茶叶舒展绿色的全貌。然后才能对这个茶叶进行品鉴、分析,写评语。中国的古诗词就像茶叶,有含蓄、蕴藉、讲究形式等特点,是打着卷的,需要读者用自己的一杯白开水来把它“泡开”。学生普遍缺少一杯白开水,更严重的情况是在长期的考试教育下他们也不觉得要有一杯白开水的必要,上了高三仍停留在小学背答案的阶段。一看见写景的诗中有山有水,就说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看到送别就是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一看到诗人被贬就说是报国无门的愤慨。认为诗根本不需要怎么看、怎么品味。

笔者觉得学生的这杯“白开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知道诗中有一个“新世界”

文学里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有时是非现实的,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很多意象遵循文学的约定俗成原则,但并不一定合乎生活逻辑。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里,东南西北风都是被约定好的,“东风”指春天,“南风”指夏天,“西风”指秋天,“北风”指冬天,我们读古诗时,看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知道是在春天放风筝,但在实际生活中,春天可能刮的是南风或西风。再比如合肥的梅花多在春天开放,但诗词里的梅花永远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凌寒独自开”。所以不能用现实生活的理性思维来想诗词的内容,应当有文学思维。当诗人不能回家时,周围的一切都是能“配合”好的:抬头见月,低头红花,长亭有归鸦,西楼柳发芽,雨点一阵阵,笛声催白发,鸿雁不传书,长安有雪花,水边有横舟,驿站无车马,西风浮云遮望眼,泪水和梦哗啦啦……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读一首诗或词时就不会那么“认死理儿”了。

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诗歌意象的形成有一个文化认同过程,很多是长期形成的,比如柳代表离别,王维要送元二了,一出门就能看见“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玫瑰花、鸽子,难道古时没有吗?有。但前者不能代表爱情,后者真的有送信的信鸽却不能像鸿雁那样在诗中浪漫地“传书”,就是因为未能得到认同。比如看到《胡杨女人》这样的电视剧名字,你就不会产生长得像胡杨一样的女人或是种胡杨树的女人或是站在胡杨树底下的女人等一类的感觉。其中必然得有神似,意思是像胡杨那样坚强的女人,这也是长期形成的文化认同。

(二)要讲点古代文化常识

学生对古诗的陌生主要是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陌生。这也难怪,在当今的教育状况下,除了考试卷上的,学生整个的语文学习历程才见过多少诗呀?比如驿站、登高、冬至、黄花、浮云、白头、渺然、醴泉、洛阳、长安等蕴含什么意思,学生不全明白。有一次上课讲到李清照的词《点绛唇》时,学生觉得理解不了,甚至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来的人是个帅哥”?显然学生对“却把青梅嗅”中“青梅”的意象蕴含不熟悉。如果他知道“青梅”在古诗词中是指少女情怀的话就好理解了。再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为什么就能写出采莲女子的漂亮?他如果知道古人“写人不及肉”的文化知识就懂了,用现代的理性思维来看待诗歌,自然觉得“匪夷所思”。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由于古诗是非常讲究蕴藉的,几乎每一句都是微型蒙太奇,所以中间必然得有读者的想象力来搭桥。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举几个例子来说一下。“枯藤老树昏鸦”总不能是三者独立的吧,枯藤缠在老树上,乌鸦站在光秃秃的枝丫上或者站在树下的坟头上才是诗,“胡琴琵琶与羌笛”总不能指挂在营帐里的三种乐器吧,你得用自己的想象“听”到各种乐器鸣奏的送别场面的伤感和凄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诗句不仅写出了送别的场面,还要引导学生从中看到诗人的形象,当朋友走远了,他还在那里伫立着,看着那涌入天际的江水、那延伸到无尽远方的马蹄印,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出那江水那马蹄不正是诗人的愁绪在翻滚、被拉长吗?

