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3 22: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立春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立春的古诗

篇1

一、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优秀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精彩的意象。比如,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菊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松是孤直傲岸的代表,尺素是书信的代称,五柳是隐者的代称,杜鹃鸟是乡思的符号,南浦、长亭是送别之所,等等。如果我们在鉴赏诗词时重视文化常识的积累,在考试时就能轻松应对。例如: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点拨:该题直接考查对词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投入到词人所营造的境界中去,体察词人所展示的意象,体会词人所抒发的真情。《思远人》为闺人伤秋念远之词,从上片中“红叶”“黄花”“飞云”“归鸿”等晚秋意象,可以看出作者抒写的是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下片则写和泪研墨写信,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的情形,物与情浑然一体,可谓慧心妙语。答题时要联系全词从意象切入,准确把握词人的情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句子的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客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从细节切入

细节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以抒情为主旨的诗词常常择取细节来传情达意。这些细节一旦被作者信手拈来,便会使诗词大放异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诗词中的细节,进而把握诗词的精神内核。例如: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012年高考安徽卷)

点拨:这道题注重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考生要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诗人只顾追逐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小立春风夕照间”写诗人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欣赏美景,“只爱东山晴后雪”写对东山雪景充满了喜爱。如果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三、从注释切入

鉴赏古典诗词,离不开诗词后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僻难懂的词,甚至还暗示了诗词的内容、意境或风格。因此,诗词后的注释文字对我们理解诗词是至关重要的,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例如: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问题: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012年高考重庆卷)

点拨: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词作,上片写词人秋后观景,看到树叶稀疏,大雁赶在霜落之前往南飞,晓云散去后山峰清秀,夜雨之后水面宽阔。下片却说“吾老矣,久忘机” ,根据注释可知,“久忘机”说明词人的巧诈之心早已荡然无存,从中可以看出词人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心机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四、从题干切入

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干能显示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回答问题的标准。只有与命题意图相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题干的核心词语,理清答题的核心及要点。例如: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问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点拨: 修睦的《落叶》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根据题干的提示,第二联与一、三两联写落叶的角度不同,第一联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重重”言落叶之多,“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第三联写落叶飘零,遭遇无处着落的凄惨处境。第二联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落叶矛盾的心理状态,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第一、三两联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落叶,而第二联转换角度,用拟人手法写落叶的“思”和“信”,从而拓宽了描写的视野。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五、从题材切入

不同的古诗词所表现的主旨虽说各异,但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表达出相同或类似的感情,比如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水、厌倦尘俗之情;咏史诗往往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行旅诗往往表现旅途的寂寞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边塞诗一般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杀敌报国的意志或归家无望的哀伤……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

度破讷沙(其二)

【宋】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2012年高考湖南卷)

点拨: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根据诗中“战初归”“寒光”“铁衣”等词语和诗后注释便可推知。本诗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打败入侵者、初战告捷返回时的情景。全诗主要涉及两幅图景:一个是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一个是日出东南、铁衣生寒的图景。经过总结可知,全诗以一种雄健而壮美的意境,抒写了边塞将士慷慨悲壮的情怀。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蕴含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六、从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切入

古诗词中常含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怨”“愤”“哀”“喜”“别”等。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该抓住并体会这些关键词,从而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有效地避免泛泛而读、想品味却又无从下手的尴尬。

初见嵩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2012年高考辽宁卷)

点拨: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第二句“赖有青山豁我怀”,一个“豁”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长途奔走,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才使他的情怀“豁然开朗”,青山未露面便给了人一种亲切感。经过“千呼万唤”的层层铺垫,最后才让数峰露面,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篇2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篇3

1、诗句填写。(4分)

⑴ , 。沙场秋点兵。

⑵ , 。可怜白发生。

⑶ , ,此事古难全。

⑷但愿人长久,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胸有成竹 清逸 骈俪 逻辑 意味深长

B、浓淡疏密 执著 朦胧 含蓄 觥筹交错

C、相辅相承 挥洒 悠远 交融 各珍其妙

D、扣人心弦 洗练 淋漓 怆然 刚柔相济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变相: )

⑵藐兹后学(后学: )

⑶梦回吹角连营(梦回: )

⑷起舞开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

4、探究实践活动:市场新产品调查(7分)

⑴假如你是联想电脑推销公司的职员,公司主管安排你去作市场行情的调查。现在请你完成下列工作:

①调查该产品主要适用于哪些群体?