篇8

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这里通常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对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

【备考指导】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即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呢?一般说来,诗眼都在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角度二:概括语言特点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白诗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多有耳闻,据传白居易诗写成后都要读给邻居家的老奶奶听,另外,课本中也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参考答案:朴实无华。

【备考指导】多了解,多记忆。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此外,下面五个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也是概括诗歌语言特点时常用的。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

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美,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如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句,杜甫的“三吏”“三别”皆是此类语言的典范。

绮丽: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用笔特点就是浓墨重彩。

隽永:这类语言的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就是此类。

简练: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诗最明显的风格就是简练。

角度三:理解、赏析一句诗

该角度分两类,一是对整句诗内容的理解;二是从整首诗中找出能够体现题目要求的一句诗,如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找出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故事的一句诗。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解题思路】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心理。

【备考指导】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诗句、再现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呢?这就要求我们“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描述的环境,置身于历史大背景,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达到与诗人融通的境界,最后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另外,语言组织要上层次,要有美感,像高三学生的水平。

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考查对诗歌内容或情感的理解;二是要求在前人对诗歌评价的基础上再作出自己的评价。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 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时所作,“怀归”揭示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参考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时,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备考指导】对整首诗的分析,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以上几个例子就能证明这点;二要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答题时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 当读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时,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化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拿分;(2) 当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时,就选择一两个精炼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详加阐发。

角度五: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特色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篇9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1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篇10

一、爨阵八法

“爨阵八法”的烹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红案,白案,生案,水案,凉菜案,配菜案”八法技术,且每一种技术都有相对应的厨行术语。厨房讲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协调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张发干货及过油,换热水方便。配菜师傅将配好的菜递给天灶师傅烹调,速度快,效率高。红案、白案要上蒸笼,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诗“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东。水配一天灶,红白靠地锅。”就是这个意思。爨阵八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即形象又生动,言简意赅,易学好记。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两排相对,成井字形,这样工作顺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厨房的龙头,天灶一动,其他各部门都跟着忙起来,因此天灶的位置极其重要。烹饪中术语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应八面忙。龙头一动作作起,虎尾一扫处处清。”天灶厨师要求动作灵活、敏捷,要对天灶每个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运用自如。古时在外支锅造饭,用三块大石头对称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烧火,用来煮熟容器里的食物。这种原始火灶,经不断改进,形成高炉灶。这种高炉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来也有用砖磊制,炉子呈圆形,肚大口小,下有炉条。过去遇到红白事,厨师外出干活就不用备炉子,直接用一些砖,和一些泥,随砌随用,干完活一脚蹬倒,因此又叫“一脚蹬”。现在农村有时还用这种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称地锅、蒸锅,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红蒸等,对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极高,既要掌握地灶的习性、火候合理,运用时间适度,还要对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为水案蒸发、生案蒸熟、红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热、凉菜案制熟。在出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又要蒸熟馏透,是八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菜肴装进笼屉,笼屉一层一层扣好,火焰旺,气势足。术语说得好:“地锅功夫在蒸工,有酥讲嫩定时间;但得肉酥鱼鲜嫩,技法抢时应争先;生蒸熟熘要准时,红白两案配合稳;原料以汽分大小,适度时宜出笼准。”

(三)凉菜案

凉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种,把各种动植物性原料经过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凉后装盘。冷菜是筵席的开始,是开路先锋,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炝及酱、卤、熏、煮等热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荤素宜相兼。量匀色有异,调味法善变”,要百菜百味,刀工细腻,拼摆整齐,色彩搭配协调,荤素搭配合理,形态饱满,构思巧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诱人食欲。正如术语所说“鸾刀穿梭快如飞,丝条块片切一匀。摆尽人间大地物,巧夺天工绘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种,配菜人要知识丰富,通晓各种动植物原料的品质、性能,分档取料,做到物尽其用。配菜师傅要知识丰富,通哓古今宴席的规格,合理配膳、科学配伍,常被尊为厨房的“主管师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时鲜运掌中。洞察天时知性能,运筹得当配有功。”这说明配菜师傅的重要性。配菜师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衬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齐而整,多样菜品均不同。”配菜时要注意色彩、形状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乱,顺色应改变”,如果“宾主不分清,配成也无功。”