②为了获得联想电脑市场销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你打算设计一张调查表到某商场开始调查。表中可以列出这样一些调查项目:(不少于2项)

A、

B、

⑵周末,商家就南雁计算器使用情况作一次有规模的访谈活动,假如活动由你组织,请完成下列工作:

①你准备邀请哪些人参加?

②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活动的开场白。(50字左右)

③假如你邀请了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座谈,你希望他回答一些什么问题?

④请你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对这次活动作报道。(不超过30字)

5、(2006年眉山试题)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可是方言词汇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运用,因此我们应在语言交流中注意把方言词汇改成普通话词汇,据此,请把下列几句话中加点的方言词语改为普通话词语。(4分)

⑴好些同学上课,有时打梦脚。

⑵我们今天不到你家去,二天来。

⑶你娃今天挨打了,背时,活该!

⑷眉山名菜东坡肘子味道硬是巴适,简直不摆了!

6、(2006年广安试题)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D.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5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第二部分:

(一)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④,少纵则逝矣。与可⑤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⑥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注:①萌:芽。②蜩蝮蛇蚹:这里形容竹初生时的状态。③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完。④兔起鹘落:鹘,一各猛禽。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⑤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⑥倏:极快的,忽然。

7.解释下列句中的词。(2分)

①而节叶具焉 具:

②节节而为之 为:

8.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选出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2分)

A、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⑵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B、⑴而心识其所以然 ⑵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C、⑴少纵则逝矣 ⑵宾客意少舒

D、⑴振笔直遂 ⑵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9.甲文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2分)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2分)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2分)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正确的项(多选)( ) (2分)

A.甲文中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甲文以竹的生长情况说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乙文道出了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原因。

E、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二)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2006年南京试题)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之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的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春到,而北纬32℃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了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3.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3分)

14.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入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6.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词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2分)

17.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2分)

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 )首,我的发现是:

(三)

汉语,我想对你哭

①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②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③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④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后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后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⑤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冷漠的,了解是浅陋的。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丈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属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⑦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⑧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⑨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8.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变换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形式。(2分)

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19.第①自然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 (2分)

20.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2分)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汉语的重视程度,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

D.文中举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22.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2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⑴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⑵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一)题目:令我感动的一幕

要求: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6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他的语文功底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

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了不少的文学作品,也一定会有类似吕叔湘先生那样的感受,请你就自己阅读的某一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在语文修养方面的收获。

题目:《 》使我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⑷千里共婵娟

2、C。点拨:承应为成,珍应为臻

3、⑴变化了的形态⑵晚辈,学生⑶梦醒⑷用反问证据表示不如

4、⑴①主要适用于机关、银行、商家和知识分子家庭等②如:每天销售数量、维修情况、顾客反馈意见摘要等⑵①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经营者、消费者协会代表等②大家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南雁计算器的市场销售情况,我们请了各位代表参加座谈,希望大家谈出真实感受,以便我们调整经营思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意对即可)③如: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产品的技术特点有哪些?技术革新的前景怎样?④如:商家召开南雁计算器使用情况座谈会,交流其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5、⑴开小差⑵以后⑶倒霉⑷好,好极了(意思相近亦可)

6、C。点拨: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7.①具备,具有②做,这里是画的意思

8.D 9.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写字、作画、写文章时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0.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BCE

13.⑴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⑵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⑶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14.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15.D

16.意同即可。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17.(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18、我们总不能等着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吧。

19、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意思对即可)

20.汉语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语言资源,盲目迷信英语万能,我们的母语汉语很快就会崩溃和断代;不要等到危及语言存亡时再后悔不迭。(意思对即可)

21.C(文中没有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的意思)