(五)红案

红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红菜居多,所以叫红案。术语说:“红案技术在扣摆,鸡鸭鱼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齐,调味技法各有术。”“反扣鸭子正扣鸡,鱼块仰扣肉顺皮;野味剁条鼋宜整,甜菜摆面果装心”。是说鸭子从鸭背开刀剔净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汤下调味蒸酥烂,因为用胸部作面子,谓之“反扣”;扣鸡用鸡的背部作面子,谓之“正扣”,然后放入调料,加鸡汤、盐上蒸笼,蒸至鸡酥烂;瓦块鱼、虎头鱼等鱼类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为“仰扣”;红烧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顺摆,上桌时反扣过来,形态美观;甲鱼,因整只形状美观,所以扣碗应整扣,成菜美观大方;扣八宝甜饭,要在碗底先摆上各种果脯,成美丽图案,也可摆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再放调过味的熟糯米上笼蒸透,翻扣盘中,上笼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点厨师运用各种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样点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适八方主,十指技艺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能用各种五谷杂粮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主食和点心。这些点心,荤素兼备,甜咸适口。“推扒折叠与包擀,蒸烤炉炸技艺全;甜咸荤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万变”。制作点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团柔、软、弹性好。包馅、擀皮,样样精通;蒸、烤、炸、煎烹调方法多样,甜咸荤素品种众多,这些方面关键在于手法的变化和技术的全面。白案师傅与配菜师傅要相互协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适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筵席要求的点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给天灶、地灶,由掌勺师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厨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种技法。“降龙伏虎仙人路,怀中抱月除邪奸。”是说批刀的持刀方法和运用批刀批原料的过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紧贴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开按住原料,右手从外向怀里一推一拉使刀运行,将原料批成片,两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圆形,好象怀中抱着圆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间,劈砍灵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说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还要负责上浆、整鸡及整鱼出骨、烤鸭上叉等。总之,生案要会运用刀工处理原料,还要会其他技术,以便互相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发制干货原料的工种。由于很多原料特别是高档原料,其季节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产地和消费地相距甚远,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储存和运输,人们往往把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长久保存,使非产地的人们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货原料涨发方法多样,有水发、油发、碱发、蒸发等,尽可能使干货原料涨发到接近鲜品时的状态,去除异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调和食用。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轶事,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号称龙飞之地、将相之乡,文人墨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历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史料,这些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其创制的“易牙五味鸡”及用于齐桓公会诸侯的“八盘五簋”筵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师,历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饭庄。楚汉相争,项羽称霸都彭城,开国大典的“龙凤宴”一时传为佳话,后有人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刘邦讨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师、汇珍馐大宴百官百姓,击筑作《大风歌》,名扬天下,后有人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城。”可见筵席盛况;其“沛公狗肉”更是誉名全国。苏轼不仅是位才华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他善于调味,精于食道,写有《老饕赋》、《炖肉歌》等,自号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时,有“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亦称“东坡四珍”,写有大量的饮食诗文。后有人题诗赞“东坡四珍”:“学士风流赞老饕,烹调有术自堪豪。四珍千载传佳话,君子无由夸远庖。”唐代名歌妓关盼盼,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烹调,曾为大诗人白居易做过两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鱼鳞鸡”,一道是“葱烧孤雁”。徐州古迹“燕子楼”现在犹存,清末名人钱食芝曾题诗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楼佳肴传世人。”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鱼”,在徐州广为流传。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乐天”故称“乐天鸭子”。明朝刘伯温三次来徐,对徐州名菜“炒苔菜荚”赞不绝口,相传还曾亲自指导厨师做了“南煎丸子”、“酿苦瓜”、“里脊苦瓜”、“莲子苦瓜”、“野味三套”五个菜。从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饮食部分,可见其对饮食极有研究。清光绪年间,徐州名人文兰若,笃钟于饮食文化,对烹饪颇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称,家传有《大彭烹事录》及《东坡食谱》(后毁于十年期间)。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钱食芝,不但常以诗书画自娱,还对烹饪既有擅长又有研究,曾写有“红黍是好友,白鱼我仇人;鲜莪长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诗文。徐州名菜“三军占鳌头”,就是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徐州指挥抗日时,徐州名厨胡德荣老前辈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欢。名人在徐州,很多都与徐州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刘邦皇后吕雉的“牝鸡抱蛋”;梁王朱温的“独占鳌头”。这些名人雅士与徐州烹饪的不解之缘,无形中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淮平原上。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流过,黄河故道横穿市区。作为交通要道,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相交之处,千百年来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热情,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这是由历史已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所造成,也铸就了徐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徐州周围有山有水,古语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黄河斜贯一高滩”。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黄河、奎河、京杭大运河、云龙湖、微山湖、骆马湖。夏季暖热湿润,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较少,全年光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为充沛,水分资源比较丰实。这些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徐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徐州与山东毗邻,受孔孟礼教遗风的影响较深,在徐州地方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尤显突出,来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礼节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礼仪文化,大大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如徐州人喜食鲤鱼,因鲤鱼的“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民间有“无鲤不成席”的俗语,且鱼菜上桌,鱼头必须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因“鸡”与“吉”谐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其饮食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徐州周边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等大多与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几千年的饮食文明中,徐州与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饮食特色,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三)特色突出的饮食习俗和民间风俗,奠定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徐州乡土菜,量大实惠,重油、重盐、重色,善用葱、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简洁方便。徐州人爱吃蝉、蚕蛹、豆虫、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连水中的杂草、难闻的臭椿豆都当成一种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爱吃葱、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别喜爱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葱、生姜、蒜瓣、香菜切丝同拌)来下饭,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关。徐州一带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并沿着陇海线均属“辣椒带”,在一些凉拌菜中大多喜欢放一些香菜、葱、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烧炒菜,也爱放辣椒,好像不带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奇异的食风,如喜食麻辣兔头、卤羊耳、羊蹄、狗蹄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乡土菜奇特的风味,也无形中增加了徐州乡土菜的魅力。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是徐州周围地区的真实写照。徐州市辖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五个市县,各个市县的乡土菜也有区别,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乡土菜在原料的选用和风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节”全国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胜举。“夏吃伏羊”、“冬至母鸡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不同节日和节气,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这种食俗与古代祭祀、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节气变化、民俗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菜、名点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徐州菜点经过历代流传和创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点。徐州菜作为江苏菜的四大风味之一,其特点是:华而实、丽而洁;浓而不浊、淡而不薄;以鲜为主、兼蓄五味;擅长炸、烹、溜、炖、蒸、扣等技法,取料广泛,注重食疗。如“羊方藏鱼”、“易牙五味鸡”、“龙凤会”、“冬瓜四灵”、“雪花八卦鸡”、“养心鸭子”、“东坡肉”、“糖醋四孔鲤鱼”、“蜜三刀”、“蜂糕”等等。这些名菜点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徐州饮食的历史和创造,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筵席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筵席的规格和组成可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能窥视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规律,徐州古今筵席较多,很多地方资料均有记载,从这些筵席的规格、形式可以窥见徐州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徐州古典宴席“龙凤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举行“开国大典”时,由虞姬娘娘亲自设置的,取料严格,仅限于鳞羽两族动物,没有蔬菜,高贵典雅。“凤鸣宴”与鹿鸣宴、鹤鸣宴齐名,取料于地方名产,兼以精工烹调,充分发挥地方名厨擅长的烹饪技艺。“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生的大中小三个不同时期,故又称“三八宴”。道家“太极宴”包含着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与之相应的道家风味宴席还有“太虚宴”。“洞房宴”、“大十样”、“水十样”“八盘五簋宴”等是徐州传统婚丧嫁娶筵席,丰盛简单、实惠大方,体现了地方的日常饮食习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还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药膳鸡宴、六六药膳鸡宴、彭祖养生宴、彭祖百寿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荤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参席、三汤五割宴、五菜平头宴等,近年来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营卫宴、鸿门宴、东坡宴等。