篇4

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在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们进一步发挥了酒的这种自然功能,通过制作和饮用各种时令酒,以更好的状态度过岁时节日,达到自然的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时令酒在一定程度上是“药酒”,其中一些品种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1春节的椒柏酒、屠苏酒春节旧称元旦,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后,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习惯上正月初一至初五均叫春节。春节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传统习俗。《荆楚岁时记》言元旦时:“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其中,椒柏酒和屠苏酒就是人们针对春节期间的时气而特制的“药酒”,人们认为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椒柏酒,有祛病的功用。汉代时就有元旦饮椒柏酒的习俗。据崔寔《四民月令》所记载,“椒”即“玉衡”星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吃了以后能免除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古人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祛病长寿。古诗中留下了关于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如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屠苏酒,也有祛病的功用。屠苏本是草庵的名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闾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孙真人《屠苏饮论》云:“屠者言其屠绝鬼炁,苏者言其苏省人魂。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绛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可见,屠苏酒是一种用多味药材浸泡的酒,这些药材的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古人认为这种酒对身体有益,元旦时合家饮之可不病不疫。椒柏酒和屠苏酒的饮用还有一定的规则,即让全家年龄最小的晚辈先饮、长辈后饮。元旦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身体健康的向往,历代一直沿袭,椒柏酒和屠苏酒也成为各阶层人士在元旦时共饮的时令酒。

1.2端午节的菖蒲酒、雄黄酒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视逢双的单数的日子,如农历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认为这些日子的时气不佳,必须小心度过。五月初五,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恶日,人们采用多种趋吉避害的手段来达到安全度过此日的目的,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健身强体、抗病消灾节。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挂香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黄酒是一种时令药酒,古人认为两者能够趋吉避害、强身健体。菖蒲酒可以避恶去毒。菖蒲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温、无毒……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为药材,以黄酒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并如上法。”唐五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盛兴端午节喝菖蒲酒。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知,菖蒲酒是新兴饮品,人们认为它比艾草、灵符更重要。《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坡词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雄黄酒具有同样的功能。它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是单用雄黄浸酒,可涂,单饮需慎重。《本草纲目》认为雄黄“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清《燕京岁时记》云:“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酒的避恶去毒功能强大,单饮需慎重,在著名的传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黄酒后显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黄浸酒,可饮可涂。《清嘉录》云:“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又记,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或以涂小儿额上。”诗云:“细切蒲菹劝举觞,不须九节证灵菖。娇儿怯试烧春味,一抹妆成半额黄。”

1.3重阳节的酒、茱萸酒等重阳节的时间是农历九月九日,今又以此节为敬老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饮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时令药酒,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饮用可以延寿避邪。因在九月开放,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可辅体延年,有助彭祖之术,因此被人们称为“延寿客”,人们喜爱,在重阳节有簪菊、赏菊、作菊枕、品饮酒等习俗。酒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为酿造法。《岁时广记》引《西京杂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饮菊酒,令长寿。盛开时,采茎叶,杂黍米酿酒,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头风,谓之菊酒。”其二为泛酒法。即在酒中加而成。《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作为中药,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胆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赤等症,用泛酒确有一定的养生功效。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茱萸,另一种是山茱萸。古人认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驱毒的药效,而且有增年益寿、避邪去灾的作用,人们称茱萸为“避邪翁”。在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岁时广记》引《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辟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恶。”宋人饮重阳酒更盛,人们常以、茱萸浮于酒饮之。重阳节饮酒、茱萸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除了两者,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重阳节时还要浸制枸杞酒。《岁时广记》引《四时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饮,不老不白,去一切风。”可见,重阳节时正值枸杞成熟,用它来浸酒饮用具有养生功效。《本草纲目》认为:“枸杞酒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立夏制作“驻颜酒”、夏至颁“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风俗。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顺天应时、顺应自然的观念,饮用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2社会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谐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相对有限,酒作为一种怡情之物,在人们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各阶层的人士大都要饮酒聚宴。酒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了“酒以成礼”,在祭祀迎神等场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无酒不成席”,作为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剂”,具有怡悦心情、抒怀、通气合好、和谐欢愉的作用。