(五)特色鲜明的物产、特产,充实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

徐州物产丰实,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蔬菜品种繁多,常年不断青,一年四季有别。其中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如铜山的韭黄、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搅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骆马湖的银鱼,沛县微山湖的水藕、菱角;丰县的牛蒡;徐州当地的青萝卜等。野生蔬菜众多,食用普遍,如荠菜、扫帚菜、马兰头、枸杞头、南瓜稍、马齿苋、榆钱、槐花、山芋梗叶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有猪、马、羊、驴、牛、鸡、鸭、狗、鹅等,清代《调鼎集》中就有“徐州风猪天下闻名”的记载。徐州原料歌云“东猪西羊青山鸡”,“东猪”指铜山一带饲养的猪,“西羊”是指丰县的山羊,“青山鸡”指铜山青山泉乡一带养的优良鸡。另外,还有沛县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闻名全国,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肉品丰富优良。徐州境内有微山湖、骆马湖、大运河、云龙湖等水域,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微山湖的四孔鲤鱼”天下闻名,1956年视察徐州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骆马湖有银鱼、青螺、青虾,且一年四季有鲤鱼、鲢鱼、草鱼、扁鱼、桂鱼、甲鱼、鳝鱼、青虾、田螺、河蚌等应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众多。最早记载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鸡制作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野鸭、刺猬、鹌鹑、斑鸠、麻雀、野鸽、野兔、獾狗等应市,乡土菜中常用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烧野鸡、炖野鸭、野兔烧宽粉等,“野味五套”还是徐州的传统名菜。其它各种原料制品丰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萝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种酱菜等,举不胜举。其中邳州八义集臭豆腐、睢宁的绿豆饼、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为驰名全国的地方名产。众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为徐州菜增加了独特的风味,如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酱油、米醋;睢宁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沟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萝卜榨菜、八义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调味。徐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掌握了各种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创造出了众多精品菜肴,还发明了多种制作方法,如腌制、风制、干制等,说明了徐州地区不仅物产丰实,而且对其使用,还有一整套经验。这些物产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风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风格的食物或食品的总称。地方风味浓厚,往往选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艺及调味,既有地方的饮食习惯,又包含着地方的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能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的全貌,既可作为早点、宵夜的食物,又可作为筵席的菜点使用,特色分明,风味独特,通过对地方风味小吃的品尝,能了解当地的人情风貌。徐州是古代及现代的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展迅速,饮食业也是集百家之长,特别是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负盛名的辣汤、饣它汤,由来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带,他处均无;绿豆丸子汤(煮馍),是最大众化的汤点;牛肉汤、羊肉汤常年应市,配以状馍、烧饼,风味独特;玛糊、油茶鲜香味浓、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热粥则粥味浓香,粘稠可口;豆脑更是鲜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还有“蛙鱼”、“火烧”、“煎包”、“烩面”等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七)独特的烹饪技法,增添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亮点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锅、拔丝、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见的乡土菜之一,一般选用新鲜的蔬菜,如芹菜叶、莴苣叶、扫帚菜、槐花、榆钱、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茭白、牛蒡等,洗净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笼蒸熟,食时拌以蒜泥、辣椒酱等,炒制也可。地锅是过去农村省时省事的做法,现则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铺专卖地锅,并且开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极受欢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锅中与调料煸透,加水,锅底烧木材,快出锅时,锅四周贴上面饼,又称“老鳖溜河沿”,有饭有菜,过去农村忙时,为图省事,多选用地锅,原料可荤可素,实用大方。“拔丝”是徐州烹饪技法一大亮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见的方法,相当于“烧”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鲜”等。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饪的技法特点,为徐州饮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点。徐州饮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饮食,特别是道家饮食也对徐州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壮大,形成了现在这种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状态。

三、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特征

彭祖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烹饪术,导引术及房中术,尤其以养生而被历代人们所奉承。因为彭祖制羹献尧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为制羹献尧,而被奉为烹饪行业的祖师爷,由此,在彭城产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风味菜点———彭祖菜,证明彭祖对世人的影响是大的,贡献是突出的。过去徐州北门有一彭祖庙,殿庙有一巨鼎,殿内有“提雉烹羹”的壁画。彭祖的影响至大,连后来的孔子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都有其养生理论。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车来到徐州,在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时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籛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圉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遗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苟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傅》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以彭祖饮食内容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点(糕点)文化、早点文化、烹调技艺文化、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饮食礼仪文化、饮食器具文化、饮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饮食养生文化、饮食诗文文化、名人饮食文化、餐饮经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开发和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徐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在烹饪方面,彭祖为徐州的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菜品,包括其传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传。徐州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人认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饮食文化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关或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义及范围又是什么?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须弄清彭祖菜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牵强附会、摸棱两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今社会里,如何鉴定为彭祖菜?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二是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以摂养、导引、烹饪、房中等系列养生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的饮食活动、饮食思想,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誉为厨行的祖师爷,作为烹饪鼻祖、烹调的创始人,历代厨师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辐射范围大

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的彭祖饮食思想,也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彭祖善治羹献尧帝,开创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历代的发展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宋弃睢阳而都彭城(钱穆《战国宋都彭城考》),当时彭城是“商贾云集,酒楼食肆,星罗群布”,饮食业发展繁荣;楚汉相争,项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龙凤宴”,以示显贵;刘邦得天下,定都西安,为取父悦,“东食西迁”,把丰沛饮食影响扩大;东晋时期,徐州曾南迁至京口(今镇江)。由此可见,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辈出,留下了大量饮食文化历史资料,徐州传统饮食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因此说,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渊源,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和壮大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二)取料广泛,工艺独特

徐州地理独特,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为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徐州的饮食生活中,不仅有日常饲养的家畜、种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鲜、山间的野味,还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动物等,聪明的徐州人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辅助食品,并把优质的食物培育成当地的名优特产。在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烹饪原料鸡、鱼、兔、雁、鹿等;有庖人凭案宰牲、烧火作菜等场面。在烹调技法上,善于煮、炖、炒、熬、煸、拔丝等技法,发明创造了地锅这种既饭又菜的特殊技法,现已流传全国。

(三)四季有别,个性突出

徐州饮食,四季有别,不同的季节其饮食品种更迭交替,顺其自然,取料有方,讲究顺时而食,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之道。但也有个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医学观点,夏季天气炎热,羊肉温补性强,不宜夏季食用,适宜冬季进补,而徐州吃伏羊的历史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时期,彭祖的“羊方藏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创制于夏季,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突出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个性所在。

(四)口味以鲜为主,兼蓄五味

鱼羊为鲜,说明彭祖注重调和滋味,达到身心愉悦,由此说明,彭祖善调五味,徐州菜就是继承了彭祖菜这一特点,这与徐州菜的“鲜咸适度,以鲜咸为主,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浓而不浊,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别具一格。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善用葱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调味,乡土菜则偏重于重油、重盐、重辣”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五)内容丰富,注重饮食养生