2.1春节的春酒、年节酒如前所述,春节旧称元旦,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人们通过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除了这两种时令药酒之外,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喝春酒、年节酒的习俗,这种习俗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酿春熟之酒,被称为春酒。《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由此可见春节饮酒的范围之广,场景之热闹。相信如果没有酒的参与,春节期间人们相聚的欢愉程度就会降低。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清嘉录》云:“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可见,年节酒的时间持续较长,这其实就是人们在春节,即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联络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感情,尤其是增进亲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其实在古代社会,人们不仅在元旦期间饮宴,有钱有闲阶级甚至把这个时间范围延伸至整个正月,如《岁时广记》引《玉烛宝典》记载:“元日至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酺聚者,大饮之名也。一云,出钱为醵,出食为酺。”这种恣意享受生活的状态,当然不存在于普通社会阶层,但从中可见春节期间人们饮宴的欢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为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汉以后,社日的具体日期不断变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社日的重要习俗就是饮用社酒,它不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荆楚岁时记》里有社祭的具体情形:“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过是祈丰和庆丰,后来则发展到祭祀后人们在原地聚饮联欢,同时也作为春种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代的朱熹描叙社日活动则言:“农亩怀岁功,壶浆祝神釐。”人们在丰收后,纷纷提携壶浆,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实不只是为了“祝神”求佑,而是为了欢乐、友聚和畅饮。《东京梦华录》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在古代的中国,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们不仅在社日请客饮酒,而且还给朋友和亲邻送酒,人们通过社日的欢饮,融洽各种社会关系。热烈的社日聚饮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社日的欢愉,是劳动者们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奖赏,也是点亮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觞”上巳,又称元巳,作为节日特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风俗,三国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认为,三月初三时气不好,因此要在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人们还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时气。后来,人们常临水宴饮踏青游春,并产生了“曲水流觞”的饮酒习俗,极具文化情趣。“曲水流觞”的习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悦心情、抒怀的功能。《荆楚岁时记》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在弯曲的溪中,将盛着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传杯,人们各自守候一处,酒杯漂到谁的地方,谁就取饮赋诗,借以取乐。这种漂浮的酒杯,两侧有一对耳朵或翅膀,称作“羽觞”。因此,曲水流杯又称“曲水流觞”,这是魏晋以前人们从修禊事时临水宴饮、踏青游春演变出的一种饮酒方式。以曲水流杯为契机,朋友借此常聚会,最为著名的是晋代王羲之与朋友的会稽山阴兰亭修禊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曲水流觞”的活动,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皇帝要分别赏给不同的宴会费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乐。唐《辇下岁时记》:“三月上巳,有锡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豪家缚棚相接。至于杏园,进士局在亭子上。宏词拔萃宴在池南岸,内学士驸马等张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此外,唐诗中也多有描写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佳句最为脍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觞”的风俗虽明显少于前代,但还在文人学士的阶层流行,成为文人学士们交流叙情、倾吐心声的一种娱乐方式,“曲水流觞”,这一古代民众的饮酒方式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学士的特有的饮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今存清代流杯之处不少,可见“曲水流觞”之俗传至清代。

2.4中秋的团圆酒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传统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饮团圆酒之俗,寓意团圆美满。中秋节的团圆酒习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中秋节的饮食活动一般以家庭范围为主,非常强调融洽的家庭氛围,这十分有利于增进亲情。这一天,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大都离不开赏月饮酒。《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从“争占酒楼玩月”,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在酒楼赏月饮酒的热闹氛围。《梦粱录》言:“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时人们不分阶层,无论贫富,纷纷解囊饮酒赏月,欢度佳节。中秋节和此前中国盛行的岁时节日不同,它们大多是以节气为标志或以祭祀迎神为目的,而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伦理情怀的节日。中国人之所以对中秋之夜的圆月感兴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还因为它能象征亲人、至友的团圆,而中秋的团圆酒则更添加了这种节日团圆的气氛,能够更好地融洽家庭关系。即使家人不能够团圆相聚,人们也会用一壶清酒来思念亲人,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酒让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团聚,进而祈盼家国的平安。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花朝节饮“花朝酒”、十月朝的“会饮”、除夕饮“分岁酒”等风俗,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同样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谐的社会功能。

3小结