徐州饮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点是养生作用,因彭祖相传活了800岁,这与他的饮食养生的观点是不能分开的。如“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以上可见,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其相传弟子们制作的菜品类似的也很多。相传易牙三访彭城拜师,得到了彭祖直系传人的真传,后来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筵席,最后落脚徐州,开有“易牙阁饭庄”。后人有诗:“雍巫膳馔祖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卿。”其养生的药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传人,从史记上无以考证,但从过去厨师的“行谱”中,及当时名人的诗句中可找些一般线索。康有为有诗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间名厨,虽无直据可考,但也可参考为彭祖传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四、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政府重视,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占主导地位,要实施战略工程,明确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徐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旅游窗口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节”、“伏羊节”等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对“彭祖饮食”、“伏羊节美食”等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这将需要政府重视,准确定位,相关配合,深入研究。如东坡饮食文化、楚汉饮食文化、金瓶梅饮食文化、道家饮食文化、地方名菜名点、风味小吃特产等要作为专项课题来研究,政府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部门来指导餐饮经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引导到餐饮经营中,把徐州餐饮服务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食品加工等紧密结合,带动徐州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显徐州城市文化底蕴

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是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了解的重要途径,徐州有如此众多的饮食文化资源,人们了解甚少。因此,政府应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园文化景区建立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长廊、刻篆饮食诗文碑林、开设彭祖饮食消费区;在汉文化景区开设两汉饮食文化区;在珠山公园开设道家饮食文化区;在东坡广场开设东坡及名人饮食文化区;在户部山开设徐州古典饮食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名特产一条街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之中,把城市建设和美食街区相结合,展示徐州丰富的饮食文化,激起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饮食消费,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三)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类正常生理机能的体现。当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品尝和满足食欲时,就必须要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使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应将继承和创新、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不同的层次和品位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现代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也要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饮消费环境,既有大众化的社会餐饮,也要有经济实惠的特色饮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开发,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开发徐州饮食市场资源,应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味饮食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饮食品牌;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现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对一些老字号、品牌老店、名菜名点等应给予恢复,把重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如徐州过去的“宴春园”、“宴霖园”、“功德林”、“慈航园”、“易亚阁”等传统名店,它们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财产;应不断丰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优势,不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还要让他们把饮食产品带出去;把“打造餐饮品牌,营造美食氛围”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场运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徐州饮食和旅游的结合

应不断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比赛、美食节、旅游等活动,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蕴藏在各种饮食活动中,这些活动,服务质量是关键,要从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过程跟踪、诚信经营程度、服务意识强弱、人员素质高低以及质量标准建设来控制和完善饮食市场的质量服务体系,才能使饮食市场获得有效的、持续的发展。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傍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人口流动量大,饮食与旅游应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动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应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把旅游的饮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徐州饮食文化的研究,推动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在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中,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饮食文化资料的专业队伍,把徐州饮食文化分门别类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研制和开发徐州饮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饮食文化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把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学校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既熟悉饮食文化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徐州饮食文化研究会,已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着手整理“徐州饮食文化丛书”,该丛书将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类、编辑出版。

(七)加强交流,通过各种美食文化节活动,弘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要不断加强地域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城市沟通、扩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杭帮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开设了不少餐饮企业,对我市餐饮业也有一定冲击,但要合理的加强交流,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对徐州饮食文化的不断补充;要加强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大赛,学习新的具有现念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管理经验,来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学者对行业的指导,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对徐州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美食文化节是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举办大型美食文化节活动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外,大型美食节几乎没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宣传和促销,可以适时搞些小型美食节。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祥地,烹饪鼻祖的诞生地,徐州有众多的内容可以搞美食节活动,如“彭祖美食文化节”、“两汉美食文化节”、各种节气时令美食文化节等。我们要向盱眙龙虾节那样,把徐州的美食节做向全国,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与文化有机结合,创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如庙会、厨师节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声誉,加快徐州的经济发展。

(八)通过非遗申报,造就一批传统饮食文化品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